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doc_第1页
201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doc_第2页
201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doc_第3页
201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doc_第4页
201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二.学情分析经过一学年的深入了解,我对班里的孩子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刚步入小学阶段,有许多孩子还不能马上适应课堂学习,个别孩子常常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许多的不便,但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声笑语。在经过了一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这个学期我应该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思维的发展、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认识时间,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四.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6.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使学生知道“l时60分”,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二)数学思考方面通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向学生渗透简单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措施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法渗透。教师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3.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5.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6.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7.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8.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五、教学进度表教 学 进 度 表教学进度安排时间周次教学内容或活动内容备注9.2/81长度单位9.9/152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16/22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月19日至21日中秋放假9.23/294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22至27 连续6天上班9.30/10.65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10.7/10.136角的初步认识8至12 日上5天班10.14/207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10.21/278表内乘法(一)10.28/11.39表内乘法(一)11.4/1010表内乘法(一)期中测评11.11/1711观察物体/表内乘法(二)11.18/2412表内乘法(二)11.25/12.113表内乘法(二)12.2/814表内乘法(二)/量一量,比一比12.9/1515认识时间/数学广角12.16/2216数学广角/总复习12.23/2917总复习12.30/1.518复习迎接测评1.6/1219复习迎接测评1.13/1920复习迎接测评1.20/2721测评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计划教材简析:通过一年级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并初步认识线段。为以后学习更大的计量长度的单位打下基础。学情分析: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该部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但在教学上比较难。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可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并初步认识线段。教学时要利用学生已学知识引入,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做一做等多种实践方式,来认识厘米和米,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解知识、掌握概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l)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l厘米、l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限整厘米)。(5)能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与探究的过程,通过对实物的操作,掌握有关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与学法:先让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感受用拃作单位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接着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了解l厘米、l米大致有多长,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可以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达到目的;然后在教学线段时,直接描述线段,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限整厘米);最后通过实践比较活动,使学生明确不同的物品要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课时安排:5课时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计划教材简析: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的计算是教学的重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更是直接建立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基础上的。其中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教学的难点。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他们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直观的事物较易接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10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初步了解加减法的含义。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在一年级时学习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原有知识基础,将已有的计算思路直接迁移到笔算中来。要注意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由浅入深,逐步使学生理解算理,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l)使学生学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摆小棒等实践活动探索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练习中提高计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以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教法与学法:(l)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等实践活动,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直观理解,再让学生把学具操作中的感受运用于探索笔算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分别完成从口算到笔算,从不进位、不退位向进位、退位的算法发展。(2)教学求比一数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时让学生通过操作和讨论,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迁移思考方法,知道如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3)通过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体会到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在交流中总结出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规律。课时安排:16课时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计划教材简析:本单元主要内容有:角的认识、画角,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锐角和钝角,用三角尺拼角。教材编排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学情分析: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角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零散的关于平面图形“角”的知识和经验,但对于抽象的角的概念、特征、角的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仍有一定的困难。教材单元主题图呈现了一个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感性、直观地看到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一折、摸一摸、比一比、剪一剪、摆一摆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认知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l)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2)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3)初步认识锐角、钝角,会判断锐角、钝角。(4)学会用三角尺拼角。过程与方法借助三角尺完成对角的初步认识,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理解角的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法与学法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通过与直角的比较来辨别锐角、钝角,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让学生亲身体验角、直角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辨别锐角、钝角。指导学生参与实际操作,通过亲自操作,学会拼锐角、直角和钝角,为形成角、直角、锐角、钝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课时安排:5课时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教学计划教材简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的口诀以及整理和复习。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是学习编写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学生熟练而喜爱的游戏等活动,首先给学生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学情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能否打好基础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以及乘除法应用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经历从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到乘法的转变过程,体会出现乘法的必要性。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差。由于年龄和自身认识的特点,喜欢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在生活中学,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组织学生做游戏、编口诀,利用直观形象的语言与实物展示结合,帮助学生学习新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l)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昀名称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2)熟记26的乘法口诀,熟练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3)熟练乘加、乘减的简单混合运算。(4)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中学会乘法运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体会乘法的简便性。教法与学法切实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本单元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等都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必须切实教好学好。组织好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练习,是学生熟记乘法口诀的基本途径。要注意选择好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展数学问题的情境,组织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课时安排:13课时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计划教材简析:本单元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这些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从观察情境人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观察、拼摆和探索中,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进行辨认,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对物体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不够。本单元的教学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对于这部分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这些积累的经验零散,思维不够系统。所以教学时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注重丰富学生对形状的感受和认知,同时要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教学活动,注重发现和探索知识的过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l)通过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物体的不同形状,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经历从不同方位对物体进行观察的过程,通过观察掌握有关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懂得看事物要全面。教法与学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让学生观察物体及立体图形的正面、侧面、后面的形状,使学生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教学计划教材简析:本单元学习79的乘法口诀,完成乘法口诀表,进一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并熟练掌握口诀。在解决问题时,学会解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掌握了编口诀的方法,能找出口诀之间的规律,理解口诀表示的意义。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自编口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新知,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在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础上,自主归纳总结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口诀、记忆口诀。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问题的含义,并利用学具进行操作,为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l)理解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口诀,能用口诀简单计算。(2)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熟记口诀,主动探索口诀的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类推方法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善于发现某事物的规律。教法与学法要充分利用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7-9的乘法口诀。为了更好地记忆口诀,在操作或推想出连加结果后,一定要记熟结果,再写乘法算式,编口诀。在解决问题的教学时,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另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有条理地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课时安排:12课时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教学计划教材简析:本单元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懂得时分之间的进率,并能简单推算时间,是在学生对作息时间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人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理解。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时间单位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再加之相邻时间单位的进率是60,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本单元新知中的认识“分”,涉及到数格子,对于“大格、小格”,学生都未接触过,容易混淆。二年级学生以随意注意为主,容易为内容活泼、形式新颖的学习活动所吸引。所以教学时可以通过用直观教具,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并掌握看钟表的方法,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l)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2)使学生知道“l时60分”,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操作学具,让学生在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等过程中感悟时间观念,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与习惯。教法与学法:(l)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已有知识,使学生对新知有更深刻的理解。(2)在教学中对一段时间和一个时刻要加以区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3)引导学生操作学具,从中感悟,进行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4)教学中不要提高要求,加重学生负担。课时安排:3课时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学计划教材简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事物的简单搭配,教材通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向学生渗透简单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今后学习组合数学和概率统计奠定基础。学情分析:大部分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对简单的问题基本上能回答出结果。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的重点应该偏重于让学生说一说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理由,体会到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处。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注意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