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_第1页
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_第2页
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逛荡河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一、逛荡河,莱山区有条逛荡河,发源于凤凰山脚下。它东流经过午台、宋家庄、于家滩等村,北折入黄海。约摸算来,有二十里左右。这是条季节性河流,汛期和枯水期流量相差较大,导致河床松垮逛荡,故名“逛荡河”。,由于近些年的治理工作,逛荡河整体污染不严重,流域面积小,流程长度短,有的河段水草分布少,有的河段水草分布较多。根据逛荡河的自然状况况,我们可以通过恰当的模拟和实测, 并根据河流水体中水污染物的质量平衡原理,可以定量分析水污染物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行为。 在工作初期可以通过当地水利局了解逛荡河的各种水温参数,比如宽度,流域状况等。,二、逛荡河氮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不考虑大气中氮素的干沉降,并且河流水体无显著的气态有机氮和氨氮的挥发, 在这种情况下, 河流水体中的氮素从上游流至下游的过程中, 主要的环境生物- 地球化学过程行为有沉积物中水溶性有机氮和氨氮的释放、 水体悬浮物中有机氮和氨氮的沉降再悬浮、 水生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吸附、 有机氮的氨化、 氨氮的硝化、 硝氮的反硝化。,在不考虑沉积物的释放和悬浮物的沉降再悬浮,总氮减少唯一途径是反硝化,因此,可以通过恰当模拟确定氮素的反硝化量。由于氮素的反硝化唯一前提物是硝氮, 因此可以根据反硝化量来确定反硝化消耗掉的硝氮量。在确定氮素的反硝化量和反硝化消耗掉的硝氮量后,可以根据有机氮和无机氮质量平衡方程, 确定氮

3、素在环境生物- 地球化学过程各种行为的定量关系。,不考虑水草的氮素的数据处理 氮素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沉积物的氨氮释放、 沉积物总氮(氨氮和有机氮)释放、 沉积物- 水界面对氨氮和有机氮的吸附解吸、 沉积物- 水界面的氨化-硝化-反硝化、 悬浮物中有机氮和氨氮的沉降再悬浮、 水体中氮素的氨化-硝化-反硝化等过程。首先, 我们确定水流从 a - b, 水体反硝化值,n反硝化。模拟水样中, 氮素唯一去除途径是反硝化, 因此根据模拟水样中总氮平衡原理, 我们有, n 反硝化 =ca*q*t-ca24h后*q*t,考虑水草的 氮素的数据处理 水生植物对氮素的作用为,对氨氮硝氮的吸收、对氨氮有机

4、氮的吸附、 水生植物的反硝化、 水生植物的氨化和硝化等过程。本文中,假设水生植物氨化硝化产生的氨氮硝氮被植物本身全部吸收或吸附,没有进入水体。,三、湖泊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湖泊水体中氮素来源较多,可概括为点源、面源和内源,已有较多文献进行了相关报道 湖泊生态系统中氮素的输出方式有三种首先,藻类、高等水生植物、底栖动物等将氮素转化为自身生物量,经人工捞取或收获后离开湖泊生态系统其次,氮素以气体(如n20、n2等)形式退出湖泊系统再次,氮素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并固定下来,氮素在沉积物一水界面的交换 氮素在沉积物一水界面的交换是水体中氮素迁移转化的主要过程之一,对湖泊的营养状态和水质都有要影响

5、。进人沉积物的氮素主要是有机氮,它在沉积物中的浓度主要依赖于初级生产力,并和有机碳强烈相关,氮素在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迁移转化。湖泊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构成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同化吸收或选择性捕食,使得氮素在营养级中自下而上进行传递。选择东太湖和梅梁湾的底泥和水体构建微宇宙进行硝化一反硝化作用研究。本实验中发现,在太湖藻型湖区和草型湖区的沉积物和水体中都进行了剧烈的硝化作用,且藻型湖区的硝化作用进行程度强于草型湖区湖泊的营养状态影响其生态结构;食物链中的生态群落组成同样也会影响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本实验中藻型湖区的营养水平异于草型湖区,其相对应的微生物生态结构的差异性必然

6、会影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进程,湖泊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微生物参与的重要过程 在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生物转化比非生物转化更重要微生物是氮循环的驱动泵,一方面使氮循环不被中断,另一方面维持生态系统的氮素平衡在没有人为活动干扰的湖泊中,微生物在氮素的输入和向大气释放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硝化反硝化,固氮作用,氨化作用。,主要研究方法,同位素标记15n示踪技术。15n标记的化合物可计算氮素在食物网中进行的迁移和转化速率、测定硝化速率等。 分子生物学技术。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各种分子生物学工具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使得人们能够突破这些限制,在基因水

7、平研究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以及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建立人工生态系统。为了便于控制实验条件,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如中宇宙、微宇宙等来模拟自然界中氮素的迁移转化,还可以与微型传感器等其他技术联用来检测氮素流通量。,在对湖泊中氮素循环的研究中确定其中氮素的输出与输入,及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确定氮素在循环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实际测量中所采取的取样时间,测量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要考虑生物对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取样点具有代表性,采用模拟的方法确定氮素的输出量。,长江流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对输送无机氮的影响,研究地点与方法 选择长江大通站为控制站点进行定量计算和研究。大通站(东经117。37,北纬30

8、。46)。位于安徽省贵池市梅龙镇,是长江潮汐的影响上界,不受潮汐影响。该站点是中国水文监测网的重要站点之一,其流域集水面积171106km2,约占整个长江流域面积的95,径流量约占整个长江径流量的90%,基本代表长江的输送情况。长江流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计算基于长江大通站所控制的流域面积,流域内各省(市)所属面积占各省总面积,的比例进行加权转化,并假定氨循环的各计算因子在各省是按面积平均分配的。具体计算方法是将各省所在长江流域的面积除以各省总面积,再乘以相应指标因子,最后各省因子之和为长江流域总和。长江流域各省组成及各省所属面积占各省总面积的比例见表1。,研究方法 氮在流域内的生物地球化学

9、循环包括氮的输入、输出,和氮在流域内的平衡(即氮在流域内的储存)。氮的输入量=无机化肥施用氮总量+生物固氮量+大气沉降氮量;氮的输出量=氮反硝化量+氨氨挥发量+河流径流输出氮量。氮的平衡=氮的输入量氮的输出量=氮的储存=氮在土壤中的累积+氮在粪便中的累积+氮的其它累积(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森林等)。在此假定流域内的粮食输入等于输出。本文利用氮的这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来探讨长江流域近30年来(1 9681 997年)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与变化趋势,及其对长江溶解态无机氮输送的影响。,氮的输入:氮在流域内的输入包括无机化肥施用氮、生物固氮和大气沉降氮。无机化肥施用氮是最主要的输入因素。无机化

10、肥施用氮是最主要的输入因素,所采用的相关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其中普遍施用的尿素约占化肥施用总量的386,施用的碳铵约占化肥施用总量的55。所有肥料均按照氮的含量折算成纯氮。,氮输入的另一因素是生物固氮量,包括植物固氮和微生物固氮2部分。 物固氮量=作物种植面。大气沉降氮量是氮输入的另一来源,每年大气干沉降氮量约占大气湿沉降氮量(降水沉降氮量)的一半,可通过计算湿沉降氮量来得到大气沉降氮量。湿沉降氮量=年均降水量。,氮的输出:氮在流域内的输出包括氮的反硝化、氨氮挥发和河流径流输出氮。可设定年均氮肥施用量的5为反硝化的估计值,这与一般反硝化量计算中所采用的平均数据是大体相近的。气态氨挥发可分为2

11、部分:施用化肥氨挥发和生产化肥氨挥发。平均气态氨挥发量的计算采用的是王文兴等人的研究方法一目,即将主要人为源分为3类:畜禽源、化肥施用源和人类粪便源,根据各地区氮肥施用量及各种氮肥的百分比组成,即可算得各地区氮肥施用的挥发量。在氮的输出中,河流往流输出溶解态无机氮量一年平均径流量年平均无机氮浓度。,氮的循环:氮在流域内的循环主要通过下列途径,即农作物从土壤中通过收获输出氮,经过人和动物的食物链,转化为粪便,粪便再通过施肥回到土壤中。其中假定50的粪便通过施肥返回到土壤中,25通过降水径流输出,25仍然以粪便形式储存在流域内。,有关各种作物产量的数据均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农作物从农田输出氮量由如下

12、公式可以得出:农作物输出氮量一农作物产量x氮的含量。 在农作物输出氮中,农作物产量包括籽粒和秸秆,各种作物的氮含量列于表2。粪便中的含氮量由如下公式可以得:粪便含氮量一人和动物数量单个人和动物的粪便量粪便含氮量。,总结,对某个生态系统中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首先要清楚氮素在此系统中发生的主要反应。氮循环主要涉及固氮作用 、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三个过程。根据其自然状况分析氮素的输出与输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建立等式。,在对氮素循环的研究中,还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进行跟踪。 宏基因组学通过直接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全部微生物的dna,构建宏基因组文库,利用基因组学的研究策略研究环境样品所包含的全部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