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叙文课外阅读6篇_第1页
写人记叙文课外阅读6篇_第2页
写人记叙文课外阅读6篇_第3页
写人记叙文课外阅读6篇_第4页
写人记叙文课外阅读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送报少年万欣兰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都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还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了门口,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从第二段画线的句子中摘抄三个富有表现力的短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对文章语言和内容的感悟、理解能力。所谓语言的表现力强,一般指具体、形象、生动、丰富的语句或短语。 【参考答案】凌晨5点,两百多户人家,一万八千多级台阶(或:凌晨5点就起床,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2标题是“送报少年”,作者却用了许多笔墨写自己的儿子,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对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理解能力。这里写自己“儿子”的笔墨,其实只是为了起对比、衬托作用,更好地表现送报少年这一人物。 【参考答案】作者写“儿子”,是为了与送报少年进行对比,衬托送报少年勤奋、谦逊、懂礼貌的品质。 3找出引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的一句话。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设计的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既然问的是“伏笔”,我们可以看文章高潮与之照应的内容,即少年被北京大学录取,这样自然就会找到前面的送报少年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原因了。 【参考答案】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 4文章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在小说内容上主要有哪两个方面的表达作用。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和生活境遇的能力。考生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将具体的描写转换成抽象的概括。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表明少年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表现少年成熟、懂事的性格特点。 二、田野上的白发刘益善 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斑白,后来是额前白了一绺绺,再后来是脑后,远看如沾满了雪花,白了一大半。 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记得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一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下敲击的当儿,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儿女们的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我们兄妹劝了多少回,她都摇头。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和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觉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然后我哭了。 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选自湖北日报,有删改) 1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参考答案】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2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参考答案】母亲深夜敲盆赶田鼠。母亲跪在田中插秧。3结合语境,对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勤劳。突出了母亲此时的体力不支和劳累,表现出母亲的坚强。4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也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以及对母亲的爱和怀念。三、两碗牛肉面佚 名读大学的那几年,每逢双休日就在姨妈的小饭店里打工,不为生计,只是为了磨练自己,体验一下生活。 记忆中,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黄昏,店里来了一对特殊的客人父子俩。说他们特别,是因为那父亲是盲人:一张密布着重重皱纹的黝黑的脸上,一双灰白无神的眼睛茫然地直视着前方,他身边的孩子看上去就20来岁,衣着朴素,身上却带着沉静的书卷气,是个正求学的学生。男孩把老人搀到一张桌子旁坐下。“爸,您先坐着,我去开票。”孩子来到我面前。 “两碗牛肉面。”他大声地说着。我正要开票,他忽然又朝我摇摇头,我诧异地看他,他歉意地笑了笑,然后用手指指我身后的价目表,告诉我:只一碗牛肉面,一碗是葱油面。我先是怔了一怔,接着恍然大悟,他叫两碗牛肉面是叫给他父亲听的,实际上是囊中羞涩,又不愿让父亲知道。我会意地冲他笑了,开出了票。他脸上露出了感激。厨房很快就端来了两碗热气腾腾的面。男孩把那碗牛肉面移到父亲面前,细心地招呼:“爸,面来了,小心烫着。”自己则端过那碗清汤面。老人却并不着急吃,只是摸摸索索地用筷子在碗里探来探去,好不容易夹住了一块牛肉就忙不迭地把肉往儿子碗里夹。 “吃,你多吃点。”老人慈祥地说,一双眼睛虽无神,脸上的皱纹却布满温和的笑意。让我感到奇怪的是,那个做儿子的男孩并不阻止父亲的行为,而是默不作声地接受了父亲夹来的肉片,然后再悄无声息地把肉片夹回父亲碗中。周而复始,那父亲碗中的肉片似乎永远也夹不完。 “这个饭店真厚道,面条里有这么多的肉。”老人感叹道。一旁的我不由一阵汗颜,只是几片屈指可数薄如蝉翼的肉片啊。做儿子的这时趁机接话:“爸,您快吃吧,我的碗都装不下了。” “好,好,你快吃。”老人终于夹起一片肉,放进嘴里慢慢咀嚼起来。儿子微微一笑,这才大口吞咽那碗葱油面。姨妈不知什么时候也站到了我的身边,静静地凝望着这对父子,这时厨房的小张端来了盘干切牛肉,她用疑惑的眼神看着姨妈,姨妈努嘴示意,让小张把盘子放在那对父子的桌子上。男孩抬头环视了一下,见自己这一桌并无其他顾客,忙轻声提醒:“你放错了吧?我们没有要牛肉。” 姨妈微笑着走了过去:“没错,今天是我们开业年庆,牛肉是我们赠送的。” 男孩也只是笑笑,不再提问。他又夹了几片牛肉放入父亲的碗中,然后把剩下的装入了一个塑料袋中。我们就这样静静地看他们吃完,然后再目送他们出门。这对父子走后,小张去收碗时,忽然轻声地叫起来,原来那男孩的碗下,还压着几张纸币,一共是六块钱,正好是我们价目表上一盘干切牛肉的价钱。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不曾忘记这对父子相濡以沫的一幕。不知他们今天可好。那样的儿子一定能为父亲和自己营造一份温馨的生活。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选自中华读书网) 1开头部分的人物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表现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通过肖像描写,表现出“父亲”是一个生活艰难的老盲人,“儿子”是一个家境贫寒、苦学成才的大学生。 2父子的言行,不仅令“我”汗颜,而且让姨妈深为感动,从文中哪一处最能看出来? 【参考答案】姨妈以饭店开业年庆为理由,赠送给父子俩一盘干切牛肉。3为了使自己的爸爸得到安慰,文中写男孩先后三次用了说谎和隐瞒的计谋,请分别找出来。 【参考答案】第一次:男孩大声说要两碗牛肉面,紧接着摇头暗示,要一碗牛肉面,一碗葱油面。第二次:爸爸给儿子夹牛肉,儿子并不阻止父亲的行为,而是默不作声地接受了父亲夹来的肉,然后再悄无声息地把肉片夹回父亲的碗中。第三次:儿子碗里没有肉,却说“爸,您快吃吧,我的碗都装不下了”。4文中的男孩是个怎样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是一个勤俭节约,孝敬老人,纯朴诚实的人。5这篇文章是否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灵?请写一段话,表达你读本文后的心理感受。 【参考答案】略(围绕“父与子之间的至爱亲情如何使人感动”来答即可) 6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朴实,自然,生动。 四、胖子和瘦子冯骥才这城里,胖子和瘦子是一对朋友。那时,胖子走红运。当官儿必须是胖子,画家专画胖子,女人也要挑胖男人做丈夫。于是就出现了愈胖愈好的趋势。这位本城最胖的胖子就受到格外重视。他的两句发胖经验“多吃多睡,动不如静”被全城人当做口头禅与座右铭。照这两句话去做,果真见效!本城的胖子就愈来愈多,但一时胖不起来,鼓腮挺肚假装胖子的也不乏其人。 某日,胖子兴致勃勃地去找老朋友瘦子。他见瘦子依旧瘦骨伶仃,便伸出肉磙儿一般的食指直指瘦子的肋骨说:“现在城里人人都学我,你是我的好朋友,为什么反而不学我?天下还有比你再瘦的人吗?” 瘦子淡淡一笑,颇含自负地说:“别看你一时走红,等你过了劲儿,就该轮到我了,不信走着瞧吧!” 过一年,真有了变化。不知哪来一种说法:人胖,有百害而无一利。当人们对一种东西的好奇与兴致渐渐淡了,相反的东西就现出魅力。这种说法即刻像一阵风吹遍全城,跟着,有人在报上发表整版文章,扬瘦抑胖,并说,长寿的人中,98%是瘦子。自此,人们又开始关心“瘦身法”了,那个一直被世人遗忘的瘦子,终于被人们当做一件稀世的宝贝发现了。于是,原先写文章称颂胖子的那些人,又笔锋一转,纷纷撰文,赞美瘦子。报刊上有关胖子的报道一下子不见了。瘦子像片羽毛,一阵风,上了天。这天,瘦子在街上遇见胖子。胖子被冷落了,他感慨地对瘦子说:“当初你的话还真说对了,早该听你的话,提早设法变瘦。如今一下子很难瘦下去!” 瘦子听了,摇了摇他干树枝般的手指说:“不!你应该保持这样,说不定哪天又时兴胖子了!” (摘自青年文摘2007年7月上) 细读第一节,说说为什么有些一时胖不起来的人,却鼓腮挺肚假装胖子?试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那时,胖子走红运。当官儿必须是胖子,画家专画胖子,女人也要挑胖男人做丈夫。对城里人人都学胖子的举动,瘦子有何见解? 【参考答案】“胖”并非代表健康,胖子走红的现象肯定长不了,因此没有必要改变自己去赶时髦。一年后,人们为什么又关心“瘦身法”了? 【参考答案】因为有种说法:人胖,有百害而无一利;长寿的人中,98%是瘦子。 第五节中说:“瘦子像片羽毛,一阵风,上了天。”言外之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瘦子成了人们追求、崇拜的偶像,大家争着歌颂、赞美瘦子,瘦子被人们捧上了天。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作者在本文中讽刺了什么现象? 【参考答案】讽刺了世人不讲科学,懒于分析思考,只是一味地盲从别人,追赶时髦的现象。(答案是开放的,言之有理即可) 五、蓝色的连衫裙靳希1909年的春天来到了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城,可是,她没能给盖特街带来新面貌。临近的那些漂亮街道上的住户们都已忙开了:拾掇闲了一冬的小园子,粉刷、油漆房屋;为夏天准备好剪草机盖特街却仍是老样子:又脏又乱。 盖特街是条短街,但走过这条街的人都嫌它太长了。当然,住在这儿的人都没多少钱,穷人的要求是不多的。 他们有时能找到点儿活干,有时为找工作而奔波;他们的屋子多年没有油漆粉刷了,院子里连自来水也没有,盖特街的住户只好到街角的水栓那儿去提水。 街上的景象当然好不了没有人行道,没有路灯,街道一头上的铁路线给这儿增添了更多的嘈杂声和尘土。 春天到了,别的街上去学校读书的小姑娘们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裳。但是,这个盖特街来的小姑娘还是穿着那件她已穿了一冬的脏罩衫,也许,她只有这一身衣服? 她的老师深深地叹了口气:多好的小姑娘啊!她学习起来可真用功,她懂礼貌,见了人总是笑眯眯的。可惜,她的脸从来也不洗,还有一头蓬乱的头发。 一天,老师对这个小姑娘说:“明天你来上学以前,请你为我洗洗你自己的脸,好吗?”老师看得出,她是个漂亮的小姑娘。 第二天,漂亮的小姑娘洗干净了脸,还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放学时,老师又对她说:“好孩子,让妈妈帮你洗洗衣服吧。” 可是,小姑娘还是每天穿着那身脏衣服来上学。于是老师去买了一套美丽的蓝色的连衫裙,送给了小姑娘。孩子接过这礼物,又惊又喜,她飞快地向家里跑去。 第二天,小姑娘穿着那套美丽的衣服来上学了,她又干净又整齐,兴高采烈地对老师说:“我妈妈看我穿上这身新衣服,嘴巴都张大了。爸爸出门去找工作了,可是没关系,吃晚饭时他会看到我的。” 做爸爸的看到穿着新衣衫的女儿时,他不禁暗暗说,真没想到,我的女儿竟这么漂亮!当全家人坐下吃饭时,他又吃了一惊:桌子上铺了桌布!家里的饭桌上从来没用过桌布,他不禁问:“这是为什么?” “我们早该整洁起来了。”他的妻子说,“又脏又乱的屋子对我们这个干净漂亮的小宝贝来说,可不是个好事。” 晚饭后,妈妈就开始擦洗地板,爸爸站在一旁看了会儿,就不声不响地拿起工具,到后院修理院子的栅栏去了。第二天晚上,全家人开始在院子里开辟一个小花园。 第二个星期,邻居开始关心地看着小姑娘家的活动,接着,他也开始油漆自己那十多年未曾动过的房屋了。这两家人的活动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于是,有人向政府、教会和学校呼吁:应该帮助这条没有人行道、没有自来水的街上的居民,他们的境况这样糟,可是他们仍然在尽力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几个月后,盖特街简直变得让人认不出来了。修了人行道,安上了路灯,院里接上了自来水。小姑娘穿上她的新衣服的六个月后,盖特街已经是住着友好的、可敬的人们的整洁的街道了。 得知盖特街变化的人们管这叫“盖特街的整洁化”,这个奇迹愈传逾远。 其他城市的人们听到这个故事,也开始组织他们自己的“整洁化”运动,到1913年,有上千个美国城镇组织了修理、油漆房屋的活动。 当一位老师送给一个小女孩一套蓝色的新衣裳时,谁能料到会引起什么奇迹呢?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_,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 【参考答案】蓝色的连衫裙 老师 2“谁能料到会引起什么奇迹呢?”此句中的“奇迹”是指 【参考答案】“整洁化”运动,或是美国城镇的“整洁化”运动。 3文章描写盖特街运用了什么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对比;表现盖特街的变化之大,从侧面烘托了这位老师的教育引导之功。(大意相同即可) 4这篇文章在构思行文上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4立意上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在人物描写上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在构思技巧上运用了铺垫与伏笔。(只要答对一种即可) 5文章为何写“有上千个美国城镇组织了修理、油漆房屋的活动”? 【参考答案】从侧面突出了这位老师教育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巨大作用与深远影响。(大意相同即可)6请你概括文中“教师”这一形象。 【参考答案】这位老师是一个富有爱心、教育有方、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人。(大意相同即可)7读了本文,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 【参考答案】可从美化环境、发现美、热爱美、追求美等角度来谈。六、穷书生陶方宣日本艺术大师秋田雨雀说:“我穷得手里只剩下三粒豆子,不知是煮了好还是炒了好。”如此清贫,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 沈从文刚到北京时,稿费很少,连烧饼也吃不上,常常饿肚子。为了多发稿,他甚至用了“休芸芸”这样香喷喷的女性名字来取悦男编辑。郁达夫得知他的窘境,过来请他吃饭,把剩下的钱全给了他,还解下脖子上的围巾给他抵御风寒。这样的知遇之恩沈从文后来遇到多次,比如胡适,比如巴金。巴金名气多大啊,老远来看他,两个人很对脾气,有话就说,没话就沉默,在樱花林里来来回回地走。那是在青岛,肚子饿了常常吃不上饭,可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文朋诗友,有这么纯洁的文学理想,肚子饿的扁扁的又怕什么?70年前的青岛高人云集,令人神往,饿肚子也是美好的。 西安作家徐剑敏告诉我,陈忠实家在西安郊区灞河乡,没写出白鹿原之前,他只是个农民作者。徐当时在一家搪瓷厂做工,没事时骑着一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哐当哐当出西安城30里去找陈忠实谈文学。当时发表作品很难,连稿费也没有,就给几本稿纸。该到吃中饭时,陈妻借来面粉一边烙饼一边埋怨:你看看俺家有多穷,俺家忠实太老实,就晓得夜夜写字,又换不来钱,还费灯油呢。陈家当时的全部家当就是两间泥房一铺土炕。他们喝的酒都是陈妻用玉米芯酿的。徐一次连喝五碗,真的喝醉了,好几天爬不起来,当然走不了,就睡在陈家的土炕上。陈家连条像样的被子也没有,他半夜里被冻醒,就坐在炕上,跳蚤不怕冷,咬得他一屁股红包。没过多久,陈忠实来西安送稿,徐正好发了元取暖费,买了两个肉夹馍,递一个给陈忠实,两人当街吃起来。陈忠实咬了两口,又把肉夹馍包好,徐问他:“你咋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