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1337-2020 绿色食品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_第1页
DB37T 1337-2020 绿色食品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_第2页
DB37T 1337-2020 绿色食品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_第3页
DB37T 1337-2020 绿色食品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_第4页
DB37T 1337-2020 绿色食品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Q/LB.XXXXX-XXXXICS65.020.20CCSB 0537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T 13372020代替 DB37/T 13372009绿色食品平菇生产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reen food production of Pleurotus ostreatus2020-12-04发布2021-01-01实施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37/T 13372020目次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产地环境15 生产原料15.1 培养基质15.2 生产用水25.3 肥料26 生产技术要求26.1 栽培季节26.2 栽

2、培设施26.3 品种选择和菌种生产26.4 培养料配方26.5 原料处理36.6 装袋36.7 灭菌46.8 接种培养46.9 发菌培养46.10 出菇管理46.11 采收及后潮菇管理47 包装与运输57.1 分级包装57.2 贮藏和运输58 病虫害防治58.1 主要病虫害58.2 防治原则58.3 防控方法59 生产档案管理6附录A(规范性) 绿色食品平菇生产记录77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37/T 13372009无公害食品平菇生产技术规程。与DB37/T 13372009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修

3、改外,主要变化如下:a) 修订了标准名称,由无公害食品平菇生产技术规程改为绿色食品平菇生产技术规程;b) 修改了产地环境要求(见4);c) 修改了生产原料要求(见5);d) 修改了原料处理要求(见6);e) 修改了出菇管理方式(见6.10);f) 删除了质量安全控制部分(见2009版第7章);g) 修改了病虫害防治管理要求,增加了农药的使用执行NY/T 393的规定(见8.3);h) 将资料性附录A内容进行修改,删除资料性附录B、资料性附录C。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文件由山东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4、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聊城市东昌府区万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崔慧、张燕、高霞、赵淑芳、周学政、万鲁长、郑华美、许万昌、司元明、韩建东、刘敏、黄雪、兰孝帮、吕彦霞、彭玮航、高士龙。本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09年第一次发布为DB37/T 13372009。绿色食品平菇生产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绿色食品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的产地环境、生产原料、生产技术、包装运输、病虫害防治和生产档案管理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绿色食品平菇的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

5、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806.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19172平菇菌种GB/T 12728食用菌术语NY/T 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 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 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 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 658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NY/T 749绿色食品食用菌NY/T 1731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NY/T 1935食用菌栽

6、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NY/T 2715平菇等级规格3 术语和定义GB/T 12728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 产地环境生产场地清洁卫生、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产地环境应符合NY/T 391的规定。5 生产原料5.1 培养基质栽培基质有玉米芯、棉籽壳、木糖醇渣、豆饼和麸皮等,要求无霉变、无虫蛀,不含农药或其他有害化学药品,质量应符合NY/T 391和NY/T 1935的要求。5.2 生产用水用水包括培养料配制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可用清洁的自来水、泉水、井水、湖水等。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5.3 肥料肥料的使用应符合NY/T 394中肥料使用准则要求。6 生产技术要求6.1 栽培季节据当

7、地温度合理安排栽培季节,生料栽培一般在8月10月进行,发酵料栽培一般在8月11月进行,夏季宜选用熟料方式栽培。6.2 栽培设施6.2.1 栽培设施选择栽培设施可采用冬暖式塑料大棚、简易栽培棚、林地拱棚、地沟拱棚、闲置大棚、空闲房屋及通气条件良好的人防工程设施等栽培。所用的建筑材料、构件制品及配套设备等,不应对环境和平菇产品造成污染。6.2.2 栽培设施处理栽培设施内要求土地平整,使用前应清洁整理,清除杂物、杂草等,应晒棚、闷棚,撒一层石灰粉消毒灭菌。栽培用具应及时刷洗干净,可用石灰水清洗擦拭消毒。6.3 品种选择和菌种生产6.3.1 品种选择选择抗逆性强,抗杂菌力强,菌丝生长健壮,出菇齐,子实

8、体生长快,产量高而稳定的优良菌株。从具有相应资质的供种单位引种且种性清楚。引种后应进行适应性出菇试验验证。6.3.2 菌种生产菌种生产过程应符合NY/T 528和NY/T 1731的要求。菌种质量应符合GB 19172的要求。6.4 培养料配方6.4.1 生料栽培配方宜选用以下配方:i) 配方1:棉籽壳28%、玉米芯28%、豆秸28%、麸皮8%、豆饼3%、生石灰3%、石膏粉1%,磷酸氢二铵1%;j) 配方2:棉籽壳46%、玉米芯46%、豆饼粉3%、生石灰3%、石膏粉1%,磷酸氢二铵1%。6.4.2 熟料栽培配方宜选用以下配方:a) 配方1:玉米芯92%、豆饼粉3%、生石灰3%、石膏粉1%,磷酸

9、氢二铵1%;b) 配方2:木糖醇渣84%、豆饼粉3%、生石灰3%、麸皮8%、石膏粉1%,磷酸氢二铵1%;c) 配方3:玉米芯52%、阔叶树木屑30%、麸皮10%、豆饼粉3%、石膏粉1%、生石灰3%,磷酸氢二铵1%。6.4.3 发酵料栽培配方宜选用以下配方:a) 配方1:玉米芯92%、豆饼3%、生石灰3%、石膏粉1%,磷酸氢二铵1%;b) 配方2:玉米芯44%、木糖醇渣40%、豆饼面3%、麸皮8%、生石灰3%、石膏粉1%,磷酸氢二铵1%。6.5 原料处理6.5.1 生料按照配方取料,先将干料混匀,然后逐渐加水,含水量达65%左右、pH 7.58.0左右为止,加水量约为干料的1.4倍。6.5.2

10、熟料按照配方取料,先将干料混匀,然后逐渐加水,含水量达65%左右、pH 7.58.0左右为止,加水量约为干料的1.4倍。6.5.3 发酵料6.5.3.1 拌料按照配方取料,先将干料混匀,然后逐渐加水,培养料含水量达70%左右。6.5.3.2 建堆将培养料堆制成宽1.2m1.5m,高1.0m1.4m,长度不限,每隔20cm30cm在堆面从上到下打一通气孔,孔直径5cm左右,再在料堆两侧的中部和下部各横向斜打1行透气孔,间距30cm左右,孔道深度要分别到达料堆底部和料堆中心部位,在料堆中插入长柄温度计,覆盖农膜保温。6.5.3.3 翻堆当料中心温度达到65,保持24h,第一次翻堆,以后每隔2d3d

11、翻一次,共翻2次3次。第一次翻堆后可加入适当水调节料内含水量,第二次之后不可再加水。发酵结束后播种前散堆降温,并用石灰粉调整pH 78。6.5.3.4 发酵要求发酵好的培养料呈黄褐色至深褐色,遍布适量白色粉状嗜热放线菌菌丝,具有特殊香味,含水量在65%左右,手感料软松散,不发粘。6.6 装袋6.6.1 料袋规格生料、发酵料栽培用47cm27cm0.003cm的聚乙烯袋。熟料栽培用厚度0.003cm的聚丙烯袋,筒袋宽度和长度的选择取决于季节,一般夏季、早秋应选用(2022)cm40cm为宜,中秋及晚秋选用(2225)cm45cm为宜。6.6.2 装袋用手工或机械装入培养料,料松紧适度、一致,装到

12、离袋口8cm10cm处压平表面,袋口直接封扎或套颈圈封扎。6.7 灭菌熟料栽培装袋后马上灭菌,温度升到100后,维持15h20h,冷却后接种。6.8 接种培养熟料接种前应严格检查菌种是否污染,在无菌条件下两头接种。发酵料和生料栽培采用层播,四层菌种三层料或者三层菌种两层料。6.9 发菌培养培养期适宜的温度为2228,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注意通风,避光。发菌过程中,待两头走菌5cm以上后,用直径1cm左右带尖木棒粘生石灰粉从两头向袋内扎3个孔,深度20cm左右,增加透气性,促进发菌。此时的通气孔即出菇期的定位出菇孔。各级菌包培养期间应定期检查,及时拣出不合格菌包。6.10 出菇管理6.

13、10.1 开口采用墙式立体排袋,小孔定位出菇方式。菇棚内畦背上码垛菌袋6层9层,反季节栽培每1层2层菌袋间用竹竿隔开。发菌时扎孔的菌袋不再开口,未扎孔的菌袋,用消毒刀片每菌袋两端各划2道长3cm4cm、深1.5cm2cm的竖划口,使用套环的菌袋将封口遮盖物去掉即可。6.10.2 原基形成期菇棚内相对湿度85%90%,温度520,给予一定的散射光,每天通风2次,每次3h。7d左右原基形成,严禁直接向原基喷水。6.10.3 子实体生长期菇棚内环境温度520,空气相对湿度90%左右,散射光光照强度为150lx1500lx,每天通风时间不少于12h,通风时注意温湿度变化,避免强风直吹菇体,发现子实体不

14、开片时适当延长通风时间并加大通风量。通过微喷设施增加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喷水后及时通风,禁止喷关门水。6.11 采收及后潮菇管理6.11.1 采收子实体八成熟、菌盖达到4cm6cm,菌盖边缘没有完全平展时采收。采收时拿住子实体旋转掰下即可。6.11.2 后潮菇管理采完第一潮菇,停水3d后补充菌袋水分,再遮盖薄膜保湿催蕾。每潮菇间隔约10d12d,一般可出3潮5潮菇。6.11.3 出菇场地清理出菇结束后,菇棚应彻底清理,及时清除废弃培养料、杂物等,运离产地集中处理,并进行清洁卫生和消毒灭虫工作。处理后,菇棚通风干燥至下次使用。7 包装与运输7.1 分级包装采收后,整齐切除菇根,及时整理分级、保鲜、

15、包装或加工处理。产品分级应符合NY/T 2715的要求,产品包装应符合NY/T 658的要求。鲜菇包装纸箱无受潮、离层现象。塑料箱和内包装塑料膜符合GB 4806.7的要求。产品在包装前进行检测,产品质量应符合NY/T 749的要求。7.2 贮藏和运输平菇以鲜销为主。鲜品包装后在03进行贮藏。贮藏仓库应当干净、无虫害和鼠害,无有害物质残留。长途运输宜采用冷藏车运输。8 病虫害防治8.1 主要病虫害主要病害有褐腐病、黄腐病、褐斑病、锈斑(点)病、线虫病;主要杂菌有胡桃肉状菌、木霉、青霉、曲霉、毛霉、脉孢霉等:主要虫害有眼菌蚊、瘿蚊、跳虫、菇螨等。8.2 防治原则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

16、针,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实施绿色综合防控技术。8.3 防控方法8.3.1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性好、抗逆力强、适应性广的良种;选用优质培养基质;采用科学的培养料配方;适时栽培;科学管理;搞好菇房及周围环境卫生。8.3.2 物理防治菇棚内采用安装黑光灯、杀虫灯、粘虫板或设置糖醋药液、毒饵诱杀等措施进行防治害虫。菇棚通风口封两层阻隔网,外层为防鼠的金属网,内层为60目孔径的防虫纱网,菇棚门口挂封窗纱,避免栽培袋和子实体被咬破蛀伤并诱发杂菌污染。出菇期间进出菇棚应做到随手闭门,门口设置消毒防虫隔离带。8.3.3 生物防治使用植物源农药和生物农药等防治病虫害。8.3.4 化学防治产前结合场地整理进行药剂消毒与灭虫,生产过程中应定期消毒与灭虫。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或已在食用菌上登记、允许使用的药剂进行有针对性地防治,出菇期不得向子实体上喷药。农药使用应按照NY/T 393的规定执行。9 生产档案管理建立绿色食品平菇生产技术档案,对平菇的产地环境、栽培设施、投入品、生产管理过程、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各环节所采取的措施应有详细、完整的记录。记录内容应按附录A执行。生产记录档案应保存3年以上,以备查阅。AA附录A (规范性)绿色食品平菇生产记录A.1 产地环境条件A.1.1 空气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