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工作调查报告_第1页
社区治理工作调查报告_第2页
社区治理工作调查报告_第3页
社区治理工作调查报告_第4页
社区治理工作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区治理工作调查报告 (1) 【摘要】 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的 “基石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关键在于创新社区治理工作。本文详细分析了成都市社区治理工作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社区治理四点建议:一是探索构建统一社区基础信息平台,打造服务便捷的智慧社区 ;二是探索完善社区综合治理体制,打造管理有序的新型社区 ;三是探索完善社区多元治理体系,打造协同共治的和谐社区 ;四是探索完善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机制,打造群众满意的平安社区。 【关键词】 社区治理 ;体制机制 ;成都市 党的十 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的 “基石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关键在于创新社区治理工作。 一、成都市社区治理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区两级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始终把加强社区治理作为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来抓,成都市社区治理工作多次受到中央和省领导的肯定。锦江区、成华区先后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区管 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成华区被省委综治委确定为“全省网格信息化服务管理试点区 ”。 (一 )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社区网格化服务试点不断深入 近年来,成都市下属各区相继启动了各具特色的社区网格化服务试点工作。成华区作为全省网格信息化服务管理试点,初步建成了具备 “6411”四大核心功能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六类网格基础信息库 (组织机构信息、人口基础信息、房屋基础信息、重点场所基础信息、城市管理基础信息、网格地图信息 )、四级网格服务管理体系 (网格员、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站、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区网格化服 务管理监管中心 )、一套网格服务闭环流程和一个社会化服务平台。金牛区在西南街社区探索了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为载体的 “人 +互联网 ”工作模式和以信息登记表、汇总表等纸质介质为载体的 “人 +纸 ”工作模式,使现代信息技术的科学优势和社区自治组织接地气的长项互相叠加。青羊区在 “6411”基础上搭建了 “64151”平台。武侯区推广普及了 “两委一站一室 ”网格化管理的黉门街模式。锦江区积极探索了网格化管理中的跨街道、跨部门事件协调处置机制和督办考核机制。 (二 )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一是职能有效转变。各区普遍成立 了社区公共 (综合 )服务站,承接社区居委会长期以来承担的大量行政事务,使社区腾出时间和精力组织居民开展自治、化解邻里纠纷等工作,促进了 “政社 ”职能的分离和居委会职能归位,初步实现了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二是经费保障有力。各区采取定额补助、人口补助、 “基数 +人口比例核定数 ”等方式,每年拨付社区 2040 万元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用于社区民主管理、教育培训、设施维修和维护以及文体公益活动等。三是待遇普遍提高。社区 “两委 ”成员月收入普遍达到 3000 元左右,提升了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社 区干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逐步优化。四是社会组织发展迅速。通过建立孵化网络、给予开办扶持资金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发展最好的锦江区已有 1047家社会组织,最少的金牛区也有 423 家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遍布全市各个社区。五是老旧院落整治扎实推进。锦江区投入资金2 亿多元对城乡老旧院落进行集中治理、实现社区物业全覆盖。青羊区在老旧院落和 “三无 ”院落中积极推行准物业管理模式,改善了社区面貌,深受群众欢迎。 (三 )社区治安进一步改善 一是平安院落建设成绩卓著。扎实推进小区院落 “人防、物防、技防 ”工作,主城区 “三 防 ”建设合格的小区院落 6773 个,占城区总数的 83%;全市建成 “平安小区院落 ”10043个,占总数的62%,广大市民的安全感明显增强。二是矛盾纠纷化解和特殊人群管理不断强化。深入开展大调解工作,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强化社区矫正人员动态管理和异地协作监管机制,初步建立了刑满释放人员衔接、教育管理、定期回访、领导帮扶等工作制度,探索形成了金牛区 “人民调解案例工作法 ”“三所联调 ”,青羊区 “流动人口专项整治日 ”“四级联控 ”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有力维护了社区和谐稳定。 二、当前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成都市社区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转型期社会治理的要求还有差距,在体制机制层面还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一 )社区信息化建设亟待规范 一是缺乏牵头部门,导致统筹规划滞后。各级职能部门出于自身工作需要,纷纷在社区建设各自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越建越多,建在社区一级信息系统有的多达 20 余套 ;社区一级信息系统建设、运营投入越来越多,如成华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前期投入资金 1400 万元,年运行保障资金 1000 万元,全部由区财政买单。青羊区、金牛区社区干部反映,安装的电脑终端、触 屏机,功能单一,没有综合查询功能,群众日常使用率偏低。 二是技术标准不规范,导致数据重复录入。社区各套信息系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确实满足了部门收集数据的要求,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同一类数据不能在不同数据库间转换,社区工作人员不得不将基本相同的内容重复录入。调研中,各个社区集中反映,目前为各个职能部门重复录入数据占用了社区人员大量精力,明显与信息化建设简单便捷的要求背道而驰。 三是共享机制缺失,造成资源浪费。各类基础信息均由社区收集,但查用信息的权限全部上收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 为阵,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壁垒,社区、街道乃至区级层面却得不到查用整体数据的授权。这也引发了各区“另起炉灶 ”的冲动。之前武侯区曾经自行开发过一套信息系统,因为与各职能部门数据库不能兼容被迫搁置。现在锦江、青羊、金牛、成华等区又有了类似规划。但如果任由各区自主建设,由于标准规范不一,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将为下一步市级层面整合资源、推动大数据政府建设制造新的难题。 (二 )社区公建配套缺乏刚性制度保障 成都市 2008 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居住区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管理的意见 (试行 ),仅规定开发商无偿 向当地政府移交公建配套社区用房,却没有对社区用房的部门职责、位置、移交方式进行明晰,对开发商缺乏刚性约束。锦江、青羊、金牛等区民政部门反映,有的开发商将异形房、隔板间、地下室等一些卖不出去的 “边角余料 ”充作社区用房,有的社区用房在起初规划中还存在,但竣工验收时却被任意修改甚至消失。此外,文件规定2008 年以前已经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地块上的社区用房,由政府按上年平均房价回购。但是文件并没有明确平均房价的参考标准是商铺价还是住宅价,是大成都平均价还是主城区平均价,造成有的社区回购社区用房工作陷入困境。目前,五城 区有近一半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 (200 ),超过一半的社区采取租赁方式解决社区用房 (锦江区 113个社区中 79个社区采取租赁方式解决社区用房 )。 (三 )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还不充分 近年来,尽管各区陆续建立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机制和激励措施,但由于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项目目录存在领域不宽、项目不多、总量不大、稳定性差的问题,加之社会组织本身存在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组织持续发展的空间与活力,导致社区服务管理社会化程度不高,尚未真正形成社区、社会组织、 社工 “三社联动 ”机制。目前,成都市登记社会组织 7160 个,而 2013 年度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仅 83 项、金额 元,且多集中在社区培训、养老等领域,全市真正能够承接政府公共服务项目的社会组织仍然很少。调研中部分社区也担心,如果所有公务服务与社区、事业单位完全脱钩,全部委以社会组织,一旦某一具体服务项目上级匹配专项经费不足,可能出现既没有社会组织、也没有社区和事业单位承接服务的局面。 (四 )物业企业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 部分社区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之间的关系不够融洽,没有形成良性的指导与被 指导、监督与被监督的互动关系。加之目前对物业公司的监管特别是三级以上资质物业公司的考核权限均在市级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对物业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手段,导致近几年物业管理引发的矛盾纠纷较多。 (五 )老旧院落整治力度有待加强 由于历史欠账太多,目前仍有大量老旧院落尚未实现整治改造。特别是一些棚户区,基础设施陈旧、配套设施不完备、消防安全设施缺失,水、电、气等设施没有接入大市政管道,给社区治理带来很大难度,为后续的使用、维修和管理带来了诸多隐患。青羊区抚琴街道西南街社区表示,由于管理难度大,物业公司不敢 进驻、业委会无法成立,许多本该由市场原则来调整的项目,诸如居民院落地下管网的疏掏、废弃物的清理等,街道、职能部门、社区居民 “三不管 ”,在政府、社会双重压力之下,最后还是由社区托底,社区一级负担日益沉重。 (六 )重点人群管理服务仍需加强 一是流动人口管理需要加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3 年底,中心城区流动人口接近 300 万,给社会治理特别是治安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尤其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城乡结合部社区,违法犯罪问题较为突出。据了解,近年来公安机关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流动人口占 70%以上,其中城乡结合部区 域比例高达90%。 二是社区矫正工作力量薄弱。随着刑罚轻型化发展趋势以及劳教制度废除,社区矫正人员数量逐渐增加,而承担社区矫正日常监管工作的专职人员,平均每个社区不足 2 人。同时,由于刑满释放人员回归后一律由原单位接收安置的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一些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 “三无 ”刑满释放人员缺乏帮教,无法有效融入社会。 三、进一步推进社区治理的建议 结合成都实际,做好新形势下社区治理工作,要坚持在综合上下功夫,在结合上做文章,大力推进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牢社会治理的基础。 (一 )探索构建统一社区基础信息平台,打造服务便捷的智慧社区 围绕建立全市基础数据统一平台目标,统筹规划建设统一权威、动态更新、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打造智慧社区,为成都建设全国智慧城市试点打牢基础,为推动全市大数据建设 “破题 ”。 现系统集成 民政部关于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 (民发 2013 170 号 )明确要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原则上在市 (地、州、盟 )层级建设和部署,主要在街道 (乡镇 )层级统一应用,坚决避免区 (市、 县、旗 )以下层级分散投资、重复建设。为此,建议在市级层面成立数据资源监管机构,统筹规划建设全市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按照 “一数一源,授权使用,分层管理,分级应用 ”的原则,对现有社区资源进行整合,加快社区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推动部署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各类社区信息系统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迁移或集成,最大限度精简基层业务应用系统、服务终端和管理台账。 现信息共享 深入研究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向上对接,力争 尽快统一政府各部门在社区信息系统的数据编码、处理、共享、交换标准,在保证数据交换共享安全性的前提下,优化系统软件,促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与现有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进一步扩大信息的采集范围、采集项目,规范信息的共享范围、共享方式、共享标准,实现部门工作信息关联比对,共享到信息系统内,做到 “一次采集、多次使用,一家采集、多家使用 ”,消除信息 “孤岛 ”和 “壁垒 ”,实现各类信息互联互通、综合集成、 “一网多用 ”。全面推进社区服务信息推送、信息服务系统覆盖、社区传感器安装、社区运行保障等方面建设,实现社区 治理 “数字化 ”到 “数据化 ”的重大转变,不断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的数据化、便捷化、智慧化水平。 现资源整合 对社区现有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和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开展摸底调查,掌握现有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和年度运行费用总体情况,分类进行梳理。对可以纳入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其运行经费也应纳入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统一使用 ;对确因保密原因不能纳入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部门应书面说明。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通信运营商、信息服务商和软 硬件供应商在技术、 人才 、资金和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共享 “大数据 ”开发利用成果。 (二 )探索完善社区综合治理体制,打造管理有序的新型社区 着眼于强化社区自治、治理职能,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管理的体制机制。 借鉴国内部分城市调整社区规模的做法,对成都市中心城区部分社区规模 作适当调整,形成与社区资源配置、社区管控能力和精细化管理要求相适应的社区规模。建议成都市城市社区规模原则上按照 20004000 户设置,实施中可根据社区实际因地制宜、灵活掌握。高层楼宇集中、相对封闭的新建社区,可多于4000 户 ;松散型老旧院落社区,可少于 2000 户。 修改完善 2008 年出台的成都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居住区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管理的意见 (试行 ),规范和细化社区用房的点位、标准、要求和移交程序,力争用 23 年时间使每个社区办公服务设施都达到国家和省、市民政部门确立的标准 。在规划环节,在审批新建小区规划方案时应明确社区用房的具体位置和面积,并经所在区民政局和街道签字认可、挂牌公示,以便各界监督。在建设面积上,建议按 300 平方米规划进行建设,建设时要预留拓展空间,适应城市化进程需要。在验收环节,由开发商、相关部门、街道共同参加,区民政和街道对验收结果签字认可,对未按规划建设社区配套设施的不予通过验收,限期改正。验收合格后,由开发建设单位限期、无偿交付社区居委会使用。公建配套设施在验收合格之前,房管部门不予颁发商品房销售许可证。明确 2008 年以前已经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地块上 的社区用房回购价格标准。 赋予社区对辖区单位的部分管理事权。将辖区单位党建、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物业管理、计划生育、文明创建、评先创优等的初审权、监督权、检查权、建议权,下放、委托给社区管理。人财物资源向社区倾斜。落实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凡依法应由社区协助的事项,必须为社区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 ;凡需委托给社区办理的服务事项,应按照 “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原则实行 “权责利 ”捆绑到位,为社区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推进职能部门工作向社区下沉。推进职能部门特别是城管、环保、物管、信访等部门工作 向社区下沉,在社区设立工作站或联系点,破解社区管理 “无执法权、无工作手段 ”等难题。 (三 )探索完善社区多元治理体系,打造协同共治的和谐社区 在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居民自治机制,推进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础上,着力理顺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关系,推进社区多元治理、协同治理、依法治理,共建共享和谐社区。 探索建立小区 (院落 )自治机制。推广锦江区建设 “五有 ”小区(有党的组织、有自治组织、有服务平台、有居民公约、有自治活动 )经 验。鼓励成华区探索实施 “院落 +社团 ”工程 (以院落为阵地建设各种趣味社团、服务型社团 )。完善 “院规民约 ”,建立业主 (代表 )大会、小区居民听证会、议事会、民意恳谈会等制度,充分发挥小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建立政府 “以奖代补 ”的补贴机制,多途径解决小区自治经费问题。拓展小区工作者来源,逐步推行小区党支部书记、业主委员会主任职业化,形成充满活力的小区自治机制。实施以小区自治为基础的网格化管理。推进小区自治与网络化管理相结合,将信访维稳、社会治安、安全生产、计划生育、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等工作全部纳入小区治理,赋予小区业 主委员会社情传递、民意收集、纠纷调解、秩序维护、志愿互助 “五大功能 ”,建立以住宅小区为单元,业主自治与物业专业化管理有机结合的社区 “网格化 ”管理新模式。推动小区自治与社区共治良性互动。理顺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的关系,建立居委会与业主委员指导与被指导、监督与被监督的良性互动关系,健全住宅小区业主大会 (业主委员会 )作出重大决定告知、听取居委员会意见制度,提倡业主委员会成员和居民委员会成员相互兼任,促进小区自治与社区共治良性互动。 强化物业管理行业自律。完善物业管理企业诚信体 系,建立健全物业企业信用考核、群众满意度测评和信用档案制度,积极推行物业企业信用保证金制度。切实落实物业管理账目公开、自觉接受业主监督的制度,促进物业企业严格履行物业服务合同,提高物业服务水平。推进物业属地化管理。建立由区政府负总责,区、街道、社区构成的三级物业管理体制,分别赋予区、街道、社区物业监督、考核、管理职能,并将物业公司的定级、考核权下放给区级相关部门管理。在社区建立物业管理工作室,履行对小区物业管理的指导和监督职能,形成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 “三位一体 ”共同管理的社区物业管理机制。积极 推行物业管理市场化。打破谁开发谁管理的物业管理格局,加强物业管理市场竞争主体的培育,鼓励业主通过招投标方式自主选择物业企业,形成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双向选择市场竞争机制。 理划分老旧院落治理责任 社区工作,难点在弱势群体,重点在老旧院落。老旧院落改造整治,建设责任在区政府,区政府应结合棚户区改造,对老旧院落进行集中治理,分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 ;巡查责任在社区,社区应加强对设施日常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情况及时报告街道 ;维护责任在街道,街道应及时协调区级相关部门,解决社区在巡查 中发现的问题。创新老旧院落物业管理方式。积极推行锦江区、青羊区准物业管理办法,建立老旧院落物业服务标准化体系,采取政府 “以奖代补 ”的方式,引导经过整治改造的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积极推行专业物业企业、社区物业服务中心、单位物业管理、业主自治物业管理等多种类型相结合的物业管理模式,提升老旧院落综合服务管理水平。 三社联动 ”协同治理。搭建 “三社联动 ”参与平台 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建立 “三社联动 ”工作机制,大力实施社区服务管理项目化运作,以优先培育 能够承接政府服务社会组织为导向,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机制,坚持 “底线思维 ”,变 “撒胡椒面 ”式的补贴社会组织为定向补贴服务项目,引导社会组织、社工包括企事业单位公开平等竞争政府购买服务,共同打造出一批特色社区服务项目。重点关注政府购买服务与机构编制管理的衔接问题,避免出现 “既养人,又买服务 ”的重复投入现象。规范 “三社联动 ”运行机制。加强社会组织行业标准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组织规范运作、诚信执业、信息公开、公平竞争、奖励惩戒等自律监管机制,完善社会组织等级评估、第三方评估、分类管理、注销退 出等机制,加强对社会组织服务和志愿服务监督管理,建立富有实效的 “三社联动 ”机制。 (四 )探索完善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机制,打造群众满意的平安社区 以加强重点人群管理为切入点,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努力建设群众满意的 “平安社区 ”。 一证通 ”管理 强化流动人口居住证的公共服务功能,积极推行 “积分制 ”管理办法,逐步让办理 “居住证 ”且在城市长期就业的外来人口在公共服务、劳动维权、政治权益等方面享受 “市民化 ”待遇。积极推进外来人口组织融入、文化融入、制度融入,鼓励外 来务工人口集中的产业园区、城乡结合部社区实行 “集宿式 ”集中服务和管理,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宿感和认同感。依托流动人口居住证 “一证通 ”管理平台,推进以证管人与以房管人、以业管人有机结合,探索建立新型高效的出租屋管理模式,努力在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精准化采集、动态化管理上取得新突破。 加强特殊人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社区矫正人员、闲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动态化信息库。建立健全司法、社区、学校、单位和家庭相结合的 “多位一体 ”帮教管理体系,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 同做好安置帮教管控工作。注重服务与管理并重,切实帮助特殊群体解决好就业、就学、就医、生活和家庭等实际困难。积极推进以专业化社工机构为依托的矫正人员社会化管理,探索建立集食宿、教育、培训、救助为一体的过渡性帮教安置基地、安置帮教经济实体,实现刑满释放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帮教管理专业化、基地化、规范化。 社区治理工作调查报告 (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的 “基石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关键在于创新社区治理工作。 一、 社区治理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区两级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始终把加强社区治理作为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来抓, 社区治理工作多次受到中央和省领导的肯定。 、 先后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 “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 被省委综治委确定为 “全省网格信息化服务管理试点区 ”。 (一 )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社区网格化服务试点不断深入 近年来, 下属各区相继启动了各具特色的社区网格化服务试点工作。 作为全省网格信息化服务管理试点,初步建成了具备 “6411”四大核心功能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六类网格基础信息库 (组织机构信息、人口基础信息、房屋基础信息、重点场所基础信息、城市管理基础信息、网格地图信息 )、四级网格服务管理体系 (网格员、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站、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 、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监管中心 )、一套网格服务闭环流程和一个社会化服务平台。 在西南街社区探索了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为载体的 “人 +互联网 ”工作模式和以信息登记表、汇总表等纸质介质为载体的 “人 +纸 ”工作模式,使现代信息技术的科学优势和社区自治组织接地气的长项互相叠加。 在 “6411”基础上搭建了 “64151”平台。 推广普及了 “两委一站一室 ”网格化管理的黉门街模式。 积极探索了网格化管理中的跨街道、跨部门事件协调处置机制和督办考核机制。 (二 )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一是职能有效转变。 各区普遍成立了社区公共 (综合 )服务站,承接社区居委会长期以来承担的大量行政事务,使社区腾出时间和精力组织居民开展自治、化解邻里纠纷等工作,促进了 “政社 ”职能的分离和居委会职能归位,初步实现了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二是经费保障有力。各区采取定额补助、人口补助、 “基数 +人口比例核定数 ”等方式,每年拨付社区 2040 万元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用于社区民主管理、教育培训、设施维修和维护以及文体公益活动等。三是待遇普遍提高。社区 “两委 ”成员月收入普遍达到 3000 元左右,提升了社区干部工 作积极性,社区干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逐步优化。四是社会组织发展迅速。通过建立孵化网络、给予开办扶持资金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发展最好的 已有 1047家社会组织,最少的 也有 423 家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遍布全市各个社区。五是老旧院落整治扎实推进。 投入资金2 亿多元对城乡老旧院落进行集中治理、实现社区物业全覆盖。在老旧院落和 “三无 ”院落中积极推行准物业管理模式,改善了社区面貌,深受群众欢迎。 (三 )社区治安进一步改善 一是平安院落建设成绩卓著。扎实推进小区院落 “人防、物防、技防 ”工作 ,主城区 “三防 ”建设合格的小区院落 6773 个,占城区总数的 83%;全市建成 “平安小区院落 ”10043个,占总数的62%,广大市民的安全感明显增强。二是矛盾纠纷化解和特殊人群管理不断强化。深入开展大调解工作,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强化社区矫正人员动态管理和异地协作监管机制,初步建立了刑满释放人员衔接、教育管理、定期回访、领导帮扶等工作制度,探索形成了 “人民调解案例工作法 ”“三所联调 ”, “流动人口专项整治日 ”“四级联控 ”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有力维护了社区和谐稳定。 二、当前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困 难和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 社区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转型期社会治理的要求还有差距,在体制机制层面还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一 )社区信息化建设亟待规范 一是缺乏牵头部门,导致统筹规划滞后。各级职能部门出于自身工作需要,纷纷在社区建设各自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越建越多,建在社区一级信息系统有的多达 20 余套 ;社区一级信息系统建设、运营投入越来越多,如 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前期投入资金 1400 万元,年运行保障资金 1000 万元,全部由区财政买单。 、 社区干部反映,安装 的电脑终端、触屏机,功能单一,没有综合查询功能,群众日常使用率偏低。 二是技术标准不规范,导致数据重复录入。社区各套信息系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确实满足了部门收集数据的要求,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同一类数据不能在不同数据库间转换,社区工作人员不得不将基本相同的内容重复录入。调研中,各个社区集中反映,目前为各个职能部门重复录入数据占用了社区人员大量精力,明显与信息化建设简单便捷的要求背道而驰。 三是共享机制缺失,造成资源浪费。各类基础信息均由社区收集,但查用信息的权限全部上收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之间 条块分割、各自为阵,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壁垒,社区、街道乃至区级层面却得不到查用整体数据的授权。这也引发了各区“另起炉灶 ”的冲动。之前 曾经自行开发过一套信息系统,因为与各职能部门数据库不能兼容被迫搁置。现在锦江、青羊、金牛、成华等区又有了类似规划。但如果任由各区自主建设,由于标准规范不一,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将为下一步市级层面整合资源、推动大数据政府建设制造新的难题。 (二 )社区公建配套缺乏刚性制度保障 2015 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居住区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管理的意见 (试行 ),仅 规定开发商无偿向当地政府移交公建配套社区用房,却没有对社区用房的部门职责、位置、移交方式进行明晰,对开发商缺乏刚性约束。锦江、青羊、金牛等区民政部门反映,有的开发商将异形房、隔板间、地下室等一些卖不出去的 “边角余料 ”充作社区用房,有的社区用房在起初规划中还存在,但竣工验收时却被任意修改甚至消失。此外,文件规定2015 年以前已经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地块上的社区用房,由政府按上年平均房价回购。但是文件并没有明确平均房价的参考标准是商铺价还是住宅价,是大成都平均价还是主城区平均价,造成有的社区回购社区用房工作陷入 困境。目前,五城区有近一半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 (200 ),超过一半的社区采取租赁方式解决社区用房 ( 113 个社区中 79个社区采取租赁方式解决社区用房 )。 (三 )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还不充分 近年来,尽管各区陆续建立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机制和激励措施,但由于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项目目录存在领域不宽、项目不多、总量不大、稳定性差的问题,加之社会组织本身存在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组织持续发展的空间与活力,导致社区服务管理社会化程度不高,尚未真正形成 社区、社会组织、社工 “三社联动 ”机制。目前,登记社会组织 7160 个,而 2015 年度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仅 83 项、金额 元,且多集中在社区培训、养老等领域,全市真正能够承接政府公共服务项目的社会组织仍然很少。调研中部分社区也担心,如果所有公务服务与社区、事业单位完全脱钩,全部委以社会组织,一旦某一具体服务项目上级匹配专项经费不足,可能出现既没有社会组织、也没有社区和事业单位承接服务的局面。 (四 )物业企业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 市社区治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市社区治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部分社区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之间的关系不够融洽,没有形成良性的指导与被指导、监督与被监督的互动关系。加之目前对物业公司的监管特别是三级以上资质物业公司的考核权限均在市级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对物业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手段,导致近几年物业管理引发的矛盾纠纷较多。 (五 )老旧院落整治力度有待加强 由于历史欠账太多,目前仍有大量老旧院落尚未实现整治改造。特别是一些棚户区,基础设施陈旧、配套设施不完备、消防安全设施缺失,水、电、气等设施没有接入大市政管道,给社区治理带来很大难度,为后续的使用、维修和 管理带来了诸多隐患。抚琴街道西南街社区表示,由于管理难度大,物业公司不敢进驻、业委会无法成立,许多本该由市场原则来调整的项目,诸如居民院落地下管网的疏掏、废弃物的清理等,街道、职能部门、社区居民 “三不管 ”,在政府、社会双重压力之下,最后还是由社区托底,社区一级负担日益沉重。 (六 )重点人群管理服务仍需加强 一是流动人口管理需要加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5 年底,中心城区流动人口接近 300 万,给社会治理特别是治安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尤其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城乡结合部社区,违法犯罪问题较为突出。据 了解,近年来公安机关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流动人口占 70%以上,其中城乡结合部区域比例高达90%。 二是社区矫正工作力量薄弱。随着刑罚轻型化发展趋势以及劳教制度废除,社区矫正人员数量逐渐增加,而承担社区矫正日常监管工作的专职人员,平均每个社区不足 2 人。同时,由于刑满释放人员回归后一律由原单位接收安置的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一些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 “三无 ”刑满释放人员缺乏帮教,无法有效融入社会。 三、进一步推进社区治理的建议 结合成都实际,做好新形势下社区治理工作,要坚持在综合上下功夫,在结合 上做文章,大力推进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牢社会治理的基础。 (一 )探索构建统一社区基础信息平台,打造服务便捷的智慧社区 围绕建立全市基础数据统一平台目标,统筹规划建设统一权威、动态更新、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打造智慧社区,为成都建设全国智慧城市试点打牢基础,为推动全市大数据建设 “破题 ”。 现系统集成 民政部关于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 (民发 2015 170 号 )明确要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原则上在市 (地、州、盟 )层级建设和部署,主要在街道 (乡镇 )层级统一应用,坚决避免区 (市、县、旗 )以下层级分散投资、重复建设。为此,建议在市级层面成立数据资源监管机构,统筹规划建设全市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按照 “一数一源,授权使用,分层管理,分级应用 ”的原则,对现有社区资源进行整合,加快社区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推动部署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各类社区信息系统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迁移或集成,最大限度精简基层业务应用系统、服务终端和管理台账。 技术上的条块分割,实现信息共享 深入研究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向上对接,力争尽快统一政府各部门在社区信息系统的数据编码、处理、共享、交换标准,在保证数据交换共享安全性的前提下,优化系统软件,促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与现有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进一步扩大信息的采集范围、采集项目,规范信息的共享范围、共享方式、共享标准,实现部门工作信息关联比对,共享到信息系统内,做到 “一次采集、多次使用,一家采集、多家使用 ”,消除信息 “孤岛 ”和 “壁垒 ”,实现各类信息互联互通、综合集成、 “一网多用 ”。全面推进社区服 务信息推送、信息服务系统覆盖、社区传感器安装、社区运行保障等方面建设,实现社区治理 “数字化 ”到 “数据化 ”的重大转变,不断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的数据化、便捷化、智慧化水平。 现资源整合 对社区现有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和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开展摸底调查,掌握现有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和年度运行费用总体情况,分类进行梳理。对可以纳入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其运行经费也应纳入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统一使用 ;对确因保密原因不能纳入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部门应书面说明。在确保信息安全 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通信运营商、信息服务商和软硬件供应商在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共享 “大数据 ”开发利用成果。 (二 )探索完善社区综合治理体制,打造管理有序的新型社区 着眼于强化社区自治、治理职能,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管理的体制机制。 借鉴国内部分城市调整社区规模的做法,对 中心城区部分社区规模作适当调整,形成与社区资源配 置、社区管控能力和精细化管理要求相适应的社区规模。建议 城市社区规模原则上按照 20004000 户设置,实施中可根据社区实际因地制宜、灵活掌握。高层楼宇集中、相对封闭的新建社区,可多于4000 户 ;松散型老旧院落社区,可少于 2000 户。 修改完善 2015 年出台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居住区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管理的意见 (试行 ),规范和细化社区用房的点位、标准、要求和移交程序,力争用 23 年时间使每个社区办公服务设施都达到国家和省、市民政部门确立的标准。在规划环节,在审批新建小 区规划方案时应明确社区用房的具体位置和面积,并经所在区民政局和街道签字认可、挂牌公示,以便各界监督。在建设面积上,建议按 300 平方米规划进行建设,建设时要预留拓展空间,适 化进程需要。在验收环节,由开发商、相关部门、街道共同参加,区民政和街道对验收结果签字认可,对未按规划建设社区配套设施的不予通过验收,限期改正。验收合格后,由开发建设单位限期、无偿交付社区居委会使用。公建配套设施在验收合格之前,房管部门不予颁发商品房销售许可证。明确 2015 年以前已经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地块上的社区用房回购价格标准。 赋予社区对辖区单位的部分管理事权。将辖区单位党建、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物业管理、计划生育、文明创建、评先创优等的初审权、监督权、检查权、建议权,下放、委托给社区管理。人财物资源向社区倾斜。落实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凡依法应由社区协助的事项,必须为社区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 ;凡需委托给社区办理的服务事项,应按照 “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原则实行 “权责利 ”捆绑到位,为社区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推进职能部门工作向社区下沉。推进职能部门特别是城管、环保、物管、信访等部门工作向社区下沉,在社区设立工作 站或联系点,破解社区管理 “无执法权、无工作手段 ”等难题。 (三 )探索完善社区多元治理体系,打造协同共治的和谐社区 在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居民自治机制,推进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础上,着力理顺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关系,推进社区多元治理、协同治理、依法治理,共建共享和谐社区。 探索建立小区 (院落 )自治机制。推广 建设 “五有 ”小区(有党的组织、有自治组织、有服务平台、有居民公约、有自治活动 )经验。鼓励 探索实施 “院落 +社团 ”工程 (以院落为阵地建设各种趣味社团、服务型社团 )。完善 “院规民约 ”,建立业主(代表 )大会、小区居民听证会、议事会、民意恳谈会等制度,充分发挥小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建立政府 “以奖代补 ”的补贴机制,多途径解决小区自治经费问题。拓展小区工作者来源,逐步推行小区党支部书记、业主委员会主任职业化,形成充满活力的小区自治机制。实施以小区自治为基础的网格化管理。推进小区自治与网络化管理相结合,将信访维稳、社会治安、安全生产、计划生育、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等工作全部纳入小区治理,赋予小区业主委员会社情传递、民意收 集、纠纷调解、秩序维护、志愿互助 “五大功能 ”,建立以住宅小区为单元,业主自治与物业专业化管理有机结合的社区 “网格化 ”管理新模式。推动小区自治与社区共治良性互动。理顺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的关系,建立居委会与业主委员指导与被指导、监督与被监督的良性互动关系,健全住宅小区业主大会 (业主委员会 )作出重大决定告知、听取居委员会意见制度,提倡业主委员会成员和居民委员会成员相互兼任,促进小区自治与社区共治良性互动。 强化物业管理行业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