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中庸的结构PPT课件_第1页
四书五经中庸的结构PPT课件_第2页
四书五经中庸的结构PPT课件_第3页
四书五经中庸的结构PPT课件_第4页
四书五经中庸的结构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庸的名义,东汉郑玄三礼目录:“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北宋程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中庸章句:“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性而言为中,就情而言为和;就体而言为中,就用而言为和;就静而言为中,就动而言为和。,.,2,中庸的名义,简言之,人如果能透过修学的努力,发挥“中”的性体之应用功能,以待人接物,则必定能有效地从源头上来约束其喜怒哀乐之情,而达到“和”的境界。这种以“中和”而贯天人为一的思想,可说是中庸一书的血脉所在。郑玄所谓:“庸,用也”,说的是“中庸”即“中之为用”。程颐、朱熹说的“中”,都不是从本性讲,有些消极、被动的意思。程颐说“庸”是“不易”、“天下之定理”,含混抽象,不知所云;朱熹说的“庸,平常也”,没有真正体现“中庸”的深刻含义。,.,3,中庸的作者,中庸,一直以来都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作品。史记孔子世家:“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於宋。子思作中庸。”郑玄三礼目录:“孔子之孙子思作之。”郑樵通志礼经考:“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中庸。”朱熹中庸章句序:“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宋以后有人提出异议,如清代翟灏四书考异。后人怀疑的理由主要是中庸中有孟子里面的文字,甚至还夹杂着汉儒的文字,如“车同轨,书同文”之类。中庸是先秦古书,可能有后人的加工、改易。,.,4,中庸的结构,中庸在礼记里,原仅一篇,并未划分章节。到后来,说法就趋于歧异,有一卷、二卷、二篇、三卷、五卷、十二卷、十三卷、十七卷、四十七篇与四十九篇的不同。一卷如梁武帝的中庸讲疏、二卷如戴颙的礼记中庸传(以上见隋书经籍志)十三卷如陈尧道的中庸说(见宋史艺文志)李翱复性书所谓四十七篇与孔丛子居卫篇所称四十九篇的两个说法,由于无确证,无法令人采信。这些不同都是加上疏解文字后所得的篇数、卷数,在原文上并没有长短多寡的差异。,.,5,中庸的结构,为了疏解的方便,孔颖达大略地分为两卷(即礼记正义第52、53两卷)33节。朱熹中庸章句,则依据内容组织,重新调整,析为三十三章,可综合为四大段落:第一段,仅一章。自“天命之谓性”至“万物有焉”止。朱子说: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扬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6,中庸的结构,第二段,凡十章。朱子说:“此下十章,皆论中庸,以释首章之义。并引游氏曰:“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又说:“盖此篇大旨,以知、仁、勇三达德为入道之门,故于篇首即以大舜、颜渊、子路之事以明之。舜,知也;颜渊,仁也;子路,勇也。三者废其一,则无以造道而成德矣。”第三段,凡九章。关于首章,朱子说:“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又说:“篇内语诚始详,而所谓诚者,实此篇之枢纽也。”,.,7,中庸的结构,第四段,凡十三章。朱子于第二十一章下说:“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复推明此章之意。”于第三十三章下说:“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朱熹书中庸后:中庸一篇三十三章。其首章,子思推本先圣所传之意以立言,盖一篇之体要。而其下十章,则引先圣之所尝言者以明之也。至十二章,又子思之言,而其下八章,复以先圣之言明之也。十一章至于卒章,则又皆子思之言,反复推说,互相发明,以尽所传之意者。某尝伏读其书,妄以己意分其章句如此。,.,8,中庸的内容,中庸的内容,包罗虽极广泛,但作者却采用“整零整”的篇章结构,很有系统地把它充分阐发出来。朱熹: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理解中庸一书,最关键的在第一章。,.,9,中庸的内容,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10,中庸的内容,第一部分,自篇首至“修道之谓教”止。这三句话一气相承,乃中庸一书之纲领所在。首句点明人性与天道的关系,用“性”字把天道无息之“诚”下贯为人类天赋“至诚”(包括“诚”与“明”)的隔阂冲破。次句点明人道与人性的关系,用“道”字把人类(圣人)天赋之“诚”通往天赋之“明”(自诚明)的过道打通,而与人类人为之“诚”与“明”套成一环。末句点明教化与人道的关系,用“教”字把人类(学者)人为之“明”迈向人为之“诚”(自明诚)的大门敲开,而与人类天赋之“诚”与“明”融为一体。这样由上而下地逐层递叙,既为人类天赋之“诚”、“明”寻得了源头,也为人为之“诚”、“明”找到了归宿。,.,11,中庸的内容,第二部分,自“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至末。先承上“修道之谓教”,阐明修道之要领就在于“慎独”,以叩紧“不可须臾离”之“道”。接着承“率性之谓道”,就喜怒哀乐未发之“性”,说“中”,说“大本”;就喜怒哀乐“发而中节”之“情”,说“和”,说“达道”,以间接表明“慎独”的目的(修道的内在目标),就在于保持性情的“中和”(尽性)。后承“天命之谓性”,指出“致中和”之目的(修道的外在目标),就是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确切地肯定人类“尽性”以“赞天地化育”的天赋能力。这样,自下而上由“慎独”而“尽性至命”,不但可以成己,而且也是足以成物的。,.,12,中庸的思想,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则去圣远而异端起矣。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盖其忧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切;其虑之也远,故其说之也详。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之谓也;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其曰“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世之相后,千有余年,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13,中庸的思想,方法论意义:天命率性择善固执: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君子时中人生境界:“诚”和“明”:自诚明。一是属“知”的,即知性(认知潜能),乃“明”的泉源;一是属“仁”的,即仁性(成德潜能),是“诚”的动力。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