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三疑三探教案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三疑三探教案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三疑三探教案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三疑三探教案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三疑三探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三疑三探教案 课时教学计划备课时间年月日备课人闫俊累计课时1课题与同学们谈地理单元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理所学的范围 2、知道学习地理的用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才能学好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在观察和讨论中轻松的学会地理知识。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学习地理的用处。 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学习地理的用处。 教法启发引导、三疑三探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具教学过程师(自我介绍)各位同学好,看到同学们,老师心里就特别激动!佛说前生500次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而今天我们不仅仅是擦肩而过,估计上辈子我们有上万次的回眸,这不容易呀!再者,祝贺我们同学又向自己的人生迈进了一步,成为一名实实在在的中学生。 新学期新开始,看看我们的课程表你会发现多了不少新课,其中一门就是我们的地理课。 而我,就是大家的地理教师,我姓王,以后你们可以叫我王老师。 设疑自探今天是大家上学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刚接触地理,大家心中一定有好多问号。 将你们的问题提出来一起来探究吧! 1、地理课学习些什么? 2、学习地理有什么用? 3、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带着这种种疑问,我们一起走进地理的世界。 解疑合探师三国时期,有一位能人,是成语“三顾茅庐”的主角,此人地理学得非常好,很厉害,有人说他是上知(学生齐答天文),下知(学生齐答地理),其势利行,善用水火。 你们能猜出他是谁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 )如果学生猜出,给讲下面这个故事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仗,就在博望坡利用地形这个地理因素放了一把火,烧得曹操十万大军大败,而当时刘备仅为四千兵马。 再就是赤壁大战,他又准确的预报了天气,先是预报有雾,成功的草船借箭,再是又准确的观看天象,借来了东风。 一把火,烧得曹操百万雄兵仅余百十人。 如果学生猜不出,继续给提示,直到猜出。 过渡这个小故事里,东风,天气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理内容,那么除去了这些,你们还能想到我们的地理还学习些什么?(让学生提出更多与地理有关的问题)(学生参照书,或通过自己想的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有的对,有的不对,给出点评)小结与过渡很好,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 总结起来,我们把地理这两个字分开来解释。 地,大地,地球;理,道理、原理、规律,即地理是研究地球上一切事物的原理的科学。 (课件展示)师那学习地理有什么用呢?其实地理,不仅可以应用在军事上来抵挡千军万马,而且关系到我们生活环境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 观赏课件中的图片并做适当的讲解,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能知道学习地理的作用。 1、学习地理,使我们懂得欣赏和尊重人类生活的世界。 师例如师可想而知,生活与地理有密切关系,他影响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其实,地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古代形容博学多才的人,通常用一句话“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地理赋予了新的意义。 特别是在环境日趋恶劣的时代背景下。 2、学习地理,使我们具备全球观念和环境意识。 比如,科学家预言,若干年后沿海地区的城市会被海水淹没,世界上大多数沿海国家也难逃这个厄运,这是为什么?是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造成全球气候变短,南极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 所以,我们现在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保护环境这一要求(课件展示)。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在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原则遭到大自然报复的反面事例。 北京的水灾-水泥地板。 城市热岛效应 3、学习地理,使我们会用综合和动态的眼光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想想,为什么有好多游客来我们西峡旅游呢?(生回答)(因为西峡有好多的旅游景点,恐龙遗迹园、龙潭沟、老君洞、老界岭等)。 恐龙遗迹园是我们西峡的AAAA级景区,恐龙蛋化石在我们西峡丹水镇较多,因为在恐龙生存的年代这里的气候、环境、适合恐龙生存。 (课件展示) 4、学习地理,使我们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多种技能。 师(提问)假如,在野外迷失了方向,又没有随身携带指南针时,你如何辨认方向?(让学生思考讨论)白天太阳东升西落,所以能根据它找到东西方向。 独株树的阳面(即朝南方向)枝叶茂盛,而阴面(即朝北方向)枝叶较稀疏。 若是夜晚天空可看到的星星,只要找到北斗七星,沿着“勺柄”的延伸线可找到明亮的北极星,北极星的方向便是正北的方向。 北方地区,北坡雪多、树木多,而南坡少雪,树木也少。 沙漠中任何动物的粪便都能显示方向,如果粪便的一边变干变裂,那么它就是东南,因为这个方向日照多,所以水分很容易蒸发。 这些都是辨认方向的好方法,要知道这些方法,得好好学地理了。 如果你有地图,得学会看地图,这也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地理。 当然了,如果有真的迷路了,最好的方法就是找警察叔叔。 师承转那如何学习好地理呢?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吗?(课件展示) 1、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 走到自然和社会当中,仔细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学好地理,得做个问题少年,问题少女,多问为什么。 2、要会读图表,熟练运用。 我们学习地理最直接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地图,所以,在平时的学习阅读当中,养成读图的好习惯。 3、要联系实际,勤于实践。 从刚才的学习当中,我们发现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地理原理来解释,所以我们要学以致用,把知识学活。 我们在大学学习地理,就经常跑出去,去桂林啊、江西啊、庐山啊、鄱阳湖啊。 大学那么多专业,学地理是最好玩的,可以经常跑出去旅行,其实也是考察。 我们在大学学习地理,就经常跑出去,去桂林啊、江西啊、庐山啊、鄱阳湖啊。 大学那么多专业,学地理是最好玩的,可以经常跑出去旅行,其实也是考察。 4、要放开手脚,拓展视野。 学习地理,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学习,更多是是自己迈开双腿走出去,看看家乡,看看祖国是怎么样的;要我们睁开双眼,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搜索有关地理的内容。 在这里推荐几个关于地理的节目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边疆行、动物世界、正大综艺、走遍中国、还有最近比较火的舌尖上的中国、国外的有英国广播公司出的“地球”,还有一些电影如后天、上帝也疯狂、 xx、地心游记、日本沉没、纽约大地震、10.5级大地震、地心毁灭等、可可西里、马达加斯等。 (课件展示)总结起来,地理就是研究自然、人文、区域的学科。 质疑再探通过本节课的欣赏和学习,你还有那些新的问题请提出?运用拓展学生间相互交流今后的地理课学习有什么方法?板书设计与同学们谈地理地理课学习什么学习地理有什么用 1、学习地理,使我们懂得欣赏和尊重人类生活的世界 2、学习地理,使我们具备全球观念和环境意识 3、学习地理,使我们会用综合和动态的眼光分析问题。 4、学习地理,使我们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多种技能。 学好地理的方法 1、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 2、要会读图表,熟练运用要 3、联系实际,勤于实践要 4、放开手脚,拓展视野课时教学计划备课时间年月日备课人田关一中王丽累计课时2课题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题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单元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的形状认识过程,能运用地理数据说明地理问题。 2、会用相关的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能力目标1.能够在地球仪上准确地球仪上找出南北极及几条重要的纬线。 2.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迁移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难点运用地理数据说明地理问题教法启发引导、三疑三探教具投影仪、地球仪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具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吗?(球体)地球是一个球体已经是众所周知的真理了,但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今天就上我们一起来跟着古人的足迹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吧。 板书地球和地球仪 2、出示学习目标,并提醒同学们围绕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大家共同解决。 3、教师梳理、归纳、,形成自探提示。 仔细阅读教材2-5页,探究以下问题 (1)简述人类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过程。 (2)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明了什么?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 (3)根据图1.2简述地球的大小。 (4)什么是地球仪?它的作用是什么? (5)观察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4、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密切关注学情。 二、解疑合探 1、学生自探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学生自探基本结束,教师出示展示分工表和展示要求。 题号12345展示分工展示要求书写迅速,字迹工整,内容简练。 非展示同学继续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学生展示基本结束,教师出示评价分工表和评价要求。 题号12345展示分工点评分工展示要求书写迅速,字迹工整,内容简练。 非展示同学继续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点评要求声音洪亮,仪态大方,点评得失。 非点评同学认真倾听,准备补充或发表不同见解。 4、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A、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B、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大小赤道周长4万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陆地表面总面积5.1亿平方千米C、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三、质疑再探 1、请同学们用一分钟时间,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想一想还有哪些疑问?对于地球和地球仪,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交流。 可能问题地球的平均半径为为6371千米,那么它的半径具体是多少呢?(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 四、运用拓展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并围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编习题,在小组内交流。 2教师编题1).下列四项工作中,有一项无法靠地球仪来完成,应是(D)A.判断北京在地球上的大致位置B.估计太平洋所跨越的经度范围C.临摹澳大利亚的海岸线的轮廓D.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最终证实地球的真实形状是(C)A、“天圆地方”B、“天如斗笠,地如覆盘”C、不规则的球体D、“天之包地,犹壳之裹 五、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请与大家一起分享。 2、学科班长对本节课进行整体点评。 3、教师总结板书设计地球和地球仪A、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4地球卫星照片B、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大小赤道周长4万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陆地表面总面积5.1亿平方千米C、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课时教学计划备课时间年月日备课人田关一中王丽累计课时3课题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单元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 2能分析比较经线、纬线的特点。 3.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的位置。 能力目标1.能够在地球仪上准确找出经纬线并能确定地球上某点的位置。 2.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迁移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重点经纬线的特点比较难点经纬线的特点比较教法启发引导、三疑三探教具地球仪、地图册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具地图册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怎样描述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赤道周长、平均半径、陆地表面积分别是多少?3你从人类认识地球的经历中学到了什么?地球如此之大,又是人类的家园,为更好地研究它,人们便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它做成了模型-地球仪。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仪上的这些经线和纬线。 板书地球和地球仪 2、出示学习目标,并提醒同学们围绕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大家共同解决。 3、教师梳理、归纳、,形成自探提示。 仔细阅读教材6-9页,探究以下问题 (1)什么是纬线?从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相互关系分析纬线的特点。 (2)纬度是以哪条纬线为起点的?纬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用什么表示?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南北半球如何划分? (3)什么是经线?从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相互关系分析经线的特点。 (4)经度是以哪条纬线为起点的?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用什么表示?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东西半球如何划分? (5)举例说明怎样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地球上的某一个点的位置。 4、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密切关注学情。 二、解疑合探 1、学生自探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学生自探基本结束,教师出示展示分工表和展示要求。 题号12345展示分工展示要求书写迅速,字迹工整,内容简练。 非展示同学继续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学生展示基本结束,教师出示评价分工表和评价要求。 题号12345展示分工点评分工展示要求书写迅速,字迹工整,内容简练。 非展示同学继续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点评要求声音洪亮,仪态大方,点评得失。 非点评同学认真倾听,准备补充或发表不同见解。 4、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经线纬线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垂直相交的半圆圆圈形状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圈长度长度全部相等长度不一定相等指示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指示东西方向0线的名称本初子午线赤道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东本半球的划分(20W、160E) 三、质疑再探 1、请同学们用一分钟时间,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想一想还有哪些疑问?对于地球和地球仪,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交流。 可能问题为什么用(20W、160E)划分东西半球而不用本初子午线划分东西半球?(用(20W、160E)划分东西半球可以避免将一些大洲划分在两个半球) 四、运用拓展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并围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编习题,在小组内交流2教师编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任何两条纬线长度都不相等B、在各经线中本初子午线长度最长C、所有的经线、纬线的形状都是圆圈D、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圈,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2)划分东西半球界线的理由是(C)A、此经线圈大部分都通过陆地B、此经线圈大部分都通过海洋C、此经线圈大部分都通过荒无人烟的岛屿D、此经线圈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3)下列纬线中,长度最长的是(A)A、10S B、20N C、30S D、40N4)若要使房子周围的门窗都朝南,房子只能建在(B)A.赤道上B.北极点上C.南极点上D.本初子午线上5)纬度0,经度180的交点在地球上有几个?(C)A、1个B、2个C、4个D、无数个6)读(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出图中A、B、C三地的地理位置A:经度60W,纬度60N B经度_0,纬度_0C经度_40E,纬度40N (2)在图中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_B_地,位于东半球的是_B、C地,位于西半球的是_A地。 (3)A地位于C地_西北_的方向。 五、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请与大家一起分享。 2、学科班长对本节课进行整体点评。 3、教师总结板书设计经线纬线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形状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圈长度长度全部相等长度不一定相等指示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指示东西方向0线的名称本初子午线赤道教后反思课时教学计划备课时间年月日备课人城区一中毕天才累计课时4课题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单元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特点。 (2)能深刻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通过“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等教学环节的有序进行,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深刻理解地球自传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认识发展过程中,领悟科学家们勇于追求真理的不屈不挠精神,牢固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2)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其特征。 难点 (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四季的形成教法启发引导、三疑三探教具地球仪、手电筒、灯泡、地球自转课件。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具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地球自转课件。 播放完毕后,请两位同学上台,在老师指导下,一人慢慢拨动地球仪,另一人以一个固定方向用手电筒照亮地球仪的半球;再另请一位同学在老师指导下用接通电源的灯泡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提醒全体同学仔细观察,认真领悟。 同学们,大家都熟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谁也推不翻的自然现象,但是大家知道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吗?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就会弄明白它们的来龙去脉了。 2.设疑自探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一下本节课题及P1113内容,大胆提出你所认为的本节重点或疑点问题(举手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快速书写到黑板上)。 2.师生共同进行归纳、梳理和补充,形成本节自学探究提纲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地球自转一周,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呢?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白天,哪个是黑夜?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地球公转时的轨道是什么形状?3现在请大家再次认真细读课文P1113内容,独立思考、探究上述问题,时间约8分钟。 4学生自读自探,教师巡回并随时指点个别同学。 解疑合探1现在请同学们在各自组长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探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或者交流自探心得,对以上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网络及重难点,尽快达成共识。 2现在分组展示第四组B、C号同学分别解答、小题;第三组A、D号同学分别解答、小题;第二组A、B号同学分别解答、小题;第一组C、D号同学分别解答、小题。 3参与点评的是第八组A同学评第四组;第七组B同学评第三组;第六组C同学评第二组;第五组D同学评第一组,请做好准备。 各小组可在组长领导下分别对本组参与展示和点评的同学提供必要的帮助。 没参与展示和点评的同学,请把每个问题在心里再琢磨一遍。 4好,现在来看展示结果第四组同学展示的答案分别是“地轴”、“自西向东”;第三组的分别是“由于地区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大约24小时”;第二组的分别是“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东边”;第一组的分别是“太阳,自西向东,大约一年”、“椭圆”。 现在开始按照分工点评。 对点评同学的要求是脱稿,面向全体,神态自然,声音洪亮,评价目标包括字迹是否工整,思路是否清晰,答题是否规范等。 优点和不足都要指出来,不完整的要及时给予补充,对展示的同学给分有据,扣分合理。 好,开始一一分别点评5.现在,我们把本节知识点从前到后归纳一下,穿成一串。 实践证明,以上展示和点评的同学都做得很好!说明大家思维很活跃,思路很清晰,课堂很操心,老师和大家都很满意!(掌声)质疑再探同学们,本节我们的任务已基本完成,现在请大家再仔细想一想还有哪些疑问,大胆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估计有同学可能提出“地球自传和公转分别会产生什么现象”?“昼夜的产生仅仅因为地球自转吗”?其他同学可能回答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更替,公转引起的现象是四季变化。 对于自转时昼半球、夜半球的形成,回答似有难度,教师可予以点拨还因为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太阳只能照亮一半,如果它是透明的,则全球都会是白天。 )运用拓展现在,请同学们用3-5分钟时间,根据本节内容自编3-5道基础和拓展习题在本组互相展示,看谁编得又快,质量又高。 好,现在请大家把自己编的习题在组内展示,并在组长主持下择优向老师推荐,老师有选择地推荐给全班同学训练解答。 对应所答习题由编题同学评价答题情况,并说明编题意图。 现在由老师再补充几道习题,请大家认真思考,仔细填空1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原因,一是因为它是个_,二是它_。 2由于地球是一个_的球体,所以在任何时刻,阳光只能照亮它的_,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_,而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则是_。 3由于地球的自传,产生了_现象,出现了_。 4地球绕_的运动叫地球的公转。 5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_现象,南北半球_相反。 现在我们共同来梳理一下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传,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地区产生了时刻差异;地球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方向与自传一样,公转周期是一年。 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现在请学科班长上来全面总结一下本节的学习活动情况,并对学习活动积极、活动效果好的小组和表现优秀的个人提出表扬我们的学科班长对本节总结得非常全面,概括得十分到位,表扬的小组和个人也很准确,让我们对她精彩的概括和总结给予热烈的祝贺!(热烈的掌声和赞叹声)好,谢谢同学们!下课。 板书设计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一地球自转二.地球公转1绕转中心地轴1.绕转中心太阳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2.公转方向自西向东3自转周期24小时(一天)3.公转周期一年4产生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4.产生现象四季变化【课后反思】1.成功之处通过本节教学,在“三疑三探的各个环节,同学们配合得都很积极、默契,参与率高,课堂气氛活跃,知识点探究比较透彻,效果比较理想。 不足之处有同学抢答不准确时被其他同学讥笑而没及时制止,有伤答题同学的积极性;时控不严,稍有超时。 教后反思课时教学计划备课时间年月日备课人城区一中毕天计课时5课题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单元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变化。 (2)熟记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五带名称和范围以及各带的特点。 (3)理解公转产生的现象与公转特点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三疑三探”模式各教学环节贯穿本节教学过程始终。 使学生能独立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诸方面进行对比,知道五带是如何形成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系,对学生进行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重点 (1)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2)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难点 (1)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2)四季的形成。 (3)五带的特征。 教法启发引导、三疑三探教具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具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当地一年内有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在不同的季节里大家的穿着有变化吗?上下午上学、放学时间一致吗?正午你的影子等长吗?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都是什么呢?学完了本节内容,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好,请大家把课本P1315内容快速浏览一遍,大胆提出你想要弄明白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快速书写到黑板上。 )我们再用地球仪和灯泡来演示一下地球的公转。 灯泡居桌上中心位置,我们选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桌上用铅笔画出四个箭头,当作太阳直射点,然后拿地球仪绕灯光(太阳光)慢慢转动。 然后,用手电筒分别垂直和倾斜各照射黑板一次,再仔细读五带图,请大家注意观察思考。 2、好,现在咱们结合对地球公转和电筒照射黑板的观察,把几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梳理归纳一下,形成我们本节的自学探究提纲假若地球是直立着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太阳直射点还会移动吗?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热量会有变化吗?地球倾斜着身子自转的同时,又绕太阳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电筒照射黑板时出现了什么现象?在地球上的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照射的情况一样吗?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哪五个带?地球上的五带中,热带与温带、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哪一带?我们家乡呢?地球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什么带?有阳光斜射的是什么带?有极昼极夜现象发生的是什么带?3好,现在大家再精读一遍课本P1315内容,特别要细读公转和五带图,独立思考、探究上述问题,时间8分钟。 4.学生自主读书探究,老师巡回查看并及时指点个别学生。 解疑合探1.好,现在自学探究时间已到,请同学们在各自组长带领下就自探结果进行交流,就自探中还没弄明白的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自探提纲中所列问题尽快在组内达成共识,准备展示。 2.现在开始展示。 按照黑板上表格中题号顺序,第 六、 七、 八、 九、十组的B号同学分别完成、小题,答案要清晰明白,书写要干净整齐。 第 一、 二、 三、 四、五组的C号同学做好点评准备,各小组其他同学可在组长带领下对本组参与展示和点评的同学给予必要的帮助。 3.点评分工如下一组点评六组,二组点评七组,三组点评八组,四组点评九组,五组点评十组。 点评的同学要脱稿,面向全班,神态自然,声音洪亮。 评价指标包括字迹是否工整,思路是否清晰,答题是否规范等方面的优缺点,并及时补充新的见解。 对展示的同学给分有据,扣分合理。 4.好,大家看黑板,参与展示的五位同学的答案分别是小题直射点在赤道上;不会移动小题没有变化;公转位置不同,直射点不同,并只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小题直射比斜射光斑小,但亮度大;不一样小题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回归线、极圈小题北温带,也在北温带;热带,温带和寒带,寒带5.现在请点评的同学按分工顺序开始点评.刚才点评的同学都非常认真细致,对展示同学的优缺点个个都评到了点子上,恰到好处,十分精彩,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掌声)质疑再探在大家积极努力下,我们本节的任务已基本完成,现在请大家再想一想还有哪些疑问,大胆提出来,我们共同探究解决。 (预计有同学可能提出“图1.18中,二分二至日太阳分别直射哪里,它们又分别是什么季节的象征?可请其他同学回答,老师看情况做必要的补充。 )运用拓展1.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本节重要知识点用3分钟左右各编23道习题,在组长主持下先在本组展示交流,然后择优推荐给老师,由老师分别推荐给全班训练.2.现在,由老师推荐和补充选择题题如下 (1)地球上一年能被太阳直射两次的地方是()A.南北两极B.南北回归线C.赤道D.南北极圈 (2)下列只能出现在温带的自然现象是()A.有太阳直射B.有极昼极夜C.终年炎热D.春暖夏热,秋凉冬冷 (3)一年当中,天安门前升旗最早的那一天是()A.3月21日B.6月22日C.9月23日D.12月22日 (4)下列有关北京(116E,40?N)的叙述,错误的是()A.位于北温带B.位于东半球C.有阳光直射现象D.无极昼极夜现象 (5)南半球澳大利亚的学校放暑假的时间是()A.1月B.4月C.7月D.10月3.现在我们共同来把本节所学主要知识点归纳一下正是由于地球斜着身子绕日公转,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才会使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寒来暑往,才会产生四季变化,才会形成五带分布。 4.现在请我们的学科班长对本节学习活动进行一次全面性概括总结,请准确指出好的学习小组和表现优秀的个人并提出表扬.好,请大家为学科班长的精准总结鼓掌!(掌声)板书设计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一.一年中太阳的高低变化四.产生四季变化二.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五.形成五带划分三.地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课后反思】1.成功之处通过本节教学,绝大多数同学能在各个环节积极踊跃参与,课堂活跃,气氛热烈,问答问题基本都说到了点子上,效果比较实在、明显。 2.不足之处一是还有少数学困生不敢大胆展示或评价而没及时给予鼓励,二是展示和评价时口头支援的小组同学声音噪杂,多少有点失控。 教后反思课时教学计划备课时间年月日备课人丹水二中赵洪计课时6课题第三节地图的阅读-地图的基本要素单元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标知识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识记比例尺的三要素,能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4、识记常用图例。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讨论、感悟来了解读图的概念及特征要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的使用地图。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重点 1、地图的要素及表示。 2、在地图上确立方向。 难点 1、比例尺大小及表示范围的大小。 2、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6、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法启发引导、三疑三探教具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具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板书课题第三节地图的阅读地图的基本要素 2、确立自探问题 (1)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P16-18页内容,把你想了解的问题大胆的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学生提出问题 (2)师生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师的问题形成自探提示。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A、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B、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C、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D、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 3、学生自学课本P16-18页内容,思考解决以上问题。 二、解疑合探检查学生自学情况简单问题有学困生回答,中等生及优等生评价补充,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小题简单,由学困生回答。 2小题A先测量两点的图上距离,再根据比例尺计算两点的实际距离。 B、由学困生回答,中等生及优等生评价补充。 C、由学生回答,中等生及优等生评价补充。 D、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三、质疑再探教师请同学们把本节的知识梳理一下,你又产生了哪些疑惑和新的发现,请大胆的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学生质疑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先让其他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难度大的师生共同解决。 四、运用拓展 1、学生自编习题学生编题,然后小组交换练习,典型习题在全班展示练习。 2、教师补充习题 (1)、在比例尺为1:8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地图上距离为5厘米,A、B两地的实际距离为()千米。 A、40B、400C、4000D、40000 (2)、下列比例尺最小的是()A、1:3000B、三百万分之一C、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3千米D、板书设计教后反思课时教学计划备课时间年月日备课人丹水二中赵洪江累计课时7课题第三节地图的阅读选择地图单元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能够根据使用目的选择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观察实物,阅读地图,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了解地图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地图,查找所需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重点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 难点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法启发引导、三疑三探教具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具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地图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地图能够反应出不同信息,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的获得有用的信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板书课题第三节地图的阅读选择地图 2、确定自探问题 (1)学生设疑教师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2)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P19-21页内容,把你想了解的问题大胆的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学生提出问题 (2)师生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师的问题形成自探提示。 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完成21页活动第一题。 举例说明一或两种高科技现代地图。 选择地图时是否考虑比例尺的大小?为什么?完成P22填表格。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除了地图外,还有哪些办法和手段能更快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读图1.3完成P22页活动第二题。 (3)学生自学认真阅读课本P19P21页内容,思考自探问题,时间8分钟,比一比谁的自学能力强。 二、解疑合探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一般由学困生回答,中等生及优等生评价补充,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小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可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地图的广泛应用,了解地图的分类。 2、小题教师充分展示地图通过对比,归纳出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规范大小的关系,还可举例说明不同比例尺的不同运用。 4、小题可结合教材或日常生活中学生所了解的情况来分析回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感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随着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选择和使用地图。 例如,利用卫星或飞机,可以大范围地快速的获取地面的信息,加工成可识别的图像,既可以打印在纸上,也可以直接在屏幕上显示。 4、小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三、质疑再探教师请同学们把本节的知识梳理一下,你又产生了哪些疑惑和新的发现,请大胆的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学生质疑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先让其他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难度大的师生共同解决。 四、运用拓展 1、学生自编习题学生编题,然后小组交换练习,典型习题在全班展示练习。 3、教师补充习题 1、“洛阳牡丹甲天下”,家住西峡的玲玲周末乘车去洛阳看牡丹,在回的途中,她使用了四幅地图A中国地图B中国铁路分布图C洛阳牡丹园导游图D洛阳市地图。 (1)对玲玲这次出行没有明显帮助的地图是()A、A B、B C、C D、()如果上述四幅地图图幅大小一样,其中比例尺最大的是()、小明要绘制学校平面图,则选用的比例尺是()、:、:、板书设计第三节地图的阅读选择地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地图的种类 2、现代高科技地图 3、根据目的选择地图教后反思课时教学计划备课时间年月日备课人阳城初中李小伟刘江累计课时8课题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单元课时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标1.知识目标 1、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3、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4、判读山坡的陡缓。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