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种与生产技术_第1页
水稻育种与生产技术_第2页
水稻育种与生产技术_第3页
水稻育种与生产技术_第4页
水稻育种与生产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稻品种选择与生产技术,张培江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电话/传真mail:peijiangzhang,天长2013-11-26,1.1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右:河姆渡碳化稻左:罗家角碳化稻,1.基本概况,1.2中国分布广泛,1.3资源丰富,品种资源世界140000中国70000,1.4类型丰富(籼、粳、糯),粳型,籼型,1.5用途广泛,2.水稻经济地位重要(承担粮食安全第一重任),种植面积广单位产量高总产比重大,2.1中国水稻在世界水稻生产中的地位,中国水稻种植面积约占世界的20,总产量是世界的33。,2009年世界水稻种植情况,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水稻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及世界水稻生产情况,注:根据FAQ统计数据库整理(1996-2005),2005-2009年中国水稻生产情况,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水稻产业发展报告。,2.2中国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1986-2005,中国水稻种植面积比例大、单位产量高、总产比重大,单位:公斤/公顷,种植面积比例:27%,总产比重:39%,水稻面积、单产和总产,1949-2006,六大稻区播种面积(万hm2),六大稻区水稻面积变化情况,1986年六大稻区水稻面积情况,六大稻区的稻谷总产(万t),注: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数据库整理(1986-2005),全国水稻生产的季节结构,注:根据1987-2006年中国农业年鉴整理,水稻增产奠定了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增产的基础,主要是东北,尤其是黑龙江水稻面积增长带来的粮食增产。同时,大量减少大豆和棉花生产面积。80%的大豆和70%的棉花靠进口。综合大豆和棉花的进口量来看(大豆的单产只有粮食作物的1/3,棉花单产只有粮食的1/4),2010年中国粮食自给率只有70%。,3.安徽省基本概况,安徽地处北纬2941-3438,东经11454-11937。国土面积13.9万km2,耕地400万hm2,其中水田173万多hm2,人口6400万。气候属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淮河以南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17,无霜期200-250天,降雨量800-1800mm。长江、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境内,天然地将全省划分为淮北、江淮和江南三个区域。,安徽稻作区划,3.1安徽水稻生产状况,2010年水稻播种面积224.54万hm2,占33.94%,水稻总产1383.43万吨,占粮食总产44.91%。全省粮食播种面积661.64万hm2,总产3080.5万吨。全省常年粮食商品量1000万t左右,净外调粮食500万t以上,其中70%80%为稻米。粳稻的商品率较高,一般在8085%。2009年中国大米出口总量为77.94万吨,主要是粳米,为45.7万吨,占总出口大米量的58.6%。,安徽稻谷在全国稻谷中的地位,全国水稻单产连年下降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凸现,年份,公斤/亩,良田建设:在接下来5年间,全国将建设8亿亩高标准良田。政策带动: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免除税收、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稻作科技支撑:科技入户工程、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沃土工程等。农民积极相应:扩大种植规模。有效促进增产增收、减灾增收、节本增收。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超过5亿吨(10000亿斤)。,促进粮食生产的举措,注:1亩=666.67m2。,2005-2010年安徽水稻生产情况,农田水利多年失修。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重大病虫危害。土壤酸化,肥力较低。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下降,效益低,严重影响种粮积极性,种植粗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否健全,也影响种植水平。,分析我省水稻产量不高的原因,提高我省水稻产量的途径,提高水稻单产:(1)新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引进与推广;(2)配套栽培技术推广与应用;(3)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扩大种植面积:(1)新农村规划;(2)农田改造。,4.水稻育种,育种目标中国育种成就安徽育种方向,育种的目标是什么?,提高单产高产改善品质优质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多抗提高适应性适应不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胁迫适应不同的耕作栽培制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水稻育种技术,杂种优势利用,生物技术育种,常规育种技术,系统育种(或选择育种)诱变育种航天育种杂交育种,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一系法杂交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细胞工程技术水稻遗传转化技术,中国水稻育种的成就,籼稻矮化育种:20世纪5060年代,广东省籼稻矮化育种使稻谷的单产增加了20%30%,给水稻生产带来了第一次突破性飞跃。籼型杂交稻育种:20世纪70年代,三系杂交稻的问世使稻谷的单产在矮化育种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台阶,使稻谷产量增加了20%。矮化育种和籼型杂交稻的三系配套是现代水稻育种史上两个重要的里程碑,使我国的水稻育种水平继续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使我国水稻产量实现了第二次突破,单产跃上400公斤/亩平台,2001年(首届)中国将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一位“种”了一辈子水稻的“农民”科学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湖南卫视:袁隆平80华诞专题晚会现场,4.1安徽粳稻水稻育种方向,粳稻育种重点在常规粳稻选育,熟期类型以中熟中粳为主,单季晚粳为辅。(1)粳稻生产主要分布在沿淮、沿江地区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近期发展机械化插秧速度较快。(2)机插秧用种量较大,插秧质量较好,种子成本低。(3)后期适合养老稻。(4)常规稻品质有保证。杂交粳稻育种作为提升技术水平的象征。,我省当前粳稻杂交育种的思考,资源收集、筛选:(1)目前,我省常规粳稻育种几乎处于停顿状态,育种水平低,因此,必须借助于外省粳稻品种作基础。(2)收集资源,必须清楚来源,优缺点。(3)本地鉴定(产量、品质、抗病性和适应性),筛选(直接利用作生产用品种、优良亲本)。,资源鉴定圃,我省当前粳稻杂交育种的思考,各亲本间配组、鉴定:以亲本A为母本,将各杂交种依次种植,并以亲本A为对照,鉴定F1优势、生育期、熟相、株叶形态、田间抗病性等。目的是优势好性状优的组合,种植F2,选育新的常规粳稻品种。,80优121,T优5号,优98,皖旱优1号,我们利用直立穗型粳稻选育BT型不育系与长大穗爪哇型恢复系杂交,选育株型较为理想的杂交稻组合(如T12优66)。该类组合主要特点:分蘖高峰苗少,成穗率高,大穗,群体不密闭,有利于通风透光,减轻病虫危害。,T4012A,R7066,兼顾理想株型塑造,2008/10/25,R7066,T12优66(2013年国家品种审定):2010-2011年国家区试亩产608.0公斤,比对照增产7.74%。2012年生产试验691.58公斤,比对照增产11.93%。耐肥抗倒伏,2007年在天长市验收亩产802.3公斤。,4.2安徽杂交籼稻育种方向,安徽水稻育种重点在籼稻。安徽籼稻占水稻总面积的80%,主要分布在江淮分水岭地区,该地区水利条件落后,机械化插秧滞后,仍然以中籼稻为主。籼稻育种重点在杂交中籼选育。目前杂交稻种子主要是通过公司网络推广到千家万户。,安徽水稻育种方向,杂交中籼选育以两系为主,三系为辅,亲本选育重点在不育系选育。(1)由于两系不育系的育性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不育系配组自由,不受恢保关系影响。(2)稻米品质容易改良。(3)两系不育系选育难度大,但见效快。可以边选育边配组大约4-5年稳定。而三系选育保持系4-5年稳定,到转育、繁殖、配组,一般6-7年,甚至更长时间。(4)目前,生产上主要以广占63S、H1892S为主的杂交稻组合,不利于对逆境灾害的防御。,4.3杂交籼稻育种研究进展,杂交籼稻育种需要解决的问题,广适应性问题,广适应性品种可以为种子企业节约推广成本,创造更大利润空间。随着水稻机械化生产发展,降低种子生产成本也是非常关键的。耐高温问题。长江中下游稻区,在7月下旬-8月中旬,中稻抽穗扬花期,常常遇到高温热害,造成结实率下降而减产。适合机插、机收水稻生产需要,主要解决生育期和抗倒伏问题。,机插秧杂交籼稻生育期问题,由于传统手插秧,秧龄可以在30天以上,旱育秧可以45天;而机插秧水稻推迟播种,秧龄21天左右,势必缩短全生育期。在缩短全生育期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获得高产呢?,早生快发:达到单位面积预定苗蘖数的天数。灌浆速率快:选育适度大穗,一次枝梗发达,千粒重27克左右的品种。,杂交籼稻抗倒伏问题,大部分中稻地区,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常会受到大风大雨影响造成倒伏;而机插秧水稻由于浅插更容易倒伏。选育抗倒伏品种需要注意哪些性状?,株型优化,叶上举;茎秆粗壮、壁厚、韧性好;叶鞘紧、不露节,尤其剑叶叶鞘要长,直到穗基部下方为好;根系发达,后期不早衰,保证叶鞘至始至终有活力。两系杂交稻选育为渗入粳稻血缘提供方便,不早衰可以延长收获期,不会因为秋雨连绵造成倒伏而减产。,杂交籼稻育种工作重点,选育粗秆大穗的两系不育系,这类不育系抗倒伏能力强,在制种过程中,茎秆挺直,接收花粉态势好,不倒伏,确保种子质量。选育直立穗型的两系不育系,这类不育系可以降低种子生产成本,配置的杂交稻,可以优化株型,增加穗粒数而提高产量。,(一)选育粗秆大穗两系不育系,重点将高产基因(qGY21)、粗秆基因(SCM2)聚合到两系不育系中。在选育过程中,所有中间材料在云南省稻瘟病重发区进行2年自然筛选。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成携带高产基因(qGY2-1)的籼稻两系不育系T214S、T228S、T229S、T230S、T231S等。这些不育系易繁殖,花时早,柱头外率高80%以上,制种表现较高异交率,易获得高产。配置组合优势明显,熟期早,熟相好,品质优。同时还聚合了粗秆基因,提高不育系及其杂交组合的抗倒伏能力,组配了适合机插秧的优质高产早熟抗倒伏,并且耐高温的杂交稻组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通过分子标记将中国农业大学发现的高产基因qGY21导入到两系不育系中,已经育成稳定并携带该高产基因的籼稻温敏核不育系20多个。,图:分子标记高产基因qGY21,两系不育系不育表现(2012.8.20滁州),T228S,T229S,不育系套袋花粉自交结实率(%),资料来源:2012年全椒试验基地。,不育系镜检可染花粉率(%),资料来源:2012年全椒试验基地。,不育系在三亚表现,T229S群体2013.4.8,T229S株型2011.4.26,T229S三亚,不育系在三亚表现,T228S三亚,T231S三亚,2013.04.08,2013.04.08,AS3-20三亚,AS3-21三亚,2013.04.08,2013.04.08,不育系在三亚表现,T230S,T214S,2013.04.08,2013.04.08,T229S/扬稻6号制种田(天长),2013.09.17,(二)恢复系选育,利用野生稻和93-11杂交、回交,再与云南常规稻杂交,育成一批耐高温、性状优良的籼稻恢复系,如,R488、R714等。利用93-11选育配合力好的恢复系,R023等。利用93-11选育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恢复系,如R196等。,R023,R714,R196,籼粳交恢复系选育,利用中国农业大学(元江野生稻93-11)云南常规籼稻后代(籼稻),再与皖恢981(偏粳)杂交,2012年春三亚表现基本稳定,后代有90份近似系,如h2-31,恢复系主要特点:粳稻血缘较多的籼稻材料,细长粒(远视粳稻近似籼稻),穗大粒多;品质优;感光性弱;株型好,剑叶上举,后期秆清籽黄,不早衰。2013年已经进行新组合测配100多个组合,获得一些苗头组合。,籼粳交后代大田表现(2012.4.17三亚),地点:三亚师部农场沙地,2012.04.17,编号h2-31单株穗部性状,地点:三亚师部农场沙地,注:株高113cm,千粒重22.2g。,h2-31单株每穗考种结果,地点:三亚师部农场沙地,(三)杂交稻组合选育,2011-2013年先后利用两系不育系T214S、T228S、T229S、T230S、T231S与恢复系93-11、R938、安选6号、R714、R023、R196、R270等配组,已经获得一批优良杂交稻组合,如T229S/93-11、T231S/R938、T214S/R714、T231S/R270、T230S/R270等表现突出。这些组合2013年已经进行多点试验,并进行小面积制种。,适应性广的杂交稻组合,T229S/93-11三亚,T229S/93-11(T3-34)全椒,2013.04.03,2013.09.08,适应性广的杂交稻组合,T211S/5702全椒,2013.09.07,2013.09.07,T229S/安选6号(T3-27)全椒,主要特点:茎秆粗壮,株型好,抗倒伏能力强;穗大粒多,一次枝梗多而长;灌浆快,穗基部灌浆充实好;2013年8月7日始穗,遇到连续高温天气最高气温均在39以上(尤其全椒8月10-11日最高气温超过40),该组合结实率达85%以上。,T231S/R270(T3-14),耐高温组合T231S/R270,2013.09.08,优质高产组合T214S/R714(T2-304),主要特点:株型好,后期不早衰;产量高,2012年亩产613.2kg(全椒),比对照丰两优4号增产14.2%;2013年已经制种,为下年试验示范准备。品质优,整精米率高达63.1%、外观好,垩白率20.0%、垩白度3.2%、直链淀粉含量15.3%、米饭软,胶稠度94mm。,2012.08.20,高产抗倒伏组合,T231S/R938(T3-55)天长,T230S/R270(T3-23)天长,2013.09.05,2013.09.05,杂交籼稻组合优势鉴定圃,2012-8-20,2012-9-13,2012-9-23,T两优236穗部性状和米质外观,主要组合品质性状,注:T2-304为2012年资料,其他均为2011年资料。,2013年继续测配出高产组合,(四)选育直立穗型的两系不育系,将高产基因(qGY21)、粗秆基因(SCM2)、直立穗基因(正在定位)聚合到两系不育系中,选育粗秆抗倒伏并携带高产基因的直立穗型两系籼稻不育系,配置株型较为理想的杂交稻新组合。已经育成粗秆直立穗型两系不育系AS3-101、AS3-102、AS3-103以及NS3-417、NS3-096、NS3-740等,这些不育系易繁殖,花时早,柱头外率高75%以上,制种表现较高异交率,易获得高产。配置杂交稻组合优势明显,株型好。,直立穗籼稻两系不育系,2012.08.18,AS3-102滁州,直立穗籼稻两系不育系,2013.03.10,2013.04.06,NS3-417在三亚抽穗和成熟时表现,直立穗籼稻两系不育系,2013.03.10,2013.04.06,NS3-096在三亚抽穗和成熟时表现,AS3-103,直立穗籼稻两系不育系,2013.04.06,2013.04.06,AS3-102,直立穗型籼稻两系不育系特点,直立穗属于隐性,F1表现正常长穗型;千粒重小为隐性,F1表现为父本粒形;穗大粒多,着粒密,一次枝梗长,有利于提高灌浆速率;剑叶较短,可以优化杂交F1株型;不育系茎秆粗壮,杂交稻抗倒伏能力强。,直立穗型籼稻两系不育系优点,提高制种种子数量和质量,降低种子生产成本:(1)制种田按亩插母本1.33万穴,每穴8个穗,每穗250粒,结实率按40%计算,可以获得亩产1064万粒种子(相当于27克千粒重的母本制种产量287kg/亩)。(2)茎秆矮而粗壮,抗倒伏能力强,提高种子质量。(3)部分不育系剑叶短,制种时不用割叶而省工。(4)不育系千粒重小,节约储、运、装等空间而降低成本。,2013年已经测配出苗头组合,(五)体会与下一步打算,将新两系不育系进行技术鉴定和新品种权保护;同时利用多个两系不育系广泛进行交叉制种,在多区域、多茬口进行优良组合筛选;直立穗型籼稻两系不育系属于新的类型,研究利用该类型不育系,制种技术也需要探索等。,将已经筛选出的优良杂交稻组合参加不同地区的区域试验;目前,2013年已经筛选出11个优良杂交籼稻组合,并且进行小面积制种,每个组合的种子量20-150斤不等;其中部分组合已经交由金色农华进行多点试验,多数组合表现较好。,加强种子企业、推广部门合作,加快新组合产业化开发步伐。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广泛交流充分利用育种材料资源,广泛测配,提高资源利用率;互相促进在生产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要求,在育种不断改进和提高。,两系杂交稻大面积制种现场,5.亚洲栽培稻的籼粳类型鉴别,这是杂交稻育种中,田间判别籼粳类型的直观方法,也是非常常用的而且简单有效的方法。,5.1鉴定籼粳性状的级别及评分,典型籼稻的稃毛特点:短、齐、硬、直、匀;典型粳稻的稃毛特点:长、乱、软。,0级的稃毛图例,稃毛识别,2的级稃毛图例,1级的稃毛图例,4级的稃毛图例,3级的稃毛图例,抽穗时壳色鉴别,第一穗节的长度,稻谷的酚反应,叶毛,亚洲栽培稻生态型相关系数,世界著名水稻分类学家程侃声亚洲栽培稻分类方法:,籼亚种,Aman生态群(雨季稻,感光性多强)Boro生态群(冬稻、不感光)Aus生态群(春稻,不感光),粳亚种,Communis生态群(普通粳稻)Nuda生态群(光壳稻)Javanica生态群(爪哇稻),亚洲栽培稻,RFLP标记水稻遗传距离的实例,注:RFLP(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张培江等.杂交水稻,2001,16(5):50-54,6.中国超级稻育种,概念目标模式育种策略,IRRI新株型模式,LowtilleringcapacityNounproductivetillers200-250grainsperpanicleSturdystems(90-100cmtall)VigorousrootsystemMultiplediseaseandinsectresistance110-130daysgrowthdurationHarvestindex0.613-15t/hayield,概念,超级常规稻和超级杂交稻;理想株型塑造与强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产量潜力10.512.0t/ha。,概念:株型良好、产量潜力有大幅度提高并兼顾米质和抗性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形态特征:分蘖适中、剑叶挺直、植株矮中求高、茎秆坚韧抗倒、穗大粒多。生理机能:光合效率高、根系活力强、库源流协调。遗传基础:高产、优质、抗逆、抗病性状聚合。,超级杂交稻,超级稻育种与发展目标,超级稻产量、抗性和米质指标(农业部,1996-2005),超级稻品种产量、米质和抗性指标(2006-2015),通过籼粳交扩大双亲的遗传多样性;以提高水稻生物学产量为基础进行理想株型塑造;在大幅度提高单产水平的基础上重视米质和抗性的提高;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提高育种效率。,超级稻育种策略,中国超高产水稻育种计划,丛生快长型育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黄耀祥院士于1973年根据广东省水稻栽培地区的生态条件,设计提出水稻丛生快长类型品种选育的设想,1974年系统地论述了“创造新的水稻高产群体生态类型丛化育种”观点。,华南早中晚兼用水稻理想株型,分蘖力9-13穗/丛每穗粒数150-250粒株高105-115cm根系活力强抗病虫生育期115-140天收获指数0.6设计产量潜力900-1000公斤/亩,中国超高产水稻育种计划,籼粳杂交理想株型育种:杨守仁教授等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籼粳交创造水稻理想株型的研究。提出以耐肥抗倒为高产的保证、以生长量大为高产的物质基础,在生长量大的前提下注意保持适宜的经济系数的综合性观点,并且认为“理想株型”概念不仅注意形态结构,而且注意与生理功能有关的其它性状。,北方粳稻理想株型,分蘖力10-15穗/丛直立穗型每穗粒数150-200粒株高95-105cm根系活力强抗病虫生育期150-160天收获指数0.5-0.55设计产量潜力750-900公斤/亩,中国超高产水稻育种计划,重穗型杂交稻育种:周开达院士分析了四川省地方品种具有穗大粒多、单位面积穗数较少的特点,确定四川盆地的超高产育种的重点是走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之路。重穗型杂交稻的主要特征是单穗重5g以上。,中国超高产水稻育种计划,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育种:总结多年来选育两系法亚种间强优势组合成败经验的基础上,袁隆平院士提出8项技术策略:(1)矮中求高;(2)远中求近;(3)显超兼顾;(4)穗求中大;(5)高粒叶比;(6)以饱攻饱;(7)爪中求质;(8)生态适应。,长江流域中籼稻理想株型模式,分蘖力10-12穗/丛叶下禾型每穗粒数180-220粒株高110-115cm根系活力强抗病虫生育期135-140天收获指数0.55设计产量潜力800-1000公斤/亩,云南永胜县创造的小面积超高产记录,2005年农业部确定的超级稻品种(28个),2006年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21个),2007年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12个),2009年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10个),龙粳21、淮稻11号、中嘉早32号、扬两优6号、陆两优819、丰两优香1号、洛优8号、荣优3号、金优458、春光1号。,2010年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12个),2011年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9个),2012年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13个),2013年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12个),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水稻机插秧技术水稻直播栽培技术水稻抛秧栽培技术稻鸭共育技术,7.主要大田种植技术,7.1水稻旱育稀植技术,选好床址,备足面积施足基肥,精细整地适期匀播病虫草害防治,播种,秧好一半谷,水稻大田生产关键技术,插足基本苗施好肥管好水注意预防稻曲病,插足基本苗是高产的基础,提高插秧质量,有利于提高田间管理水平。,大田手插秧宽行窄株,施好肥,注:1.该表以杂交籼稻为例,大苗栽插,N肥运筹为基肥蘖肥穗肥为60%25%15%(粳稻40%25%35%);P肥作基肥;K肥为基肥与穗肥各占50%。要重视有机肥使用。2.常规粳稻在此基础上每百千克稻谷增加0.2千克纯氮;杂交粳稻与杂交籼稻相仿。,浅水栽插,寸水活颗,分蘖期干湿交替,够苗80%搁田肥田提前、瘦田推迟雨天提前、干旱天气退后要多次搁田,抽穗扬花期见水层灌浆期干湿交替成熟前7天断水,管好水,病虫害防治,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虫害主要有:稻蓟马、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药剂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及早进行防治。主要药剂有:12.5%克纹霉水剂,每667米2用200250毫升对水5070千克喷施;或12.5%纹霉清,每667米2用300毫升对水5070千克喷施;或5%井冈霉素水剂,每667米2用300毫升对水37.5千克喷于水稻中下部。,纹枯病,稻瘟病,药剂防治方法:每667米275%三环唑粉剂2030克;或40%富士一号(又名稻瘟灵)乳油或可湿性粉剂,每667米270毫升对水为500倍液喷雾;或40%多菌灵胶悬剂每667米2100毫升;或每667米22%春雷霉素水剂75毫升。注意田间要有水层3-6天。,稻瘟病,稻曲病,药剂防治:每亩用15.5保穗宁可湿性粉剂100-120克,或30爱苗乳油15毫升,或井冈霉素水剂300-40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75克,或20纹霉星可湿性粉剂80-100克,加水50千克喷雾。注意事项:在破口前15-7天,施药时保持田间3-5厘米水层3天。,7.2水稻机插秧技术,7.2.1水稻机插秧的发展与问题(1)机插秧是稻作技术主要发展方向,需求迫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老龄化政策扶持插秧机及配套设备、机插秧面积补贴。技术支撑日本、韩国插秧机引进,机插育秧、机插秧栽培技术进步。,韩国水稻种植方式的发展,手插秧,机插秧,直播,2009年我国水稻主要种植方式,水稻不同种植方式变化,2010年主要产稻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比较,2010年我国水稻和小麦生产作业机械化程度,11.6%,37.7%,2.3%,1.7%,我国水稻机插秧面积及比例,(2008年机插面积4500万亩,约占10%),杂交稻要求稀植少本。连作晚稻秧龄长。低播种量成毯难,秧苗质量差,秧龄弹性小。机插秧龄短、插秧期温度低、返青慢。连作稻行距太大,穗数不足。漏秧率高、苗数不均匀,高产群体形成难。,2、(2)水稻机插秧技术难点,解决传统毯状秧苗机插存在的问题。适于我国水稻生产的机插技术。国内外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7.2.2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是中国水稻研究所针对传统毯状秧苗机插存在问题,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外首创的水稻机插秧新技术。该项技术已申报、获得15项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008年开始小面积试验示范。2009年在黑龙江农垦系统的8个农场小面积示范应用,比普通毯状秧苗机插平均增产12.4%。2010年该技术在北方稻区、长江中下游稻区、西南稻区、华南稻区的黑龙江、宁夏、浙江、湖南、广西等地大面积示范应用,其中仅黑龙江浓江农场示范应用该技术5万亩。,优势一、钵形秧苗和毯状秧苗结合,采用外形尺寸与常规机插秧盘一致的钵形毯状秧盘(580*280*28),培育的秧苗结合了钵形秧苗和毯状秧苗的特点和优点,实现了钵苗机插。,优势二、较低了播种量,节约种子,提高秧苗质量,通过定量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