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精品]渐江《黄山图册》研究_第1页
[硕士论文精品]渐江《黄山图册》研究_第2页
[硕士论文精品]渐江《黄山图册》研究_第3页
[硕士论文精品]渐江《黄山图册》研究_第4页
[硕士论文精品]渐江《黄山图册》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摘要渐江作为清四僧之一,其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渊源就是师法造化,他在空寂与幽静中专心于创作,将内心的孤独、无助与寂寥通过对真山真水的感悟,以绘画这种语言倾诉于宣纸上,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俊、冷寂而又充满艺术灵性的画僧形象。黄山图册的创作虽为师造化,但意趣却与我们今天的对景写生迥别,他呈现给我们丰富的创作手法及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画面中给人以孤独冷逸的直观感受。本文在第一章中介绍了黄山图册的具体概况、创作年代和收藏情况,同时根据高居翰及徐邦达两位学者论述的黄山图册作者的归属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第二章中根据真实的黄山地貌比较分析了部分册页,得出黄山图册的六十幅所反映的弘仁清淡闲远为美的艺术境界,其中所凝成的艺术特色是笔墨秀逸,画面构图奇峭、气氛安闲,以简练之笔再现自然,反映出真实、深幽的生活气息。第三章首先对黄山三巨子中梅清和石涛的黄山作品特色进行简要分析,然后从图示上对三人的同一地点黄山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不同画家,对黄山的美所具有的不同的心灵感受,进一步探讨了渐江黄山图册对梅清及石涛的影响。最后,根据前三章的论述,得出黄山图册对我们现代人创作山水的启示。关键词渐江黄山图册造化自然ABSTRACTABSTRACTJIANJIANGISONEOFTHEFOURFAMOUSMONKSINQINGDYNASTY;ANIMPORTANTORIGINOFHISANISINTIMATINGNATUREHEDEVOTESHIMSELFTOALTISTICCREATIONSOLIT撕LVW“HTHEHELPOFPAINTING,ASPECIALLANGUAGE,HEEXPRESSESHISLONELINESS,HELPLESSNESSANDSOLITUDEMROUGH11ISGNOSISWHICHCOMES矗OMTHEREALMOUNTAINSANDRIVERSONRICEPAPER,WHICHENDBLESUSTOSEEANIMAGEOFAMONKPAINTERWHOISQUIETANDLONELYBUT如LLOFARTISTICINTELLIGENCEALTHOU曲THEPAINTINGCREATIONOF坛,DW和甜门幻砌尸配,班彳,6甜所ISLEAMINGF而MTHENATURE,ITSINTERESTA11DCH姗ISQUITEDI舵RENT仔OMOURTODAYSSKETCHINGSCENERYHESHOWSUSABUNDANTCREATIONTECLLNIQUESANDVIVIDANISTICEXPRESSIONS,、VHICHONERSINTUITIVEFEELINGOFLONELINESSANDELEGANCETHEAUTHORINTRODUCESTHEGENERALSITUATIONOF娩,D,A如甜门臼F门PFC,甜,P么,6甜,”ANDITSCREATIONAGEANDCOLLECTIONINCHAPTERIMEANWHILE,ACCORDINGTOGAOJUHAJLSAILDXUBANGDASATTITUDESTOWARDTHEAUTHORSHIPOF娩FFDW朋D甜,2M砌PFC,“旭彳舾ZFM,THEAUTHORRAISESLLISO、,NATTITUDEWITHCOMDARISONOFTHEREALLANDFORMOFYELLOWMOUNTAINANDSOMEOFTHEALBUMOFPAINTINGS,INCHAPTERII,THEAUTHORSHOWSTHAT托,肠W勿甜,2砌加尸纪,甜地么,6“MPLAYSANIMPORT锄TROLEINHISTORYTHEAUTHORALSOANALYZESSOMEOFTHEALBUMWHICHHELPSHIMTODRAWACONCLUSIONOFHUNGJENSANISTICREALMRENECTEDBYSIXT,PAINTINGSOF娩肋W和甜甩砌砌PFCF甜旭彳胁甜优ITSARTISTICFEATURES2UREELEGANTPAINTING,FANTASTICCOMPOSITIONANDPOKESVENVIROMNENTHUNGJENRECONSTMCTNATUREWITHECONOMICALPAINTINGHISDRAWING,WITHELEGANTANISTICCONCEPTIONANDINTANGIBIEIMAGE,REPRESENTSREALANDSERENELIFEATMOSPHEREATTHEBEGINNINGOFCHAPTERIII,THEAUTHORFIRSTMAKESABRIEFANALYSISOFANISTICFEATURESOFMEIQINGSANDSHI7IAOSTHETWOOFTHETHREEGIREDPERSONSWHOAREWELLKNO、VNFORTHEIRPAINTINGSFORYELLOWMOUNTAINYELLOWMOUNTAINPAINTINGS,THENTHEAUTHORMAKESACOMPARISONOFTHETHREEPERSONSPAINTINGSFORYELLOWMOUNTAININTEMLSOFGRAPHICALREPRESENTATIONANDANALYZESDIFFERENTFEE“NGSFORTHEBEAUTYOFYELLOWMOUNTAINOFTHETHREEPAINTERSINCONCLUSION,THEAUTHORCONSIDERSTHAT“QUIETNESS”EXPRESSEDINJIANJIANGSPAINTINGISMOSTBRILLIAM,WHICHEMBODIESDI仃EREMI衄ERFEELINGSOFDI虢RENTPAINTERSTOTHEBEAUTYOFYELLOWMOUNTAINTHEREFORETHEYCANCONCENTRATETHEIREMOTIONONNIBANDSHIRTHEIREMOTIONTODAPERWHICHCOMBINESMOTIONQUIETANDMELODYOFPICTUREORGALLICALLYATT11EENDOFTHETHESIS,BASEDONTHEDISCUSSIONINT11EABOVETHREECHAPTERS,THEAUTHORGAINSTHEINSPIRATIONTOCHINESETRADITIONALLANDSCAPEPAINTINGFROM娩,OW如甜刀,口F”尸FC,“陀爿,6“聊KEYWORDSJIANJIANG,YELLOWMOUNTAINPJCTUREALBUM,CREATOR,NATURE目录目录摘要ABSTRACT日舌第一章黄山图册第一节关于黄山图册两点考证一创作年代二收藏情况第二节黄山图册归属的争论一高居翰观点二徐邦达观点三关于黄山图册归属的思考第二章黄山图册的艺术特色第一节黄山图册部分作品与真实地貌的比较第二节黄山图册题跋分析第三节黄山图册所体现的渐江早期黄山作品的创作特色第三章渐江黄山图册对梅清、石涛黄山作品的影响第一节梅清黄山作品的特色第二节石涛黄山作品的特色第三节渐江、梅清及石涛同一地黄山作品的比较第四章黄山图册的创作对我们现代山水创作的启发结语附录参考文献前言J上_一刖看中国明清时代的传统绘画讲究儒家的“文质彬彬”和道家的“外柔内刚”,同时也讲究静穆作风和宽宏气度,而对那些气氛猛烈和外现力度感强的画面,尤其是显示出狂怪的情绪及一切不太“文静”的绘画,皆不以为然。这一类画中,有一部分是粗躁浮浅的,但也有一部分生机勃勃的绘画,显示出“动美“的状态,却不为传统的文人所欣赏,自身对“浑厚”、“刚劲“也有所忌。叫和古代的很多山水画家一样,渐江艺术的一个重要渊源就是师法造化。他自己提出了“敢言天地是吾师”的口号,与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主张在真山真水中寻求灵性,将山水之情通过笔墨语言表现出来。黄山的雄奇秀丽,吸引了历代文人雅士驻足神游。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1616年和1618年先后两次游览黄山,写下了前后游黄山记,并发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赞叹,后人将其话精炼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足见对黄山评价之高。渐江对黄山情有独钟,他数次亲临黄山,又数次忠实地将黄山真景搬入画图之中。渐江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即公元1610年,卒于清康熙二年癸卯十月二十二日,即公元1664年。他擅长绘画、书法、诗歌,有“诗、书、画”三绝之称。绘画方面,他师法宋元诸多名家,最为推崇的是元代的倪云林,并长时间居住在黄山之中师法自然;书法方面,楷书学唐代颜真卿,行书学元代倪云林,同时也长于八分书和篆书;诗歌方面,其诗集主要有许楚辑录的题画诗画偈、其弟子郑膛辑录的偈外诗以及近人黄宾虹辑录的渐师诗录、渐江画偈等,皆能反映出他多方面的艺术成就。黄山图册虽然没有确切的年代记载,但六十幅作品无一不是渐江在师法自然后所表达的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山水画既没有像风景画那样忠实地再现自然,也未像装饰画一样偏重于形式发挥,它追求的是来自自然的感受与主观精神的寄托。山水画让人更多的是通过画面形象,体验精神和对气息的感受。在中国最早的的山水画著作宗炳画山水序中就讲“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摹写,可以帮助人们回忆游山玩水时的快乐心情,起到畅神的作用。弘仁一生未有功名,在空寂与幽静中专心于艺术创作,将内心的孤独、无助与寂寥通过对真山真水的。见弘仁,陈传席著,吉林美术版社,1996年。函见徐霞客游记,卜海古籍版社,1980年。国东汉王次仲创造“八分书”,据记载是割程邈隶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后又演变成为今天的楷书,也称为“真书”。固见渐江资料集,汪世清,汪聪编,安徽人民版社,1984年2月。见中国绘画美学史上,陈传席著,人民美术版社,P42。L前言感悟,以绘画这种特有的语言诉诸纸上,让我们看到一个清俊、冷寂而又充满艺术灵性的画僧形象。他以参禅为主要生活方式,用笔墨作佛事,在他的人生经历与绘画中,几乎看不到对于生活的激情与对生命的热爱,海外的学者更称其画中,纤细的树木反映了脆弱和冷淡的性格,整幅画面是没有生气的,且很苍白。这正是作为遗民的弘仁向我们展示的特有的生命意志,也正是有别于他人,在艺术史上名垂后世的重要原因。关于渐江的艺术历程,前辈学者已经作过非常专业的研究,早己为我们了解他的艺术形象提供了可参证的载体。汪世清、汪聪合编的渐江资料集和黄宾虹的渐江大师事迹佚闻搜罗渐江生平资料最为详尽。此外,陈传席的中国名画家全集弘仁、中国画坛网论坛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弘仁、郑锡珍的弘仁髡残、四僧绘画艺术研讨会论文集、论黄山诸画派文集等均对弘仁的生平与艺术成就论列尤详。并且1984年在安徽召开了纪念渐江大师逝世三百二十周年渐江暨黄山画派名作联展,期间众多名家做了关于黄山画家的报告,并收录到明清安徽画家作品选。海外方面,高居翰的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风格弘仁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郭继生在密执安大学的博士论文弘仁的绘画一文中也对弘仁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且在台湾发行的中国文化新论一一美感与造形中论述了明清绘画的的历史。国内对渐江的研究较为细致,但是从黄山图册入手研究渐江的还是比较少的,黄山图册作为渐江描绘黄山的一份重要史料,一直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一章对其创作年代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其为渐江早期的黄山作品。本文对黄山图册的部分作品与对应的黄山真实的地貌做比较,探寻渐江大师在“师法自然”的同时,是怎样处理真实情境与表现语言的之间的矛盾,得以生动冷逸的画面,探寻渐江在写生过程中作品所表现出的冷静,及对实景的处理方法。如何把握创作中主客体之问的关系,对于山水的写生创作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探本求源,从古代伟大的传统里,我们可以看出,主观参照下的写生和加强画家主体修养是解决此二者关系的一个有效方式。在古代,写生大多是通过游历的方式,通过用心记录客观自然的规律。古时有众多关于对景写生的记述,但也没有确切的图示为我们提供直接经验。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讲因见到太行洪谷的古松形态各异“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元末明初王履,明洪武十四年秋,登上华山,并记“以纸自随,遇胜则貌”,尔后,花了半年时间,创作了华山图。华山图共有图40幅,后面有王履题诗一百五十首,还有王稚登、周天球等大量名人题跋。前入画的。见国画研究,俞剑华著,广两师范大学版社,2005年8月第L版,P95。国见中国古代绘画名作辑珍一一王履,天津人民美术IL版社,2000年7月。见明史,张廷玉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第二百几十九卷一一方伎,P7638。2前言黄山作品至今无法见到原作,渐江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黄山作品的第一人,黄山图册作为一部写生册页,又是第一部如此完整的黄山创作作品。渐江画黄山的册页比较多,或许这一本图册并不是最好的,但六十幅作品足以称的上是比较完整地表现出黄山的地质地貌,表现出渐江对黄山的挚爱。透过这一点,我们可以对古代山水画家的写生与创作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因此,在当下,人们以理性的态度去研究、探讨山水的发展之路时,对渐江黄山图册的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一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明末清初绘画发展的全面了解。第一章黄山图册第一章黄山图册第一节关于黄山图册两点考证黄山图册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尺寸为214CM184CM,图册共六十幅。每一幅上皆注明为黄山中的某一地,并押一方圆形弘仁朱文名章图卜1。图册前有萧云从、程邃、唐允甲、查示标、杨自发、汪滋穗、饶瑕、汪家珍等八家题跋。六十幅作品的名称为图11弘仁朱文名章逍遥亭觉庵卧云锋松谷庵翠微寺白沙岭鸣弦泉立雪亭油潭仙人榜炼丹台阎玉璧云门峰藏云洞云谷飞光岫小桃源观音岩九龙潭皮蓬西海门天都峰掀云牖老人峰月塔莲花庵小心坡石门斗庵仙灯洞龙翻石散花坞饶龙松石笋石工大悲顶飞来峰碣石居绿蓑崖清潭峰一线天朱砂泉锡杖泉光明顶醉石逍遥溪白龙潭慈光寺青莲宇横坑丹井卧龙松乌龙潭狮子林莲花峰洒药溪赵州庵仙桥文殊院蒲团松桃花溪渐江所绘的六十幅黄山,基本上概括了黄山大大小小的风景点,黄山图册中所画六十景,今天倘按图黄山实地寻找,大体都能找到实景,且出入不大。阅读这六十幅作品的直观感受的确如萧云从所说,渐江是在黄山安扎下来,遍游黄山的每一个角落,或对景写生,或回去默写,所画之景,时间之长历经寒暑,节气分明,真的是“山中无甲子,岁月不知年”。比渐江稍晚一些的梅清曾不只一次苦恼黄山道路难行,早在16491654年间,梅清于扬州送孙默字无言归黄山,就发出“欲往从之咫尺难”“惆怅余怀三十载”的感慨,可见当时黄山的山路有多么难行。黄山图册虽然没有确切的年代记载,但六十幅作品无一不是渐江在师法自然后所表达的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册页尺幅虽小,却能表现出平阔渺远和高巍重深的境界。将黄山的各处名胜尽收笔底,可以说他是黄山写生第一人。杨自此册见支那南画大成第L三卷,共五十幅,前有萧云从、程邃题跋。又近人太平苏宗仁编黄山丛刊卷一中影E1J渐江黄山图册六F幅,并多唐允甲、查示标、杨自发、汪滋穗、饶瑕、汪家珍等六家题跋。具体收藏情况,详见后文介绍。见附录黄山图册八家题跋。见黄山从刊,苏宗仁著,北京黄山从刊编印社,1935年,卷一。4第一章黄山图册发在为此册题跋时云“此册丘壑既富,盘礴尤工,为渐师生平得意笔,大似珍珠船中明月夜光见者能不宝爱之“。为了搜集黄山真景,弘仁负砚探幽,含毫未识疲倦和饥饿。他的禅友慈光寺主持八水人弘眉辑在黄山志中记道“常栖静黄山,杖履所径,辄作小图,层峦耸秀,淡远萧疏,悉备诸家体制,有超然尘外之趣味。“这可以说是弘仁画黄山图册的真实写照。黄山图册作为一部写生图册,它向我们展示了画家如何在创作中解决主客体的矛盾。石涛在弘仁的一幅画中曾题道“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丰骨冷然生活。“可知弘仁在着眼黄山一木一石本色之下,又能得黄山之真性情,正达到了魏晋人所追求的“以形媚道”、“畅神”、“融灵”的境界。图卜2天都峰纸本设色3075999伽藏南京博物院一创作年代黄山图册无年款,后八家题跋中也没有提到创作时间,要断其创作年代,有人从其画技艺分析,也有人从题跋来分析,皆推测该册作于17世纪下半叶,但是其中所呈现出的笔力和布局都没有晚期作品的苍古严峻,如天都峰图卜2、始信峰等,但是17世纪下半叶这个时间很模糊,要想得出比较准确的创作时间,必须先从其生平游踪上加以推断分析。其实渐江画黄山的时间并不长,1651年他从福建武夷回到安徽歙县,1664年离世,只有LO多年,所以黄山图册的创作时间最有可能在这个阶段,也就是1651年至1664年之间。许承尧在其所编的歙故曾记载有一套黄镆所绘的黄山图册。原文是这样的黄筠庵镇画黄海真形册,乃临明清间诸老画稿刻木,而雪庄为评定者,封面有“丁酉筠庵手绘“六字。囝此册存名人画稿不少,渐江尤多。接着就列出逍遥溪、洒药溪、老人峰、狮子林、扰龙松、飞来石、文殊院、喝石居等页,是从渐江师本而来。意思是说黄镇找雪庄来看渐江的黄山图册,以便选出适合临摹的画稿作为版回见附录黄山图册八家题跋。O见渐江资料集,汪世清,汪聪编,安徽人民;版社,1984年2月,P18L。见弘仁,陈传席,吉林美术L;版社,1984年2月,1996年,P206。许承尧,1874年一1946年,字际唐,号疑庵,方志学家、诗人。见渐江资料集,汪世清,汪聪编,安徽人民J;版社,1984年2月,P200。第一章黄山图册画插图之用,时间为丁酉年。黄镆册页上记载的时间为丁酉,而1657年及1717年都是丁酉年。先看1657年,渐江在1657年可能已经画完黄山图册,所以黄镆及雪庄才得以看到,但选图为何没找健在的渐江本人却找到了雪庄,再则雪庄虽然在黄山皮篷住了30年,但他是在1689年才移居至此,所以1657年黄山图册创作完成较无可能;如果是第二个丁酉,即1717年。只有在渐江过世后,后人才会找一个对黄山了若指掌又善画者来评定前人评定,所以黄镇临渐江作品不会在1657年,而是1717年。所以,将弘仁黄山图册完成时间断于1657之前的看法就不能成立了。根据汪世清渐江资料集中的年谱,渐江是在1656年才回歙县,那么黄山图册的创作时间可从1651年修正至1656年。同时创作最晚时间也可提前,因为1661年有一本黄山志出版,其中一页的插图扰龙松即出于此册。,一。一。一。缆又有1661年的西岩松雪图轴可以看出模仿磅雾镬文殊院一图的痕跻。若上述两项证据皆无;误,那么扰龙松图卜3与文殊院图图13渐江扰龙松213起码是在1661年之前完成,虽然这并不能直接证明黄山图册中其他的58页完成时间也都是在1661年之前,但就时间点来说,创作的时间应该是较为接近的。所以,黄山图册的最有可能的创作时间是在1656年至1661年之间。二收藏情况关于黄山图册的收藏,安徽博物馆的石谷风先生给出了比较完整的收藏情况,结合笔者自己的考证,得出了下面比较详细的从古至今天收藏到故宫博物院的论述。渐江过世后,黄山图册陆续有诸画家为其作跋,其中唐允甲的跋中有“出公家小阮所藏渐道人黄山图六十帧属题”,说明当时为其侄子江注收藏。唐允甲的跋文为甲寅年,为1674年,距离渐江过世已有十年,其后黄山图册是否一直为其侄子所有,截止到目前并无其他文献记载。24年后的戊寅年,即1698年又有文献提到了此册,吴瞻泰题雪庄黄山图中提到“梅花老衲渐江,自入黄山后,笔墨大进。时作黄山图六十幅,脱去畦町,潇洒出群,今弃一友人家,O见渐江资料集,汪世清,汪聪编,安徽人民版社,1984年2月,P246。见艺术史与艺术批评的探索,郭继生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6年,P48。见四僧绘画,杨新编,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P17。见附录黄山图册八家题跋。吴瞻泰,清初安徽歙县人,字东岩,号艮斋,1657年一1753年,著有古今体诗、杜诗提要、陶诗汇注等。6第一章黄山图册不可得见。由此可见,当时此册已不在江注处所藏,何人所藏,文中未提及。此时黄山图册不可得见,无闻于世。清末民初,爱国人士黄宾虹、邓实等人为了出版遗民画家作品,也收集渐江的资料,打听黄山图册的下落。黄宾虹先生通过向同乡郑韶九打听,得知渐江黄山图册先由朱寄洲所藏,后辗转为徐石雪、陈一甫藏,随即给郑先生写信表达集结出版的意愿,后来因各种原因没有如愿出版,不过获得了其中50页的手抄名称图卜4,但这时黄山图册已不是60页,所以在1935年的支那南画大成及1937年的民国歙县志才会看到黄山图册为50页,并非60页;而余下的10页在黄宾虹渐江大师事迹佚闻一文中又才见记载,记载在渐江画目一文中,即“又十帧,唐祖命诸人跋。百一研斋藏”固。“又十帧”即是指那余下的10页,由“百一研斋”主人一一安徽省太平县的苏宗仁先生收藏。不过此时50页的黄山图册没有记载由谁收藏。以下是郑先生手录渐江黄山图册五十开名称及六人题跋,及当时朱寄洲寄给黄宾虹先生旧藏五十幅手录稿本图卜4。五十开名称图14渐江黄山图册朱寄洲旧藏五十幅手录稿本喝石居墨天都峰青绿觉庵淡赭油潭墨赭西海门墨水横坑墨赭石笱砸青绿散花坞淡赭白砂岭墨赭月塔墨赭老人峰青绿阎王壁墨慈光寺青绿卧云峰青墨醉石浅绛大悲顶浅绛飞光岫青绿逍遥亭浅绛云门峰青墨青莲宇浅绛藏云洞青墨白龙潭浅绛皮蓬浅绛炼丹台青赭莲花庵小米墨石门浅绛松谷庵浅绛仙灯洞浅绛光明顶青绿观音岩浅绛逍遥溪浅绛仙人榜赭墨云谷浅绛鸣弦泉浅绛M见渐江资料集,汪世清,汪聪编,安徽人民FI;版社,1984年2月,P198。国见渐江大师事迹逸闻,黄宾虹,渐江资料集,汪世清、汪聪编,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P213。见朵云第九期,自I谷风,关于渐江黄山图册之我见,P130。7第一章黄山图册小心坡青绿掀云牖浅绛清潭峰青赭绿蓑崖浅绛扰龙松浅绛龙翻石浓墨朱砂泉浅绛九龙潭浅绛翠微寺浅绛锡杖泉青墨立雪亭青墨、红树丹井浅绛一线天浅绛北斗庵青赭小桃源青绿飞来峰浅绛并有六人题跋程邃、汪家珍、萧云从、汪滋穗、饶磉、杨自发一九三五年,客居北京的苏宗仁先生,将其自己所得渐江黄山图册五十页,即之前朱寄洲处所藏的五十页,和他自己所藏的十页,共六十页,一并影印编入黄山丛刊第二辑中。这样,黄山图册六十页几经周折得以在黄山丛刊上破镜重圆。苏先生在其后题跋云“按吴瞻泰跋雪庄黄山图云渐江作黄山图六十幅,不知即此本否抑另一本欤“至此,苏先生已经倾向吴瞻泰所云渐江黄山图册六十开本即是此本。随后,因战争爆发,黄山图册从苏先生处再次分离。建国以后,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许多失散的文物相继回国。1964年旅居新加坡的医科教授侯宝璋将其收藏绘画作品捐给北京故宫博物院,所幸黄山图册中其他50页即在其中。数年后,北京故宫在琉璃厂宝古斋又以九百元人民币购得余下的10页,至此黄山图册60页合二为一,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黄山图册,历经曲折终归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二节黄山图册的归属争论点。图卜5渐江莲花庵局部一九八四年五月,合肥举行纪念渐江大师逝世三百二十周年研讨会,在会上,美籍华人高居翰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对黄山的实地考察,对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黄山图册的作者提出了异议,认为黄山图册的归属应该是比渐江稍微年长的萧云从。接着北京故宫博物院徐邦达先生也作了关于黄山图册作者的考辨的报告,并提出了不同于高居翰先生的观。见朵云第九期,论弘仁黄山图册的归属,高居翰著,P108一124。8第一章黄山图册一高居翰观点高居翰先生于一九八二年秋季在北京看了故宫博物院所展出的黄山图册其中的九幅册页,其后去了趟黄山,实地去感受黄山实景,后来他又返回北京进一步研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一年多以后,在安徽渐江逝世320周年的研讨会上,他就将自己的结论公布于世“黄山图册是弘仁同时代的年事稍长的画家萧云从的作品“。他说,为了让世人正确地了解渐江的艺术成就,从其作品中剔除一件误鉴的作品,其重要性如在他的作品中增添一幅真迹,改变鉴定丝毫无损於作品本身的价值,只会进一步改变我们对作者的认识,从而给予作者萧云从应有的声誉。黄山图册一直以来都被认定是渐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要推翻此认定,就必须有足够的证据及理由。首先高居翰从印章上作了比较,印章所刻弘仁两字与其他两幅皆证明是弘仁真迹作品的印章上的弘仁二字弧度不同,并且从没见过同一枚印章同时盖在六十幅作品上的情况。其次就是构成画面上的山、松、云、树及人物等元素,是偏向渐江还是萧云从的风格,靠这些画面元素即能判定。接着,高居翰先生又举例说明,例如莲花庵图卜5及大悲顶图卜6的画法很特别。他说莲花庵一页,山峦险峻,云烟缭绕,山体用米点皴,这种画法被称为“米家法”。据他所知,弘仁从不这样描绘山峦。这与他画风的整个趋势是不相符的。相反,萧云从则多次使用过“米家法”,如作于1663年,现藏于北京故宫的手卷。而大悲顶一页运用很怪异的笔法来描绘山体,近图卜6渐江大悲顶图17渐江朱砂泉局部讪岛居翰J帅ESCAHILL,192教授是美国学界著名的中国绘画史专家。曾长期执教于伯克莱加州大学的艺术史系,并担任4芦盛顿弗利尔关术馆中国艺术部主任。他是最早将海外汉学研究与德国传统的艺术史研究相结合并取得成功的艺术史家,其著作多由住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U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融会了广博的学识与细腻、敏感的J弼画绛验,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典范。1997年,高居翰欹得伯克莱加州大学颁发的终生杰;成就奖。世纪70年代初,较有影响的关国荚术史家高居翰JAMCSCAHIIL,192仁开始了他的系列的中国美术理论研究,相继版和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专著和论文,如隔江山色、江岸送别、山外山晚明绘画、气势憾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等著作以及明清绘画中作为思想观念的风格等论文。9第一章黄山图册似王蒙的笔法,解索皴所勾勒的扭曲的山形,使山峦产生一种奇特、生动的效果。例如萧云从作於1668年的册页,作者题款说明他仿的就是王蒙的画法。高先生还说萧云从作于一六四八年的大部分太平地区风景组画就是模仿前人的山水面貌,同时也描绘了具体的地方山水。由此看来,萧云从在太平山水册与黄山图册的构思在这一点上是相符的,运用传统的技法描绘自然风景的实际面貌。黄山图册中还运用了多样的山水画技法,高居翰认为也是萧云从的特点,因为渐江所使用的传统手法,除了吸收倪云林与黄公望的之外,就有限的很。相比之下,萧云从却经常学习前人笔法。他又举例说明黄山图册中几幅册页的不同。例如油潭图卜9一页中的沿着勾勒的轮廓,用水墨或者淡色沿石体渲染成明暗层次,使山峦产生类似于浮雕的半立体效果,风格很类似萧云从一个图卜8渐江掀云牖局部旧版中未署名的手卷中的一页。九龙潭一页中画面的底边,置上一簇树梢和千姿百态的树叶,也类似萧的习惯用法。然后高居翰又举出朱砂泉图卜7、掀云牖图卜8中棵棵类似排列的树,并说明这些都是渐江从不使用的画法。他说弘仁即使重复一种形式,在树木大小和形状上仍然同中求异,达到了笔参造化的效果。例如他所提供的两页光明顶及炼丹台中的松树都富有个性,变化多端生气勃勃,尽管是简笔之作,无不如此。上述棵棵类似的树,排排刷状的松是黄山图册的作者运用重复简单的表现形式作画的结果,高居翰认为这是萧云从的典型风格,萧云从属于这一类的画家,他的作品形成了一套习气或程式,或者借鉴前人的作品,反复习用,缺乏那种与自然界相一致的传达内心情感的东西。除了树,例如油潭图卜9、白沙岭图卜10中的人物,高居翰认图卜9渐江油潭局部图卜10渐江白沙岭局部第一章黄山图册为也是典型萧云从式画法。他画的人物肩部典型地圆浑,头部多呈蛋形,往往不见面貌,或者仅以墨点表示口眼,人物的袍服颜色多为朱磉,体型下部宽大,用一条挺直的斜线勾勒,束发于脑后,长作拄着拐杖散步状。著色方面亦是如此,山体用淡墨和淡赭石打底,用一系列的石青、石绿罩染,树干、树叶和人物等往往用鲜明的赭红色,画面对比强烈,富有秋天的气息。从上述的例子来看,答案似乎很明显。为了让证据充分,高居翰又提出自己的理由。因为从此册的萧云从题跋中可知,萧云从年事己高,不适合上黄山,也没有文献记载他去过黄山,相反,渐江却常与黄山为伍,所以高居翰认为究竟哪一个艺术家是黄山图册的真正作者是一个没有去过黄山,还是一个对黄山风景地貌非常熟悉者他相信答案一定是,没去过黄山的那个。1982年10月,高居翰第一次登临黄山,返回北京后,继续研究陈列在故宫博物院的黄山图册,深深的感到并发现这本画册看来不像是任何一个去过黄山的作品。因为描绘真景的黄山图册,在描绘黄山真实地貌方面并不能使人完全满意。册页的作者一方面表现黄山某些容易察觉的特点,如平顶上出奇地顶着一块圆形的巨石的飞来峰页;另一方面,却很少给人展示出这块圣地的感觉,缺乏黄山应有的高度和深度以及雄伟。他只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概念的一些著名风景的形象而已,如慈光寺,右面是天都峰,左面是桃花峰,很类似一般木板印刷的导游指南中的描绘。如果萧云从从未去过黄山,怎么能画出描写黄山真景的画册呢答案很简单中国艺术家们常常描绘他们从没有去过的地方,都是以他人作品为基础而作出的画。最后高居翰又拿出自己在纽约拍卖行见到的两幅渐江的作品进行比较,两幅册页炼丹台和光明顶无论从用笔,画面处理,树的处理,都要远远高于故宫博物院所藏。故高居翰先生得出结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黄山图册为萧云从创作。二徐邦达观点对於高居翰的意见,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徐邦达先生接着也说明了自己对此册的看法。圆首先从笔法上看,基本上和渐江其他小的作品一致,线条秀中带苍,笔干而不枯,简洁高妙。江注、姚宋、祝昌等学渐江,在笔法上相比,则江注笔法嫩弱、姚宋笔法浮躁、祝昌笔法刻板,艺术水平高下悬殊,可见渐江技艺的高深,非他徐邦达,字孚尹,号李庵,又号心远生、蠖叟,祖籍浙江海宁,1911年生于卜海。现任故宫研究室研究员,中央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长于中国美术史及古代书画签定,兼擅长山水画、书法。主要编著有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中国绘画史图录等。见朵云第九期,黄山图册作者考辨,徐邦达著,P125一129。LL第一章黄山图册人可及。这方面,渐江在此图册中仍能体现出来。至于云彩的特殊形式,可以在他画的另一本真迹的山水小册中看到,此图并非创举。第二,印章刻得精细工整当然不是如此即为真迹,色泽油、朱沉着,并非后世伪造之物。从好多件其他渐江真迹的小册子来观察,他用的朱文“弘仁”圆印,约有三四方之多,笔划大同小异;这种情况,在其它画家作品中也曾发现过类似的例子,渐江当然也不例外。图后还有汤燕生、查士标、萧云从等人的题跋,都是真迹。萧云从跋语中又非常推重渐江此画;如为萧画,那些真跋又从哪里得到而移来的呢如果说是后人临摹一副本,将真跋移上,成为伪画真跋倒有可能,但高先生并不以为这是有来历的临摹本,而是萧云从的改作,这有些讲不通。但是,徐邦达先生也并不否认这部册页和渐江其他常见的作品有些不一样,尤其不大像他刻意模仿倪云林的一种墨笔山水,相反作品中却有某些地方和萧云从风格比较接近。对于这种原因,徐先生解释一个人的作品不可能一生永久不变,但变又有各种不同的原因。主要有一、早年和晚年风格的不同;二、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纸和笔的不同;三、作画时心情好坏的不同,还有其他特殊情况也会发生改变。本册不同主要是属于第二种一一工具不称手,以致面目有所差异。此册画纸据分析属于比较生的纸,下笔不舒畅,费力不讨好。又是画大的山石结构而要缩到小尺幅中,勾皴均用小尖笔,不得不稍现尖瘦,而略欠平时的苍逸之气,又有写黄山石廓本来与倪云林之法有以些变化,用略带方硬之笔,这在渐江画黄山图的其他作品中时也经常如此。总之,徐先生认为生纸、小笔是促使此图册“变”的一个主要原因。不过渐江的画到底是超越常人,萧云从与之相比,实逊一筹,试拿萧氏其它的作品,即使是得意之作来和此图册相比,不但笔法枯硬不能相并,综合起来看其整幅作品的艺术水平,也远远的赶不上这册用生纸小笔作画而不太顺手的渐江非“五合”之作。至于此图册和萧画大略有些相似的缘故,徐先生认为同时、同地歙县与芜湖终究是一个省份而且不是相隔十分遥远的两个作家的创作,有时是可以互相影响,互相学习的。渐、萧二人虽并不住在一处,但歙县和芜湖也可以声息相闻,尽管后世萧云从的声望不如渐江,但当时萧的名望并不小,年龄又高,作品流传又多,渐江偶然传习了萧的一些皮毛,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徐邦达先生认为此黄山图册作者为渐江。三关于黄山图册归属的思考根据二位先生的解释,及对黄山图册的揣摩,本文认为黄山图册应该归属于渐江。首先,萧云从的题跋中有“因取山中诸名胜,制为小册。层峦怪石,老树虬松,流水澄潭,丹岩巨壑,靡一不备。天都异境,不必身历其间,己宛然在目矣。诚画中之三昧哉余老画师也,绘事不让前哲,及睹斯图,令我敛12第一章黄山图册手。“想必是萧云从看过渐江所画的黄山图册才得出此题跋,但他没有去过黄山,单纯的比照渐江的黄山图画60幅作品,再加上自己的题跋,是没什么意义的,假如只是为了提高画本身的价值而作了题跋,其中所隐含的缘由也只能在以后考古发掘出的记载中去探寻了。从作品本身的创作情况分析,其创作面貌是多样化的。黄山图册中有运用米家法、王蒙的皴法或倪云林潇洒的笔意画的作品,还有一部分作品也已经透露出装饰趣味,类似渐江晚期作品中无规则排列的几何形体,一个人的艺术风格不可能一生不变,这都应该是个人艺术道路上的一种尝试。单纯的从笔法上看,渐江笔渴而不枯,简洁而又变化高妙;从风格上,渐江主要是清逸简明,萧云从则是更过于细节描写,风格意气也很激昂,笔法的高妙和画面气氛的平静都是萧云从作品中所不及的。前人没有画过黄山,弘仁用独到的笔法画出黄山独特的美,即使某张画中运用了前人的笔法,其所画的黄山也当是前无古人的,其在画史上的地位也是无法代替的。前面已经论述了黄山图册的创作年代,得出结论是渐江早期的黄山作品,所以,其晚期的绘画风格在这时还没有形成,或是萌芽阶段,自然也没有那么成熟。对高居翰先生所列举的朱砂泉、掀云牖中棵棵类似的树,并说明这些都是渐江从不使用的画法这个结论是不确定的,因为这时早期的作品,没有后期的绘画那么成熟;同时高居翰所列举出的他在美国纽约拍卖行见到了两幅黄山册页,比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黄山图册更加的偏向于渐江晚期的绘画风格,这只能说明渐江并非一本黄山图册,或许是渐江其他黄山作品中的两幅,其在黄山的时间之长,所创作的黄山作品一定很多,加上高居翰先生没有过多的介绍那两幅作品的情况,所以本文将不再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第二章黄山图册的艺术特色第二章黄山图册的艺术特色第一节黄山图册部分作品与真实地貌的比较黄山图册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面貌多样,用笔生动,极为真实,实为上好的写生册页,一方面能表现出黄山的地质地貌,另一方面还能看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融入的自己的思想感情。册页中既含有黄山的名山山峰,也有黄山中美丽的风景名地,还有云雾缭绕的山腰,并且还把黄山的四大奇观一一奇松、云海、怪石、温泉都表现了出来。下面将根据黄山真实地貌与相应的黄山图册中的部分册页进行比较。图21黄山天都峰图22渐江天都峰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海拔1830米,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黄山三大主峰,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取名“天都峰”。图21此峰健骨竦桀,险峭雄奇,气势博大,在黄山诸峰中,最为雄伟壮丽。上天都之路极为险峻,1618年9月,徐霞客第二次游黄山,不听僧人劝阻,执意游天都峰。“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历险数次,远达峰顶”。另据山志载有位闻名的史志学家叫潘之恒,在黄山住了几十年,写了一部60O见徐霞客游记,卜海古籍版社,1980年。潘之恒155卜1621,字景升,号鸾啸生,冰华生,岩寺人。曾从事盛明杂剧的编校下作。撰有叙曲、吴剧、曲派等剧评,均收入亘史、鸾啸小品两集中,撰有诗集涉江集。晚年,与黄山结下不解之缘,在黄山汤泉附近建“有芑堂”,广邀宾朋、名人游黄山,使黄山知名度大大提高。又于万历年间重编黄山志,取名黄海,随撰随刻,至去世未完稿。14第二章黄山图册的艺术特色卷的黄山山志,书名就叫黄海,其中记载唐代岛云和尚曾历经干险,从东攀崖,始至峰项,他是现存文字记载中登上天都峰的第一人。他曾在绝壁上留登天都峰一诗“盘空千万份,险若上丹梯;调入天都里,回看鸟道低。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欲下前峰瞑,岩间宿锦鸡。”明代地理学家罗洪先嘉年间来黄山也望峰兴叹“何年白日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由此可见其艰程度是难以想象的。站在峰顶远眺,云雾山体相接,俯瞰群山,数峰竞争秀,有诗赞日“踏遍峨嵋与九嶷,无兹殊胜幻迷离。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奇。罾”后人历经艰难凿石开路,装置石柱、铁链扶栏,今游人可安全登项。天都峰图22整幅画面的中央伫立着一座高高的主峰,主峰的前侧右侧还伴有小的山峰,山体用石绿渲染,晦暗的天空用水墨铺设,在山峦间缠着朵朵用线勾勒的姿态各异的白云。用枯笔勾勒出山的外轮廓及白云的轮廓,青绿山水的方法加以渲染,这种方法在渐江的作品中比较少见,也正能衬托出在艺术技法上的多样性。这幅天都峰图以简洁的造型,表现出天都峰耸入天的神韵,颇有绝俗的意蕴。在九龙潭图23册页中,瀑布位于画面的中间位置,山石被瀑布分了两块,左右两边的山峰形成了对比,左边山势呈向上趋势,右边的山与左边之,呈横向趋势,山上的小树多用大小不同的点表示,错落有致。画面的下方同树种的树梢和千姿百态的树叶,丰富了画面,暗示下面还有延伸的空间。画构图饱满,树种繁多。图23渐江九龙潭图24黄山九龙潭瀑布罗洪先15041583,字达夫,号念庵,明江两吉水人。王阳明学派的重要继承者和开拓者。见黄山诗钞,查士标整理。15第二章黄山图册的艺术特色瀑布历来以其汹涌澎湃、磅礴壮丽之美使游览者振奋,黄山九龙潭瀑布则更以其“峭壁撑天挂九龙”之奇而令探险者惊魂。九龙瀑图24与国内外各名瀑相比,以奇取胜,堪称天下第一飞瀑。瀑布长约600米,垂直落差有360米,一共有九折,一折一瀑,一顿一潭,盘旋飞挂在撑天峭壁之上,宛如九条白龙穿云图25渐江西海门图26黄山西海破雾,凌空而降,气势雄伟。九龙潭瀑布是冰蚀谷,瀑布旁边的潭中更有众多大小不同的冰臼,组成冰臼群奇观。黄山四奇观在九龙瀑周边都别具一番趣味。站在瀑边,可望天都、香炉诸峰,飘浮于云烟之上;瀑布下面有茂密的原始森林,瀑边崖上遍布着奇松杂树,飞禽鸣趣,山花烂漫,构成了九龙潭瀑布的整体美。古代曾有僧人在龙源中建龙禅院,古院遗迹尚存,留有“龙禅院古塔之位”石碑和一间小石舍。西海门图25,画面中间位置的下方有一太阳,促使观者的视觉点从下往上移动。左右两边为西海群峰,相对来说比较对称,左右两边用笔一致,并伴有略微的皴擦,山峰耸立,众山峰顶上簇立着姿态各异的松树,足以显示黄山群峰的巍峨。画面的山峰劈向天空,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西海群峰图26位于黄山西部的西海门附近,是黄山风景区中最秀丽、最深邃的景点之一。西海诸峰,海拔多在1550米左右。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双笋峰、石床峰、尖刀峰、牌坊峰、飞来峰等。因为多故统称为“西海群峰”。左、右内侧的山峰,也被称为“左数峰”、“右数峰”。又称U形谷。在山地区域,当冰川占据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后,由于冰川对底床和谷壁不断进行拨蚀和磨蚀,同时两岸山坡岩石经寒冻风化作用不断破碎,并崩落后退,使原来的谷地被改造成横剖面呈抛物线形状,这样更有效地排泄冰体。这种形状的谷地称U形谷或槽谷。16第二章黄山图册的艺术特色在排云亭所在地的西海门,可以观赏西海群峰的云海、奇石、峡谷、落日等。远眺,可见无数利剑般的山峰从深谷中拔地而起,直插云霄,有的山峰大气势磅礴,有的山峰小巧玲珑。每当云雾缭绕时,层层山峰在云海中时隐时现,好似片片樯帆,点点孤岛。近观,有“仙人晒靴”、“武松打虎”等石景,及“仙人踩高跷”、“仙女绣花“、“文王拉车”等奇观。在炼丹峰前高岩之上,有一圆石,拔天而起,顶尖如锥,腹若悬鼓,下有方形巨石支撑,形状好似西天佛国之浮屠,故名“月塔”。月塔为历代名士所关注、讴歌的一处奇特的自然景观。图27渐江月塔图29黄山炼丹台月塔图27整幅画面构图简洁,画面下方为一大的土坡,干笔略微皴擦,土坡上立着由几块大小不等的石块立起的一个类似于塔的形状的小山峰,左面是一个由竖笔勾勒的山峰,在石头中间穿插着大大小小的松树,远山单色画出,天空云雾虚虚无无,整幅图前后明确,构景奇古,意境深邃,不由的让人立起敬意。图28渐江炼丹台宋景佑年间1034年1038年,黄山祥符寺僧行明纂成有文字可考的第一部黄山山志黄山图经,其中就有“月塔”一词。明末清初歙县名士许楚诗寻黄山图经是现存最早的黄山志书。17第二章黄山图册的艺术特色仙桥路喜逢月塔倦住草庵中日“放参惟听隔云钟,五月桃花红正浓。盛暑客来寻古雪,孤峰奥处补奇松。俗游草率都称快,名句推敲已尽庸。月塔仙桥非忧惚,只缘屐笠失从容。“锄不仅在当时月塔景观名噪一时,而且今天仍不断有人前往寻找当年的影子。可见月塔之景,虽然时间长久但并未在人们心中磨灭。炼丹台图28画面的前方是大小不一、高低不等的由枯笔勾勒出的山峰,在石头的间隙穿插着各式各样的松树,足以表现黄山的群峰林立,在这排山峰的后面有座山峰,左边用稀松的线条勾出类似山坡的山体,右边略高并有一台,上立一小茅屋,整幅画面为弘仁常见的笔法,干涩、冷逸,凸显其后炼丹台的神秘。炼丹峰在黄山景区中部,紧靠光明顶,海拔1827米。传说轩辕黄帝与容成于、浮丘公曾在此炼丹而得此名。今炼丹峰上,还有石室,室内有炼丹灶,峰前为炼丹台。图29此台为紫石台,平舒空旷,可容纳上万人。炼丹台上有丹池,台下有深壑即炼丹源,源中巧石林立,林木茂密,源下为洗药溪。炼丹台前有玉图210黄山莲花峰图211渐江莲花庵屏峰、天都峰、莲花峰及大悲顶耸立。明代冯梦祯在初雯登炼丹峰中曾咏道“耸身到峰项,下界烟蒙蒙,环坐松石间,翠色浪心胸。雾消山递呈,青紫蝉妍容。安得乘日车,踏遍高低峰。莲花峰位于黄山中部,图210海拔1864米,是黄山最高峰,东北为玉屏峰,东接天都峰,为36大峰之一。莲花峰下有古莲花庵址。徐霞客在游记中提。见黄山艺苑诗选2,汪世清著,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冯梦祯,1148一1195,明居上,字开之。著有快霄堂集六。L四卷,快雪堂漫录一卷,及历代贡举志,均在四库总目并传于世。见四库全书。18第二章黄山图册的艺术特色到莲花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之上,即天都亦俯首矣”。莲花峰峻峭高耸,气势雄伟。因主峰突兀,四周小峰簇拥,俨若新莲初开,仰天怒放,故取名“莲花峰”。图212渐江文殊院图214黄山文殊院图213渐江狮子林图215黄山狮子林在黄山图册中,我们还可领略弘仁对宋元不同技法的含英咀华。譬如莲花庵图211页,笔墨技法全然摒弃其一贯作风,没有了断骨嶙峋的山峰,方正平稳的石头,换而代之的是用米家点塑造的错落不平的大大小小的山峰,山顶虚虚实实,山体间云烟缭绕,依然表现出黄山的险峻。云雾在山中弥漫,凸显出山峰的耸立。浓淡虚实的米家点这种画法在弘仁的作品中比较少见,依据黄山的特殊地貌,在黄山出现云海的时候作画,不正反映出弘仁师法自然的决心吗点是米家点,画面中反映的则是黄山的真实情境,传达的也是自己对黄山的真实感受。在文殊院图2一12中,渐江所突出的山峰如断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