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期末复习重点整合_第1页
微生物期末复习重点整合_第2页
微生物期末复习重点整合_第3页
微生物期末复习重点整合_第4页
微生物期末复习重点整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学年第二学期微生物微生物学复习重点整合学复习重点整合 20142014 级阳明班级阳明班陈俊粤陈俊粤 一一绪论绪论 1.1 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甚或是没有细胞结构的 低等生物的统称。 1.2 微生物三大类群微生物三大类群 1)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即为有真正细胞核的微生物) 特点: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例如:真菌。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即没有真正细胞核的微生物,只有拟核) 特点:细胞核的分化较低,仅有原始核,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DNA 和 RNA 同时存在。例如: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3)非细胞型微生物(即没有细胞核的微生物) 特点: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 DNA 或 RNA。 例如:病毒、亚病毒。 1.3 历史历史 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巴氏德的主要功绩:微生物奠基人 科赫的主要功绩:细菌学奠基人 1.4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二原核生物原核生物 2.1 微生物的三种基本形态微生物的三种基本形态:基本上只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 2.2 细菌大小的表示单位细菌大小的表示单位:微米m 2.3 微生物的模式构造微生物的模式构造 2.4 细菌的一般构造细菌的一般构造 细胞膜: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运送与交流,是细胞的产能基地。 细胞壁:维持细胞的外形 保护细胞 协助鞭毛的运动 与某些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核质体:细菌的遗传物质 细胞质: 芽孢:是整个生物界中抗逆性最强的生命体,可用于在抗热、抗化学药物、抗辐射、抗静 水压等方面。 荚膜:保护细胞面授与干燥的影响 可作为贮存于细胞外面的养料 保护细菌免受细胞的 吞噬 菌毛:普通纤毛附着 性纤毛传递遗传物质的通道,性纤毛很长且空心 鞭毛:通过鞭毛 的摆动使细胞运动 鞭毛与菌毛的区别:长短与多少。 2.5 概念概念 2.5.1 L 型细菌型细菌: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 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 2.5.2 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 成后, 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爆过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它们只能用等 渗或高渗培养液保存或维持生长。G+细胞最易形成原生质体。 2.5.3 球状体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 G- 细菌外膜层)的球形 原生质体。 2.5.4 支原体支原体: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2.6 沉降系数沉降系数:70s,分子量越大,s 值越大。 2.7 异染颗粒异染颗粒:颗粒大小为 0.51.0m,是无机偏磷酸的聚合物,分子呈线状。可用美蓝 或甲苯胺蓝染成红紫色。 一般在含磷丰富的环境中形成。 具有贮藏磷元素和 能量以及降低细胞渗透压等作用。(RNA、嗜碱、着色深) 2.8 质粒质粒: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组以外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环状双螺旋 DNA 分子。 2.9 鞭毛蛋白是细菌的运动器鞭毛蛋白是细菌的运动器: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由 基体、构形鞘和鞭毛丝。具有运动功能。 2.10 芽孢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 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称为芽孢。 2.11 裂殖裂殖:指一个细胞通过分裂而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杆状细胞有横分裂和纵分裂。 一般细菌均进行横分裂。 2.12 菌落和菌苔菌落和菌苔 2.12.1 菌落菌落:单个微生物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 见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的群落。 2.12.2 菌苔菌苔:细菌在固体培养基接种线上由母细胞繁殖长成的一片密集的、具有一定形态 结构特征的细菌群落,是许多菌落连成一片形成的。 2.13 放线菌放线菌: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包含基内菌 丝、气生菌丝、孢子丝。 2.14 基内菌丝基内菌丝:生长在培养基内,主要功能是从培养基中吸收营养物质。 气生菌丝气生菌丝:是从基内菌丝上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 孢子丝孢子丝:放线菌生长至一定阶段,在气生菌丝上分化出产生孢子的菌丝。 2.15 放线菌繁殖的主要方式放线菌繁殖的主要方式 分生孢子:最常见 借孢子无鞭毛 孢囊孢子 放线菌繁殖方式有鞭毛 基内菌丝断裂 借菌丝 任何菌丝片段:各种放线菌 2.16 蓝细菌蓝细菌:旧名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 绿素 a、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类的藻类区别: 无叶绿体、无真细胞核、有 70S 核糖体以及细胞壁含肽聚糖等。 2.17 支原体支原体: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2.18 实验:革兰氏染色实验:革兰氏染色 程序:初染(结晶紫)-媒染(碘液)-脱色(乙醇)-复染(番红) 原理: 因为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成分不同, 当革兰氏阳性细菌遇到 乙醇时,肽聚糖脱水收缩,降低了细胞壁的通透性,被染进去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 被保存在细胞内,以致初染染色深紫色;当革兰氏阴性细菌遇到乙醇时,脂质溶解, 增加了细胞壁通透性,被染进去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被抽离出来,复染颜色红色。 鉴别:经革兰氏染色后,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细菌呈紫色。 三三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 3.1 菌丝体:菌丝体: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菌丝基团。密布在固体营养基内部,主要执 行吸取营养物功能的菌丝体,称营养菌丝体;伸展到空间的菌丝体,称气生菌 丝体。 3.2 酵母菌酵母菌 无性生殖:芽殖、裂殖、产生无性孢子; 有性生殖:子囊和子囊孢子(质配、核配、减数分裂)。 3.3 霉菌霉菌 3.3.1 繁殖方式(孢子名称)繁殖方式(孢子名称) 霉菌的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三种. (1)营养繁殖.由菌丝中间个别细胞膨大形成的休眠孢子,其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可抵 抗高温与干燥等不良环境条件.待环境条件适宜时,萌发成菌丝体,如毛霉属中的总状 毛霉. (2)无性繁殖.主要产生节孢子、分生孢子和孢囊孢子. 节孢子.由菌丝断裂形成.如白地霉. 分生孢子.在菌丝顶端或分生孢子梗上,以类似出芽的方式形成单个或成簇的孢子.青 霉、曲霉、木霉和交链孢霉等大多数毒菌均靠分生孢子繁殖. 孢囊孢子.由气生菌丝或孢囊梗顶端膨大,并在下方生出横隔与菌丝分开形成孢子囊, 在孢子囊内形成孢子.产生孢囊孢子的霉菌均属藻菌纲. (3)有性繁殖.主要产生卵孢子、接合孢子和子囊孢子. 卵孢子.菌丝分化成卵囊和精囊,由精子和卵配合形成了卵孢子. 接合孢子.由两个相邻菌丝上的配子囊接合而成,如毛霉目. 子囊孢子.子囊菌纲的霉菌经有性配合后,形成子囊,在子囊内产生孢子. 霉菌的有性繁殖不象无性繁殖那样经常与普通,多发生于特定条件下,在一般培养基上不 常出现. 3.3.2 有性阶段有性阶段 霉菌的有性繁殖是不同性别的细胞经过结合(质配和核配 )后,产生一定形态的孢 子来实现的,这种孢子称为有性孢子。繁殖过程可分为 3 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质配; 第二个阶段为核配,产生二倍体 的核;第三个阶段是减数分裂,恢复核的单倍体状态。 大多数真菌菌体是单倍体的。 3.4 根霉、毛霉、曲霉、青霉根霉、毛霉、曲霉、青霉 3.4.1 根霉根霉 根霉的菌丝无隔膜、有分枝和假根,营养菌丝体上产生匍匐枝,匍匐枝的节间形成特 有的假根,从假根处向上丛生直立、不分枝的孢囊梗,顶端膨大形成圆形的孢子囊,囊内 产生孢囊孢子。 3.4.2 毛霉毛霉 毛霉以孢囊孢子和接合孢子繁殖。 菌丝无隔、 多核、 分枝状, 在基物内外能广泛蔓延, 无假根或匍匐菌丝。不产生定形淡黄色菌落。菌丝体上直接生出单生、总状分枝或假轴状 分枝的孢囊梗。各分枝顶端着生球形孢子囊,内有形状各异的囊轴,但无囊托。囊内产大 量球形、椭圆形、壁薄、光滑的孢囊孢子。孢子成熟后孢子囊即破裂并释放孢子。有性生 殖借异宗配合或同宗配合, 形成一个接合孢子。 某些种产生厚垣孢子。 毛霉菌丝初期白色, 后灰白色至黑色,这说明孢子囊大量成熟。 3.4.3 曲霉曲霉 粬霉菌丝有隔膜,为多细胞霉菌。在幼小而活力旺盛时,菌丝体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 梗。 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顶囊, 一般呈球形。 项囊表面长满一层或两层辐射状小梗(初 生小梗与次生小梗)。最上层小梗瓶状,顶端着生成串的球形分生孢子。以上几部分结构 合称为孢子穗。孢子呈绿、黄、橙、褐、黑等颜色。这些都是菌种鉴定的依据。分生孢 子梗生于足细胞上,并通过足细胞与营养菌丝相连。粬霉孢子穗的形态,包括分生孢子梗 的长度、顶囊的形状、小梗着生是单轮还是双轮,分生孢子的形状、大小、表面结构及颜 色等,都是菌种鉴定的依据。 3.4.4 青霉青霉 青霉菌属多细胞,营养菌丝体无色、淡色或具鲜明颜色。菌丝有横隔,分生孢子梗亦 有横隔,光滑或粗糙。基部无足细胞,顶端不形成膨大的顶囊,其分生孢子梗经过多次分 枝,产生几轮对称或不对称的小梗,形如扫帚,称为帚状体。分生孢子球形、椭圆形或短 柱形,光滑或粗糙,大部分生长时呈蓝绿色。有少数种产生闭囊壳,内形成子囊和子囊孢 子,亦有少数菌种产生菌核。青霉的孢子耐热性较强,菌体繁殖温度较低,酒石酸、苹果 酸、柠檬酸等饮料中常用的酸味剂又是它喜爱的碳源,因而常常引起这些制品的霉变。 四四病毒与亚病毒病毒与亚病毒 4.1 病毒病毒:是超显微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大分子微生物。它们在细 胞外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繁殖方式的区别:繁殖方式的区别: RNA 病毒先将自己的 RNA 注入到宿主活细胞内, 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的原料进行逆转 录,转录成相应 DNA,再转录成病毒的 RNA(复制扩增),然后合成外壳,最后破“茧” 而出,成为新的病毒。 DNA 病毒将自己的 DNA 注入到宿主活细胞内,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的原料进行复制, 最后破“茧”成为新的病毒。 4.2 大小大小:直径多数在 100nm(20200nm)上下。 4.3 对称对称 (1)螺旋对称的代表烟草花叶病毒 (2)二十面体对称的代表腺病毒 (3)复合对称的代表T 偶数噬菌体 4.4 噬菌体的模式构造噬菌体的模式构造 4.5 繁殖繁殖 4.5.1 烈性噬菌体烈性噬菌体: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值、成熟和裂解这 5 个阶段而 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4.5.2 温和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在短时间内不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值、成熟和裂解这五个阶段 而实现繁殖的噬菌体为温和噬菌体;反之可连续完成的为烈性噬菌体。 4.5.3 裂解性周期性循环阶段裂解性周期性循环阶段:分为 5 个阶段,即吸附、浸入、增值(复制与生命合成)、 成熟、和裂解。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以上 5 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 烈性噬菌体。烈性噬菌体所经历的繁殖过程,称为裂解性周期。 (1)吸附:噬菌体与敏感的寄主细胞的特异性受点相结合, 直至达到饱和吸附,设 定噬菌体数量为 N; (2)侵入:噬菌体核酸注入细胞中,壳体留在细胞外,表面看到的壳体数仍为 N; (3)核酸复制及生物合成:此阶段在细胞内进行,此阶段看不到噬菌体,称潜伏期; (4)粒子成熟:噬菌体粒子在细胞内组装完成; (5)寄主细胞裂解:噬菌体大量释放出来,设此时噬菌体数为 M,则 M?N。所释放 出的病毒粒子如遇适当寄主,可立即进行吸附直至完成下次侵染循环。 4.6 溶原性溶原性: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称溶源性或溶源现象。凡能引起 溶源性的噬菌体即称温和噬菌体,其宿主称溶源菌。 溶原菌溶原菌:在核基因组中有前噬菌体整合,并正常生长繁殖、不发生裂解的宿主细胞。 特性:溶源性是遗传特性; 前噬菌体不同于营养期噬菌体,无感染能力; 前噬菌体可以脱离宿主细胞染色体,发生自发裂解; 诱发裂解,某些理化因子可提高前噬菌体从宿主细胞染色体上脱离的频 率; 免疫性、溶源性细胞对同一噬菌体表现出抵抗力; 消失溶源性(复愈性); 溶源转变,产生新的表型。 温和噬菌体的存在形式温和噬菌体的存在形式:游离态、整合态、营养态。 前噬菌体前噬菌体: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的温和噬菌体的核酸。 4.7 亚病毒的分类亚病毒的分类:凡是在核酸和蛋白两种成分中,只含有其中一种分子的病毒,称亚病 毒。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三种亚病毒的比较三种亚病毒的比较:有的病毒甚至没有蛋白质,只含有具有单独侵染性的较小型的核 糖核酸(RNA)分子(类病毒),或只含有不具备侵染性的 RNA(拟病毒)和没有核酸 而有感染性的蛋白质颗粒(朊病毒)。 亚病毒与病毒的比较亚病毒与病毒的比较: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 或 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 胞形态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亚病毒比病毒更为简单,仅具有某种核酸不具有蛋白质, 或仅具有蛋白质而不具有核酸。 五五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5.1 六大营养要素六大营养要素: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 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所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质。 5.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化能异养微生物、化能自养微生物、光能自养微生物、光能异养 微生物。(大部分真菌属化能异养微生物) 5.3 硝化细菌硝化细菌:是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体中的化能自养微生物。分两类,其一称亚硝化细 菌, 可把 NH3氧化成 NO2-, 另一类称硝酸化细菌, 可把 NO2-氧化成 NO3-。 5.4 四种营养方式的比较四种营养方式的比较 营养类型能源氢供体基本碳源实例 光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 (光能自养型) 无无机物CO2 蓝细菌、紫硫细菌、绿硫细 菌、藻类 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 (光能异养型) 光有机物 CO2及简单有机 物 红螺菌科的细菌(即紫色非 硫细菌) 化能无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 (化能自养型) 无机物无机物CO2 硝化细菌、硫化细菌、铁细 菌、 氢细菌、硫黄细菌等 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有机营养型 (化能异养型) 有机物有机物有机物 绝大多数原核生物, 全部真菌和原生动物 5.5 培养基培养基:由人工配制的能够满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是累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5.6 培养基配置基本步骤培养基配置基本步骤 计算称量溶化调节 pH分装加棉塞包扎灭菌搁置斜面 六六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6.1 群体生长群体生长=个体生长个体生长+个体繁殖个体繁殖 6.2 血球计数法与平板计数法的差异及优缺点血球计数法与平板计数法的差异及优缺点 直接计数法通常是利用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 在显微镜下直接计算一定容积里样 品中的微生物的数量。该方法简便、易行,成本低,且能观察细胞大小及形态特征。该 法的缺点是:样品中的细胞数不能太少,否则会影响计数的准确性,而且该法不能区别 活细胞和死细胞。 间接计数法又称活菌计数法, 一般是将适当稀释的样品涂布在琼脂培养基表面, 培养后 或细胞形成清晰的菌落,通过计算菌落数就可以知道样品中的活菌数。 平板涂布和倾 倒平板均可用于活菌计数。平板计数简单灵敏,广泛应用于食品、水体及土壤样品中活 菌的计数。 该法的缺点有: 可能因为操作不熟练使得细胞未均匀分散或者由于培养基不 合适不能满足所有微生物的需要而导致结果偏低, 或使用倾倒平板技术时因培养基温度 过高损伤细胞等原因造成结果不稳定等。 6.3 同步培养技术同步培养技术:使群体中不同步生长的细胞转变成能同时进行分裂和生长的同步细胞 的一种培养方法。 6.4 同步生长同步生长:以同步培养方法使群体细胞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同时进行分裂的生长。 6.5 单细胞单细胞典型生长曲线(四个时期)典型生长曲线(四个时期) 生长曲线: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座 标,以菌数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 曲线。 迟缓期: 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例如巨大芽孢杆菌,在迟缓期末,细胞的平均长度比刚接种 时长 6 倍.一般来说处于迟缓期的细菌细胞体积最大;细胞内 RNA,尤其是 rRNA 含量增高,合成代谢活跃,核糖体、 酶类和 ATP 的合成加快,易产生诱导酶; 对外界 不良条件反应敏感。 对数期:细胞内酶系活跃,代谢旺盛,细胞生长速率最大,代时最短,生长速度最快; 细胞稳定(平衡)生长,细胞内各种物质按比例增长,菌体成分均匀、大小也 均匀。由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菌个体形态、化学组成 和生理特性等均较一致,代 谢旺盛、生长迅速、代时稳定,因此是研究工作的理想材料,也是发酵生产良 好种子。 稳定期:是细胞重要的分化调节阶段:如储存糖原等细胞质内含物,芽孢杆菌在此阶段 形成芽孢或建立自然感受态等.也是发酵过程积累代谢产物的重要阶段,某些放 线菌抗生素的大量形成也在此时期. 衰亡期:细菌代谢活性降低,细菌衰老并出现自溶;细胞呈现多种形态,细胞大小悬 殊,有时产生畸形, 有些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菌变成阴性反应等;有些微生物在 此期产生或释放出次级代谢产物,如抗生素等。芽孢菌在此期释放芽孢。 在工业发酵和科学研究中迟缓期会增加生产周期而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需采取必要措 施来缩短迟缓朔。对数期的培养物由于生活力强,因而在生产上普遍用作“种子”,对 数期的培养物也常常用来进行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稳定期是积累代谢产物的重要 阶段,如某些放线菌抗生素的大量形成就在此时期,因此如果及时采取措施,补充营养 物或去除代谢物或改善培养条件,可以延长稳定期以获得更多的菌体或代谢产物。 6.6 指数生长的数学公式指数生长的数学公式/模型模型 Nt=N0t,为每代的均增长率 6.7 连续培养连续培养:指向培养容器中连续流加新鲜培养液,使微生物的液体培养物长期维持稳 定、高速生长状态的一种溢流培养技术,又称开放培养。 6.8 温度三基点:温度三基点:三基点温度是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 称。在最适温度下,作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在最高和最低温度下,作物停止 生长发育,但仍能维持生命。如果继续升高或降低,就会对作物产生不同程度的 危害,直至死亡。 代表呼吸类型代表呼吸类型 6.9 灭菌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 的措施。 消毒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 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防腐防腐: 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即通过制菌作用防止食品、 生物制品等对象发生霉腐的措施。低温、缺氧、干燥、高渗、高酸度、高醇度、 加防腐剂。 化疗:化疗:即化学治疗,指利用具有高度选择毒力即对病原菌具高度毒力而对其宿主基本 无毒的化学物质来抑制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借以治疗该宿主的传染 病。 6.10 干热灭菌干热灭菌 高温灭菌:干热灭菌法150-170,12h 高压蒸汽灭菌:101.3KPa,121,15min20min 湿热灭菌法间歇灭菌法:80-100,15min60min 巴斯德灭菌法:6085,30min15s 煮沸消毒法:100,数分钟 6.11 抗代谢物抗代谢物:有些化合物在结构上与生物体所必需的代谢物很相似,以至可以和特定的 酶结合,从而阻碍了酶的功能,干扰了代谢的正常进行,这些物质称为抗代 谢物。 磺胺类的灭菌原理磺胺类的灭菌原理 磺胺的结构与细菌的一种生长因子对氨基苯甲酸高度相似, 磺胺能在细菌合成叶酸 过程中竞争性的与二氢叶酸合成过程中二氢喋酸合成酶结合,组织了 PABA 参与合成 二氢叶酸,从而组织了叶酸合成,破坏了细菌细胞活力。 6.12 抗生素抗生素: 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 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他种生物(包括病原菌、病毒、癌细胞 等)的生命活动,因而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剂。 1928 年英国学者亚历山大英国学者亚历山大弗莱明首先发现了青霉素弗莱明首先发现了青霉素,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病理学 家弗洛里实现对青霉素的分离与纯化, 并发现其对传染病的疗效,与英国生物化学家钱 恩共获 1945 年诺贝尔奖。 6.13 拮抗关系拮抗关系: 一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代谢产物可以抑制另一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甚至杀死另 一种微生物的现象称之为微生物之间的拮抗关系拮抗关系。 而根据拮抗关系中的专一性, 可以分 为专一性拮抗关系和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例如在酸菜制作和青贮饲料过程中,乳酸菌发酵后产生乳酸,使环境 pH 下降,这 样使得其他不耐酸的微生物受到抑制,这种拮抗关系没有特异的针对性,凡是不耐酸的 微生物都会受到抑制,称为非专一性拮抗关系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另外象放线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可以产生某种抗生素, 这种抗生素只抑制 或杀死某些(或某种)微生物,如青霉素只杀死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细菌, 即不同种类与结构的抗生素选择性地抑制某种微生物。 这种拮抗关系称为专一性拮抗关专一性拮抗关 系系。 七七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的生态 7.1 大致分布大致分布:土壤空气水 7.2 土壤中微生物分布土壤中微生物分布数量:细菌(108)放线菌(107)霉菌(106)酵母菌(105) 藻类(104)原生动物(103) 细菌 :细菌在多种环境中都能生存,是最大的类群; 放线菌:放线菌是土壤中存在第二大的类群,使土壤带清香; 真菌:真菌对环境要求较严格. 7.3 正常菌群正常菌群:正常人体及动植物体上都存在着许多微生物,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 量大、种类较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 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通常条件下对人不致病,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 7.4 菌种开发(阶段)菌种开发(阶段) 菌株的分离和筛选一般可分为采集菌样、富集培养、纯种分离、性能测定、菌种保藏几 个步骤。 7.5 五种生物关系概念及举例:五种生物关系概念及举例: 互生-纤维素菌与固氮菌:纤维素菌为固氮菌提供碳源,固氮菌为纤维素菌提供氮 源。 共生-地衣:真菌与藻类共生体。真菌从藻类中吸收水和无机盐。 寄生-噬菌体与细菌:噬菌体生活在细菌内。 拮抗-a 非特异性拮抗:乳酸细菌;酵母菌酒精发酵细菌。 b 特异性拮抗:青霉素分泌青霉素杀死细菌。 捕食-原生动物与细菌。 7.6 氮素循环氮素循环 微生物在自然界氮素循环中起着哪些作用?微生物在自然界氮素循环中起着哪些作用? 1)生物固氮:常温常压下,固氮生物通过体内固氮酶的催化作用,将大气中游离的分子态 N2 还原为 NH3 的过程。 2)硝化作用:土壤中由氨化作用生成的 NH3,经硝化细菌氧化生成亚硝酸、硝酸的过程。 3)同化型硝酸盐还原作用:以硝酸盐作营养,合成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等含氮物的过程。 4)氨化作用:含氮有机物通过各类微生物分解、转化成氨的过程。 5)反硝化作用:微生物还原 NO3产生气态 N2 的过程。即硝酸盐的异化还原。 八八传染与免疫传染与免疫 8.1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8.1.1 外毒素外毒素:指在病原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质,有的属 于酶,有的属于酶原,有的属于毒蛋白。 8.1.2 类毒素类毒素:用 0.30.4%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进行脱毒处理,可获得失去毒性但仍然保留 其原有免疫原性(抗原性)的生物制品。常用类毒素有白喉类毒素、破伤风 类毒素和肉毒类毒素。 8.1.3 抗毒素:抗毒素:对毒素具有中和作用的特异性抗体,能中和某种毒素的抗体或含有这种抗 体的血清。 8.1.4 内毒素内毒素:是 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在活细胞中不分 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 8.2 现代免疫现代免疫:指人(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