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诗词中的愁_第1页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_第2页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_第3页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_第4页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论古诗词中的“愁”作者:刘攀学校:濮阳广播电视大学学号:指导老师:任百丽职称:副教授答辩日期:年月日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 刘攀 2014年5月摘要: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古代的文人墨客们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咏愁叹怨之情。这些文坛前辈们或以实物喻愁,或借愁绪凭空发愁,他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文人墨客们之所以多愁善感,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无非有三,或因个人情绪使然,或因自然环境影响,或受社会背景所致。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各位文人愁绪的不同表达方式,并结合具体诗词句子分析了愁绪产生的具体原因,最后部分提出了这些文学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借鉴意义,并指出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关键词:唐诗 宋词 愁绪 个人情愫 自然环境 社会背景 在中国古诗词中, “愁”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知是古代文人大都多愁善感, 还是多愁善感之人才进行文学创作,中国古诗词中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多如繁星。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 出自北门, 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再到南北朝时期的:自挂东南枝(孔雀东南飞),再到愁情几乎成泛滥之势的唐诗宋词元曲,最后到近现代诗歌,反映愁绪之情的文学作品可信手拈来。由此可见, 文人墨客咏愁叹怨之情由来已久。“愁”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绪,要将其表达出来、表达清楚实属不易,因为它不能感知: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既听不到又闻不了;既没有具体形状,又没有相应重量;既没有颜色,又没有味道。但在古诗词中,先前的文人们用心可谓独具,其表达可谓妙笔生花,古代文人墨客或通过“水”、船”、“月”等实物喻愁,或通过自己的愁绪凭空表达愁绪之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把“愁”进行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能够直观的理解所要表达的愁绪,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形容“愁”的名句。一.古诗词愁绪的表现形式 (一)以实物寓愁 “水”“月”、“雨”、“船”等实物在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稳居前列,似乎中国古人都有看水兴叹、驭船载愁、望月思愁得习惯。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即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它形象地将愁进行了量化,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像江水一样连绵不绝、无穷无尽的愁思。此处的水可以是江水,也可以是泪水,还可以是酒水。以水喻愁的还有很多,如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的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范仲淹的“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等名句。以月喻愁的,莫过于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篇虽无一个愁字,但是大家读过这首诗之后,仿佛看到了一个惆怅的诗人,举着酒杯,时而望着明月,时而低头沉思,而作者低头沉思的对象正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思念故乡而不得归,作者怎能不愁。正所谓“千里明月寄相思”,此处相思之对象是故乡也好,是情人也罢,所有相思之意仿佛只能寄托于明月,希望明月代为传达给故乡的亲人,传达给自己的情人,以表明自己的思念之情。 以雨喻愁的,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黄昏十分,阴云不开,伴随着沥沥拉拉的小雨,听着点点的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诗人感到了无比的单调乏味,看着身边空无一人,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孤独之感,此时诗人的愁绪便应运而生,黄昏时分的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的抒情空间,诗人借助对周围景物的描写,将自己内心的愁绪表达的淋漓尽致。 以船喻愁的,最为著名的要说李清照武陵春中:“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船也能载愁,我们不得不叹服古人想象力之丰富。李清照的创新,在于“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异,具有不同的重量,以致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另外,还有以其他实物喻愁的,如在贺铸青玉案中:“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便将愁化作了烟草、化作了柳絮、化作了时下的梅雨。 (二)以愁绪凭空发愁李清照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两句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愁”、怨”、“恨”之类,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此种写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用夸张性的比喻,目的无非是渲染情绪。但细细品味李清照的词,此处的作者真是愁吗,笔者不以为然,大家可以仔细看看上面得词,其中描述的愁是“闲愁”,闲出来的愁能是愁吗,答案是否定的。既然不是愁还强说愁,着实有点无病呻吟之意。 把无病呻吟式样的愁写的淋漓尽致的是辛弃疾丑奴儿一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作者通过描写人生的不同阶段对愁的不同理解,形象的说出了愁的真正内涵:少年时期,无忧无虑,为了哗众取宠也好,为了诗词创作也罢,原本没有愁思却强说愁。而到了中老年,到了真正懂得愁滋味的时候,让他说愁他也不说了,为什么?因为此时的人已懂得了隐忍,懂得了含蓄,懂得了默默承受。 闲愁词不同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诗歌,而“只有那些既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又不乏伤生忧世之心的词人,才可能撇开现实的纷华喧嚣,把感情的触角伸到心理意识的深处,使人类心灵中常存永在的一份悲哀得以表现出来。因为这种愁绪是以人生的缺憾为基础,它与现实的联系更为渺茫潜隐,在人性心理结构中属于更深的层次”。纵观古代诗词作者,擅写闲愁一般处于太平盛世,或身居要职,或生活比较安逸。总之一句话:只有拥有富贵优越的生活才能写出闲愁的情绪,如果生活负担超级重,天天为生计担心,抑或天天忧国忧民,这样的词只能是真愁。 二古诗词中愁绪产生的原因。 (一)诗词作者的个人情绪所致 相思之愁,最著名的写相思恋情的“愁”词,就是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还被后人改编成了歌曲,使其在此后也成为经典。再如晏殊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本是为了表达情人之间的相思之意,意思是想人想的都瘦了,连衣服也显得宽松了,后来这句词被现代学子引用为学习的一种境界,意思是对学习也应该有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样一种态度,宁可多掉几斤肉,也要有个好成绩。 思乡之愁,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清秋时节,花落水流,皓月当空,让远在他乡的游子惦念自己的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啊,望着江上的渺渺波烟,作者陷入了无限的愁绪之中。柳咏的“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为了不让自己思乡的愁绪迸发,作者竟连等高望远的活动都不做了,以防登高之时看到远处,使其联想,诱发思乡之愁情。 离别之愁,欧阳修踏莎行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一句,反映了人虽离, 但情不断, 愁越深, 诗人之情让读者也吁唏不已。白居易“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思悠悠, 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思恋之情让人日夜难眠, 靠着楼边思念那远处的情人, 好似那悠悠的流水, 好像永远没有尽头, 这幅画面完全被深深的相思之愁所渲染。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借劝酒之举动表达了作者对送别之人深厚的友情:就送到这里吧,往前走就出关了,出关之前让我来再给你斟这最后一杯酒,往西出了阳关恐怕就没有故人给你接风洗尘了。这首诗采取叙述的方法,全句全是写实,看似平淡无华,但细细读来却能由衷的感受到两位深交已久的朋友,在离别之前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二)诗词创作时的自然环境所致 由季节引起的愁绪,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肃杀,有一种悲凉的气氛,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就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悲秋情怀,诗人常借满目苍凉的秋色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抒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曹丕燕歌行中“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诗人感到了雄伟的大自然对渺小的人类的压迫,强大的压迫感使得作者恍有人生迟暮的感觉,从而感叹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另外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也是描绘了深秋季节,万物萧条,周围环境充满了萧瑟、肃杀之意,这才引得诗人感叹,不知诗人是感叹自己的命途多舛,还是对自己国家充满忧虑,抑或是表达对亲朋好友不在身边的那种孤独感觉。但不管诗人感叹什么,我们都能通萧萧落木和滚滚长江感受到诗人“无边”、“不尽”的愁绪。由时空引起的愁绪,这种愁绪的典型代表诗词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句,原本是登幽州台,平常之人登高望远,舒缓一下心情也就罢了,哪想到先人的想象力是如此之丰富,诗人在登高望远之际,不仅不仅看到了远处的风景,更仿佛前看到了五百年,后看到了五百年,这时的诗人虽身在天地之间,但其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这首诗词每每读来便使人感叹到了时空的力量。由天气引起的愁绪,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所描述,黄昏时节还下着细雨,细雨随着梧桐树上的雨滴一滴滴滴落到地上,啪啪作响,这种百无聊赖的情景也是一种愁。再如,晏殊蝶恋花中:“伫倚危楼风细细,望及春愁,黯黯生天际。”词人矗立在高楼之上,本来风不算太大,但春寒料峭,高处的风还是有些凛冽的。在春天这个还略显寒冷的季节登楼,还伴随着凛冽的北风,看着远处一望无际的天边,词人的愁绪油然而生。 (三)诗词创作时的社会背景所致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云: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举一语双关, 表面上是写浮云遮住了太阳, 使人不见长安而生愁情, 实际上, 这是委婉地写佞臣(高力士之流)在皇上面前摆弄是非, 皇上不明, 致使有才之人不得重用, 许多有才之士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是愁绪产生的根本原因。另外,李白在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诗句也同样表达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有志不得伸的郁闷之情。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之十五) , 诗人运用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把愁写的很通透,诗人强烈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情怀。在李白的将进酒中,有这么一句“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随着时光的流逝,有志报国的青年已青春不再, 岁月已染白了它的鬓发, 爱的人已离去, 报国的路已断, 前方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诗人只有幽幽的长叹。整首词笼罩在一种无法排解的孤独和感时伤怀的愁绪之中,这是一种排遣不去、无所不在的闲愁闲恨。这里的愁,不仅包含个人的愁绪,还有整个时代的忧郁。还有,南唐后主李煜是因时代致使愁绪产生的典型代表,其诗词中多为惆怅之作,如“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表达了作者的愁绪。作者这样创作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南唐后主李煜生活在五代十国后期。五代十国时期可谓战乱纷飞,大词人南唐后主李煜同志,可谓生错了年代,本来一身文学家的才华,偏偏生在了帝王之家,偏偏被赋予了保家卫国第一责任人的重任。当看到自己的国家一步步被其他国家蚕食,大词人李煜对自己帝国的覆灭可谓回天乏术,正所谓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面对此种情境怎能不愁。话又说回来,不知道是大词人李煜无力在乱世之中匡扶社稷,还是正是这个乱世成就了李煜这位大词人。 三.现代文学作品中对古诗词愁绪的借鉴。 (一)古诗词中的“愁”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影响。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愁”在古典诗词中占据的分量可谓庞大,古代文人墨客写愁绪时可谓匠心独具,使得愁绪在他们手中妙笔生花,这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难得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世之人细细品味古人描写离愁别绪时的心情,从而找到与古人的共鸣,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正如俗话所说,每个人的幸福都是一样的,而每个人的不幸却各有不同。正是纷繁复杂的离愁别绪,给古典诗词画上了最为绚丽多彩的一笔,这些离愁别绪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历久弥新,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且不说近现代众多文学作品中,对古诗词离愁别绪文段的引用已不胜枚举,单就是黄口小儿也能吟诵几首经典诗词,就可见其对后世生活影响之深远。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样一个略显浮躁的环境下,笔者认为此时像古人似地凭空发愁是不可取的。我们不应该牢骚满腹,既然身处这个社会,这样的境遇,要求的是适应,还是那句老话,不可能让社会适应个人,只能个人适应社会。抱怨一下尚可,一直抱怨会让人觉得不可理喻,甚至有点无病呻吟,其实我比大多数中国人幸福多了!我之所以会偶尔感觉到痛苦,可能是因为我想要的太多,而能力又达不到的缘故!解决办法有两个:要么安于现状,不要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要么就去拼,去争取,让自己能有个美好的未来!当前的社会需要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们可以借鉴欣赏古人的已经,但不可以有古人似的愁肠,要知道只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二)继承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这些天以来,在电视上面看到河南卫视有档叫做汉字英雄的节目,主要是请一些学生当场听写汉字,然后穿插着主持人和评委的点评,我认为非常好,会说中国话,会写中国字,不让电脑键盘侵蚀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优秀遗产。话说好了是一门艺术,企业家、辩论家、相声、小品,无论各种人物,无论各行各业,凡是做到极致者,跟别人正面沟通的本领都是不容小觑的。有人会说,跟人沟通的方式很多啊,qq.msn,微信,微博都可以呀。我想说的是,这些沟通方式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你不知道对方是老是少,是美是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