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朗读指导教学策略案例_第1页
探索朗读指导教学策略案例_第2页
探索朗读指导教学策略案例_第3页
探索朗读指导教学策略案例_第4页
探索朗读指导教学策略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探索朗读指导教学策略案例沈阳市苏家屯区雪松路小学 夏亚琴“以读为本,融情会文” 给我们课堂教学带来清新气息:“读”在课堂上“热”了起来,老师们开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比之阅读教学多分析、少朗读的情形,实在是一大进步,但也不难发现“重视读”这一理念在课堂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偏差。 读悟分家,朗读少思考。“读”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重视,几乎每节课老师们都不忘指导学生“读”。但同时也看到有些老师往往把读悟割裂成两块。课堂上常见教师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与“练”于一炉,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这样指导易造成学生的思维不连

2、贯,其结果是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机械地读,学生的感情不能与文本、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难以读出真情实感来。指导匮乏,朗读少情趣。时下,语文课上读的形式多样:齐读,自由读、范读、赛读、表演读一时间,“读”领风骚,好似读多了、多读了就代表学生理解了、感悟了、体验了,好似阅读教学的全部都在读上,老师对学生所期待的一切,都能通过读来达到。我们透过开满鲜花的读的背后,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在朗读指导方面还缺乏策略,导致“读”如水上浮萍,不到位。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

3、情达意的要义。反思课堂教学中的这些偏差,我认为教师没有真正把握朗读、感悟的过程本质,没有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基于以上分析诊断,在后几轮的实践,我将“以读为本”进一步指向“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读”试图依仗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理性思维的途径,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思考,有所实践。一条是情感的感性途径,在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在两条途径的互相渗透相互融合中既悟情又悟法,使课堂书声琅琅、情意融融,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导题初读,读中蓄情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学时我力求把朗读贯穿

4、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朗读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通过朗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通过朗读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通过朗读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我在执教的妈妈喜欢吃鱼头一课,在导入课题时创设了这样一个真实性的具体场景。师:在每一个的生命中,有一个人,无论是看到她还是想到她,心中都会涌起一份感动。她给了我们最宝贵的生命,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们阳光样的温暖。她就是 (板书:妈妈)师: 让我们深情地叫一声:妈妈师:叫得多有感情啊!是啊,妈妈,世界上最亲的一个人,妈妈给孩子的爱,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母爱,就像生命之源水一样,淡淡的却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妈妈的文章。(

5、板书:妈妈喜欢吃鱼头)师: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读一读课题。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将课题的朗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让学生有了理解和体验文本的情感储备。以读为本,首先要在初读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一边读,一边联系上下文进行语义的疏通与整合,对课文内容有一个“鸟瞰式”的、“全景式”的大概了解。从阅读心理过程来看,学生的阅读活动总是以感知文章的外在形式入手,表现为阅读主体对文章感性存在的整体直观的把握,这是深入领悟、积累内化文章精华的台阶。我教学妈妈喜欢吃鱼头一文时,在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将课文读通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作者笔下的三位母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纷纷畅谈。“三

6、位母亲都喜欢吃鱼头”这是学生刚接触课文后对人物的初步感知,其实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已捕捉到了“情动而辞发”的“点”,有助于学生迅速融入文章、沉浸文本。二、精读体验,读中悟情当学生通过初读,对课文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和整体认识以后,教师就要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深刻体味和领悟文本语言,做到读中悟情。所谓重点,就是课文中具有关键性的、主导性的内容。所谓难点,就是学生在初读课文时难以理解或理解不深的地方。突破了重点、难点,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就会水到渠成,从而使全篇课文迎刃而解。那么如何通过朗读指导突破重点和难点呢?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问题情境中读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

7、维过程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它能促使学生认真地去阅读、积极地去思考、自由地去想象、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可伴随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生成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能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我在教妈妈喜欢吃鱼头时,在学生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师:鱼头真的很好吃吗?那为什么文中三位处在不同年代的妈妈吃鱼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说了同样一句话“妈妈喜欢吃鱼头”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文章,通过圈圈、点点、划划,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教室里5分钟沉默。只听见铅笔的沙沙声,同学们不时地在文本上圈圈、点点、划划。5分钟后,讨论,交流:生一:

8、妈妈喜欢吃鱼头是担心我被鱼骨头刺喉咙,就是鱼肚子上的肉妈妈也要极仔细地拣去大刺才放在我的碗里。生二:外婆喜欢吃鱼头,因为她要把鱼肚子上的肉省给我吃。我吃得高兴她就快活。生三:我明白了文中的三位妈妈表达了同样的心声,那就是无私的母爱。师:母爱是淡淡的,有时淡到不能让人轻易发现,但它却又是那样浓烈。只要我们仔细地去观察,用心地去体会,就会发现母爱无处不在。爱刻在妈妈的额头上,爱流淌在妈妈的手指间。让我们再来读读他们说的这句话,读时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和年龄特点。紧紧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独具匠心地设计了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认真阅读,用心体会,又让学生带着这份情感去朗读,顺利地引导

9、学生完成了一段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学生们领悟到博大无私的母爱就蕴藏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比较、揣摩中读我们在课例研究中充分认识到读思结合、熟读精思对提高阅读效果的重要作用。正如某个老所说:“就读的方面,若不参与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透,必须多比较,多揣摩。”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在朗读中,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方式引导学生比较、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进而体悟蕴涵在文本中的丰富内涵。例如:

10、妈妈喜欢吃鱼头这篇课文中,在描述几位不同时代的妈妈为自己的子女拣去鱼肚子上的大刺时,用上了“极仔细地”“慢慢地”“极麻利地” 这几个词。这些词学生是不难理解的,但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并不让学生一读而过,而是叫他们去掉这些词再读一读。品读交流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回答:很少的几根大刺妈妈都要拣去,而且是极仔细地,可见妈妈对孩子的关爱是那样的细心,也只有妈妈才有这种情怀。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比较,从这几个词的背后体味到母爱是如此的无微不至,学生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品读的过程中学生切实领悟到细小动作表情达意之精妙。点化、评价中读阅读教学要紧扣中心,感悟语言文字,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而点拨正是学生

11、自读过程中教师相机诱导的一种最佳方式。点,要点明要害,点在学生思维增长点;拨,要拨在学生思维分叉时,要拨正谬误,排除疑难。因此,对于课文中学生理解不深或难以理解的重点、关键词句,教师要层层点拨,深挖其内涵,并让学生反复品读,以达到体验情感的目的。如妈妈喜欢吃鱼头中外婆在吃鱼头时,课文是这样描述的:“接着,外婆就夹起鱼头,用没牙的嘴,津津有味地嗍着,不时吐出一根根小刺。”老师在教学时抓住重点词语“津津有味”不放,层层拨开迷团,还庐山真面目。师:“津津有味”是什么意思?生:味道很好。师:鱼头上没多少肉,吃起来又麻烦,为什么外婆在吃鱼头时还是那样的津津有味?生1:是装出来的,为了不让“我”知道鱼头不

12、好吃。生2:也让“我”知道外婆真的很喜欢吃鱼头,使“我”安心吃鱼肚子上的肉。师:这说明了什么?生:这是对子女的疼爱。师:是啊,多么无私而伟大的母爱啊!这样通过层层点拨,深挖内涵,引导学生在浓浓的情感体验中朗读,学生从“津津有味”这个关键词中深刻地感悟到母爱的无私、博大,更好地把握了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激起对妈妈的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的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朗读作有机评价,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和语感也能起到铺垫的作用。在教学“奶奶喜欢吃鱼头”这节时,我就采用了朗读评价法。如两位学生分别朗读了外婆眯缝着眼,慢慢地挑去那几

13、根大刺,放进我的碗里,并说:“伢啦,你吃。这一句,同学们反响不一,纷纷举起发表看法。生1:我认为a同学的语速太快,特别读到“慢慢地”一词时应缓慢些,因为奶奶年纪大了,挑鱼刺时肯定不如妈妈利索。生2:b同学读得格外亲切。师:我代表b同学谢谢你的夸奖,能再说得具体点吗?生2:她读“眯缝着眼” “慢慢地”时声音绵长,为了挑干净那几根大刺可见外婆费了好大劲;她把“伢啦”读得特别亲切,读出长辈对小辈的疼爱。师:(鼓掌)你听得仔细,评得精彩,你也读给大家听听,好吗?。(生读)师:真好。刚才两位同学不仅告诉大家该怎样读,还教给大家为什么这样读,不简单。(齐读)以上生生间情感体会与朗读技巧相融合的评价,让学生

14、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入情入境”“入情入味”地读书,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当然课堂朗读教学的评价,教师应尊重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以“尊重、相信、欣赏”的态度,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开展阅读的反思与评判,使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三、读中悟法,写中抒情阅读课文要进得去,还应出得来、化得开,有时需要“跳出”课文来看课文,引导学生借鉴文本的表达方法(如本文通过语言、动作表达人物情感)进行读写训练。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写”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写相融,才能让学生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会文”。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

15、读指导,引导学生抓住三位妈妈吃鱼时动作与言语,层层深入地体会母爱的无私和无微不至,读中悟情又悟法。学完课文后,我又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的练习:师:拥有母爱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大家天天享受这份爱,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用一段话把可敬可爱的妈妈介绍给老师, 介绍给你的伙伴。(学生思考)师:文中妈妈的爱藏在妈妈的嘴巴里,爱流淌在妈妈的手指间,大家不妨从动作与言语两方面着手。 (小组试说,动笔写,班级交流,教师提取典型事例进行评价,生修改)让学生走出文本发现母爱,用所悟之法学会抒写母爱,我特别注意让学生通过“寻找事例、回顾写法”学会有条理地具体地表达,抒发其真情实感,从而改变随心所欲表达的坏习惯。同时在写的过程中学生又能进一步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再次感受博大无私的母爱。启迪:要使“以读为本、融情会文”真正落到实处,以下几方面也必须引起重视: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至于一堂课中选取什么方式进行训练,应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的特点而定,不可牵强运用。当然,读要保证全员参与,课堂是学生全体参与的排练场,不是少数学生表演的小舞台,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