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设计-表格式_第1页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设计-表格式_第2页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设计-表格式_第3页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设计-表格式_第4页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设计-表格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1.1扇形统计图主备人个人加工、备注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简单分析扇形统计图。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感受扇形统计图的描述数据特点。教学难点:有联系地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1.复习旧知。提问:在简单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2引入新课。出示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扇形统计图)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里的扇形统计图各表示的什么意思?说明:扇形统计图究竟有

2、什么特点呢?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二、教学新课1议一议。w W w . X k b 1.c O m出示例1的扇形统计图。问:这个统计图上都有什么特点?出示讨论提纲:(1)圆代表();(2)扇形代表();(3)扇形的大小反映();(4)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根据学生回答小结:扇形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2算一算。出示信息:我国国土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你能用计算器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请算出,并填入表中。地形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面积万平方千米3比一比。(练一练)我国的国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和世界比一比,你有什么想法?

3、随机出示扇形统计图:三、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1题。提问:每个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各个扇形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对两个统计图中的项目进行具体的比较,再交流。2练习一第2题。引导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并估计各扇形区域与花生米果盘区域的大小关系,用百分数表示各部分。板书设计:扇形统计图我国国土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地形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面积万平方千米319.6895.04115.2180.48249.6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个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后记:课题1.2选择统计图主备人个人加工、备注教学目标:1. 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4、。2. 能根据每种统计图的特点与统计的目的和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合理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关信息。教学重点: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教学难点: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关的信息。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通过复习三种统计图,让学生回顾条形、折线、扇形统计的特征。 课件出示三种统计图,你一眼就能看出什么?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统计图的知识合理选择统计图(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1初步理解出示例2引导学生观察例2中3个统计图,体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表达的特点和作用。提问:小宇为什么用了3个不同的统计图来进行统计

5、?引发学生思考。统计图1要反应六一班阅读各种课外书与总量之间的关系,所以要用扇形统计图的统计;统计图2不仅要反应六一班下半年每个月阅读课外书的数量,还要体现每个月阅读课外书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因此要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统计图3只要统计六一班学生平均每星期课外阅读的时间,所以用了条形统计图。进一步提问:今后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统计呢?(结合刚才的分析,巩固理解根据要统计的特点和统计图的特点两者结合来选择。)2分析问题学生讨论例2下面的3个问题。全班汇报交流,并适时的总结。3巩固应用出示第4页的练一练。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统计图,并说出分别要统计的内容和统计的特点。再一次的归纳总结出

6、三种统计图的特征。引导学生回答下面的4个问题。明确:统计图的选择可以不唯一,选择的关键是要根据我们想了解的内容和统计图各自的特征,作出适当选择,以达到清晰、直观地描述数据的目的。三、巩固新知做练习一的第4题。学生先观察1、2两小题中统计表的内容和特征,再根据数据完成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观察和辅导)根据刚才的统计,分析下面的问题。四、全课小结1你知道怎样选择统计图吗?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谈谈你的体会吗?板书设计:选择统计图(1)想要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选择扇形统计图;(2)要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可以选择折线统计图。(3)要想直观地

7、看出数量的多少,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教后记:课题2.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主备人个人加工、备注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课件出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示意图2教师:这么多物品,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吗?指名学生分别说。谈话:回忆一下学过的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谈话:不论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8、它们都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你知道图(4)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图(5)是什么形状?板书:圆锥你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见过那些圆柱和圆锥?(指名学生说,如铅笔、烟囱、套管、铅锤等)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二、合作探究,认识特征(一)认识圆柱的特征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谈话:对于圆柱和圆锥,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些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把有关圆柱、圆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谈话: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圆锥的特点,其它问题我们以后再来研究,好吗?2认识圆柱的底面和侧面教师出示圆柱实物并将直尺靠在圆柱实物边上,告诉学生上下

9、粗细相同的圆柱叫直圆柱。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实物,仔细看一看。先看一看,你认为它有几个面?再摸一摸每个面有什么特征?http:/www. xkb1.co m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手中的实物和同学的实物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解答疑惑。汇报观察结果:谈话: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先指名学生拿着实物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再指名不拿实物说发现。师生及时共同进行评价)谈话:你是怎么知道上下2个面大小相同的?指名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形,大小相等,叫圆柱的底面,中间有一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课件随时演示,将茶筒的底面和侧面抽象出的圆

10、柱立体图形 板书:底面 2个完全相同的圆 侧面 1个曲面 高 两底之间的距离3认识圆柱的高教师从学生拿来的圆柱中随便找两个高矮、粗细不同的圆柱,让学生观察比较。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底面大小决定圆柱粗细,高决定圆柱的高矮谈话:哪是圆柱的高,谁来指一指?谈话:你知道你手中的圆柱形有多高吗?想知道它的高有多少条吗?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圆柱的高,记下测量数据,多量几条,你能发现什么?教师巡视指导汇报测量结果。指名一组到讲台前演示,使学生明确:圆柱的高长度相等,有无数条。提问:什么是圆柱的高?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高 上下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无数条)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圆柱的高 (二)认识圆锥1谈话:刚才我

11、们认识了圆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锥形物体,观察圆锥体,摸一摸、量一量,和圆柱比一比,它与圆柱有什么不同?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看到的、摸到的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观察结果。使学生明确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有一个侧面是曲面。圆锥是尖的有一个顶点。教师出示圆锥实物课件思考:圆锥有几条高?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学生用平移的方法将藏在圆锥中的高平移出来测量,学生合作动手测量圆锥模形的高并指名上台演示。板书:底面 1个 圆形 侧面 1个 曲面 高 1条 2交流对圆锥的认识3小组讨论比较圆柱与圆锥的有什么区别与联系?4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是圆锥

12、形的?5学生阅读课本9、10页的内容。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10页练一练。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是圆锥?为什么?2练习二第1题。结合图形指出圆柱、圆锥各部分的名称3练习二第1题。 “连一连”。学生自主连线,全班交流。板书设计: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 锥底面 1个 圆形侧面 1个 曲面高 1条圆 柱底面 2个完全相同的圆侧面 1个曲面高 两底之间的距离教后记:课题2.2圆柱的表面积主备人个人加工、备注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探究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

13、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以及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1理解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意义,正确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渗透思想1.(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我想让它站起来,你有什么办法吗?小结:原来在一定条件下平面可以“化直为曲”。2.把这个圆柱形的纸筒打开后是什么形状?小结:同样地,在一定条件下曲面可以“化曲为直”。3.揭题:这节课将运用这个知识来研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板: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二、

14、引导探究,学习新知(一)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爱喝饮料,今天我们共同带来了一瓶椰子汁,看到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来?师引导:我们就来先来解决这位同学提出的商标纸问题,其实就是求什么?(圆柱的侧面积)1引导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商标纸的面积呢?全班交流:沿着接缝把商标纸剪开,再展平。小组合作探究: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听清要求:先独立剪开商标纸展开,再观察展开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接头处忽略不计。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指名上台拿着学具汇报,生。(师再追问:通过刚才同学的汇报,我们

15、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呀?学生回答,师适时板书)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再次追问:为什么?(补充板书)小结:你们真不错,巧妙地运用化曲为直,探讨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2计算圆柱的侧面积现在请你计算一下这罐椰子汁所用商标纸的面积(出示椰奶罐的底面周长约是 厘米,高约是 厘米)你是怎样算的?解决例2: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直接告诉你底面周长,例如怎么算?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指名一生板演,集体反馈。思考:要求一个圆柱的侧面积,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小结: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应用已知直径(或半径)求周长的方法,然后求侧面积。(二)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动

16、手贴出圆柱表面积:拿着实物,光这样一个侧面能装饮料吗?还需加上(两个底面)我们把这个圆柱饮料罐各部分一一展开粘在纸上(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发现两种常见粘法)交流展示,最好这样放。看着圆柱展开图,让它在头脑中动起来(长方形的长等于宽等于)这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想象出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指着图,由这些些部分组成了圆柱的表面积,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板书)动手画出圆柱表面展开图:下面我们要画圆柱的展开图,画前先算一算,学生算好后回答,师板书。要求画在书上的方格纸上,友情提醒:一要想要画出圆柱的哪几个面?二要注意每个方格纸边长厘米,根据算的数据合理布局。(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作评价)2怎样计算圆柱的表

17、面积?例3中的圆柱表面积会算吗?独立做在书上,交流反馈:每步求出的是什么?指出:解答时为清楚最好分步算出各部分面积。出示易拉罐的数据,图例:半径:2.5厘米,高:12厘米,求铁皮用料。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三、应用练习,巩固深化过渡: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圆柱体实物,你会根据实际算出它们要求的面积吗?1.教材第12页“练一练”(理解题意要求的是圆柱的哪部分面积后独立做)2练习二第6题。(通过填表帮助学生进一步区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表面积三个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算法;整理侧面积、底面积与表面积之间的联系,使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思路更加清楚)板书设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

18、面周长高 S侧= Ch或S侧= 2rh 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教后记:课题2.3圆柱的体积主备人个人加工、备注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

19、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学例41观察比较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2实验操作w W w . X k b 1.c O m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

20、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3推出公式 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引

21、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长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 高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三、分层练习,发散思维,教学“试一试”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s和h,r和h,d和h,c和h)四、巩固拓展练习1做“练一练”第1题。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2做“练一练”第2题。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该怎么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根据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板书设计:圆柱的体积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就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相当于圆柱体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

22、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教后记:课题2.4圆锥的体积主备人个人加工、备注教学目标:1.组织学生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2.会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立体图形体积的求法?(学生回答时老师出示相应的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然后板书相应的计算公式。)2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是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的。板书:转化)3(出示教具)大家觉得这个圆锥与哪个立体图形的关系最近呢

23、?(老师比较学生指出的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4大家觉得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锥的体积可能转化为什么图形来研究比较简单呢?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5它们的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二、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1课件出示例5。(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2)让学生猜想:图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用学具演示)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

24、体积的 。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2教师课件演示3学生讨论实验情况,汇报实验结果。4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1/3=底面积高1/3用字母表示:V= 1/3Sh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1/3 ?5教学试一试 (1)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2)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三、发散

25、练习、巩固推展1做“练一练”第1、2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1/3 。2做练习四第1、2题。学生做在课本上。之后学生反馈。错的要求说明理由。板书设计: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sh教后记:课题3.1转化的策略主备人个人加工、备注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联系不同的知识,作出不同的推理,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2.在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最优化思想。教学重点: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

26、回顾旧知,整理策略谈话: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数学都教学一种策略,你们知道我们学了哪些策略?(学生可能已经忘记,教师帮助回顾整理: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提问: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将合理的选择这些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转化的策略)二、合作探究,运用策略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学生读题,自主完成。谈话:这是一个稍复杂的分数问题,除了用刚才我们做的方法来解决,你们能否用以前学的策略来思考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小组交流方法。汇报交

27、流情况:(学生遇到困难可作适当的引导。)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理解2/3这个分数的意义,可以画线段图,看出男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2/5。原来的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这是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根据分数2/3的意义,可以推理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原来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是按比例分配问题。根据分数2/3的意义,想到“女生人数看作3份,男生人数是2份”,于是产生解题思路:先算出1份是几人,再算2份、3份各是多少

28、人。把作为单位“1”的女生人数设为x,那么男生人数就是2/3x,利用美术组一共35人,能够列方程解题。谈话:通过刚才的汇报和交流看出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呢?(让多名学生回答,征求各自的看法。)刚才我们运用了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能检验一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吗?(引导学生交流检验方法)2.做第28页的“练一练”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策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要求学生说说“你选择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 通过他们在交流中获得这些体验,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性。)三、巩固练习,回顾策略w W w . X k b 1.c O m1.练习五第1题。要求学生根据示

29、意图里的数量关系,写出分数,并转化成比。或者写出比,再转化成分数。(这道题可以看作沟通数学概念之间联系,组建概念系统的练习,有助于问题的转化。)2.练习五第2题。根据已知的比或百分数,把线段图补充完整,要求借助线段图,把稍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探索原来问题的解法。四、课堂小结 , 提升策略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能合理选择,就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板书设计:转化的策略由“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可分析得到:思路1:把女生人数看成3份,男生人数看成2份。思路2: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男生人数:3514(人)女生人数:3

30、521(人)教后记:课题3.2假设的策略主备人个人加工、备注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教学重难点: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

31、有多少只?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学生小组讨论。画图法。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列举法。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并填写右表。(1) 列表假设。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出示表格。借助表格调整。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引导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

32、),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检验结果。学生口答检验方法。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29页“练一练”。(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2完成练习五第4题。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假设的策略假设 10只大船 多8人 10只小船 少12人105428(人) 4210312(人)调整 小船:8(53)4(只) 大船:12(53)6(只)大船:1046(只) 小船:1064(只)检验: 6410(只) 6543 42(人)假设多

33、了,以大换小。假设少了 ,以小换大。教后记:课题4.1放大与缩小主备人个人加工、备注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

34、情境。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探索新知教学例11认识图形的放大分析题意: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图1长是 8 厘米、宽是 5厘米。图2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数据比较:放大前后,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2认识图形的缩小。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怎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缩小?尝试练习: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

35、,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教学例21出示例2引导尝试: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再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2探索规律: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3教学“试一试”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学生交流三、练习提高做“练一练”。做练习六第1、2题。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四、总结评价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你还有什么疑问?板书设计:放大与缩小第一幅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第

36、二幅画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把图形的每条边缩小到原来的,就是把图形按1:2的比缩小。教后记:课题4.2比例的意义主备人个人加工、备注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导入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 (初步了解学生的比的知识的一些基本情况)2化简比:12:4 8:18 3求下面比的比值:12:

37、4 8:18 5.4:0.9 4.4:4 二、新授教学例3(1)观察、分析:呈现放大前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师:你是怎样发现的?(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3)明确概念: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 6.4/4=9.6/6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4)尝试练习:你能写出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思考:长与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5)自主创造: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

38、?小组能尝试说明为什么能组成比例。(6)明晰方法: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三、巩固1做练一练读题分析、说明理由2做练习六第3、题。 3做练习六第6题: 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四、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例3:放大前的照片长和宽的比是6.4:4;放大后的照片长和宽的比是9.6:6。放大前和放大后的照片的长和宽的比值都是1.6,放大前和放大后的照片的长和宽的比化简都是8:5。6.4:49.6:6 或者教后记:课题4.3比例的基本性质主备人个人加工、备注教学目标

39、: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导入1找找比比:(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5 18:30 0.4:0.2 1.8:0.9 5/8:1/4 7.5:3 2:8 9:27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二、新授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2)3:5=18:30 学生尝试起名。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40、内项。3 :5 = 18 :30内项 外项(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教学例4 (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2)学生写不同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3)学生探索规律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写比例,验证规律:是不是任意一个

41、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5)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6/3=4/2,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4练习:“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三、巩固练习1做练习七第一题。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5:3=( ):6 4:( )=( ):5 3 做练习七第

42、2,3题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3 :5 = 18 :30 两个外项的积是33090内项 两个内项的积是51890 外项 330518 :bc:d dbc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作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后记:课题4.4解比例主备人个人加工、备注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学重点: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导入1小练笔: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5:4 =( ):12 4:( )

43、=( ):6 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二、新授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习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长是13.5厘米,你能求他的宽吗?(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吗?(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

44、么?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教师板书:6x13.54。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4)板书过程,总结思路师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师问:第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师生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5)练习提高,再说思路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2 2.做练习七第5、6、7题。学生

45、交流四、小结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解比例例5:解:设放大后的照片的宽是X厘米。13.5:6X:46X13.546X54X9答:放大后的照片的宽是9厘米。比例式中已知其中的三项,求其中的一个未知项,叫作解比例。教后记:课题4.5比例尺主备人个人加工、备注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教学准

46、备: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导入演示:出示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比例尺)二、新授1出示例6。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题中草坪

47、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5认识线段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0 10 20 30 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第1题。2做“练一练”第2

48、题。 四、小结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板书设计:比例尺例6:50米5000厘米 5:50001:100030米3000厘米 3:30001:1000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0 10 20 30 米 表示图上1厘米的距离等于实际距离10米。教后记:课题4.6比例尺的应用主备人个人加工、备注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2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9、,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难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一幅地图上扬州到南京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100千米,你能求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吗?2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二、新授1.出示例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2分析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引导分析:比例尺1:8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倍。也可以理解为比例尺1:8000也就是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3尝试列式根据对1:8000的理解你能尝试列出算式吗?师:交流算法,说说

50、为什么这样算?(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为什么会这样列式,要让学生根据对比例尺的意义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4归纳、选择、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选择方法进行解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5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三、巩固1做“试一试”。先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再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2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3.做练习十一第3-6题。引导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

51、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四、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比例尺的应用例7: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实际距离是多少米?比例尺:1:8000解:设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是X厘米,5:X1:8000 X4000040000厘米400米答: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是400米.教后记:课题5.1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主备人个人加工、备注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2使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能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教学难点: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