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_第1页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_第2页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_第3页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_第4页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脾脏和脾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脾脏解剖,1,大小,重量,形状,位置,脾切迹,相邻,位置,韧带,脾门2,脾血管,1人体最大淋巴器官,脾个体差异大,成人脾长约10cm12cm,宽6cm8cm, 厚度为3cm4cm2的健康人脾脏重量为100-250g.3的9-11肋4韧带: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脾结肠韧带.脾的血循环:腹腔动脉脾叶动脉脾段动脉小动脉末端动脉脾动脉胃视网膜左动脉、胃短动脉脾静脉门静脉、脾的淋巴引流, 引入脾门淋巴结腹腔动脉旁淋巴结、脾脏组织结构、包膜、小梁、白髓、红髓、缘区1 .包膜:厚大部分表面有浆膜2 .小梁:包膜和脾门结缔组织进入脾脏实质性形成3 .白髓:脾内小动脉周围,淋巴细胞4 .红髓:脾索红细胞、血小板、异物脾窦血窦、抗原和淋巴细胞进入脾脏占三分之二十五。 缘区:红白髓界是脾内首先捕获和识别抗原的区域,是引起免疫反应的重要部位。脾的生理功能:1.造血和积血2 .血液过滤和血液破坏3 .免疫功能4 .其他功能:产生因子。脾脏正常CT表现,位于左上腹,膈面和胸壁侧光滑,脏面不平。 呈现新月状。 脾脏密度均匀,CT值低于肝脏,接近胰腺。 大小、长度不超过5个肋单元(肋单元等于肋或肋骨截面)。 脾密度低于肝,均匀动脉期不均匀,静脉期均匀。脾脏正常强化,脾脏异常CT表现,脾大小异常:脾密度异常:副脾,脾脏大小异常,脾脏密度异常,脾脏正常MRI表现,脾脏的T1,T2弛豫时间比肝脏长的信号: T1WI比肝脏低,T2WI比肝脏脾脏信号均匀单纯的脾大没有信号的变化。 表现为肿瘤局限性T2WI高信号(正常脾T2WI略高信号)、脾弥漫性疾病、脾大。 【脾大基准】厚度超过4cm,脾外缘大于5个肋单元,下缘超过肝下缘。 【脾大病因】炎性充血性增生性肿瘤性寄生虫性胶原病性,脾肿大splenomegaly,脾肿大,脾裂,1 .发生率40-50%2.损伤形式:破裂脾门裂病理分类:中央破裂,包膜下破裂,真性破裂病因分类:外伤、自发性、医源性、 临床表现为左下胸壁挫伤左下肋骨骨折表现为左上腹痛和肌张力左肩胛区痛血腹(包膜下出血无血腹)出血性休克,影像学表现为腹部x光超声-优先-CT,脾囊肿(spleniccyst )可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后者可分为真性、假性。 假性囊肿常见,与外伤、胰腺炎有关。 CT表现典型,圆形,界清水样低密度炉,无强化。 单发或多发,壁钙化单独可见。 脾包虫囊肿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囊壁囊内钙化,母囊内子囊)。 MRI显示长度T1、长度T2的病变。 影像学上分辨不出真、假性囊肿。 需要与囊性肿瘤鉴别,后者可见不规则壁厚、壁强化、壁结节等。 脾囊肿、胆结石、脾多发囊肿、脾囊肿合并钙化、肝内胆管结石、脂肪肝、脾血管瘤(splenichemangioma )是脾脏中常见的良性肿瘤。 无正常症状,大病灶压迫周围器官,破裂出现急腹症,脾亢进,发生贫血、乏力、心悸等症状。 常用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类肝血管瘤。 大血管瘤中央有纤维瘢痕形成,有时可见钙化。 必须鉴别为错构瘤、淋巴管瘤、单发转移瘤。 错构瘤多为脂肪和钙化的淋巴管瘤呈囊状,包括粗大的间隔,不能填充没有血管瘤强化特征的转移瘤延迟扫描。 脾淋巴瘤(lymphomaofspleen ),原发性和淋巴瘤脾浸润,大部分为后者。 霍奇金或非霍奇金淋巴瘤。 病理分型:弥漫性脾肿大型(无肿块)、粟粒型(直径小于5mm的小结节)、多发结节型、孤立大肿块型。弥漫性脾肿大,粟粒型CT不易结节,仅脾大。 多发结节型、孤立大肿块型表现为脾大低密度结节灶边缘不清,加固后边界清晰。 淋巴瘤脾浸润者见脾门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应与其他恶性肿瘤区别开来。 脾淋巴管瘤(spleniclymphangioma ),原因:局部淋巴液引流受阻,积累形成囊状扩张。 又称淋巴水肿,为良性淋巴管畸形。 病理上可分为毛细血管状、海绵状、囊状。 囊状主要见于身体软组织部位。 病变累及许多器官,被称为淋巴管瘤病。 影像学表现:脾大,一个或多个低密度灶,边界清,内视粗大间隔,CT值高(含蛋白)。 增强后肿瘤壁和间隔增强,中心无强化。 MRI显示长度T1、长度T2的病变。 脾淋巴管瘤,脾非何杰金淋巴瘤。 CT平扫(上图)显示脾内3个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下图)病灶边界清楚。 脾淋巴瘤,脾转移瘤,例女性56岁,宫颈癌,b超示肝内低回声区,疑似肝转移癌。 平扫肝右叶和脾门区均有不规则低密度肿瘤,边缘不清,密度尚均匀(上),增多扫描病灶未明显增强,仍为低密度。CT诊断:1)肝、脾转移瘤2 )脾脏淋巴瘤、脾转移瘤、脾脓肿(abscessofspleen )为败血症脓肿的结果,也侵犯邻近脏器。 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脾大脓肿(环征)、气泡、液体水平均有特点。 脾梗死(Splenicinfarction )是指引起脾梗死的疾病常为二尖瓣疾病、骨髓增生性疾病、动脉炎、脾动脉瘤、动脉硬化等。 门静脉高压等导致脾肿大,易出现脾栓塞。 医源性现在很常见。 病理学改变为贫血性梗塞。 病灶常常多发,呈尖端向脾门的楔状分布。 有时脾梗塞也伴有脾内出血。 无临床症状,亦可引起左上腹部疼痛。脾塞CT表现,脾前缘多发生在脾门附近,属低密度区。 梗塞灶呈三角形或楔形,底近脾外缘。 尖端面对脾门。 增强扫描的显示更加清晰。 脾密度高,梗塞灶未增强,比较更好。 脾梗死灶在急性期(8d前)呈低密度区,因不强化的慢性期瘢痕,脾脏缩小、变形。 脾梗死整体增强时,脾脏不强化,只脾包膜增强。脾梗塞。 CT平扫(上图)示脾内多发低密度区,边界模糊。 增强扫描(下图)显示病灶边界清晰,多发楔形低密度病灶,无强化表现。 游走脾多脾综合征,先天性变异。 游走脾或异位脾除脾正常位置外,腹腔其他部位。 原因是脾蒂和脾相关韧带松动或过长。 多脾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合并心血管和内脏多种畸形。 一般无临床症状。 脾一扭转就得急腹症。 影像学检查示脾异位形态及位置,正常脾窝无脾。多脾综合征CT表现,有1.1个或多个副脾。 结节状或球状组织,密度或增强特性与正常脾脏相同。 2 .脾脏异位,位于右侧腹部。 3 .右位心、异位肝、胃肠、胆囊胆道等多器官转位症、内脏异位症较多。 4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