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培训_第1页
自治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培训_第2页
自治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培训_第3页
自治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培训_第4页
自治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规范教学行为构建有效课堂,自治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培训,做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共同的话题,必须面对的事实!,课堂教学“实录”:首先用五分钟的时间演示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一个实例,然后演示制作的过程,再由学生照着“葫芦画瓢”,最后展示个别学生“作品”。,总体来看,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目前是很低的!,讲练,讲练,对传统“讲练结合”教学的剖析,教师按照自己的设计去完成教学内容,照本宣科,讲解教材。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主动探究的机会。教学注重传授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师不能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地解决问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过程过于死板,不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策略、方法缺少针对性、实效性。,对传统“讲练结合”教学的剖析,课堂采用传统的“讲练结合”教学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就技能培养而言,这样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适用程度还可以,能较完整的复述教师的演示过程,但对于应用能力较差的同学,就往往存在记了后面忘了前面的现象,从而不能独立完成后面的练习内容。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更谈不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是它的教学目标,因此,要尤其重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师专业素质不理想、专业化程度低、专业不对口、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落后、教学随意性大,课堂上“教师唾沫星飞溅,学生机滴滴声不断”,信息技术课堂变成游戏、聊天室,学生失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只想利用这个时间“放松”一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甚至无效!,规范教学行为,构建有效课堂,是值得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去进一步研究解决的,新形势、新课程下的老问题。,规范教学行为,构建有效课堂,第一讲: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再认识第二讲:构建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第一讲,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再认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再认识,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课程体系结构探索前进中的宁夏信息技术教育,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从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从精英文化到信息文化信息技术教育时代的呼唤,信息技术教育,广义: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凡是能够用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目前关于“信息技术”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是从1982年由计算机教育起步,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按其特征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时间上可分为前10年、后10年和未来10年,即重点试验到逐步普及发展的前10年;更新换代向深层次加速普及发展的后10年;在全国中小学完成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校校通”和教育初步信息化的未来10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变化,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变化,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从选修课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1983年,制订了“高中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纲”1994年10月颁布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1997年10月颁布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2001年10月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3年9月颁布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文化论,计算机工具论,信息素养论,19821991,重点学校选修课,1984邓小平:计算机从娃娃抓起,1981伊尔肖夫:计算机语言是人类第二文化,19922000,所有中学校选修课,1994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1997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20012010,所有中小学校必修课,2000: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1992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200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文化论,普通高中新课程技术,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的文化特征演化,19821991:DOS,精英技术、精英文化,19912000:Windows、Office、Wps等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傻瓜化、人性化、与用户友好,20002010:互连网、多媒体、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大众技术、大众文化,从精英文化到信息文化,从专业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观念的转变,专用工具,前沿技术,傻瓜化操作系统,大众文化工具,精英端,大众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从精英文化到信息文化,“信息文化”的形成,大众信息技术:文字处理、电子报表、网络浏览器等等,具有满足需求的功能多样化、友好交互的流畅人性化、平易近人的彻底大众化的特征。等于是从原有信息技术本体中孳生出了一个大众信息技术板块。大众信息技术的基本属性:“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们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信息文化的形成:随着大众信息技术逐渐为更多的人掌握,随着信息活动逐渐对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的不断渗透和占领,“信息素养”成为当代人适应社会发展的工作、学习、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从精英文化到信息文化,从“精英文化”到“信息文化”,基础文化是传统的“读、写、算,它是文化的基础。信息技术是建立在传统读、写、算基础上的当代的读、写、算,或者说是传统读、写、算的数子化,它代表信息社会的基础文化“信息文化”。,从精英文化到信息文化,信息技术教育时代的呼唤,信息技术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信息化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需求。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分。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包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两个层面。,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任务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包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两个层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形式“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并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内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课程目标的涵义,为总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而存在的概括性的总体要求,称为总目标或目的。对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各个方面进行精确、详细的说明,是教师和学生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与学后应达到什么要求(具有哪些效果)的具体明确的表述,称为具体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目标,阶段性目标小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目标,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阶段性目标初中,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埋,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在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目标,阶段性目标高中(新课标),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6.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7.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9.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变化(一),总体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变化(一),总体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变化(二),初中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变化(三),高中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变化,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由课程的性质、任务所决定的文化论工具论信息素养论在基础教育的三个学段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开始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基本相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从课程目标看信息技术课程的变化,从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转为重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从单纯地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转向重视经历过程、运用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性和文化性。努力将教学起点从“零起点”改为“非零起点”。(关注:这可能是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解决的问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形成,在传统文化素养和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环境和发展的要求,不断接受相关信息技术教育及技能培养,形成对待信息活动的良好态度和正确观念,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信息伦理道德的理解和遵守,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诸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工作、生活运用信息技术潜移默化为自觉行为,将信息技术内化为认知工具,形成终身受益的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从课程目标看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中小学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并不是要把它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也不仅仅是用它来录入文字、处理文档、数据和完成作业,而是要将它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学习、生活的质量和效率。中小学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地掌握各种(哪怕仅仅是主流的)信息技术软硬件知识和技能,因为信息技术发展太快,而且是全方位的。中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学习,应该在满足中小学生当前应用需求的基础上,逐渐领悟信息社会及人类发展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形成自觉的信息意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把应用信息技术潜移默化为自觉行为,并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完善达到驾驭信息环境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应用、实践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内化为认知工具,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三个层面,参与整合在应用与实践中不断学习完善,个性化学习结合学习、生活需求学习,入门基础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三个层面”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入门基础:作为进入信息技术大门的基础,定位在基础文化教育层面,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面向中小学生开设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个性化学习: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环境的需要,定位在满足学习、生活(工作)需求的应用层面,以信息技术基础知和专业技能为主要内容,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和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参与整合:为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发展需求,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定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层面,以参与应用、实践为主要内容,面向中小学全体学生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活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三个层面”的学习要求入门基础,针对键盘、鼠标、窗口及大众工具软件应用基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定位在“领进门”教育层面上,是进入信息环境的敲门砖。这个层面的学习结合中小学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需求,引导学生进入其中,只要告诉他们运用信息技术的注意事项和基本规则,让他们通过实际应用操作掌握最常用的方法,剩下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三个层面”的学习要求入门基础,学习内容以Windows及基于Windows的大众应用工具软件为主,由于这些窗口界面软件的风格、通用工具图标、菜单操坐等的一致性,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掌握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被别人“领进门”的情况下,很容易触类旁通。对于学生学习、生活需求的系统和应用软件,他们会在迫切需求的实践任务驱动下,主动探究学会,因此,教学没有必要深入到每一个细节,讲清楚每一个问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三个层面”的学习要求需求学习,基础训练后在真实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中实践是巩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提高信息技术技能,逐渐形成信息素养的必然道路。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生活需求,去翻查、探究计算机、网络、工具软件的某些功能,形成自己的操作习惯,塑造出不同于其他(公务员、教师、计算机专业人软等)的个性,增长驰骋信息环境的经验,习得足以应付学习、生活需求的信息技术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三个层面”的学习要求需求学习,结合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竞赛,编制符合中小学生认知水平的课程方案和教材,是解决这个层面学习信息技术的有效途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为这个层面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三个层面”的学习要求参与整合,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可以认为是一门特殊的劳动技术,习得后只有不断地实践或者说使用才能不至于忘记或紧紧追踪其快速升级的步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技能的习得和提高在为学习者提供与其学习和生活相协调的不断实践的环境中效率最高。对中小学学生而言,将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参与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最有效的途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部长言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陈至立同志在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结构,纲要体系下的课程体系结构,特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零”起点、三段螺旋递进的结构。依据:全国各地、各类千差万别的中小学信息技术环境无法统一到同一起点。拓展:满足“纲要”的基本要求,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纲要”精神调整自己的信息技术课程结构,编写(选定)适应当地课程结构的教材。,纲要体系下的课程体系结构特点,高中阶段初中阶段小学阶段,独立学科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社会问题综合课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问题狭义的整合课程。,纲要体系下的课程内容,“三段螺旋递进”结构的缺憾,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软硬件设施不断更新,结构和内容不能满足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需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不以纲要作为依据:非零起点衔接缺失专业知识、技能内容增加,义务教育学段课程体系,各省根据自己的需求建设课程体系,主要三类:两段递进结构两段统一考虑的一体结构结合高中新课程(课程标准),三段统一考虑的两段一体结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课程,领域,学科,模块,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结构,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内容结构,普通高中新课程:非零起点、基础+提高,必修模块,选修模块,课程的实施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建议该模块在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的实施选修模块,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模块内容设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在选修部分的五个模块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五个选修模块并行设计,相对独立。各选修模块的开设条件有所不同,各学校至少应开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中的两个,也要制定规划,逐步克服经费、师资、场地、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开出包括“人工智能初步”在内的所有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建议将选修模块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或以后开设。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与数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相衔接,应在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或以后开设。,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课程实施要求学分认定,一个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2学分,五个模块:“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和“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每个模块2学分。应维持学生较长的信息技术学习历程,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如果学生仅修4个学分,建议分布在两个学年里完成。例如,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必修模块,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完成一个选修模块。,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义务教育阶段缺失课程标准。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衔接。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选修课的落实。新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中前进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探索中的课程评价体系,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历史、现状和发展,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回顾,20世纪80年代中期,苹果机进入了银川市个别中小学,学校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学习BASIC语言,参加各级程序设计比赛。从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而言这属播种期。90年代初期,中华学习机进入区内部分重点中小学,计算机课以计算机兴趣小组和和课外活动形式进入银川一中、九中等中小学课堂,从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而言这属萌芽期。1994年,新建的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由日本援建项目建设了全区第一间IBM486计算机教室,学校部分年级的课程表中出现了计算机课。19962000年,区内经济相对发达城市的一些中小学开始多方筹措资金购置计算机、建设局域网,开设以学习DOS命令、汉字输入、字处理(WPS)及BASIC语言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教育,这个阶段应该认为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发展期。2001至2006年,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06年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覆盖边缘农村、南部山区中小学。普通高中全部开设了必修课,5个地市中小学和川区有条件的初中、中心小学也开设了必修课。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步入快车道,这个时期属快速发展期。,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宁夏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宁夏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规划与目标,2001年全区所有普通高中和银川、石嘴山两市市区以及川区有条件的初中将信息技术列为必修课。2003年,全区所有初中和银川、石嘴山两市市区以及川区有条件的小学将信息技术列为必修课。2005年前,川区所有小学和南部山区的县城以上小学将信息技术列为必修课。2010年前,南部山区乡镇中心小学和有条件的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将信息技术列为必修课,使全区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宁政发【2001】120号,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宁夏信息技术课程,90年代中期宁夏中小学计算机课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在2001年以前,全区各种小学使用的计算机教材多达32种版本,有国家统一发行的,有各省自己编写发行的,也有各市县、学校自编自用的。教材内容绝大多数还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发展历史、DOS命令、Win3.1、DOS版本的WPS等内容,对于计算机新的应用,新的操作系统、新软件、网络知识等极少提到。,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宁夏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截止2008年底,全区中小学校建设计算机教室1412个、多媒体教室1169个、光盘播放点3979个;计算机58340台,其中:学生计算机49881台、教师计算机7410台、服务器1049台,全区中小学校计算机的生机比为19:1。截至2006年12月,实现全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全部初级中学装备了计算机教室,乡中心小学装备卫星地面接受系统,村教学点装备光盘播放系统。,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宁夏信息技术课程,2001年,全区普通高中,银川、石嘴山、吴忠城区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普通高中2004年进入课程改革实验,依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信息技术作为新课程技术领域、技术课程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2005年实施小学初中一贯制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城镇学校从小学3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农村从小学4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开发。到2006年9月,区内城镇中小学、川区农村乡中心小学均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宁夏信息技术教师队伍,2010年全区实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测算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约8000多名。目前南部山区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严重短缺。,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宁夏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宁夏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问题,新课程在四省区实施近5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就宁夏实施的情况来看,凸现出两个问题:其一,必修模块不能按照课标要求保证质量正常实施教学。表现:36个学时不能完成“必修”教学任务。其二,选修模块学生不能自主选择。表现:学校只能开一个模块的选修,选修变成必修。,普通高中,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宁夏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问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自2000年10月颁布至今没有修订,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社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由此产生两个问题:教师教学行为处于无约束状态没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宁夏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结构,宁夏城乡、山川、发达和贫困地区、学校与学校之间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及很长一段时间还不能普及高中教育的现状。,不可忽视的另一方面,宁夏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其自身的特点。按“纲要”设定的小、初、高三段螺旋递进的结构先天不足。,必须面对的现实,宁夏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本地的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建设适应自身课程结构的信息技术教材。,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宁夏两学段难度递进结构,“普九”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对中小学生来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连续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教育学段。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选择非“零”起点,区内统一开设信息技术课。解决城乡、山川、发达和贫困地区、学校与学校之间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巨大差异造成的高一新生信息技术起点不同的局面,学校采用增加学时补课解决。对发展不平衡,有不同信息技术基础和不同信息技术教育需求的地区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结合学与教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需求,合理调剂课时结构,实现在不同起点上的发展。,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各学段的主要学习任务,小学:建立对信息技术的感性认识,将学生“领进门”;初中:建立软件之间共性认识,了解共性关系,熟悉共性操作,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学习、生活中的一般问题;高中:学习信息技术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信息获取加工、表达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各学段的主要学习内容,第一学段:小学以基于视觉形象操作的内容为主,以建立对信息技术的感性认识和培养基本的操作技能为目标,具体内容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的简单操作,简单的画图工具,部分操作性游戏,简单的字处理工具。初中基于对基础性工具软件的应用实践和理解,培养信息意识和初步的信息技能,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功能较强大的字处理软件、数据处理、浏览器和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应用和实践。第二学段(高中)基于信息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实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为目标,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算法和程序设计、人工智能技术等。,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宁夏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教材一纲多本是教育部为适应我国各地区各学校经济条件和教学设施水平较大差异,教学能力和教学需求不一样的特点而制定的方针。宁夏根据本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参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编写了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信息技术教材。普通高中选用教育部推荐的教育科学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的两套教材。,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宁夏教育厅教研室主编,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宁夏义务教育学段教材框架结构,考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连续性,按小学三年(城市学校加一年)中学三年统一设计教材,小学和中学学段学习内容尽可能避免简单的重复。小学学段分两种情况:城镇学校:从三年级开课,教材共8册。农村学校:从四年级开课,教材共6册。初中学段初一到初三开课,共6册。,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的基本框架,小学:3年级(上):用电脑绘画(下):信息技术基础4年级(上):用电脑写作文(下):网络基础知识5年级(上):制作演示文稿(下):用电脑制作动画6年级(上):LOGO语言(下):机器人初步,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的基本框架,初中:7年级(上):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下):文字处理8年级(上):网络基础及应用(下):电子表格数据处理9年级(上):加工多媒体作品(下):程序设计初步(VB),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家审读意见,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苗逢春博士,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探索中的课程评价体系,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评价的依据,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学业水平测试终结性评价信息技术教师最关注的评价。,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终结性评价方式,基础层面,以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采用等级考试方式;应用层面,以考察应用能力为主,采用任务型考查方式;整合层面,以考察创新能力、程序设计、创作作品、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采用研究、设计型考查方式。,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础层面学业水平测试等级考试,等级考试采用计算机网络随机抽题、计算机自动评卷、学生可以多次考试的形式。等级考试可操作性强,在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便于建立地区统一的评价标准,一般应该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能够形成统一的保障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管理机制,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各学段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检验各地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和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形成正确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导向。,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层面学业水平测试任务型考查,用完成指定任务、制作电脑作品的形式,结合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生活需求设计考试任务,如在计算机组成教学中要求组装一台多媒体计算机,在字处理工具软件教学中要求对一篇文章进行格式化,在数据处理工具软件教学中要求处理班级测验成绩等。这种考查方式受“任务”不同测试对象、时间、地点和需求设备都是不确定因素,只能由学校和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评价可以采用百分制和优、良、合格的等级制。,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层面学业水平测试研究、设计型考查,通过程序设计、创作作品的形式,结合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竞赛、地方课程等学生学习、生活实践需求设计考试项目,如编辑校园(班级)小报,设计制作班级、个人网页,创作多媒体作品,设计实用程序等。这种考察方式需要评价的权威性,一般由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通过竞赛、评比的方式进行,如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评比等。,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第二讲,构建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构建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好课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做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有效的教学,有效的学习,何谓有效教学?,能引导全体学生的学习收到实效的教学。能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的教学。能引导学生力求更高效率有所收获的教学。,有效教学的内涵,有效教学的内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1。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的教学。其一般性内涵包括:1.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2.以效率、效果和效益为追求目标3.以可测量性为标准4.以反思为手段5.以策略为行为方式有效的课堂应是各个教学环节、教学要素协调一致、共同作用的结果。,1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有效教学的内涵,有效教学的要素,有效的教学目标灵魂有效的课前准备前提有效的教学内容根本有效的情境创设催化有效的教学方法关键有效的操作行为提升有效的课堂提问导向有效的教学评价指挥,也谈构筑信息技术的有效课堂嘉兴市秀洲区教文体局教研室陆小敏,有效教学的内涵,低效课堂的表现,1、老师讲得多,学生理解得少2、学生活动很多,老师引导少3、没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多4、对技能重复练习多,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少5、教学方法单一6、老师总结多,学生主动归纳少7、集中面对学生讲得多,针对个别辅导得少8、知识点要求多,细节注重少,有效教学的内涵,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预设与生成性问题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面学生差异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继承与创新中丰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已有经验将理念与实践有机衔接审慎地利用非机房环境,有效教学的实施,有效的教学目标概念,教学目标是指为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结果。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是针对学习者而言的,其特点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且具有层次性。教学目标是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是学习评价的依据。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组成,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有效教学的实施,有效的教学目标内涵,全面体现多元性:教学目标要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去考量涵盖三维目标。三个目标是互相依赖、渗透、促进的统一体,制定时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其一,三维目标在编写时可分开列举,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分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则一石三鸟,分则-损俱损,所以编制中注意渗透和整合。其二,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不要机械运用。由于教材特点不同,教学目标编制后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全面性也不要死板教条地套用。具体体现操作性:教学目标的制定具有可操作性,首先不可过于笼统,要起到支配教学进程的作用,并能进行目标检测。尤其要强调用行为动词来表述教学目标,注意各行为动词所达到层次的不同。再则要合理,太高太低都不好,太低是低素质的重复,而太高则无法达成。差异体现层次性: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认知水平,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有区别的对待。灵活体现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推进的,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可预设的,又是不可预设的。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轨道行进,尤其学生带着个人的知识、直接经验、生活阅历来参与教学,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事,这便是教师预设教学目标以外的节外生枝。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处理好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从而去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的实施,预设与生成性问题预设,预设:教师要细腻地预设理想中的教学情境:确定一组简明的教学目标,为有效教学导航。预设怎样对一个知识、一项技能进行教学,设想要达成什么要求或效果,分哪几步进行,万一达不成怎样去分步实施,其中关键的一步是什么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中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有效教学的实施,预设与生成性问题生成,生成:理想的教学是师生互动展开的结果,而不是教师教学设计的结果。教学不是按剧本拍电影,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行为很难预先做出准确判断,而且,只要有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就可能产生意料之外的事件,预先的筹划往往失效。预料之中的生成:精心定点,引导生成预料之外的生成:偶发事件,临时生成,有效教学的实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性问题,新课程强调生成,呼唤生成的课堂捕捉时机,精彩生成预设和生成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有效化解“生成”是成功教学的突破口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更需要的是教师动态处理教学过程的智慧和艺术,能有效化解突发事件,调整教学活动,生成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而不是忽视突发事件,格守教案教学,丧失有效教学的良机,或不知所措,任凭突发事件打乱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在课堂中是平等的和谐的朋友关系。注重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善用民主的方式。激发学生成就感、胜任感:学有所获、我能、我行、我成功。,有效教学的实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想的情境创设应该有两项功能,一是引起学生注意,二是激发学习需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感官上的愉悦或惊奇,这是教学的第一步,但是,仅停留于这一步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便激活了,有质量的学习才能持续展开。,有效教学的实施,直面学生差异,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起点不齐和个性差异。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必须承认的是,无论是起点不齐还是个性差异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一直存在。应对教学适应学生起点的不齐的方法在学习内容上,一方面,针对个性差异设计多种类型的任务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另一方面,针对起点不齐设计不同难度水平的学习任务,“让后进生吃饱,让优秀生吃好”。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有效使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适应不同认知特征和知识水平的学生。,有效教学的实施,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通过问题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在合作中学会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不仅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时时关注学生的表现,以此作为调整教学策略的唯一依据,而且要让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互相取长补短,自主地学习。,思考: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会学习”的内涵是什么?,有效教学的实施,在继承与创新中丰富教学方法,在选用教学方法时需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1)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不能“削”内容之“足”以“适”方法之“履”。譬如,“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如果简单的内容也非要设计多个“任务”来实现,就会导致任务的“庸俗化”。(2)不能一味停留于简单模仿的层面,需要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发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特点及自身教学风格的适切性,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尝试建构,模仿反思建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经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会有其优势与缺陷,经过反思与建构才可能达到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9期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钟柏昌李艺,有效教学的实施,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学过程能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更好地改造和拓展学生己有的经验,实现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整合。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包括两种可能,一是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来教学。二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事例。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体现了发展性教学的理念:教师要具备加工教材和开发课程学习资源的能力,使教学内容具备动态性和发展性,而不是拘泥于教材、画地为牢。,有效教学的实施,将理念与实践有机衔接,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而不是对知识与技能的简单反对;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术类课程,更需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本,将方法和思想融人过程之中,将理念和价值包含其中,只有这样才是合格的课程。从技术的视野看,首先是动手的技术,然后是如何做的技术,即设计的技术和规划的技术等,然后是为什么这样做,即技术思想是什么,然后是技术的价值,即为什么要有技术,技术之于社会、生活的意义如何等。,有效教学的实施,审慎地利用非机房环境,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通常与计算机操作有关,在软硬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机房作为上课的主要阵地是应该的,但是,并非每堂课都非得在机房里开展。其一,信息技术课程不等于计算机课程,还涉及信息技术的其他方面;其二,即使有关计算机的内容也可以在普通教室展开教学,如一些专题性的讨论或辩论课,甚至于室外参观、考察、调研活动也可以偶尔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有效教学的实施,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教学目标简明:解决好一两个真问题,留给学生真东西。教学内容简约:用好有限的学习时间、精力,选择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教学环节简化:不必设那么多的学习环节、学习障碍、陷阱让学生去钻。教学方法简便:最便捷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教学媒介简单:教学可以去掉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教学用语简要: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解说,不扼杀学生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指导思想:教学不可承载着太多的“使命”,新课程怎样听课评课徐世贵天津教育出版社,做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合格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上好课的准备备课上好课的过程驾驭课堂好课的升华反思和研究,教师的位置和职责,制定课标,人员部门职责,课程专家,教研员,教研员,教研员,教研员,解读课程课程标准,我们的位置,我们的职责,课程中心省教研部门省教研部门地市教研部门地市教研部门县(区)教研部门县(区)教研部门学校教务处学校教研室学校教研组学科教师学科教师学科教师学科教师学科教师,合格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落实课程教学目标,政府官员,制定政策,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新课程思想的实践者,教学目标的落实者。,合格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从广义讲: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活动,总结推广教学经验;加强教学业务学习,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具体到学科,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培养、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合格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个人观点,实现新课程目标要从实现每一堂课教学目标做起。课程目标是每一堂课实现教学目标的积累。依据“标准”,组织实施课堂教学,上好每一堂信息技术课,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以学校、课堂为阵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促进专业发展。,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合格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一个博克的观点,调整心态,用心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夯实教学基本功。这是做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