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教案_第1页
《比例》》教案_第2页
《比例》》教案_第3页
《比例》》教案_第4页
《比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设计人: 修改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型新授第几 课时1课 时 教 学 目 标 (三维)1、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3、在观察、抽象、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 重点 与 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与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以及把一个物体按一定的比例扩大或缩小。教学 方法 与 手段教学方法:讲解法、观察法、列举法、归纳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三张动物图片。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首先用图片

2、的形式呈现了生活中的一些放大与缩小现象,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然后通过例题进一步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教材先按21的比在方格纸上画出三个简单的平面图形的放大图,通过画图了解到:要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即可。然后再观察放大前后的图形,通过对比认识到:放大前、后,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按13的比缩小,体会到: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后,图形变小了,但形状没变。最后教材综合两方面的认识,总结出: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3、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一、情境引入,提出猜想谈话:小明想把一幅画放大(课件出现原图)用来装饰卧室墙面。(课件演示拖动鼠标把画面两次放大的情境,分别出现图1、图2)把放大后的两幅图分别和原图比较,哪幅图和原图最像?你发现什么?提问:一幅图怎样变化,形状才不变呢?(板书:图形变化,形状不变)二、操作探究,验证理解1、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课件演示:三幅图画面变淡,图形上覆盖大小相同的小方格(图略)。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1)数一数一幅图的长和宽,填写下表。(出示表格)长/格宽/格原图86图1166图21612(2)观察表格,图1、图2的长分别和原图比较,有什么

4、关系?宽呢?小组探究。小结: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也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猜想:怎样才能能图形变大,形状不变呢?谈话:你想按几比几的比放大变个图形,放大后的长和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直接用计算机演示放大后的图形。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提问:观察,图形放大后形状改变了吗?小结:把原来长方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图形放大,形状不变。如果把这个长方形按一定的比缩小,形状会变吗?(板书:图形缩小)提问:如果把这幅画按1:2的比缩小,你怎

5、样理解1:2表示的含义?启发:观察这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呈现原图、放大的图形和缩小的图形)三、解决问题,深化理解1、做练习九第1题。出示方格纸和图形。提问:你是怎样想的?号图形为什么不是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提问:你还能说出哪两个图形之间有放大或缩小的关系?学生验证猜想。(课件同时呈现原图和放大后的图形)2、类推图形缩小的变化规律。谈话: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格?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在计算机上用鼠标拖拉出一个相应的画面面验证。总结: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形状不变,大小变了。(1)、图中( )号图形是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它是按( ):( )的比

6、放大的。(2)、图中( )号图形是号图形缩小后的图形,它是按( ):( )的比缩小的。学生说明填写的理由。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2)提问:把三角形按指定的比放大,关键是确定什么?(三角形的直角边的长度)小结: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边长的比是一定的。4、拓展练习。(1)播放动画:简单介绍泰勒斯测量金字塔的故事。2、做练习九第2题。(1)、学生解释2:1和1:2这两个比的含义。(2)、同桌互相说说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3)学生尝试练习,全班讲评。3、做“试一试”。(1)学生用自已的语

7、言描述题意。(直角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3)学生尝试练习。(4)量一量,比一比,三角形斜边的长和原来斜边的长有什么关系?(5)学生按1:2的比画出这个三角形缩小后的图形。学生完成后,汇报核对。请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泰勒斯测量金字塔的方法。(2)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第 页(总 页)课时教学设计尾页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放大:变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缩小:变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1:2补充设计 作 业 设 计做课本P39的练一练按1:2的比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教 学 后 记第 页(总 页)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试用)

8、 项 目检 测 内 容检测的目标点与用时预设;反馈、矫正方法预设与达标效果补充当 堂达 标检 测1、填空(1)将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如果讲它按2:1的比放大,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2)电脑上有一张长4厘米,宽2.4厘米的图片,拖动鼠标后,图片变成长20厘米、宽12厘米,相当于把这张图按( ):( )放大了。2、拓展提升乐乐身高1眯,妈妈身高160厘米,他俩在东湖边站立合影,照片中量得乐乐高5厘米,这幅照片是把人按( ):( )缩小了,照片中母子俩的身高比是( )。第 页(总 页)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设计人 修改人: 授课时间:

9、 年 月 日课题比例的意义课型新授第几 课时2课 时 教 学 目 标 (三维)1、理解比例的意义。2、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有所提高。教学 重点 与 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在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探究能力和精神。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教学方法:引导法、观察法、分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挂图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借助直观呈现放大前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以及相应的数据,分别写出放大前后每张照片长与宽的比,并比较这两个比之间的关系,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发现: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可以写

10、成一个等式。在此基础上,说明比例的意义。接下来,再写出放大前后两张照片长和宽的比,通过比较,发现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也可以组成比例。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二、教学比例的意义。1、教学例3(1)观察、分析: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师:你是怎样发现的?(3)明确概念: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

11、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 6.4/4=9.6/6(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2、学以致用(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

12、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3、活学活用。三、巩固练习五、全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2、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

13、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4、做练习九第7题 (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四:补充练习:从12的因数中任意选出4个数,再组成两个比例式。第 页(总 页)课时教学设计尾页比例的意义6.4:4=9.6:6或 6.4/4=9.6/6表示两个必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补充设计 作 业 设 计 把下面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用线连一连。2.1:2.7 1/6:1/3 12:30 2/3:4/71/5:1/2 7/10:3/5 49:63 1.4:2.8教 学 后 记第 页(总 页)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试用

14、) 项 目检 测 内 容检测的目标点与用时预设;反馈、矫正方法预设与达标效果补充当 堂达 标检 测1、判断(1)18:2=9:100 ( )(2)表示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 )(3)7:8与1/7:1/8可以组成比例。 ( )(4)把15:6的后项减去4,要使比值不变,前项应除以3. ( )2、填空(1)比和比例的区别在于比表示两个数( ),有( )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 ),有( )项。(2)24的因数有( ),从中挑选4个数组成比例是( )。第 页(总 页)第 页(总 页)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设计人: 修改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课型新授第几 课时1课 时 教

15、学 目 标 (三维)1、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 重点 与 难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 方法 与 手段教学方法:引导发、观察法、实践法、探究法教学手段:教学挂图 小黑板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观察写出的比例,初步发现比例中两个内向的积与两个外向的积是相等的。再写出一些比例验证不同的比例是否也有相同的规律。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并说明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进一步认识到根据比例的基

16、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积也是相等的,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一、创设情境,教学比例的基本知识。1、复习:师:什么叫比例?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出示:1/31/4和129; 15和0.84;74和53; 802和20052、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3:5=18:30内项 外项(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

17、5=18/30 师: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老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告诉你们,老师是运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的。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1/31/4129 7453 150.84 8022005(2)3:5=18:30 学生尝试起名。(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二、教学例4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

18、。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教师将学生所举比例故意写成分数形式,(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学生验证。 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追问: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学生算出积并结合回答板书。通过交叉连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第 页

19、(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师:老师也写了一个比例(板书:3254),怎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你们发现的规律可能是有问题的。师:很有道理!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猜想,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什么。 (4)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5、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引导学生得出:你举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发现的规律是

20、正确的。因为32和54这两个比是不能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读书P44页,勾画(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6、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试一试”:出示“36 :18和05 :025”。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三、综合练习:3、补充一组灵活训练题:A、如果让你根据“2936”写出比例,你行吗?你能写出多少个呢?B、你能用“3、4、5、8”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若能,请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C、你能从3、4、5、8中换掉一个数,使之能组

21、成比例吗?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3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1、完成练一练(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4 12:(

22、)=( ):5 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四、全课小结:接着刚才的灵活思考题目:同学们真行!不仅探索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还能自觉地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项。能告诉我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你觉得学了它有什么用处?学生畅谈收获。第 页(总 页)课时教学设计尾页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向的积等于两个内向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3:5=18:30 a:b=c:d 内项 ad=bc 外项补充设计 作 业 设 计1、集体练习:做练习十第1、3题

23、2、独立完成2、4题。教 学 后 记第 页(总 页)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试用) 项 目检 测 内 容检测的目标点与用时预设;反馈、矫正方法预设与达标效果补充当 堂达 标检 测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组成比例的写出比例式。28:21 和20:5 8:12和12:163/5:1/10和6/5:1/5 2.8:4和14:20第 页(总 页)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设计人: 修改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课题解比例课型新授第几 课时1课 时 教 学 目 标 (三维)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 重点 与 难点学会解

24、比例。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教学 方法 与 手段教学方法:引导法、探究法教学手段:小黑板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利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作为素材引导学生把照片放大后的宽设为x,根据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确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再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出未知数。最后,说明上述过程就叫做解比例。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一、导入新课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25、(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告诉学生:“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教师板书:6x13.54。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6x前加上“解:“) (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3)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4)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26、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2、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3、补充练习: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投影出示,由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四、全课小结: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5)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27、)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2、做练习十第6、7题。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3、做练习十第8题。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第 页(总 页)课时教学设计尾页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就做解比例。解:设放大后照片的宽是X厘米13.5:6=X:46X=13.546X=54X=9答:放大后照片的宽是9厘米。补充设计 作 业 设 计练习十的第5题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核对答案。教 学 后 记第 页(总 页)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试用) 项 目检 测 内 容检测的目标点

28、与用时预设;反馈、矫正方法预设与达标效果补充当 堂达 标检 测1、解下列比例0.8:2/3=X:6 27:X=15:5/9 2、世博礼品公司按1:200的比生产了一批“中国馆”模型。欢欢拿了一个模型一量高34.5厘米呢!你知道“中国馆”的实际高度吗?第 页(总 页)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设计人: 修改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课题认识比例尺课型新授第几 课时1课 时 教 学 目 标 (三维)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2、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

29、数学的乐趣。教学 重点 与 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教学 方法 与 手段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践法、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幅地图 教学挂图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正确写出草坪长、宽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组织交流,认识到由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所以要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的比要进行化简,在此基础上,说明比例尺的意义,结合刚才写比的过程,试着说说计算比例尺的方法。通过交流,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以及两种比例尺的各自的含义和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

30、果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1、初步感知。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两组图: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再依次点击,出现一组大小不同的地图的平面图和国旗的平面图。2、新课引入:我们可以把地图和国旗画在图纸上,同样也可以把我们的房子缩小后画在图纸上,老师想购买一套房子,我在售房中心看房时,一位销售员给我推荐了两套住房,可是他只给我看了一下图纸(图纸如下所示),我买房的标准是想要面积大一些,我想请同学们帮帮我这个忙,好吗?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了,目前还不能帮老师确定到底购买那一套住房,那么,住房平面图与实际的房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完今天的内容(板书:比例尺)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到底哪套房子面积大

31、一些。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没变、大小变了。)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的疑问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6。发表格。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长宽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你觉得在写比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读题思考: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试着写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长宽反馈交流: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

32、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三、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1、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1:1

33、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2、请说出以下地图中数值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单项训练:P49页练一练)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画得长?哪幅图中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34、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3、教学线段比例尺:4、出示下图:你能找到下面两幅图中的比例尺在哪里?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 10 20 30米 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四、注重实践,运用比例尺1、求出照片中的比例尺。你能说出比例尺是多少吗?提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你能说出下面地图的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吗?出示自己的照片:提问:你能算出这幅图片的比例尺吗?要求这幅图的比例尺,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本人身高1.60米,图上身高

35、20厘米)要求学生自己求出比例尺。(标上比例尺)出示另一张自己的照片提问:图上身高11厘米,这幅片的比例尺又是多少呢? 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小结:选用不同的比例尺,图片的大小是不同的。2、反例渗透。五、拓宽视野,认识放大比例尺1、出示已求出的116的照片。2、说明:刚才,我们所学的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了的比例尺。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放大的比例尺。出示一只CPU。说明:这只CPU是一个边长只有3.5厘米正方形。一些技术人员为了研究它,通常把它放大若干倍。出示CPU图纸,边长是14厘米。出示照片一:讲解:同学们看这

36、张照片。我把我的身高缩小了16倍,也就是说我图上身高与实际身高的比是116,我的体宽缩小了24倍,也就是我图上体宽与实际体宽的比是124,同学们看看我现在像什么呢?是不是有点像豆芽?!出示照片二:讲解:这张照片,我把我的身高缩小了16倍,也就是说我图上身高与实际身高的比是116,我的体宽缩小了10倍,也就是我图上体宽与实际体宽的比是110,所以我就变成这样了!说明:这张照片是把真人缩小了,有没有把真人放大了的呢?提问:那么那些巨幅广告照片是用的什么比例尺呢?提问:你能算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吗?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强调

37、:不管是缩小比例尺还是放大比例尺。求比例尺,我们都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但与缩小比例尺不同的是放大比例尺通常后项为1。3、即时反馈:谁能说说:120和201有什么区别呢?六、课堂小结,回顾比例尺3、指出练习中的注意点: 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2.5厘米:1O千米,要把后项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七、巩固练习,掌握比例尺3、现在能帮助老师算一算买哪一套住房的面积比较大了吧?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2、在生活中

38、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说出下面各比例尺表示的意思。1400002、在一幅某乡农作物布局图上,2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6千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第 页(总 页)课时教学设计尾页认识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补充设计 作 业 设 计解决问题(1) 在小强拍的照片上,天安门城楼只有29.5米长,实际天安门城楼有118米长。这张照片的比例尺是多少?(2) 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约27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5.4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教 学 后 记第 页(总 页)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试用) 项 目检 测

39、 内 容检测的目标点与用时预设;反馈、矫正方法预设与达标效果补充当 堂达 标检 测1、判断:1)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2。2)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3)一幅图的比例尺是6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2、选择:1、如果某图纸所用的比例尺小于1,那么这幅图所表示的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A.小于 B.大于 C.等于2、学校操场长100米,宽60米,在练习本上画图,选用( )作比例尺较合适。A.120 B.12000 C.1200第 页(总 页)第 页(总 页)课时教学设

40、计首页设计人: 修改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课题比例尺的应用课型新授第几 课时1课 时 教 学 目 标 (三维)1、 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重点 与 难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 方法 与 手段教学方法:引导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手段:教学挂图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弄清题意后先在图上

41、找出表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并说一说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含义,由此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答。关键是学生根据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体会比例尺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一、引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尺的知识,那么,什么是比例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公式:今天我们上一节比例尺的练习课。板书“比例尺的应用”。二、活动1:师:先来看看我家的平面图吧。这是按1:200的比例尺画的老师新家的平面图。这是我的卧室。(出示卧室平面图)你们想知道卧室的面积是多少吗?师:请大

42、家先想一想,要求卧室的实际面积。可以分成几个步骤?师:根据以上三个步骤,用手中的图纸计算出卧室的实际面积。师:24平方米有多大?比例尺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用恰当的条件来解决问题。生:可以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测量图上的长和宽;第二步: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的长和宽;第三步:求出实际的面积。汇报:算术方法:图上长3厘米,图上宽2厘米。长:3 1/200 =600(厘米)=6(米)宽:2 1/200 =400(厘米)=4(米)64=24(平方米)用比例解的方法:(略)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小结

43、:通过这道题的计算,在比例尺的应用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三、教学例71、出示例7,明确题意2、分析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引导分析:比例尺1:8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倍。也可以理解为比例尺1:8000也就是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师: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4、归纳、选择、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选择方法进行解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应先求出实际的长和宽,再求实际面积。因为比例尺是长度的比。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3、独立列式根据对1:8000的理解你能尝试列出算式吗?(引导学生进

44、一步理解不同算法,为什么会这样列式,关键是要让学生根据对比例尺的意义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5、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注意: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五、活动2。我搬了新家,又买了一些新家具:组合柜 长4米,宽0.8米床 长2米,宽1.5米电脑桌 长0.8米,宽0.5米衣柜 长2米,宽0.5米写字台 长1.2米,宽0.6米梳妆台 长1米,宽0.

45、4米师:在居室中,卧室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因为它是我们休息的地方。只有休息好了,才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去工作和学习。这么多家具,我只想在卧室中放4件家具就够了,可挑来选去,也没想好到底把谁放进去。那你们今天能帮我做参谋吗?今天,我就请在座的各位同学来做我的设计师,帮我设计一套合理的方案。师:设计平面图的时候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四、做“试一试”。(1) 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2) 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3) 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学生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学生分析1:8000表示的意义。生:(1)设定合适比例尺(2)画图时应先求出图上的长和宽(3)摆放的位置是否合理(门、窗等)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