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练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练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练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降幡(fn)韦编三绝(wi)停滞(zh) 边塞(si)b潜水(qin) 羁旅(j) 漂泊(pio) 银浦(p)c寥落(lio) 笙歌(shn) 干戈() 绶带(shu)d贬谪(zh) 剽悍(pio) 倾轧(y) 珮缨(pi)解析:选d。a.“韦”读wi;b.“潜”读qin;c.“戈”读。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邑有流亡愧俸钱流亡:因灾害或政治原因 离开家乡或祖国b闻道欲来相问讯 问讯:探望c山形依旧枕寒流 寒流:寒潮d东指羲和能走马 走:逃跑解析:选b。a项,流亡:生活没有着落,无法生存的流浪者;c项,寒流:指长江;d项,走:奔跑。3下列句子中,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诗人立马蓝关,在大雪寒天中,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三字,更是突出了英雄失路之悲。b寄李儋元锡是一首送别诗,所以诗以叙别开始。全诗寄情于景,真实地概括出了一个清正廉直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心情。c西塞山怀古一诗中,诗人以史事为题,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客观地叙述史事,描绘古迹,但实际上却是把嘲弄的锋芒指向了当朝的统治者。d在天上谣一诗中,诗人虚构了一个极尽美好的仙境,表达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析:选c。西塞山怀古一诗,诗人是借古喻今,提醒唐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明,有错误的一项是()a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们主张废弃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俪文,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b白居易,字乐天,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c苏轼诗论中有“元轻白俗”“郊寒岛瘦”之语,其中“元”“白”“郊”“岛”分别是指唐朝诗人元稹、白居易、孟郊和贾岛。d在文学史上被称为“鬼才”的诗人,是晚唐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解析:选d。“鬼才”应为李贺。5补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诗句。(1)_,肯将衰朽惜残年。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城上高楼接大荒,_。(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3)人世几回伤往事,_。(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答案:(1)欲为圣明除弊事云横秦岭家何在(2)海天愁思正茫茫(3)山形依旧枕寒流二、拓展提升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题岳阳楼白居易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注】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自江州赴任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梦泽:云梦泽。图障:图画。(1)下面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岳阳城下水漫漫”中“漫漫”一词富于形象性,给人造成一种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印象。b颔联写洞庭湖春涨之时远连云梦、波近长安,用拟人手法正面写洞庭湖的浩瀚无际。c颈联写善飞之雁难以渡湖,侧面烘托洞庭湖的浩瀚无际。d诗的最后两句说洞庭湖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障,张挂在豪奢的大厅里,让那些贵人们赏玩,含蓄地流露出诗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解析:选b。b项,是用夸张手法正面写洞庭湖的浩瀚无际。(2)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答:答案:第二句 “独”既是实写,说作者一个人登楼远眺,也虚写他常年贬官在外,远离京城,饱尝孤独之感。第四句,表面描绘洞庭湖晚景的壮阔,却寄寓着作者对京城的眷恋之情。第五、六句用“猿啼”“雁渡”抒发天涯沦落之感,与上文“近长安”相照应。最后两句说洞庭湖风景壮阔、优美,画成图障,张挂在豪奢的大厅里,让那些贵人们赏玩,或许可以使他们稍稍懂得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风波之苦。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注】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承明庐:汉代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裂帛:指写家信。(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的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解析:选c。c.“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和“悲”形成对比。(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答:答案: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杜诗描写沦陷后长安的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注】西岩:湖南永州西山。欸乃:摇橹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诗按时间顺序叙述渔翁行踪的同时,展现了一幅幅山水美景。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d“岩上无心云相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用了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一句的句意。解析:选c。c项,这两句并没有低沉,这只是由夜至日出,色彩由暗至明。(2)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答案: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超然世外,志趣高洁,又略显孤寂的情怀。诗中用“汲清湘”“燃楚竹”来描写渔翁打水生火的日常生活,借渔翁自况,表现了诗人志趣的高洁。“欸乃一声山水绿”,通过视觉、听觉写出了青山绿水之可爱,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境界,巧妙表现出诗人寄情山水、超凡脱俗的情怀。最后两句,“回望天际”见白云相逐,表现了诗人孤高而又略带孤寂的感情。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汉寿城春望刘禹锡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注】本诗是作者贬任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华表:指路的路牌。才:隐约。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b颔联写“牧竖”“行人”,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c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d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解析:选a。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颔联写牧竖行人,增添了景中的生气”有误;颔联虽有“牧竖”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c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有误;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d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无中生有。(2)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答: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作答时,应找出两首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场面的特点。春望中,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自己的哀怨和衰老。这首诗描写的是战乱中的场景,且所写的是国都长安的景象。汉寿城春望中,第一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汉寿城,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荆棘、有榛莽,破败荒凉,这是战乱后的遗迹。答案: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破败和凄凉。不同点: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春望描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春望描写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三、语言运用10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题目。唐代的贾岛一向以苦吟闻名于世。贾岛的苦吟是在炼意、炼句、炼字等方面都下了一番功夫的,而这些又都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性分不开。首先我们看到贾岛非常用力于炼意,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境。甲有了好的意境,然后还必须保证这种意境能够在字句上充分表达出来。乙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的样子。下面的语句分属甲和乙两处,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将这些句子分成两组并排出顺序。(1)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的锤炼,(2)却又使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3)如果写一首诗而意境不佳,味同嚼蜡,(4)那就不如无诗。(5)叫人读了兴趣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