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与行为_第1页
群体心理与行为_第2页
群体心理与行为_第3页
群体心理与行为_第4页
群体心理与行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目的与要求:了解群体的概念、构成、类型、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群体士气、群体压力与从众等概念,掌握上述概念对群体的影响以及作用。 重点:群体相关概念对群体的影响以及作用,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群体概述 第二节、群体动力 第三节、团队建设,第一节、群体概述,一、群体的概念与类型 1、群体的概念,到底什么是群体,公共汽车上的乘客算不算群体? 足球比赛的观众,球队算不算群体? 马路上看热闹的人群,戏院的观众, 机关的一个科室,企业中的质量活 动小组 ,大学中的课题组, 何者是群体?何者又不是群体呢,公共汽车上的乘客 足球比赛的观众,足球比赛的球队 马路上看

2、热闹的人群,戏院的观众, 机关的一个科室,企业中的质量活 动小组 ,大学中的课题组 何者是群体?何者又不是群体呢,第一节、群体概述,群体(group)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2、群体的特征 首先,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 其次,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第三,群体成员间存在相互关系 第四,群体拥有规范和规则 最后,群体存在一定的结构,第一节、群体概述,3.群体的类型,6,亲缘型、时空型、情感型、爱好型、信仰型、利益型,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自霍桑实验揭示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之后,组织越来越重视发挥和引导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以达到组织目标。 非正式

3、群体的积极作用: (1)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 (2)融洽员工的感情 (3)激励和培训员工 (4)保障员工的权益,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 (2)削弱管理者的权力 (3)控制和束缚员工发展和上进,第一节、群体概述,4、群体的功能 1)社会助长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人活动的效率因为群体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 第一种情况:单独骑车 第二种情况:骑车行走时让一个人跑步陪伴; 第三种情况:与其他骑车人竞赛 2)社会抑制现象 个体活动的效率因为群体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减弱 3)社会懒惰行为,团体拉绳子测验-社会性懈怠(social loafing) 德国心理学家林

4、格曼(Ringelmann,原来的设想:这个团体拉绳子的力量,应是所有人力量的总和 实际的结果: 三人团体的总力量是平均每人出力的2倍半 八人团体的总力量只有平均每人出力的4倍 团体规模越大,每个人付出的努力相对越小,有这样一个寓言:大酋长要求每一家捐出一壶自己酿得的酒,在大庆典结束的时候大家共享。于是由几个人抬大桶经过各家,每户都往桶里倒下了自己家酿的酒。到共享的时候,酋长从大桶中给每个人都注满了一大杯酒,但大伙喝的时候却发现(,第三节、群体动力,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社会惰化效应呢? 1)认识上的偏差(公平心理) 群体成员认为其他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如果你把别人看作是懒惰或无能的,你可能就会

5、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这样你才会觉得公平。 2)群体责任的扩散 因为群体活动的结果不能归结为某一个人的作用,个人投入与群体产出之间的关系就很模糊了。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就会降低努力。即,当个人认为自己的贡献无法衡量时,群体的效率就会降低,第三节、群体动力,他 人 在 场,个人的努力 受到了评价,个人努力被 混在群体内 未受到评价,产生评价的 忧虑,没有评价的 忧虑,唤 起,松 懈,社会 助长,社会 惰化,社会效应朝哪个方向发展,第一节、群体概述,5、群体的发展,14,群体发展的阶段模型Tuckmans Model,形成阶段 (Forming,中止阶段 (Adjourning,任务执行阶段 (Per

6、forming,规范化阶段 (Norming,震荡阶段 (Storming,第一节、群体概述,二、群体行为 所谓群体行为(group behavior),就是指在群体中,个人行为统一于组织目标所产生的、并组织起来的行为。群体行为的模式可表示为 群体行为=f (规模、成员特点、领导者、任务、规范、结构、环境,一)从众行为 个体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买股票 房价 学习从众 作弊从众 恋爱从众,心理学家阿希(S.Asch),在1951年做过一个经典实验,进一步说明了从众行为的产生机制,就是来自于群体的压力。 他以大学生为测试对象,组成若

7、干个试验组。每组成员为7至9人,其中只有1人是真正的被测试者,而其他都是事先串通好的“同谋者”(confederate)。 阿希有意让真正被测试者安排在每组的靠后。测试要求被测试者指出图中右边卡片的A、B、C三条线的哪一条和X线等长(见图)。由于每组的前几个“同谋者”都有意作出错误的判断,结果真正的被测试者有37%也跟着多数人作出错误的判断。而在正常条件进行测试,判断错误的则小于1,第一节、群体概述,就你逞能,大家都是隔天生蛋,你为什么天天生蛋,第一节、群体概述,就他特殊,请同学思考一下: 为什么有的人在独处时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而有的人却在大庭广众之下胆大妄为,作出惊人之举? 为什么一

8、个有主见的人常常会在许多人的影响下改变自己的观点,第一节、群体概述,二)顺从行为 个体为了符合群体或他人的期望和赞许而表现出的符合外部要求的行为 产生原因: 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许 为了实现群体的目标 为了保持原有的良好人际关系,判断是从众行为还是顺从行为,三)暗示、模仿和感染 1、模仿(imitation) (1)模仿的概念 模仿(imitate)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2)模仿的过程 模仿过程一般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从游戏的模仿到生活实践的模仿;从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内心的模仿。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G.Tarde)于19

9、世纪末提出了模仿律(1aw of imitation)。他认为模仿要经过往复过程、对立过程和适应过程,3)模仿的动机 出于好奇,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为了消除焦虑,与人搞好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为了获得进步,取得成就,2、暗示(cue or hint) (1)暗示的概念 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行动等刺激手段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观念,或按某一方式进行活动。 暗示一般不付诸压力,也不需要讲道理,靠对方不假思索地接受。所以,它同命令、指示、劝导和教育不同,2)暗示的手段 暗示可以是语言的、行动的、表情的,也可以是某种符号。 小资料:卖服装的暗示 这些都没有直接“号召

10、”你去买衣服,但却用含蓄、间接的方式达到了这种效果。 发出暗示的人,既有有意的,也有无意的。商家的模特是有意的,而人们的排队购买则是无意的,3)暗示的类型 直接暗示:暗示者为达到某种目的,把某一刺激直接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之迅速而无意识地接受影响的一种暗示。如曹操的“望梅止渴”。 间接暗示:暗示者不将自己的意图暴露,而是凭借一定中介(他人)将刺激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之迅速而无意识地接受的一种暗示。例如:商家通过“明星”推介产品。间接暗示的作用往往大于直接暗示,自我暗示:即暗示源于受暗示本身。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反暗示:外界刺激引起相反反应的暗示为“反暗示”。如“此地无银三百两”。 (4

11、)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 受暗示者自身的状况:在疲劳、疾病、狂热状态易受暗示。 受暗示者的个性:顺从个性的人易受暗示。 暗示者的权力、威望:权力大,威望高、暗示效果好。 暗示的程度:反复、持久的暗示效果好,3.感染 感染是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或者说是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屈服,案例: 一家家具厂,实行计件工资制,其中一个班组凝聚力很强。他们能从生产每一件产品中获得可观的报酬。但曾经有人告诉工人,如果他们卖力地生产,每小时生产太多的产品,管理部门有可能会降低每件产品的报酬。他们并不清楚其中的原因,也不知道管理者最多究竟需要多少产品,所以很害怕自己的产量会超过管理者的

12、需要,而使自己虽然生产了更多产品却不能得到更多的报酬。 小李-刚进厂的新工人 ,负责清理木料,总能从木屑、木堆、机床后面清理出藏着的家具木料,徐明(机床操作者):“有的人有时生产的产量可能会不够,你知道我们班组的团结和义气是有名的,所以我们总会保留一些加工完的木料藏起来以备互相补用。” 听他说着,小李觉得内疚,为他们的团结所感动,向徐师傅表示了歉意。 徐明又说:“老板总是想要更多的产品,而一旦我们拼命为他生产了更多的产品,他也不会在乎,只认为我们是因为做得熟练了,理所当然应该多生产。所以我们商定了一个上交给老板的产量标准-既不多也不少。如果你连续在这儿太快地运送木料,老板会知道我们的效率实际可

13、以达到多少,他会认为我们平时偷懒的。所以,你应该算出你运送多少木料才不会超过我们生产的产量。怎么样?能做到吗” 小李说:“当然,我明白你的意思。,思考题,小李在新的工厂遇到了什么问题? 这个团结的班组中的成员共同约定了一个产量是一种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既然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群体,为什么还不能带来最好的绩效呢? 你觉得小李以后会怎样做?如何解释他的这种转变呢,第二节、群体动力,群体动力”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1890-1947)提出,他提出群体动力的公式为:B=f(,) 其中,B指个人行为;P指个人,包括人的遗传素质、情绪、能力、人格等内在因素;E指现实

14、的社会环境,包括人际影响、群体中的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压力、领导作风等。 群体动力是指左右和影响群体发展演变的主要力量,主要内容包括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士气等。群体动力有(如图6-2所示)放任、强扭和引导三种模式,第二节、群体动力,一、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group norm)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准则的总和。 群体规范让群体成员知道自己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驾车行使在大街上,遇到红灯, 就会自动地把车停在停车线以内; 把烟头自动扔到烟灰缸里; 在阅览室里很多人在阅览, 但静悄悄地没有人大声说话等等。 这些现象都是规范在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第二节、群体

15、动力,群体规范的作用 维系群体的作用 认知的标准化作用 行为的矫正作用 惰性作用,第二节、群体动力,二、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group stress)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感受到的必须与群体大多数成员保持一致的心理感受。 群体压力是个体在群体中产生的一种重要心理现象。个体的行为目标与群体目标的偏离越大,来自群体的压力也就越大。在群体压力下,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会发生改变,群体规范所形成的群体压力,迫使群体成员遵从它,第二节、群体动力,三、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亦称内聚力(cohesion),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 凝聚力的高低,就是群体内成员团结紧密的程度的高低。一个群体的内聚

16、力表现在如下方面: (1)作为该群体成员的尊严感。 (2)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喜欢。 (3)群体对个人的理想与目标实现的帮助,第二节、群体动力,2、凝聚力的测定方法 让每一成员评定自己对其他各个成员的感情。 让每一成员评定自己对整个群体的归属感。 心理学家多伊奇(Deutsch)提出的计算公式: 群体凝聚力,第二节、群体动力,3、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第二节、群体动力,4、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 一般来说, 凝聚力高的群体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有效, 但凝聚力与群体效率的关系比较复杂,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凝聚力高就好。 首先, 凝聚力高既是高生产率的起因, 又是其结果。其次, 二者的关系受

17、群体绩效规范的影响。 经过大量研究发现, 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取决于: (1)群体领导者的诱导方向 (2)群体利益与组织目标的一致程度,第二节、群体动力,沙赫特 (S.schadter) 等人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检验了在不同群体凝聚力下,对群体成员实施不同的诱导,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如下图,积极 消极,诱导,高 低,凝聚力,组,组,组,组,生产力,时间,沙赫特实验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凝聚力与诱导关系图解,对照组,第二节、群体动力,罗宾斯 (S.p.Robbins) 的实验则证实了凝聚力的高低与生产率的关系还受控于群体的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致程度。见图,第二节、群体动力,图中表明 (1)若群体态

18、度对目标是支持的 , 且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高, 此时虽凝聚力低, 也能提高生产率; (2)若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 群体态度对目标支持, 则凝聚力高的群体比群体凝聚力低的群体生产率高; (3)若群体目标与 组织的目标不一致, 群体态度不支持组织目标, 则群体凝聚力高, 生产率明显下降; (4)若群体凝聚力低, 且其态度又不支持目标,对生产率的影响不明显,第二节、群体动力,四、群体协同效应 1、群体助长效应 群体助长(唤起)效应(social facilitation)是指在别人面前,绩效水平提高或降低的一种倾向,有两种情况: 1)群体促进效应(group promotion effe

19、ct) 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就叫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效应。 对群体助长现象最早的科学研究是由法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在1898年进行的。特氏发现,集体骑车能提高车速30%;集体绕线圈效率提高5,第二节、群体动力,研究显示,别人在场时从事简单的、常规性的任务,个体的操作会更快,更精确。 群体助长的原因:由于他人评价导致的自尊唤醒所引起个体间的竞争,使活动效率上升。 2)群体抑制效应(group restraint effect) 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下降,这种现象叫群体抑制效应。 研究显示,别人在场时从事复杂的、非常规性的任务,个体

20、的效率会降低。 群体抑制的原因:由于对从事复杂活动的技能的不熟练,在竞争条件下容易产生紧张,引起动作失调,使活动效率下降,第二节、群体动力,第三节、群体动力,为什么运动员喜欢主场比赛的战绩比较好? 大型体育比赛中的主场优势,熟人比陌生人更能引起社会助长效应,资料来源:Date from Courneya & Carron(1992). Baseball date from Schlenker & others(1995,第三节、群体动力,2、社会惰化效应(socisl loafing effect)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

21、心理学家瑞格尔曼在拉绳实验中,比较了个人绩效和群体绩效。他原来认为,群体绩效会等于个人绩效的总和。但是,研究结果没有证实他的期望。三人群体产生的拉力只是一个人拉力的2.5倍,八人群体产生的拉力还不到一个人拉力的四倍。 这真是应验了那句老话,“三个和尚没水吃,第三节、群体动力,3、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association effect),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体作用的总和。 在群体中,1+12。在群体任务中,如果每个成员的贡献难以衡量,个体就可能会降低他们的努力程度,社会惰化现象证实了群体可能带来的损失。但群体互动过程也可能带来积极结果,使得群体整体的产出可能大于

22、群体成员个人产出的总和。 群体的实际绩效=群体的潜在绩效+群体互动过程所得-群体互动过程损失,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兔子坐在山洞口打字,一只狐狸跳到它面前说:“我要吃了你!”兔子说:“等我把这论文写完也不迟。”狐狸非常奇怪:“你能写什么论文?”“我的论文题目是兔子为什么比狐狸更强大。”“这太可笑了,你怎么可能比我强大?”兔子一本正经地说:“不信你跟我来证明给你看。”它把狐狸领进山洞,狐狸再也没有出来。兔子继续在洞口打字,一只狼跳到它跟前:“我要吃了你!”兔子说:“等我把这篇论文写完也不迟。”狼非常奇怪:“你能写什么论文?”兔子说:“我的论文题目是兔子为什么比狼强大。”兔子又把狼领进了山洞,狼也没出来。过了一会儿,兔子和一头狮子走出了山洞,狮子打着饱嗝说:“你干得不错,今天我吃到了非常丰盛的美餐。,启发一: 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