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13)燃烧和灭火燃料、能源和环境_第1页
课时训练(13)燃烧和灭火燃料、能源和环境_第2页
课时训练(13)燃烧和灭火燃料、能源和环境_第3页
课时训练(13)燃烧和灭火燃料、能源和环境_第4页
课时训练(13)燃烧和灭火燃料、能源和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课时训练(十三)燃烧和灭火 燃料、能源和环境I夯实基础|1. 2019安徽某同学用一系列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得到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B. 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C. 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D.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的是(2. 2018岳阳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图 Z13-13. 2019北京用如图Z13-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 60 C的过程中,仅燃烧;继

2、续升温至260 C的过程中仅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械沙子覆盖白磷的红磷红磷无烟煤图 Z13-2羯板A. 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B. 对比,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C. 对比,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D. 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4. 2019鄂州下列灭火方法中不正确的是()A.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B. 贵重图书资料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C. 电器短路着火,未切断电源直接用水浇灭D家中燃气泄漏着火,关闭燃气阀门5. 2019成都下列熄灭蜡烛的方法,其对应原理错误的是()A. 扇灭隔绝氧气B. 剪掉灯芯隔离可燃物C湿抹布盖灭一一隔绝氧气D. 水浇灭一一降低温度至着火点

3、以下6. 2019 州下列物质与空气充分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A. P2O5B.面粉C. 镁粉D.CH47现有物质:石油气;面粉粉尘;氮气:天然气;一氧化碳。当这些物质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有发生爆炸危 险的是 ()B.A. C.D.8. 2019盐城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A.油锅着火,用菜扑灭B.燃气泄漏,点火检查C.室内起火,开窗通风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9. 2019株洲下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中不正确的是()人集止吸烟 艮縈止躺C縈止玻 D.lt止烟火图 Z13-310. 2019青岛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氢气是21世纪的理想能源B科技发展可促进能源的开

4、发利用C.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可再生能源D. 能源结构向多兀、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11.2017年5月18日,中国又创下一项世界第一,在我国海域试开采可燃冰获得成功。预计在2030年以前可燃冰资源会得到商业性开发利用,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化石能源面临被耗尽的危险。可燃冰中的主要可燃成分是 甲烷。(1) 目前使用的主要化石燃料有煤、 和天然气。(2)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3) 可燃冰属于未来的新能源。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填序号)。A.汽油B.太阳能C.氢能D.核能12. 2018自贡2017年5月,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实现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为甲烷的水合物,其化学式为CH4 8H2O

5、,主要是由甲烷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物质,可燃烧。(1) 目前使用的主要化石燃料有 、石油和天然气等。(2) 甲烷属于(填有机物”或无机物”。可燃冰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 。(4) 可燃冰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5) 与化石燃料相比较,开采可燃冰的积极意义有 (写一条)。13. 2018枣庄环境就是民生”煤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了生态环境,枣庄市正逐步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作燃料。请回答:(1) 把煤做成蜂窝状的目的是 。(2) 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后,空气中污染物明显减少的有 (填一种)。(3) 天然气在第一次通过管道送到用户时,必须先将管道内注满氮气,其目的是 14

6、.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是全社会应该倡导的生活方式。(1) 下列物质都可以用来作为燃料:煤;氢气;石油;天然气。其中,最清洁的燃料是(填序号)。(2) 充分燃烧1 000 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 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图Z13-4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B该天然气中不含硫元素的是(填序号)。A.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更易导致酸雨C.煤燃烧对环境影响较小D.煤和天然气的燃烧都有温室气体产生(3) 硫酸型酸雨的形成主要经过以下两步: S02在空气中被粉尘催化氧化得到S03; S03与水化合形成硫酸。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拓展提升|1. 2019山西土星是太阳系里的气态行星 ,约含

7、有92.4%的H2、7.4%的He和0.2%的CH4等,平均温度为-150 C。它没燃烧成火球的原因可能有:可燃物种类太多;氦气含量太高;没有适宜的温度;没有支持燃烧的氧气。其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B.C.D.2. 2019 泰安 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图 Z13-5A. 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B. 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C. 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D. 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3如图Z13-6,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

8、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B. 蜡烛熄灭是因为蜡烛的着火点改变了C. 在有限的作业空间,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爆事故D. 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4. 2019永州在老师的指导下,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IP乙图 Z13-7实验目的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实验步骤 将所需仪器按照装置图连接起来; 打开Ki和K2,向上拉动任意一支注射器的活塞; 将实验所需药品加入对应的仪器中; 将装有适量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冷水中; 打开Ki,关闭K2,往装置甲中加入适量的双氧水,氧气进入具

9、支试管中; 关闭Ki,打开K2,往装置乙中加入适量的盐酸,二氧化碳进入具支试管中; 将装有适量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80 C的热水中; 打开Ki,关闭K2,往装置甲中加入适量双氧水,氧气进入具支试管中; 关闭Ki,打开K2,往装置乙中加入适量的盐酸。问题解答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2) 装置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 在实验步骤中,具支试管中氧气已经排尽的实验现象是_。(4) 能看到白磷燃烧起来的实验步骤是 。实验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5. 20i9贵港氢能是最理想的能源,图Zi3-8是制取与贮存氢气的一种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KPH

10、能ZnFe3O*太阳能!WGv Tv 昔鼻吾冒壬一宦縈件MeHz;:; ;ZbO. F旳CUHitO : 1:MgaCu MgCtii :贮植反应图 Zi3-8(i) ZnFe2O4在循环制氢体系的总反应中起 作用,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 2019泰安2015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下列是我国能源结构变化的调整图,请回答:2050 年翌水电2015 年2030 年E石袖天燃气口煤炭摄虐 其他可再牛胆源(丸阳施凤翟痔)图 Z13-9(1) 化石燃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但不可再生且燃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化石燃料包括煤、石

11、油和。从2015、2030、2050年能源结构变化看,所占比例增加最多的是。(3)在新能源开发中,化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出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催化剂,通过图Z13-10示意的I、 n、川三个环节,将二氧化碳成功转化为汽油(图中c、d是最终制得的汽油中所含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 g原子氧原于 礁原于图 Z13-10 在一定温度、一定压强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环节I除生成CO外,还生成了一种化合物,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观察图中c和d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发现c和d的分子组成完全相同,但其分子结构不同,化学上将其称为同分异构体。你认为 c和d的化学性质 (填

12、是”或 否”完全相同。【参考答案】夯实基础1. A 解析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也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分子中不含氧气;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玻璃棒不是可燃物,火柴棒是可燃物,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空气中氧气浓度比纯氧中小,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燃烧是一种化学 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2. B 解析图中小木条能燃烧,玻璃棒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图中小木块先燃烧,小煤块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白磷

13、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 ,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图示烧杯中的蜡烛一段时间后熄灭,放在空气中的蜡烛正常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3. D 解析升温至60 C的过程中,白磷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对比,白磷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燃烧,红磷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 :中的红磷被沙子覆盖,不能与氧气接触,中的红磷露 置在空气中与氧气接触,中的红磷不燃烧,中的红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无烟煤属于可燃 物,实验过程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其着火点。4. C 解析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

14、绝了氧气,能灭火,A正确;贵重图书资料着火,为灭火且保护书籍用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既隔绝了氧气又不留痕迹,B正确;电器短路着火,未切断电源直接用水浇灭,水能导电, 可能会引起触电危险,C错误;家中燃气泄漏着火,首先要关闭燃气阀门,D正确。5. A 解析扇灭是利用空气流动带走周围的热量,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6. A 解析P2O5是固体颗粒,不可燃,与空气充分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A正确。7. D8. A 解析油锅着火,倒入蔬菜,能隔绝氧气,使油锅中的火熄灭;燃气泄漏,空气中含有燃气,点火检查可能会发 生爆炸;室内起火,开窗通风会带来充足的氧气,导致燃烧更旺;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浇灭

15、,因为水能导电,造成安全 事故。9. C 解析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带火种标志;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10. C 解析氢气燃烧只生成水,无污染,且热值高,是一种理想的绿色能源,故A正确;科技进步会促进能源的开 发利用,故B正确;煤、石油、天然气不能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 ,是不可再生能源,故C错误;为了节约化石燃 料,减少污染,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 ,故D正确。11. (1)石油(2) CH 4+2O2CO2+2H 2O12. (1)煤(2)有机物(3) 3 : 5 : 32CH 48H2O+2OCO2+10H2O

16、(5) 使用可燃冰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合理即可)13. (1)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合理即可)(2)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填一种即可)(3) 排尽管道中的空气,防止天然气与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解析(1)把煤做成蜂窝状的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2)煤燃烧会产生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后,空气中污染物明显减少的有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3)天然气在第 次通过管道送到用户时,必须先将管道内注满氮气,其目的是排尽管道中的空气,防止天然气与空气混合受热发 生爆炸。14. (1)(2) AD(3) SO3+H2OH2SO4解析(2)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17、,所以该天然气中含硫元素;根据图示可知,天然气和煤燃烧后都会产生二氧 化碳气体,等质量的天然气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比等质量的煤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少很多,因此燃煤更容易导致酸雨,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煤和天然气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所以都有温室气体产生。拓展提升1. D 解析物质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与支持燃烧的物质接触。土星上约含有92.4%的H2、7.4%的He和0.2%的CH4等,平均温度为-150 C。但它没有燃烧成火球的原因可能有:燃烧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没有适宜的温度就不能燃烧;氧气能支持氢气和甲烷燃烧,没有支持燃烧的氧气则燃烧不能发生。2. D 解析图a中

18、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其目的是使煤充分燃烧,A错误;图b中当火柴头斜向下时,火焰沿着火柴梗燃烧,提高了火柴梗的温度,更容易燃烧,着火点不能降低,B错误;图c中金 属丝圈吸收了热量,使温度降低到了可燃物着火点以下,C错误;图d金属镁在二氧化碳中可以燃烧,所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D正确。3. B 解析发生爆炸时有大量的热量聚积,故温度升高,由于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蜡烛会熄灭;着火点是物质的 固有属性,不会降低;在有限的作业空间,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爆事故;实验中会发生爆炸,故不能使用玻璃 瓶。4. (1)检查装置气密性(2) Na2CO3+2HCI2NaCI+H 2O+CO2 f(3) 烧杯中石灰水变浑浊(4)解析(1)实验步骤的目的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2)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3)二氧化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