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3)_第1页
故都的秋 (3)_第2页
故都的秋 (3)_第3页
故都的秋 (3)_第4页
故都的秋 (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 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 山行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白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 前人咏秋的诗句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 秋词 郁达夫 1896 1945 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 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 深受近代欧洲 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1年与郭沫若 成仿吾等人组织了创造社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 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主要作品有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出奔 她是一个弱女子 等 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 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 情景交融 文笔优美 自成一家 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 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 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 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 创作枯竭 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 写了许多游记 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 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了贡献 1934年7月 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 秋 味 写下了优美的散文 故都的秋 朗读课文 思考探究 1 本文的题目是 故都的秋 在作者笔下 故都的秋 呈现出什么特点 2 划分文章结构 概括段落大意 3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清 静 悲凉 一九三四年八月北平 文章的结构 1 2 总写对北国之秋 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 10 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古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 赞美北国之秋 记叙部分具体表现了北国之秋的清 静 悲凉的特点 议论部分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 11 12 总括全文 与篇首照应 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秋景图 庭院秋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赏析秋景品味秋色 清静悲凉 秋晨院落 秋槐落蕊 秋蝉嘶鸣 秋雨话凉 秋日盛果 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 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 你认为呢 说说你的理由 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 思考 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 郁达夫 三岁丧父 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 在异国生活的十年 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 在个人性格方面 他抑郁善感 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 他提倡 静的文学 写的也是 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知人论世 此文写于1934年 此时的中国 连年战乱 民不聊生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协等原因 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 颠沛流离 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 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 思想苦闷 创作枯淡 即使偶有创作 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较为低沉 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