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_第1页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_第2页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_第3页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_第4页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戴鸿敏课型:阅读课三维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指导朗读,感受情味。2、理清思路,理解情感。3、揣摩语言,品味特色。过程、方法目标:1、学会梳理思路。2、学习品味语言。3、知道关注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关注生活细节,发现生活情趣。2、了解端午习俗,热爱自己家乡。教学重点:1、指导朗读,感受情味。2、理清思路,理解情感。3、揣摩语言,品味特色。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特色。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涵泳品味法学法指导:教给归纳段意的方法,指导品味、朗读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话端午:端午常识知多少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沈从文的入室弟子、得意高徒作家汪曾祺的一篇散文:端午的鸭蛋。说起端午,大家喜不喜欢过?那么,考考大家,我们来个抢答,好不好?1、端午节指的是那一天?2、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位爱国诗人的,他是谁?3、在我们的家乡有哪些过端午节的风俗?(包括吃的、挂的、玩的)【创意说明:由端午风俗导入,亲切,能一下子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二、理结构:我来拟上小标题过渡:作家汪曾祺的家乡又有哪些端午的风俗呢?1、速度段1:(1)标注风俗在第一段,挑出端午的风俗,加上。(2)认识风俗参见书上122面插图,结合第一段文字,依次说出挂的,装的,母亲手上端的,孩子额上画的所代表的端午风俗。(3)为画拟名为本幅图画拟上名称。参考:如“端午风俗画”“图说端午”之类。(4)拟小标题为第一段拟上小标题,可以挑第一句中的短语概括。参考:如“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风俗”“端午的风俗”让学生比较选择。(5)理解作用提问:“端午的风俗”与课题“端午的鸭蛋”有什么关系?写端午的风俗有什么作用?明确:营造浓浓的节日气氛,为下文写端午的鸭蛋做铺垫。【创意说明:第一段的文字很平淡,也很抽象,借用插图、拟题等形式,学生感兴趣,学习很踊跃,开课之初即掀起小高潮。】2、读26段(1)拟小标题。学法指导:挑出每一段关键句,画上 框出关键句中关键词,标上要求:不超过五个字。明确:第2段关键句:“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 关键词:出名第3段关键句:“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鸭蛋的吃法” 关键词:特点,吃法 第4段关键句:“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 关键词:挂鸭蛋络子 第5段关键句:“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把鸭蛋壳” 关键词:吃鸭蛋,玩鸭蛋壳 (2)合并,分层。明确:2、3两段写鸭蛋的出名,特点,吃法,都与特定的地点家乡有关,可以合并为“家乡的鸭蛋”。4、5两段挂鸭蛋络子,吃鸭蛋,玩鸭蛋壳,都是端午节当天的事,都与孩子,与一段特定的时光儿时有关,可以合并为“端午的鸭蛋”。 (3)美化句式。每一段都用词或短语概括,读一读,强化美化结果:词性一样,短语结构一致,字数基本相等。(4)归纳方法。概括层意的三部曲:1、逐段提取2、合并同类3、美化句式【创意说明:有操作指导,有方法归纳。长文短教,体现方法的授予,技能的习得。】三、说感情:故乡童年入梦来问题:小小的鸭蛋让作家念念不忘、津津乐道,鸭蛋中寄予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总结:作家之所以对小小的鸭蛋念念不忘、津津乐道,是因为小小的鸭蛋寄予作者对家乡浓浓的热爱,对儿时深深的怀念之情。汪曾祺的散文体现了一种“小叙事”、真感情的特点。是啊,家乡,童年,是我们生命是空中的至爱,无论隔了多么遥远的岁月,多么遥远的距离,一提起家乡、童年,我们的心总会无限的温柔起来,这或许就是人们所谓的“家乡情结”“童年情结”吧!【创意说明:概说情感,从文中来,水到渠成,教师顺势升华提升课堂魅力。】四、品语言:品品读读悟真味1、特色概说汪曾祺的散文,语言上很有特色(参见练习二):(1)平淡而有味(2)方言,地方特色(3)淡淡的幽默2、分组品析品析形式:分组进行。分为两大组,重点品析特色(1)(3),特色(2)以抢答方式进行。品析要求:(1)找出能体现这一特色的2例进行赏析。(2)把句子画上“ ”,句子上进行赏析批注。(3)赏析范围:平淡而有味(3、4、5段),淡淡的幽默(2、3段)3、交流、朗读交流典型例句,赏析并进行朗读指导。示例:语言平淡而有味(1)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品析:吃鸭蛋描写生动。“扎”“ 吱”“ 红油”“ 冒”,绘行绘声绘色绘态,生动传神。朗读指导:重读“扎”“ 冒”,“ 吱”读出延长音。(2)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品析:挑鸭蛋有情趣,有讲究,有学问。“一要挑淡青壳的”“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这是我们平时没留心的,或是没有生活体验的。朗读指导:“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读出一般疑问语气;“有!”读出知道挑鸭蛋的学问的自豪、得意;两个学问“淡青壳的”“ 形状好看的”都应重读。(3)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品析:玩鸭蛋壳描写生动。“洗”“捉”“装”“糊”一系列动词,生动写出玩鸭蛋壳的过程,描写生动。朗读指导:亮的方式“一闪一闪”,好看的程度“极了”,都应重读。归纳小结:语言平淡而有味,有味可以是生动的描写,还可以写出情趣。语言有淡淡的幽默(1)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品析:大实话构成了幽默。朗读指导:重读“并无”“ 还不就是”。(2)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品析:对比形成幽默。“称道”和“不大高兴”形成反差,作者感受到的是鄙视和瞧不起。朗读指导:重读“就出”,强调不大高兴。(3)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品析:大词小用形成幽默。“曾经沧海难为水”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用来指见过自己家乡的鸭蛋,他乡鸭蛋瞧不上,大词小用。朗读指导:重读“实在”,强调瞧不起的程度。(4)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品析:运用对比构成幽默。对于袁子才这个人“不喜欢”,因为他提到自己家乡的鸭蛋“很亲切”“ 与有荣焉”,前后态度形成对比,更突出对家乡鸭蛋的热爱。朗读指导:重读“不喜欢”“很亲切”“与有荣焉”,强调情感的对比。(5)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品析:反问形成幽默。蛋黄浅黄色的鸭蛋,就不叫鸭蛋了吗?朗读指导:重读“什么”,强调不能算鸭蛋。归纳小结:读来哈哈大笑的,叫很幽默;读来让人会心一笑的,是淡淡的幽默。大实话,对比,反问,大词小用等,均可以形成幽默。4、教师小结看来,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有时看似平淡的语言也别有一番情致和韵味。【创意说明:语言品味指向明确,指导具体,品读细腻,有分析有归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重语文素养的培养。】五、品生活:说说写写享乐趣1、教师提示:汪曾祺先生笔下的小小的鸭蛋是那么令人神往,掀开记忆的一角,打开尘封的岁月,你的生活中也一定有挑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壳那样类似的经历;挑选的过程充满了学问,享用的过程充满了乐趣。2、教师示例:冬天里,吃烤红薯是一大享受。挑烤红薯很有学问:一挑工具。烤红薯的烤炉有两种,有烟囱的和无烟囱的。我们往往会挑那种有烟囱的无烟烤炉,比较环保。这种烤炉上一般都配有电子秤,免了算账的繁琐和亏秤的担心。这种烤炉上还配有塑料小勺,用小勺挖着吃,方便、优雅。二挑卖家。挑那些干净、清爽、利索的阿姨、大叔。人好服务绝对不赖,“小朋友,来个中不溜的热热的吃?”拉出烤炉屉子,过秤,报价,包上,装好,送勺,“找的钱拿好,下次再来!”三挑红薯。那些匀称的,冒油的卖相好,首先会被我们挑中。当然我们也不忘问上一句:“是红心的吧?”确认一下。热乎乎的红薯拿在手里,扒开包裹的纸,掐尖,剥皮,露出橙黄的瓤,挖上一勺,甜甜的,香香的,软软的,热热的,吸吸溜溜的吃进去,“哈”一口热气哈出来,那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3、学生体验交流、分享:挑瓜果、零食、玩具、文具、饰物挑选的学问,享用的乐趣,讲出你的小发现,小情趣,小细节,小快乐。【创意说明:小迁移聚焦生活,切口小,感悟细,学生有样可依,有话可说。】六、结束语:送话结课留余韵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生活中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