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出现在温暖、潮湿、化学风化强烈的南方地区。例如我国泥石流的高发地区:西藏波密、四川西昌、云南东川、贵州遵义等地区的泥石流。,3.泥水流型泥石流所含固体物质以粘土、粉土为主(约占8090),仅有少量岩屑碎石。泥水流的粘度大,呈不同稠度的泥浆状。主要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7.4.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有丰富的松散泥石物质来源,山坡陡峻和较大沟谷以及能大量集中水源的地形、地质和水文气象条件。,1.地形条件,典型的泥石流的流域可划分为形成区、流动区和堆积区。,(1)形成区(上游)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形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多为3060的陡坡。面积大者可达数平方公里至数十平方公里。坡体往往光秃破碎,无植被,.,覆盖。斜坡常被冲沟切割,且有崩塌,滑坡发育。这样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汇集周围山坡上的水流和固体物质。,(2)流通区(中游)泥石流流通区是泥石流搬运通过地段。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坡降较大,且多陡坎和跌水。泥石流进入本区后具有极强的冲刷能力,将沟床和沟壁上的土石冲刷下来携走。当流通区纵坡陡长而顺直时,泥石流流动畅通,可直泻而下,造成很大危害。反之。则由于易堵塞停积或改道,削弱了能量。,.,(3)堆积区(下游)泥石流堆积区是为泥石流物质的停积场所,一般位于山口外或山间盆地边缘、地形较平缓之地。由于地形豁然开阔平坦,泥石流的动能急剧变小,最终停积下来,形成扇形、锥形或带形的堆积体,冲积洪积扇。当洪积扇稳定而不再扩展时,泥石流对其破坏力减缓而至消失。,.,2.地质条件,凡是泥石流发育的地方,都是岩性软弱,风化强烈,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展频繁的地区。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岩层破碎,崩塌、滑坡等各种不良地质现象普通发育,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我国的一些著名的泥石流沟群,如云南东川、四川西昌、甘肃武都和西藏东南部山区大都是沿着构造断裂带分布的。,.,3.水文气象条件(1)短时间内突然性的大量流水:强度较大的暴雨;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冰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2)水的作用:浸润饱和山坡松散物质,使其摩阻力减小,滑动力增大,以及水流对松散物质的侧蚀掏空作用。,上述条件概括起来为:(1)有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此三者缺一便不能形成泥石流。,.,7.4.3泥石流的防治措施,防治泥石流的原则是以防为主,兼设工程措施。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有:,(1)预防:在上游汇水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措施为封山育林、植树种草、修筑梯田、修筑地表排水系统和支挡工程等措施;,(2)拦截:在中游流通区设置拦截构筑物,以阻挡泥石流挟带的物质。用改变沟床坡降降低流速的方法,防止沟床下切;,(3)排导:在泥石流的下游设置排导措施使泥石流顺利排出。,.,.,.,.,.,7.5岩溶与土洞,7.5.1岩溶,岩溶(Karst):可溶性岩石以被水溶解为主的化学溶蚀作用,并伴随以机械作用而形成沟槽、裂隙、洞穴,以及由于洞顶塌落而使地表产生陷穴等一系列现象和作用的总称。,1.岩溶及其主要形态,岩溶形态是可溶岩被溶蚀过程中的地质表现。可分为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地表岩溶形态有溶沟(槽)、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等;地下岩溶形态有落水洞(井)、溶洞、暗河、天生桥等。,.,各种岩溶形态示意剖面图,.,.,溶沟间突起的石脊,.,岩溶漏斗是由地面凹坑汇集的地表水沿垂直裂隙下渗,溶蚀扩展发育而成的漏斗状凹地。,.,由于石灰岩的溶蚀或溶洞小幅度的陷落,在地表形成近圆形、椭圆形的负向地貌单元,溶蚀洼地一般地形平坦、开阔。,.,坡立谷是一种大型的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面积由几平方公里到数百平方公里,坡立谷再发展而成溶蚀平原。,.,溶洞是由地下水长期溶蚀、冲刷相塌陷作用而形成的近于水平方向发育的岩溶形态。,.,地下水从洞内渗出时,滞留在洞顶上的小水滴中的CaCO3逐渐沉积并向下伸展悬挂,形似钟乳,称为石钟乳。,.,石笋是从洞顶滴落下来的水溅到洞底,其中CaCO3逐渐沉积形成的,它形似竹笋,称石笋。,.,石钟乳和石笋各自向相对方向伸展,最后连结起来,成为石柱。,.,天生桥是溶洞或暗河洞道塌陷直达地表而局部洞道顶板不发生塌陷,形成的一个横跨水流的石桥。,.,2.岩溶的形成条件,岩溶的发生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有: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水的溶蚀性和流动性前者是产生的内在因素,后者是岩溶发生的外部动力。,(1)岩石的可溶性岩溶的发育必须有可溶性岩石的存在。根据岩石的溶解度,能造成岩溶的岩石可分三大组: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硫酸岩类岩石,如石膏和硬石膏;卤素岩,如岩盐,.,(2)岩石的透水性岩溶要发展,岩石必须具有透水性。一般在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和褶皱轴部附近,因为岩石裂隙发育且连通性好,有利于地下水的运动,从而促进了岩溶的发育,并且往往沿此方向发育着溶洞、地下河等。另外,在地表附近,由于风化裂隙增多,所以岩溶一般比深部发育。,(3)水的溶蚀性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解能力,主要取决于水中侵蚀性CO2的含量。水中侵蚀性CO2的含量越多,水的溶蚀能力也越强。,.,(4)水的流动性水的流动性反映了水在可溶岩层中的循环交替程度。只有水循环交替条件好,水的流动速度快,才能将溶解物质带走,同时又促使含有大量CO2的水,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则岩溶发育速度就快。反之,岩溶发育就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3.岩溶的垂直分带,在岩溶地区地下水流动有垂直分带现象,因而所形成的岩溶也有垂直分带的特征。,.,(1)包气带(垂直循环带)及其喀斯特作用该带范围在地面之下至丰水期潜水面之间,平时干涸,降雨或冰雪融化时才有水流,流态为垂直向下运动。该带厚度在地壳强烈上升区较大,如我国桂西北及贵州高原地区厚达数百米至千米。这里以垂直性喀斯特为主,多发育出垂直性落水洞、管道、溶隙等。,(2)季节变动带(过渡带)及其喀斯特作用季节变动带位于包气带之下,在丰水期与枯水期潜水面之间,是上部包气带与下部饱水带之间的过渡带。水流流态随季节而变化:丰水期地,.,下水位上升,水流作水平方向流动;枯水期地下水位下降,水流作垂直方向流动。所以喀斯特作用有时是垂直的,有时是水平的。造成的地貌有落水洞及水平溶洞等。,(3)饱水带及其喀斯特作用位于最低地下水位之下,常年充满着水,地下水作水平流动或往河谷排泄。因而本带形成水平的通道,称为溶洞。如溶洞中有水流,则称为地下暗河。但是往河谷底向上排泄的岩溶水,具有承压性质。因而岩溶通道常常呈放射状分布。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型而著名的水平溶洞都产生在该带。,.,(4)深循环带,本带内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取决于地质构造和深循环水。由于地下水很深,它不向河底流动而排泄到远处。这一带中水的交替强度极小,岩溶发育速度与程度很小,但可在很长的地质时期中缓慢地形成岩溶现象,这种岩溶形态一般为蜂窝状小洞,或称溶孔。,.,7.5.2土洞,土洞:岩溶地层上覆盖的土层被地表水冲蚀或地下水潜蚀所形成的洞穴。进一步发育形成地表塌陷。,1.土洞的形成,土洞的形成主要是潜蚀作用导致的。潜蚀是指地下水流在土体中进行溶蚀和冲刷的作用。如果土体内不含有可溶成分,则地下水流仅将细小颗粒从大颗粒间的孔隙中带走,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机械潜蚀。其实机械潜蚀也是冲刷作用之一,所不同者是它发生于土体内部,因而也称内部冲刷。,.,如果土体内含有可溶成分,例如黄土,含碳酸盐、硫酸盐或氯化物的砂质土和粘质土等,地下水流先将土中可溶成分溶解,而后将细小颗粒从大颗粒间的孔隙中带走,因而这种具有溶滤作用的潜蚀称之为溶滤潜蚀。溶滤潜蚀主要是因溶解土中可溶物而使土中颗粒间的联结性减弱和破坏,使颗粒分离和散开,为机械潜蚀创造条件。,2.土洞的类型,土洞可以分为由地表水下渗发生机械潜蚀作用形成的土洞和岩溶水流潜蚀作用形成的土洞。,.,由地表水下渗发生机械潜蚀作用形成的土洞,这种土洞的主要形成因素有三点:(1)土层的性质:土层的性质是造成土洞发育的根据。最易发育成土洞的土层性质和条件是含碎石的亚砂土层内。这样给地表水有向下渗入到碎石亚砂土层中,造成潜蚀的良好条件。(2)土层底部必须有排泄水流和土粒的良好通道;在这种情况下,可使水流挟带土粒向底部排泄和流失。上部复盖有土层的岩溶地区,土层底部岩溶发育是造成水流和土粒排泄的最好通道。在这些地区土洞发育一般较为剧烈。(3)地表水流能直接渗入土层中:地表水渗入土层内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利用土中孔隙渗入;第二种是沿土中的裂隙渗入;第三种是沿一些洞穴或管道流入。其中以第二种渗入水流造成土洞发育的最主要方式。,.,由由岩溶水流潜蚀作用形成的土洞,这类土洞与岩溶水由水力联系,塌分布于岩溶地区基岩面与上覆土层(一般是饱水的松软土层)接触处。当地下水在岩溶的基岩表面附近活动时,水位升降可使软土层软化,地下水的流动能在土层中产生潜蚀和冲刷将软土层中的颗粒带走,于是在基岩表面处被冲刷成洞穴,从而形成土洞。随着土洞的继续扩大,导致顶板不能负担上部压力时,地表就发生塌陷。此类土洞发育的快慢取决于:,.,(1)基岩面上覆土层性质如为软土或高含水量的稀泥则基岩面上容易被水流潜蚀和冲刷,如果基岩面上土层为不透水的和很坚硬的粘土层,则土洞发育缓慢;,(2)地下水的活动强度水位变化大,容易产生土洞。地下水位以下的土洞发育速度较快,多为上面小,下面大形状。当地下水为在土层以下时,土洞发育多为渗入水的作用,发育缓慢,多呈竖井状。,(3)基岩面附近岩溶和裂隙发育程度当基岩面与土层接触面附近,如裂隙和溶洞溶沟溶槽等岩溶现象发育较好时,则地下水活动加强,造成潜蚀的有利条件,土洞一般发育较快。,.,7.5.3岩溶与土洞的工程地质问题,岩溶和土洞地区对建筑物稳定性和安全性有很大影响。,1.溶蚀岩石的强度大为降低。岩溶水在可溶岩体中溶蚀,可使岩体发生孔洞(最常见的是岩体中有溶孔或小洞),结构松散,从而降低岩石强度和增大透水性能。,2.造成基岩面不均匀起伏。因石芽、溶沟溶槽的存在,使地表基岩参差不整、起伏不均匀。这就造成了地基的不均匀性以及交通的难行。因而,如利用石芽或溶沟发育的地区作为地基,则必须作出处理。,.,3.漏斗对地面稳定性的影响。漏斗是在包气带中与地表接近部位所发生的岩溶现象。当漏洞是由于土洞或溶洞顶板的塌落而形成的,塌落的岩块堆于洞穴底部成一漏斗状洼地。这类漏斗因其塌落的突然性,使地表建筑物的安全受到威胁。,4.溶洞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溶洞对地基稳定性应考虑如下三个问题:,(1)溶洞分布密度和发育情况,一般认为,对于溶洞分布密度大,且溶洞发育处在地下水交替最活跃的循环带内,则洞径较,.,大、顶板薄、裂隙发育,此地不宜选择为建筑场地和地基。若溶洞是早期形成的,已被第四纪沉积物所充填,并证实已不再活动。可根据洞的顶板承压性能,决定其作为地基。此外,石膏或岩盐溶洞地区不宜选择作为天然地基。,(2)溶洞或土洞的埋深对地基稳定性影响,一般认为,溶洞特别是土洞如埋置很浅,则溶洞的顶板可能不稳定,甚至会发生地表塌落。如若洞顶板厚度H大于溶洞最大宽度的1.5倍时,而同时溶洞顶板岩石比较完整、裂隙较少,岩石也较坚硬,则该溶洞顶板作为一般地基是安全的。,.,如若溶洞顶板岩石裂隙较多,岩石较为破碎,则上覆岩层的厚度如能大于溶洞最大宽度的三倍时,则溶洞的埋深是安全的。,上述评定是对溶洞和一般建(构)筑物的地基而言,不适用于土洞、重大建(构)筑物和震动基础。对于这些地质条件和特殊建筑物基础所必须的稳定土洞或溶洞顶板的厚度,须进行地质分析和力学验算,以确定顶板的稳定性。,(3)抽水对土洞和溶洞顶板稳定的影响,一般认为,在有溶洞或土洞的场地,特别是土洞大片分布,如果进行地下水的抽取,由于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使保持多年的水位均衡遭到急剧破坏,大大地减弱了地下水对土层的浮托力。,再者,由于抽水时加大了地下水的循环,动水压力会破坏一些土洞顶板的平衡,因而引起了一些土洞顶板的破坏和地表塌陷。一些土洞顶板塌落又引起土层震动,或加大地下水的动水压力,结果震波或动水压力传播于近处的土洞,又促使附近一些土洞顶板破坏,以致地表塌陷危及地面的建(构)筑物的安全。,.,7.5.4岩溶与土洞地基的防治,在进行建(构)筑物布置时,应先将岩溶和土洞的位置勘察清楚,然后针对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当建(构)筑物的位置可以移位时,为了减少工程量和确保建(构)筑物的安全,应首先设法避开有威胁的岩溶和土洞区,实在不能避开时,再考虑处理方案。,(1)挖填:即挖除溶洞或土洞中的软弱充填物,回填以碎石、块石或混凝土等,并分层夯实,以达到改良地基的效果。对于土洞回填的碎石上设置反滤层,以防止浴蚀发生。,.,(2)跨盖:当洞埋藏较深或洞顶板不稳定时,可采用跨盖方案。如采用长梁式基础或衍架式基础或刚性大平板等方案跨越。但梁板的支承点必须放置在较完整的岩石上或可靠的持力层上,并注意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3)灌注:对于溶洞或土洞,因埋藏较深,不可能采用挖填和跨盖方法处理时,溶洞可采用水泥或水泥粘土混合灌浆于岩溶裂隙中;对于土洞,可在洞体范围内的顶板打孔灌砂或砂砾,应注意灌满和密实。,.,(4)排导:洞中水的活动可使洞壁和洞顶溶蚀、冲刷或潜蚀,造成裂隙和洞体扩大,或洞顶坍塌。因面对自然降雨和生产用水应防止下渗,采用截排水措施,将水引导至他处排泄。,(5)打桩:对于土洞埋深较大时,可用桩基处理,如采用混凝土桩、木桩、砂桩或爆破桩等。其目的除提高支承能力外,并有靠桩来挤压挤紧土层和改变地下水渗流条件的功效。,.,7.6地震及其效应,7.6.1地震的概念,地震是由于地球的内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地壳震动现象。地震主要发生在近代造山运动区和地球的大断裂带上。例如我国的台湾省,云南、西藏的边境一部分。在我国的内陆地区,地震主要发生在构造活动较强的褶皱带与较稳定的地块的相接触地带上。,.,.,.,.,1.震源和震中,震源是指地球深处因岩石破裂产生地壳振动的发源地。震源正对着的地面位置称为震中,它是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震源与地面的垂直距离称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70km以内的称浅源地震;70300km范围内的称为中源地震;300700km范围内的称为深源地震。,.,2.地震的一般特点,在地震的时候,通常地面的震动在短时间内不断震动,接着便发生剧烈震动,经过短时间以后逐渐消失,在大地震时象这样一系列的振动要反复发生若干次。其中最初发生的小震动称为前震,前震之后为主震,主震之后为余震。余震是成群的,最初发生的频度(单位时间内震动的次数)很高,往后逐渐衰减,持续衰减长短不一。有的大地震之后余震很少;有的则很多,持续数月乃至数年之久还有小地震发生。,.,7.6.2地震的成因,地震按其成因,可以分为四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人工触发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引起的地震。特点是传播范围广,振动时间长面且强烈,往往造成突然性和灾害性。世界上有90的地震属于构造地震;,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活动而引起的地震。它的影响范围不大,强度也不大、地震前有火山发作为预兆。火山地震占世界总地震次数7左右;,.,陷落地震是出于山崩或地面陷落而引起的地震。影响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几平方公里,强度也微弱。这种地震次数很少,占世界总地震次数3左右;,人工触发地震:由于人类工程活动而触发的地震。例如修水库或人工向地下大量灌水,这样使地下岩层增大负荷,如果地下有大断裂或构造破碎带存在,就促使该处岩层变形,就易触发地震。人工触发地震特点是:一般小震多,震动次数多,最大的震级不超过6.5级。震中位置发生在离蓄水处近,一般1020km范围内,震源深度较浅。如广东新丰江水库蓄水后曾发生6.1级地震。,.,7.6.3地震波及其传播,地震时,震源释放的能量以波动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波称为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具有振幅和周期。在地面上将会出现距离震中愈远,震动强度愈小的等震线。,体波,横波,纵波,面波,瑞雷波,勒夫波,.,地震波在地壳内部传播时的波称为体波。其中纵波是由介质的扩张和收缩而传播,质点振动的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纵波既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也能在液体或气体介质中传播;而横波中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各质点间发生周期性剪切振动,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面波是体波达到界面后激发的次生波,只是沿着地球表面或地球内部的边界传播。其中瑞利波在地面上滚动,质点在平行于波的传播方向的垂直平面内作椭圆运动,长轴垂直地面;勒夫波在地面上作蛇形运动,质点在水平面内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作水平振动。,.,一个地震波记录图或地震谱最先记录的总是速度最快、振幅最小、周期最短的纵波,然后是横波,最后到达的是速度最慢、振幅最大、周期最长的面波。面波对地表的破坏力最大,自地表向下迅速减弱。面波还可区分出先到达的勒夫波和后达到的瑞利波。一般情况下,横波和面波到达时振动最强烈。建筑物破坏通常是由横波和面波造成的。,.,7.6.4震级与地震烈度,震级和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和某一地区振动强烈程度的两个尺度。,1.震级,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震级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小于3级弱震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有感地震大于4.5级、小于6级中强震大于或等于6级强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2.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它主要是根据地震时地面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地震现象、人的感觉等等来划分制订的。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把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在度以下的地区,具有一般安全系数的建筑物是足够稳定的,不会引起破坏。地震烈度达到度的地区,般建筑物是不采取加固措施,但要注意地震可能造成的影响。地震烈度达度的地区,会引起建筑,.,物的损坏,必须采取一系列防震措施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度以上的地震区有很大的灾害,选择建筑物场地时应予避开。,3.震级与地震烈度的关系,震级与地震烈度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震级是说这次地震大小的量级。而烈度是说该地的破坏程度。在在浅源地震(震源深度1030km)中,震级和震中烈度(即最大烈度)的关系,根据经验大致如下:,.,地震烈度的本身又可分为基本烈度、建筑场地烈度和设计烈度。基本烈度是指代表个地区的最大地震烈度;,建筑场地烈度是指建筑场地内因地质条件、地貌地形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而引起基本烈度的降低或提高的烈度,一般来说,建筑场地烈度比基本烈度提高或降低半度至一度;,设计烈度是指抗震设计所采用的烈度,它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永久性、抗震性以及工程的经济性等条件对基本烈度的调整。,.,7.6.5地震效应,地震区对场地的地震效应有;地震力效应、地震破裂效应、地震液化效应和地震激发地质灾害的效应等。,1.地震力效应,地震力是由地震波直接产生的惯性力。它作用于建筑物能使建筑物变形和破坏。地震力的大小决定于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简谐振动所引起的加速度。,.,地震力对地表建筑的作用可分为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振动力。竖直力使建筑物上下颠簸;水平力使建筑物受到剪切作用,产生水平扭动或拉、挤。两种力同时存在、共同作用,但水平力危害较大,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面强烈的水平晃动造成的,垂直力破坏作用居次要地位。因此,在工程设计中,通常主要考虑水平方向地震力的作用。,.,地震时,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在土层中传播时,经过不同性质界面的多次反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若某一周期的地震波与地基土层固有周期相近,由于共振作用,这种地震波的振幅将得到放大,此周期称为卓越周期。卓越周期是按地震记录统计的,即根据一定时间间隔内不同周期地震波的频数作出频数周期曲线,如果某一周期的振动出现最多,该周期就是卓越周期。,.,2.地震破裂效应地震以作用力的方式作用于岩石,当作用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时,岩石就要发生突然破裂和位移,形成断层和地裂缝,引发建筑物变形和破坏,这种现象叫做地震破裂效应。,(1)地震断层地震的强度越大,发生地震断层的可能性越大。据统计,当震级7的地震,则可能出现地震断层;当震级8时,地震断层就100的出现。震级7,地震断层出现的可能性极少。从震级与地震断层的关系来看:在震级8的极震区,可出现长达300km的地震断层;而震级6.77.1的极震区,地震断层长度则减至数公里。,.,(2)地裂缝地震地裂缝是因地震产生的构造应力作用而使岩土层产生破裂的现象,是地震区一种常见的地震效应现象。地裂缝的成因有两方面:一是与构造活动有关,与其下或邻近的活动断裂带的变形有关;另一个原因是地震时震波传播,产生的地震力而使者土层开裂。,.,.,3.地震液化效应干的松散粉细砂土受到震动时有变得更为紧密的趋势,但当粉细砂土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院员工岗前培训总结
- 员工培养总结报告
- 政务信息宣传写作培训
- 《外币报表折算方法》课件
- 正规完整版委托理财合同标准版可打印
- 2024年度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制造合同2篇
- 应急报警信号规定
- 《月肱骨髁骨折》课件
- 白血病护理查房汇报
- 《种常见乔木介绍》课件
- 天津市红桥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题(带答案)
- 2024-2025年全国《保安员》岗位工作职责资格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制度
- 学校文艺汇演舞台设备方案
- 2023年《安徽大学学生手册》在线考试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年度影视拍摄场地租赁模板合同
- 2024年家装家居行业解决方案-淘天集团
- 西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解方程练习300题及答案
-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3(第七至九章)-国开-参考资料
- 第18课《我的白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2024-2030年中国短视频行业发展现状调查与未来前景趋势研究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