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专业暑期庐山实习报告_第1页
地理专业暑期庐山实习报告_第2页
地理专业暑期庐山实习报告_第3页
地理专业暑期庐山实习报告_第4页
地理专业暑期庐山实习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暑期实践小论文 暑期实践实习报告成果形式 实习报告 负 责 人 _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联系电话 _ _ _ _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_2011_ 年_10_ 月_05_ 日 目录第一章 校园的植被与土壤31.1研究区概况31.2研究区植被概况31.3校园的土壤11第二章 尖峰山的植被与土壤132.1研究区概况132.2研究区植被概况132.4 附件一:尖峰山植物实习图片资料16第三章 家乡的植被与土壤173.1 研究区概况173.2研究区植被概况173.3研究区的土壤概况18第四章 庐山实习报告204.1 实习目的204.2 实习时间204.3 实习地点204.4 实习内容204.5实习总结26第五章 实习感想28附件二:土壤记录卡30第一章 校园的植被与土壤1.1研究区概况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设三个校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的本部校区、位于金华市环城北路的婺东校区和杭州市文二路的杭州校区。学校本部地处浙江中部,位于金华北郊,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控制区。1.2研究区植被概况 白花泡桐 枫杨 红花畿木 含笑 八角金盘 雪松 马尾松 茶梅 香樟 构树 半夏 苦楮 鸡爪槭 杜英 圆柏 侧柏 海桐 金叶女贞 麻栎 麻栎树叶 法国梧桐(二球悬铃木) 杜仲 龙爪槐 云南黄馨 桂花树 木芙蓉 刺槐 沿阶草 三叶草 龟甲冬青 竹子 葎草 桃树胶 贴梗海棠 枸骨(方形叶,有刺,冬青科) 大叶冬青(革质叶) 锦带花 苦苣菜 银杏 广玉兰 玉兰 白车轴 山合欢 商陆 罗汉松(披针形) 鹅掌楸 紫叶李 夹竹桃 杜鹃 南天竺 栀子花第35页紫薇,俗称痒痒树啊,千屈菜科(备注:一次校园植物实习的图片资料)金合欢雪松棕榈无患子桂花本次校园的植被实习,我们的行程如下:从行知大门沿着行政楼走到东大门,第二次的植被实习,从东大门的科技馆,往西走到桃源。因此,本次的植被的实习绝大部分是在新校区这边转悠,也几乎走遍了校园的一半,对于总结校园植被的特点有了一定的数量基础。以上照片均是来自于实习的过程中拍摄。根据这些植被,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校区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而涉及了很多的科,比如樟科、杜仲科、银杏科、山茶科、木兰科、百合科、豆科、蔷薇科、禾本科等等。当然,由于校园作为一个提供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域,有它的特殊性,特殊性在于很多的景观树,比如红花畿木、雪松、含笑,龟甲冬青等等景观树占据了校园的很多角落,而在不同的校园道路两旁的景观树也不一样,详见我们组的PPT展示中。1.3校园的土壤本次我们的校园土壤实习,主要来到了位于校园附近的骆家唐一座山坡上,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紫色土(紫色土的数据详见附件)。同时,在之前一天6月22日我们来到北门高村的附近看到了土壤剖面以及网纹结构(如图所示)。 根据老师的介绍,土壤中的网纹结构最主要是由于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成土条件不一样,氧化还原条件变化,导致二价铁三价铁的转化所形成的以及铁锰结核。第一,由于在这里的地形是一个小坡,有利于水分条件的不断变化,为网纹结构的形成提供了地形条件。第二,金华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相对比较丰富,成土条件中水分因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第三,这里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生成的富铝化酸性土壤,红壤分布在干湿季变化明显的地区,淀积层呈红棕色或桔红色,剖面下部有网纹和铁锰结核。我们土壤实习的第二块内容便是骆家唐的紫色土实习。紫色土是发育在亚热带地区石灰性紫色砂页岩母质土壤。全剖面呈均一的紫色或紫红色,层次不明显。(如图所示) 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们挖了一个土壤剖面,紫色土的剖面很浅,大概挖了10cm就到底下的基岩了,根据比色卡的比对,紫色土呈棕红色或者浅棕色。通过实验研究,我们也得到了紫色土的各种物化性质,如下表所示。紫色土样品测定层次化学性质养分含量物理性质土壤pH有机质质地容重含水量紫色土层0.8834%砂壤土1.556624.49% 紫色土是在紫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土壤,以四川盆地分布最广,在南方诸省盆地中零星分布。它是在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过程特点是: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石灰开始淋溶。一般含碳酸钙 ,呈中性或微碱性反应。紫色土矿质养分丰富,其农业利用价值很高。 第二章 尖峰山的植被与土壤2.1研究区概况金华北山位于金华市北郊, 距市区15km,总面10km2, 地理坐标为北纬2913,东经11938。北山属大盘山脉的一部分, 境内山峰林立, 主峰大盘尖海拔1312m,其它山峰高度一般也在500-1200m之间。在地质构造上,本区处于江山一绍兴大断裂的中部西侧,属江南古陆的钱塘江凹陷区,山体以流纹岩为主,局部为石灰岩裸露。地带性土壤以中亚热带山地红黄壤为主,红壤pH4555,主要分布于海拔500m以下的地段;黄壤pH5060,分布于海拔5001000 m之间的地段;1000 m以上的地段分布着乌黄泥上或山地香灰土。尖峰山又称芙蓉峰,屹立于金华城北,海拔427米,是登临俯瞰金华城市的最佳点之一,也是广袤绵延的北山山脉中极为普通的一座。北山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 雨量充沛, 温暖湿润, 年均无霜期260天,年均,15.1,年均10的积温为5504.5,7月份均温为26.4,1月份均温为3.6,极端低温为-9.5,极端高温为41.3,年均降水量为1500-1800mm。由于海拔不同,温差明显。2.2研究区植被概况金华市在植被分区中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我国的亚热带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密集、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气候带如何划分是一个重要问题。在亚热带的北、中、南三个亚热带的划分中, 当前最不明确、最引人瞩目的是北、中亚热带之间的界线。 丘宝剑. 我国亚热带划分中的一些问题J. 地理研究,1984年8月第3卷第1期 一般认为,北亚热带位于北纬2833,包括汉水流域、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平原大部分地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4。所以,根据金华所处的地理纬度而言,金华处于北亚热带的范围内。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被认为是北亚热带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树木都是常绿双子叶植物的阔叶树种,而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中的常绿乔木为典型代表,种类丰富,常有着明显的建群种或共建种,而在丘陵和中山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内常混入一些热带扁平叶型的针叶树种有杉木、油杉、银杉、福建柏等。常绿阔叶林群落外貌终年常绿,一般可以划分为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处于北亚热带地区的金华北山,其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是木荷、杜英、杨梅、枫香、马尾松等;其优势科为山茶科、壳斗科、樟科、栎科、木兰科、杜鹃科等。在2011年6月21日,我们徒步来到尖峰山,准备登山沿途辨认植物地带性观察土壤分布。在山脚下,老师先给我们介绍了一番尖峰山的基本情况:我们登山这边为向阳破,以典型的常绿阔叶林为主,而背面则为阴坡,由于热量水分条件不同,以灌木林为主;阳坡可以划分为5个林相,分别是地带性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松林;尖峰山的植被世界种约占10%,中国特有种约占11%,以华东成分为主,还有一小部分印度成分等等。有了这些先前的了解,我们拾级而上,攀登尖峰山,沿途不断的识别我们所了解的植物。根据资料统计 刘鹏,郭水良,卢晓. 金华北山与邻近植物区系关系的探讨J. 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2月第16卷第1期,北山共有维管束植物167科、574属、1149种,其中蕨类植物27科、55属、97种,裸子植物8课、15属、20种,双子叶植物111科、338属、764种,单子叶植物21科、116属、268种,木本植物中的常绿阔叶树种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主,达到6296,体现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点。该群落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4个层次,其物种多样性表现出灌木层乔木层层间草本层的特点。 邱志军,刘鹏,刘春生,高建国.金华北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及优势乔木树种更新类型J.广西植物,2010年9月 群落的建群种为木荷、苦槠,枫香、马尾松等也占有一定优势;并且群落正处于顶级演替的前期,并未达到最终阶段,将进一步向以木荷、苦槠为优势种的方向发展。2.3 研究区土壤概况 根据于老师的介绍,金华的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和黄壤,一般在亚热带湿热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条件下,发生脱硅富铝化过程和生物富集作用下发育而成红壤,而到了山峰附近由于水热条件发生变化,出现黄化过程而形成黄壤。以上三幅图分别为山脚、半山腰和接近山峰的不同海拔的不同土壤剖面,土壤数据参数详见附件二。 尖峰山山脚和山腰的土壤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成土条件的差异。由于山脚和山腰的降水量、气温、母质等成土因素的差异导致了山脚为地带性红壤,而山腰为黄红壤。首先,成土母质是决定土壤磁性的主要因素。卢升高、俞劲炎. 浙江省红壤和黄壤的磁性与成土因素的关系J. 土攘通报,22(7):66-69,1991浙江省各种岩石母质上发育的红壤和黄壤磁性截然不同,由玄武岩、安山岩以及其它强磁性岩石形成的红壤,而黄红壤的磁化率明显比红壤要弱。由此可见,红壤和黄红壤在成土母质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其次,山底和山腰的气候也明显存在差异。古人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正是对山脚和山顶的气候差异的最好描述。气候的差异首先体现在气温方面,气温的垂直递减率为6摄氏度每千米,尖峰山的海拔约427m,由此推算,山底下和山顶的气温也大概有2.4摄氏度的差异。气候的差异还体现在降水方面,在一定的海拔范围内,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逐渐增多。综合这两个方面,红壤和黄红壤的差异也体现在气候因素。再次,地形对土壤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地形通过影响土壤中氧化铁矿物的迁移、氧化还原过程, 进而影响土壤。通过在山腰和山脚下的取样,然后带回实验室的测量,我们得到了几组数据,如下表所示。红壤样品测定层次化学性质养分含量物理性质土壤pH有机质质地容重含水量腐殖层0.4303%中壤土1.817616.66%过渡层0.3067%轻壤土15.17%淀积层0.2398%中壤土20.97%2.4 附件一:尖峰山植物实习图片资料 第三章 家乡的植被与土壤3.1 研究区概况家乡洄溪村坐落于浙江省淳安县西部的一个角落,四周高山环绕,期间有一条绵延婉转的河流穿过。(如图一)淳安千岛湖位于浙江西部淳安县中部: 地处北纬2922- 2950, 东经11834- 11915,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最高海拔967m, 山体走向复杂, 地形切割强, 地貌和小气候复杂。千岛湖山地土壤主要是红壤、黄壤和岩性土3大类。土层厚度一般为50-120cm, 有机质含量0.9%-12%, pH 值为5.5。该地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北缘, 气候温暖湿润, 四季分明据淳安县气象站观测表明。年平均降水量1 429.9mm, 蒸发量为1 381.5mm, 相对湿度76%, 年均温17 , 7 月平均气温为28.9 , 1 月份平均气温5 , 极端最高温41.8 ( 1966 年8 月8 日) , 极端最低温- 7.6 ( 1969 年2 月6 日) , 年平均无霜期263d, 日照时数为1 951h, 10 的年活动积温为5 409.9 , 本区无霜期长, 雨量充沛, 热量丰富,对植被恢复非常有利。 图一 家乡地理位置卫星图片3.2研究区植被概况千岛湖的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建群树种有木荷、青冈、甜槠、苦槠、石栎等常绿阔叶树种,通常伴生冬青、杜英等常绿阔叶树种,以及枫香、南酸枣、白栎等落叶阔叶树种。但是千岛湖的森林植被变迁有着不平凡的历史。淳安县的森林植被发展经历了坎坷的发展过程。1959年新安江水库的建造,使得千岛湖的植物生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安江水库的建成,使得动植物生境破碎化,对淳安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景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库区森林几乎殆尽,水土流失,生态恶化。虽然在这次变革中,山区的植被得以幸存。但是,1958-1960年的大跃进,各地积极开展炼钢铁运动,森林被用作燃料,这次运动使得一大片的森林植被的砍伐,山区的植被也被破坏的很严重。根据父亲所所介绍,现在所看到的茶园里面的直径3-4米粗的树桩均是在那时被砍伐掉的。由于上述历史原因,原生的常绿阔叶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取代而之的是大面积次生的马尾松和杉木暖性针叶林。“针多阔少”是历史遗留的难题,是千岛湖森林资源结构现实反映。 严世峰,丰炳财,余梅生,徐高福.千岛湖林相改造历程与方向J.防护林科技,2009年5月第3期 由于以人工次生林为主,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林相单调,缺乏季相变化,无法使得森林生态系统发挥观光游览、保持水土等功效,因此积极推进林相改造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受景观破碎化的影响,原来的缀块被分割,主要的缀块类型有天然常绿针叶林(马尾松纯林)、天然针阔混交林、人工乔木林、茶果等经济林、灌木林、耕地、居住区和工业区等。 徐高福.千岛湖区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初探J.林业调查规划,2004.May.29(增刊):159-161 经过县政府和人民群众45年的不懈坚持,贯彻实施封山育林政策,终于取得良好的成效,森林和植被得以生长恢复,森林植被覆盖率也很快飙升。其具体措施包括:增加阔叶树比重、营造生态(景观) 经济林以及重视发挥竹林的生态功能效益等。如今,千岛湖植被发展正朝着地带性群落阔叶林演替。现在家乡又恢复了青山绿水的面貌,站在屋顶,环看四周的山(一般海拔为200米以下),可以清楚的看到5个林相:低矮灌木林、茶果经济林、竹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随处可见的植被包括蕨类、杉树、马尾松、竹林、樟树、苦楮、柏木、木荷等等,而在海拔稍微高一点的地方还可以看到很多石砾林和青冈林。据资料表明,千岛湖植物资源丰富, 有维管束植物1 824种, 隶属194 科830 属, 其中木本植物801 种, 观赏植物498 种。徐高福,章德三,张立功,黄武祥. 千岛湖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J.2005.Apr.30(2):25-283.3研究区的土壤概况据资料表明,淳安森林土壤有3个土类、5个亚类、10个土属。分布以黄红壤为主,占868;钙质紫砂土次之,占78;侵蚀性红壤占27;石灰岩土占25;黄壤面积最小,仅占02。 许利群,徐高福等. 千岛湖地区森林土壤类型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7年7月第4期 森林和土壤唇齿相依,关系密切。由于千岛湖的特殊植被发展历史情况,千岛湖的森林植被, 绝大部分是水库建成后,经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人工造林后形成的。经过调查发现,无论是天然林,还是人工林,阔叶林地养分明显高于针叶林和混交林地。阔叶林地除了提供较多的营养元素外,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也大大优于针叶林。因此,改造林相,保持森林多样性,逐渐向阔叶林演替尤为重要。第四章 庐山实习报告4.1 实习目的 通过在庐山开展为期5天的实习,初步了解庐山的植被和土壤的分布特征、形成机理和庐山的发展演化历史等,同时,加深了我们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理解,使学习和实践相结合。4.2 实习时间 2011年8月28至2011年9月3日4.3 实习地点 江西九江庐山景区庐山,是中国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雄踞于江西省北部。4.4 实习内容 从8月28号到9月2号,我们开始了为期5天的庐山植被土壤实习,这5天对于我们而言,每天都能收获很多很多课外的知识,每天都获益匪浅。因此,这5天的实习把我们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了实践。第一天8月29号的清晨,我们开始上午的实习。在牯岭镇的一个下坡街道,我们看到了地貌学叶炜老师展示给我们看的那张图片的原型,西谷冰桌。(如图所示) 对于这个冰桌的来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坚定的认为,这是一种冰川作用的结果,是冰漂砾。因而,西谷也是一条冰川作用后的U型谷。而地理学界则不认同这样的说法,通过现代一系列科学技术实验的论证,庐山在不存在永久性冰川,因而,不可能是冰川作用的结果,而泥石流的作用的结果。泥石流夹带的大石块,由于遇到阻碍,动力忽然减小,石块停下来,便形成了这样的地理景观。虽然外界包括当地旅游局都冠名以冰川作用,称为冰桌,但是作为学生,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我们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当然,我相信,当科学技术更加发展的时候,我们可以站在更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从更加微观的角度来观察这个“冰桌”,我们可以看到肉红色的砂岩夹杂着石英颗粒。朱老师说,石英分布均匀的地方抗侵蚀能力强,而分布不均匀之处,抗风化能力弱。顺着西谷而下,我们来到如琴湖,这是牯岭镇的地势比较低的点,因而各种生活废水都流到这里面,由于形状像一把小提琴,因而被称为如琴湖。如琴湖旁边也坐着很多艺术生在这边写生,由此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边的风景秀丽,风光旖旎。顺着如琴湖湖边走,一路上看到植物,鹅掌楸、日本冷杉、落叶松、苦楮、甜楮、青冈栎、木荷等亚热带植被,由此可见,庐山的植被还是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到了如琴湖的另一端便是花径亭,伟大诗人白居易曾居住于此,并题“花径”字,留诗一首。接着,我们去了锦绣谷和仙人洞。在这个景区,我们看到很多悬崖峭壁景观,正是庐山的隆升上抬的构造运动加上后期的侵蚀风化等作用才形成的雄伟壮丽的景观。崖壁高耸陡峭,大都近乎垂直,十分险要。快到中午的时候,我们去了大天池景区,观看了土壤剖面,也让我们对庐山的土壤有了初步的了解。根据于老师的介绍,在这个景区的土壤主要是山地黄棕壤,山脚可以出现山地红壤,而山顶以山地棕壤为主,其主要的影响是由于海拔的不同,各种成土条件发生变化,因而出现了土壤也依次为山地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山地草甸土。在大天池(海拔约900m)的土壤剖面可以划分为: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约30cm)、黄化层、4-5cm的过渡层、淀积层(约24cm)。土壤的母质为坡积物,土壤质地粘重,新生体少。下午,我们的主要实习地点是在三宝树五龙潭黄龙潭电站大坝铁索桥石门涧龙首崖大天池一线。这一路上我们看到很多的地理现象:首先,从水库走到三宝树的途中,一路上的树几乎都是柳杉,树杆高大挺拔但是树根却很浅裸露,并看到了清楚的生物分化。(如图所示) 在三宝树景区,我们看到了三棵巨大的古木,两棵柳杉和一棵银杏。在电站大坝的水闸地下发现了很多的石壶,由于涡旋水流的侵蚀下形成的。在山路的对面我们发现了一个大约中期的倒石堆。往前便是铁索桥,铁索桥是架在两个山腰间,十分雄伟气派,让我们不禁为人类的聪明才智所震撼。 然后,我们翻山越岭,拾级而上,穿过了石门涧,登上了龙首崖,最后终于抵达目的地大天池。天池寺原名峰顶寺,为平慧远所建,至南宋嘉定年间重建,后来毁于战火,后明太祖朱元璋下旨重建,赐名:“天池护国寺”。第二天今天早上我们首先来到了芦林的冰泥砾剖面。按照李四光的观点,这是第四纪冰期冰碛物剖面。而地理学家对着观点并不认同,认为第四纪冰川并不存在,这些巨石很有可能是在某次泥石流的作用下形成的。在朱老师的介绍说,在这条山谷的左边岩壁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层次,表层是巨大的岩石和植被的根系,往下是一层较细的泥土,再往下又是大石砾。(如图所示)而在崖壁的右边,我们刚开始以为是一层水泥浇筑过的崖面,但后来,经过仔细的观察过后,才发现这是一种岩石,在不同的地方风化程度不同,在靠近水的地方,风化强烈。 在看完地址剖面后,我们徒步来到了毛泽东同志的古旧,感受一下庐山的人文气息以及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卓著地位。多位国家领导人都亲赴庐山,重温当年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岁月。此行,我们作为一名游客,而非是实习生,学习一下中国革命历史的庐山篇章。当然,在庐山的地质博物馆,我们看到了我们熟悉的各种岩石矿物以及庐山的模型图。同时,在故居的外面花园,我们看到了很多植物,比如日本五针松等。然后,我们乘车来到了含鄱口景区。站在含鄱口景区往下眺望九江市美丽的风景,由于雾气很大,因而很遗憾,没有看到鄱阳湖,当天下午,我们的目的地是植物园,因此我们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把看看植物园的植物,辨认科属,记录特征。植物园的植物种类丰富,并且按照科把同科的放在一个地方,这给我们认识植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934年在含鄱口建立庐山森林植物园, 1954年改名为庐山植物园,为我国唯一历史最长的亚高山植物园, 是不同领域的自然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考察和教学实习的良好研究场所。我们先从茶科开始辨认,红花油茶,金钱松,阔叶十大功劳,欧洲山毛榉,刺楸,伞形绣球,灯笼花,甜楮,豪猪刺,青窄槭,白鹃梅,凹叶厚朴,尾叶冬青,绿叶胡枝子,野茉莉,东南柯,黄山木兰,细叶花柏,枳椇,日本晚樱,胡颓子,四照花,黄杨,龙爪槐等等。第三天由于三号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因此,我们原先的实习计划被迫改变了,上午我们集体休息。吃过中饭,我们开始徒步来到王家坡景区。但是由于雾气实在太大,我们未能见到其真面目,只能听老师的讲解,模模糊糊的在脑子留下微弱的记忆。根据老师的介绍,这是大坳冰斗所形成的U型谷,宽浅。冰川谷谷型指数可以用宽度深度来衡量,当冰川谷谷型指数在0.24-0.5之间,U型谷最为典型,庐山的U型谷绝大部分小于0.2,部分甚至小于0.1。在王家坡的底下是融冻蠕移碎石带。第四天我们上午的形成主要是三叠泉景区。沿着陡峭的台阶而下,逐渐发现了三叠泉的真面目,一条白练从高山经过两个断崖,最后飞流而下。三叠泉的景色十分优美,但是,我们实习生更重要的是看到其中的地理现象。三叠泉实质指一个向斜构造,形成了清廉谷,经历了三次隆升,形成了三叠泉。下午,我们自愿的攀爬了五老峰。五老峰,顾名思义,五座山峰相连。每登上一个山峰,我们都是一种自我的超越,然后,是每一座山峰旖旎的风光作为奖赏。陡峭的崖壁,往下眺望九江市,一路上的花花草草都是一种奖励。五老峰是一个背斜构造,因而形成了很多的悬崖峭壁,十分雄伟壮丽。庐山的植被谈到庐山的植被,就必须了解庐山的自然环境特征。庐山是一个由断层作用而上升的块状山, 海拔一般都在1000米以上,最高的大汉阳峰海拔1473.8米。庐山的岩层是相当古老而复杂的, 上壤类型多种多样, 有红壤、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山地沼泽土等。庐山地处我砰亚热带东部季风气候区, 因地势独特, 山上山下气候迥然有别, 山麓低丘湖滨地带属长江流域湿热区。庐山年平均气温17.2,全年有五个月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其中以7月气温最高, 均温29.6。全年有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在10以下, 其中以1月气温最低, 均温4.4,年降水量1300mm。关于庐山植被的垂直分带,许多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 根据不同的指标, 提出了不同的植被类型或垂直带谱:胡先骁教授把庐山植被分为低山松杉林、厚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赤松林、丛薄和山上草地等六种群落 胡先骁:庐山植物社会、庐山志.卷8,1933;鞠继武同志却认为这六种植物群落作为六个带并不十分明显, 他根据庐山自然植物群落的分布划分为四个带:常绿阔叶林带(海拔800米以下)、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带(海拔800-1000米)、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000-1200米)和灌木林带(海拔1200米以上) 鞠继武:庐山自然地理,新知识出版社,1958;华中农学院根据庐山森林植物特征种分布高度作为唯一标准, 区分庐山森林植物带为暖温带森林植物带(海拔800米以下)和温带森林植物带(海拔800米以上)两个带。由此可见,庐山的植被垂直分带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分法,不同学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朱老师给我们讲解介绍的时候说,庐山植物的背景是人工植被为主,种类非常丰富,其垂直地带性可以分为3个层次:小于600m是常绿阔叶林,典型的植被是甜楮、苦楮、樟树、木荷、青冈栎和青栲等为主;600-1200m是常绿和落叶混交林,以縋樟、枹树、芦山椴、化香等为主,大于1200m落叶阔叶林带,以灯台树、四照花、青钱柳、青冈栎、木荷等为主。庐山的植被以亚热带植被(第三系古老植物)为主,并有暖温带植被的渗入,另外还有部分热带植被。庐山的植被中,种子植物1800中,158科,642属,特有种约占5%左右,以裸子、被子植物占优势,尤其是被子植物占了绝大多数,较同纬度的植物区系更为丰富。庐山的土壤庐山因其独特的土壤形成过程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形成类型多样的土壤。根据庐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常绿阔叶林的植被条件,水平地带性土壤为红壤、棕壤和黄壤。但是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生物、气候依次变化,土壤类型也依次更替,呈现出垂直地带性的特征。因此庐山由下而上依次形成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等地带性土壤。(如图所示)相应的,庐山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制约着植被地垂直分布,因此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一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一落叶阔叶林带的更替。 庐山土壤垂直分布图约在海拔100米以下的山麓及山麓以外的丘陵和沉积阶地, 是红壤和黄壤的分布区, 为常绿阔叶林及马尾松林。在某些黄壤阶地上和由近代冲积造成的河漫滩地带, 由于人类长期种植水稻而成水稻土。约在海拔400-1000m之间的山坡地带是黄壤和棕壤分布区,植被有常绿阔叶林及与落叶阔叶树的混交林和针叶林。约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区域是山地棕壤和亚高山草甸上的分布区, 有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我们本次土壤实习主要在大天池景区,因而地带性土壤是山地黄棕壤(海拔约900m),山地黄棕壤分布于海拔900 1 200 m 地带的各种母质上, 局部地区海拔可达1 300m 左右。成土过程中具有坡积作用明显、土体较松、厚薄不一等山地土壤的一般特点(如表一所示), 该类土壤均匀分布于山体上部, 温凉湿润, 林被茂密, 有机质累积速度较黄壤大, 淀积粘化与富铝化的成土作用特征明显。植被以常绿针阔混交为主, 伴有落叶阔叶混交林, 郁闭度高。 表 一 山地黄棕壤剖面特征 王景明, 卢志红等. 庐山土壤类型的特点与分布规律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2( 6) : 1284- 12904.5实习总结从8月28到9月2号这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我们都收获颇多,一个个都受益匪浅。五天的实习,让我见识了庐山秀美的风光、浓厚的革命色彩、地带性土壤及植被等等大自然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而我们在这之前还是停留在书本上给我们的图片。即使在生活中遇到也很难和地理专业的知识相联系。而这次的实践无疑充当好了这个桥梁的作用,让我们把书本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也让我们对这个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并印刻在自己的脑海里面,并且为最后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陆游曾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在告诫我们这些年轻人不要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止步不前啊,应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理解领悟。比如,我们在书本上学了很多类型的土壤及其相应剖面和特征,但是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离开了老师的指导并不能那么清楚的判别;再比如,在判别庐山植被类型和群落组成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可以解决的,因为还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导致了一些差异也是需要我们去考虑的;而周老师跟我们介绍说,地形云由于庐山地势的抬升到高空,因而变化很快一般不会有大雨,这是经过很多的亲身实践才能得出来的结论。而我们当今大学生恰好缺乏这方面的实践,因此,很多都是纸上谈兵,很难应用于实际,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当今大学生,我们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因此,像这次这样的实践机会并不多,我们应当好好的把握。它不仅给我们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更让我们应用所学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章 实习感想由于我们09级本次实习有一定的特殊性,往年的时候,实习一般都放在短学期的时候,因此,我们在短学期的时候在金华学校附近先进行了植被和土壤的实习,分别在尖峰山、校园及校园附近地区(骆家唐和高村)进行了植被和土壤的实习。由此,我们的实习内容非常的丰富充实,同时,也给了我们提供了几种以上的对比,比如庐山、金华和家乡的植被、土壤对比等等。首先,让我对6月份的实习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想。6月份,我们的实习都在学校额周边,虽然气温有高,但是每天的实习并不算累。我们实习的第一天是在尖峰山,尖峰山虽然对我们每个师大的人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了,几乎都攀登过。而此行我们的目的却不在于攀登到顶峰挑战自己,而更多的是观赏沿途中的一些地理现象,比如各种植被比如木荷、樟树、马尾松、苦楮等等,我们之前经常忽视的。而这次,我们却就是冲着这个目的而来的,一路上不断做笔记记录着各种植被名称。在半山腰的时候,我们看到了黄红壤,并在一个角落挖了一个剖面,测量了各层的厚度,用比色卡比对了各层的颜色。虽然这些事情看上去很繁琐细小,感觉很简单,但是如果没有自己亲身动手去实践一次,谁能保证当未来在中学教学的时候,能够很熟练的向同学展示各个流程如何操作呢?因而,事情虽小,我们也需要亲力亲为才能更好的掌握,并熟练。第二天我们的任务是在校园辨认植物,由于在第二学期的时候,我们在一个周末已经实习过一次了,所以这次我们的已经可以认得出一些植物了,并能简单的用专业的术语去描述植物的特征,比如叶脉特征、革质叶等等。第三天我们的实习主要是一些实验和紫色土的实习,上午我们先来到了骆家唐的一座小山丘,我们挖了一个土壤剖面,测量了各层的深度,并用环刀去了样品带回实验室测量。以上便是我们在6月份的实习内容,看上去貌似很重复机械,但是,我们每天却都有心得体会心得。第一天我们认识了尖峰山的植被,从各个角度了解了红壤和黄红让的区别;第二天,我们熟悉了校园的植被一级看了网纹结构,知道了网纹结构形成机理;第三天,知道了紫色土的分布以及一些物理特性,因此,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每天都学会了新的知识,让我们感觉实习很充实。其次,从8月28到9月2号这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我们都收获颇多,一个个都受益匪浅。五天的实习,让我见识了庐山秀美的风光、浓厚的革命色彩、地带性土壤及植被等等大自然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而我们在这之前还是停留在书本上给我们的图片。即使在生活中遇到也很难和地理专业的知识相联系。而这次的实践无疑充当好了这个桥梁的作用,让我们把书本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也让我们对这个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并印刻在自己的脑海里面,并且为最后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陆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