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张可伦_第1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张可伦_第2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张可伦_第3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张可伦_第4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张可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教版 语文必修第一单元 第一课【设计理念】训练整体感知能力,提高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揣摩能力;把握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这是一篇经典性的抒情散文,对学生文学修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由于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因此,这篇文章事实上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现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独具魅力,被称为写景的好手。并且在景物描写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仅具

2、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壮年时期的作品,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范。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朱自清的散文,如春背影等,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对其散文的风格也已建立了朴素的认识。高中阶段再次学习朱先生的文章,希望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魅力和关注手法的同时更加深自己的体会,对自己的写作产生催进作用。 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较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

3、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教学目标】高中与初中相比, 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如本单元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就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

4、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2、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 可用的多媒体课件; 特定的参考资料;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词典朱自清作品欣赏【教学方法】引导法 讨论法 质疑法【教学思路】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之一,是一篇

5、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而走进并且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就是本文学习中的一大难点,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读的方式,初步了解、感受到作者的情愫。然后教师通过提问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突破学习的重点。进而理解作者的复杂的情感,也学习和借鉴到了他行文的技法,从而产生指导意义。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导语设计教师活动1: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视学生的具体回答情况而定,教师引导回忆)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学生活动1: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活动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以上答问可灵活掌

6、握,进行评价。教师总结: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学生活动2:笔记补充自己知识的不足。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氛围,自觉参与。环节二:知识积累教师活动1:请同学来介绍,展示自己的预习情况学生活动1: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7、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4年出版诗与散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教师活动2:考察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请学生解释下列字词,并且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学生活动2:合作学习下列词语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设计意图

8、:发动学生,让他们自己动起来。环节三:信息筛选教师活动1: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读)初步感悟。学生活动1:学生边听边思考如何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教师活动2: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对作者情感的初步感受。学会活动2:学生写作,讨论。明确:: 全文分三部分:一(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二(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三(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个人认为:要求学生能够大致找到文章发展的层次即可,没有必要苛求和我们的标准非常一致,毕竟领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中的景与情的结合才是最重要的。)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迸方向,心情苦闷

9、彷惶,思想矛盾复杂。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当时生活处境和精神状态真切委婉的写照,作者以优美动人的笔调为荷塘月色笼上朦胧的色彩。(稍后的学习中能够帮助到我们)环节四: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活动1:教师引导提问。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讨论。明确: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3问:从哪些语句中,还可出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 学生活动1:学生交流: 明确:(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

10、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教师活动2:方法提示:联系背景、文眼、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学生活动2:学生再讨论,交流。明确:(1)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 ( 2)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3)句“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4)句是难

11、点,教师适当讲析。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教师活动3:体察文中景物描写的感情色彩。 (1)概括文中所写景物。 学生活动3:学生讨论,明确:去荷塘途中的景(曲径、树、月光);荷塘边凝望的景(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思接千载采莲景。 教师活动4:分析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分析第二段,教师

12、示范方法。 筛选出描摹景物的关键词语:“幽僻”、“寂寞”、“蓊蓊郁郁”、“阴森森”,筛选出关键句子:“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品味:“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蓊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眼中之景,结句虽然“月光淡淡”并不尽如人意,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一层淡淡的愁云。 学生活动4:学生独立分析后面的景物描写,讨论交流,教师可在难点处适当点拨,如: 灌木的黑影会引起惊恐、不快之感;没精打采的路灯光会引起萎靡疲倦之感;热闹的蝉声蛙声反而会增加人的落寞孤寂感,这些都会引

13、起作者感情的逐步变化。 最后明确:无边的荷香月色、良辰美景,使作者获得了喜悦,但处喜悦之中却时而受到忧愁的牵掣,即使遥想“热闹”、“风流”的采莲盛况,也只得片刻欢欣,最终摆脱不了那满怀的愁绪。 教师活动5:总结文中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通过上述分析看出:作者喜悦与忧愁(板书)相伴,那么这种感情是浓是淡呢? 学生活动5:学生发言,明确: 从文章的风格看,委婉掩抑,没有悲喜的大起大落;从作者的个性看,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无论喜悦与忧愁,都是淡淡的学生归纳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板书) “不宁静”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观荷塘月色,获得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

14、慨惦念江南,欲超脱不得。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以及积极的小组合作,集中大家的智慧,提高自己。环节五:诵读感受教师活动1:提问:作者不仅通过文字完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还出色地描写了美丽的荷塘,大家看看在文章中的哪几个段落是描摹荷塘最集中,也是最成功的?学生活动1:明确:第4、5、6自然段教师活动2:请同学们集体诵读课文第4、5、6段。学生活动2:放声集体诵读。(请在诵读的过程中带上我们对作者情感的分析的结果,进一步去体味和把握景物中的情和情感中的景物描写。)设计意图:通过朗诵加深印象,加深理解程度。环节六:课堂小结教师活动1:所谓“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

15、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它具有一种意境美。学生活动1:及时的记录。设计意图:知识需要积累。环节七:作业设计背诵第四、第五、第六段。附:板书设计荷塘月色朱自清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第三部分(10):写景中人。(情)(尾声)“不宁静”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观荷塘月色,获得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超脱不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和领会文中写景的妙处。通过文中的实例,认识作者运用到的修辞,特别是

16、关于“通感”修辞的学习。环节一:检查导入教师活动1:检查学生背诵46段,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活动1:学生可以相互提醒,达到背会、掌握的目的。设计意图:了解背诵的情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环节二:合作探究教师活动1:提问:师生共同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学生活动1:明确: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韵味以及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教师活动2:教师总结。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

17、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学生活动2:学生记录。教师活动3:学生自己阅读第五段,合作讨论作者在这里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学生活动3: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乳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也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

18、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教师活动4:、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学生活动4:明确:“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教师活动5: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学生活动5:解答这个问题,不妨请学生把“照”和“铺”字代入句中读一遍,学生就知道了。明确:“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

19、“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照”字和“铺”字就没有这个效果。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师生共同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特点。环节三:分析鉴赏:教师活动1: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其中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学生活动1:明确: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的特点用听觉来表现,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相似点就是和谐。教师活动2:指导学生理解“通感”的特点及其作用。通感:就是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交流、沟通、转移。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

20、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通感)。学生活动2:学生记录教师活动3:出示例句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这也是通感,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A、本体花香(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B、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C.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3、文章描写荷塘,除了运用通感的修辞之外,还使用了那些有代表性的写作手法?学生活动3:(学生

21、寻找,讨论)明确:首先,使用了大量的叠词。如:“曲曲折折”“田田”等突出了荷塘的密度和广度。其次,比喻的妙用。其中有明喻、暗喻、博喻。如“像婷婷的舞女的裙”“袅娜”写活了荷叶,荷花。最后,拟人的使用也使文章增色不少,我们看到文中象“脉脉”“羞涩”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让我们对荷叶的又美多了认识。设计意图:由浅入深了解通感的修辞。环节四:规律总结:教师活动1:文章最后两段中,作者提到了江南,即自己的家乡以及与家乡有关的诗词。这样写跟上文有什么联系呢?诗词在这里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学生活动1:讨论或者思考后单独作答。明确:首先这一部分是作者夜游荷塘所引起的联想。文章联想到古代采莲的描写,然后回到眼前,自然地牵动了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