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起源及山东面塑概况[业界借鉴]_第1页
面塑起源及山东面塑概况[业界借鉴]_第2页
面塑起源及山东面塑概况[业界借鉴]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面塑的起源及山东面塑的概况第一节 面塑的起源及区域分布(一)面塑的起源艺术的起源学说有“劳动说、游戏说、模仿说、巫术”等。邓福星在其著作艺术前的艺术史前艺术中表明,艺术是起源于劳动的。从面塑艺术与地域饮食行为来看,面塑的起源应是劳动说。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有两面性的。故,在探究某项艺术品类的起源问题时,应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它的起源。“上帝只花了六天工夫,就把天地万物都造齐了。第一天,上帝创造了光;第二天,上帝创造出了空气;第三天,上帝把天下分成大海和陆地,又让地上生长出各种植物,第四天,上帝创造了两个光体:天阳和月亮;第五天,上帝造出了水中的游鱼和空中的飞鸟;第六天,上帝又造出了地上活

2、动的各种牲畜、野兽和昆虫,还仿照自己的形体,用泥土造出了第一个人,给他吹了一口气,他就活了。”这是创世纪中的神话。(社会发展史 陶大镛主编 人民出版社 1982年10月第1版 P4)“天神女娲造人”是我国远古流传下来的神话。这位女娲,是“人头蛇身”的天神,她神通广大,一天当中变化七十次,孕育了天地万物。她来到广阔的大地上,看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仍然感觉寂寞,便把黄土掺上水,捏成了一个个灵敏的小孩,跟自己一模一样,她吹了口气,小孩都活了,自称是“人”,都尊呼女娲为妈妈。女娲捏了很久很久,已疲惫不堪,觉得这样太慢了。于是,她从山崖壁上拉下一条藤子,伸进泥浆中搅和,然后抽出来一甩,那些溅落的泥浆洒

3、在地上,居然变成了人群。据说,女娲还是“婚姻之神”,她让男人和女人配合成亲,传中接代,这样大地上的人类就渐渐繁衍起来了。在我国少数民族的神话中,也有说人是泥土捏成的:黄土捏成男人,白土捏成女人。这类由神创造人的神话,在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流传。埃及神话说:创造力之神哈奴姆用水和土塑造了泥人,温柔的女神哈托把生命注进泥人的身体,就变成了人。希腊神话说:取火神普罗米修斯,曾将具有生命力的小片粘土做成虫、鱼、禽、兽,最后才仿照神的形状捏成了人。北美洲印第安人的神话说:地神用暗红色泥土掺和了水,做成男女两个人像,男名古克苏,女名晨星,以后世间便有了人类。(社会发展史 陶大镛主编 人民出版社 1982年1

4、0月第1版 P2)所有这些神话,虽则充满了神奇的幻想,却反映了人类社会童年时期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富于魅力的认识。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原始人在与自然斗争中无能为力,对自然界又缺乏科学的认识,只好用想象或借助于想象来制服自然力,把自然人格化或神话,在茫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始思索和探测人类起源的奥秘,从而创造出各种神奇瑰丽而富于生活气息的形象,它曲折地表现了原始人的朴素而自发的唯物观念。(社会发展史 陶大镛主编 人民出版社 1982年10月第1版 P2-3)从面塑的起源研究来看,存在以下几种论断:(二)面塑的区域分布面塑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一带的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

5、五省。我国饮食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较为明显,各地人民的饮食习俗有着较大的区别,形成了我国饮食文化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无论是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因素,各地都有较大差异.自然条件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各地农业生产的结构与布局,农副产品又是人们饮食最主要的来源,因此自然环境是形成饮食民俗文化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自然环境与中国饮食民俗的地域差异 高曾伟 民俗研究 1995年第2期(总第34期)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在共嫂变过程中深受生态环吮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6、生态,其有系统性、阶段性、传承性和地域性特征.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大,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中国饮食文化.(试论饮食文化生态陈湘满 邵阳师专学报 1997年第5期 )。陈湘满在试论饮食文化生态一文中,提出了黄河流域饮食文化圈的概念:北起长城,南至秦岭北麓、伏牛山、淮河,西抵青海湖以东日月山,东及于黄、渤海。这一地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自然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摇篮。这里辽阔的黄土高原,土地肥沃,典型的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又有黄河滋润,为炎黄子孙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环境和较好的生活条件。因而,这一文化圈成为文明的发祥地和繁荣之区。自然之富,物产之丰,使黄河流域长期以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

7、中心地区,使中华民族服服贴贴地依附在以生长植物为主的土地上,饮食结构显示出明显的食草性。第二节 山东面塑的概况(一)山东面塑的起源山东面塑起源于曹州(今菏泽市),菏泽位于黄河下游,是鲁西南平原苏、鲁、豫、皖交界处,西周时曾是曹国的领地,故古称“曹州”。菏泽地处黄河的下游段,历史上经常遭受洪水灾害,自然灾害的侵扰造成饿殍遍野,人与自然的状态正处于蒙昧阶段,人们借以祈求神灵相助来庇佑生命。因之生产资料的贫乏,人们便假以面捏塑成可供祭祀的祭品,为了逼真还彩塑上各种颜色,称为“花供”。“花供”即用彩色面团做成的人物、花鸟、动物、建筑等形象并用作为祭品祭祀的一种面塑形式。花供广泛流传于鲁西南一带,个头比

8、较大,古代主要用于祭祀火神、祖先等作为代替实物的供品,现今主要用于节日庆典、寿诞、丧葬祭祀等场合。“花供”形态面塑是如今“面人”、“面老虎”、“面花”等面塑工艺品的雏形,山东面塑由此而来。当时面为珍贵食材。“天下面塑出穆李,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菏泽城西南穆李村是面塑之乡,曹州面人的发源地。穆里村位于菏泽市牡丹区的马岗岭镇,享有“百年面塑村”之美誉。“穆李村是一个行政村,下设东穆李、西穆李、南穆李、北穆李四个自然村。原来的穆李寨居于现四个穆李自然村的中部,旧有黄土寨墙抵御水患,后寨墙失修,寨内地势低洼经常积水,1956 年村子向四周搬迁,原穆李寨位置成为农田,当时的四个生产大队形成了现在的四个方

9、位的穆李自然村。”在面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在穆李庄面塑艺人的影响下,面塑艺术逐渐形成了三大派别,分别为:山东菏泽的李派、北京的汤派、上海的赵派。三派各具特色,而山东菏泽李派一直独占鳌头,其代表人物先后有李俊兴、李俊福、李芳清、何晓铮、穆绪建等。2011年3月到2012年9月间,笔者于春季、秋季、冬季共三次前往山东菏泽穆李村、聊城郎庄冠县搜集面食文化、面塑工艺、面塑艺术造型特征的相关资料。笔者对菏泽“面人穆”穆绪建先生进行了访谈、李芳清的儿媳陈素景女士进行了访谈与面塑制作体验。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梳理的基础上,对山东面塑的起源作以下具体分析。根据穆李村“曹州面人陈列馆”内陈列的沐恩碑拓本记载整理

10、出沐恩碑文的全文:民间工艺传承中的家族、市场与展演王君讳清原,字澄波。郭君讳湘云,字荫泉。江西瑞州府弋阳人。幼而同师,学捏面人。曲艺也,事近于戏迹,邻于亵,而各精其道。每构一像,形容毕肖,眉目如生,有栩栩欲活之效。吾曹向无此术。自咸丰二年,二君偕游吾曹,寄居本集西穆李,各自食其艺,获值浮于所用。积年余,购置田产,遂家焉,既而,杨君玉林三人,以学于王君;段君文干数人,以学郭君;嗣而广收门徒,循相传授,继继续续七十年矣!相传五世,蔓延曹属以及附近直隶、河南两省,以是艺者不下千余;遨游亚非欧美,逐处销售,或兴家立业,或衣食无虞,莫不赖其艺而为哉。该碑立于民国十九年 (1930),是为感谢两位传艺的艺

11、人王清源、郭湘云二君而由其弟子集资所立。现碑文拓印本保存于穆李村“曹州面人陈列馆”内。从碑文中可知,咸丰二年 (1852) 作为商品出售的面塑由两位来自南方的艺人带到了曹州,即今菏泽地区。从王、郭二位艺人“寄居本集西穆李,各自食其艺,获值浮于所用,积年余,购置田产,遂家焉” 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掌握面塑技艺不但可以养家糊口,还能购地安家,可见这时的面塑已经是作为商品的民间艺术,并且所获不菲。后来两位艺人收徒传艺,至立碑的 1930 年面塑技艺已蔓延至今天的北京、河北、河南一带,从艺人不下千余,他们兴家立业、衣食无虞或远赴国外游历销售面塑,呈现一派兴旺之象。曹振峰先生在沐恩碑-的启示一文

12、中关于沐恩碑对于面塑艺术以及民间艺术的典型价值作了高度的评价:“立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的“沐恩碑”被发现于山东菏泽解元集乡的解南村,五百多字的碑文记载了江米面人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对江西籍的面塑艺人王清源、郭湘云在江米面人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做了高度评价,并对江米面人艺术的本质也作了一定的阐述”。以上是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山东面塑的起源叙述。(二)山东面塑的主要地域分布“山东省位于渤海、黄海 之滨,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简称“鲁”。”(中国民间面塑艺术研究)因其沿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艺术风格独特的山东面塑艺术。从地理分布来看,山东的面塑主要分布于以菏泽为代表的鲁西南、以聊城为代表鲁

13、西北、以莱州为代表的胶东和以济南为代表的鲁中地区。”菏泽(面花),是山东面塑艺术的发源地。菏泽古称“曹州”,史称“天下之中”、“牡丹之乡”曾数度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地理位置看,荷泽县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西南部,是鲁西南平原与苏、豫、皖省接壤。菏泽面塑由“花供”发展而来,现已成为菏泽市的一项经济来源,享有“天下面塑第一村”美誉之称的穆李村远近闻名。面塑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在以面食为主的地区较为常见,菏泽当地农村至今流传着逢年过节庆喜时用面粉捏面食的习俗。菏泽处于黄河下游,水祸天灾常有发生,相传这里的百姓祭天地、敬鬼神时,用白面做出动物、瓜果、蔬菜等样式的蒸馍

14、作为供品,并在其上刷上各种颜色,称之为“花供”。后来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以及其他喜庆时日,人们都要捏制面塑以示庆祝。这便是曹州面人中最早的面塑艺术了,此时的面塑还未脱离民俗功用性质,主要被用于一些节日庆典的仪式。黄河之滨的菏泽,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古称曹州,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始赐名“菏泽”。菏泽市下辖牡丹区、定陶、曹县、单县、成武、巨野、郓城、东明、鄄城八县一区。位于菏泽境内的黄河段,由于大量泥沙淤积,河床高于地面,已成为著名的“悬河”。正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极易引起水患,而菏泽市境界正是由黄河故道与黄河相夹而成。菏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五帝中尧、舜二帝均生于

15、此。舜帝出生的“诸冯”、“姚墟”,即是现今的鄄城舜城集。尧帝甲申岁生于三阿南伊长儒家,相传在今鄄城境内,他死后葬于谷林(今鄄城富春乡古林寺)。当地有民谣道:“尧王虚葬八百墓,惟有真身在谷林。”当年的大禹治水也是在菏泽定陶一带。菏泽面塑工艺以穆李村为代表,此村行政上隶属于菏泽市马岭岗镇,面塑工艺相当繁盛,被认为是民间面塑的发源地,有“中国面塑第一村”之美誉。穆李外,周围其他村落,乃至邻近县市都有很多村民农闲时以面人为副业生产,形成了一个围绕穆李村的菏泽面塑活跃带。每年邻近年关,总会从这里走出许多担着面塑箱子的民间艺人,为各地年节增添了多彩的民俗气息。穆李村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属于旧时的黄泛区,自古

16、就经常受水患的侵扰。此一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不利,加上人多地少,因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导致大量青年外出打工寻求农业收入外的补贴。相比之下,穆李村却有其独特的副业方式面塑工艺。此村面塑工艺历史悠久,其早期的“花供”形态面塑是民间祭祀活动中的贡品,如今的“面人”就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成为一种具有观赏价值且可作为商品出售的民间工艺品。目前村中“捏面人的”主要分布在东穆李与西穆李两个自然村中,几乎家家都会做,不过大部分村民只将其当做一种农闲时的副业生产,以挣钱补贴家用。当然村子中也有专门从事面塑制作的手艺人,他们是面塑手艺的主要传承人,以家传的方式专业从事面塑制作和研究。总之,无论是作为“个人的工艺

17、”的面塑大师的作品,还是作为“民众的工艺”的普通村民的作品,都在这个看似普通的华北村落中展现着民间工艺的绚丽色彩。朗庄(面老虎),位于山东省西部聊城冠县。当地的面塑来自过去驱赶狼群的风俗,故称“面老虎”。而今渐渐演变成为一种特有的商业行为。当地的面塑内容除了狮、虎、猪、猴等动物形象,还侧重于捏塑传说故事人物,如西游记中的人物故事等。朗庄的面塑设色大胆粗犷,造型稚拙。不仅是避邪的吉祥物,还是小孩们喜爱的玩具。莱州(圣虫),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西部濒临莱州湾,东部与招远市、莱西市接壤,南依大泽山与平度市为邻,西南隔胶莱河与昌邑县相望。时至今日,莱州地区以其发达的经济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仍然处于胶东地区

18、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莱州由于地处沿海,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该地区风格粗犷而又不失精致的面塑造型。从地理环境上看,胶州湾地处山东半岛,也就是华北平原之内。本区域的农业灌溉水源不是充足,春季时候气温上升地快,水分蒸发量大,容易造成春旱,冬季气温不低,适宜种植冬小麦。所以本区域种植有大量的小麦。这种自然条件使得当地保留了大量的农田,而且至今这种农业形势保持持续的发展。从人文环境看,本地区的人口非常多,尤其农村地区。所以本地区的人们自古就有吃“馍馍”的习惯,因为这种面食能够极大程度上解决人们温饱的问题。另外本地区地处黄海北部,人们都有出海捕鱼的习惯,所以在出海之前当地人都会举行一些祭海的仪式,

19、起初人们都是用一些牲口,后来才演变成用做成各式形状的“馍馍”来代替牲口。从社会因素看,本区古代时期是战乱频繁之地,当地人们为了求得平安,就会举行祭拜仪式,因为离海近,人们对大海有一种敬畏之心,当地人喜欢出海捕鱼,想从大海中获得食物,所以就在出海之前举行一些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这种行为逐渐演化成为一种风俗习惯。到现在,在当地农村每家每户都会在一些节日的时候做各种各样的馍馍,表达自己的心情。胶东花饽饽习俗是一种源自民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习俗,流行于胶东地区的文登一带。胶东花饽饽以面为原料,用简单的工具不仅可以捏塑成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还可以做成活灵活现的各种动物,鲜艳美丽的花草树木。

20、胶东花饽饽习俗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演变,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而且还表现出了时代的精神。胶东花饽饽塑造的形象是符合民俗文化心理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百姓生活,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各地风俗习惯不同,胶东花饽饽也就各具特色。文登独有的地域文化,孕育了具有文登民俗特点的胶东饽饽。胶东花饽饽,不仅以食用为目的,而是多用于庆祝,祭祀和馈赠等民俗活动,伴随着各类的民俗活动的消亡,和其它民间艺术品一样,其实用功能性削弱,审美观赏价值越来越得到加强。随着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今天的胶东花饽饽虽然保留了传统的形制,也被赋予了新的意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胶东

21、花饽饽由原来的为了满足裹腹的需求,逐渐渗透到某些饮食文化习俗并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自然环境因素与人文环境共同为山东面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些都是山东面塑发展和壮大的“温床”。(三)山东面塑的历史演变 山东面塑是从食品开始、祭品发展而来的民众工艺,是民众日常生活世界中对美的审美追求与自然塑造。山东面塑的发展历经了祭祀仪式中的花供祭品-日常食用需要的面花食品-面塑工艺品演变,说明随着社会的前进,面塑艺术的功能正在丰富而单纯,即:由食用功能-巫术作用-审美价值-交换价值回归民众。从历史演变中可见山东面塑不仅承载了山东地理环境的变迁、山东人文环境的传承、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消费形式的变化、

22、山东人民朴实独特的审美素养。 3.1 馍馍从一种食物是如何变成一种风俗习惯的馍馍,作为胶州湾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食物,在人们心中早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在当地,据笔者调查了解人们不仅仅把它当做一种食物,而是有了艺术的加工。在当地的农户家里人们会有一些木材做成刻有各式形状的磕子,然后再用面做成各式各样形状的馍馍,有些人还会在馍馍上面涂上颜色,做成各种小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种花样面塑非常有名,逢年过节或农家喜庆之时,手巧的农妇都要做些好吃中看的花样“饽饽”庆贺吉日。但手工制作花样饽饽费时费力,一般手艺很难做好。于是,人们便用梨木、莱果木雕刻出专用的模子饽饽磕子来磕制面食。这种方

23、法工序简便,磕出来的饽饽纹理清晰、花样好看,很受农家妇女的喜爱。农村家庭一般都有几件或成套的“饽饽磕子”。这种磕子被民间美术家赞为一绝,后来流传国内外。这种馍馍磕子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已经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 市场导向:如今,市场经济时期,人们普遍有了商品意识,有些当地人就会利用馍馍的特点作为卖点,使之形成一种商品。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对于传统的东西有了新的认识,逐步把仪式恢复了,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地的祭海仪式又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在一些特定的日期都会举行大型的祭海仪式。随着这种活动的逐步开展,当地人们对于传统的馍馍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开始从普通的食物转变成为了一种风俗习惯。 四、传统饮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近些年,胶州湾馍馍的饮食文化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