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测绘师《综合能力》高频考点PPT演示幻灯片_第1页
注册测绘师《综合能力》高频考点PPT演示幻灯片_第2页
注册测绘师《综合能力》高频考点PPT演示幻灯片_第3页
注册测绘师《综合能力》高频考点PPT演示幻灯片_第4页
注册测绘师《综合能力》高频考点PPT演示幻灯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地基准,各坐标系统主要指标对照表,大地测量,大地控制网,按照精度和用途分为一、二、三、四等大地控制网。在保证精度、密度等技术要求时可跨级布设。天文大地控制网成果被正式废止前,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可根据需要继续使用。陆地困难地区和远离大陆岛(礁)的大地控制网布测,经省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技术指标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主要技术指标,大地测量,大地控制网,2000国家大地控制网的建立2000国家大地控制网由2000国家GPS大地网、与该网联合平差后的全国天文大地网和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组成。2000国家GPS大地网国家高精度GPS-A、B级网(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全国GPS一、二级网(总参测绘局)全国GPS地壳运动监测网(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全国天文大地网:有近5万个大地点。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在1957国家重力基本网、1985国家重力基本网基础上建立了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确定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平差三网平差,即2000GPS大地控制网平差。二网平差,即2000GPS大地控制网与天文大地网的平差。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平差。,大地测量,三角测量按三角形闭合差计算的测角中误差限差规定,传统大地控制网,各等级三角测量水平角观测使用的仪器、观测方法和测回数规定,大地测量,传统大地控制网,方向观测法限差规定,大地测量,传统大地控制网,超限观测值的重测超出规定限差的完整测回都要重测。测角法的重测数按应重测的基本测回数计算。重测数超过基本测回数的1/3时,应全点重新观测。方向观测法的重测数按应重测的方向测回数计算。一份成果的方向测回总数为(n1)m,n是方向数、m是测回数。当重测方向数超过方向测回总数的1/3时,本点应重新观测。测回互差超限,除明显的孤值外,一般都应对称重测该组观测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方向观测法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1/3、及观测三个方向有一个方向要重测,则应重测整测回。此时只按超限方向测回计算重测数。因零方向超限而全测回重测,算作(n1)重测方向测回。方向观测重测只须联测零方向。观测的基本测回和重测测回结果均应载入记簿。每一测回(即每一度盘位置)只采用一个符合限差的结果。全组合测角法,直、间接角之间超限时可重测单角。,大地测量,传统大地控制网,一、二等导线距离测量技术要求,大地测量,卫星定位控制网,GPS网的特征值采用符号:nGPS网点数;N接收机台数;m要求的平均重复设站数;s时段数;t相邻同步图形共点数。全网总的站点数nm全网理论最少观测时段数sminINT(nmN)N台接收机同步观测基线数N(N1)/2全网基线总数sN(N1)/2一时段独立基线数N1全网独立基线数s(N1)必要观测基线数n1多余独立基线数s(N1)(n1)最少同步图形数1INT(nN)/(Nt),大地测量,卫星定位控制网,A级GPS网由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构成,其精度不低于下表的要求。B、C、D和E级的精度不低于下表的要求。,大地测量,卫星定位控制网,GPS网布设的基本原则一般逐级布设,在保证精度、密度等技术要求时可跨级布设。各级GPS网最简异步观测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应不大于下表规定。点位应均匀分布,相邻点间距离最大不宜超过该网平均点间距的2倍。新布设的GPS网应与附近已有的国家高等级GPS点进行联测,联测点数不应少于3点。为求定GPS点在某一坐标系中的坐标,应与该坐标系中的原有控制点联测,联测的总点数不少于3点。在需要用常规测量方法加密的地区,D、E级网点应有12方向通视。,大地测量,卫星定位控制网,高程联测加密测量局部补充、加密低等级GPS网点时,采用高等级GPS网点点数应不少于个。,大地测量,卫星定位控制网,各级GPS网外业观测技术要求,大地测量,卫星定位控制网,GPS外业观测作业准备GPS接收机在正式观测前应进行预热和静置,具体要求按所采用接收机的操作手册进行。天线安置要求:用三脚架安置天线时,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mm;B级GPS测量,天线定向标志线应指向正北,顾及当地磁偏角修正后,定向误差应不大于5,对于定向标志不明显的接收机天线,可预先设置标记,每次按此标记安置仪器;天线集成体上的圆水准气泡必须居中,没有圆水准器的天线,可调整天线基座脚螺旋,使在天线互为120方向上量取的天线高互差小于3mm。,大地测量,卫星定位控制网,天线高测定方法及要求天线墩上天线高测定用天线高量测杆或小钢尺从厂家规定的天线高量测基准面彼此相隔120的三个位置分别量取至天线墩中心的垂直距离,互差应小于2mm,取平均值。三脚架上天线高测定备有专用测高标尺的接收机,将标尺插入天线的专用孔量测;其他接收机可采用倾斜测量方法,从脚架三个空挡测量天线高量测基准面至中心标志面的距离,互差应小于3mm,取平均值为L,天线底盘半径为R,求出天线高觇标仪器台上天线高测定量取天线高量测基准面至仪器台上表面的高差h,仪器台厚度h,再用钢卷尺不同部位量取仪器台下表面至中心标志面的高差3次,互差不大于5mm,取平均值h;求出天线高hhhh。,大地测量,卫星定位控制网,补测和重测未按施测方案进行观测,外业缺测、漏测,或观测值不满足基本技术要求时,应及时补测;复测基线的边长较差超限,同步环闭合差超限,独立环闭合差或附合路线的闭合差超限时,可剔除该基线而不必进行重测,但剔除该基线向量后,新组成的独立环所含的基线数不得超过GB/T18314-2009对最简独立环和符合路线边数的相关规定,否则应重测与该基线有关的同步图形;对于需补测或重测的时段或基线向量,要具体分析原因,在满足基本技术规定的前提下,应尽量安排在一起进行同步观测。补测或重测的原因及处理方式等应写入数据处理报告。,大地测量,大地控制网例题,【注】涉及“点数”的相关规定GPS布网基本原则新布设的GPS网应与附近已有的国家高等级GPS点进行联测,联测点数不应少于3点。为求定GPS点在某一参考坐标系中坐标,应与该参考坐标系中的原有控制点联测,联测的总点数不应少于3点。在局部补充、加密低等级的GPS网点时,采用的高等级GPS网点点数应不少于个。分区观测当实行分区观测时,相邻分区间至少应有4个公共点。连续运行基准站网联测确定CORS网的地心坐标时,应至少联测3个IGS全球站或国家连续运行基准站点。确定CORS网的参心坐标时,应至少联测4个已有的高等级控制点。,大地测量,高程控制网,国家等级水准网测量精度(每千米偶然中误差M、每千米全中误差Mw)布设原则,大地测量,高程控制网,水准点布设密度一、二等水准点三、四等水准点,每隔4km8km应埋设普通水准标石一座;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2km4km;荒漠地区10km。支线长度15km以内可不埋石。,大地测量,高程控制网,选定水准路线一、二等水准路线:应尽量沿坡度较小的公路、大路进行;应避开土质松软的地段和磁场甚强的地段;应避开高速公路;应尽量避免行人车辆频繁的街道、大的河流、湖泊、沼泽与峡谷等障碍物;一等水准路线通过大的岩层断裂带或地质构造不稳定的地区时应会同地质地震有关部门共同研究选定。三、四等水准路线:应沿利于施测的公路、大路及坡度较小的乡村路布设。尽量避免跨越500m以上的河流、湖泊、沼泽等障碍物。选定水准点位一、二等水准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定,具有地面高程代表性的地点,且利于长期保存和高程连测,便于卫星定位技术测定坐标的地点;水准点宜选在路线附近的机关、学校、公园内。设在路肩的道路水准点宜选在里程碑或道路上的固定方位物附近(2m以内)。三、四等水准点位:土质坚实、安全僻静、观测方便和利于长期保存的地点。不应选设水准点的地点易水淹或地下水位较高;易发生地面局部变形;距铁路50m、公路30m以内(一、二等普通水准点、三、四等道路水准点除外);短期内将因修建而可能毁掉标石或不便观测地点。,大地测量,高程控制网,一、二等水准选定埋石类型水准点标石的类型除基岩水准标石须按地质条件作专门设计外,其他水准点的标石类型应根据冻土深度及土质状况按下列原则决定:有岩层露头或在地面下不深于1.5m的地点,优先选择埋设岩层水准标石;沙漠地区或冻土深度小于0.8m的地区,埋设混凝土柱水准标石;冻土深度大于0.8m或永久冻土的地区,埋设钢管水准标石;有坚固建筑物(房屋、纪念碑、塔、桥基等)和坚固石崖处,可埋设墙脚水准标志;水网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普通水准点,埋设道路水准标石。标石埋设基岩水准标石的埋设岩层水准标石的埋设混凝土柱水准标石的埋设钢管水准标石的埋设道路水准标石的埋设墙脚水准标志的埋设,大地测量,高程控制网,测站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规定,大地测量,高程控制网,往返测高差不符值、环闭合差的限差,大地测量,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水准环闭合差(毫米),高程控制网,外业计算每完成一条水准路线测量,应进行往返高差不符值及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的计算:每完成一条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线测量,应对高差施加改正,还需按环线闭合差W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Mw,大地测量,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毫米),测段长度(千米),测段数(不足20个时纳入相邻路线一并计算),水准环线周长(千米),水准环数,高程控制网,成果重测和取舍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应先就可靠程度较小的往测或返测进行整测段重测,并按下列原则取舍。若重测的高差与同方向原测高差的不符值超过往返测高差不符值的限差,但与另一单程高差的不符值不超出限差,则取用重测结果;若同方向两高差不符值未超出限差,且其中数与另一单程高差的不符值亦不超出限差,则取同方向中数作为该单程的高差;若a款中的重测高差(或b款中两同方向高差中数)与另一单程的高差不符值超出限差,须重测另一单程;若超限测段经过两次或多次重测后,出现同向观测结果靠近而异向观测结果间不符值超限的分群现象时,如果同方向高差不符值小于限差之半,则取原测的往返高差中数作为往测结果,取重测的往返高差中数作为返测结果。,大地测量,高程控制网,水准测量视线长度超过100m时应采用跨河水准测量方法,大地测量,高程控制网,水准网平差流程观测值权的确定:水准测量的观测值是高差,通常以距离的倒数为高差观测值的权山地水准测量间接平差法条件平差法确定未知数个数条件方程式个数列出误差方程式及未知数函数式条件方程式及平差值函数式组成法方程式并解算法方程组解出未知数改正数精度评定,常数,高差观测值的路线长度(千米),测站数,大地测量,重力控制网,国家重力控制网国家重力控制网分为三级:国家重力基本网(由基准点和基本点组成);国家一等重力网(由一等点组成);国家二等重力点。基准点绝对重力值的测定中误差不应超过510-8ms-2。各等级重力控制点相对重力测量的段差联测中误差要求(单位:10-8ms-2)。国家重力基本网平差后重力点重力值的平均中误差不应超过1010-8ms-2。短基线联测段差的平均值中误差不应超过510-8ms-2。,大地测量,重力控制网,国家重力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技术要求国家重力基准由一定数量分布合理的重力基准点组成,构成控制全国的重力测量的基准框架。点位密度有效地覆盖国土范围。基本重力控制点应在全国构成多边形网,其点距应在500km左右。按照逐级控制原则布设,基本网和一等网布设成闭合环状。一、二等重力点的布设应满足各部门进行区域重力测量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分布,点间距应在300km左右。长基线应基本控制全国范围内重力差,大致沿南北方向布设,两端点重力值之差应大于200010-5ms-2,每个基线点应为基准点;短基线按区域布设,两端站重力值之差应大于15010-5ms-2。段差相对误差应小于510-5,短基线至少一个端点与国家重力控制点联测。国家重力基本网应10年更新一次,每次更新执行时间不超过2年。,大地测量,重力控制网,绝对重力测量就是用仪器直接测出地面点的绝对重力值。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值约为978983伽之间,它是相对重力测量的起始和控制基础。绝对重力测量可用自由落体和振摆两种方法。绝对重力仪标称精度优于210-8ms-2。观测纲要每点不得少于48组合格数据;每组的下落次数不少于100次,合格下落次数不少于80次;无效组数超过8组或仪器停止工作4h以上,以前观测无效,重新开始观测;由每次下落采集的距离和时间对组成观测方程,解算出落体下落初始位置高度处的观测重力值,进行固体潮改正、气压改正、极移改正和光速有限改正;将落体下落初始位置高度处的观测结果进行观测高度改正,归算至离墩面1.3m高度处;由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每组合格观测重力值,求得组均值及其中误差,由所有的组均值计算总均值及其中误差,获得落体下落初始位置高度处的观测结果;每点的总均值中误差应不超过510-8ms-2。,大地测量,重力控制网,重力垂直梯度观测技术要求重力垂直梯度在墩面和离墩面1.3m高度处的两点之间进行测定;采用标称精度为2010-8ms-2的相对重力仪,测定重力垂直梯度,仪器台数不得少于2台;每台仪器测定段差的合格成果不得少于5个,段差平均值中误差不超过3108ms2。重力垂直梯度测定观测纲要应按照离墩面1.3m高度处安置观测仪器平板,量出平板面至墩面的高度,读数至毫米(mm);按低点(墩面)高点(平板)低点或高点低点高点的顺序进行观测,为一个独立测线,进行段差计算,求得一个独立结果;获得规定数量的独立结果,经各项改正后,计算段差的平均值及其中误差。,大地测量,重力控制网,相对重力测量用比较两地重力的差值,由重力基准点推求其他重力的方法,称为相对重力测量。技术规定:国家重力控制点进行相对重力联测时使用的仪器数和成果数要求短基线联测时仪器不少于6台,每台仪器合格成果数不少于4个,总成果数不少于24个。基本点的联测应组成闭合环,闭合环的测段数不宜超过5段。,大地测量,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区域似大地水准面参考基准大地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重力基准: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似大地水准面精度和分辨率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度由格网平均高程异常相对于本区域内各高程异常控制点的高程异常平均中误差表示。似大地水准面的分辨率由似大地水准面模型采用的等角格网间距表示。各级似大地水准面精度和分辨率,大地测量,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格网平均重力异常及分辨率各级似大地水准面格网平均重力异常分辨率格网平均重力异常的精度以格网平均重力异常的代表误差(单位:毫伽)表示,计算公式为,平均重力异常格网分辨率(),平均重力异常代表误差系数,大地测量,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数字高程模型(DEM)分辨率及基础数据格网高程中误差,大地测量,似大地水准面精化,似大地水准面检验点布设原则1、分布均匀,不同地形类别以及有效区域边缘地区均应布点;应采用未参加似大地水准面计算的实测高程异常点作为检验点。2、级别间距检验点总数国家级不超过300km不少于200个省级不超过100km不少于50个城市不超过30km不少于20个3、检验点与用于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高程异常控制点间的距离不应小于似大地水准面格网间距。4、检验点应满足GPS观测与水准联测条件。5、利用旧点时应检查其稳定可靠性及是否满足GPS与水准观测。,大地测量,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检验点观测测量精度不低于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时高程异常控制点的测量精度。外业观测与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时高程异常控制点的测量要求一致。检验点数据处理似大地水准面精度评定由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计算的各检验点高程异常与其实测高程异常不符值计算的中误差,作为似大地水准面精度。成果检查验收采用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GPS测量、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等成果检查验收按相应规范。,大地测量,坐标系统转换,坐标系变换方法,大地测量,坐标系统转换,基准转换方法最常用的有七参数布尔莎模型、平面四参数转换。坐标转换的对象:三维/三维变换、三维/二维变换、二维/二维变换等。适用于不同空间直角坐标系间的转换。,大地测量,坐标系统转换,基准转换关键问题1.重合点资料的获取整理与分析通过实测获取。通过收集获取。坐标转换的精度除取决于坐标转换的数学模型和求解转换参数的公共点(重合点)坐标精度,还和公共点(重合点)的数量、分布有关。重合点选取原则:依据外业技术总结、点之记与坐标差比较等方法选取足够的高等级、高精度且分布均匀的点作为坐标转换的重合点;重合点的分布要覆盖整个转换区域且尽量分布均匀。对参与求解转换参数的重合点进行认真分析、筛选、试算,剔除局部变形点(粗差点),采用不含粗差、分布均匀且能包围转换区域的一定密度的重合点来求解转换参数。重合点选取的一般步骤可如下:首先选取所有重合点,计算转换参数;根据所确定的转换参数,计算重合点坐标残差,根据其残差值的大小来确定,若残差大于3倍中误差则剔除,重新计算坐标转换参数,直到满足精度要求为止;用于计算转换参数的重合点数量与转换区域的大小有关,但一般不得少于5个。,大地测量,坐标系统转换,基准转换关键问题(续)2.基准转换方法的确定基准转换方法,即不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可采用下页附表所示方法。当用于转换参数的重合点不存在系统误差或系统误差较小时,二维转换通常采用平面四参数转换或二维七参数转换模型实现,三维转换通常采用布尔莎七参数转换或三维七参数转换模型实现。当存在系统误差且系统误差较复杂时,还可以用综合法坐标转换。平面四参数转换模型属于二维转换模型。其原理简单,数值稳定可靠;对较小区域转换时精度较高,但当范围较大时,由于受投影变形误差的影响,其转换精度就较差,因而它只适合于较小区域的坐标转换。较大区域(比如省级区域)一般采用二维七参数转换模型。布尔莎七参数转换模型属于三维转换模型。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两坐标系之间存在严密的转换模型;由于理论比较严密,不存在模型误差和投影变形误差,因而适合于任何区域的坐标转换。,大地测量,坐标系统转换,最少重合点点数计算,大地测量,坐标系统转换,坐标转换工作流程收集、整理转换区域内重合点成果;分析选取用于计算坐标转换参数的重合点;确定坐标转换参数计算方法与坐标转换模型(二维一般选平面四参数转换模型,三维可选布尔莎七参数模型);根据确定的转换方法与转换模型计算坐标转换参数;分析重合点坐标转换残差,根据转换残差剔除粗差点(一般若某点的转换残差大于三倍转换中误差时剔除);坐标转换残差满足精度要求(合格)时,计算最终的坐标转换参数并估计坐标转换参数精度;根据计算的转换参数计算待转换点的目标坐标系坐标。,大地测量,海洋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国家各时期布设的三角点、导线点和GPS点,只要符合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精度要求的均可作为海洋测量的高等级控制点和发展海控点的起算点使用。用三角测量方法布设海控点和测图点时,其边长一般应在17km内变通,三角形各内角或求距角应不小于25。如布设菱形时,其顶角应不小于25,困难地区求距角也不应小于20;布设中点多边形或线形锁时,已知边长不应大于8km,三角形个数不应多于6个,线形锁必须联测两个定向角。GPS海控级点周围15以上应无障碍物,距点位1km内无强功率的电台、微波中继台等电辐射源。GPS点间至少应有一个方向通视,受条件限制无法通视时,应在GPS点附近设立方位点,方位点与GPS点间的距离一般不小于300m,其观测精度与GPS点相同。,海洋测绘,海洋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海控一、二级点及相应等级的GPS点均需埋设中心标石,测图点应作临时标记。布设附合导线时,其形状应尽量直伸,相邻边长之比不应超过1:3。海控级导线全长和边数不得超过下表规定。,海洋测绘,海洋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测量海控点和测图点高程的方法,主要有几何水准测量、测距高程导线测量、三角高程测量、GPS高程测量等。在有一定密度的水准高程点控制下,三角高程测量和GPS高程测量是测定控制点高程的基本方法。利用GPS手段进行高程测量时,应对测区的高程异常进行分析。一般在地貌比较平坦的区域,已知水准点距离不超过15km,点数不少于4个;困难地区,水准点分布合理的情况下不少于3个,解算出的未知点高程在满足规范要求时可作为相应等级的水准高程(外推点除外)使用。海控点高程起算点宜布设在锁的两端、网的边缘部分和导线的起闭点上。网中任一点与最近的高程起算点的间隔边数,不得超过下表的规定。,海洋测绘,海洋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用于三角高程起算的海控点、测图点,验潮水尺零点、工作水准点及主要水准点均应用水准联测的方法确定其高程。用水准联测高程时,必须起测于国家等级的水准点。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可代替四等水准和等外水准,但三角高程网各边的垂直角应进行对向观测。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起算点间高程传递边的路线长度应小于15km;每测站观测边长应小于1km;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传递路线长度,应不超过相应等级的水准路线长度。,海洋测绘,水深及定位测量,测深线布置主测深线方向应垂直等深线的总方向;对狭窄航道,测深线方向可与等深线成45角。在下列情况下,布设测深线的要求为:沙嘴、岬角、石陂延伸处,一般应布设辐射线,如布设辐射线还难以查明其延伸范围时,则应适当布设平行其轮廓线的测深线;重要海区的礁石与小岛周围应布设螺旋形测深线;锯齿形海岸,测深线应与岸线总方向成45角;用于导航的叠标,一般应在叠标线上及其左右各布设一条测深线,间隔为图上35mm;应从码头壁外1m2m开始,每隔图上2mm平行码头壁布设23条测深线;在测深过程中,应根据海底地貌的实际情况,对计划测深线进行适当调整;使用多波束测深仪时,测深线的布设宜平行于等深线的走向。测深线的间隔的确定应顾及海区的重要性、海底地貌特征和水深等因素;原则上主测深线间隔为图上1cm;对于需要详细探测的重要海区和海底地貌复杂的海区,测深线间隔应适当缩小,或进行放大比例尺测量。多波速测线一般要求至少有20%的重叠。,海洋测绘,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平面控制网坐标系统选择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2.5cmkm的要求下采用统一的高斯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采用高斯投影3带,投影面为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任意带,投影面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小测区或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控制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厂区内可采用建筑坐标系统。【注】抵偿高程面为使地面上边长的高斯投影长度改正与归算到基准面上的改正互相抵偿而确定的高程面。任意带采用任意中央子午线任意带宽的投影带。,工程测量,控制测量,卫星定位工程控制网的布设要求应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测区已有的测量资料进行综合设计。首级网布设时,宜联测2个以上高等级国家控制点或地方坐标系的高等级控制点;对控制网内的长边,宜构成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控制网应由独立观测边构成一个或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各等级控制网中构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不宜多于6条。各等级控制网中独立基线的观测总数,不宜少于必要观测基线数的1.5倍。加密网应根据工程需要,在满足本规范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比较灵活的布网方式。对于采用GPS-RTK测图的测区,在控制网的布设中应顾及基准站点的分布及位置。,工程测量,控制测量,卫星定位工程控制网实地选点技术要求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的地方,同时要有利于加密和扩展,每个控制点至少应有一个通视方向。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高度角在15以上的范围内,应无障碍物;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干扰源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注】卫星高度角的限制主要是为了减弱对流层对定位精度的影响,由于随着卫星高度的降低,对流层影响愈显著,测量误差随之增大。因此,卫星高度角一般都规定大于15。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是指满足卫星定位测量的外部环境条件、满足网形和点位要求的旧有控制点。埋石根据规范规定的等级埋设标石,包括屋顶标石和地面标石。,工程测量,控制测量,卫星定位工程控制网作业基本技术要求,工程测量,控制测量,卫星定位工程控制网测站作业要求观测前,应对接收机进行预热和静置,同时应检查电池的容量、接收机的内存和可储存空间是否充足。接收机预热和静置的目的,是为了让接收机自动搜索并锁定卫星,并对机内的卫星广播星历进行更替,同时也是为了使机内的电子元件运转稳定。天线安置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天线高的量取应精确至1mm。观测中,应避免在接收机近旁使用无线电通信工具。作业同时,应做好测站记录,包括控制点点名、接收机序列号、仪器高、开关机时间等相关的测站信息。卫星定位工程控制网GPS测量外业数据检核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工程测量,控制测量,导线网布设基本要求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且点位分布应联测2个已知方向;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结点导线网形式;结点间或结点与已知点间的导线段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导线网实地选点基本要求土质坚实、稳固可靠,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相邻点之间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不受旁折光的影响。相邻点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相邻点视线倾角不宜过大。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工程测量,控制测量,导线网水平角观测的测站作业规定仪器或反光镜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水平角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宜超过1格。四等及以上等级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有垂直轴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款的限制。如受外界因素(如震动)的影响,仪器的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出补偿器的补偿范围时,应停止观测。当测站或照准目标偏心时,应在水平角观测前或观测后测定归心元素。测定时,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对于标石、仪器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5mm,对于照准标志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10mm。投影完毕后,除标石中心外,其他各投影中心均应描绘两个观测方向。角度元素应量至15,长度元素应量至1mm。,工程测量,控制测量,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当观测方向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当观测方向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各测回间应配置度盘。导线网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处理一测回内2C互差或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回。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13时,应重测该站。,工程测量,控制测量,导线网测距作业规定测站对中误差和反光镜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如观测数据出现分群时,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新观测。四等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长测量,应分别量取两端点观测始末的气象数据取平均值。测量气象元素的温度计宜采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气压表宜选用高原型空盒气压表;读数前应将温度计悬挂在离开地面和人体1.5m以外阳光不能直射的地方,且读数精确至0.2;气压表应置平,指针不滞阻,读数精确至50Pa。当测距边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的高差进行修正时,垂直角的观测和对向观测高差较差要求,可按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有关规定放宽1倍执行。,工程测量,控制测量,工程测量高程控制高程控制网精度等级:二、三、四、五等。高程系统:宜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也可沿用原有的高程系统;当小测区联测有困难时,也可采用假定高程系统。高程控制网网形及布点:首级网应布设成环形网,加密网宜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高程控制点间的距离,一般地区应为13km,厂区、城镇建筑区宜小于1km。但一个测区及周围至少应有3个高程控制点。高程控制网测量方法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GPS拟合高程测量。,工程测量,控制测量,GPS拟合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GPS网应与四等或四等以上的水准点联测。联测的GPS点,宜分布在测区的四周和中央。若测区为带状地形,则联测的GPS点应分布于测区两端及中部。联测点数宜大于选用计算模型中未知参数个数的1.5倍,点间距宜小于10km。地形高差变化较大的地区,应适当增加联测的点数。地形趋势变化明显的大面积测区,宜采取分区拟合的方法。GPS观测天线高应在观测前后各量测一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高度。对GPS点的拟合高程成果应进行检验。检测点数不少于全部高程点的10且不少于3个点。,工程测量,地形测量,3.工矿区细部坐标点的点位和高程中误差注意:竣工总图中建(构)筑物细部点的点位和高程中误差,应满足本表的规定。,工程测量,地形测量,4地形点的最大点位间距(m)注:水域测图的断面间距和断面的测点间距,根据地形变化和用图要求,可适当加密或放宽。5地形图上高程点的注记取位规定等高距0.5m注记至0.01m;等高距1.0m注记至0.1m。,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图根点精度要求图根点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不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10。图根点密度要求一般地区解析图根点的数量(施测该幅图可利用的全部解析控制点数),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图根平面控制的测量方法图根导线技术要求(略)在等级点下加密图根控制时,不宜超过2次附合极坐标法边角交会法GPS-RTK测量GPS-RTK方法的作业半径不宜超过5km。对每个图根点均应进行同一基准站或不同基准站下的两次独立测量,其点位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1m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10。,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图根高程控制图根水准测量起算点精度不应低于四等水准高程点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20mm附合路线长度5km视线长度100m图根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起算点精度不应低于四等水准高程点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20mm附合路线长度5km仪器高和觇标高的量取,应精确至1mmGPS高程测量,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全站仪测图基本规定宜使用6级全站仪,其测距标称精度,固定误差不应大于10mm,比例误差系数不应大于5ppm。测图的应用程序,应满足内业数据处理和图形编辑的基本要求。数据传输后,宜将测量数据转换为常用数据格式。全站仪测图的仪器安置及测站检核仪器的对中偏差不应大于5mm,仪器高和反光镜高的量取应精确至1mm。应选择较远的图根点作为测站定向点,并施测另一图根点的坐标和高程,作为测站检核。检核点的平面位置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5。【对照】图根点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不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10。作业过程中和作业结束前,应对定向方位进行检查。,工程测量,地形测量,GPS-RTK测图作业前应搜集下列资料:测区的控制点成果及GPS测量资料。测区的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的参数,包括:参考椭球参数,中央子午线经度,纵、横坐标的加常数,投影面正常高,平均高程异常等。WGS84坐标系与测区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参数及WGS84坐标系的大地高基准与测区的地方高程基准的转换参数。转换关系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基准转换,可采用重合点求定参数(七参数或三参数)的方法进行。转换参数宜采取多种点组合方式分别计算,再进行优选。坐标转换参数和高程转换参数的确定宜分别进行;坐标转换位置基准应一致,重合点的个数不少于4个,且应分布在测区的周边和中部;高程转换可采用拟合高程测量的方法。坐标转换参数也可直接应用测区GPS网二维约束平差所计算的参数。对于面积较大的测区,需要分区求解转换参数时,相邻分区应不少于2个重合。转换参数使用前,应对其精度、可靠性进行分析和实测检查。检查点应分布在测区的中部和边缘。检测结果,平面较差不应大于5c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30mm(D为基准站到检查点的距离,单位为km);超限时,应分析原因并重新建立转换关系。,工程测量,地形测量,GPS-RTK测图基准站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应根据测区面积、地形地貌和数据链的通信覆盖范围,均匀布设基准站。基准站站点的地势应相对较高,周围无高度角超过15的障碍物和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或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基准站的有效作业半径,不应超过10km。基准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接收机天线应精确对中、整平。对中误差不应大于5mm;天线高的量取应精确至1mm。正确连接天线电缆、电源电缆和通信电缆等;接收机天线与电台天线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3m。正确输入基准站的相关数据,包括:点名、坐标、高程、天线高、基准参数、坐标高程转换参数等。电台频率的选择,不应与作业区其他无线电通信频率相冲突。,工程测量,地形测量,GPS-RTK测图流动站的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流动站作业的有效卫星数不宜少于5个,PDOP值应小于6,并应采用固定解成果。正确的设置和选择测量模式、基准参数、转换参数和数据链的通信频率等,其设置应与基准站相一致。流动站的初始化,应在比较开阔的地点进行。作业前,宜检测2个以上不低于图根精度的已知点。检测结果与已知成果的平面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5。作业中,如出现卫星信号失锁,应重新初始化,并经重合点测量检查合格后,方能继续作业。结束前,应进行已知点检查。每日观测结束,应及时转存测量数据至计算机并做好数据备份。不同基准站作业时,流动站应检测一定数量的地物重合点。点位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6m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3。分区作业时,各应测出界线外图上5mm。,工程测量,地形测量,水域地形测量测量方法水深测量:可采用回声测深仪、测深锤或测深杆等测深工具。测深点定位:可采用GPS定位法、无线电定位法、交会法、极坐标法、断面索法等。测深点宜按横断面布设,断面方向宜与岸线(或主流方向)相垂直。测深检查检查断面与测深断面宜垂直相交,检查点数不应少于5。检查断面与测深断面相交处,图上1mm范围内水深点的深度较差,不应超过下表规定:,工程测量,地形测量,水域测量GPS定位主要技术要求基准站点位的选择和设置,与陆上测量相同,作业半径可放宽至20km。船台的流动天线,应牢固地安置在船侧较高处并与金属物体绝缘,天线位置宜与测深仪换能器处于同一垂线上。流动接收机作业的有效卫星数不宜少于5个,PDOP值应小于6。GPS-RTK流动接收机的测量模式、基准参数、转换参数和数据链的通信频率等,应与基准站相一致,并应采用固定解成果。每日水深测量作业前、结束后,应将流动GPS接收机安置在控制点上进行定位检查;作业中,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检验和比对。定位数据与测深数据应同步,否则应进行延时改正。,工程测量,地形图质量检查抽样数量(以图幅计)约为总量(折合整图幅)的10%,随机抽取;每幅抽检的图中需检查2050个明显的特征点,其中用全站仪实测点位(带高程)约占二分之一,用钢带尺量边检查相邻地物点间距约占二分之一;以图幅为单位(或以批次为单位)评定测量精度。,地形测量,批量与样本量对照表(GB/T24356),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地形图接边的一般原则及精度要求地形图应测出图廓线外5mm。地形图的接边只限于同比例尺同期测绘的地形图。接边限差不应大于规定的平面、高程中误差的2倍。此外,接边时线状地物的拼接不得改变其真实形状及相关位置,地貌的拼接不得产生变形。,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地形图(地籍图)更新规定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更新规范GB/T14268-20084.5.2.1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进行重测更新:a)原图内的地物要素变化率超过40;b)原图采用修测或修编更新方法更新3次;c)原图精度达不到现行标准规定的精度要求。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5.10.1地形图修测前应进行实地踏勘,确定修测范围,并制订修测方案。如修测的面积超过原图总面积1/5,应重新进行测绘。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6.7.10当一幅图地形变动面积超过50时,宜全幅重测。10.6.10地籍图的修测应符合下列规定:4当一幅图需要修测的面积超过50时,宜全幅重测。,工程测量,规划测量与建筑测量,定线测量和拨地测量工作内容:资料收集、平面控制测量、条件点测量、计算及测设、资料整理、质量检查验收。技术要点定线测量和拨地测量测定的中线点、轴线点、拨地定桩点与相邻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超过5cm。条件点测量可采用双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导线联测法和卫星定位动态测量方法等。定线测量应依据规划定线条件要求,计算规划道路中线起点、终点、折点及与各相关规划路交点坐标或立交红线点坐标。当折点设曲线时,应计算曲线元素,曲线元素应包括转折角、曲线半径、切线长、曲线长、外距和圆心坐标。拨地测量采用解析实钉法时,应根据拨地条件中用地桩点与相关地物、用地桩点间的关系,测设各用地桩点,然后测量部分用地桩点坐标,作为条件坐标的起算数据或校核坐标;采用解析拨钉法时,应根据拨地条件测量条件点坐标并计算各用地桩点的坐标,然后测设各用地桩点并校核。,工程测量,规划测量与建筑测量,建筑施工测量中对误差分配的考虑处理不同误差源影响时常采用“等影响原则”设允许的总误差为,其中测量工作的误差为1,施工产生的误差为2;加工制造产生的误差为3(如果还有其他重要的误差因素,则再增加项数至n)。假定各工种产生的误差相互独立,则,按“等影响”原则,12n,则处理起始数据误差与放样测量误差影响时采用“忽略不计原则”若某项误差由m1和m2两部分组成,其中m2影响较小,当m2小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忽略不计,即认为Mm1。设,通常取k3时,M1.05m1m1,因而可认为Mm1。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把作为可把m2忽略不计的标准。,工程测量,矿山和隧道测量,隧道控制测量对贯通中误差影响值限值为保证地下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工程施工前,应进行工程测量误差预计。预计中应将容许的竣工误差加以适当分配。一般来说,地面上的测量条件比地下好,故对地面控制测量的精度应要求高一些,而将地下测量的精度要求适当降低。,工程测量,矿山和隧道测量,洞内导线测量导线点应尽量布设在施工干扰小、通视良好、地层稳固的地方;点间视线应离开洞内设施0.2m以上;导线的边长在直线地段不宜短于200m,在曲线地段不宜短于70m,并尽量选择长边和接近等边;导线点应埋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