宏观经济学第17章_宏观经济政策_第1页
宏观经济学第17章_宏观经济政策_第2页
宏观经济学第17章_宏观经济政策_第3页
宏观经济学第17章_宏观经济政策_第4页
宏观经济学第17章_宏观经济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7章 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经济政策影响 第二节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第三节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六节 关于总需求管理政策的争论 第七节 供给管理的政策 本章重点与习题,1)充分就业 (2)价格稳定 (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以及经济政策影响,p501,一)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广义上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狭义上通常指劳动要素的充分就业,失业者: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但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是失业者,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2013年末

2、,中国大陆总人口136072万人,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致辞中公布,2014年18月我国31个大中城市的调查失业率为5左右,凯恩斯将失业分为三种,1.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如劳动力流动不足,工种转换困难所引致的失业。劳动者寻找发挥自己特长和嗜好的工作需要时间,3.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2.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的失业,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失业只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就是实现了

3、充分就业。 注意: 充分就业并非百分之百的就业,失业的类型,摩擦失业 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的类型,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经济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的变动,使劳动力在技能、工种、知识、年龄、性别、地区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而导致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结构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奥肯定律:gdp变化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相当稳定的关系, 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为总统经

4、济顾问委员会分析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发现,奥肯定律,教材p502,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的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失业的类型,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学派的自然失业率,弗里德曼(19122006)美国经济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上世纪80年代初,是美国总统里根的经济政策顾问, 19791990年,还是英国首相撒切尔的经济顾问,教材p502,美国1960-2005年的失业率,10,8,6,4,2,0,1970,1975,1960,1965,1980,1985,1990,2005,失业率,1995,2000,自然失业率

5、,5.5,1960-2005年,美国估算的自然失业率为 5.5% , 不同国家的自然失业率为4%6%,发展中国家更高一些,二)价格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价格稳定是指整体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就是避免通货膨胀。 说明:物价稳定并不意味着每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固定不变,衡量通货膨胀的价格指数有: 消费物价指数(cpi) 注:前一章已介绍cpi、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gdp平减指数(gdp折算指数,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3%。 201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2.6,消费物价水平,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经

6、济增长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即产量或收入的增加,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gdp或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衡量,第19章,讨论经济增长,经济增长,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同比增长7.7%。gdp构成: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 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 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也称外部均衡,是指一国国际收支差额为0。 既无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国际收支盈余,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影响国内的就业、物价水平、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政策的目

7、标,如果出现长期的国际收支赤字, 赤字将由外汇储备或通过对外举债偿还, 会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的发生,第18章,讨论开放经济的短期经济模型,四个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关系,充分就业本身就意味着资源的充分利用,会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 经济增长是充分就业的基础; 物价稳定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 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国内物价的稳定,有利于利用国际资源扩大本国的生产能力。 但短期中,这几个目标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例如:短期中,人们要在通货膨胀与失业率进行权衡取舍,宏观经济政策的使用 时机,经济出现不稳定增长(经济过热或经济萧条) 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失业增加 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什

8、么时候应该使用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没有实现,经济增长偏离了预期状态时,例:学生干部的烦恼,当学生干部难,当一个好的学生干部更难。这不是学生干部的能力问题,而是一个目标冲突的问题。只要院校的目标与广大学生的预期不一致,学生干部的苦恼就来了:受益的一方不会因此而夸你,受损的一方却会因此而怨你。同样,政府也是受气包: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基本上是不相容的。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而进行的国企减员增效必然会损害工人的即得利益;而要扩大就业政府就必须顶住国际压力创造出大量的出口顺差。微观经济的目标就是一个:最大化。而宏观经济的目标却是四个,所以这门学科注定是一门充满了争议的学科。对待

9、宏观经济和学生干部,希望大家理解万岁,二、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和影响,is与lm相交所决定的均衡收入,是现实经济运行中的国民收入,但不一定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国家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对调节,影响,国民收入y, 就业 消费c 利率r 投资i,需求管理政策 供给管理政策,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主要,人力政策 收入政策,货币市场 ( l = m ) 货币供给 货币需求,产品市场 ( i = s ) 产量y 总需求,利率r,货币政策,收入y,财政政策的机制: 财政政策影响产品市场的总需求ad, 总需求又影响国民收入y,财政政策,国民收入y影响货币市场的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

10、又影响利率, 利率最后影响产品市场上的投资与总需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2.财政政策的两个方向,一)财政政策 1.定义: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is 曲线向右移动 紧缩性财政政策。.is 曲线向左移动,财政政策改变is曲线位置,y,o,r,lm,e,e,is,is,y1,从而改变国民收入y,扩张性财政政策: is 曲线向右移动,减税t、 增加政府购买g 给私人投资津贴,r1,扩张性财政政策: 利率r上升, 产出y增加,2.货币政策的两个方向,二)货币政策,1.定义: 是政府货币当局(中央银行) 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

11、需求的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 lm曲线向右移动 紧缩性货币政策。. lm曲线向左移动,货币政策改变lm曲线位置,从而改变国民收入y,y,o,r,lm,lm,e,e,is,y1,扩张性货币政策: lm曲线向右移动,r1,增加货币供给,可以降低实际利率,刺激私人投资,使生产和就业增加,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扩张性货币政策: 利率r下降, 产出y增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注:要结合上述图形的分析理解本表,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 政府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两部分,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部分,第二节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当政府

12、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就会发行公债,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西方国家财政的构成,比例税 ty 定量税 t,5年t40年,3月t1年,1年t5年,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部分,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政府的收入,企业缴纳的税种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20082012年) 增值税: 一般纳税人的基本税率 17%;石油液化气、天然气、化肥、农药、农机等税率 13%。 营业税: 交通运输、建筑、邮电通信业税率3%;金融保险业税率5%;服务业税率5%。 企业所得税:一般企业税率为25%;小型微利企业税率20

13、%;高新技术企业税率15,2008年,中国全年税收收入57862亿元(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比上年增加8413亿元,增长17.0,中国税收,公债,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内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 影响: 1)增加财政收入 2)对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作用,影响货币需求,从而调节总需求,政府支出,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 如购买军需品、机关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项目所需的支出等都属于政府的购买。是国民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社会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2008年末,2334万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14、4291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1.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预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内在稳定器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自动稳定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三项制度得到发挥,一是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二是政府支出(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三是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失业人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会自动增加,使得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会相对增加一些,起到抑制经济萧条的作用。 萧条失业人数符合领取救济标准的人数trdpicad,在经济萧条时期,农

15、产品价格下降,政府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不会因国民收入水平的降低而减少太多。 萧条,农产品价格政府收购农场主收入c、i 繁荣,农产品价格政府抛售农产品价格避免经济过热,萧条个人与公司收入下降符合纳税标准的主体自动减少、税率自动下降政府税收自动下降消费、投资ad 反之,在经济繁荣(经济过热)时期,个人收入增加,政府税收会自动增加,,2.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政策,变动支出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也称相机抉择,财政政策“逆经济风向行事,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

16、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与减税)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 政府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与增税)来压抑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例:抗体与药物,现代人越来越娇贵了,当身染小恙时就一定要去看看医生,因为人们对自己的抵抗力越来越没有信心。事实上每个人体内都有抗体,当有病毒进入时它们能自动地繁殖对入侵者进行消灭,只有在病毒量特别大时,才有必要借助外来药物的力量。财政体系也是如此,权衡性的财政政策应该针对巨大的外来冲击,国民收入的轻微波动完全可以由自动稳定器平衡掉。讳疾忌医不是一件好事,过于依赖药物也不是一件好事,因为

17、“是药三分毒,三、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预算盈余:政府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余额。 预算平衡:政府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预算赤字:政府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差额,实际预算盈余,分别表示税率、既定的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支出, 用y表示国民收入,财政 收入,财政 支出,budget surplus,实际预算盈余,2.功能财政的思想,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收支平衡。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前普遍采用的财政政策原则。 周期性平衡预算:指政府收支在一个经济周期(如5年)中保持平衡。 某年赤字、某年盈余,以求整个经济周期盈亏相抵,1.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思想。(否定了原有的平衡预算观

18、点,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功能财政,功能财政:政府财政的积极政策是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为实现这一目标,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功能财政的中心思想,当经济中存在大量失业时, 政府有责任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实现充分就业。 即使原来存在预算赤字,政府也要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当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时, 政府要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减少支出、增加税收, 即使原先存在预算盈余,政府也要继续实施紧缩性政策,政府为了实现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应根据经济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需要有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单纯为财政收支平衡影响政府财政政策,财政预算可盈可亏(赤字,两者区别,平

19、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以追求政府收支平衡为目标。 功能财政思想认为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才是最终目标,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 功 能 财 政 的 思 想,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bs变动,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情况本身的变动(市场,经济趋向繁荣会使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如投资增加ybs) 经济趋向衰退会使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如投资减少ybs,扩张性财政政策趋向增加赤字或减少盈余; (如政府购买 bs) 紧缩性财政政策趋向增加盈余或减少赤字。 (如政府购买 bs,二是财政政策的变动(政府政策,实际预算盈余bs为,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指既定的政

20、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盈余,用y 和 y分别表示实际收入和充分就业的收入,实际预算盈余bs为,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为,p465,1.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准确判断财政政策是扩张的还是紧缩的,如果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减少了或者预算赤字增加了,就说明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2.使政策制定者重视充分就业问题,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作用,bs的变动,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故不能用bs来判断财政政策方向,要用,来判断财政政策方向,五、赤字与公债,向中央银行借债。 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或者说增发高能货币引发通货膨胀,例如:美国政府债务,政府弥补赤字的途径有:1. 政府借债 2.

21、出售政府资产,向国内公众举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和外国举债,政府借债又可分为两类,预算赤字的累积称为政府债务,美国政府债务,政府债务 占gdp的百分比,1790,1810,1830,1850,1870,1890,1910,1930,1950,1970,1990,2010,0,20,40,60,80,100,120,在美国历史中,政府债务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战争,独立战争,内战,二战,一战,南北战争,17751783,1861-1865,六、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税收收入、支出变化使is曲线移动,产生对国民收入变动y的影响效

22、果,财政政策效果与“挤出效应,财政政策效果与“挤出效应”(一,假定政府增加支出g,则会使is曲线右移到is 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假定利率不变, 则is右移的距离是ee 在图形上,就是指收入从y0增加到y3 即增加政府购买支出g,能带来若干倍国民收入的水平的提高,is,3,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假定利率r不变,财政政策效果与“挤出效应”(二,由is-lm模型,政府支出g增加,is右移,国民收入y增加了,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导致利率上升。 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由于政府支出存在“挤出”私人投资的问题,因此,新的均衡点只能处于e 收入不可能从y0增加到y3,而只能增加到y1, y1y3就是

23、“挤出效应,e,lm,1,1,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小,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问题,财政政策效果,挤出 效应,p534第15题(选择题,答案:c,挤出效应发生于,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 is曲线斜率的大小影响财政政策效果,二) lm曲线斜率的大小影响财政政策效果,注意:讨论财政政策效果, 以货币政策不变为前提条件,一) is曲线斜率的大小影响财政政策效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若不考虑挤出效应,由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其收入都增加到y3,即均衡点应从ee 但考虑货币市场以后,利率r,存在挤出效应。 is平坦( d

24、大,斜率的绝对值小),挤出效应y1 y3较大,财政政策效果小。 is陡峭( d小,斜率的绝对值大),挤出效应y2 y3较小,财政政策效果大,原因: i=e-dr, r ,d越大,私人投资多, 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小,d大,d小,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政府增加同样大的一笔购买支出,lm,r,y,o,is1,is2,is3,is4,y1,y2,y3,y4,is曲线从is1移动到is2, 收入增量为y1y2,is曲线从is3移动到is4, 收入增量为y3y4,二) lm曲线斜率的大小影响财政政策效果,lm越陡峭,h小 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lm曲线斜率越小,h大 财政政策效果越好,h大,h小

25、,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r,o,y,r0,r0,r,o,y,y0,y1,y1,y0,is,is,is,is,lm,lm,lm,lm,凯恩斯极端,is在凯恩斯陷阱中移动,is 曲线在凯恩斯陷阱中移动,不会产生“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完全有效,凯恩斯极端:如果出现is为垂线、lm为水平线的情况, 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i s 垂直,即d 0 lm水平,即 h,r,y,y0,lm,is,r1,o,lm,is曲线垂直时,货币政策完全无效,r0,e0,e1,在凯恩斯陷阱中, 即使货币政策能够改变利率, 但对增加收入仍没有作用,货币政策完全无效,is垂直,d0,i= e-dr 不改变私人

26、投资,经济萧条的20世纪30年代,英国商业行情研究表明 信贷成本对投资决策没有什么作用。 即使货币政策能改变利率,对收入增加也没有作用,挤出效应: 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充分就业的经济中,资源充分利用,经济没有过剩的生产能力。 政府支出增加,在商品市场上购买物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加,引起物价水平p上涨。 在名义货币供给量m不变时,实际货币供给量m减少。 利率上升,挤出私人(企业)投资,三、进一步分析挤出效应,1.充分就业经济中的挤出效应,如果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物价水平p上涨。在3年左右的合同期内,名义工资不变,实际工资下降。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增加,投资、产量增加。 长期中

27、货币幻觉消失,工人要求涨工资。企业劳动成本增加,投资、产量下降,货币幻觉与挤出效应,挤出私人投资,在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会存在一些“挤出效应”,但一般不会完全的“挤出”,增加政府支出,能使生产和就业增加,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2.非充分就业经济的“挤出,1)支出乘数的大小。 越大,乘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2)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k。 k越大(很敏感),挤出效应越大。 (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h。 h越小(不敏感),挤出效应越大。 (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d。 d越大(很敏感),挤出效应越大,影响挤出效应的

28、因素,注:西方学者认为和 k较稳定,挤出效应主要取决于h、d的大小,财政政策效果 (扩张性财政政策,利率r上升,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分析 is 曲线斜率的大小影响财政政策效果 lm曲线斜率的大小影响财政政策效果 二、凯恩斯主义极端 is为垂线、lm为水平线时,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三、挤出效应 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4个因素:, k,h,d,总结,例题:p483习题13,5假设一经济有如下关系: c=100+0.8yd (消费) i=50 (投资) g=200 (政府购买支出) tr=62.5 (政府转移支付) 单位都是10亿美元 t=0.25 (税率) 求均衡收入; 求预算

29、盈余bs; 若投资增加到i=100时,预算盈余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 若充分就业收入y*=1200,当投资分别为50和10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为多少? 若投资i=50,政府购买g=250,充分就业收入仍为1200,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多少? 用本题为例,说明为什么要用bs*而不用bs去恒量财政政策的方向,p483习题13 答案,y = c+i+g = 100+0.8yd+50+200 其中:yd=y-t+tr=y-0.25y+62.5 y=100+0.8(y-0.25y+62.5)+250 解得:y=1000 =0.251000-200-62.5 = -12.5 (赤字) y

30、= c+i+g = 100+0.8yd+100+200 y=100+0.8(y-0.25y+62.5)+100+200 解得y=1125 =0.251125-200-62.5=18.75(盈余) 由预算赤字变成了预算盈余,是因为私人(企业)投资增加,带动产出y增加, 导致出现盈余。(经济本身的变动,不是财政紧缩的结果。,= 0.251200-200-62.5 = 37.5 无论投资(50或100)为多少,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均为37.5 = 0.251200-250-62.5 = -12.5 预算盈余bs的变化并不能看出财政政策的方向。 在中投资由50上升为100,收入增加,bs由赤字12.5变

31、为盈余18.75, 但是政府的g、tr没有变,是经济本身的变动,不是财政紧缩的结果。 bs*中,充分就业的收入是一个稳定的量。只有当g、tr变化,即财政政策变化时才会引起bs*的变化。 在中,盈余变成赤字,完全是由政府购买g从200上升到250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形成。所以要用bs*而不是bs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一、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负债业务主要是吸收存款,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发放贷款 和投资业务,中间业务是指代客户办理支付事项 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第三节 货币政策,1.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一国最高金融当局, 实施货币政策影响经济,中央银行的三个职能,1.作为发行的银行,发行货币,2.

32、作为银行的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集中保管法定存款准备金,3.作为国家的银行: 第一,代理国库(财政的“管家”) ; 第二,提供政府所需资金; 第三,代表国家与外国发生金融业务关系; 第四,执行货币政策; 第五,监督和管理全国金融活动,2.中央银行,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流通中的现金,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中央银行 发行货币,居民和企业 持有现金和存款,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为企业提供贷款,银行体系,一国货币供给的总闸门,存款,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存款准备金:是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资金,法定准备率: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准备金一部分是银行库存

33、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帐户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准备金) 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超额准备金,货币供给:指通货(现金:硬币和纸币)和活期存款的总和,法定准备金:银行存款中,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就是法定准备金,1.银行存款创造,举例: 假定法定准备金率为20%,客户将其一切货币收入以活期存款形式存入银行。 客户(公司甲)将100万元存入a银行,100万,20万,80万,64万,16万,12.8万,51.2万,银行的存款创造,准备金,准备金,准备金,原始存款100万元 法定准备率rd =20,两个假设: 第一,商业银行只有法定准备金,无超额准备金; 第二,银行的客户将一切

34、货币存入银行,以支票形式支付(无现金漏出,存 款,贷 款,公司乙,公司甲,公司丙,公司丁,80万,64万,51.2万,存 款,存 款,存 款,各银行的存款总和,各银行的贷款总和,各银行的准备金总和,50020% =100(万美元,是存款总和比例的20,法定准备金:银行存款中,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就是法定准备金,银行存款的多倍派生存款,原始存款100万元 法定准备率rd =20,无现金漏出时,准备金 总数量上等于原始存款,各银行 存款总额,各银行 贷款总额,存款总和(d) 原始存款(r) 法定准备金率(rd,从以上例子可知,各银行的存款总和是,三者关系,简单货币创造乘数: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

35、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的 倍,如果这笔原始存款r来自于中央银行增加一笔原始的货币供给,中央银行新增的这笔原始货币供给流入居民或企业手中,使活期存款总额扩大数倍,活期存款总和d为,2.简单货币创造乘数,有超额准备金的货币创造乘数,超额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率re:超额准备金占存款的比率,有超额准备金的情况:银行的实际贷款可能会低于其贷款能力,例如,银行在某一时期可能找不到可靠的贷款对象、厂商因预期利润率偏低不愿借款p470,例如 原始存款100万元 法定准备率为20%, 超额准备金率为5,活期存款总和d为,3.有超额准备金的货币创造乘数,有超

36、额准备金和现金漏出的货币创造乘数,有超额准备金和现金漏出的情况,客户将得到的贷款不完全存入银行,而是抽取一定比例的现金rc 例如:现金占存款的比率rc5,4.有超额准备金和现金漏出的货币创造乘数,例如: 原始存款100万元 法定准备率为20%, 超额准备金率为5% 现金漏出比例5,活期存款总和,5. 货 币 创 造 乘 数,基础货币,以上的分析,我们仅把活期存款当作货币供给,而实际上通货(现金:硬币和纸币)也是货币供给,存款扩张的基础,基础货币: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准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居民、企业)持有的通货(现金)。 它会派生出货币,是一种高能量、活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

37、强力货币,用h表示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准备金) 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超额准备金) 流通中的现金,用cu表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现金数量,用rd表示法定准备金数量,用re表示超额准备金数量,基础货币 = 准备金 + 流通中的现金,用m表示货币供给,h = cu + rd + re,m = cu + d,说明:这里是把活期存款d 和通货cu 看成是货币供给, 是严格意义的狭义 货币供给m1,货币创造乘数,货币创造乘数,式中: rc为现金存款比率, rd为法定准备金率, re为超额准备金率,货币创造乘数:一单位高能货币能带来若干倍货币供给,这若干倍货币供给,即货币

38、创造乘数,货币创造乘数,与简单货币 创造乘数比较,无现金漏出rc=0,无超额准备金re=0,货币创造公式,第16章,p483 习题14 答案,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在关? 一单位的高能货币能带来若干倍货币供给,这若干倍货币供给即货币乘数。 式中:rc为现金存款比率,rd为法定准备金率,re为超额准备金率。 上式表明:货币创造乘数与现金存款比率,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相关,第16章,p483 第15题 答案,货币创造乘数,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货币供给量增加,四、货币政策及其工具,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

39、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1再贴现率政策 2公开市场业务 3法定准备率 其它:道义劝告,注意:1、控制货币供应量 2、也是通过调节总需求达到目的,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1、利率渠道(主要渠道) mri、cad 2、信贷渠道 m银行信贷量i、cad 3、股票市场传导渠道 货币供给股票价格投资总需求,货币供给量是怎样影响总需求的,萧条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使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和消费。 繁荣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使利率上升,减少投资和消费,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放款的利率,中央银行采取提高再贴现率措施,

40、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减少, 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 降低了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抑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采取降低再贴现率措施,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 可刺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 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刺激经济复苏,在经济萧条时,在通货膨胀时,1再贴现率政策,特点:主动性差,2公开市场业务,特点:操作灵活/结果容易预测/最常用 西方经济中,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在债券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基础货币增加,通过货币创造乘数作用,使存款货币成倍增加; 中央银行

41、买进债券时,对债券的需求增加,债券价格上升,引起利率降低,利率下降会引起投资增加,刺激经济复苏,在通货膨胀时期,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货币回笼, 抑制通货膨胀,扩大货币供给量,紧缩货币供给量,公开市场业务影响基础货币h,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 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3法定准备率,在经济衰退时,降低法定准备率, 使银行可以创造更多的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 在通货膨胀时,提高法定准备率, 使银行减少可以创造的货币,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压缩总需求,4. 三种工具之外的其它工具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中央银行 决定法定准备率,

42、超额准备率的高低 由商业银行自行掌握,现金存款比率取决于 社会公众行为,特点:效果猛烈 例:美国,rd变动1%,导致m变动20亿美圆。所以不能轻易变动rd,2007 年中国央行主要货币政策一览表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07-01-15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9%提高到9.5% 2007-02-15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9.5%提高到10% 2007-03-17 上调利率1 年期存款利率至2.79%;1 年贷款利率由6.12% 提高到6.39% 2007-04-16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10%提高到10.5% 2007-05-15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10.5%提高到11% 2007-05-1

43、5 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4%提高到5% 2007-05-18 上调利率1 年期存款利率至3.06%;1 年贷款利率由6.39% 提高到6.57% 2007-05-21 扩大汇率波动范围将人民币每日波幅从0.3%扩大到0.5% 2007-06-05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11%提高到11.5% 2007-07-21 上调利率1 年期存款利率上调至3.33%;1 年期贷款利率上调至6.84% 2007-07-30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11.5%提高到12% 2007-08-22 上调利率1 年期存款利率至3.60%;1 年期贷款利率上调至7.02% 2007-09-15 上调利率1 年期存款利率至3.

44、87%;1 年期贷款利率上调至7.294% 2007-09-25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12%提高到12.5% 2007-10-25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12.5%提高到13% 2007-11-26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13%提高到13.5% 2007-12-25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13.5%提高到14.5,央行再度降准降息,适逢“霜降”节气,中国人民银行再度祭出“双降”利器。昨天央行宣布,自2015年10月24日起,降息0.25个百分点,并降准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第五次降息,第五次降准,第三次“双降”。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双降”的同时,央行还宣布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不过央行有关

45、负责人强调,取消对利率浮动的行政限制后,并不意味着央行不再对利率进行管理,利率市场化将进入新的阶段,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现实需要,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我国经济增长仍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需要继续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预调微调,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下一步货币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预调微调,为经济平稳增长和转型升级继续营造松紧适度的货币条件。央行将继续密切监测经济和物价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各种工具组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稳定运行,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总结:货币政策的运用,扩张

46、性货币政策: (1)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2)降低再贴现率 (3)中央银行采取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国债业务,紧缩性货币政策: (1)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2)提高再贴现率 (3)中央银行采取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业务,经济萧条,经济中失业问题严重,经济过热,经济中通货膨胀严重,五、货币政策操作方式和泰勒规则,由斯坦福大学的约翰.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国货币政策的实际经验,而确定的一种短期利率调整的规则。泰勒认为,保持实际短期利率稳定和中性政策立场,当产出缺口为正(负)和通胀缺口超过(低于)目标值时,应提高(降低)名义利率。泰勒规则也称利率规则,该规则表明了中央银行的短期利率工具依经济状态而进行调整的方法

47、,泰勒提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应遵循以下规则: 如果真实利率、经济增长率(从而就业率)和通胀率的关系遭到破坏,货币当局就应采取措施予以纠正:若通胀率高于目标值,中央银行就应将名义利率设定为高于i* ,以抑制通货膨胀;若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中央银行就应降低名义利率,以降低失业率,假定p是通货膨胀率,p*是通货膨胀的目标,i是名义利率,i*是名义目标利率。从中期来看,i与p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真实利率给定,那么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在中期是one for one的对应关系。假定u是失业率,u*是自然失业率,六、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货币政策的效果如何,取决于is曲线、lm曲线的斜率,一)

48、 货币政策的效果因is斜率而异,二) 货币政策的效果因lm斜率而异,实际货币供给增加(m增加,p不变,m增加), 就会降低利率 r, 刺激投资 i, 增加国民收入 y,y,r,lm0,lm1,is,r,y,r,o,y,lm0,lm1,is1,is0,y1,y2,y3,is曲线越平坦,增加货币供给时,国民收入增加多,货币政策效果越好,反之,is曲线越陡峭, 货币政策效果越差,一)货币政策的效果因is斜率而异,d大,d小,收入变动为y1y3,收入变动为y1y2,r,o,y,y1,y2,y3,y4,lm0,lm1,is1,is0,二)货币政策的效果因lm斜率而异,反之, lm曲线越陡峭, 增加货币供

49、给时, 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好,h大,h小,增加货币供给 m=m1+m2,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 lm曲线越平坦, 增加货币供给时, 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差,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古典主义的极端:如果水平is曲线和垂直lm相交,这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lm,is,is,r,y,o,is水平时,is曲线的斜率为0, 说明d 若政府支出增加,则有利率r,财政政策完全无效,r稍有上升, i=e-dr 私人投资i会大幅度减少 完全的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完全无效,y0,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lm,lm,is,r,y,o,y,is水平,说明 d 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 利率r稍有下降, i=e-dr

50、投资增加很多, y增加多 货币政策完全有效,货币政策十分有效,原因之一,原因之二,y0,七、货币政策的局限性,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效果较显著。 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不显著(流动性陷阱)。 通过增减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通货膨胀时期,居民尽快消费,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减少货币供给的效果会打折扣。 货币政策存在外部时滞。 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扩大生产规模需要有时间,政策产生效果滞后。 货币政策效果受国际资金流动影响。 例如: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利率r提高,国外资金进入: a.若汇率浮动,则本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本国总需求下降; b.若

51、汇率固定,央行为保证本币不升值,必然抛出本币,于是本国货币供给增加。原先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效果会大打折扣,人民币升值,例如100$,过去1年中完成15次交易,通胀后完成25次交易,注:开放经济下的利率r、汇率e、进出口nx将在第19章分析,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2005年7月21日:1美元兑人民币8.2700元 2007年7月17日:1美元兑人民币7.5651元 2008年1月03日:1美元兑人民币7.2775元 2008年4月21日:1美元兑人民币7.0078元 2008年10月8日;1美元兑人民币6.8169元,2005年7月, 827人民币,2008年10月, 681人民币,100美元,

52、美国产品,人民币升值,中国进口增加,中国出口减少,其它条件不变,货币政策效果 (扩张性货币政策,利率r下降,一、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分析 货币政策的效果因is斜率而异 货币政策的效果因lm斜率而异 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is曲线水平、lm曲线垂直时,货币政策效果达到最大,财政政策效完全无效。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分析货币政策4点局限性,总结,r,o,y,e,e,r0,lm,lm,is,is,y0,y,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假定初始阶段,收入较低,失业问题大。为了克服萧条,达到充分就业, 如果既想增加收入,又不使利率变动,可采取什么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扩张性货币政策,利

53、率下降。 两种政策混合,收入增加,并使利率保持原有水平,投资不被“挤出,使一国产出和就业增加; 又要求保持利率不变, 不影响企业投资,可采取扩张性财政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相混合的办法,r,增加投资,要求利率下降,必须使lm曲线 右移。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此时y增加了。 保持y不变,is曲线必须左移, 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 。 此时y减少了。 结果,产出y不变,总需求的结构变化了。 投资增加了,消费支出减少了,y,is0,is1,lm0,lm1,基本知识:增加投资要降低利率,政策上要选择增加货币供给。 减少消费要降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政策上要选择增加税收,如何调整总需求的结构?投资i, 消

54、费c,假定经济最初处于充分就业,政府政策要保持总需求不变,均衡产出y不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的组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的分析,第一种:有经济萧条,但经济萧条不太严重。 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 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 第二种:严重通货膨胀。 紧缩性财政政策降低总需求。 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 第三种:有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不太严重。 紧缩性财政压缩总需求, 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政策紧缩过度而衰退。 第四种:严重的经济萧条。 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 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克服“挤出效应,双扩张政策,双紧缩政策,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有

55、局限性,财政政策是有力的,最直接的宏观经济调节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1萧条,但不严重,通胀,但不严重,严重通货膨胀,严重经济萧条,y,r,y,y,y,r,r,r,is0,lm0,is1,lm1,案例: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实践,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一共经历了8次宏观调控实践,其中7次是反通胀的紧缩性调控、1次是反通缩的扩张性调控。按时间顺序排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时期,从1988年初开始,中国经济进人过热状态,表现为经济高速增长(工业产值增幅超过20)、投资迅速扩张(1988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比1987年增长18.5)、物价上涨迅速(1988年10月物价比上年

56、同期上升27.1)、货币回笼缓慢(流通中的货币增加了46.7)和经济秩序混乱。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于1988年9月开始实行“双紧”政策。具体措施有:收缩基本建设规模、压缩财政支出、压缩信贷规模、严格控制现金投放和物价上涨、严格税收管理等等。 “双紧政策”很快见效,经济增长速度从20左右跌至5左右,社会消费需求大幅下降,通货膨胀得到遏制,1990年第三季度物价涨幅降到最低水平,不到1,第一阶段(1988年9月1990年9月): “紧财政紧货币”的双紧政策,第二阶段(1990年9月至1991年2月):“紧财政松货币”的一紧一松政策,在“双紧政策”之后,中国经济又出现了新的失衡。表现为市场销售疲软,

57、企业开工不足,企业资金严重不足,三角债问题突出,生产大幅下降。 针对上述情况,从1991年初开始,实行了松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陆续多次调低存贷款利率,以刺激消费、鼓励投资。这些政策在实施之初效果并不显著,直到1991年下半年,市场销售才转向正常,第三阶段(1992年1月至1993年6月):“松财政松货币”的双松政策,1992年,财政支出4426亿元,其中财政投资1 670亿元,分别比年初预算增长107和108。信贷规模也大幅度增长,货币净投放额创历史最高水平。 “双松政策”的成效是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1992年gdp增长12.8,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收人增长5.9。但是“

58、双松政策”又带来了老问题。即通货膨胀加剧、物价指数再次超过两位数;短线资源再度紧张,第四阶段(1993年7月至1996年底): “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具体措施有:控制预算外投资规模;控制社会集资搞建设;控制银行同业拆借;提高存贷利率等等。与1988年的紧缩相比,财政没有大动作,但货币紧缩力度较缓。 适度的“双紧政策”使我国的宏观经济终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表现出明显的改善:1996年gdp的增长率为9.7,通货膨胀率降为6.1;外汇储备达到1000多亿美元。这次政策配合实施被认为是中国治理宏观经济成效较好的一次,为中国以后实施经济政策积累了正面的经验,第五阶段(199

59、72003年底) 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7年到1998年,中国经济发展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冲击。经济问题表现为通货紧缩式的宏观失衡,经济增长的力度下降,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失业增加,有效需求不足,出口不振等。面临新形势,中国政府实施了较有力度的财政扩张政策,其措施是大量发行国债,投资于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连续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改革商业银行体系等。这些政策使中国经济成功地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保持的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第六阶段(20042007)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004年年初,承接上一年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继续保持

60、快速增长。但同时信贷规模增长偏快,消费价格指数高位运行,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额由1100亿元减少到800亿元,减少了300亿元。货币政策总体上也属于稳中偏紧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提高存贷款利率等灵活多样的货币政策手段来适当控制银行信贷投放的规模和速度。这些政策使物价水平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下降,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开始出现解决的迹象,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趋于协调,第七阶段(2008年):从紧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2007年夏美国次贷危机暴发,由其引发了历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2007年中国国内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