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心复习重点内容整理;_第1页
普心复习重点内容整理;_第2页
普心复习重点内容整理;_第3页
普心复习重点内容整理;_第4页
普心复习重点内容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心理学与生活(非重点但有些内容要注意)1.心理学的目标: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 研究关于个体行为及心智的过程,目标在于描述发生的事情、解释发生的事情、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和控制发生的事情。2.什么让心理学与众不同:心理学中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包括一组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这种方法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3.心理学的历史根基:重要事件、流派发展(重点在结构主义机能主义心理动力学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16版p8l 结构主义产生于冯特和铁钦纳的工作,它强调由基本感觉构成的心理和行为的结构。德国心理学家惠特尔曼的格式塔心理学是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方法:内省法。l 机能主义

2、是由詹姆斯和杜威发展出来的,强调行为的目的。与结构主义相反,没有将意识简化为元素、内容和结构,而认为意识是流动的,心理的特征是与环境持续进行相互的作用。因此,重要的是心理过程的行为和机能,而不是内容。尽管存在差异,结构主义和机能主义的见解依然为当代心理学的繁荣发展共同创造了环境。心理学家们现在同时探索行为的结构与机能。因此可以说结构主义和机能主义是现代心理学的根基。l 心里动力学观点认为行为是由本能力量、内在冲突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的动机驱使的。这种观念认为,人的行为是从先天的本能和生物驱动力中产生的,且试图解决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剥夺状态、生理唤起以及冲突行为都为行为提供了力量。当机体

3、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而驱力降低时,机体就停止反应。行为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紧张感。l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行为是由外部的刺激条件决定的。约翰 华生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在于寻找“控制不同物种可观察行为的规律”。行为主义对后世的心理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对严格的实验和仔细定义的变量的强调,影响了大多数领域。尽管行为主义者开展的许多基础实验主要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但行为主义的原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类问题,如教育儿童、矫正行为障碍和创建理想化社会。l 人本主义观点强调个体做出理性抉择的内在能力。认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生物,本性善良且具有选择能力。根据人本主义的观点,人类的主要任务是使自身潜能得到不断发展。此外,人

4、本主义者相信只有整合关于个体心理、身体、行为的相关知识,同时主义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第二章:心理学研究方法(随便看看就好)1. p 19 验证的背景、客观性的保障(涉及到科学的方法、观察者偏见、标准化、操作性定义、自变量和因变量、观察法和实验法,等等)心理学研究过程可以划分为几个步骤(通常是依次发生的):1. 观察、信念、信息及一般知识使一个人萌生出一个新想法,或者对某种现象有了不同的思路。2. 产生新的假设。3. 基于科学方法去验证他们的假设。4. 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5. 报告(公开)研究发现。6. 考虑开放的问题。7. 对开放的问题进行再研究。观察者偏见:指由于观察者个

5、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通常人们看见和听见的只是他们所预期的,而不是事实的本来面目。标准化和操作性定义:为了使观察者偏见降到最小,研究者依赖于标准化和操作性定义。标准化意味着在数据的收集阶段使用统一的、一致的程序。测验或实验条件的所有特征应充分标准化,以便所有研究的参与者经历完全一样的实验情景。标准化意味着以同样的方式来提出问题,以事先建立的规则来量化反应。观察本身也必须标准化:科学家必须解决这样的问题,即如何将他们的理论转化为含义前后一致的概念。对概念含义进行标准化的策略我们称为操作化。操作性定义是以测量概念或决定它是否存在的特定操作或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从而在实验内使含义标准化(例如,“

6、挫折感”的抽象定义为“当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所产生的情绪感觉或反应。”根据这一定义很难从科研中找到相应的测试内容,因为它不具体。如果研究人员把它规定为在某一具体情景中,如幼儿正在玩一个他十分喜爱的玩具的过程中,突然告诉他不能玩,或禁止继续玩,此时,幼儿的反应就是挫折感的反应。这样,一个抽象性定义就转变成了操作性定义)。一个实验中的所有变量都必须给予操作性定义。变量:是实验中任何在数量和性质中变化的因素。自变量是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它是因果关系中的原因。这一关系的结果就是因变量,它是实验者所测量的东西。如果实验者对于原因和结果的看法是正确的,那么因变量的值就取决于自变量的值。实验法:当试图

7、对因果关系进行正确的阐述时,为了克服因果关系中的模糊性,研究者运用实验法:他们操纵一个自变量来观察它在因变量上产生的效果。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确定一种强烈的因果关系,即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有影响。备选解释:当心理学家检验一个假设时,他们经常在头脑中对为什么自变量的变化会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影响因变量有一个解释。为了使这一假设得到最强而有力的支持,心理学家必须对可能存在的备选解释非常敏感。其他可以导致同样结果的解释越多,初始假设的可信度就越低。混淆变量:当并非实验者有意引入到实验情景中的一些因素确实影响了参与者的行为,并混淆了数据解释时,我们称这些因素为混淆变量。期望效应:研究者或观察者以“微妙”的方

8、式向参与者传达他所期望发现的行为,并因此引发期望的反应时,无意的期望效应便发生了。安慰剂效应:指没有施加任何一种实验操作,但参加试验的参与者却改变了他们的行为。在心理学的研究情景中,当行为反应受到个人对如何应对和如何感受的预期的影响,而不是受到以产生该反应的特定介入或程序的影响时,安慰剂效应便发生了。控制程序:实验设计中,为了能够消除预期到的可能出现的混淆,而采取的策略。它是一系列试图使所有的变量与条件(除了那些与被验证的假设相关的)保持恒定的方法。双盲控制和安慰剂控制就是其中一种。双盲控制:在最理想的情况下,通过保证实验助手和被试都不知道哪些参与者受到了何种处理来消除偏见。安慰剂控制:为了解

9、释安慰剂效应,研究者通常引入一个不进行任何处理的实验条件。安慰剂控制属于控制的一般范畴,以使实验者确保他们正在进行的比较是恰当的。被试间设计:一组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实验条件和控制条件。被试内设计:利用每一个参与者作为他自己的控制组。相关法:当研究的问题中涉及一些变量是心理学家不易操作或不合乎道德原则的时候采取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际上就是将要研究的两个变量定义为操作变量之后,计算数值上的相关系数。2. p 22 安慰剂效应:由于课本版本的不同已经整理在上条重点中。3. p 27 心理测验,信度和效度心理测量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

10、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广义的心理测量不仅包括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的测量,也包括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心理物理法等方法进行的测量。信度是指心理测验或实验研究得到的行为数据具有一致性或可靠性。结果具有可靠性是指在相似的测验条件下该结果具有可重复性。效度是指研究或测验得到的信息准确地测量了研究者想要的心理质量或品质。说白了,信度是测的“准不准”(包括数值和单位),效度是测的“是不是”。第三章:不考第四章:感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以反应身体内外经验的过程。1. p 74 心理物理学(反应偏差和信号检测论不考,其他都要看)心理物理学:研究物理刺激与其产生的心理行为和体验之间的关系。开创者

11、是古斯塔夫 费希纳,他提出了心理物理学这一概念,以及测量物理刺激强度(以物理单位测量)和感觉体验大小(以心理单位测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费希纳的测量方法对所有刺激都是一样的:研究者确定阈限并建立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的心理物理量表。绝对阈限:产生感觉体验所需要的最小物理刺激量。研究者测量绝对阈限的方法是:要求清醒的观察者完成一些察觉任务,比如在黑暗的房间里观察昏暗的灯光,或者在一间安静的房间里听轻柔的声音。每一次测试时刺激的强度都不同,而且每一个测试中观察者都要回答他们是否意识到刺激。因为刺激不能突然在某一强度下变得在所有次数中都能被清楚地察觉到,所以绝对阈限的操作性定义是:有一半次数能

12、够觉察到感觉信号的刺激水平。心理测量函数:表示为在每一种刺激强度(横坐标)下刺激被察觉到的百分数(纵坐标)的曲线。(如下图)感觉适应:指感觉系统对持续的刺激输入反应逐渐减小的现象。2. p 76 差别阈限差别阈限:也叫最小可觉差(jnd)即能被识别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物理差异。恩斯特 韦伯开辟了对jnd的研究,并发现了韦伯定律:刺激之间的jnd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值是恒定的,即i/i=k。韦伯发现,对于每一种刺激,这个比率k都是特定的,k被称为韦伯常数。差别阈限的操作性定义是:有一半次数能感受到差异的刺激值。3. p 81 颜色视觉对颜色的生动经验依赖于客体反射到感受器上的光线。当你的大脑对光源

13、中的编码信息进行加工时,便产生了颜色知觉。波长:我们所看见的光只是电磁波谱中一个很小的范围。颜色三维度:色调表示对光颜色的定性体验;饱和度描述的是颜色感觉的纯度和鲜艳度;明度是对光的强度的描述。互补色:色环上直接相互对应的两种波长。一对互补色混合后会产生白光的感觉。三种视觉理论:1. 三色说/三原色理论:由托马斯 杨爵士提出。假定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不同的光波,按照混色的原则获得不同的色觉经验。缺陷:不能够解释红绿色盲,他们将光谱的短波部分看成蓝色,长波部分看成黄色,因而没有红绿经验。按照三色理论,患者应该缺乏感红和感绿的锥体细胞。由于三色理论假定黄色是由红、绿混合

14、而成的,因此,缺乏感红和感绿细胞的病人,不应该具有黄色的经验。这与实际的色觉经验不符。2. 相对过程论/拮抗加工理论:由埃瓦尔德 海林提出。认为色觉现象不应该从混色的观点去解释,应该进一步从补色的现象去探讨。认为网膜上有三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一种感受亮度,一种感受红绿二色,一种感受黄蓝二色。例如,注视蓝色一段时间,再注视黄色,会觉得黄色比平时更黄。按照相对过程论的解释,是由于延长注视蓝色的时间,使黄蓝系统中的蓝色分子消耗殆尽,因而在注视黄色时,黄蓝系统中的黄色分子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色盲是由于缺少一种或两种锥体细胞的缘故。 3. 二阶段色觉理论:第一个阶段,由三种分别对不同波长敏感的锥体细胞,

15、感受各种色光的刺激,引起兴奋;第二阶段,由各种色光产生相混合或相补的作用从而形成颜色感觉。在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4. p 88 声音的心理维度音高/响度/音色:即频率/振幅/复杂声波成分。听觉的生理基础: 振动的空气分子进入耳朵耳蜗中的液体使基底膜以波浪的方式运动,空气波变成波浪波基底膜的波浪形运动使得与基底膜相连的毛细胞发生弯曲神经冲动通过被称为听神经的纤维束离开耳蜗。音高知觉理论: 1.地点说:建立在“当声波经过内耳时基底膜随之运动”

16、这一事实上。认为音高的知觉取决于基底膜上发生最大刺激的特定位置。 2.频率说:认为一个100hz的声音将在基底膜产生每秒100次振动,而基底膜的振动将引起同样频率的神经放电,神经放电频率就是音高的神经编码。齐射原理帮助其解释了声音在1000hz以上时的情况:一些神经元可以通过联合的活动形式(齐射)在刺激音高为2000hz、3000hz甚至更高频率时放电。声音定位:确定听觉事件的空间来源的能力。通过两种机制来实现:评估到达每只耳朵的声音的相对时间和相对强度。第五章:知觉1.p 102 知觉的定义(知觉组织、辨认和识别、近距刺激和远距刺激,到p 105)知觉组织:这个阶段,你的大脑整合来自感官的证

17、据以及对世界的已有认知,形成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以视觉为例,知觉加工提供了对客体可能的大小、形状、环境、运动状态、距离、和朝向的估计,这些心理活动通常是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瞬间而有效的完成的。辨认和识别:是知觉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感觉、知觉组织、辨认识别),赋予知觉以意义。同样以视觉为例,知觉上的一阶段回答是“这个物体像什么”这一问题,而在这一阶段,变成了辨认问题“这个物体是什么”和识别问题“这个物体的功能是什么”。远距刺激:环境中的物理客体被称为远距刺激。(远离察者远)近距刺激:物理客体在视网膜上的光学成像称为近距刺激。(靠近察者近)2.错觉(概念及常见现象)错觉:当你使用一种被证明是错误的方

18、式体验一个刺激图形时,你就在体验错觉。(与幻觉不同的是,错觉是基于刺激的。)错觉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每天对于地球的体验就是错觉的一个好例子。人们可以通过控制错觉来获得期望的效果: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们利用错觉来创造空间中的客体,使他们看起来更大或更小。错觉本身表明人的知觉系统并不能完美地完成从近距刺激复原远距刺激的任务。3. p 111 选择性注意(清楚目的指向选择与刺激驱动捕获的概念,其他内容了解)注意:注意过程使得你能够将你的意识觉知指向所有你能获得的信息中的一个子集。以得到更多关于这个子集的信息。目标指向选择:指你对将要注意的客体的选择与你自己的目标有关,即能有意识地选择客体做特别的

19、审视。刺激驱动捕获:发生在刺激的特征环境中的客体自动抓住你的注意之时,它不依赖于知觉者当时的目标。4. p 114 知觉的组织过程(重点)知觉的组织原则:知觉的组织原则在格式塔心理学得以深入研究,如考夫卡、苛勒和惠特海默。这些心理学家主张,心理现象只有被视为有组织和结构的整体时才可以得到理解,而不是分解成原始的知觉元素。在他们的实验中,他们研究了知觉阵列是如何形成“格式塔”的:他们证明了整体与局部之和是非常不同的。通过改变一个单一因素以观察它如何影响人们的知觉阵列结构的方式,他们总结了一套规律:1.接近律:人们将最近的元素组织在一起。2.相似律:人们将最相似的元素组织在一起。3.连续律:即使线

20、条被截断,人们也会将其知觉为连续的。4.闭合律:人们倾向于填补小的空隙而将客体知觉为一个整体。5.共同命运律:人们倾向于将看起来朝相同方向运动的客体组织起来。空间和时间上的整合:许多知觉过程需要以“恰当的方式”将世界的碎片整合在一起。然而你通常不能在一次扫视或注视时感知整个场景。你在给定时间内所能感知的只是整个视野中的有限的一部分,而由此向各个方向延伸的许多部分是看不见的。为了获得关于周围环境的完整信息,你必须整合从不同空间位置(即空间上的整合)和不同时刻(即时间上的整合)所获得的信息。想一想看向窗外的景象,你不会认为世界终止于窗户的边界,相反,你使用关于世界的知识扩展了你所看见的景象。这种“

21、误差”是有意义的:从一次扫视样本中填充更大的场景,这对你并无坏处。5. p 117 运动知觉、p 119深度知觉、p 122知觉恒常性运动知觉:运动知觉需要你对外部世界的不同扫视之间进行比较。假设你看到一个朋友在教室的另一端。如果他静止站立着,而你朝他走去,他在你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会随你的逐渐靠近变大,成像扩大的速率能让你感觉到自己接近的速度有多快。 飞现象:当视野不同位置的两个光点以大约每秒4到5次的频率交替出现时,你就会产生是一个光点在这两个位置之间移动的知觉。从第一个点到第二个点的位置之间有很多路径,然而人类观察者通常只能感受到最简单的路径,即直线。深度知觉:感知三维空间中的客体的能力。

22、这种知觉需要关于深度(你与客体的距离)和方向的精确信息。对深度的解释依赖于关于距离的很多不同信息来源(通常称为深度线索),包括双眼线索、运动线索和图形线索。双眼线索:你的双眼提供了关于深度的明确信息。深度线索包含到达你双眼的视觉信息的比较,被称为双眼深度线索。双眼深度信息的两个来源是视网膜像差(一个客体对应于两眼的图像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和视轴辐合(当双眼注视一个客体时,它们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向内侧转动(就是斗鸡眼那种样子)。运动视差:环境中物体的相对距离决定了它们在视网膜影响上相对运动的大小和方向(近处动的快,远处动的慢),这是深度信息的另一个来源。单眼线索:用一只眼睛就能获得关于深度的进

23、一步信息。如:当一个不透明的物体阻挡了第二个物体的一部分时,就造成了插入或者遮挡,这无疑提供了深度信息。知觉恒常性:一般来说,尽管你的感受器接收的刺激在改变,但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变的、恒常的、稳定的”(你从各个角度去看一本书,你接收到的直接刺激是各种形状不一的书,但你还是会感到书的大小形状没有改变),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知觉恒常性。大致而言,它意味着你知觉的是远距刺激的特征(通常是恒定的)而不是近距刺激的特征(每次随你的头部和眼睛的移动变化)。分为大小恒常性(在视网膜成像大小变化的情况下感知客体真实大小的能力)、形状恒常性(与大小恒常性有密切联系,指当视网膜成像的形状实质上不同于客体本身的形

24、状时,仍能正确的感知客体的形状)、亮度恒常性(在不同的照明条件下,将物体的白度、灰度和黑度知觉为恒定的倾向)。6. p 127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从周围环境获取感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发送给大脑以提取并加工相关信息。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它处理片段的信息,并将外界刺激的具体物理特征转换为抽象表征。也被称为数据驱动的加工,因为这种加工始于外界的感觉信息数据。自上而下的加工:利用已经掌握的环境信息来帮助知觉识别。牵涉过去知觉环境的经验、知识、动机和文化背景等。使得高级的心理过程会影响你对事物的理解。也被称为概念驱动加工,因为始于记忆中存储的概念对输入信息的解释的影响。7. p 1

25、31 定势的概念及对知觉的影响模糊性:理解知觉的一个重要概念,表明了在感觉水平上单一的图像在知觉上可能有多种解释,且一旦你感受到这多种解释,你的知觉就会在这几种解释之间来回变换。定势:一种暂时的准备状态,使你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对某刺激进行知觉或反应。分为运动定势、心理定势、知觉定势三种。运动定势:指个体做出预设的快速反应的准备状态。如跑步运动员的运动定势就是在听到发令枪之后尽可能快速的起跑。心理定势:指个体根据习得的规则、说明、期望或习惯倾向来应对情景的准备状态。比如问题解决任务或游戏。知觉定势:是指在既定情境中知觉到特定刺激的准备状态。例如初为人母者常常会有一种直觉定势,就是总觉得听见了孩子的

26、哭声。定势常会引导你改变对两可刺激的解释。如下图。第六章:意识1. p 135 意识的定义、分类意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意识这个术语具有模糊性人类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意识有时也叫觉察,即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意识是一个古老而难解之谜。尚无满意的定义。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以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如对快乐的体验,对往事的回忆等。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对。如起床,选择穿什么

27、衣服是意识的,但穿衣的动作是自动化的。在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与物质想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分类:非意识:对内外状态无所知,无所感的情形。如由自主神经控制的生理变化。前意识记忆:只有在你注意到之后才能到达意识的记忆。前意识记忆往往在你的心理背景上默默地起作用,直到一个需要意识的情境出现。比如当要求你想一件过去你特别中意的事情时。无意识:指潜隐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因受意识的控制与压抑,致使个人不自觉知的意识。无意识水平之下的操作过程经常影响人的行为,比如在一个语境下对双关语的语义做出的瞬间选择。2. p 142 睡眠周期快速眼动睡眠:在睡眠期间以周期性间隔出

28、现的现象,简称rem。非快速眼动睡眠:睡眠期间非rem的时段。简称nrem。睡眠周期:睡眠阶段1. 脑波大约是37cps。睡眠阶段2. 特点是睡眠纺锤波,即1216的猝发电活动。睡眠阶段3/4. 进入很深的放松睡眠阶段。脑波减缓到12cps,呼吸与心率也都下降下来。在这个阶段,会经历rem睡眠,并开始做梦。四个睡眠阶段构成一个nrem,一个周期大约90分钟。rem睡眠大约持续10分钟。在整夜的睡眠中会经历46次这种100分钟的周期。每个周期里,你深睡(阶段3/4)的时间都会减少,而rem的时间会增加。最后一个周期里,你也许会花1个小时在rem睡眠上。nrem占整个睡眠时间的75%80%,而re

29、m睡眠时间则占20%25%。3. p 147 弗洛伊德对梦的分析 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在清醒状态下,由于这些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因而受到压抑和控制,无法出现在意识中,而在睡眠时候,意识的警惕性有所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以改头换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当事人对梦的陈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其背后隐含着另外的意义。所以需要分析。当事人陈述的梦境包括两个层面:显性梦境、潜性梦境。在他看来,人们的梦允许他们表达强烈的无意识愿望,这些愿望以伪装的象征性形象出现。因为这些愿望包含诸如对异性父母的性欲这样的禁忌,所

30、以他们以伪装的形式出现。在梦里有两股动力:愿望 和 抵抗愿望的审查。审查将梦的隐藏内容,即潜性梦境转化为显性梦境,弗洛伊德称这种歪曲过程为梦的工作。显性梦境是可接受的版本,潜性梦境代表社会和个人不能接受,但是真实而“未经剪辑”的版本。4. p 149 催眠催眠:对催眠的一个广义界定是,它是一种不同的感觉状态,其特征是一些人对暗示有特殊的反应能力,并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变化。在催眠状态下,参与者对催眠的暗示反应增强他们经常感到他们的行为是在无意中或不需要任何意识努力就完成了。催眠诱导和可催眠性:催眠诱导:一组准备活动,尽可能减少外界干扰,并鼓励参与者只专注于暗示的刺激,而且相信

31、自己正在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可催眠性:个体对标准化的暗示做出反应并体验催眠反应的程度。易感性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从根本没有反应到完全反应都有。 催眠的效果:在催眠状态下,个体对有关运动能力(如他们的手臂变得不可弯曲)和知觉经验(如他们产生有只苍蝇的幻觉)的暗示做出反应。催眠的力量不在于催眠师的某种特殊的能力或技能,而是在于被催眠个体的相对可催眠性。处于催眠的状态并不需要放弃自己的个人控制,相反,被催眠的体验使得个体有机会了解实施控制的一些新方法,如催眠者训练参与者所展现出来的那些控制。第七章:学习1. p 161 学习的定义、行为主义与行为分析学习:基于经验而使行为或行为的潜能发生相对一致的

32、变化的过程。学习行为表现差异:即你学到的东西和你在外显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内容之间的差异。敏感化: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反应变得更加强烈。习惯化: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减少行为回应。行为主义与行为分析:华生:“内省法因其太过主观的特性不是研究行为的好方法。而一旦我们放弃内省,便只剩下可观察的行为这一个研究对象。”“意识状态,如所谓的精神现象,是无法被客观证实的,出于这一原因,它永远不会变成科学的数据。”心理学的首要目标:预测和控制行。 斯金纳:【激进的行为主义】 推翻“内部状态和心理事件”作为行为的原因的合理性,认为心理活动(如思维、想象)并不能产生行为,相反,它们(心理事件)都是环境刺激引起的样本行为。 实

33、验:饥饿的鸽子通过啄食小圆盘获得食物的设备,鸽子很快就学会了获得食物的方法。 斯金纳认为动物行为完全能用环境事件(如食物剥夺和运用食物作为强化)得到解释,不能直接观测的“鸽子的饥饿感”并不是产生行为的原因,而是食物剥夺的结果。要解释鸽子所做的事,只需要理解能让鸽子在行为与奖赏之间形成联结的简单学习原则即可。 斯金纳这一行为主义的分支成了行为分析的最初哲学基础。这一论调强调寻找学习和行为的环境决定因子;一般而言,行为分析学家的任务是,在具有可比性的情境下,去发现适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的普遍学习规则,这就是为什么展开非人类动物研究在该领域非常重要;复杂形式的学习代表着简单学习过程的组合和加工

34、,而非与之有着质的区别。2. p 162 经典条件作用(上课没讲的内容不用在意) 经典条件作用:一种由 一个刺激或事件 预示 另一个刺激或事件 之到来的基本学习方式。有机体学习在两个刺激之间形成一种新的联系一个先前不能被诱发反应的刺激 和 一个天生能诱发反应的刺激。 无条件刺激(ucs):自然诱发反射性行为的刺激。 无条件反应(ucr):由无条件刺激诱发的行为。 条件刺激(cs) :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的中性刺激。它诱发ucr行为的力量是以它与ucs的联系为条件的。 条件反应(cr) :cs所引发出的反应,称为条件反应。 习得与消退:如图。注:节省:再次习得某一反应比初次习得该反应时所需的时间要

35、少。时机:在经典条件作用中,时机非常关键,cs和ucs的呈现必须在时间上足够接近,才能使有机体知觉到它们是关联的。最广泛应用的类型是延迟条件作用,在这种条件作用中,cs先出现并至少持续到ucs的呈现。痕迹条件作用中,cs在ucs呈现之前被取消。在同时性条件作用中,cs和ucs是同时出现的。最后,在倒摄条件作用情形下,cs出现在ucs之后。刺激泛化:反应自动扩散到从未与最初的ucs匹配过的刺激上的现象。新刺激与最初的cs越相似,反应就越强。其意义在于:在自然界中重要的刺激很少每次都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出现,所以刺激泛化通过扩展最初的特定经验而扩大了学习范围,从而建立相似的安全因素。刺激辨别:生物体学

36、会在某些维度上对与cs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的过程。有机体在这个过程中会对相似的刺激的辨别变得越来越敏锐。其意义在于:有机体不应对那些知识表面上与它的自然天敌相似的动物过于敏感,从而使自己身心疲惫。罗伯特 雷斯科拉对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补充:通过狗与穿梭箱的实验,雷斯科拉得到一个经典条件作用发生的条件:除了cs与ucs在时间上接近外,cs还必须能可靠的预测ucs的出现。、至此我们得到了经典条件作用基础的三个要求:1. 延迟条件作用模式(或者说cs与ucs相隔时间足够短);2 . cs能可靠预测ucs出现;3. cs必须起到了在环境中提供信息的作用(如果老鼠已经习得了声音能够预测电击,那

37、在声音之后加入灯光,和声音一起预报电击的出现,老鼠不会习得灯光预测电击。因为灯光没有比声音提供更多的信息,且出现在声音之后,所以灯光没有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3. p 172 操作性条件作用(一直到p 182的内容)爱德华 桑代克联结主义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结果的学习。(“操作”指有机体自发产生的行为,意指影响环境,或在环境中运作之意。)学习是情境中的刺激和动物学会做出的反应之间的一种联想的建立: 刺激反应联结(stimulus-response s-r connection)桑代克的实验:猫在一个迷笼中不断尝试,最终找到打开笼子的方法,得到笼子外的食物,这之后,猫便学会了如何开笼子。过程:

38、刺激情境(迷笼限制与食物诱惑)盲目试错并体验其结果做出能指向预期目标的适当反应(触碰机关)以一种机械的方式逐渐自动习得了s-r联结。效果律:带来满意结果的反应出现的概率会越来越大,带来不满意结果的反应出现的概率会越来越小。斯金纳的研究:通过系统的变化刺激条件,来发现不同环境条件如何决定某一特定反应将来是否会出现。为了实验性地分析行为,斯金纳发展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程序,在这种程序中,斯金纳操纵有机体的行为结果,以考察结果对有机体随后的行为的影响。操作性行为与经典条件化行为不同,它不是由特定的刺激所诱发的,而是由行为的结果诱导的。强化相倚:指某一反应和它使环境发生变化之间的一致性关系。如在一个实验中

39、,鸽子啄食一个圆盘(反应)通常伴随有谷物呈现(环境变化),这种一致性关系或强化耦合,通常能增加鸽子啄食的频率。强化物:指与行为相倚的任何刺激随时间的推移能增加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如上述实验中的谷物。(但刺激并不一定是个体喜欢的,也可以是厌恶的。)强化物分为初级强化物和条件性强化物。通过与初级强化物(比如食物和水)相匹配,任何刺激都能成为条件性强化物(比如货币)。教师和实验人员常常发现,条件性强化物比初级强化物更有效且易于使用,这是因为:(1)在课堂等情境中,可供使用的初级强化物非常少,而被教师所控制的任何刺激(如表扬,小红花甚至赞许的神情)都可以被用作条件性强化物;(2)条件性强化物可以快速发放

40、;(3)条件性强化物可以随身携带;(4)条件性强化物的强化效果可以更及时,因为它仅仅依赖于对得到强化物的知觉,而不像初级强化物那样,依赖于生理过程。 阳性强化/阴性强化: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令个体喜欢的刺激的出现】/【令个体讨厌的刺激的消失】时,这类事件被称作【正强化】/【负强化】。操作性消退:若将强化消除,与之相联结的行为的发生频率也会逐渐降低致操作性条件作用之前的水平。阳性惩罚/阴性惩罚:将强化的概念反转一下就好了。三项相倚:通过强化或惩罚相联合,某些先于特定反应的刺激辨别性刺激便可以设定行为发生的背景。有机体知道,当一些刺激而不是另一些刺激出现时,他们的行为很可能会对环境产生某一特定影响

41、。(辨别性刺激也存在泛化现象。)斯金纳将 辨别性刺激行为结果 这一序列称为三项相倚。 强化程序表:斯金纳的故事:当没有足够的食物,去奖励实验中的老鼠每次按压杠杆的行为时,他选择了在老鼠按压一定次数后再给食物,而后他发现,当强化消去后,这些老鼠比那些每次按压都得到食物的老鼠坚持了更长时间的按压行为。斯金纳在他的无心之举中发现了部分强化效应:在部分强化程序表习得的反应比那些在连续强化中习得的反应更能抵抗行为的消退。 几种程序表: 行为塑造:以训练老鼠为例,介绍连续接近塑造法:首先,对老鼠进行一天的食物剥夺使食物变成强化物。然后,有计划地让食物呈现在操作箱的食物漏斗里,以使老鼠知道去哪找食物。之后,

42、在老鼠表现出特定的行为之后呈现食物,开始行为塑造。要让塑造法起作用,你必须定义向着目标接近的各个行为成分,并运用差别强化来推进这一过程,即在老鼠逐渐做出目标动作过程中,有导向性的投食。 4. p 183 本能漂移的定义、味觉厌恶学习的概念本能漂移:即使动物学会了进行完美的操作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习得的行为也会向着本能的行为漂移。本能漂移倾向说明,并非学习的所有方面都受实验者的强化物控制,有些行为容易改变,有些行为难以改变,这取决于它与动物在其环境中根据基因选择而形成的正常行为是否相似。当目标反应与生物相关因素一致时,条件作用就会非常有效。味觉厌恶学习:味觉厌恶学习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学习机制。与

43、多数经典条件作用的例子不同,味觉厌恶仅仅通过cs(新异味道)与其后果(潜在的ucs结果实际引发疾病的成分)的一次匹配即可形成,且几乎是永久保持。约翰 加西亚 的 明亮噪音水与糖水实验: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知道:一些条件作用的实例,不仅依赖刺激刺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而且依赖于遗传预先安排有机体将以何种方式对待环境刺激。味觉厌恶学习是生物性准备的一个例子:某些物种已经得到进化,使得该物种只需要少于正常的学习经验便能获得条件性反射。5. p 185 认知对学习的影响(科勒、托尔曼、班德拉的学习理论)比较认知:研究比较认知的学者关注更广范围的行为,以便追踪不同种类之间认知能力的发展轨迹,以及从动

44、物到人类之间的能力的连续性。这一领域被称为比较认知,是因为研究者通常需要比较不同动物的能力,同时因为研究者的关注重点在于非人类动物,所以此领域也被称为动物认知。认知地图(爱德华 托尔曼):实验:在没有情境刺激的情况下,老鼠在迷宫中随意活动。当迷津中最初的目标通路受阻时,老鼠会以最短的路径绕过障碍,即使这种特定的反应以前从未被强化过。因此,老鼠的行为看起来像是在对它们内部的认知地图做反应,即对迷津整体布局的表征做反应,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盲目地探索迷津的各个不同部分。托尔曼的研究结果显示:条件作用不仅涉及刺激情境之间或反应与强化物之间形成的简单联结,它还包含对全部行为背景中其他各个方面的学习与表征

45、。空间认知地图的功能有:动物运用空间记忆来认识和识别环境特征、发现环境中的重要目标物、设计他们在环境中的行进路线。观察学习:事实上,许多社会学习都发生在传统的条件作用无法预见的情境中,因为学习者没有做过主动反应,其反应也未得到过实际强化。个体仅仅是在观察到他人的行为被强化或者被惩罚后,就会在后来做出类似的行为或者抑制类似的行为。这就是观察学习。阿尔伯特 班杜拉的实验:让一组孩子观看一个成人榜样对一个大型塑料玩偶拳打脚踢之后,与未目睹过攻击榜样的控制组儿童相比,他们表现出了更高频率的攻击行为。有四个过程影响了观察榜样行为的影响力:注意:观察者必须注意到了榜样的行为及后果,如果观察者和榜样之间的特

46、点和特质很相像的话,就更容易发生注意。记忆:观察者必须能把榜样的行为储存在记忆中。再现:观察者在身体和心理上有能力再现榜样的行为。动机:观察者必须有理由重现榜样的行为。比如观察者认为榜样的行为可带来强化的后果。顿悟学习:科勒通过黑猩猩的实验,发现黑猩猩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并不像桑代克所说的,要经历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能够观察问题的整个情境,发现情境中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最后才采取行动,柯勒称之为顿悟学习。但顿悟学习并非不需要练习和经验。第八章:记忆1. p 192 记忆的定义、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记忆的定义:存储和提取信息的一种能力;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过去获得的经验和行为,在需要时不

47、必再加练习即可重现的心理历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2. p 194 记忆的类型、记忆的过程内隐记忆:不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就可以获得的信息。外显记忆: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去恢复的信息。陈述性记忆:涉及事实和事件的回忆程序性记忆:有关于怎样去做某些事的记忆记忆的过程概述:无论什么类型的记忆,知识要在随后的某一时间能被使用,就需要涉及三种心里操作过程:编码、存储和提取。编码是信息的最初加工,从而在记忆中形成一种表征。编码要求你对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形成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因此,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代表客观事物,另一方面又是心

48、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表征有不同的方式,可以是具体形象的,也可以是语词的或要领的)。存储是指被编码材料随时间的保持;提取是指被存储的信息在随后某一时间的恢复。3. p 196 一张图(老师特别强调了一下,我用的19版书所以不明白什么内容) 4. p 198 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短时记忆:集中认知资源于一小部分心理表征的内在机制;对最近经历的保留。它有三个特点:1.短时记忆代表心理上的现在:短时记忆所能记的,都是现在发生的事情。短时记忆只是对“现在”经验的记忆。2.短时记忆具有明确的意识:在短时记忆阶段,当事人本身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或听到的是什么,否则就构不成短时记忆。与短时记忆相比

49、,长时记忆反而没有明确意识。3.短时记忆具有心理运作功能:换言之,短时记忆的功能,不只是对传入之信息暂时保存而已。显然,阅读要靠短时记忆,应付考试看题目要靠短时记忆。在这过程中伴随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短时记忆具有心理运作功能,所以又称运作记忆或工作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限制:心理学家米勒在他的著作神奇的72中提出:对于一系列随意排列的字母、单词、数字,或几乎所有类型的有意义的、熟悉的项目来说,短时记忆的容量是59个单位。5. p 200 复述、组块复述:在头脑中保留一串信息的好方法是在你的头脑里循环重复那些信息,这种记忆术称作保持性复述。复述会帮助你防止信息从短时记忆中衰退。但是,假如你想要获

50、得的信息太繁重以至于不能被复述,你可能会转向使用组块策略。组块:指一个有意义的信息单元。组块可以是单一的字母或数字,一组字母或其他项目,或一组单词或一个完整的句子。组块是一个重新组织项目的过程,可以基于相似性或其他组织原则进行组织,或者基于储存在长时记忆的信息,将该信息组成一些更大的模块。例如11个数字,组织成“17的平方数排列”这样的7个基于经验的组块来帮助记忆。6. p 203 编码特异性原则、长时记忆的定义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中获得的所有体验、事件、信息、感情、技能、单词、范畴、规则和判断等的储存仓库。长时记忆构成了每个人对于世界和和自我的全

51、部知识。当你编码信息的情境与你试图提取它的情境能够很好匹配时,你的记忆效果最好。提取线索:指搜索一个特定记忆的时候可以利用的刺激。这些线索可以是外部提供的(比如一项测试中的问题),或者是内部产生的(“我以前在哪见过她”)。每次当你试图提取一个外显记忆时肯定是为了某个目的,这个目的通常会成为提取的线索。毫无疑问,记忆提取的难易度取决于提取线索的质量(所以“猜猜我是谁”这种问题是十分让人讨厌的)。回忆和再认:当你回忆的时候,你要再现先前呈现给你的信息。“什么是本能漂移”就是一个回忆的问题。再认是指认识到一个特定的刺激事件是你以前看到过或听到过的。“以下哪个是视觉感觉记忆的术语(1)回声(2)记忆痕

52、迹(3)图像(4)抽象编码”就是一个再认的问题。拿生活中的例子来说,当警察问你“你有没有注意到嫌犯的什么特征”就是在使用回忆的方法;而当他拿出几张照片,让你指认哪一个是你见过的嫌犯,他就是在使用再认的方法。长时记忆的维度:长时记忆下分“陈述性记忆(事实和事件)”和“程序性记忆(如何做某事)”,而陈述性记忆又可以分为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语义记忆指某个类别或某个范畴的记忆,如词语和概念的含义等。情境记忆保存你亲自体验过过的特定时间,如你对你十八岁生日的记忆。你也许能、也许不能对一个经历过的事件形成特殊的记忆表征,这取决于信息是怎样被编码的,如你能很轻松地回忆起十八岁生日的记忆,但你没有什么特殊记忆

53、可以区分从现在往前数的第10次和第11次刷牙的情境。编码特异性原则:当提取的背景与编码的背景相匹配的时候,记忆最为有效。一个帮助理解编码特异性的例子是双语人实验:7. p 204 系列位置效应假如要求你记忆一系列无关联的单词,如果要你按顺序回忆这些单词,你的成绩会反应出系列位置效应:你对头几个单词的回忆会非常好(首因效应),对后几个单词的回忆也不错(近因效应),但对序列中间部分的回忆非常差。如下图。注:与系列位置效应相关的“背景区别性”由于很好理解但不便概述未写出,请留意。8. p 206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见第条中“长时记忆维度”的内容。9.遗忘的解释(书上没有,看ppt)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54、们,把遗忘解释为新旧经验相互干扰的结果。提取线索不是指向某个特定记忆(反应)时,发生干扰。干扰又分为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前摄抑制实验:实验组:学习a学习b 回忆b控制组:休息 学习b 回忆b如果控制组对的回忆比实验组更好,则证明了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实验:实验组:学习a学习b 回忆a控制组:学习a休 息回忆a如果控制组对的回忆比实验组更好,则证明了倒摄抑制。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以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所制约。10. p 211 元记忆假设你

55、现在处于一个非常想回忆起某事的情境中,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利用一些反映编码情境的提取线索,但你就是不能让那些信息出现。你之所以花费如此大的努力,部分原因在于你确信你拥有这些信息。关于这一类信息关于你的记忆是如何工作的或者你如何知道你拥有什么信息都是元记忆问题。元记忆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你的知道感你确实把信息储存在记忆中这种主观感觉在什么时候以及为什么是准确的。心理学家哈特开创了关于“知道感”的研究:他给他的学生一个选择题,让他们先从(表示他们非常确定不能从多项选择中选出正确答案)到(表示他们非常确定能选择正确答案)给自己评估后,再答题目。他发现,当学生给自己评定时他们正确回答的比率只有,而评定时则

56、有。这项实验证明了知道感是准确的。关于元记忆的两个假设:线索熟悉性假设和易接近性假设。线索熟悉性假设认为:人们是基于他们对提取线索的熟悉程度建立知道感的。易接近性假设认为:人们基于记忆中部分信息的可接近性,或可得性来做出判断。11. p 213 长时记忆的结构(这两部分内容过于繁杂且好理解,所以只列出关键内容)概念是思维的记忆构件。当记忆过程把各类客体或想法的分类与共同属性聚集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概念。概念通常是分等级的,从总体到基础水平再到具体。图式是更复杂的认知群。所有这些记忆结构都是为解释新信息提供预期和背景。回忆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个建构过程。人们对于具有重大情绪意义的事件会编码闪光灯记忆,但这些记忆可能不会比日常记忆准确。新信息会使记忆出现偏差,导致目击者记忆由事后输入信息的污染而变得不可信。12. p 217 重构记忆的准确性与概念扭曲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