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doc_第1页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doc_第2页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doc_第3页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我是来自。的参赛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我的教学理念是: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培养会学;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要求。一、说教材1.本诗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是以“土地”为主题的现代诗歌单元,该单元精选了六首中外著名的现代诗歌。他们共同的主题是:抒写对祖国的深情,表达对故土的眷恋。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该单元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主要写了诗人在狱中用“残损的手掌”深情抚摸祖国大地而献给“母亲”的赞歌,让我们感受到国土沦亡的伤痛和对光明希望的热烈憧憬。精巧的对比结构,虚幻而真切的想象,精妙含情的语句,是本诗突出的写作特色。学习本课,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一课时。2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3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围绕关键动、形词品读揣摩,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合作探究,研析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二、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谈话法和探究法。讲授法便于教师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谈话法和探究法,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探究法和勾画圈点读书法、联想想象欣赏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此外,为了使教学更直观,更有效率,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三、教学程序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环节1导入新课:以图片导入,介绍时代背景。预计用时2分钟。我设计的导语是:请同学们先来看一组图片(展示图片)图片看完了,同学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的哪个时代的事情吗?(学生谈)是啊,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我们祖国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在那个时代,我们中华大地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着,它伤痕累累,凄惨黑暗。所幸的是,有一群铁骨铮铮的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地为她歌唱、为她抗争,而使她最终傲然挺立起来。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灵魂,去听听这个柔弱的文人,虽身陷困境却又是怎样激情满怀的歌唱。出示课题:我用残损的手掌。目的:此导语以图片和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环节走进诗人:屏显作者图片,认识作者。预计用时1分钟。目的:扩充文学基础知识。环节出示教学目标。预计用时1分钟。目的: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内容和任务。环节4 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1)听读课文,疏通字词。先播放朗读视频,然后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目的: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大意,渲染情感氛围,同时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2)粗读感知,整体把握。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提取要点信息。做法:默读后,请一两个学生谈谈这首诗写了什么。老师归纳概括。目的:获取内容要点信息,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环节5 精读揣摩。预计用时15分钟。内容主要是落实以下几个问题:1.手掌为何是残损的?2.我用残损的手掌具体做什么?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并体会其蕴含的情感。3.作者坐在土牢中,真的能“摸索”这片土地吗?4.作者摸索这片土地,他手掌的感觉是怎样的呢?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形容词并体会其蕴含的情感。做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我以多媒体出示以上一组思考题,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班级师生交流。目的: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做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环节6 质疑问难,拓展延伸。预计用时5分钟。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提出疑问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接着我用“透过一双残损的手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志坚定、执着爱国的戴望舒,那么,你看到的仅仅是一个戴望舒吗?”这个问题引出有关“爱国”的话题,由学生讨论。目的: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环节7 朗读指导,练习诵读。预计用时5分钟。朗读这首诗,要注意处理好停顿和轻重音,前半部分充满凄凄忧愤,应读得沉重、缓慢,以表达诗人对苦难中祖国的痛惜之情;后半部分表达了作者的热切期盼,应读出高昂的情调,读出诗人对祖国未来寄予的热切期望。目的:传授朗读技巧,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环节8 教学小结。预计用时5分钟。这首诗作者先用“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来统摄全诗,然后安排两个部分来展示这“摸索”的具体内容。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死灰、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恰构成横向对照。诗人采用两套笔墨,渲染出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的刺激,自然地显示出诗人的爱国精神。在战争年代,这种爱国精神看起来或许是战士们手中的一把枪,或许是诗人们有中的一支笔。如今生活在没有硝烟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坚守住这份爱国之心,以实际行动来爱我们的祖国。同学们,爱国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行动。今天,老师希望年轻的你们,能读懂这些爱国志士的宣言,能真正将爱国心融入在自己的行动中,为祖国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环节9 作业设计。填空_ _是我国新诗的探索者之一,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其成名作是 ,故又有“雨巷诗人”的美誉。他在狱中唱给祖国的颂歌是_ _。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 ,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四、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我的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此板书清晰直观,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