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整理.doc_第1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整理.doc_第2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整理.doc_第3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整理.doc_第4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整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艾青,原名蒋海澄,大堰河我的保姆、芦笛、巴黎、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被胡风称为“吹芦笛的诗人”。艾青吹奏的这支从“彩色的欧罗巴”带回来的芦笛声中,人们也看到了西方象征派大诗人凡尔哈仑和波特莱尔的影响。艾青诗歌特点:1、艾青的诗作蕴藏着一种深沉的感情。 “忧郁”、“忧伤”、“悲哀” 2、热烈的孜孜不倦的向往、追求和讴歌;3、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4、运用新鲜的比喻、丰富的想象;5、善于用色泽、光采的渲染以至构图、线条的安排来增加形象的鲜明性。北方写作背景:诗人写作此诗之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诗人辗转于南北各地,1938年初旅经陕西潼关时,因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端木蕻良关于“北方是悲哀”的感叹而引发思绪,于是写作此诗,抒发他北国之行的感受。 主题思想:本诗描绘了北方国土的悲哀,又表达了对这悲哀的国土崇敬与挚爱的深沉感情。解读此诗的三个要点:1.“土地”意象及象征意蕴;2.感觉化的画面感;3.自由诗体的特点结构分析:本诗共四节,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节):描绘战争阴云笼罩下北方国土的荒凉、阴郁、贫困、悲哀,表达对不幸的北方人民的关切;第二部分(第四节):抒发因目睹悲哀的北方和回思历史而产生的对国土深沉挚爱的情感。艺术特色1)诗的感情基调是忧郁的。 在诗里,充满着忧郁的思绪:悲哀、暗淡、恐怖、荒漠、冻结、挣扎、疲乏、痛苦、厌倦、寂寞、枯干、阴郁、灰暗、悲苦、荒凉这些词语都喻示着忧郁。 2)独特的土地意象。 “土地”凝结着诗人对祖国、农村劳动者、民族生命的观察、体验与思考。北方也以“土地”为意象,其实咏唱的仍是北方的田地、北方的土地和人民。3)自由体诗。本诗不受外在形式的拘束,没有均齐的段式、划一的句数、字数,没有一贯的韵脚。4)语句朴素、长而舒缓,有浓重的散文气息。5)语言富有节奏感,有内在的旋律。6)以素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幅富于动感的北国乡土的风景画面,形象、生动、准确、传神。1.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是忧郁的。但这忧郁不是悲观和绝望,而能给人以力量,诗中作者将忧郁化作了坚强。2. 分析本诗在表现自然景物时对色彩的运用。 例如在表现“土地”意象时常用“灰黄”色调和“暗淡”的光,有力地暗示了现实中深沉的悲哀和凝重的不幸,也浸润着诗人忧郁的情思。故诗中的色调、光彩、形象,不仅是感觉和印象的捕捉和记录,而且是一种暗示和象征。3. 本诗捕捉的形象、画面有什么典型意义? 诗人把主体的思想感情融入感觉,进而发挥多层次的联想,创造出明晰而又具有广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暗淡的灰黄”之上“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等等。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寀(ci),笔名有戴梦鸥、戴望舒、江思、艾昂甫等,是30年代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也是20世纪著名诗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著名诗篇,表达一种爱国主义情感。有四本诗集:我底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 戴望舒诗歌风格:(一)从忧郁凄凉的呻吟到民族苦难的悲愤以抗战爆发为界限,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述说个人的悲剧人生体验,呈现出浓郁的忧郁凄凉的情感特征;后期:内涵扩大,一些作品抒发了民族苦难,把自我与民族融合在一起。1、忧郁孤寂的情感基调他的诗歌,绝大多数都是表现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充满着无法自拔的忧郁凄凉的悲剧感。这种忧郁凄凉的情绪,是戴望舒诗歌情感的基本色调。徐志摩是灵动飘逸的美,闻一多是凝重激越的美。戴望舒的诗,给人一种忧郁凄凉之美。他的诗歌最典型的意象是枯枝、落叶、暗夜、黄昏、夕阳、荒坟、眼泪、雨巷等,构成一种凄凉的意境;语调往往都是低调的,压抑的,哀怨的。首先,从思想性格上看,戴望舒是悲情理想主义者,总是体会到理想失去的苦痛和悲哀,他很少表达一种乐观的追求和向往,更多地是对理想无法获得的悲剧感受。最能够体现戴望舒寻梦的特点的是雨巷。梦,那种美丽、芬芳而哀怨的姑娘,文本分析:本诗是哀悼友人之作,题旨多见,难得的是作者将这样一首四行短诗写得充满蕴涵。 诗的头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情色调。第二句,“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头边”,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描绘了一幅惯常经见却又是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同时“(偷)放”一语,又表露出凭吊女作家墓时环境的险恶香港沦陷于敌手,仍处在血雨腥风之中。 第三句,“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亦可以看作对命运多舛人生的省察。“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系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也可分析出内中所包含的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 第四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写诗人所感受到的女作家此时此地之心境。斯人已逝,自与生者感受有别,一“却”字,表人天永隔,逝者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艺术特色:1.语言简朴,干净,亲近口语,节奏按照诗人内心的情感的波纹进行了锤炼,而且非常谐调。2.在修辞上,诗人对他早年的夸饰倾向也有所节制,隐喻的运用和诗人对人生的洞察结合得异常准确。3.结构上的平衡。这首诗在主题上承载了丰富的内涵,也融有多重的对比关系,却仍然保持着一种艺术的平衡。在视觉上,它显得像一幅画,而在心理上,它展现为一种从容面对各种命运的情境。4.阅读的张力。它自身的蕴藉饱满、自足,有深邃的玄想,又有克制的反讽;同时,也给每一位接触它的读者留下了充分的空白。 思考与练习1.体会和描述诗人的心境: 因悼念而感到寂寞;对险境的坚忍和不屈;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对抗战胜利的期盼;镇静,坚守和自勉。2.本诗的结构对比关系:轻重,动静,人我,生死,多重对比关系,结构平衡而协调。3.本诗语言简单明白,这种语言风格在新诗中的地位和价值:本诗的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熟。 “婉约”派宋词 1、词的基本知识“词别是一家”:柔媚香艳;“词为艳科”;“诗庄词媚”;“诗之境大,词之境狭”雅俗两面:一面为儒为臣、高头讲章,写儒雅纯正的诗;一面声色犬马、浅斟低唱,写风月性情的词。2、宋词概述 词兴于唐,盛于宋,衍于元明,复盛于清。 宋词有两大类型: 一类偏于阴柔之美;另一类偏于阳刚之美。3、宋词流派婉约派词的特点:1、题材上以男女情事、伤春怨别为主;2、体格风调上以柔婉低调缠绵往复为极致;3、结构缜密而绮丽,具有一种阴柔之美。4、婉约派词人以柳永和李清照为代表 ,有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秦观、周邦彦等。 豪放派词的特点:1、题材上纵意抒写,打破艳科的藩篱,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2、气象恢弘,风格雄放,笔力劲健;3、语词宏富,用典亦较多,以言志抒怀为目的,表达豪放、旷达;4、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贺铸、陈与义、张元干、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陈亮、陆游、刘过等人。李清照-以南渡为界:前期词作长于以优美的韵调表现相思离别等传统题材;后期词写破国亡家后的凄凉身世遭遇,沉郁悲凉。她工于造语,长于白描,创意出奇,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李清照自我艺术形象1、聪慧开朗,活泼天真的少女-点降唇2、才情横溢,情思如缕的少妇- 一剪梅3、饱经忧患,孤独憔悴的嫠(l)妇声声慢4. 倜傥有丈夫气的巾帼形象声声慢赏析: 这首词一名秋情,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代表作之一。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汉族政权南迁,始为南宋。这一重大变故给当时社会各阶层带来影响,李清照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巨变。千古名篇声声慢即写于这样的背景下。 词的开头落笔见奇,以七组十四个叠字描绘出一个凄然寡欢的愁妇形象。接下去四句,通过眼前生活叙写愁情。 词的上片,字里行间处处含愁。下片紧承上文,依然就主人公之愁铺叙开去。作品结尾,词人在以上晓寒、淡酒、风急、雁过、黄花堆积、梧桐细雨、残秋黄昏等一系列镜头组成一幅天然的悲凄画面之后,将难以名状、无法解脱的苦闷汇为沉痛之极的两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首先,叠字的运用,突现了这首词的语言特点。叠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可以加重语气,增强情感,突现事物特征,同时造成一种急促、跳动、铿锵的音乐效果,使作品更富于感染力。李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且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准确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 在韵律方面,词作也显示了作者独特的造诣。声声慢的词牌历来多平韵格,李清照却选择了入声韵。入声短促幽咽,创造出一种饮咽吞声的艺术效果。与此同时,词中又配以众多的齐齿音字和舌音字。九十七个字中,这类字竟占五十七个,如寻、觅、凄、息、积等齐齿音字,点、滴、得、第等舌音字,交相重叠,造成一种啮齿切语的音调,仿佛女主人公在哀哀自诉。 在章法上,声声慢不是一般融情于景,而是把握女主人公内在心绪和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采用一情一景的手法,愈写愈深。同时,词作在结构上打破前后片界限,层层铺开,一气贯注,在心境与物境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的不断扩大过程中,将愁绪聚结到难以遏止的地步,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思考:1分析这首词如何使物境与心境相互契合,从而使悲愁描写步步深入。 2. 你从本词能体会到李清照作为女性作家的特有气质吗? 3、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宋词的不同特点。临江仙赏析: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长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由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并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意,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乐歌总集,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风雅颂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质朴优美,音节和谐明快,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富于艺术感染力;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奠定了民间文学的地位。秦风蒹葭赏析:诗意解读:1讽刺说:汉代毛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2、诗意不定说:宋代朱熹认为:“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伊人,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3、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 4、怀人说:清代学者汪凤梧:“蒹葭,怀人之作也。”赏析方法1、意境美:“意境”就是诗词中所描绘的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2、朦胧美: 中国第一首朦胧诗。“伊人”作为中心意象,朦胧不清、飘忽不定;抒情主人公的意象模糊不定; “伊人”所在空间位置游移缥缈,难以捉摸。3、蕴藉美: “伊人”其实是一种象征,它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人生无常、精神失落的悲哀等等心灵的回响,都可以从诗的意境中得到感应。 4、音乐美: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思考与练习:1、诗经的主要内容;2、诗经的艺术特色;3、赏析:蒹葭的朦胧美李商隐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但往往没有确论。诗歌特点:朦胧的形态表现复杂变幻的内心情绪 1、内容:心灵世界;2、结构:迂回曲折;3、意象:艳丽凄冷 ;4、意境:朦胧幽深;5、语言:精美华丽;6、用典:典故传情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译文:昨天晚上,在画楼西畔、桂堂东面的幽会。天空点缀着稀稀点点的星星,微微的春风轻轻的吹拂。可恨没有彩凤的双翼,无法飞到意中人的身边,而意中人和自己心心相印,正如犀角之两端,有白理如线相彻。在私宅“隔座送钩”、“分曹射覆”,酒暖灯红,好不热闹。可叹呵,听到更鼓敲响,我要上朝点卯了;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一样,真是身不由己。文本详析:这首诗写的是痛苦与欢乐交织的爱情。诗的前四句是在分离时对震撼心灵的爱情的执着回忆。第一句中的“昨夜”,是指往昔的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这句诗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把往昔与今日,爱情的温馨与别离的伤痛调和成一杯令人心醉又令人心碎的醇酒第二联写诗人在他离开时品味这爱情之酒的感受。人为的间阻使诗人与所爱之人不得不分离,往日的爱情的温馨成为昨夜星辰。这一联将对爱情的复杂感受物化为两个美丽而贴切的比喻。使诗句的内涵复杂而深厚,表现得意深而情远,情致缠绵。 “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喻象同出,句工丽对。这一联千百年来成为恋人传递相思的妙联佳句。诗的最后四句,由回忆而转入现实。 “隔座送钩”两句,写在一次宴席上,诗人与所爱之人在分离后意外相见了。这两句用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气势流畅 。由于前面四句诗对“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爱情的描绘,读者不难在这热闹的酒宴场面中看到诗人与所爱之人含情脉脉的目光,捕捉到灵犀相通的深情交流。这两句诗形象鲜明而生动。诗意却朦胧,因而取得象外有象,言外有言的艺术效果。“隔座”一联极力于虚处写诗人与所爱之人意外重聚的欢乐,还有一个目的是加重后面两句的反跌。“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人不得不在鼓声的催促下,骑马去秘书省应卯上班。此时身不由己地和所爱之人再次分离,有如随风飘转的蓬草,使今日的重逢,又如昨夜星辰一去不可再返。这首诗善于把心灵的波动熔铸于诗的形象之中,构成深邃的意境,极其婉曲含蓄地传达出细腻的感情。这是诗人寄情深婉的艺术风格的体现。庄子秋水文本内涵解析:两层问答在逻辑上逐渐深入,又环环相扣、周密完足。两层问答在文势上自然流畅、一气贯通文本艺术特点 :1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河伯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2逼真传神的形象描写:(1)景物描写的衬托作用;(2)人物的心理描写3援譬设喻:人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 4 逐层推进式论证方法l 河海天地万物l 由小到大的层层推进l 海比河大,天地比海大,由此得出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结论,l 这是阐述事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层层推进5 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辩证的理解秋水主旨:1 庄子道家思想产生背景:社会变革动乱主要观点:道:主观唯心主义;齐物论:相对主义 不可知论;政治观:无为而治处世观:安命守分 随俗从流积极意义:1 对现实的批判精神;2 认知领域的开拓作用;3 从不同的角度辩证的看待问题2 关于秋水的主旨高中语文教参的解释:“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本文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在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和判断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具有相对性。它给今人的启迪是:人们不能满足于个人的所见所闻,应谦虚好学,努力向上。江少川新编大学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人只有不断超越自身存在于认知的局限,才能接近对世界的本真即道的认识。陈洪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一方面秋水确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思想,这些都与老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消极避世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它关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的观点,客观上,对鞭策人们永远不要局于个人有限的见闻,永远不要骄傲自满,有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五、思考与讨论1.怎样辩证的理解秋水表现的哲学思想,其积极意义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有什么借鉴意义。2.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秋水译文: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稊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象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河神说:“这样,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 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屈原的作品大部分写于两次放逐的生活中,包括九章九篇,九歌十一篇,加上离骚、天问、招魂,共计二十三篇。他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真挚的爱国情怀,创造了“楚辞”这一新的诗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浪漫主义伟大诗人。主要思想:以美政为理想的儒家色彩; 以改革为追求的法治主张; 道家思想及其他渔父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窜析: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思考:1如何理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2请联系曾学过的屈原其他作品,谈谈你对屈原的人格魅力的理解。复仇散文诗:本文是野草中的一篇重要作品。野草的基本特点是其“独语”性。它是直面作者内心,捕捉某种萦绕于心的意象、思绪、意念,以瑰玮奇谲的语言,独自言语,类似于“自言自语”。解读这一类作品,要关注其特殊形式:形象化的运思过程,可意会而难于言传;还需注意其“互文性”。但文本指向有一致性,可以互为解说之资。鲁迅因何而“复仇”?“复仇”是鲁迅一生心头萦绕不去的重要主题之一;旁观心态、看客行为是鲁迅揭示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之一。作者自述创作动机: 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 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 我在野草中,曾记一男一女,持刀对立旷野中,无聊人竞随而往,以为必有事件,慰其无聊,而二人从此毫无动作,以致无聊人仍然无聊,至于老死,题曰复仇,亦是此意。但此亦不过愤激之谈,该二人或相爱,或相杀,还是照所欲而行的为是。 “复仇”的复杂内涵:“庸众”因“无聊”而将他人的一切举动“事件”化、“戏剧”化,从而“旁观”之,“赏鉴”之,以慰其无聊;他人特别是其中的所谓“独异个人”,因之被迫成为表演者,其庄严神圣的爱与死,都在无聊看客的围观中成为作秀。而被赏鉴者欲摆脱此一地位,则只有“毫无动作”,使路人“无戏可看”,以此向看客们“复仇”! “复仇”的复杂内涵:l 匪夷所思的思绪l 极其深刻的情思本篇复仇正是以散文诗的形式,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以“毫无动作”对“看客”“复仇”这一主题。第一部分:热血与生命之力开篇两段,以塑形又似乎议论的口气,谈论热血造成的生命之力。l 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l 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至第四段点明其二人之间两种关系的极端状态:或“爱”,则互相拥抱,或“杀”,则互相杀戮。注:即生命力发扬的两种极端形态。第二部分:看客来了以现代观念衡量,此二人或相爱、或相杀,乃完全为其个体生命力所驱动的个人行为,无关于他者。l 爱的结局是性的交往和种的延续l 杀的结果是鲜血的流尽和肉身的死灭然而,“路人”来了!“路人”的身份:“无聊人”;来自“四面八方”;“密密层层”“如槐蚕爬上墙壁,如马蚁要扛鲞头”,人而如蚕如蚁,并且“拼命地伸长颈子”,其态可鄙。鲁迅笔下的看客:1. 鲁迅笔下路人、看客的形象: 呐喊阿Q正传曾描写阿Q上法场时,“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 彷徨示众里写有犯人上街,“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2. “赏鉴”看客的表演:路人来了,要做什么?他们竞随而往,以为必有事件,慰其无聊,也就是要“赏鉴”。 “要赏鉴这拥抱或杀戮”。赏鉴鲁迅的常用词 “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呐喊自序3. 看客心理:鲁迅尖锐揭露出赏鉴者的深层心理: 不仅仅是看“热闹”、“好奇”“他们已经豫觉着事后的自己的舌上的汗或血的鲜味” 鲁迅笔下的看客: 被看者不但将要在肉体上丧失尊严,其精神、灵魂也将被吞食; 这种揭示正显示了鲁迅的深刻之处。七、复仇! 愤激还是无奈? 1. 为何复仇? “赏鉴”,是对被鉴赏者人格尊严和主体精神的蔑视和戕害。 生命中最庄严神圣的举动爱与死均在看客的围观中成为表演、作秀。 在路人残酷的注视下,一切出自本心的、伟大的思想、行为,均成为可以观看的戏剧,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价值、精神,统统被无情的目光所消解、扭曲、阉割。 2. 如何复仇? 被围观者拒绝被迫演出 他们“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也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 借以摆脱被看、被围观、被鉴赏的尴尬的也是危险的处境。匪夷所思的鲁迅式“复仇”: 他们将这种姿态保持“至于永久”, 以生命为代价“圆活的身体,已将干枯”。 “复仇”的结果: “路人们于是乎无聊”,而这无聊发自内心,又相互感染,“他们于是觉得喉舌干燥,脖子也乏了;终至于面面相觑,慢慢走散;甚而至于居然觉得干枯到失了生趣”。 持刀对立者的目的达到了,在他们持续的报复下,路人们干枯了,而且干枯到失了生趣这是一种“无血的大戮”。复仇:两难的抉择 吊诡的是,被看者“毫无动作”、使旁观者“无戏可看”,固然实现了对看客的复仇,但代价却是自主选择爱或死之权利的丧失; 然而如果“照所欲而行”呢?则固然可以自主选择爱或死之权利,却必然成为旁观者赏鉴的对象也许这本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鲁迅式复仇的深意 其意涵不尽在于鼓吹向看客们“复仇”,或者更将其看作是一种“疗救”! 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作者沉痛地说道:“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八、奇崛的意象和文思 : “以死人似的眼光,赏鉴这路人们的干枯”角色转换,被赏鉴者反过来成了赏鉴者;路人,则变成了被赏鉴者。八、奇崛的意象和文思 本篇散文诗的特点:精巧的构思;象征性的人物;细腻而尖新的描写;复沓而有力的语句 ;铸成了强烈的感觉和思想的冲击力。 思考与讨论:1. 篇中两次写到“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其用意有何不同?2. 依你所见,诗中二人有此处境,应“毫无动作”呢,还是或相爱、或相杀,“照所欲而行的为是”呢?3. 包围生活的各种新闻媒体,是否也具有这种“看客”的特征?下棋文本详析:下棋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细致入微地写出了下棋、观棋和悟棋的独到而深刻的感受。内容结构: 下棋的愉快:欣赏对方痛苦不堪的种种窘态;观棋的无奈: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 ;悟棋:斗智不斗力的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是“争逐”。 下棋的最大乐趣在于自己局势有利时,静静地欣赏对方痛苦不堪的种种窘态。文中用了七个“或”字。被对方所窘时以牙还牙,“努力做出不介意状”,“消极地减少对方的乐趣”。观棋的无奈“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为什么?两难呀!不出声是万万做不到的“喉间硬是痒的出奇,思一吐为快”;出声也难说得中肯,一个人骂你“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说得不中肯,下棋的两个人会一起嗤之以鼻,同样挨骂。下棋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语言流畅、生动、诙谐、风趣。为达此效果,主要运用手法:一是抓住典型细节进行漫画式的勾勒。例如描写一个人观棋时怎么也憋不住要说,挨了下棋人的耳光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实在令人忍俊不禁。二是准确地运用了对比、类比、排比、比喻、顶真等修辞手法对比、类比、排比、比喻:对下棋时窘态的描写,以棋观人时列举的种种类型的人等等,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说下棋时欣赏对方的窘态,与“猎人追逐一只野兔”的感觉相似,这是类比;说对方受窘时“红头涨脸如关公”,这是比喻说两个人下棋时先是神情潇洒,“如神仙中人”,后棋势吃紧,便剑拔弩张,“如斗鹌鹑”,这是对比兼比喻;说悔棋之争时“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是顶真。此类小品文的功能:彰显文学的休闲娱乐功能,给知识阶层提供典雅优美的消遣文字,正是小品文的主要社会功能;提倡幽默的林语堂,在30年代主办了论语和人间世杂志;在中国传统散文中就有很多杰作如晋代的世说新语。热衷此类小品的成因:梁实秋这种热衷于小品写作的文学趣味和人生姿态,除了性格使然外,实与他的出身教养有大关系;留学英美、上流社会的富家子弟、优游不迫的生活,对社会低层较少了解,对人生困顿的体会较为欠缺,对具有草根意识而倾向革命的作家作品比较隔膜难以认同,甚至干脆就反对激进的社会改造和革命运动。 以上两桩公案,决定了梁实秋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微妙地位:政治上的不正确和雅舍小品在艺术上的成功,使人们对他的评价颇感困难。这后面隐含的悖论也许是永恒的:审美与历史,文学与政治,个人与集体,总是容易发生对立冲突,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有不同表现罢了。 四、思考题思路提示 1. 你认为这一类“休闲”式的生活小品文,价值在什么地方? 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愉悦,引发感悟,进一步或能在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2. 你有过类似的生活经验吗?你是否对此有过超然、幽默的观感?3. 作者最后的总结分析准确吗?你能否举一反三,提出类似的现象做一下分析?天才梦文本分析:1. 文本体裁:自传性散文2、文本结构:第一部分(1) 女孩儿的天才梦;第二部分(2-6) 天才的种种表现。第三部分(7-11)天才的乖僻缺点;第四部分(12) 对生命的感悟。 “文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全文分成前后两个大的部分。围绕生命中“华美的袍”和“蚤子”两方面展开。前半部分主要谈天才的人生欢悦;后半部分主要谈天才的人生痛苦。一头一尾,感慨系之。3. 文本主题:叙述自己少时的天才表现和种种乖僻,抒发一个天才还未实现梦想之时的心情与感受,揭示出在世俗的成名愿望与深刻的生命悲剧意识之间矛盾徘徊的烦恼,道尽“人世沧桑”。“荒原”意识(独特之处):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而张爱玲哀歌的主旨,并不是对社会的批判,更谈不上对社会的改造,只是在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现代都市(香港与上海)的背景中,展示人的精神的堕落与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这种荒原意识主要表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基本主题,特别是在象征主义文学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艾略特荒原) 。 美国学者奥尔德曼越过荒原中说:在荒原中,一切精力都用于相反的目的,都以死亡和毁灭告终,都不能获得爱情、新生或满足。在这种环境中,人的地位和价值无法实现,人和人的关系残酷无情,人人都感到孤独、消沉。 奥尔德曼称他们为“荒原人”:其特点是肉体和精神都十分脆弱,缺乏创造性,没有热爱和渴求的能力,以及充满恐惧的愿望。中心句分析:“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1道尽人间沧桑,令人惊奇,也令人回味无穷;2天才替她披上一袭华美的袍子,生活却恶作剧般地在袍子的夹缝和里子里,放满蚤子,使她厌恶、烦恼;生存的快乐与哀伤,人生体验的美好与无奈,都交融在此,让人感慨良深;3华美的袍能够给人带来生命的欢悦,而蚤子只能让人体会到生命被撕咬的痛苦。这二者恰恰构成了生命本质的两面;4以一位真正文学家的敏锐,品味生活的乐趣,咀嚼人生的无奈。人生矛盾:梦里世界繁华诗意而孤绝,充满了生命的欢悦;梦外世界大多时候可怖可恶,烦恼无处不在人生哲理:“华美的袍”美到极致;蚤子让人厌恶到极致;梦想之美和现实之痛的不可分割性,人生困境的不可摆脱性咬啮性的小烦恼”:不能实现“天才梦”,一切即是真实的烦恼;天才未实现,在现实生活中等于一个废物,“天才”即成为笑话,仅为别人提供了笑料;待人接物,人与人的交接,对孤独感已深入灵魂的张爱玲来说,是痛苦的折磨。文本艺术特色:1)女性的视角;2)参差的对照;3)华洋杂错,雅俗共赏;4)华美绚丽的文辞张爱玲散文的女性视角:题材取材于女性的闲谈、“私语”的叙述语调;从女性的视角描绘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树立新的价值观,对世俗世界、生活艺术的追求。华美绚丽的文辞:用轻缓的笔触,平淡地叙述她的天才梦,语言朴质、平易、干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感染力,但时不时又会冒出几句奢华、睿智、生动、深邃的话,将大俗与大雅、华美与冷寂糅合在一起,恰到好处。修辞手法: 拟人:“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将孩童世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喻:“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让人大吃一惊,怔忡不已19岁风华正茂的岁月,为何会如此沧桑,如此悲凉?这就是张爱玲的语言独特的、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将质朴与华丽、诗意与冷峻、亲切与反讽等互相对立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关于张爱玲的文学天才文本中自述了诸多天才的心理特质: 敏感、早慧、孤独、机智、卓越母亲:“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道出敏感天才所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麻烦。天才的痛苦:高度敏锐的感觉能力以及过度强烈的心理反应,使她与社会、与他人难以正常相处。思考与讨论:1. 张爱玲的作品近年走红文坛,你觉得原因是什么?2. 理解张爱玲作品雅俗并存的审美形态。3.试着从女性视角分析张爱玲的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文本赏析:真实叙述与虚假事实文学语言常常具有两种意义的层面:语言意义与修辞意义。叙事姿态与叙事内容的分裂:这篇文章的叙事策略也就可以简单地表达为:用真实的姿态叙述虚假的故事。内容是“怪异”的,姿态是“真诚”的。在王小波的故事里面,所讲述的内容是“荒诞主义”的,讲述故事的姿态是“现实主义”的。“猪性”与“人性”:社会规范走向极端便导致失范,人为的设置往往造成悲剧和荒诞。返璞归真,顺其自然才是动物世界乃至人类社会的大势所趋。王小波的“坏”:一方面是真实的叙述,另一方面是奇特的反讽。这构成了王小波小说叙事的“坏”。这种“坏”,即是自嘲的,也是嘲谑的,呈现出一种与任何现成的意识形态都不合作的态度。这头“猪”是复杂的象征与寓言:不同时期的文学艺术,呈现出不同的文本的形态;古典的文学往往是“象征体”的,即,文本内部的意义具有整体感、统一性,对于文本意义的理解是自足的;现代的文学则常常是寓言的,即,文本内部的意义必须辐射到外部现实当中去;反之,文本意义的理解要借助于文本之外的现实。一面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猪”“牛屎”“粪坑”;一面是神圣庄严的“指导员”“军代表”“革命语录”;在语言层面上,成功的实现了对权利和历史的嘲讽和结构。寓言式阅读:事实上,任何文学都是“假”的,都是用审美的想象象征性解决现实世界里面的矛盾。一种寓言的读法,立刻就会使我们发现艺术形象的所谓统一性与完美性其实都是“幻觉”。 思考题 :1. 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吗? 作者劳力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技。2. 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 有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此为自由价值之要义,但实现起来,问题确是不少:政府、社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腐观念,障碍所在多有。关键是体会“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现之。3. 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 严肃主题不必全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现象七十二变赏析:现代性的震惊和茫然:在罗大佑的歌声里面,古典世界的失去和现代社会的确立被表达为一次自我认同的茫然失措。在他的歌曲中有两个基本情绪:一方面是优美古典化自然,另一方面是一个不断崛起的现代城市,这个情绪恰好迎合了八十年代以来港台两地的年轻人重新认同所产生的茫然感。七十二变 一种对现代性的反思李皖:十年轮回十年过去了十年之前,罗大佑曾面临混乱失序、意义不明的九十时代,面临心灵巨大的动荡,面临身处大时代的无力感,面临难以表达的惶惑与不安,面临忧虑和不祥的预感,面临着矛盾、无奈、动乱、幻灭、彷徨、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的心情。现在,十年过去了。十年间,崔健另一个面临同样困难的同时代人,这样表达他对九十年代的难言之痛:等一天梦中彻底醒来,回头诉说这个年代时代真的转季了,像一本过时的旧书,已经失效,已经被翻过,不用再提起。做梦的人醒来,重新开始说话,却像什么事也没生。心灵的动荡只是一个梦,人们经历了动荡,却不必对动荡作答他们回到了自己的原形。纷乱的时代并不是提出纠缠终生的问题,而是当一切纷乱过去,人重新恢复平静,恢复他在动荡之前原有的生活和习性。现在,罗大佑被打回了原形,依然是时代未发生前的罗大佑。观天下大事的、爱挖苦的、好管政治闲事的,喜欢高高在上于领袖之上、对国事冷嘲热讽、但往往失之于表面化的那个黑色罗大佑回来了第一讲蒹葭思考题1. 你还能举出几首临水怀人的诗词作品吗? 如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池”、“泽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温庭筠的梦江南等。 2. 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以多种理解,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诗内容确定,主要是所写对象具体;而含蓄的诗歌,力图使诗歌表现的对象给人以不确定性,难以指实,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恋人,也可以指家国渴慕的贤人。3. 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 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很好地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程度,协调诗的韵律节奏,强化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气氛,增强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4. 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请举几例。 当代作品中经常运用复沓形式表达情思,而且是很普遍的艺术手法。如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康白情江南、沈尹默月夜等。第二讲无题李商隐 思考题1. 你认为诗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诗人自己? 供学生独立思考 2. 与长恨歌那种内容十分明确的爱情诗相比,这种含混朦胧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哪些? 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3. 能否再举出几首具有朦胧美的诗作? 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第三讲 庄子 秋水 思考题1. 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2. 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 韩非子。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皆为寓言故事之专集,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然其寓言主要取材于历史和现实,与庄子寓言的奇幻谲怪呈现为完全不同的风格。3. 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4. 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坐井观天、太仓稊米。5. 比较庄子和孟子的文章风格,谈谈二者间有何差别?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第四讲 韩愈与潮州文化 思考题1. 苏轼曾说:“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分析此说是否有道理。 苏轼的说法带有些夸张的成分,不过也指出此文饱蘸着作者真情的特点。2. 后人认为袁枚的祭妹文,乃是本文的接踵之作。通过比较两文,你能否找出祭文佳作的一些共通之处? 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韩愈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袁枚祭妹文也通篇充盈着兄妹之间的诚挚、亲密之情。故而,祭文的最可贵处,在于能抒写真情,有真情贯注于其中。3. 一般祭文多使用韵语,本文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