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让钼矿预查报告.doc_第1页
沙让钼矿预查报告.doc_第2页
沙让钼矿预查报告.doc_第3页
沙让钼矿预查报告.doc_第4页
沙让钼矿预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藏工布江达县沙让钼矿西藏工布江达县沙让钼矿 预预 查查 地地 质质 报报 告告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六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六 六大队六大队 二二 七年十二月十八日七年十二月十八日 西藏工布江达县沙让钼矿西藏工布江达县沙让钼矿 预预 查查 地地 质质 报报 告告 编写单位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六编写单位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六 六大队六大队 项目负责 许远平项目负责 许远平 编编 写写 人 许远平人 许远平 孙晓轩孙晓轩 袁立涛袁立涛 杨政伟杨政伟 吕吕 渊渊 王乐峰王乐峰 佘建辉佘建辉 审审 核 赵汇一核 赵汇一 许远平许远平 总工程师 邱仁轩总工程师 邱仁轩 队队 长 杨长 杨 平平 提交单位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六提交单位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六 六大队六大队 提交时间 二提交时间 二 七年一月二十日七年一月二十日 2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前言前言 1 1 第一节 目的任务 1 第二节 矿区位置及交通 2 第三节 以往地质工作 2 一 以往地质工作概况 2 二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3 第四节 本次工作情况 4 第二章第二章 区域地质区域地质 7 7 第一节 地 层 7 第二节 构 造 8 第三节 岩浆岩 8 一 侵入岩 8 二 喷出岩 9 第四节 区域地质条件及找矿远景 10 一 区域地质条件 10 二 找矿远景 12 第三章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矿区地质特征 1212 第一节 地 层 12 第二节 构 造 13 一 断裂构造特征 13 二 其他构造特征 14 三 断裂构造控矿规律与成矿关系 14 第三节 岩浆岩 15 第四节 变质岩 17 第五节 最新工作成果 18 一 地质工作成果 18 二 物探工作成果 19 三 化探工作成果 22 3 四 地物化探工作成果综合解译 25 第四章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 2727 第一节 矿体赋存特征 27 一 矿 化 体形态规模及分布范围 27 二 矿化特征 28 第二节 矿石特征 31 一 矿石结构构造 31 二 矿石物质成分 33 三 矿物生成顺序 33 第三节 矿石类型和品位 34 第四节 矿层顶底围岩含矿情况 34 第五节 围岩蚀变及分带特征 35 第六节 找矿标志 37 第七节 矿床成因分析 37 一 矿化主要特征 37 二 成矿物质来源 37 三 成矿控制因素 38 四 矿床成因初探 38 第八节 矿床资源量估算及远景分析 39 一 资源量估算 39 一 资源量估算的基本依据 39 二 资源量估算结果 40 二 矿床远景分析 40 第五章第五章 勘探工作方法及技术质量评述勘探工作方法及技术质量评述 4242 第一节 地形及工程测量 42 一 地形测量 42 二 工程测量 44 三 质量评述 44 第二节 地质填图 44 一 1 1000 地层剖面测量 44 4 二 1 1000 勘探线剖面测量 45 三 1 5000 地质草测 45 四 1 2000 地质测量 46 五 质量评述 47 第三节 物探工作 48 一 工作方法 48 二 质量评述 51 第四节 土壤 岩石 地球化学测量工作 52 一 测网布置 52 二 土壤地球化学样品采集 52 三 资料整理 53 四 质量评述 54 第五节 探矿工程 56 一 槽探工程 56 二 钻探工程 57 三 质量评述 59 第六节 岩矿实验测试 59 一 化学分析 59 二 小体重测定 62 三 质量评述 62 第七节 原始地质编录 资料综合整理与报告编写 64 一 原始地质编录 64 二 地质资料综合整理 综合研究 65 三 报告编写 65 四 质量评述 65 第六章第六章 结语结语 6565 第七章第七章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6666 一 存在的问题 66 二 下步工作建议 67 i 附附 图图 1 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沙让钼矿区地形地质图 1 5000 2 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沙让钼矿区地形地质图 1 2000 3 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沙让钼矿区化探综合异常图 1 5000 4 沙让钼矿区地表取样地质平面图 1 1000 5 沙让钼矿 A B 地质横剖面图 1 5000 6 沙让钼矿 TC1 探槽素描图 1 100 7 沙让钼矿 TC2 探槽素描图 1 100 8 沙让钼矿 ZK002 钻孔综合地质柱状图 1 200 9 沙让钼矿 ZK003 钻孔综合地质柱状图 1 200 1 第一章第一章 前前 言言 第一节第一节 目的任务目的任务 为了勘查开发西藏工布江达县沙让钼矿床 查明其资源 储量 评价 其资源潜力 为嘉里商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决策提供地质资料 我队接受 了公司邀请参加工程勘查竞标 通过现场考察说明会后被选中为勘查单位 公司下达了 西藏工布江达县沙让钼矿勘探项目任务书 其内容如下 工工作项目名称作项目名称 西藏工布江达县沙让钼矿勘探 工作起止年限工作起止年限 2007 2008 年 20072007 年工作任务年工作任务 1 按照公司要求 全面开展沙让钼矿的地质勘查工作 大致查明矿 体的形态 产状和规模 大致查明矿石的质量 大致查明矿床的开采技术 条件 2 2007 年设计的主要工作量 1 1 2000 地形测量 5km2 2 1 2000 地质测量 5km2 3 1 5000 地质测量 9km2 4 1 10000 物探测量 由甲方外包完成 9km2 5 1 1 万土壤 岩石 地球化学测量 9km2 6 探槽 1500 2500m3 6 钻探 施工由甲方外包完成 2000m 7 化学分析样 含土壤 岩石样 5000 件 土壤分析样 9 平方千米 300 个样 平方千米 2700 件 钻探岩矿芯样 2000m 2000 件 2 3 3 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 提交 西藏工布江达县沙让钼矿勘探报告 其中 2008 年 1 月 30 日提交阶段性工作总结及 2008 年工作设计 依据 西藏工布江达县沙让钼矿勘探项目任务书 要求 我队及时组 织编写了矿床 2007 年度勘探设计 交嘉里公司审定后执行 勘探项目部 于 2007 年 8 月 16 日进场展开工作 经过近四个月的野外作业 完成了项 目任务书的工作计划和任务 达到了预期地质目的 于 2007 年 12 月 10 日收队回成都 进行室内整理 第二节第二节 矿区位置及交通矿区位置及交通 沙让钼矿区属于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金达镇管辖 矿区面积 8 91km 2 地理坐标 东经 92 40 00 92 42 00 北纬 30 10 30 30 12 00 矿区位于县城 299 方向直距约 62km 距川藏公路约 40 km 距拉萨市约 260km 矿区与川藏公路上的金达镇间有简易公路相通 金达镇与县城及拉萨市有柏油路相连 交通较方便 见图 1 矿区交通位 置图 第三节第三节 以往地质工作以往地质工作 一 以往地质工作概况一 以往地质工作概况 解放后 西藏先后有地质 科研单位对该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地质矿 产工作 该区以往主要地质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 1 1974 年 1979 年西藏区调队进行了 1 100 万拉萨幅区域地质调查 工作 并编写了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2 1987 年 1989 年西藏物探队开展了 1 50 万那曲幅区域化探扫面 工 作 发现了沙让钼异常 并对异常进行了三级查证 3 3 2004 年西藏区调队开展了钼矿预查工作 发现了二条钼矿化异常 带 提供了进一步工作靶区 4 2005 年 6 月 2006 年 7 月 西藏区调队对该区开展普查工作 主 要工作内容有 1 5000 地形地质草测 1 1000 地质化探综合剖面测量 槽 探 平硐和钻探工程施工 相关样品的采集测试等 提交了普查报告 报 告中认为辉钼矿产于斜长花岗斑岩体的构造破碎带中 属岩浆热液型的辉 钼矿床 图图 1 11 1 矿区交通位置图矿区交通位置图 4 二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二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区内以往地质矿产研究程度较低 沙让钼矿区先后开展过小比尺的区 域地质 区域化探 异常查证 预查和普查 为本次勘查工作提供了一定 的基础地质资料 其中 1 100 万拉萨幅区域地质调报告 可引用至设计 和报告的区域地质部分 1 50 万那曲幅区域地球化学说明书 及其地球 化学图件 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沙让钼矿预查报告 相关资料为本区 普查工作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沙让钼矿普查报告 及相关图件对认识矿床的成因和开展进一步找矿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西藏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提交的普查报告认为辉钼矿产于斜长花岗 斑岩体的构造破碎带中 属岩浆热液型的辉钼矿床 其工作重点主要是对 构造破碎带控制的岩浆热液型富矿的圈定控制 忽视了对矿化斑岩体总体 资源评价 因此很难对该区钼多金属矿资源潜力作出判断 势必影响找矿 思路 第四节第四节 本次工作情况本次工作情况 本次勘探工作于 2007 年 8 月 16 日进场 我勘探项目部工作人员克服 了高原缺氧高寒等恶劣环境的影响 在近四个月艰苦的野外工作中 综合 运用各种探矿手段 各项目组协同作战 互相验证和促进 较好地完成了 本年度的生产任务 勘探项目部于 2007 年 12 月 10 日结束了野外作业 收队进行室内整理 编制 西藏工布江达县沙让钼矿预查地质报告 及 西藏工布江达县沙让钼矿勘探地质设计 本年度的预查工作 实行 总体布署 分步实施 先西段后东段 重 点解剖 的原则 在面上开展了 1 10000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 1 10000 地球物理测量工作 用以圈定异常 分析深部矿化规模和规律 指导探矿 工程的定位 测制了矿区 1 2000 地形图 开展了 1 2000 及 1 5000 地 5 质测量 在矿化岩体及内外接触部位 采用槽探工程手段进行揭露控制 深部实施钻探验证和探索 通过在各探矿工程系统取样 对矿化斑岩体中 钼品位及变化情况 对深部泥化带 钾化带的规模及其矿化特征有了初步 了解 圈定出了地层 构造和不同类型岩体 初步划分出了岩浆岩体的相 带和矿化蚀变带 采用瞬变电磁测深法探测了地下 800 米以内硫化物异常 体的赋存范围 深度 延伸等情况 初步推测了异常体的矿化强度 通 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了解了矿区多金属元素背景 圈出了化探异常 并 对异常做出了解释和评价 在对地 物 化探资料的梳理和综合分析研究后 本次勘查工作对含 矿岩体的出露范围有了初步界定 对引起异常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的初步解 释 对矿区的下部勘探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和思路 进而对矿区的资源远 景做出初步探索和预测 野外工作期间 以唐菊兴教授为首的专家组多次到现场进行考察和检 查指导 极大的促进了我们勘探工作的顺利开展 2007 年度完成实物工作量统计见表 1 6 完成实物工作量统计一览表 表 1 工工 作作 项项 目目计量单位计量单位设计工作量设计工作量累计完成工作量累计完成工作量备备 注注 一 地形测量一 地形测量 1 1 2000 地形测量 km255 2 GPS 控制点 点1010 二 地质测量二 地质测量 一 专项地质测量 1 1 5000 地质测量km299 2 1 2000 地质测量km255 二 剖面测量 1 1 1000 实测地质剖面km44 2 2 1 1000 实测勘探线地质剖 面 km73 63 1 1 500 实测岩相地质剖面km3 2后期增加要求 三 化探三 化探 1 1 10000 土壤面积测量km299 2 测网布设km299 四 工程施工四 工程施工 一 槽探m325007200 二 钻探m320001013 3 五 岩矿试验五 岩矿试验 1 基本分析 Mo Cu Au Re 件23002180 2 基本分析样品加工 件23002180 3 化探样分析样品加工件27002735 4 化探样分析 岩屑 土壤 件27002735 5 硅酸岩全分析件1524 6 岩矿鉴定件100115 7 小体重件3030 8 包体测温样件 6后期增加要求 9 同位素年龄样件 6后期增加要求 10 组合分析样件57 11 稀土微量样件6 六 其他地质工作六 其他地质工作 一 地质编录 1 钻探m20001103 3 2 槽探m25007200 二 刻槽采样 10 5 件3001017 三 钻探取样件20001133 七 计算机制图七 计算机制图 1 平面地质图 工作部署图 幅35 2 地质剖面图 幅1012 3 槽探素描图 柱状图幅3030 4 设计勘探线剖面图幅22 八 计算机彩喷成图八 计算机彩喷成图 1 地质图 工作部署图幅35 2 地质剖面图 幅1012 3 槽探素描图 柱状图幅30 30 4 设计勘探线剖面图幅22 九 勘查总体设计九 勘查总体设计份11 十 总结及下步设计十 总结及下步设计份11 十一 报告印刷出版十一 报告印刷出版套2 7 第二章第二章 区域地质区域地质 勘查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 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侧冈底斯东段构 造 岩浆弧成矿带上 见图 2 1 图图 2 2 1 1 区域地质简图区域地质简图 第一节第一节 地地 层层 勘查区在区域上属于拉萨 察隅地层分区 出露地层主要有二叠系洛 巴组 P1lb 和蒙拉组 P2m 第四系 Q 1 下二叠统洛巴堆组 P1lb 分布于工作区西北部 多呈条带状 展布 出露面积较小 为一套浅滨海环境下的条带状灰岩 泥钙质灰岩夹 浅灰白色白云岩 与下伏旁多群 Cpn 推测为整合接触 与上覆蒙拉组 推测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2 上二叠统蒙拉组 P2m 为一套浅海环境下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 其岩性主要为灰 米黄色紫色砂岩 厚层灰岩及白云岩 底部见有 5m 厚 的中砾岩 横向上相变较大 由西部的变质砂岩 灰岩向东相变为各种片 8 岩及大理岩 东部与角闪闪长岩呈侵入接触 与花岗斑岩亦为断层接触 局部第四系覆盖 3 第四系 Q 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勘查区东北部的高原河谷及山间洼 地中 主要为河流冲积物 组成物质为砂砾石 砂及亚砂土 亚粘土 此 外还有冲洪积 残坡积 崩积极冰碛堆积物 第二节第二节 构构 造造 勘查区在区域上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侧 冈底斯构造 岩浆弧的 东端 区域上主体构造表现为东西向的深大断裂构造 并发育北西向和北 东向次级断裂 由此派生出的一系列近南北向断裂构造促使区内构造格局 更趋复杂 断裂构造无疑对本区的成矿作用起到了导矿 控矿作用 东西 向断裂为区内的主要容矿构造 第三节第三节 岩浆岩岩浆岩 一 侵入岩一 侵入岩 区域上岩浆活动强烈 侵入岩极为发育 产状复杂 有岩基 岩墙 岩株等 侵入时代为白垩纪 古近代 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花岗岩 花岗闪长岩 角闪闪长岩及斜长花岗岩及钾长花岗岩 1 黑云母花岗岩 浅红色 中粒花岗结构 似斑状结构 块状构造 其主要矿物为长石占 55 65 石英含量占 25 35 暗色矿物为黑云母占 5 8 少量柱粒状角闪石占 1 次生矿物为绿泥石 绿帘石 绢云母 高 岭土等 属钙碱性岩石 具 I 型或同熔型花岗岩特征 2 斜长花岗岩 主要分布于勘查区西南侧 属钙碱性岩石 具 I 型或 同熔型花岗岩特征 明显受断裂构造的控制 侵入岩主要为微细粒斜长花 9 岗岩 与上二叠统蒙拉组 P2m 呈侵入关系 岩石具花岗结构 含矿岩体 具斑状结构 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 石英 少量钾长石 黑 云母 其中斜长石占 55 石英占 30 40 钾长石 2 5 黑云母占 1 3 角闪石 1 3 黄铁矿 1 主要副矿物为榍石 磷灰石 锆石 磁铁 矿等 3 钾长花岗岩 主分布于勘查区中部 包含于斜长花岗岩体中 出露 面积不大 岩石具花岗结构 含矿岩体具斑状结构 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 主要为钾长石 石英 少量斜长石 黑云母 其中钾长石占 45 55 石英 占 30 40 斜长石 5 10 黑云母占 1 3 角闪石 1 3 黄铁矿 1 4 花岗闪长岩 主要分布于勘查区北东 中部地区 多呈捕虏体出现 出露面积不太大 其矿物成分 斜长石占 55 石英占 10 20 角闪石 10 20 黑云母占 3 5 黄铁矿 1 5 角闪闪长岩 主要分布于勘查区北东 南东的广大地区 区域上角 闪闪长岩与二叠系蒙拉组呈侵入接触 与勘查区矿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岩石具粒状结构 块状构造 其矿物成分为斜长石 55 角闪石占 33 黑云母占 1 石英占 5 磷灰石 1 不透明矿物占 5 岩石中黄铁矿较 发育 二 喷出岩二 喷出岩 区域上火山活动频繁 主要分布于勘查区西部 夹于古近系林布宗组 典中组 帕那组中 为中性喷出岩类岩石组合及火山碎屑岩 是冈底斯火 山 岩浆岛弧的重要组成部分 侵入岩与喷出岩在时空上有着极为密切的 10 联系 均受控于喜马拉雅陆块俯冲 消减的板块构造机制 形成时代上侵 入岩早于喷出岩 岩浆活动与钼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 第四节第四节 区域地质条件及找矿远景区域地质条件及找矿远景 一 区域地质条件一 区域地质条件 根据前期区域地质调查和勘查成果综合分析 区域上出露地层较复杂 岩浆岩广泛分布 北东 南西向断裂构造发育 变质作用强烈 岩浆活动 与多金属矿产成矿关系密切 结合区域矿产资源的分布 该区域有色金属 异常及矿产丰富 各类型矿床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 成矿地质条件良好 沙让钼矿及红晨铅锌矿均有辉钼矿体的分布与斜长花岗斑岩及钾长花 岗斑岩关系密切 中细粒斜长花岗斑岩体及钾长花岗斑岩体内几乎达到全 岩矿化 据 1 50 万那曲幅区域地球化学 水系沉积物测量 成果反映 勘查区位于林周 门巴 金达 Cd Mo Bi Zn W Ag Pb Sn 多金属成 矿区的东侧 该成矿远景区分布有八处乙类综合异常 分别为金达 门巴 帮达 巴贡刚果 那补共卓 错麦 基龙多 色日荣异常 沙让钼矿区位 于金达异常带内 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找矿前景 区域地球化学异 常详见图 2 2 图 2 3 金达异常以 Cd Mo Bi Zn 元素为主 伴生有 W Ag Pb Sn Cu 等元素异常 异常面积约 189Km2 异常平面形态不规则 呈近东西向展布 异常强度高 规模大 具二 三级浓度分带 各元素异常套合好 浓度中 心明显 推测为中酸性侵入体有关的矿化体所致 11 图图 2 2 2 2 区域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图区域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图 12 图图 2 2 3 3 洞中弄现场冷提取分析异常图洞中弄现场冷提取分析异常图 二 找矿远景二 找矿远景 区域上具有一定的规模 工业意义的矿产资源地众多 主要矿产有铜 金 铅 锌 钼 钛 铁等 部分矿床 如林周洛巴堆铁矿 矿石质量较 好 具品位高 矿物粒度粗大 结晶程度好 共生 伴生组分多 且综合 回收利用价值高等特点 矿体多呈粗脉状赋存于近南北向张性断裂构造带 中 埋藏浅易勘查 矿体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 具有斑岩型矿床特征的沙 让钼矿和正在勘查的昌布拉铜钼矿 红晨铅锌矿均位于该成矿带东段 且 红晨铅锌矿处于沙让钼矿的东延伸线方向上 该矿床在勘探评价铅锌资源 的同时 在矿区也发现了较好的辉钼矿体 与沙让钼矿成矿类型相似 它们都具有大型以上矿床的前景 第三章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矿区地质特征 第一节第一节 地地 层层 矿区仅出露二叠系蒙拉组 P2m 和第四系地层 主要分布于普查区西 部 主要分布于普查区西部打瓦弄地区 地层倾向北 倾角 18 21 其岩性主要为一套紫色砂岩及白云岩 底部砾岩 与白垩纪角闪闪长岩呈 侵入接触 与白垩纪花岗岩为断层接触 二叠系蒙拉组 P2m 与白垩纪角闪闪长岩呈侵入接触 与白垩纪花 13 岗岩为断层接触 分布面积大且厚 厚达千余米 地层倾向北 倾角 18 21 其主要岩性为一套灰 米黄色和紫色砂岩及白云岩 底部砾岩 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韵律清楚 属退积性的海侵序列 第四系 Q 主要分布于普查区的东北部 按成因类型划分为冲积 冲洪积 残破积 崩积 冰碛堆积 相对时代分别为全新统和晚更新统 晚更新统冲洪积堆积物 Qhpsl 主要分布于河谷两侧 呈 级阶地 的地貌特征 其主要堆积物砂砾卵石层 晚更新统冰碛堆积物 Qhpgl 地貌上呈山间微正地貌 堆积物杂乱 无章 无层理 冰碛物大小悬殊 由泥砾 泥砂 砾 冰川漂碛组成 全新统冲积洪物 Q4pal 地貌上组成现代河床和河漫滩 堆积物为砂砾 石 亚砂土 淤泥组成 第二节第二节 构构 造造 勘查区内的构造作用主要表现为线性断裂构造和劈理化带中的碎裂岩 化作用 一 断裂构造特征一 断裂构造特征 矿区以线性断裂构造和节理 劈理化带发育为特征 主要发育三期断 裂构造 互相切错 但错距一般都不大 1 近东西向断裂构造 F1 发育最早 控制了区内岩浆岩分布形态 并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 倾向北北西发育 倾角 60 75 具逆断层性质 形成宽约 20 30m 的碎裂岩带 带中多发育细脉状 薄膜状辉钼矿化 局 部使矿化富集 2 近南北向构造 在区内出露有较大规模有 4 条 表现为断层角砾岩 14 带 宽 2 8 米 性质为矿区西倾正断层 造成蒙拉组 P2m 与花岗岩呈断 层接触 局部夹持 切错并形成了花岗闪长岩捕虏体 断层带中主要蚀变 见 有硅化 褐铁矿化 黄铁矿化 粘土化 3 北西及北东向构造 在区内发育有 4 组 呈 X 形交叉 岩石碎裂 岩化强烈 形成了岩体中的劈理 节理化带 辉钼矿化呈细脉状 网脉状 大脉状产出 多使矿化富集 现将各期代表性断层特征简述于下 1 早期断裂 F1 为东西向区域性断裂构造 可与区域构造线接轨 该断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 早期地貌上表现为紧闭平直的特征 具压扭 性 走向近东西向 倾角 60 75 晚期具伸展 剪切特征 导致岩石 破碎 剪理化 节理化 碎裂岩化强烈 形成宽约 2 10m 的碎裂岩带 2 晚期断裂 F2 呈南北走向 延长 1 2km 切割了东西向断裂 F1 断距 5 20 m 左右 控制了沙让沟两侧近南北走北向的侵入岩 断层效应 为形成宽窄不一的断层角砾岩带 沿断裂带发育褐铁矿化 绢云母化 高 岭土化 硅化 地貌上表现为对头沟 线状地形 二 其他构造特征二 其他构造特征 从露头和工程中观察 斜长花岗斑岩节理裂隙十分发育 主要有四组 其产状为 175 75 275 50 155 10 20 及 240 19 辉钼矿充填其中形成细脉状 网脉状 特别沿后一组形成可见脉宽达 15 0 5cm 30cm 厚的硅化石英脉型大矿脉 钼含量 5 的富矿体 西矿段北 侧高程 5220 5240m 之间 三 断裂构造控矿规律与成矿关系三 断裂构造控矿规律与成矿关系 从区内花岗斑岩体内几乎全岩矿化 断裂构造与矿体的空间分布位置 及赋矿层位分析 区内主干断裂中基本未赋存矿体 近南北向及东西向展 布的断裂 基本控制了含矿 黑云 斜长花岗斑岩的分布和产出形态 表 明含矿斑岩体与近南北向及东西向断裂关系密切 为岩体的侵入和矿体的 定位提供了条件 为成矿作用提供了部分热液 矿源通道和岩石条件 为 成矿前构造 而北西向 北东向构造破碎带劈理化带为形成富矿的主要容 矿构造 为成矿前构造 第三节第三节 岩浆岩岩浆岩 在勘查区内 通过地质填图和槽探工程揭露 于地表初步圈出了各类 侵入岩体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 通过钻探工程控制 初步探索了各类岩体 在纵深方向的延伸状态及分布关系 通过前期工作 取得如下认识 勘查区内岩浆活动强烈 具有多期 次 活动的特点 主要岩浆岩石类型有花岗闪长岩 角闪闪长岩 花岗岩 斜长花岗斑岩 钾长 石化 斜长花岗斑岩 钾长花岗斑岩等 并初步确 定岩浆岩体侵入有四期 第一期为闪长岩类 角闪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 第二期为花岗岩类 第三期为钾长 石化 斜长花岗斑岩类 第四 期为斜长花岗斑岩类 岩石特征分述如下 16 1 花岗闪长岩 灰色半自形粒状结构 块状构造 其矿物成分为斜长 石 50 普通辉石 2 石英 20 正长石 3 黑云母 3 普通角闪石 18 磷灰石 1 榍石少许 不透明矿物 2 手标本中见有稀疏分布的星点状 黄铁矿 2 角闪闪长岩 主要分布于勘查区北东 南东的广大地区 区域上角 闪闪长岩与二叠系蒙拉组呈侵入接触 岩石具粒状结构 块状构造 其矿 物成分为斜长石 55 角闪石占 33 黑云母占 1 石英占 5 磷灰石 1 不透明矿物占 5 岩石中黄铁矿含量较高 约 5 8 3 花岗岩 主要为灰白色 局部可见浅红色 风化面褐黄色 微细粒 结构 块状构造 矿物粒度 0 05 0 4mm 少许 占 1 4 粒度 1 3mm 矿物 组成主要为斜长石 石英 局部钾长石含量较高 黑云母含量一般 1 偶达 5 岩石常见硅化脉 脉中见钛铁矿 局部岩石中有星点黄铁矿分布 在地表呈小岩脉状与角闪闪长岩呈侵入接触 4 斜长花岗斑岩 灰白色 中细粒斑状结构 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 主 要成分斜长石 占 60 次为石英 占 30 少量钾长石 1 5 黑 云母 2 及黄铁矿 3 5 斑晶成分 斜长石 10 石英 5 黑云母 2 斑晶大小 0 8 2mm 基质 斜长石 50 石英 25 磷灰石少量 不透明矿 物 1 云母 1 基质粒度1cm 极值 30cm 斜长石斑 晶部分已蚀变为绢云母 斜长花岗斑岩体中局部出现黑云斜长花岗斑岩 岩石呈浅灰色 变余 斑状结构 基质为变余花岗结构 显微鳞片变晶结构 块状构造 岩石中 斑晶占 2 主要为斜长石 基质中斜长石 61 石英 24 黑云母 5 磷 灰石少许 钛铁矿 1 黄铁矿 3 石英脉 5 绢云母脉 1 黄铁矿呈 星散状散布于岩石中 5 钾长石化斜长花岗斑岩 呈浅灰白色 局部可见浅肉红色 具中 粗粒花岗斑状结构 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 主要成分斜长石 占 55 次为石英 占 30 少量钾长石 3 12 黑云母 3 角闪石 3 及黄铁矿 3 5 斑晶成分 斜长石 10 石英 5 黑云母 2 钾长石 1 基质 斜长石 45 石英 25 磷灰石少量 不透明矿物 1 云母 1 岩 石中见灰色细小粒状及薄膜状黄铁矿化 基本不含辉钼矿化 仅在中粗粒 斜长花岗斑岩体碎裂岩化破碎带内岩石节理裂隙面上见少许薄膜状辉钼矿 化 6 钾长花岗斑岩 浅肉红色 风化面具褐色色调 表面凹凸粗糙 斑状结构 块状构造 斑晶粒度 0 5 6mm 含量 20 30 斑晶成分为钾长 石 石英 少许黑云母 斜长石 基质粒度 0 3mm 呈微细粒 多为长英 质 岩石中黑云母含量 3 5 钾长花岗斑岩空间上常以岩脉存在 局部岩 石分布星点状黄铁矿及细脉状石英脉 脉宽 1 3mm 多具星点状辉钼矿化 在钻孔中深部可见厚度较大 其中包含有厚 6 25 米的花岗闪长岩捕虏体 辉钼矿体的分布与斜长花岗斑岩及钾长花岗斑岩关系密切 中细粒斜 长花岗斑岩体及钾长花岗斑岩体内几乎达到全岩矿化 经地表观察 钾长 18 石化斜长花岗斑岩地表矿化减弱 第四节第四节 变质变质岩岩 预查区变质作用较弱 类型简单 其变质程度浅 分布具局限性 主 要变质作用有动力变质和气成热液变质 接触变质 代表性岩石分别为构 造角砾岩和碎裂岩 矿化硅化蚀变岩 1 构造角砾岩 为动力变质岩的代表岩石之一 分布于各大断裂带中 岩石具角砾状 构造 碎粒结构 交代结构 角砾多呈棱角状 次棱角状 大小不一 无 定向性 成分为硅质及蚀变花岗岩质成分 以硅质 铁质胶结为主 岩石 经过早期动力变质作用后 普遍遭受后期硅质热液交代改造 原生矿物均 被蚀变分解 多数被热液石英交代 可见 构造作用 热液蚀变的活动具 有多期性和断续性 叠加性 岩石具硅化 褐铁矿化 粘土化 绢云母化 2 矿化硅化蚀变岩 为气成热液变质岩的代表岩石 分布于 F1 多期活动的断裂带中 岩 石具柱粒结构 微粒隐晶结构 交代结构 岩石遭受多期强烈硅质交代 原生矿物均被热液石英 微粒石英及硅质所代替 岩石矿物成分主要为热 液石英等 金属矿物主要为钼 铁 第五节第五节 最新工作成果最新工作成果 一 地质工作成果一 地质工作成果 本次预查工作 测制了矿区 1 2000 地形图 作为同比例尺地质填图 的底图 通过地表填图工作及槽探工程揭露控制 大致地圈定了斜长花岗 斑岩的分布范围 矿化花岗斑岩体平面上呈葫芦状展布 长 1900m 宽约 19 150 760m 总面积达到了 0 85km2 斜长花岗斑岩其范围比原普查报告圈 定的斜长花岗斑岩体范围有了增加 并分出了两期斜长花岗斑岩 深部用 两个钻探工程进行控制 使矿化带的深度也有了很大延伸 并在钻孔中圈 出了厚度较大的矿体 矿区内广泛发育中酸性岩浆侵入体 岩性为花岗闪长岩 角闪闪长岩 花岗岩 斜长花岗斑岩 钾长 石化 斜长花岗斑岩 钾长花岗斑岩等 整个斜长花岗斑岩体及钾长花岗斑岩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辉钼矿化 而矿化 主要赋存于中细晶斜长花岗斑岩体中 该中细晶斜长花岗斑岩体在地表呈 葫芦状展布 长 1900m 宽约 500m 出露面积达到 0 85 km2 岩体中钼含 量大多在 0 01 以上 局部有富矿存在 矿区内大的构造以早期活动的近东西向断裂为主 为倾向北北西的高 角度逆断层 后期构造为走向北西及北东向的劈理化带 对岩体进行影响 和破坏 岩石碎裂岩化强烈 局部形成断层带 含少量断层泥 受断裂及 劈理化构造影响 矿化斑岩体中青磐岩化带 泥化带 钾化带面状蚀变分 带明显 广泛发育硅化 黄铁矿化 绿泥石化 绿帘石化 高岭土化较强 局部发育石膏矿化 岩石中发育星点状 细脉状 条带状及薄膜状辉钼矿 化 呈现出斑岩型钼矿的典型特征 本次预查不但在花岗斑岩体中圈定了厚大的钼矿体 还在花岗斑岩体 南部外接触带角闪闪长岩中 花岗闪长岩体中发现了宽度近 150 米的辉钼 矿化带 并圈定出 2 57 米矿的钼矿体 钼品位 0 01 5 也是重要的矿 化 体富集地段 二 物探工作成果二 物探工作成果 一 完成工作量 本次物探工作主要采用瞬变电磁测深法探测地下 800 米以内硫化物 异常体 矿化异常体的赋存范围 深度 延伸等情况 提出验证孔位 20 并采用变装置瞬变电磁和激电剖面相结合进行异常验证 物探工作基本 网度为 200m 40m 物探工作设计物探工作量为 9 km2 共完成设计物探工作量 9 km2 实测总物理点数 1523 个 其中 其中瞬变电磁 25hz 测深点 1104 个 测线 16 条 异常评价变装置瞬变电磁 75hz 测深点 195 个 测 线 6 条 激电剖面点 163 个 测线 5 条 检查点数为 61 个 完成剖面 总长度 57360 米 其中 瞬变电磁 25hz 测深 43520 米 异常评价变 装置瞬变电磁 75hz 测深 7560 米 激电剖面 6280 米 控制深度为地 下 800 米 不同位置的标本测定 34 块 二 取得的成果 根据视电阻率等值线的变化情况和视电阻率值的大小 共分出五个电 性层 电结构性体 单元 第一单元对应地表风化层 岩性变化复杂 第二单元的视电阻率值较 高 厚度不均匀 但是层状结构明显 推断解释为岩层 第三单元的低阻 体的深度范围一般情况下大约为地下 30 米 400 米 个别地段低阻异常体 深度范围更大 其视电阻率值范围为 100 m 200 m 把圈闭体定性 解释为矿化异常体 对于第四单元的中低阻体 推断为不同程度蚀变化的 斑岩体 第五单元的高阻体 推断解释为未蚀变矿化的斑岩体 闪长岩体 或者花岗闪长岩体等 在各测线的 25HZ 视电阻率断面图上 把电阻率值为 200 m 的等值 线形成的圈闭定性推断解释为钼矿异常体常体 在部分测线的 75HZ 视电 阻率断面图上 把视电阻率值为 400 m 的等值线形成的圈闭定性推断解 释为钼矿异常体 通过地球物理资料分析 结合地质资料 对矿区的整体评价为 1 矿体地质规模的总体认识 沙让钼矿床具斑岩型矿床的特征 主要赋存于矿化斜长花岗斑岩及钾 21 长花岗斑岩体中 在外接触带的闪长岩体中受后期构造迭加影响 也发育 有辉钼矿化 辉钼矿呈细脉状 网脉状矿化 局部形成了富矿体 矿体规 模和范围较大 但分布不是很均匀 2 矿体电性异常总体认识 激发极化法对矿化体反映比较明显 极化率数值的变化范围为 0 12 结合瞬变电磁资料 把极化率小于 2 的测点地段认为不含矿或者弱蚀变体 把极化率大于 2 的测点地段定性认为属于矿化异常带 共解释出两个异常 区 编号分别为一号异常区和二号异常区 矿体异常信息统计结果见表 3 一号异常区的规模比较大 东西方向横穿测区 长度约 3000 米 最 大 宽度约为 2190 米 最小宽度约为 140 米 该区内的异常体厚度最大约 590 米 最小约 120 米 异常体平均长度约为 1900 米 平均宽度约为 1800 米 所以 该区内的地下异常体在地面的投影面积大约为 3 42 平方公里 该 区 内的地下异常体的海拔最高为 5220 米 最低为 4440 米 该矿化异常体普 遍反映良好的深度范围主体为 海拔 4700 米 5000 米 二号异常区规模较小 分布于测区的西北角一带 长度约 1100 米 最 大宽度约为 660 米 最小宽度约为 160 米 该区异常体厚度最大约 640 最小约 210 米 该异常体的平均长度大约为 1100 米 平均宽度大约为 320 米 该区内的地下异常体在地面的投影面积大约为 0 352 平方公里 地下 异常体的海拔最高为 5200 米 最低为 4680 米 两个异常区的面积总和为 3 772 平方公里 大约占整个测区面积的 41 91 测区总面积按 9 平方公里计算 22 图图 4 4 1010 沙让钼矿瞬变电磁测量平面剖面图沙让钼矿瞬变电磁测量平面剖面图 矿体异常信息表矿体异常信息表 表表 3 3 线号异常延伸范围异常宽度异常深度范围异常厚度备注 480 690 2105000 4800200 1 线 2190 23501604820 4640440 630 770 1405090 4720180 2 线 1950 2400 4504980 4770210 710 1360 6505000 4760240 3 线 2280 2460 1804600 4800200 750 1100 3504990 4680310 4 线 2130 2490 3604920 4560360 23 140 1270 11305060 4760300 5 线 1860 2520 6605200 4560640 120 1840 17204980 4440540 6 线 2100 2410 3105000 4740260 7 线0 1860 18604980 4590390 8 线70 1900 18304990 4680310 9 线0 2190 21904400 4990590 10 线0 2000 20005100 4570530 11 线0 1880 18805220 4800420 0 440 4405230 4730500 12 线 830 1800 9705000 4600400 340 680 3405100 4820280 13 线 1160 1880 7205070 4710360 320 480 1605080 4960120 14 线 910 1810 9005020 4780240 15 线335 1200 8655120 4630490 16 线400 1400 10005155 4900255 三 化探工作成果三 化探工作成果 为了进行全面评价 进一步圈定异常 以便发现新的矿化蚀变带 指 导探矿工程布置 在矿权区开展了 1 10000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设计测 量面积 9km2 实际完成测量 9km2 面积 共采集土壤岩石测量样品 2735 件 其中重采样 130 件 通过工作 在区内共获得 12 个编号综合地球化学异常 异常主要分布 在东南地区 西北地区几乎无异常分布 其中 AP6 为已知 Mo 矿 化 体 带 引起的异常 AP2 AP9 AP10 AP11 具有一定的找矿价值 其余异 常相对而言找矿意义不明或无找矿价值 1 1 已知矿致 已知矿致 AP6AP6 号 异常号 异常 异常长大于 1600m 宽在 400 500m 之间 面积 0 78km2 为已知矿致 24 异常 不规则带状展布于 F1 逆断层下盘 岩性以白垩纪斜长花岗斑岩为 主 其它岩性仅零星分布于异常边部地区 在异常内发育次级构造 裂隙 发育 具明显的黄铁矿化 硅化 辉钼矿化 异常以 Mo Re 元素为代表 其它元素异常零星而低值 该异常为典型 的多元素 多因子组合异常 但从异常的范围强度上来看 异常以 Mo Zn F1 F3 为主 从单元素异常分布来看 异常以 Mo Re 元素和 F1 因子为主 由此可以以上特征作为区内寻找 Mo 矿的典型地球化学指标 2 2 AP2AP2 号异常号异常 异该异常长大于 400m 宽在 200m 之间 面积 0 08 km2 呈不规则带 状展布于测区东北角 岩性为白垩纪角闪闪长岩 在异常内未见构造 裂 隙发育和黄铁矿化 硅化 Mo 矿化及其它相关矿化蚀变发育 异常以 Cu Pb Zn 为主 其它元素异常零星或低值 异常类型为 Au Ag Cu Pb Zn F2 F3 该异常为典型的多元素 多因子组合异常 但从强度和异常范围上来看 异常以 Pb Zn F3 为主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应了以 Pb Zn 为主的热液活动 具备一定的 Pb Zn 找矿前景 3 3 AP9AP9 号异常号异常 该异常长大于 400m 宽在 100m 左右 面积 0 05 km2 呈不规则带状 展布于测区南部边沿 岩性为白垩纪花岗岩 异常主要展布在南北向 F2 正断层上盘 异常内未见黄铁矿化 硅化 Mo 矿化及其它相关矿化蚀变发 育 异常以 Au Ag Pb 为主 Cu Zn 异常呈低值零星分布 异常类型为 Au Ag Cu Mo Pb Re Zn 25 F2 该异常为典型的多元素 多因子组合异常 但从强度和异常范 围上来看 异常以 Au Ag Pb Zn F2 为主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应了以 Au Ag Pb Zn 为主的热液活动 具备一定 的 Au Ag Pb Zn 等多金属找矿前景 4 4 AP10AP10 号异常号异常 该异常长大于 600m 宽在 150m 左右 面积 0 09 km2 呈长带状展布 于测区南部 岩性为白垩纪花岗岩和角闪闪长岩 异常紧靠白垩纪花岗岩 和角闪闪长岩与斜长花岗斑岩产出于 F1 断层上盘 但在异常内未发现构 造 裂隙 未见黄铁矿化 硅化 Mo 矿化及其它相关矿化蚀变发育 异常以 Au Ag Pb Cu Zn 为主 异常类型为 Au Ag Cu Pb Zn F2 F3 该异常为典型的多元 素 多因子组合异常 但从强度和异常范围上来看 异常以 Au Ag Cu Pb F3 为主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应了 以 Au Ag Cu Pb 为主的热液活动 具备一定的 Au Ag Pb Cu Zn 等 多金属找矿前景 5 5 AP11AP11 号异常号异常 该异常长大于 700m 宽在 300 500m 面积 0 22 km2 呈不规则带状 展布于测区东南部 岩性为白垩纪角闪闪长岩 异常紧靠白垩纪角闪闪长 岩与斜长花岗斑岩产出于 F1 断层上盘 但在异常内未发现构造 裂隙 除在北部边沿外 异常内未见黄铁矿化 硅化 Mo 矿化及其它相关矿化蚀 变发育 异常以 Cu Zn 为主 Au Ag Pb 次之 Mo Re 少量 异常类型 为 Au Ag Cu Mo Pb Re Zn F3 该异常为典型的多元素 多因子组合异常 但从强度 和异常范围上来看 属以 Cu Zn 为主 Ag Pb 次 26 之的多元素异常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应了以 Cu Zn 为主的热液活动 具备一定的以 Cu Zn 为主 兼顾 Pb Ag 的多金属找矿前景 区内存在很好的斑岩型钼矿的找矿前景 其范围在 AP6 号异常范围内 其余异常不具备寻找斑岩型钼矿或钼矿的找矿前景 在测区的南部局部边 沿可能存在寻找 Au Ag Pb 等多金属的找矿远景 在东南角可能存在寻 找 Cu Zn 的远景 四 地物化探工作成果综合解译四 地物化探工作成果综合解译 2007 年度的预查工作 在地表通过地质填图工作和槽探工程揭露控制 圈定了矿化斜长花岗斑岩的分布范围 矿化花岗斑岩体总体呈葫芦状 长 1900m 宽 500m 矿化花岗斑岩体总面积达到了 0 85Km2 在洞中弄沟以西 矿段 通过少量的槽探工程揭露控制 界定出矿化带的分布范围 初步圈 定了矿体 洞中弄沟以西东矿段的斑岩体中 已发现了宽度达 230 米的辉 钼矿化带 花岗斑岩体的外接触带也是重要的矿 化 体富集地段 在其 南部外接触带内 角闪闪长岩劈理化带中及花岗闪长岩体中还发现了宽度 近 150 m 的辉钼矿化带 其中同样有富矿体存在 厚度 2 57 m 钼品位 0 01 5 其同样具很大的找矿潜力 在深部 通过 ZK002 ZK003 钻孔探索了解 ZK002 钻孔在 0 205 米 矿 化良好 ZK003 全孔段矿化基本连续 见矿较好 钻孔深度 601 30 米 终 孔标高 4598 60 米处 还有断续辉钼矿化 ZK002 和 ZK003 孔口 以下 300 米以内 标高 4900 以上 矿化斑岩体呈似层状分布 辉钼矿化较好 尤 其在泥化带中 矿化较连续 规模大 品位高 以钼含量 0 03 为边界 圈出了 4 个辉钼矿体 单个矿体厚度一般 5 23 米 最厚 45 米 矿体平 27 均品位一般 0 06 0 13 最高 0 15 单样最高 3 55 矿体平均厚度 达到 65 00 米 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的 1 10000 瞬变电磁测量 圈定出了矿区广泛分布的低阻异常体 异常深度范围一般情况下大约为地 下 30 米 400 米 个别地段低阻异常体深度范围更大 其视电阻率值范围 为 100 m 200 m 把圈闭体定性解释为矿化异常体 对于分布面积 较大的中低阻体 推断为不同程度蚀变的斑岩体 物探成果资料解译的斑 岩体 矿化体的面积远远超过了地表调查所界定的矿化斑岩体界线 并指 示了地下有大规模隐伏矿 化 体的可能性 大大地昭示了矿区的找矿远 景 需要指出的是 物探解译有多解性 对于硫化物矿床 尤其是本矿区 各类岩体中均含有 3 8 的黄铁矿 对电法测量所圈定的物探异常 不能准 确地界定为究竟是因为辉钼矿所引起的异常 还是由于黄铁矿引起的电法 异常 所以在下一步的勘探工作中有待验证 由我队承担的 1 10000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 通过在矿区采集土 壤岩学化学样品 分析测试 在区内共获得 12 个编号综合地球化学异常 异常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 西北地区几乎无异常分布 其中 AP6 为已知 Mo 矿 化 体 带 引起的异常 AP2 AP9 AP10 AP11 具有一定的找矿价 值 其余异常相对而言找矿意义不明或无找矿价值 已知矿致 AP6 号 异常 长大于 1600m 宽在 400 500m 之间 面积 0 78km2 为已知矿致异常 不 规则带状展布于 F1 逆断层下盘 岩性以白垩纪斜长花岗斑岩为主 其它 岩性仅零星分布于异常边部地区 在异常内发育次级构造 裂隙发育 具 明显的黄铁矿化 硅化 辉钼矿化 异常以 Mo Re 元素为代表 其它元 素异常零星而低值 A AP2 号异常长大于 400m 宽在 200m 之间 面积 0 08 28 km2 呈不规则带状展布于测区东北角 岩性为白垩纪角闪闪长岩 在异常 内未见构造 裂隙发育和黄铁矿化 硅化 Mo 矿化及其它相关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