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央银行(2)_第1页
第五章中央银行(2)_第2页
第五章中央银行(2)_第3页
第五章中央银行(2)_第4页
第五章中央银行(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银行,第一节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央银行的产生与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二、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三、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与组织结构,一、中央银行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总的来讲,中央银行是在资本主义银行制度发展过程中,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与商品货币经济的高度发达程度相适应,从商业银行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具体地说:其历史必然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统一货币发行的客观需要。2、统一票据交换的客观需要。3、最后贷款人的客观需要。4、加强金融监督与管理的客观需要。5、代理国库和政府融资的主观需要。,(图一.1)中央银行是政府与商业银行交易的产物政府(1)为了解决财政亏空;(2)通过央行调控经济;(3)通过央行监管金融业;(4)通过央行发行货币、维护支付稳定;(5)通过央行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等。将货币发行等特权交给商业银行交换商业银行承诺并履行为政府提供融资便利,尽力协调解决财政亏空等职责。商业银行(1)资本实力雄厚;(2)社会信誉卓著;(3)与政府有特殊关系(股份关系、人事关系等);,二、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与发展的两个途径与三个阶段,(一)中央银行建立的两个途径1、通过缓慢的演变过程:由商业银行慢慢的演变成为中央银行(1913年以前)。、通过立法:由法律规定建立一家银行作为一国中央银行。(二)中央银行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图一.2)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与发展的三个阶段的代表国家及其主要背景与原因,第一阶段(16941913)国家:1694年英格兰银行1800年法兰西银行1814年荷兰银行1875年德意志银行1882年日本银行1913年“美联储”成立主要背景和原因:(1)这些国家是世界上商品货币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中央银行也建立最早。(2)客观上主要是本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必然产物。(3)政府融资便利的需要。,第二阶段(一战后近十年),国家:1924年澳大利亚中央银行建立1928年,旧中国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建立1935年印度、加拿大、阿根廷中央银行建立主要背景和原因:(1)一战后,国际性经济、金融恐慌严重;(2)1920年布鲁塞尔国际性经济、金融会议要求;(3)国际金融势力的推动。,第三阶段(二战以后),国家:1947年多数尼加中央银行建立;1948年新中国、巴基斯坦中央银行建立;1949年伊拉克中央银行建立。主要背景和原因:(1)民族独立,国家独立的要求;(2)经济、金融独立的要求;(3)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成功的经验,借鉴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之模式。,三、早期和现代中央银行的特征,首先,我们应知道早期和现代中央银行阶段划分的标准。按照国际惯例,我们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金融危机作为时间段,在这之前称为早期,在这之后称为现代。(一)早期中央银行制度的特征1、自然的发展与演变。2、逐步拥有到全部垄断货币发行权。3、兼营商业银行业务。、不完全具备调节与控制金融市场的能力。5、一般多是私人股份或公私合股的银行。,(二)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特征1、呈现出“国有化”的趋势。(这里还应深入研究中央银行“国有化”趋势的表现与原因)2、中央银行逐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的重要工具。3、通过立法明确与规范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的目的与任务。4、世界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合作逐步加强。5、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能力大大提高。,四、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发展的背景与基础,1、针对“2933”年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国家干预与调控职能逐步加强,中央银行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大大提高,中央银行的作用开始显现并引起重视。2、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与变化提供了充分与坚实的物质基础。3、金融业空前发展,金融机构多样化,金融商品日趋丰富多彩,金融资产种类和数量空前增多,商业银行由简单的信用中介变成了万能垄断者。4、信用货币制度的建立和推广,使极具弹性的信用货币(存款货币)取代了传统的硬币和银行卷(代用货币)等实物货币,使货币不再仅仅是流通中的支付工具,而成为了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5、“KEYNESrevlution”后,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中央银行宏观控制与监督管理职能特别是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逐步推广和加强。,Keynes革命及其简单评价,(1)Keynes革命的主要内容:A,Keynes第一次提出了灵活偏好理论,提出了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问题,明确指出货币需求与利率成反比,这为其管制通货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央银行运用利率,货币供应量等调控宏观经济职能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B,Keynes推翻了资本主义经济是充分就业,均衡经济的传统说教,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非充分就业才是常态,而充分就业只是列外.C,Keynes在理论上革了“萨伊定律”的命,从根本上摒弃了供给自创需求的传统理论,首次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D,Keynes在政策上彻底摈弃了通过市场的自动调节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传统教条,主张国家干预.E,Keynes在具体的政策运用上提出了廉价的货币政策与赤字的财政政策.,(2),对Keynes革命的评价:A,KEYNES革命爆发后,曾经引起了经济金融理论界的强烈反响,许多经济学家指责其理论建立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上,是不科学的、是牢固的,直到二十世纪初将心理分析运用于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中的经济学家获得若倍尔经济学奖才得到全世界的公开认同与推崇;与Keynes对立的古典经济金融学家们认为应强调市场的自平衡作用、认为市场调节是治本的、是长期有效的,认为政府的宏观调节是治标的、是短期的,Keynes为此反驳到“就从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去。”正是由于Keynes据理力争、力排众议,由于Keynes学生们和追随者们不断努力、勇于创新(Liqudity),宏观经济理论与宏观调控政策才得以产生和建立了起来。B,Keynes与传统的经济学家们相比,对资本主义经济采取了比较实际和现实的态度与政策,他首先肯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着力分析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寻求调控的手段,其目的虽然是为了拯救资本主义世界,但他在分析与研究过程中所提出的某些具体概念,观念和方法,触及到了某些重要的实际经济问题,设想的一些调控手段与政策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C,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应对市场失衡,社会总需求不足;如何加强与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协调配合好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如何提高宏观调控效果,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等都是值得我们在学习Keynes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加以研究和创新的.,五、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及其发展与变化,(一)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于己1947年11月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1948年12月1日,在原解放区的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发行了中国人民银行钞票。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迁入北平,各解放区银行先后改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分行。,人民银行成立以来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新民主主义金融体系建立时期(1948.12.1至1956):(1)统一人民币发行,发行新版人民币;(2)取消在华外资银行特权(仅保留汇丰与渣打);(3)清理整顿私营、官僚金融业;(4)建立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金融体系。“大一统”的计划金融体制时期(1956年至1979年):(1)“大财政、小金融”体制时期;(2)金融业仅是财政的会计与出纳;(3)信用形式单一,银行功能狭窄;金融市场几乎不存在。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的初始时期(1979年至1984年):(1)在“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邓小平)的指示下开始了金融改革;(2)1979年2月、3月、4月,人保、农行、中行及外管局从人民银行独立出动;(3)1982年12月投资银行成立,1983年1月建行独立,1984年人工两行分家。,中央银行专业银行体制时期(1984年至1994年):(1)建立“专业银行体制”、发展业务,扩充机构;(2)开始企业化经营和承包试点;(3)组建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4)人民银行开始履行央行职能,但问题较多;(5)发展并扩大了金融市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体制时期(1994年至2003年):(1)建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体制;(2)深化商业银行改革;(3)清理整顿金融秩序;(4)转换和强化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职能;(5)规范和整顿金融市场。补充:2003年以来:(1)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职能发生了许多变化;(2)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银行业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人民银行负责金融稳定;(3)人民银行的职能概述为“一个强化、一个转变、两个增加”;(4),人民银行越来越走向国民经济的正中央,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日趋重要。,六、中国人民银行单独形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客观必要性。,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分家,工商银行从人民银行中独立出去,人民银行单独行使我国中央银行职能,这一银行制度的改革与变化是有其客观必要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逐步发展的客观要求。2、加强宏观控制和搞活微观经济的客观要求。3、建立和健全我国金融体制的客观要求。4、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的客观要求。5、建立和发展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的客观要求。,小结,这一节主要讲述了中央银行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历史过程。最初的中央银行首先是政府的银行和发行的银行,后来才逐级发展成为银行的银行。而且最初的中央银行制度是很不完善的,如一般都兼营商业银行业务,一般都是私人股份银行,一般都没有垄断货币发行权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中央银行制度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出现了“国有化”趋势,专门从事中央银行职能;具中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普遍推行公开市场业务;逐级成为国家调控宏观经济和监督管理金融业的主要工具等。从中央银行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中央银行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新的货币制度的建立;国家干预和调控宏观经济理论的出现。总之,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呼唤中央银行的产生,而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又极大地推动着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今后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强化和完善我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职能,使其尽快发展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第二节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一、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的性质是指中央银行自身所具有的特有属性。总之,从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特点和发挥的作用看,中央银行既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又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规范与维护金融秩序、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这可以看作为对中央银行性质的基本概括。二、中央银行的职能(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即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成为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有些国家硬辅币的铸造与发行由财政部负责)(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1、集中存款准备金。2、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3、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三)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1、代理国库。2、代理政府债券发行。3、为政府融资、提供特定信贷支持。4、持有管理国际储备。5、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6、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7、对金融业实施监督和管理。8、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总之,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体现了中央银行的三大基本职能。,一、中央银行的性质及其表现,1、中央银行的性质是由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并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而改变的。2、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中央银行是一国货币信用制度的枢纽;中央银行是高于普通银行和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特殊法人。3、中央银行的性质表现在:(1)中央银行具有发行货币的特权,其它银行和金融机构则没有这种权力;(2)中央银行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通过制定执行货币政策来完成);(3)中央银行是管理国家金融事业的机关(通过监督管理金融业来体现);(4)中央银行是一国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银行(通过主持清算事宜和充当最后贷款人来体现)。,二、中央银行的宗旨,1、中央银行的性质决定了中央银行的宗旨,学习中央银行的宗旨就是为了把握中央银行制度建立的初衷与目的。2、一般来讲,中央银行的宗旨包括以下几点:(1)创造货币及信用流通工具,满足生产和流通的客观需要;(2)调节货币流通,稳定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3)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4)监督管理金融机构及金融业务活动,稳定金融市场,防范与化解金融危机;(5)代表国家政府参与国际金融活动,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监督管理一切涉外金融活动。,三、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1、中央银行的性质与宗旨决定了中央银行的业务特征,这些特征也是相对与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而言的,是发展变化的。2、按照国际惯例,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中央银行不能一赢利为目的;(2)中央银行对其存款一般不支付利息;(3)中央银行不能兼营商业银行业务;(4)中央银行的资产应具有最大的清偿性;(5)中央银行不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中央银行往往采取每样证券都买点的政策,美国政府发行的政府担保证券、各类商业证券尤其是住房贷款转化的私营企业债券已成为大多数亚洲国家中央银行追捧的对象,到2003年底,外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国债券余额高达1。126万亿美元,占美国经济总量的10%以上。有助于平衡美国不断膨胀的预算赤字并促使市场利率不断下降。)(6)中央银行既独立于政府又受政府的制约。,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异同,相同点1、都是一国经济、金融的主体;2、都在一个经济、金融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许多中央银行是由商业银行演变而来的;4、许多中央银行的早期都兼营商业银行业务。,不同点调控者、监管者/被调控者、被监管者货币信用与金融业的核心/金融业的主体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要以盈利为目的对其存款不支付利息/对其存款要支付利息资产应具有最大清偿性/资产应是“三性”的最佳均衡不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要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条件成熟时应是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对接的桥梁与政府是相对独立关系/与政府是“自主经营、依法纳税”关系资本主要归国家所有/实行股份制政策性运作/商业性运作分支机构有限适度/分支机构众多创造基础货币/创造派生存款总裁由国会、皇室或总统任命/总裁由董事会聘请,四、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1、一般教材都讲中央银行的职能为:(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2)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3)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4)中央银行是监督管理金融业的银行;2、这里换个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中央银行的职能为三方面:(1)服务的职能:包括为政府服务如代理国库,参加参与国际金融机构与活动,对政府有条件的提供信用;和为金融机构服务如主持清算事宜和充当最后贷款人。(2)调控的职能:包括垄断货币发行权,通过调控基础货币,管理货币流通;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稳定物价;管理国际收支,稳定汇价等。(3)监督的职能:包括监督管理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督管理成乡信用社;监督管理金融市场;提供支付服务等。,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的异同,联系1、政策目标的最终统一性;2、政策措施的相互协调性;3、信息资源的相互共享性;4、控制管理的政策具有联系性。区别1、功能划分的责任性不同;2、制度安排具有相互独立性;3、管理方法各自有其专业性;4、控制管理的侧重点不同。,3、在学习和理解中央银行职能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并不是指中央银行的资本全部归国家政府所有。中央银行的资本构成有四种类型。(2)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监督管理的银行其职能是逐渐形成的且其职能重心也是发展变化的。(3)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对政府的财政亏空不可能熟视无睹,一般都要想尽千方百计加以解决。但必须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下面对中央银行对财政借款和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这两种主要的政府与中央银行间的融资方式加以分析。,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与透支的异同,相同点(1)都会增加财政收入;(2)都会扩大财政支出;(3)都有利于财政履行其职能;不同点主动与被动:中央银行主动;/财政主动;临时与计划:有计划的;/临时性的;长期与短期:短期的;/中长期的;有契约与无契约:有契约;/无契约;偿还与不偿还:要偿还;/不偿还;会扩大与不会扩大AD:一般不会扩大AD/会扩大AD独立性强与不强:独立性较强;/独立性不强;有限与无限:有限的;/无限的;经济发行与财政发行:经济发行;/财政发行;符合与不符合国际惯例:符合国际惯例;/不符合国家惯例;,五、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宗旨,职能,(一)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为:1、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2、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二)中国人民银行的宗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和第五章第三十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宗旨为:1、保持货币贬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2、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实施监督管理,维护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三)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章总则第四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为:1、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2、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3、按照规定审批,监督管理金融机构。4、按照规定监督管理金融市场。5、发布有关金融监督管理和业务的命令和规章。6、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7、经理国库。8、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9、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10、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11、国务院规定的其它职责。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依照本法第四章的有关规定从事金融业业务活动。,补充:1,新中国人民银行法,法条由原来的51条增加至53条,对25处进行了修改,其中增加4条,删除2条,修改19条。2,新中国人民银行法对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进行了重新调整,将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调整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3,将原中国人民银行法的11条职责调整为新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的13项职责,增加了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监督管理黄金市场等内容。,六、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自1984年专门从事我国中央银行职能以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作用日渐显现,成就是非常明显的,也是大家有目共睹;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要建立健全我国真正的中央银行制度,我们还必须正视人民银行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的各种问题,全面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一)作为发行的银行存在的问题1、高度的计划性与发行的分散性并存;2、货币发行与信贷收支捆在一起,与国际收支捆在一起,使货币发行不能独立而成为弥补信贷收支和国际收支差额的手段。(二)作为政府的银行存在的问题1、我国财政向人民银行透支的问题;2、大量信贷资金财政化的问题;3、基层金融机构为各级财政垫付资金的问题。,(三)作为银行的银行存在的问题1、再贷款功能异化的问题;2、资金清算中的问题;3、对准备金存款付利息的问题;(四)作为监督管理的银行存在的问题1、监督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2、监督管理成本高,收益低的问题;3、监督管理职能与宏观调控职能冲突的问题。(五)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1、体制存在裂缝,人民银行的各项职能不能落实;2、人民银行机构陪设,各种干预难以摆脱;3、先天不足,人民银行干部素质不适应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要求;4、人民银行的地位与作用未引起应有的重视;5、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时间太短,各种经验不足;6、全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不深入,改革中的矛盾没有及时协调解决。,七、关于人民银行职能的转换与强化,(一)宏观控制与监督管理职能分离1、人民银行专门从事宏观控制职能,搞好宏观控制,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2、专门成立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从事银行业的监督与管理,提高银行业监督管理的效果。(二)关于人民银行职能的转换1、人民银行总行掌握货币发行权,基础货币管理权,信用总量调控权和基准利率调节权,保证全国统一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人民银行应以稳定货币作为首要任务并以此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2、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作为总行派驻地方的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跨行政区域设置,并主要从事人民银行内部监督,横向头寸调剂,调查统计分析研究,经理国库和发行基金调拨,外行管理和联行清算。,(三)关于人民银行职能的强化1、搞好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职能的分离工作,尽快进入角色,缩短分离后的不适应时间。2、协调好人民银行与银行监督委员会的关系,全面推进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3、进一步强化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职能,提高人民银行的独立性。4、加强人民银行自身队伍建设,提高人民银行干部素质。5、加快外部环境的综合改革(1)加快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进程;(2)完善各类金融市场,规范金融市场秩序;(3)加快企业改革进程,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4)创造多种多样的融资工具,推进金融创新;(5)建立健全全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信用。,补充:按照新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今后中国人民银行在履行职责方面最大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一个强化,一个转化和两个增加”。1,“一个强化”就是强化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关方面的职责;2,“一个转换”即由过去主要通过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审批,业务审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和日常监督管理等直接监督管理的职能转换为履行对金融业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风险的智能,即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3,“两个增加”即增加反洗钱和增加管理信贷征信业两项职能。,小结,本节主要学习的是有关中央银行基本性质与职能的内容。中央银行是一国信用制度的枢纽,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她既独立于政府又受政府的制约,她在业务经营上不以赢利为目的;对其存款一般也不支付利息;在业务经营对象上她主要针对金融机构和政府机构,而不直接面对工商企业和个人,她的资产具有最大的清偿性;中央银行一般不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这些都是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主要是四个方面: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监督管理金融业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她目前基本上体现了中央银行的一般特征,发挥了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不断强化我国中央银行的职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三节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虽然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实行中央银行制度,但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模式。归纳起来,大致有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准中央银行制度,跨国中央银行制度等四种类型。(一)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形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1、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指一国只设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形势中央银行的权力和履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责,中央银行机构自身上下是统一的,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逐级垂直隶属。(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这种制度。如英国,日本,法国,印度等)2、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指中央银行体系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中央级中央银行和地方级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是统一的,中央级中央银行是最高的金融决策机构,地方级中央银行要接受中央级中央银行的监督和指导。(美国,德国等),(二)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如早期的中央银行,1983年前的人民银行,1990年前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中央银行等。,(三)准中央银行制度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设通常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如我国香港特区,新加坡等)(四)跨国中央银行制度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部分或全部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如西非货币联盟区,中非货币联盟区,欧盟区等),第四节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业务,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产生与发展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运作中央银行在跨国支付清算中的作用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的风险管理,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产生与发展,一、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含义“结算(Settlement)”与“清算(Clearing)”是存在于经济社会中的两种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和货币资金转移的行为。结算是指对自己所有客户帐(对公和个人)进行的核算业务清算则是相对于本系统或者是为本系统服务的相关机构,通常它是介于两个独立结算系统之外的第三方有偿清算服务比如说工农中建这四大银行具有独立结算的系统怎么通过一个中介机构来把各家的结算业务连接起来呢?中国人民银行清算中心担任了这一重要的角色。,二、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体系(一)清算机构(二)支付系统(三)支付结算制度(四)同业间清算制度与操作三、支付清算系统的现代化随着信息与电子技术的发展,网络银行的兴起,清算系统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节约了成本,但也使得国际监管合作问题凸显。,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运作,一、中央银行支付清算运作的基本原理(一)中央银行在银行间清算中的地位提供清算服务和监督支付系统运行。(二)支付(清算)系统的种类与运行差额清算系统:结算净头寸。但如果净债务银行没有足够的头寸清偿债务,系统将无法完成清算。可供选择的措施:央行提供透支便利;由参加清算的各银行共同承担;取消与净债务银行有关的支付指令,重新计算。全额清算系统:对每笔业务进行一一对应结算。有效控制系统运行风险。包括定时清算和实时清算两种。,二、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主要内容(一)组织票据交换清算(二)办理异地跨行清算(三)为私营清算机构提供差额清算服务(四)提供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服务(五)提供跨国支付服务,三、中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一)同城清算(2000多家)(二)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异地清算:国家金融清算中心及各支行的资金清算中心)(三)电子资金汇兑系统(商业银行系统内)(四)银行卡支付系统(五)邮政汇兑系统(为个人提供邮政信汇、电汇和邮政储蓄服务)四、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重要性(一)支付系统运行是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二)支付系统运行效率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具有重要影响(三)与金融稳定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中央银行在跨国支付清算中的作用,一、跨国交往与跨国支付清算二、跨国支付清算的特征(一)具有“全局性”与“世界性”(二)涉及不同国家货币(三)涉及不同的支付清算安排(四)需要借助跨国支付系统及银行往来帐户实现跨国行间清算(五)中央银行在跨国支付清算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三、主要国际性支付系统及相关中央银行(一)欧洲支付体系及欧元清算系统(二)纽约清算所同业银行支付系统(CHIPS)(三)伦敦自动化清算所支付系统(CHAPS)(四)环球外汇交易清算所(ECHO):降低国际金融市场上广泛存在的外汇交易结算风险,避免跨时区信用危机引起国际连锁性支付风险。,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的风险管理,一、支付系统风险类型(一)信用风险:拒绝或无法清偿债务(二)流动性风险:资金暂时不到位(三)系统风险:某一用户引起的系统困境(四)法律风险(五)其他风险:技术依赖二、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一)对大额支付系统透支进行限制(二)对大额支付系统进行管理(三)对银行结算支付活动进行监督(四)发展RTGS支付系统(五)加强支付清算领域的法规建设(六)加强支付系统现代化建设与改造,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占款对冲机制,自2002年起,美元开启了新一轮贬值周期,中国经济也走出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低谷,在这内外双重原因之下,国际市场在2002年开始酝酿并形成人民币升值预期。加之中国成功加入WTO,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大规模流入,大量投机资本也涌入中国,在人民币对美元固定汇率机制下,中国央行被迫收回全部的美元,释放外汇占款,外汇储备规模得以持续放大。2003年初的“非典”也没有阻碍这一预期。,自2003年开始,外汇占款成为中国央行货币投放的主渠道。基于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中国央行启动了对外汇占款的冲销工作。2002年4月9日,央行开始卖断现券,回笼基础货币;6月25日开始公开市场正回购操作;9月24日将未到期正回购转换为中央银行票据,累计金额达到1937.5亿元。这一年,央行开始研究“对冲”外汇占款过快增长的方式,提高调控基础货币的能力。2003年4月22日,央行开始直接发行央行票据;2003年9月21日,央行将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率从6%上调为7%。至此,央行以发行央票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个工具为抓手,拉开了对冲外汇占款的大戏幕,并持续至今。,然而,“对冲”并不是免费的,央行需要为发行的央行票据支付利息,需要为冻结的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自2003年至今,央行冲销外汇占款的成本持续攀升。有学者测算显示,自2003年截至2010年底,央行对冲外汇占款的成本支出已经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高达1.08万亿元。对冲外汇占款的目的是减少货币供给,控制通货膨胀,但巨额对冲成本的支付放大了基础货币,推高了货币供给,加剧了通货膨胀。,一、央行对冲成本测算,自2002年以来,外汇占款连续大幅攀升。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外汇占款规模已经从2002年底的2.3万亿元人民币,放大到2010年底的22.58万亿元。,为了对冲外汇占款,自2003年4月发行第一笔央行票据,到2010年底,央行已经累计滚动发行了高达25.08万亿元的央行票据。关于发行央票对冲外汇占款的针对性的目的,央行在2003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银行发行央行票据的主要目的是收回由于购买外汇储备而增加的流动性,对冲操作的结果是人民银行外汇储备资产和央行票据负债同时增加。为了对冲外汇占款,自2003年9月第一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已经将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从6%提高至2010年底18.5%。存款准备金所冻结的资金量,从2002年底的1.04万亿元,放大到2010年底的12.68万亿元。关于2003年9月第一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目的,央行在2003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是为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对冲”基础货币过快增长,减轻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回收流动性的压力,有效控制货币信贷过快扩张。如此巨量的货币政策操作,对冲了外汇占款流入对基础货币的影响,约束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缓解了通胀压力,但央行也为如此巨量的对冲操作,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一)央行票据利息成本测算,(二)存款准备金利息支出测算,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对冲外汇占款的另一个主要工具。自报告期开始的2003年至2008年9月,其利率水平为1.89%,2008年9月下调为1.62%,并保持至今。考虑到中央本身就需要利用存款准备金约束银行体系的信贷行为,因此,以存款准备金冻结的资金并不全部被认为是对此外汇占款,因此发生的全部准备金利息支出,也不全部对冲外汇占款的成本。在2003年至今这一轮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初始,银行体系准备金率水平为6%。因此,在6%之上的准备金率冻结资金,为对冲外汇占款部分所发生的利息支出,为对冲成本。,(三)综合测算对冲成本规模,将2003年以来央行票据发行利息支出,与2003年至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6%之上所冻结资金的利息支出进行累加,得出本文测算的央行对冲成本。,二、对冲成本承担机制,央行支付规模越来越大的对冲成本的资金来源是哪里?支付成本的机制是什么?由于央行并不对此进行信息披露,尤其是不对外公开央行的损益表,因此市场并不能够完全清晰地回答这一问题。但央行支付、覆盖对冲成本的可能渠道有如下五种:第一、央行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第二、央行再贷款、票据等资产收益;第三、央行所提供的支付、清算、征信等服务收入,以及反洗钱等罚没收入;第四、财政承担;第五、通过货币发行承担。,(一)外汇储备投资收益能够覆盖,但没有承担对冲成本,理论上,央行以对冲成本获得外汇,形成外汇储备对外进行投资,外汇储备对外投资产生收益,投资收益汇回结汇形成人民币,央行以此投资收益产生的人民币来支付对冲成本。测算中国央行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但由于中国央行央票的利率参考基准利率,可以将中国基准利率与美国国债收益率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美国1年期国债收益率与1年期央票收益率之间的利差,来寻找中国央行收益与成本的基准对比。我们发现,在2003年至2005年3月,中国央行1年期央票收益率一直高于美国1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就是中国央行对冲的潜在成本,大于外汇储备资产的潜在收益。2005年3月到2007年11月,美国1年期国债收益率高于中国央行1年期央票收益率,中国央行处于潜在收益大于潜在成本时期。2007年11月至今,重新倒挂,1年期央票收益率大于1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考虑到中国央行外汇储备经营的多币种结构,以及美元资产里的结构,多份研究认为,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收益率在5%以上。可以覆盖对冲成本,而且央行总体还有利润盈余(不考虑外汇资产潜在贬值汇率损失)。因此,央行外汇储备投资收益,覆盖了央行对冲成本,而且还因此产生利润。但是,能够覆盖对冲成本,并不意味着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承担了央行已经发生的对冲成本。根据中国外汇储备的运营管理,外汇储备运营资金既包括储备本身,也包括外汇储备形成的利润。即中国每年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并不汇回,而是和外汇储备本身统纳经营。,(二)央行其他收益、收入不能覆盖对冲成本,根据央行资产负债表,除了外汇储备之外,央行的其他资产包括再贷款、对资产管理公司再贷款和专项票据、特别国债等。2007年,为了成立中投公司,财政部累计发行1.55万亿元产生利息的特别国债。经农行转手,该笔特别国债最终由央行持有。根据央行2010年资产负债表,截至2010年底,央行持有的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规模为9485.7亿元;持有的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11325.81亿元。这部分资产主要是央行对农信社、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的救助资金,很大部分是无息甚至是坏账资产,并不能产生好的可持续收益。此外央行还拥有7597.67亿元的其他资产。综合评估,央行除外汇储备之外其他资产的收益,以及央行在支付、清算、征信、反洗钱等领域的收入,并不能覆盖央行在准备金和央行票据总规模上的利息支出。20032010年底,加上超额准备金利息支付,累计利息支付要超过1.5万亿元。,(三)央行通过负债机制承担负债成本,以央行自身的投资收益来承担各项成本,并因此产生出损益表,或有净利润,或者有净亏损,并以该净利润或净亏损与该国财政产生联系,这是各国央行的普遍做法。中国央行也制作损益表,根据前文测算,央行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可以覆盖对冲成本。自2003年至今,相信央行损益表是一张累计产生净利润的损益表。但是,由于储备投资收益并不汇回结汇承担成本,即便收入可以覆盖成本。央行最终还是采用了分别扩大资产方、扩大负债方的机制。也就是说,央行通过负债机制,来承担各项负债的成本,即通过央行票据发行本身筹集资金,来支付央票利息本身。最终,央行通过采用货币发行机制,来负担了各项对冲成本。,外汇储备收入不纳入对冲成本负担机制,是中国央行对冲成本发生机制的根本特点。其表现是,中国央行通过货币发行来承担对冲成本。这也是中国外汇成本发生机制最受非议之处。但也正因为这一成本承担机制,超过1万亿元的对冲成本,才并没有给财政产生压力,也并没有引起市场关于对冲成本如何承担的广泛讨论。,但这一成本承担机制有两个重大影响:第一,央行通过发行央票所冻结的(外汇占款)资金规模,由于包含央票利息在内,达不到名义规模水平。也就是说,央行有一种机制,通过发行新的央票,来支付过去央票的成本,这种央票的发行,是对对冲成本的对冲,而不是对外汇占款的对冲。第二,央行对冲外汇占款的这一成本承担机制,本质上是通过货币发行来承担,该部分货币发行可能没有进入(部分进入)基础货币,但都最终进入了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并因此放大通货膨胀,由全民通过承担通货膨胀的形式承担了央行的对冲成本。,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11月1日中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累计10830.6亿元的央行对冲成本,折合全国人均承担成本808元人民币。自2003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压力逐年加大,如果说货币扩张是通货膨胀上升的唯一或主要原因,那么,20032010年累计超过1万亿元的对冲成本,是同期通胀上升的原因之一。,三、对冲成本考量与央行潜在政策冲突,(一)巨额对冲成本弱化央行对通胀的调控力1.对冲成本本身放大广义货币供应央行巨额对冲成本,是以货币发行的形式来承担的,这放大了货币投放。当前,央行将自身的首要任务明确为管理通货膨胀。控制通胀,要控制货币流动性,要消除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可以说,以货币发行机制承担超过万亿元的对冲成本,其规模之大,已经对中国货币发行机制产生了严重的干扰,放大了基础货币发行规模,推高了中国的货币基础,也助力推高了中国的通货膨胀。显然,巨额对冲成本弱化了央行在控制通胀目标方向的努力。,2.是否会因为对冲成本考虑,而减少对冲规模,推高流动性规模?在对冲成本考量之下,央行是否会选择减少对冲规模,放大市场流动性规模?2008年底至2009年,中国央行采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息等政策,推高银行信贷规模的方式,刺激经济。这期间,央行票据发行期数仅有71期,是2004年至2010年间发行期数最少的一年。央行存在一种机制,即通过减少对冲规模,放大市场流动性。而这会推高(或者存在滞后期)通胀。,3.央行是否会因为要减少成本而维持低利率,或推迟加息?这主要表现在央票利率水平上。央行如果采取加息政策,将直接反映到央票收益水平的提升,央行也将因此付出更高的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