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凝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_第1页
临床血凝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_第2页
临床血凝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血凝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我院新引进血凝检测系统,用于指导临床医师正确认识疾病和疾病的转归,一目了然的知道病人的血液系统情况,用于以下各种疾病的诊断,作为外科手术、妇产科口腔科拔牙手术的等的必查项目。请各位医师在作出诊断时务必参考!严防医疗事故!项目标本类型参考值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测定 ( PT ) 静脉血 1114 秒 1PT延长 见于先天性因子、V、X缺乏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见于获得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FDP以及抗因子、V、X的抗体等。2PT缩短 见于因子V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3用于口服抗凝剂的监测,是口服抗凝剂的首选监测指标。凝血酶原国际正常比值 ( INR ) 静脉血0.781.5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腰部,股骨骨折手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反复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反复性肺栓塞 心肌梗死,动脉血栓和人工瓣膜置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APTT ) 静脉血 3545 秒 延长见于(1)因子、和X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B,部分血管性血友病患者。(2)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X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等。(3)纤溶活性增强,如原发性、继发性纤溶亢进及循环血液中 有纤维蛋白降解产物。(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质等。缩短见于如抗因子或抗体,狼疮抗凝物。缩短见于(1)高凝状态,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凝血酶测定 ( TT )静脉血13.516.5 秒TT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的存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病、肾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FDP增多等。纤维蛋白原(FIB)静脉血 24g/L减低:原发纤维蛋白原减少极其罕见,常见原因是由于纤溶酶原溶解纤维蛋白增加所致,见于: DIC 、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严重的肝实质损害: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坏死、慢性肝病晚期、肝硬化等,常伴有凝血酶原及七因子缺乏。 增高:纤维蛋白原增高往往是机体一种非特异性反应,见于:感染: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局部炎症。无菌炎症:肾病综合征、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性关节炎。 其他:外科手术、放射治疗。 1.妊高征患者普查血凝谱的临床意义:临床经验显示, 610的妊娠妇女有患妊高征的可能2,往往对这部分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计数、肝功能检查、尿液检查,许多医院还将血凝谱检查作为对妊高征患者的普查项目。虽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测定,可灵敏地反映凝血功能异常,但价格昂贵,且大部分妊高征患者凝血功能都在正常范围内,普查的意义并不显著。美国研究妊高征的权威机构也不主张把血凝谱作为妊高征的常规检查2。因此,必须缩小对妊高征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查范围,既不影响对凝血功能障碍的正确判断,又不盲目检查。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的异常检出率极低,只有0.87.5。略低于国外报道的1121,也说明对妊高征患者普查凝血功能指标临床意义不大。2.血小板计数和血清乳酸脱氢酶值预测妊高征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1992年,Leduc等3发现患有严重先兆子痫的妊娠妇女,如果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或纤维蛋白原异常,一定会出现血小板减少。而且只有血小板100109L时,才有必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1997年,Kramer等4报道,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的先兆子痫患者,均伴有血小板减少和肝功能指标升高。在此基础上,1999年有学者首次分别利用肝功能指标血清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计数,多项联合预测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的异常1,通过检测发现,血小板计数和血清乳酸脱氢酶联合,可以使预测的假阴性结果降至最低,其阴性检出率可达921004,也就是说,血小板计数和血清乳酸脱氢酶值正常的妊娠妇女几乎没有出现凝血功能指标异常的可能。本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此点。说明对没有明显出现出凝血功能异常的妊高征患者,如果血小板计数和血清乳酸脱氢酶值正常,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查。通过血小板计数和血清乳酸脱氢酶值这两项常规而廉价的项目,来预测妊高征患者凝血功能状态,不仅易于在各级医院实现,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还将提高临床医生诊断的正确性,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前检测PT,APTT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半自动化血凝仪检测,1000例病人手术前的PT和APTT,同时用BT,CT玻片法分别检测这些病人的出凝血时间。结果 测定结果显示12例病人PT延长占12,17例APTT延长,占17,检测病人凝血时间延长占57,检测病人出血时间延长的占49。结论 玻片法检测出凝血时间敏感性差,无法预测外科手术出血倾向,不作为外科手术前的常规试验,应淘汰。PT,APTT的敏感性较强,是二期止血缺陷的筛选试验,因此建议把PT,APTT作为手术前的常规检查来预测外科手术出血倾向。 (共1页)近十几年来,随着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不断的发展,PT、APTT是凝血功能检查不可缺少的检测项目,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简便、可行及规范的检测方法,它对血栓性疾病与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1。妊娠是一种生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内的凝血及纤溶系统中某些成分出现了一些异常变化,但随着孕期的增加,特别是中、晚期体内凝血成分和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性出现明显改变,并可能发生某些出血、血栓性疾病。本室对200名健康的妊娠期女性进行了PT、APTT的检测分析,发现随着孕期的增加其测定时间比正常对照组要明显缩短。血液的凝固简称凝血,是血液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凝胶的过程。凝血指标是判断出血性疾病的主要诊断指标。PT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水平,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实验;APTT能反映血浆凝血因子、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实验。妊娠虽是一种生理过程,但随着孕期的增加,体内会出现一些生理、病理变化,凝血部分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改变就是其中之一,并由此会导致在妊娠期,特别是中、晚期或在分娩前后发生某些出血性、血栓性疾病2。本文测定结果表明,PT、APTT随着孕期的增加明显缩短,提示正常女性妊娠期内血液中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比非妊娠期时增多,纤维蛋白分解合成和分解代谢增加,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等持续增加,故正常妊娠晚期机体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