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螺栓拧紧工艺与校验_第1页
发动机螺栓拧紧工艺与校验_第2页
发动机螺栓拧紧工艺与校验_第3页
发动机螺栓拧紧工艺与校验_第4页
发动机螺栓拧紧工艺与校验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发动机螺栓拧紧工艺及力矩检验【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发动机螺栓拧紧工艺中的基本知识,拧紧方法,同时举例说明XG4G22D4发动机缸盖螺栓TA拧紧法的计算,最后简要介绍螺栓拧紧的检测方法。文章对汽车装配生产中的螺栓拧紧有积极意义。【关键词】:发动机 螺栓拧紧 TA法 拧紧法 0.引言汽车发动机是由众多零部件通过焊接、铆接、粘接或螺纹联接方式装配而成的机器,其中螺纹联接在生产中所占比重最大。一台发动机大约有300500个螺栓(钉)组成,30%的螺栓又处于重要地位。往往螺栓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并不大,但其所联接的产品确是十分关键。随着高速发动机不断出现,螺栓的可靠连接则越显重要。随着近年来汽车工业的迅

2、速发展,人们对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螺栓拧紧工艺也更加重视。本文将对发动机拧紧方法作以分析。1.有关拧紧的基本知识:1.1.拧紧过程:螺栓拧紧初始,螺栓未与工件贴合时用很小的力矩(徒手)就能转动螺栓,此时螺栓对工件没有压紧力,如图1中oa 段。当继续转动螺栓时达到配合面时,开始产生压紧力,真正拧紧已经开始(曲线上a点后),压紧力随螺栓转角的增加而增加。由图中可以看出拧紧初始阶段(ab段)曲线是非线性的曲线,呈现波动状态,这是由于螺牙的制造误差以及各个接触面的微观不平度误差引起的。在这段非线性过程之后,b点之后的曲线呈线性状态,一直到材料的屈服极限为止(c点),此段压紧力与转角成一

3、定比例增加。从c点到d点过程压紧力不再增加。在d点以后再次缓慢增加,直到材料的极限强度e点,此时的压紧力达到最大值。从此点再转动螺栓,则螺栓出现径缩现象,直到断裂。1.2.力矩与压紧力的关系:把螺栓拧紧的过程就是通过在螺栓上施加力矩T来产生压紧力F的过程。就传统计算公式而言,其关系如下:T=kF k为扭矩系数,其计算公式为:k=d2tg(+)+().螺旋升角,其计算公式为:=arctg.螺纹当量磨擦角,其公式为:=arctg. 普通螺纹 = arctg1.155 uS梯形螺纹 = arctg1.035 uS矩形螺纹 = arctguSuS螺纹副的静摩擦系数,当材料为钢和铸铁时us=0.10.1

4、5d2螺纹中径uC螺母与被联接件支承孔面间的静摩擦系数dw被联接件螺纹光孔直径d0六角螺母对边宽度或垫片外径p螺距但计算时对于普通螺纹(牙型角=60)而言,通常用以下面系数k的经验公式,其计算结果与公式是一致的:k=0.161p+0.585 d2*S+0.5* C Dk Dk螺栓头或螺母与被联接件接触面的平均直径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公式来计算系数k值,最终的k值都需要用实验来修正之,从而找出一个适合的值。由发上公式可以看出,影响压紧力的两个因素:一个是拧紧力矩,一个是摩擦系数。力矩T对磨擦系数的影响是明显的、直接的,这里不做分析,仅仅分析摩擦系数对压紧力的影响。由于螺纹接触面、螺母压紧面的物理条

5、件(如轴线的垂直度、粗糙度、润滑条件、材料、拧紧速度)不一致和紧固方式的不准确,使压紧力有一定的分散性。如图2给出了力矩相同情况下,由于摩擦系数的不同造成压紧力不同的例子。力矩TT01221压紧FF2 F1图2当力矩同为T0时,但1对应的压紧力F1远大于2对应的压紧力F2。可见在既使是用相同的力矩拧紧螺栓,但其实际所产生的作用效果(压紧力)却是不同的,且散差较大。1.3螺栓拧紧技术的原理及方式:虽说螺栓拧紧的目的是产生压紧力,尽量发挥螺栓的性能来提高利用率,从而减小所联接结构的尺寸,但是如何才能知道所拧紧的螺栓是否达到了所要求的压紧力值呢?通过实验手段可以实现压紧力的测量,但是在生产中直接进行

6、压紧力的测量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现的,所以只有通过间接的方法获得,在下面这张表中列出了各项拧紧参数的可测量情况。测量项目可测性在紧固中在紧回后压紧力不可测可测但费用高力矩可测不可测角位移可测不可测时间可测不可测螺栓伸长量可测但费用高可测但费用高磨擦系数不可测不可测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实际上可以方便测量的只有扭矩和角位移,所以在汽车中装配生产中多数测量这两个参数,除非在实验室中出于实验目的而测量其它参数。几种常见的拧紧方式,见下表:装配方式控制方式说明力矩法用定扭矩扳手拧紧到一定的力矩后停止缺点是接触面的磨擦系数及材料弹性系数对力矩值影响较大。力矩转角法(TA法)先将螺母拧紧至一定起始力矩(消除结

7、合面间隙)再将螺栓(母)转动一定的角度后停止由于起始力矩较小,磨擦系数影响也较小。精度高,但需要计算起始力矩和转角二个参量。可旋至弹性范围内也可旋至屈服点。屈服点法拧紧时连续监控力矩转角曲线的斜率(即力矩速率)的变化。如果该斜率突然下降,则说明已到达屈服点,立即停止拧紧。精度主要取决于紧固件的屈服强度,强度越大精度越高。不受磨擦系数的影响。缺点是对材质的要求较高。螺栓伸长法在弹性范围内测量螺栓伸长量不易测量超声波法利用超声波回声频率来检测螺栓内部的变化情况直至屈服生产线很少使用,在日本有应用24G22D4缸盖螺栓TA法计算实例:2.1已知条件:(见图3和下面数据)缸螺螺栓M101螺纹内径:d1

8、=8.92 (mm)螺纹中径:d2=9.35 (mm)螺栓光杆部分直径:d3=8.7 (mm)螺栓光杆部分长度:L1=63 (mm)缸盖螺栓光孔直径:Di=11 (mm) 图3盖厚:L1=65 (mm) 铝工件弹性模量:E铝=74556 (N/mm2)钢工件弹性模量:E钢=206000 (N/mm2)螺栓弹性模量:E螺栓=206000 (N/mm2 )螺栓屈服点:s=900 (N/mm2)垫片或法兰面外径:De=19.5 (mm)气缸垫安装前厚度:L前=1.4 (mm)气缸垫安装后厚度:L后=1.25 (mm)2.2.计算步骤如下:2.2.1计算螺栓能承受的预应力F:F=sS1,其中S1为螺栓

9、的最薄弱处,也就是截面直径最小处。S1=F=sS1=s=900=53475(N)2.2.2.计算总弹性变形总量:L= (其中螺栓平垫变形不计,其它各变形量如下) =其中S2为缸盖承压面, S2=203.5(mm2)L缸盖=6553475/(74556203.5)=0.229(mm) L气缸垫=L前L后=1.4-1.25=0.15(mm) L螺栓=+=0.349(mm) 总弹性变形量:L=L缸盖+L气缸垫+L螺栓=0.229+0.15+0.349=0.728(mm)2.2.3.计算预紧力P对应的总转角:=360=0.728360=262式中螺距p=12.2.4.设初始力矩TS,并按公式计算预应力

10、P0: 将TS和 P0代入公式得,TS=P0(0.161p+0.585 d2*S+0.5* C Dk) 螺栓头或螺母与被联接件接触面的平均直径Dk=(De+ Di)/2=(19.5+11)/2=15.25(mm) 根据常规资料设初始力矩TS=25(Nm), S =C=取最大与最小值max=0.2; min=0.1 将各数代入公式:P0max= 1000TS/(0.161p2+0.585 d2*S+0.5* C Dk)=100025/(0.1611+0.5859.350.1+0.50.115.25=17001(N)P0min=1000TS/(0.161p+0.585 d2*S+0.5* C Dk

11、)=100025/(0.16112+0.5859.350.2+0.50.215.25=8992(N)2.2.5.计算剩余预紧力P:P=P-P0P max = P-P0min=53475-8992=44483(N)P min = P-P0 max =53475-17001=36474(N)2.2.6.计算剩余预紧力P对应的转角:max =262=218min =262=1792.2.7.最终力矩转角分配方案:TS+:取180。由于在缸盖螺栓拧紧过程中要求用力均匀,将180拆分为90+90。故最终力矩分配方案: 25Nm+90+90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采用24Nm+90+90的方案经发动机可靠性试验

12、无松脱现象发生。因为公差值的存在,所以认为理论计算是准确的。3.校验在实际生产中为了判断某些螺纹联接件的连接质量,通常要对螺纹紧固件的拧紧进行检查。传统的检查方法是在螺纹紧固后再用能连续显示力矩值的指针式或数显式扭矩扳手进行检验。一般认为,检查所得扭矩与实际装配扭矩之间有一定的统计对应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紧固件在实际装配时扭矩控制状况。但对不同的检查方法,所得的对应关系也不同。下面就这几种方法简要说明:复位法:其又称划线法、转角法。就是在被紧固件和紧固件(螺栓或螺母)表面上对应着划上标记线确认相互间的原始位置,然后旋松。将已旋松的紧固件用指针式或数显式扭矩扳手拧紧到标记线对齐的原始位置,此

13、时力矩便是拧紧的检测力矩也就是螺栓的拧紧力矩。松开法:用能保持峰值的指针式或数显式扭矩扳手将螺栓向紧固方向的反方向松开,此时的最大显式扭矩即是螺栓的拧紧力矩。二次拧紧法:又称拧紧法,其过程如图4,就是在检验操作时,用力平稳的逐渐增加扳手力矩,切忌冲击。当扳手扭紧到螺栓(螺母)刚刚转动的瞬间,因要克服静磨擦力,力矩瞬间增高至Ts,但这不是螺栓的真正扭矩。扳手连续转动,扭矩回落到短暂稳定状态时,此时力矩Td即为螺栓拧紧力矩,然而“短暂稳定状态”很难准确把握。力矩TsTd 时间 图4以上三种方法中“复位法”操作繁琐,但多次测量所取平均值与实际装配扭矩相当 ;“松开法”所测力矩常小于实际装配扭矩,且需要再次将已松开工件拧紧;“拧紧法” 所测力矩常大于实际装配扭矩但操作简易,故常用在生产中。这三种方法所测扭矩都不能准确反映真正的装配力矩,是不科学的,只有在线装配过程中所测的扭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