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复习资料_第1页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复习资料_第2页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复习资料_第3页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复习资料_第4页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复习资料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如何复习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这门实验课?答: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这门实验课一共上了6个实验,在期末考试的试题中,大部分知识点就是绕着这6个实验进行的,只是有些题对这6个实验的知识点进行了深层考查,大家复习过程中一点要深入,还有部分是实验常识;在问答题中有些加入下列内容,或与下列内容题型相似!1、教学中,进行演示实验时应当如何正确安装仪器?为了保证演示实验的直观效果,进行演示实验时在操作上要注意哪些问题?参考答案:从加强演示实验的直观效果出发,除按正确的安装程序进行安装和操作规范化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演示实验安装仪器的要求 (1)装置要面对学生并符合学生的观察习惯演示实验的仪器安装要以学生的观察习惯

2、和观察顺序为主。按照一般的习惯,学生观察实验装置的顺序是以学生自己为准,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即教师安装仪器时要以学生的观察习惯和顺序为主,从右到左的进行安装。 (2)装置安装要有利于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装置要面对学生,并有利于学生观察,而不是面对教师自己。仪器摆放位置的高低、夹持固定仪器的部位等,也必须仔细地考究,否则,也会影响演示的效果。(3)仪器安装要突出重点并摆放有序仪器摆放要注意突出主要的观察部位,暂时不用的仪器或其他用品都不要放在讲台上或放在次要的地方,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需要用的仪器要陈放有序。使讲台上始终保持干净、整洁,这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实验习惯上都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

3、作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1)操作避免操作遮挡学生视线演示时,教师站立的位置及手臂不能挡住学生的观察视线。演示的台面要高于学生坐立的高度(讲台有边沿的,所有仪器安装都应高于边沿),能够让所有学生都能够看到。(2)注意仪器大小和药品的用量演示实验所用的仪器的大小、药品的多少,要使全班学生都能够看清楚。(3)采取措施增强观察效果对于某些不易观察的现象,可以采取一些使现象鲜明的措施。如,加背衬。一般浅色物质(如乳白、淡黄、肉红沉淀等),用黑色背衬;对深色物质和透明溶液可用白色的背衬。用对照的方式。若室内光线太暗时,用强的光来照射。用幻灯机或实物展示台将微弱的现象放大观察。(4)转

4、换观察对象对于一些无现象变化或现象变化不明显的反应的实验,可将实验的变化转化成可见或更鲜明的现象。如:一氧化氮的观察,可将其转换成二氧化氮来观察;浓硫酸稀释放热现象,可利用产生的热能够使气体膨胀,利用气体膨胀使压力增大或冷却后气体压力变小的原理来观察。(5)实验观察“走下去,请上来”对于实验现象不太明显又无危险的实验,在仪器容易拿动的情况下,要尽可能拿到学生中去走动,让学生观看;对于不易拿动的仪器,可让少数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观看,然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告诉其他同学。 (6)注意直观性和规范化规范操作第一,使实验操作技术和方法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进行模仿和正确操作方法的学习。第二,教师规范

5、化的操作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会引导学生自觉地用规范的操作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来严格要求自己。论述题 论述题 2、有位老师要进行“食醋中醋酸含量的测定”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原理和步骤,帮助他选择实验所需的仪器。参考答案: “食醋中醋酸含量的测定”实验涉及到食醋的稀释、氢氧化钠溶液的配制与标定、醋酸含量的测定等操作,所需用的仪器有:食醋的稀释用仪器:容量瓶、移液管、洗耳球、滴管。氢氧化钠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用仪器:托盘天平、烧杯、玻棒、量筒、试剂瓶、分析天平、称量瓶、锥形瓶、碱式滴定管(滴定台和滴定管夹)。醋酸含量的测定需用仪器:移液管、洗耳球、锥形瓶、碱式滴定管(滴定台和滴定管夹)。因此,

6、进行该实验所需的仪器有:容量瓶、移液管、洗耳球、滴管、托盘天平、烧杯、玻棒、量筒、试剂瓶、分析天平、称量瓶、锥形瓶、碱式滴定管(滴定台和滴定管夹)论述题3、如图7所示,是高中化学教材中“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请你从理论上分析,用该装置进行实验存在什么问题,并对该实验进行改进,画出改进装置,写出改进后装置的操作步骤及改进后的优点。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图7实验装置存在的问题分析操作不方便、装置不环保、试管中本来就有氧气存在观察不到无色的NO气体生成,只能观察到红棕色的NO2。(2)改进思路:隔绝和排出反应器中的空气,避免NO被立即氧化.使反应在密闭体系中进行,避免产生的一氧化氮和二氧

7、化氮对环境的污染。(3)改进后的装置:图8(4)实验操作步骤 如图安装装置。,取下胶塞,向U形管中加入稀硝酸至离短管口大约1cm处。塞上装有分液漏斗(活塞关闭)和铜丝的胶塞,反应开始。反应产生的无色的NO气体将酸压倒U形管的长管一端,直至液面低于铜丝,反应停止。待观察无色气体后,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无色气体进入到漏斗中与漏斗中的空气接触,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U形管中的液面下降,反应又开始。反应结束后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到漏斗中中和NO2。(5)改进装置的优点能够明显地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产生以及转化为红棕色的NO2气体。反应在密闭体系中进行,防止有毒气体对环境的污染。装置简单,操作方便。论述题

8、 4、某学校的学生将两只长短不同的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用收集有CO2的集气瓶往烧杯中倒CO2的方法来探究“CO2 熄灭烛火”的实验时,效果始终不好。请你用缺点列举法改进实验的程序对该实验进行改进。并写出改进后实验的操作步骤,画出实验装置图,写出实验改进后的优点。参考答案:(1)列举原实验装置的缺点:由于空间不大的烧杯里燃有两支蜡烛,所以在倾倒时烧杯里上升的热气流常会阻碍CO2的下沉,甚至冲散CO2,致使高位的烛火先熄灭,或两支烛火同时熄灭。(2)改进思路:通过联想、类比的思维方法从“漏斗的功能”(可以稳妥的引流、灌装液体)中寻找克服缺点的方法。(3)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图: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步骤

9、:制作漏斗:用去底的矿泉水瓶倒立起来做一个简单的漏斗。将CO2由矿泉水瓶的底部口倾入。由于矿泉水瓶里没有热气流上升,所以倾倒后CO2能顺利下沉到烧杯底部,并慢慢上升,使得烛火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论述题 5、请简述什么是探究性化学实验,探究性实验的作用以及什么是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参考答案:探究性实验是指由老师或学生提出实验课题,学生自己设计方案,然后根据方案进行探索研究,正确处理实验结论的一类实验形式。探究性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获取和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

10、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是指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把学生认知科学知识的活动变成主动探究科学问题的一种理科教学典范,他要求教师把教学当作一种过程,而不仅仅作为结果来教,教学时既重视结果又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论述题 6、简述探究性化学实验及教学具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同传统的演示、验证性实验相比,探究性实验具有以下特点:(1)探究实验强调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探究性实验既重视规律的验证,实验技能的培训,又强调让学生通过实验在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上获得感性体会。简单的说,探究性实验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结论的解释。(2)实验过程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的

11、主导性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和创设实验条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加强课堂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办法。教师应当事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作好准备,抓住几个关键点,如提出的假设、设计的实验是否合理,实验过程是否科学,预计能否得到结果等。巡视时教师就这些关键点与学生交流,发现问题时及时提出,及时指导学生纠正。在实验探究中,对问题进行假设论证或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探究性实验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创新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3)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可能不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表现,对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人可能看到实物的不同方面。而通过群体的合作交流,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个人的理解和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在共同享受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正确理解。探究性实验,能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