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_第1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_第2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_第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_第4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设计意图】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八十五字。然而这区区八十五字不仅描绘了空明澄澈的月色,更传达了苏轼刹那间涌起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解衣欲睡之时, 月色不邀而至,那份快乐强烈得难以自抑,于是他率性而“欣然起行”;在“念无与为乐者”沉思后,他“遂”兴致勃勃地“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人生难得一知己, “怀民亦未寝” ,一个“亦”字道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欣喜;于是二人“相与步于中庭”开启了那夜悠闲自得的月下之旅, 从而诞生了千古写月名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以及“沉醉美景” 后“恍然大悟” 的发现的欣喜与审美快感。文末的两问一答,

2、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的那份洒脱释然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乐”源自于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 ,亦不止是超然于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淳” ,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所以本设计从苏轼的生平简介入手,立足学生的阅读初感,以品读作者的 “乐” 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由“乐”及“闲” ,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从容面对人生的审美态度。【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

3、力。【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教学难点】 “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同学们, 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坎坷挫折时,一般人会怎样?” (学生回答略) ,有这样一位文人,他一生中被贬 17 次,担任过 30 个官职,做过 130 天监牢 ,可他仍然乐观豁达。第 1页你们知道他是谁?(回答略)他就是苏轼、苏东坡。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苏轼?(回答略)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同苏轼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这节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二、出示学习目标过渡:古人云:三分文章,

4、七分读。三、诵读文章之韵味。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味。其他同学从这几方面评价。1、大家先自由朗读两遍。2、指名读,同学评价。3、教师配乐范读,和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指导学生品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抓住“欣然”一词体会作者的快乐。4、再请一名学生用欣然的愉悦的语气、学老师的样子再读一遍课文。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乐曲。5. 齐读体会,力求读出文言文的古雅韵味。过渡:凡物皆有可观,苟(倘若)有可观,皆有可乐。苏轼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细细品读作者之快乐。四、品读作者之快乐1.逐字逐句反复品读,细细咀嚼, 发现并还原作者蕴

5、藏在文章词语和句子中的快乐。并以批注的形式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板书:乐教师示例: 我在 “欣然起行”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因月色入户而迅即产生的喜悦,以及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你看,他“欣然起行”,一个“起”字和一个“行”字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明确: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写出了苏轼瞬时的沉吟、思量与搜寻,正是这一转念间,张怀民“跃上”他的心第 2页头。“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兴致勃勃,而从“念”至“遂”也涌动着一份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 但又有谁能和你共赏呢?如果没有此人, 那快乐真要减却几分,可是苏轼找到了可以分享无边风月的人,怎能不

6、快乐万分?追问:苏轼赏月,为什么单单去寻张怀民呢?课下注释提示为:张怀民是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此其一。ppt 出示张怀民的相关背景资料:张怀民, 1083 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学生阅读,明确:其二就是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心胸坦然,爱好山水,不挂怀贬谪之事,同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两人人处境相似,志趣相投,是人生知己,也是审美知己。明月相邀,知己相伴,自是人生一大乐事!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亦” 字中蕴含着至巧至好的快乐,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

7、、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静谧画面。过渡:那么,作者和张怀民赏到了怎样得月景?板书:月找出来齐读一下。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和手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蕴藏着令人惊喜的情感波澜:庭院下恰似有一汪澄澈空明的积水,积水中还有纵横交错的藻、荇,仔细一看,那婆娑的阴影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这个波澜,来自苏轼的真实感受,也带动着我们的惊喜。ppt出示: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 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指导朗读原文,读出作者“沉醉美景”与“发现真

8、相”的惊喜。过渡: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第 3页五、探寻“闲人”之魅力1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 追问: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美丽的风景时时处处与我们相伴,只是缺少像我和怀民这样的闲人来欣赏,真是可惜啊!3. 解读“闲人”之“闲” 。板书:闲“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谧的景色?适时链接苏轼的生活背景,ppt 显示:元丰二年( 1079 ),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

9、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 苏轼幸而死里逃生, 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 (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 并在坡边自筑茅屋, 号“东坡居士” 。明确: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 ,还是面对逆境的“从容” ,是超然于劳累的身体生活的“悠闲” ,是诗意面对逆境、率性面对生活的“真淳” ,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 ,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 。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拓展延伸:不止是此文,翻开东坡志林,苏轼的诗文著作,这样美妙动人的瞬间比比皆是。当他初贬黄州寓居临皋亭时,他遍赏江山风月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轼东坡志林 ?临皋闲题当他乘月至溪桥时,他“醉眠芳草”一夜至春晓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第 4页苏轼东坡志林 ?西江月当他夜饮醉归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时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临江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