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态文明社会的标志_第1页
试论生态文明社会的标志_第2页
试论生态文明社会的标志_第3页
试论生态文明社会的标志_第4页
试论生态文明社会的标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论生态文明社会的标志摘 要:生态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人们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充分享受生态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生态社会的最基本标志,具体表现为生态原则成为资源配置基本依据,生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基本内容,绿色消费成为社会主体消费方式,生态法制成为社会基本行为准则,生态意识成为社会主流观念。关键词:生态社会;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人们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充分享受生态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作为人类文明进化的最高台阶,生态文明社会(可简称生态社会)是我们人类尚未

2、达到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境界。积极开展生态社会研究,弄清其特征标志,有助于推进生态社会建设。总体上说,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就是生态文明。具体而言,生态社会的基本标志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一、生态原则成为资源配置基本依据在工业社会,市场原则被证明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但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市场失效的现象日益严重。作为由工业社会进化升华而来的生态文明社会,一方面还须借助等价交换、利润最大化、优胜劣汰等市场资源配置原则,另一方面必须增加生态原则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化解市场配置原则下市场失效的问题。生态文明社会资源配置生态原则的主要内容大致有五项:1. 生态平衡原则。资源配置的生态平衡原则是指社会资

3、源配置不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运行的稳定状态,至少不剥夺生态系统应对外来干扰进行自我调节恢复原初稳定状态的能力。依据生态平衡原则进行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巩固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自然生态平衡条件下能够达到生态产出的最优化,但常常不是经济产出的最大化,而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生态平衡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2. 环境安全原则。资源配置的环境安全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系统的相对稳定与协调,至少不剥夺自然环境系统应对外来干扰冲击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这里的自然环境系统主要是指人工生态系统,也包括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部分自然生态系统,如农地、森林、牧场

4、、工厂、村落、城镇等次生环境,涉及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全球气候等,实施环境安全原则有利于经济有效增长、促进经济效率提升、消除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态恶化与环境退化问题、维护良好的生活环境。3. 资源节约原则。这一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符合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要求,做到不可再生资源的节俭节制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充分开发、合理使用。实行资源节约原则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干扰冲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意义的资源节约立足于生态平衡环境安全,经济意义的资源节约追求效率提高效益增加,两者既相契合又有矛盾,生态文明社会强调前者的前提地位。4. 协调进化原则。这一

5、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能够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共同进化、互惠共赢。落实协调进化原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社会发展进化的本质要求。5. 永续发展原则。永续发展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的现实需要,又能符合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长远协调和谐、发展进化的要求。贯彻永续发展原则,有利于解决传统发展模式下日益严重的代际不公平问题,推动生态文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二、生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内容生态生产是指为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消除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面冲击所进行的生产,其成果即生态产品一般以生态平衡的恢复与维持、自然环境的改善与保护

6、、生态资源的维护与增加、环境污染的治理与消除等形式呈现。在社会生产方面,生态文明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显著不同,在于除了依然存在规模庞大的物质产品、服务产品生产以外,生态产品生产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基本内容。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构成对生态平衡的巨大冲击、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严重威胁,必须通过调整社会生产结构、增加生态产品生产加以补偿。生态文明社会生态生产的发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 生态产品在社会产品中占据重要地位。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物质产品,它通过对物质资料的加工制作形成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需要;一类是服务产品,它借助物质资料手段提供各类服务,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服务需要;

7、再一类就是生态产品,它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维护保养形成生态价值,促进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前两类产品生产都建立在人类对大自然索取的基础上,随着索取强度的提高必须要有适当的方式途径进行回馈补偿,生态产品生产正是人类回报补偿大自然的最佳途径,正因此,在生态文明社会,生态产品成为社会产品中具有特殊功能作用、无法替代、不可缺少的基本产品,其规模、种类也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更高要求而相应扩张。2. 生态产业成为社会最基础的前提产业。社会产品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社会产业结构的相应调整,在生态文明社会除了传统的或经过生态化改造的一、二、三次产业以外,生态产业将成为社会的基础性、前提性和标志性产业。生

8、态产业是以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为产业目标的专门产业,内部又包含污染治理业和生态资源培育维护业两大产业,前者专司污染减排和受污染环境治理之职,后者专指修复、维护和培育生态资源,促进地球村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图1)。三、绿色消费成为社会主体消费方式所谓绿色消费,是指人们在环境友好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有利于资源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或者不至于恶化资源供求关系和生态环境的最终消费。绿色消费有以下显著特点:1. 绿色消费是一种减量型消费。一方面,绿色消费注重减少资源消耗量,放弃传统消费大量消耗资源、追求最大限度物欲满足的奢靡倾向和极端做法,转而采用适度消费以谋求足够程度的满足和多方面的满足。

9、另一方面,绿色消费强调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通过减少浪费、减少资源消耗、循环式消费及废弃物的再消费以及消费排泄物向社会排泄物处理业集中,减少消费过程的废弃物排放量,不让消费排泄物进入自然生态系统。2. 绿色消费是一种综合效用型消费。绿色消费效用由直接效用、间接效用、宏观效用、长期效用等多种效用构成。其中,直接效用包括人们消费产品和服务获得的特定需求满足,因采用循环消费、再消费、减量消费方式节约消费成本获得的收益需求满足,因采用绿色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保护有所贡献而获得的心理满足;生态环境因绿色消费方式而直接得到的维护、改善(如人们化废为宝,对废弃物的消费直接减轻了环境压力;人们参与植树种草治沙等体

10、验性休闲、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直接效用是人们采用绿色试论生态文明社会的标志消费方式的主要动力。间接效用主要指绿色消费方式因节约资源、减少排放而最终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平衡所产生的有利影响,它与某一项具体的绿色消费行为并不直接挂钩、对应,具有一定的曲折性、隐蔽性。宏观效用是指绿色消费的积极效用是由众多的绿色消费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某个人、某一次、某一项、某一局部的绿色消费仅产生有限的积极效用,但要取得积极的宏观效用必须从自己、从局部、从现在做起。长期效用是指绿色消费的效用除直接效用以外,其他效用的取得往往要经过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而绿色消费的效用也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绿色消费的综合

11、效用,是人们从理性高度选择绿色消费方式的原因。3. 绿色消费是一种可持续型消费。一方面,绿色消费为当代人的后续消费预留资源,也为后代的消费预留资源,有利于保持资源利用的持续性;绿色消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生活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另一方面,绿色消费对绿色产品的追求,促进了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的营造和生态文化建设,从而促进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的可持续消费提供生态环境基础。这些特点说明,绿色消费符合生态文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要求,能够兼顾人类福利水平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双重要求。也正因此,在生态社会绿色消费能够取代传统消费方式,成

12、为社会的主体消费方式。四、生态法制成为社会基本行为准则工业社会,人们按照市场法则和经济法制行事,经济利益是决定人们言行的内在动力,在经济规律这根看不见的指挥棒的指挥下,人们在经济法制划定的界线内从事生产经营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而在生态文明社会,人们不仅从事物质产品、服务产品的生产消费,还要从事生态产品的生产消费;不仅追求经济利益和经济价值,还要追求生态利益和生态价值。因此,人们的社会活动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经济法制,也必须同时遵循生态规律、生态法制,而且应该更加强调遵循生态规律、生态法制。目前人们制订的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都是立足工业社会,从传统经济社会的视野出发,依托市场经

13、济运行机制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这些法律规范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严格意义上说,这些环境保护法律规范还无法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社会生态理念的精神,无法完全适应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更高要求。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我国),为加快追赶步伐,环境保护往往要向经济发展让步,导致生态法制常常形同虚设。作为生态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生态法制至少具有如下四方面特征:1. 以巩固、发展生态文明社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法制建设跳出传统工业社会窠臼,立足生态文明社会来进行,从而遵循全新的指导思想,设定全新的建设目标,确立全新的法制原则,建立相应的内容框架。2. 很好体现生态规律的基本要求。体现生态规律

14、要求是生态法制建设的核心,只有充分体现生态规律要求,生态法制才能很好反映其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发挥促进生态平衡、推动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3. 努力借助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生态文明社会经济规律仍然是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之一,指导和左右着人们的行为。生态法制建设不仅不排斥经济规律的作用,还必须努力注意与经济规律的协同契合,借助经济利益的推动促进生态法制的落实。在经济目标与生态目标出现矛盾的情况下,从有利于生态社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出发,寻求合理的立法司法平衡点。4. 贯彻人与自试论生态文明社会的标志然和谐发展协同进化原则。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同进化,既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15、努力提升社会福利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贯彻生态和谐原则,确保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人与自然两者不能偏废。因此在生态法制建设中要防止出现两个偏向,一个是片面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另一个是极端生态主义倾向,做到以人为本,兼顾双方。五、生态意识成为社会主流观念生态意识是指人们了解生态规律、尊重生态价值、努力追求生态平衡、积极参与生态建设的认识状态和思想倾向,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它是人们自觉开展环境友好活动、采取维护生态平衡行动的内在动力。工业社会经济意识是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观念,人们围绕经济利益这个核心从事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经济效益成为衡量经济活动乃至其他社会活动成败得失的主要标准

16、,最终导致工业社会的畸形发展。生态文明社会作为在对工业社会扬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新社会发展阶段,也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社会观念,用以指导人们的言行。作为社会主流观念,生态意识不仅受到社会舆论大力推崇,也受到政府、公民、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方的充分认可肯定,还是各类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成员的行动指针,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成为体现生态社会文化特征的核心理念之一。生态意识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认识层面,具有对自然生态、生态平衡、环境安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自然生态及其价值的尊重,对生态规律、生态机制的认识和掌握。二是行动层面,对生态价值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内化为推动人们采取

17、环境友好行为的动力,人们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看作是一种崇高的行为,不惜付出某种代价去付诸实施。高水平的生态意识应该是这两个层面的有机统一,仅有认识没有行动,说明认识难免肤浅;仅有行动没有认识,很难保证行动的自觉和持久。根据上述五方面标志的全面、显著程度,可以将生态文明社会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如生态社会初级阶段、生态社会中级阶段、生态社会成熟阶段或高级阶段等。现代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策略论文摘要:文章以“为什么要注重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为立足点,阐述了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意义,同时明确提出了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具本途径;笔者还围绕当前小学生生态文明

18、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关键词: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家庭教育十七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明确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必须着眼于国家发展的未来,关注祖国的下一代,着力于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一、注重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1.1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必然要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和谐推进的坚实保障。树立生态文明观,培养生态文明意识,主要还是靠教育。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

19、能一蹴而就。而小学教育作为一个人接受整个学校教育的最初阶段,是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起点。因而,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小学生自身特点,营造节约环保氛围,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关乎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而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使之得以不断地延续和传承,就必需从娃娃抓起,着眼于发展的未来。培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一代,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一代。1.2不断加强完善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丰富与拓展小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有两个方面尤为重要,其一是启发性教育,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其二是德育、体育教育,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力求“德、智、体、美

20、、劳”全面发展,既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有健康的体魄、高尚的道德、善良的心灵和优雅的情操。在启发性教育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传递“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等一些朴素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小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使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能从节水、节电等一些细节做起,不断增强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素质教育重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开展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教育,必将成为加强和完善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丰富与拓展。二、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2.1课堂教育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主渠道课堂是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要在

21、课堂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要求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拓展教育途径,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不要试图引导他们理解很多大道理,记忆往往对他们帮助更大。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教师可以适时讲述一些与课文相关,有趣味性、故事性的环保事件,让他们记住这些有趣的故事,知道其中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在数学应用题的案例编制过程中,也可以融入一些日常生活中节约、环保的要素,如对不节约的生活习惯造成水、电浪费的量化等。2.2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

22、有效载体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要将课外活动作为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课外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品德教育。实践已经证明,正确组织和吸引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兴趣、才能与特长。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其一要求活动主题明确,其二要求活动形式丰富新颖。例如,新华社曾有过这样一则报道“江苏扬州开展生态文明你我同行系列活动,面向社会征集节能减排金点子。扬州市中、小学生广泛参与,争做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小卫士。”通过类似主题鲜明的课外活动,使他们懂

23、得生活中要环保、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环保。公务员之家2.3家庭教育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教学延伸当前,小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5+2=0”现象,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在学校里对小学生进行5天的系统教育,当小学生回到家后由于教育的不连续或滞后,经过周末两天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所以,在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教育过程中,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与协调,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可以尝试以“绿色家庭日”为主题,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绿色环保活动。通过这样的平台,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三、关于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思考3.1小学生生态

24、文明意识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塑造的价值观往往对其一生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加强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对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推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当前,社会对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学校家庭联动等诸多方面,并未结合加强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这一主题,有针对性地改革和转变。如何在全社会范围内重视和完善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3.2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尝试与高校的互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高校有其特有的辐射功能和示范作用。所以,可以尝试小学与高校的互动

25、,通过邀请大学生走进校园支教、共同组织开展主题活动等形式,拓展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塑造和养成的途径,引导小学生关爱生命、善待生物,并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德育教育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的场所:班级,是学生学习知识、人格成长、个性发展三位一体的环境:因此班级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哲学家亚斯贝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陶冶。学生在一个班级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班级文化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建设、丰富班级文化。如果我们把不同的班级加以比较时,我们就会发现不同班级的学生想追求、行为方式上,确定存在着差别,这就是不同班级文化

26、的表现。这种差别可能不是教师有意造成的,它却潜在地、以无意识的形式影响着这个班级中的学生。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学生健康的生命得到展示与张扬,同时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很好切入点。它对促进学校“三风”(班风、学风、教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1、创建班级物质文化:追求高品位把班级环境的建设权还给学生。我们认为:高品位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班主任在学校给的良好环境设备基础上(如宽敞明亮、空气流通、视听效果佳的教室等),组织全班学生对教室进行精心“包装”,让教室的每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意义。

27、我们要求:班级教室的布置,要体现出班集体的奋斗目标与特色。班集体奋斗目标,是维系班级师生奋斗的纽带。各班集体奋斗的目标言简意赅,张贴在教室的醒目之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生活,不仅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启迪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的情感,起到时时刻刻提到教育学生和激励学生的作用。具体做法和要求是:(1)课桌、座椅、讲桌按定置图摆放整齐,清洁无污渍,无粘贴物、无刻画、涂抹痕迹。(2)地面无纸屑、无污渍。(3)墙壁无污迹、印迹。(4)门窗明亮、窗帘悬挂整齐。(5)清洁用具等物品摆放有序。班级无人带零食。(6)名人名言、标语牌、国旗等应齐全并无灰尘。(7)开辟“学习园地”、“每周一

28、星”等,将学生好的作品在园地中展示;将每周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在“量空”中展示、闪耀。(8)每周一期黑板报,有主题、质量高,图文并茂;不限期的编辑手抄报,版面新,内容全,别具一格在教室的每一寸空间里得到延伸。(9)每班要有温馨门语、班训、班规、座右铭等项目。做到:班训上墙、门语上门、座右铭上桌,在教室的每一寸空间里得到延伸。(10)设置“艺术栏”、“文化栏”、“名人栏”等,在其间布置师生书画作品、名言警句、各种常识等等,充分开发班级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11)设置“鲜花窗台”、“图书角”,让花香、书香飘满教室,让学生时时有一种温馨家园的感觉。由于美化了教室的环境,做到了教室环

29、境的布置“特色+美化”,因此,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体现了学生的情操,又倡导了健康向上的班风,极大地增强了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2、班级行为文化的有机指导:讲究巧安排把班级活动的组织权还给学生。班级行为文化建设,就是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如同学会、联谊会,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的学科活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充分拓展,尽情表现,即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能“玩中学,学中玩”,让全班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兴趣,增强自信心。近几年来,我们在校内举办校园文化展览,并借助校园广播站、篮球队等兴趣活动小组,开展各类素质竞赛活动。在校外,我们

30、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参观、访问、调查实践。例如:组织学生去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四月份远足踏青,祭扫先烈参观烈士陵园。利用“六一”儿童节表彰大会、教师节等重大节日举行教育活动,在暑假则开展“吃苦夏令营”、“科技夏令营”,走进大自然,深入科技馆,磨练意志,增长见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连续几年组建的“护校队”,既监督了广大学生的行为礼仪等文明习惯,又引导了学生向正面茁壮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班级精神文化中的德育渗透:培育好班风把班风的培育权还给学生班级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个学生都感致力一种无形力量和高尚精神,有意或

31、无意的影响、支配着学生的行为,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创造一个尊师、爱班、勤学、守纪的浓厚氛围,对提高全班学生素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其中班风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所以班化建设也集中体现在班风建设上。因此,在现代化班集体建设中,我们要求每个班级必须树立“每个学生集体建设的主义”的观念,实行班级民主化管理,唤醒和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力争不让一个学生成为旁观者,使学生个个成为班集体的主人,在班集体这个舞台上锻炼自己的能力,增长才干,挖掘自己的潜能,发现新的自我。我们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以开展主题班会为主,如:“诚信对我说”、“寻找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安全在我心中

32、”、“真诚、合作、团结、协作”这些主题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使学生领悟了什么是“博爱”,什么是“诚信”,什么是“互帮互助”于是就有了我们的“凡人哲理”,“只要我努力,就是最棒的”、“不怕学习差,就怕习惯差”、“做个学习的小主人,同学们的好榜样!”一句句“凡人哲语”犹旭一颗颗珍珠闪烁在班级的每个角落,成为成长的精神大餐;同时,我们还开展了“班级里的发现”大行动,让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访谈、上网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道德素质。三、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德育发展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3、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于我们狠抓了班级文化建设,因而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当然,班级文化是一项长期、细致的系统工程,而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可塑性极大,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优秀的班级文化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沃土和摇篮。正因为如此,我们长期坚持、高度重视高品位班级文化建设,以高品位班级文化建设来带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推动现代化教育,从而为培养更多更优秀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为社会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作为应有贡献。让“生态文明”扎根校园上传: 梁小华 更新时间:2012-5-23 12:23:21 让“生态文明”扎根校园学习鄱阳湖生态文明行心得体会丰城市袁渡中心小学 梁小华2009

34、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即,全省上下掀起了一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热潮。 美丽富饶的赣鄱大地,拥有和暖的阳光、充沛的雨水、湿润的气候,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05%,位居全国第二,被誉为“最绿的省”之一,有如一块绿色的翡翠,我们的赣鄱大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核心是人的文明素养,关键在执行力,而把生态文明融入素质教育是教育者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地意识到创建生态文明校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势在必行,为此,我采取深入调查调研、召开座谈会、到本校和其他兄弟学校考察学习等方式,认真细致地

35、展开了调研工作,为推进我市“三创一办”做出积极贡献。通过认真学习鄱阳湖生态文明行后,我得出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创建生态文明校园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是一切文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事关我们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的唯一家园。学校作为新世纪人才培育的摇篮,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前沿阵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生态文明倡导、示范和推广等职能,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构建和谐江西、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环节。建设“生态文明校园”,就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环保意识融入学生教育的各要素之中,使之成为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贵阳经济文化事业的高速发展,对高素质

36、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但是,由于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情和市情,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仍然是教育问题的重点和热点。市民对教育的关注反映出社会期待着教育的公平、人的素质的提高、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输送成千上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和持续推进,需要若干代人的不断努力。 二、创建生态文明校园的目标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优化育人环境、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崇美立德、务实求是”为办学理念,以“强队伍、优课堂、精管理、建文化、创特色、铸品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走一条既符合教育规律,又注

37、重内涵提升;既以师生的发展为本,又使学生丰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的自主办学之路。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努力打造绿色、生态、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教育内涵与质量提升,为推进“三创一办”做出积极贡献。三、创建生态文明校园的主要措施创建生态文明校园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为了做好这项工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坚持实事求是,狠抓执行力。1、构建生态文明的绿色校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绿色生态校园规划方案。高标准、高起点对校园生态绿化进行规划,在校园绿化建设中注重乔灌草相结合、地面绿化、墙体绿化与屋顶绿化相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使校园环境

38、更加优美。加强环境卫生的管理,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有效遏制“脏、乱、差”的现象,使学校天天保持清洁卫生,无卫生死角。注重人文内涵标志的建设。在校园内所有道路、广场设立标牌并命名;对道路、楼宇、绿化等功能区的路标进行指示说明,设立环保标语牌和宣传警示牌;制作校训、学风、教风、学院精神告示牌及名言警句、标语,弘扬校园特色文化。2、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校园”发展的关键。关注教师的发展,加强教师的文化建设,注重教师师德师能的提高,是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外出参观等形式,加强教职工的生态文明教育和实践养成培育,帮助

39、他们开阔视野,提高生态意识,牢固树立生态观念。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市环境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建立教研组长负责制,形成良好、和谐的教研氛围,提高教师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开拓进取,进一步形成适合现代化教育和现代管理的教师评价和机制,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同时,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规范管理,注重交流沟通,以赢得民心,提高执行力,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资金、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为教师提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建立奖励机制,激发并保护广大教师自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3、弘扬

40、生态文明的教育理念第一,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其健全发展的自然性;引导学生强化全球意识和“地球家园意识”,肩负起环境保护的光荣使命,争做生态文明的实践者。把爱护环境、珍惜资源作为养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以各类绿化环保纪念日、节庆活动为契机,开设“绿色课堂”,开展以绿化为内容的主题班会、团日活动。设立废旧电池回收箱,开展“环保生态卫士”评选活动。每逢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无烟日,通过主题班会、德育课、国旗下讲话、板报、绘画等,不断深化主题教育活动。坚持“学校园林生态化,师生活动环保化、环保行为经常化”,让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共识。第二,开展班级德育教育工作。通过德育教育,增强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使之认识到,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德育不同于管理,主要在于引导,因此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德育水平,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