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说课_第1页
《赤壁赋》说课_第2页
《赤壁赋》说课_第3页
《赤壁赋》说课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赤壁赋说课稿一文本解读赤壁赋是苏东坡被贬黄州后的经典作品,是一篇“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记述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虽身处逆境而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宋代散文重视情感和理趣,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二说教学目标 ,我设置的教学目标有三个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2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

2、态度。 2、感悟苏轼的心灵,领会其人格魅力。三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四 说教学过程 ,本课设置为一课时,但学生必须做好充分预习(一)导入 人们常说苏轼是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余秋雨先生更称苏轼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有哪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兄弟情深的苏轼。还学过什么?江城子密州出猎开头的一句是什么?“老夫聊发少

3、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这就是苏轼的整体形象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赤壁赋,让苏轼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更加清晰,和苏轼一起经历一次人生的成长与成熟。二诵读课文 进行整体感知 注重诗文的个性与情感,重在读出情感意味。设计意图好的朗读可以引领我们走进文本,可以让我们触摸于诗文之间的情感。三 品文章(品词、品句、品写法) (一)、品 词 探究活动:让学生群答“哪些词用的精妙?为什么?” 根据回答,当即总结出若干有代表性的词,师生探究,加以分析。(备用资料4个)1 从“泛”字我们好像看到了小船漂浮在江面上,自由自在的样子。 2 “徘徊”一词用的是拟人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

4、了月亮缓缓升起的动态,更重要的是,“徘徊”一词还透露出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眷恋之情。 3 白茫茫的雾气“横”在水面上,是从近处看;月光下水光遥“接”天边,是往远处望。一“横”一“接”,就像中国画的大写意,准确、简洁而又传神地描绘出一个静谧的夜景。 4 从“纵”字我们又好像看到了小船已经放开,毫无拘束地冲向前去;“凌”字又让我们体会小船在波峰浪尖飞快掠过的动态,衬托了愉快的心情。 (二)、品句(注:前期预习已结合课下注释及详解,将翻译工作基本完成,在此品句,重在品语言美、意境美以及句子与诗歌主题的关系) 探究活动:让学生找出觉得优美的句子,并分析这些句子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以及议论的关系,各课题组

5、找出自己的代言人,进行发言。(备用教学资源:四组句子,老师尽力引导学生找出“美”与“蕴”兼具的句子,并最终形成一条“乐悲乐”的感情线索。)(三)、品写法(景、情、理的交融)学生预习时已借助课下注释和详解,初步翻译了文章,现在要琢磨一下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想要表达的道理。理清本文的线索。 (重点:第一、三、四段)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第一段: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探究活动逐层设疑: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样的景?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景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教师点拨: (略)此一乐也。以第二段(过渡段)铺垫。 第三段:情歌

6、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内容是什么呢? 学生齐读、体会 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分类 /相互借鉴、争辩、质疑 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情(悲) 无枝可依 英雄安在 人生无常 第四段:理(在诵读中理解、品味语言) 他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呢? 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 重点: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明确: 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师生探究:那么,前

7、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 备用教学资源: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 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 四 悟课文(悟客、悟苏、悟精神)探究活动: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学生畅谈感受、认知,教师明确: 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 苏轼借此抒怀,有无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 进一步细化问题:(让课题组内讨论作答)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各种资料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用曾提示过的“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 就在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