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线粒体和叶绿体【PPT课件】_第1页
第6章--线粒体和叶绿体【PPT课件】_第2页
第6章--线粒体和叶绿体【PPT课件】_第3页
第6章--线粒体和叶绿体【PPT课件】_第4页
第6章--线粒体和叶绿体【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章 线粒体和叶绿体,本章主要内容,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重点)叶绿体与光合作用(自学)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半自主性(重点)及其起源(了解),第一节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一、线粒体的基本形态及动态特征,呈颗粒或短线状分布与细胞内的能量需求密切相关线粒体的数目呈动态变化;与细胞类型相关,随着细胞分化而变化,(一)线粒体的形态、分布及数目,线粒体在代谢旺盛的需能部位比较集中,线粒体在活细胞中的形态变化,线粒体形态和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二)线粒体的融合与分裂,线粒体融合与分 裂是线粒体形态调控的基本方式,也是 线粒体数目调控的基础,(三)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分子基础,果蝇调控线粒体融合基因Fzo哺乳动物线粒体融合素(Mfn)介导线粒体融合基因编码结构 类似的大分子GTPase,1. 融合的分子基础,2. 分裂的分子基础,线粒体分裂依赖特定的基因和蛋白质来调控线粒体分裂需要发动蛋白(dynamin)dynamin 类蛋白是一类大分子GTPase,线粒体分裂环,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外膜、膜间隙、内膜、基质,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外膜 6nm,高通透性,孔蛋白,单胺氧化酶是标志酶内膜 6-8nm,不透性,嵴,基粒,电子传递链,转运蛋 白,氧化磷酸化的关键场所,细胞色素氧化酶是标志酶膜间隙 6-8nm,可溶性酶、底物、辅助因子,腺苷酸 激酶是标志酶基质 各种反应酶类、线粒体遗传系统,苹果酸脱氢酶是标志酶,线粒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 6570% 脂类 2530% DNA和RNA,外膜 P/L: 1:1,内膜 P/L: 3:1,线粒体中各种酶的定位,三、氧化磷酸化,两个阶段:电子传递 ATP合成,电子载体: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接受和释放电子的分子和原子。电子传递链:由电子载体组成的电子传递序列被称为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也称作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5种电子载体:黄素蛋白、细胞色素、泛醌、铁硫蛋白和铜原子,三、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复合物,电子传递复合物:分布于线粒体内膜、含有电子传递催化中心的膜蛋白复合物。,ATP合酶是一种可逆性复合酶,既能利用质子动力势合成ATP, 又能水解ATP将质子从基质泵到膜间隙 。,嵌入膜中的F0基部突出于膜外的F1头部,ATP合酶,头部称为偶联因子1(F1),组分为3 3基部称作偶联因子0 (F0),是一个疏水性蛋白复合体,由a、b、c 3 种亚基按照ab2c1012 的比例组成跨内 膜的质子通道,ATP合酶,“转子”(rotor):与 亚基组成“定子”(stator):a 亚基、b 亚基及F1 的 亚基共同组成,ATP合酶,ATP合酶的结合变构机制,L:松弛构象;T:紧密构象;O:开放构象,质子驱动力,膜间隙与基质间质子浓度梯度的形成与保持是线粒体合成ATP 的基本前提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为膜间隙与基质之间的质子梯度提供了保证,质子驱动力的作用,If not all the detergentIs removed, what willhappen?,A testable prediction followed from Mitchells hypothesis, 电子传递链不对称分布,起着质子泵的作用;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转化成了跨膜的pH梯度和电位梯度; 由于内膜具有完整性,因此在将质子从内室泵至外室时,质子只能经由F1-F0 ATPase返回基质,该酶便可利用其能量合成了ATP。,P.Mitchell, 1961,Chemiosmotic model,Chemiosmotic model,NADH和FADH2是还原性的电子载体,它们携带的电子经呼吸链传递给O2,在电子传递过程中,电子携带的能量被ATP合成酶用来催化ADP磷酸化,合成ATP。,Peter Mitchell,197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Paul D. Boyer,199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四、线粒体与疾病,Symptoms of Mitochondrial Disease,Mitochondrial Inheritance,During fertilization mtDNA is derived only from the oocyte Maternal inheritance: mtDNA mutations transmitted only from mother Mutations transmitted to all offspring (male or female),第三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半自主性及其起源,一、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半自主性,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自主性);但编码的遗传信息十分有限,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自身构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息(自主性有限)。,酵母几种主要线粒体酶复合物的生物合成,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mtDNA含有能够编码一部分自身的蛋白质、rRNA、tRNA等的基因线粒体的遗传装置能够完成DNA复制、基因转录、蛋白质合成和基因重组参与mtDNA的复制、基因转录、蛋白质翻译及基因表达的很多蛋白质来自核基因编码, 对核基因具有很大的依赖性线粒体的生长和增殖受核基因组及其自身的基因组两套遗传系统的控制,二、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叶绿体来自细胞内共生的蓝细菌 内共生起源学说 线粒体来自细胞内共生的细菌非内共生起源学说 质膜内陷的结果,本章小结,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线粒体和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