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练习汇编_第1页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练习汇编_第2页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练习汇编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练习汇编文化经典练习一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2)在本章中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仁? 答: 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2)“推己及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张问

2、:“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哉,尔所谓达者?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2)孔子认为读书人怎样才能通达?(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1)【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

3、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2)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即名实相符,表里如一。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4、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答:_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答:_ (1)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请简述出来。 答:_ 答:(1)假如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国家,您将要先做什么事呢?所以,君子每制定一个名,一定要能说出一个道理来;说清了道理,事情才一定可以行得通。 (2)只有先正名才能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恰当,百姓安心做事。 4、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

5、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孔子有怎样的富贵观? 答:(1) 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2) 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接受。 5、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子路曰:“卫君

6、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孔子在本章中阐述了一个什么原则? 答:(1)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2)管理国家应当重视“正名”,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

7、刃而解了。 6、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知斯可以嚣嚣乎?”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答:_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答:_ (2)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答:_ 答:(1)讲究德,喜欢义,便可以安详自若。穷困不失义,士人因此自得

8、其乐;得意不离道,平民因此不致失望。 (2) 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士人无论得志还是失意都要重德爱义的主张。 7、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把划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3分) 答:_ (2)古之人有行之

9、者,武王是也。(2分) 答:_ (3)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答:_ (4)此文段体现了孟子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_ 答案: (1)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 (2)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3)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 (4)统治者应顺应民意,才能受到拥戴。 文化经典练习二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下12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注:容光:水的空隙

10、。 1、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译文:对于那些曾到圣人门下游学的人来说,别的言论就难吸引他了。 (2)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译文: 太阳月亮有耀眼的光辉,(凡是能)容纳光线的小缝隙都能照到。 2、孟子说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学习道理? 答:学习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

11、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篇)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译文:假如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国家,您将要先做什么事呢? (2)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译文:所以,君子每制定一个名,一定要说出一个道理来;说清了道理,事情才一定可以行得通。 2、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请简述出来。 答:只有先正名才能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恰当,百姓安心做事。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12、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之,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庄子养生主) 注秦失:人名,姓秦名失,老聃朋友。其人:指得道之人。 蕲:通“祈”。倍:通“背”。受:禀受。刑:过错,过失。 帝之县解:顺应自然法则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译文:原先我认为你们都是得道之人,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2)

13、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译文:这是违反天性违背真情的,忘记了自己的禀受,古人称之为违反天性的过错。 (3)庄子借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 答:生与死都不过是自然的形态变化,因而生不是喜,死亦不是悲,对于肉体生命不必过多在意,对生死应采取达观的态度。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14、 孟子告子上 注 颡(sng)额头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译人:人的本性犹如流势湍急的水一样,打开它的东方它就向东流,打开它的西方它就向西流。 (2)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译文: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 2、告子和孟子讨论的是什么问题?他们两人对这个问题各持怎样的看法?(用自己的语回答) 答:告子和孟子讨论的是人的本性善与恶的问题,告子认为,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人的本性发生变化,那是外力(环境、形势)导致它

15、这样的。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虎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哉,尔所谓达者? 译文:你所说的“通达”指的是什么呢? (2)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译文:所说的名声好的人,表面上好像主张仁德,行动上却违背仁德,还以仁德自居。2、孔子认为读书人怎样才能通达?(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养成质朴正直品格,处也能察颜观色,谦

16、逊对待别人。文化经典练习三1、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翻译下面句子 (1)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3)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 译文孔子说:“富有和显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他,君子就不居有;贫困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不摆脱。君子离开了仁德,怎样还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哪怕是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里远离仁德,紧急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顿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

17、 (3)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必须提高正当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才符合仁德。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翻译下面句子 (1)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2) 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3)为什么说“欲洁其身”的做法是“乱大伦” 【译文】【译

18、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农具。子路问:“您见到过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就把拐杖插在一边去除草。子路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留子路过夜,杀鸡煮饭让子路吃,又让两个儿子跟来见子路。第二天,子路告辞,赶上孔子,把遇到老人的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见老人,子路到了老人的家,老人已经出门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能抛弃呢?想使自身不受玷污,却破坏了君臣之间的大伦。君子出来做官,只是履行人臣的职责,至于我们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3)因为洁身自好是

19、消极避世的做法,没有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心。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2)“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3)孔子认为完善修养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不如贫穷却仍然快乐,富贵却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告诉你

20、过去的事,你就知道未来。” 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4、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对曰:“然。”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子离娄上) 翻译下面句子 (1)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2)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3) 孟子的主张是什么? 【译文】孟子说:“桀和纣的丧失天下,那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拥戴。失去百姓的拥戴,那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得到了百姓,这就得到天下了。获得百姓有方法:赢

21、得了民心,这就得到百姓了。获得民心有方法:百姓所希望得到的,就给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就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百姓归附于仁政,如同水的流向下游,百兽的奔向旷野一样。” (3)得民心者得天下 5、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孟子告子下 (1)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 (2) 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3) 孟子在文中提出什么观点? 5、【译文】 白圭洋洋自得地对孟子说:我治理洪水的本领,超过了古代的大禹。”孟子说:“您错了!大禹治水,

22、是(按照水流的规律,由高到低)把洪水疏导大海中去, 因此是以四海作为蓄水的沟壑。而您恰恰相反,是把邻国当作蓄水的沟壑。水一旦被堵得倒流,就会象洪水一样泛滥成灾。您这样做,是为有德性的人所反对,所痛恨的。您完全错了 !” 损人利己是一种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恶劣作风。 6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1)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2)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

23、3)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8、【译文】孟子回答说:“吞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代有人这么做过,武王就是这样。吞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人这么做过,文王就是这样。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带着酒食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 文中提出了要顺应民心的观点。 7、庄周贷粟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和侯。监和候日:“诺。我将得邑金(领地内征收的财物),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

24、,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日: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日: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末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集市)! ”庄子外物 翻译: (1)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_ (2)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_ (3)庄周用什么方法表达了自己对监和侯本人的看法? 译文:庄周家里穷得没迷下锅了,不得不到监和候那里去借粟,监和候 :“行啊,我即将领到封邑的薪金,打算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生气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往你这里来,半路上听到有个声音 在呼救,我回头一看,见到车

25、轮碾成的沟里有一条鲋鱼我问他说你过来,你是干什么的啊?鲋鱼回答是:我是东海龙王手下当差的,你有一斗的水使我活下去吗?我说行,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王,我准备把西江水堵起来让他倒流来迎接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我与之经常相处的水,我没有地方呆下去了,我只要获得一斗半升的水就能活命了,你竟然这么说,还不如早早地到卖干鱼的集市上去找我。” (3)比喻论证,监和候的作法等于是见死不救,还要用动听的言语加以掩饰,可见监和侯虚伪、吝啬、冷酷。 8、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耶?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

26、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庄子外物 翻译: (1) 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2) 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3) 文中体现了庄子什么样的辨证观点? 8、译文:庄子对惠子说:“你的言论没有丝毫的用处。”庄子 说:“知道没有用的道理就可以和你说说有用的理论了。大地不是不够广大,但人只是脚踩一小块地方,这小块地对人是有用的,其余的地再大对人也没有用处,但是,你要把脚下那一小块地之外的土地都往下挖掘,一直挖到黄泉,人的四周成了无边无底的深渊,脚下那小块地方还有用吗?”惠子说:“没有用了。”庄子说:“无用就是有用的道理就显明了。” (3)观点是:无用就是有用,有用就是无用。 9、子列子穷,容

27、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 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 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 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 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庄子让王 翻译: (1) 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 (2) 子列子笑谓之 曰:“君非自知我也 (3) 子列子辞粟的原因是什么? 9、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

28、“夫处穷闾阨巷(5),困窘织屦(6),槁项黄馘者(7),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8),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9),舐痔者得车五乘 (10),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庄子列御寇 翻译: (1) 王说之,益车百乘。 (2) 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 (3) 这则短文里表现了庄子的那种精神品质? 译文: 子列子生活贫困,脸上一片饥色,有人对郑自阳说:“子列子是有道之士,(子列子)住在你的国家却过着贫困的生活,难道你不爱人才吗?”郑子阳立即下令有关官员给列子送去粟,子列子见了使者,拜了两拜表示感谢,却谢绝了送来的粟

29、。使者走后,子列子回到屋里,他的妻子看着他拍着他的胸膛埋怨说:“我听说做了有道者的妻子,都有安逸快活的日子过,现在全家人脸上都有饥色,郑相来访并送给你粮食,你却不接受,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子列子笑了笑,对她说:“郑相不是自己了解我的处境,而是根据别人的话才送粟给我,有朝一日他处罚我,也将根据别人的话来判罪,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结果不出所料,人民果然愤而杀掉了郑子阳。 (3)原因:因人之言而施恩,就有可能因人之言而降罪。 10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

30、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1)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 (2)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无趾的话说明什么? 10、【译文】鲁国有个被砍去脚趾的人,名叫叔山无趾,靠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孔子对他说:“你立身修行不谨慎,早先遭受刑罚成了这样的残废人了。现在即使来我这里求救,怎么来得及补救呢?”叔山无趾说:“我只是不懂世务的复杂性,便轻率作践地投身社会,所以才失

31、掉了两只脚趾。如今我来到你这里,觉得还有比脚趾更宝贵的东西存在,我所以务必使它保全完美无缺。苍天没有什么不覆盖,大地没有什么不托载,我把先生看作天地,哪知先生竟这样计较形骸外迹呢!”孔子说:“我孔丘实在浅陋。先生怎么不深入而详尽地把所听到的大道讲一讲呢?”叔山无趾转身就走了。孔子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要努力啊。叔山无趾是一个被砍掉脚趾的人,他还努力进学来补救先前做过的错事,何况道德品行乃至身形体态都没有什么缺欠的人呢!”叔山无趾对老子说:“孔丘和得道的人相比,恐怕还差一点吧?他为什么不停地来向你求教呢?他大概希望用标新立异的声名传播天下,哪里知道得道德的人总是把这一切看作自己的枷锁吗?”老子说:

32、“你怎么不直截了当使他理解生和死是混同一致,把“是”与“非”是齐一相通的道理,帮助他解除身上的精神枷锁,这样恐怕也就可以了吧?”叔山无趾说:“这是上天加给他的处罚,哪里可以解脱!” 无趾认为独善其身,全性修德,道德的完整和完美比躯体完整更为重要。文化经典练习四1、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也。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1)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

33、犹恶湿而居下也。译文: _(2)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译文: _(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答:这段文字中,孟子提出了“行仁政而王”的政治主张,认为“仁则荣,不仁则辱”,统治者应该修明政治,不应放纵享乐,否则只能自取其辱。【参考译文】孟子说:“(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如今这些人,非常厌恶屈辱,但仍然自处于不仁之地,这正好比一方面厌恶潮湿,一方面又自处于低洼之地一样。假若真的厌恶屈辱,最好是以德为贵而尊敬士人,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国家无内忧外患,趁这个时候修明政治法典,纵使强大的邻国也一定会

34、畏惧它了。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在这个时侯追求享乐,怠惰游玩,这等于自己寻求祸害。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诗经说:我们永远要与天命相配,自己去寻求更多的幸福。尚书太甲篇也说过:天降的灾害还可以躲避,自作的罪孽,逃也逃不了。正是这个意思。”2、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

35、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注:咻:喧哗打扰。庄岳之间:指齐国国都临淄著名的闹市和居民区。(1)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译文: (2)王谁与为善?译文: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答:这段文字,孟子阐明了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力,表明统治者应亲贤臣远小人。【参考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贤明吗?我明白告诉你。这里有位楚国官员,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载不胜回答道:“找齐国人来教。”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假如带他在庄、岳闹市区住上几年,

36、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很好的人,让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如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象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3、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1)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译文: (2)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37、!译文: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答:孟子提倡人应该守仁行义,不应自暴自弃。【参考译文】孟子说:“自己戕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全的住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4、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

38、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1) 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译文: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译文: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答:本段文字中,孟子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士立身的原则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无论穷通,都应该不失道义(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参考译文】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

39、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不得志时,就修养好自身,得志时,就要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注解: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1)翻译划线的句子 (2)孔子和其弟子的话体现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棘

40、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共同之处: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6、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41、1)翻译划线的句子 (2)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主张。 【译文】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主张:对于鲁定公的提问,孔子实际上作了肯定性的回答。他劝告定公,应当行仁政、礼治,

42、不应以国君所说的话无人敢于违抗而感到高兴,这是值得注意的。作为在上位的统治者,一个念头、一句话如果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亡国丧天下的结局。7、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翻译划线的句子 (2)孔子的话你赞同吗?说说理由。 【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是否赞同: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按我们今天的眼光看,孔子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但是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