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密级: 公开 研 究 生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中文) 郭象“玄冥”思想研究 论文题目(外文) s 研究生姓名 鲁静 学科、专业 哲学 中国哲学 研 究 方 向 中国古代哲学 学 位 级 别 硕 士 导师姓名、职称 李晓春 副教授 论 文工作 起 止 年 月 2012 年 4 月至 2013 年 4 月 论文提交日期 2013 年 3 月 论文答辩日期 2013 年 5 月 学位授予日期 2013 年 6 月 校址:甘肃省兰州市 原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 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 期: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兰州大学。 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 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 纸质版 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兰州大学。 本学位论文研究内容: 可以公开 不宜公开,已在学位办公室办理保密申请,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请在以上选项内选择其中一项打“ ”)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 期: 日 期: I 郭象“玄冥”思想研究 中 文摘要 在郭象的思想中,“玄冥”是一个表示事物之间关系的范畴,在“玄冥”关系下,物或人都能达到一种玄合、共通、和谐的状态,这种和谐关系的最高境界是事物在完满地实现自我本性的情况下“玄同彼我”。 郭象“玄冥”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它由自生、自性、自为以及独化等因素构成。“独化”是郭象哲学的标志性概念,它指的是每一个事物都自足其性,无待而自得的结果。独化是物本性的完全实现,在独化的过程中,物自生,自足,无所待而又与它物“相因”,形成一个“玄同”、共通的和谐之境,这也是玄冥之境的精义所在。所以,物自生的过程就是冥之 历程,玄冥之境即是在个体物的本性完全实现的情况下,使世界自然而然地处于一种相因而玄同的和谐之境。当然,这种“玄同”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与万物的变化为一而非一成不变。 郭象“玄冥之境”思想的提出,最关键的还是服务于人和社会,通过事物的自性、自为来说明人与人以及社会也本应通过独化,达到玄同彼我、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在主体世界中,真正能实现“玄同”的只有圣人或者君王,所以要使世界万物均处于“玄冥”的和谐之境,需要圣人“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郭象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图景也 是如此,有一个明王去实现符合自己本性的“无为”之治,从而使社会中的百官万民都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各安其性,各司其职,自得逍遥,这是郭象“玄冥”思想的精髓所在。 关键词: 玄冥,自性,独化,玄同,圣人 s s is a a or to a of is in of of of “ s In is of In of to of is of is In a “in in of t It is a to of is to to a by of of In of to be to to “is He a to a in of so do to to to be is s 目 录 中文摘要 . I . 、郭象“玄冥”思想的研究现 状及其理论来源 . 1 (一)郭象“玄冥”思想的研究现状 . 1 1、以汤用彤、康中乾先生为代表的学界人士持 第一种观点 . 2 2、持境界说的有牟宗三先生、庄耀郎先生 . 3 3、持关系说的有余敦康先生和黄圣平先生 . 3 (二)郭象“玄冥”思想的理论来源 . 5 1、老子“玄同”思想对郭象“玄冥”思想的影 响 . 5 2、庄子“玄冥”思想对郭象“玄冥”思想的影 响 . 6 二、郭象“玄冥”思想的内涵 . 8 (一)郭象“玄冥”思想的基本内涵 . 8 (二)自性与“玄冥” . 9 1、自生 . 10 2、性分 . 12 (三)独化与“玄冥” . 13 (四)物自生的过程为冥之历程 . 16 三、郭象“玄冥”思想的意义 . 18 (一)冥之最高境界 玄同 . 18 (二)主体世界中“玄同”境界的实现 圣人之功化 . 20 1、游外与冥内 . 21 2、无心以应物 . 23 3、无为而无不为 . 26 (三)玄同的最终目的 实现明王之治 . 29 1、郭象理想的明王形象 . 29 2、郭象各安其性的社会图景 . 30 四、小结 . 35 参考文献 . 38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39 致 谢 . 40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郭象“玄冥”思想研究 1 一、郭象“玄冥”思想的研究现状及其理论来源 (一)郭象“ 玄冥”思想的研究现状 郭象 1,字子玄,河南人。根据中国哲学史资料迭辑记载,郭象约生于魏嘉平四年(公元 252 年),卒于晋永嘉六年(公元 312 年),是西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世说新语文学中说道:“象,少有才理,慕道好学。托志老庄,时人咸以为王弼之亚。辟司空掾、太傅主簿。”晋书郭象传记载:“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州郡辟召,不就。常闲居,以文论自娱。后辟司徒掾,稍至黄门侍郎。东海王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遂任职当权,熏 灼内外,由是素论去之。永嘉末病卒,著碑论十二篇。”由以上记载可知,郭象从小就有才学,喜好老子庄子,善于清谈。在“州郡辟召,不就。常闲居,以文论自娱。”这点上看,郭象面对现实很超脱。而“东海王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遂任职当权,熏灼内外”又说明他是个很热心于政治的人。郭象的思想致力于调和明教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名教就是自然。郭象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图景“玄冥之境”,认为“玄冥之境”就是处于名教之中的。 据记载,郭象生前的著述有: 、庄子注; 、论语体略、论语隐、(佚文收录于皇 侃的论语义疏和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流传至今的仅有 9 条); 、郭象集(隋书经籍志二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为五卷,今已佚); 、老子注(在道德真经注疏、道德真经取善记录有五条佚文); 、碑论十二篇(晋书郭象传有记载,早已忘佚); 、致命由已论(刘孝标辩命论中提到,已忘佚); 、论嵇绍(太平御览卷中引王隐晋书有记); 这些著作除庄子注以外,仅有论语体略、老子注等有部分佚文。后人对郭象思想的 研究,大都基于他的庄学思想而来。余敦康先生说:“郭象的庄学思想,一言以蔽之,可以用庄子注序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即神器独化1 关于郭象生平的记载,史料并不多,仅晋书、世说新语和世说新语刘孝标注等史籍中略有记载。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郭象“玄冥”思想研究 2 于玄冥之境。” 1故本文对郭象“玄冥”思想的解读,依据的最基础的原始材料为庄子注。 关于郭象“玄冥”问题的研究,学界说法不一,有代表性的可分为以下三种:1、玄冥是对无的表征; 2、境界说,玄冥是对圣人精神境界的描述; 3、关系说,玄冥是一种表示物物间玄妙关系的范畴。 1、以汤用彤、康中乾先生为代表的学界人士持第一种观点 汤用彤先生在崇有之学与向郭学说一文中,认为“独化于玄冥之境”颇为难解,此语概指圣人。“独化”是“有”的一方面,“玄冥”是“无”的一方面。“独化于玄冥之境”是在调和“有”、“无”,调和“名教”与“自然”, 2这里的“无”是“无为”、“无心”之意。汤用彤先生认为,郭象崇有,其学说为“现象多元论”,但也常讲“无”与“玄冥”,这个“无”是万物“自生”、“自然”、“自尔”的原则而非本体。 3在言物时,说“玄,同也;冥,没也”,又说“玄冥之境”是一种“未限定”、“无分”、“平等”的世界。“天不过是万物的总名,则天为未有限,即不限”;一物有性分属偶然,在无性分前,完全不受决 定,因而“无分”是一种不受决定的状态;而在物各有性,性分绝对这一方面来说,物是“平等”的。 4由此可见,汤用彤先生的“玄冥”是一种表征“无”的原初平等的境界。 康中乾先生在魏晋玄学一书中,将“玄冥”归为“独化”的一个方面。他认为“独化”问题有五种含义:有与自生、相因、自性、玄冥和无心,这五个方面层层深入。郭象先肯定万物都是有、存在,有和自生就是事物是其所是、自然而然的存在状态,即独化。而事物之所以能“独”和“化”,是因为“相因”的存在。事物之所以可以“相因”,与他物相待、联系,是由于自身的“性”,事物各具 性分,有自我敞开,接受他物作用的可能性。而事物的自我打开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否定,是一种“无”。事物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东西是“有”,而“入乎无言无意之域”才能把握的东西是“无”。这个“有”、“无”的统一是一个活着的过程,这便是“玄冥”。主体有了“玄冥”的境界,就自然进入了随感而应,不为而为的“无心”状态。故“无心”是对“玄冥”的进一步深入。主体“无心”而独化,与物同构相合,达到了主客合一的境界,到此,“独化”的本体论建构便完成了。在对“玄冥”这一方面的具体论述中,郭象说,“玄冥”是对“无”的称谓和界定。“玄冥 ”是只有“入乎无言无意之域”才能把握的活“无”,是事1 余敦康 M北京大学出 版社 08 汤用彤 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63 3 汤用彤 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74 4 汤用彤 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75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郭象“玄冥”思想研究 3 物的“性”或“自性”的逻辑引申。将事物的“性”或“自性”用“无”来表征,是为了揭示事物自身中否定的性质,是一种否定式的自我敞开、自我打开、自我显现。康先生认为“玄冥”是理解“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独化”,是事物如此这般的存在现象的表现、开显、敞露。也就是说事物是如此必然地存在着,就是我们所说的现象本身。康先生的“玄冥”境界是一种“天人合一”或者主客合一、“齐物我”的状态,所以“独化”和“玄冥”,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现象学的思想。 1 2、持境 界说的有牟宗三先生、庄耀郎先生 牟宗三先生在才性与玄理一书中,认为玄冥是一种虚静浑化的工夫。物各有性,若失其性即离其自性而陷于无限的追逐则是一种“失当”,通过“冥极”的工夫,即从心上作致虚守静的工夫,便可具足无待、自尔独化。绝对而无待,所以能到达“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从而“即玄冥即逍遥,即逍遥即独化”,致天人、神人、圣人的境界。所以牟先生认为“玄冥”是一种修养境界,是人的一种虚静功夫,是“心”上的事。这里含有一个主体,即“心”,也就是圣人之“心”;对于物来说,是一种以至人之心为根据的关照 境界,至人之心越过依待而显现,也可以说,是至人通过虚静浑化的工夫去碍,浑忘一切大小、长短、是非、善恶、美丑等对待,使众生各具其性、回归自己、性分自足而“天机自张、同于大通”。 2 庄耀郎先生在其著作郭象玄学中,把郭象玄学分九个部分加以论述:逍遥观、自然论、性分论、有无论与无为论、圣人论、名教观、生死观、自生论、独化论与玄冥论。他将郭象的学说归结为一个“自然”观的玄学体系。他认为:“郭象的自然乃纯天地万物作为内容者,即所谓天地以万物为体,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为而自然者也。(庄子逍遥游注)” 。庄先生分别从无为即自然,性分即自然,名教即自然,存在即自然五个方面说明郭象的玄学系统是自然的存有论。他偏向于通过现象即万物说自然,而非论证一种形而上的自然。故郭象的理论体系实际上可以说是起于自然,归于独化。在这一理论体系中,“玄冥”是主体实现了独化后的一种自得的境界。在解析“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时,庄先生说,对圣人而言,“玄冥”是自然与名教通而为一的一种理想境界。 3 3、持关系说的有余敦康先生和黄圣平先生 余敦康先生在魏晋玄学史中说,郭象认为庄子的思想是一种天人之学,1 康中乾 M人民出版社 14 牟宗三 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6 庄耀郎 M里仁书局 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郭象“玄冥”思想研究 4 包括了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就自然而 言为“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死生之变”,就社会而言是“明内圣外王之道”。贯穿此天人之学的总指导思想为“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这便是独化。每个事物按照自己的性分独化,却没有彼此孤立、互不相涉,而是结成了一种协同关系,在玄冥之境中得到统一,创造出整体的和谐。社会情况也一样,“人们无拘无束,任性而行,就能合乎大道,不用知道仁义礼乐、孝慈忠信而自然合乎它们的规范,因为这些规范实际上就是他们本性的流露。如果保持这种质朴的本性不受破坏,国家政治就能独化于玄冥之境,保持永恒和谐。” 1至此,余敦康先生的思想已 经很明确了,在他看来,郭象的玄冥之境主要是一种原始和谐的状态,这种整体和谐中,每个具体事物都是以自我的性分为轴心而自生、自有、自足、无待的,表面上看是彼此孤立,实际上在自为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相为的作用,这种协同关系构成了一种原始的和谐,也就是玄冥之境。 余敦康先生关于玄冥之境即原始和谐的说法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政治现实而言的,“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是一种社会大系统自然趋于和谐的内圣外王之道。具体来说,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一种政治理想。余先生认为,郭象所生活的时代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 ,这种极不合理的现实是对原始和谐的破坏。使得原始和谐遭到破坏的原因是统治者错误的决策思想以及喜怒无常、滥用权力和利用名教窃取权力的做法。这种做法使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结成的自为而相因的关系遭到破坏。想要复归原始的和谐,就必须有符合普通知识分子心目中理想形象的君主出现。这样的君主“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且“与众玄同”,其关键在于君主是否做到无心、无为。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任其自为”、“率性而动”。 可以看出,余敦康先生认为郭象将玄冥之境主要归结为一种社会的原始和谐状态,并将这种和谐的破 坏和重新复归都归结于君主一人身上。只有统治者的无心无为能使社会和谐,达到玄冥的状态。 黄圣平先生在其博士论文郭象玄学研究 沿着本性论的理路中通过对无待与玄冥以及独化与玄冥两种关系的分析,指出“郭象所谓玄冥其实是一个关系范畴,其内涵主要是物与其亲和物间因为彼此独化而具有的一种玄妙而又默契的关系”,它意味着郭象思想向“无”本论复归具有理论上的必然性。黄先生认为“这种关系也可以扩展开来,从而所谓玄冥之境也可以是对天地万物间一种整体性和谐关系与境界的描述” 2。他对玄冥与独化的分析,意在说明在郭象物性无待和物物 玄冥的思想理路中存在着的有待与无待的内在矛盾,具体分为三种:1 余敦康 M北京大学出版社 57 2 黄圣平 沿着本性论的理路 D2003:55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郭象“玄冥”思想研究 5 第一,万物本性的发生是无待的,但其存在的产生其实是有待的,这直接导致了郭象思想中万物无待本性和有待逍遥的矛盾;第二,万物在本性的发生上是无待的,在本性的实现上则是有待的,其逍遥是有待的逍遥;第三,郭象万物本性无待进而物物玄冥的思想是建立在其对王弼式“无”本体存在误读的前提下的。 1 由此可见,关于“玄冥”,黄圣平先生的认识与余敦康先生相似,指物与其亲和物间的一种玄妙默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由事物各自独化并与他物相因而形成的。 我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郭象 的玄冥之境是一个表示事物之间关系的范畴,在玄冥关系下,物或者人都能达到一种玄合、共通、和谐的状态。这种和谐关系的最高境界是事物在完满地实现自我本性的情况下“玄同彼我”,主体世界的人也同样能够在这种和谐中与众玄同,“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而这种“玄冥”关系提出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构建出郭象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图景。即在圣明王的统治下,无论什么阶层的人和事物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本性充分实现自我,各司其职,各安其分,没有大小之争,没有羡欲之累,整个社会和谐有序,人人自得逍遥。 (二)郭象“玄冥”思想 的理论来源 1、老子“玄同”思想对郭象“玄冥”思想的影响 老子道德经中,对于“玄”有这样的表述: 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 2 老子认为, “ 有 ” 和 “ 无 ” 这两者同出于 “ 道 ” ,只是 名称各异 ,道本身不是单纯的“有”或“无”,而是有无相生,生生不息的一个统一体 ;同出之 “ 同 ”就叫 “ 玄 ” ;同而又同,是理解 “ 道 ” 的关键。而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又说明了 同之又同,是认识天地万物的方法。 所以这里的“玄”实际上就是强调 “ 同 ” ,因此 也可以说:同之又同, 是认识天地万物的关键。 “有”和“无”的性质一致,都是道的本质规定性,只是称谓不一样而已,所谓“同出而异名”。“有”和“无”都可以用“玄”的哲学范畴来表达,即“同谓之玄”。“玄者,深远而不可分别之义”,这种幽深难辨的意味实际上也是在说一种“同”。老子在道德经中用“玄”表示有无之间的一种“同”的关系, 郭象在庄子注中出现了大量的“玄同”,这与老子“玄”的概念相似。 1 黄圣平 沿着本性论的理路 D2003:54 2 楼宇烈 M中华书局 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郭象“玄冥”思想研究 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1 对此句中的“玄同”,戴琏璋的解释为“ 通于大道而物我浑化、 有无为一者则称之为玄同” 2。这种“物我浑化、有无为一”的境界正是郭象所追求的理想之境。 关于“冥”,老子将其与“窈”连用,表示幽远、深邃。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3 王弼老子注中的解释为: 窈、冥,深远之叹,深远不可得而见。然而万物由之,其可得见,以定其真。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信,信验也。物反窈冥,则真精之极得,万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 4 这里,王弼用“窈 ”、“冥”来解释道体的深远,与他对“玄”的解释“冥默无有” 5一样,是对“道”作为形而上的“无”的解释。而“物反窈冥,则真精之极得,万物之性定”这又是在说明无形的“道”生化万物的具体表现。王弼的“玄”、“冥”表示道的体用不二、有无为一、圆融浑化的特点,郭象“玄冥”与王弼的理解有异曲同工之妙。 2、庄子“玄冥”思想对郭象“玄冥”思想的影响 庄子 大宗师有一则女偊与南伯子葵论道的寓言。南伯子葵问女偊的道从哪里听来,女偊回答说: 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 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6 庄子通过这个寓言,假借一系列人名,如:副墨、洛诵、瞻明、聂许、需役、于讴、玄冥、参寥、疑始来说明道之始。从“副墨”到“疑始”,层层深入,“玄冥”排在第七,属于较为深远、深奥难测的一种境界。 庄子 秋水 注 中,公子牟推论“庄子之言”,说: 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1 楼宇烈 M中华书局 47 戴琏璋 理与文化发展 M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77 3 楼宇烈 M中华书局 2 4 楼宇烈 M中华书局 2 5 楼宇烈 M中华书局 6 清 郭庆藩 撰 王孝鱼 点校 M中华书局 56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郭象“玄冥”思想研究 7 始于玄冥,反于大通。 1 对此,成玄英疏: 玄冥,妙本也。大通,应迹也。夫庄子之言,穷理性妙,能仰登旻苍之上,俯极黄泉之下;四方八极,奭然无碍;此智隐没 ,不可测量;始于玄极,而其道杳冥;反于域中,而大通于物也。 2 成玄英说“玄冥,妙本也”,可见,他将“玄冥”视为体用相关的“道”,它是妙不可言,深不可测的,但却放之四海而皆准,通达无碍,即“四方八极,奭然无碍”。 郭象的“玄冥之境”同时吸收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但是郭象不讲“道”,认为事物是“独化”而来,并没有造物主 3,没有先于物的“道”或本源,所以在郭象看来,“玄冥”是一种事物之间神秘莫测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每个个体自为自得、自满自足,独立地实现自己本性的规定却能与众玄同,和谐共处。 1 清 郭庆藩 撰 王孝鱼 点校 M中华书局 01 2 清 郭庆藩 撰 王孝鱼 点校 M中华书局 02 3 在郭象看来,王弼贵无、裴頠崇有的存在本体论,形式上虽然超越了宇宙生成论理论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造物者”支配万物的局限。郭象认为,“无”中不 能生有;“有”是具体的、个别的存在,它如果需要被产生,便不能成为派生万物的第一因,“有”可以生“有”,但“有”却 “不足以物众形”。万物自生,无造物主,且独化于玄冥。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郭象“玄冥”思想研究 8 二、郭象“玄冥”思想的内涵 (一)郭象“玄冥”思想的基本内涵 郭象庄子注中,关于“独化于玄冥”的原文如下: 至仁极乎无亲,孝慈终于兼忘,礼乐复乎己能,忠信发乎天光。用其光则其朴自成,是以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而源流深长也。(庄子序) 1 是以涉夫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 (庄子齐物论注 )2 人皆以天为父,故昼夜之变,寒暑之节,犹不敢恶,随天安之,况夫卓尔独化,至于玄冥之境,又安得不任之哉!既任之,则死生变化,惟命之从也。 (庄子大宗师注 )3 意尽形教,岂知我之独化于玄冥之境 哉! (庄子徐无鬼注 )4 可以看出,郭象“独化于玄冥”的主体是神器、罔两、安命者和“我”,无论是物或者人,哪怕像“ 罔两 ”这样细微的事物,都没有不在玄冥之境独化的。可见,只要有事物或者人存在,就一定有玄冥之境存在。戴琏璋先生说:“郭氏所谓玄冥,本指道的那种冥默无有而又无妙不出的特征。在物这里,就其块然自生、暗合于道而言,它自然也可以独化于玄冥”。 5郭象的“玄冥”,是针对具体的人和物而言的,而不是指冥默无有而又无妙不出的“道”。“玄冥”往往是与“独化”联系在一起的,指事物间自生自化自足却又彼此“相因 ”、平等和谐的一种神秘莫测的关系。我们可以称之为“玄同”或者“玄合”,也有一种说法为“暗合”,表示人或物的一种自生、自性、自足且又能与他物和谐共存的关系。 郭象还说:“玄冥者,所以名无而非无也。” 6这就是说,“玄冥”不是一种绝对的“无”,因为事物之间的玄合、共通、和谐的关系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但是这种关系是无形的、难以言表的,所以“名无”。 唯无而已,何粗精之有哉 ?夫言意者,有也 ;而所言所意者,无也。故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入乎无意之域,而后至焉。 (秋水注 )7 1 清 郭庆藩 撰 王孝鱼 点校 M中华书局 7 2 清 郭庆藩 撰 王孝鱼 点校 M中华书局 11 3 清 郭庆藩 撰 王孝鱼 点校 M中华书局 41 4 清 郭庆藩 撰 王孝鱼 点校 M中华书局 63 5 戴琏璋 理与文化发展 M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82 6 清 郭庆藩 撰 王孝鱼 点校 M中华书局 57 7 清 郭庆藩 撰 王孝鱼 点校 M中华书局 37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郭象“玄冥”思想研究 9 这就是说,“玄冥之境”是“无意之域”,很难完全用 言语表达出来的,但若要把握这种“无”,又不得不借助“言意之表”。也就是说,玄冥是一种确实存在但却又难以言表的玄合、共通的关系,是一种深奥难测的境界。 由此可见,郭象的“玄冥”境界虽说“名无”,但它又是确实存在的,要想把握,就要通过它的外在表现,即事物之间的自生、自性、自足以及独化。而郭象玄冥之境的提出,最关键的是为社会为人服务,通过事物之间的自性来说明人与人以及社会之间也本来应该通过这种自性自为而独化,达到玄同彼我、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郭象想通过这种关系构建一个理想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人各安其性, 各司其职,没有羡欲之累,也没有上下之争,整个社会都处于自得而逍遥的状态中,而这种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状态离不开明王的功化,因为明王是主体世界中唯一能够实现“玄同”这个冥之最高境界的圣人。这是郭象“玄冥”思想的精髓所在。 (二)自性与“玄冥” “自性”是郭象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自性是独化的必然前提,也是达到玄冥之境的必经途径。也可以说,“自性”是“玄冥”的外在表现之一。 “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子礼论) 1性是自然生成,是本始材朴,从物生之初便具有的,即与生俱来的东西。郭象关于“性”做了很多的论述,他 所说的“性”是事物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是事物是其所是以及事物生化所表现出的一切行为与结果的决定性因素。 若各据其性分,物冥其极,则形大未为有余,形小不为不足。 (庄子齐物论注) 2 若以性足为大,则天下之足未有过于秋毫也;其性足者为非大,则虽大山亦可称小矣。 (庄子齐物论注) 3 苟足于天然而安其性命,故虽天地未足为寿而与我并生,万物未足为异而与我同得。则天地之生又何不并,万物之得又何不一哉! (庄子齐物论注) 4 物各有性,性各有极,皆如年知,岂跂尚之所及哉?(庄子逍遥注) 5 1 战国 荀况 著 王天海 校释 M上海古籍出版社 80 2 清 郭庆藩 撰 王孝鱼 点校 M中华书局 1 3 清 郭庆藩 撰 王孝鱼 点校 M中华书局 1 4 清 郭庆藩 撰 王孝鱼 点校 M中华书局 1 5 清 郭庆藩 撰 王孝鱼 点校 M中华书局 1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郭象“玄冥”思想研究 10 郭象称性为自 性,认为每一事物都有各自的“性”,强调事物的个体性。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不同于他物的“性”,事物存在和显现的原因就是此“性”,个体事物在各自的“性”的规定下充分实现自我。事物之“性”是事物是其所是的原因,是事物的极限。事物安于此“性”,在“性”中实现自我便是事物独化的前提。 郭象认为“性”是自然的,是不知其然而自然。“凡所谓天,皆明不为而自然。言自然则自然矣,人安能故有此自然哉?自然耳,故曰性。”(庄子山木注) 1自然就是自己而然,理当如此。所以事物在其本然的性中自我实现,“形大未为有余,形小不为不足”。 只要能足于其性,则大鹏和小鸟是一样的,没有哪个更加高贵一些,小鸟不必要羡慕大鹏可以去天池,因为栖集于榆檀,腾跃数里,食而饱腹就是它的“性”所规定的。所以只要事物各按其性充分展现,便达到了自足,即所谓“足于天然”。自足才能独化,这是事物达到玄冥之境的必经途径。 要理解郭象的“自性”概念,必须首先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1、自生 关于“自生”这个概念,老庄也有提及。老子言:“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2。庄子云:“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混混沌沌,终身不离。 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 无 窥 其情,物固自生。 ”3老庄的“自生”涵义相似,均为自然而生、自己而生之意,他们将“自生”与“自然”联系在一起,这个“自然”便是“道”、是“无为”。郭象的“自生”也含“自然而生之意”,但郭象不论及“道”,不承认天地万物有个可以遵循的共同原则,所以郭象的“自生”与“道”无关。 郭象认为,不存在先于物的造物者,物既不是从有生出的,也不是从无生出的,是自生的,即所谓“外不资于道”。郭象用“自生”、“自尔”、“自是”、“自足”、“自性”、“自得”等等来表述。而且这种生还是“欻然自生”、“块然自生”也就是突然生出,不 知其所以然而生。 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 (庄子齐物论注) 4 一无有则遂无矣。无者遂无,则有自欻生明矣。 (庄子庚桑楚注) 5 1 清 郭庆藩 撰 王孝鱼 点校 M中华书局 94 2 楼宇烈 M中华书局 9 3 清 郭庆藩 撰 王孝鱼 点校 M中华书局 90 4 清 郭庆藩 撰 王孝鱼 点校 M中华书局 0 5 清 郭 庆藩 撰 王孝鱼 点校 M中华书局 02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郭象“玄冥”思想研究 11 物之生也,莫不块然而自生,则块然之体大矣,故遂以大块为名。 (庄子齐物论注) 1 今未知者皆不知所以知而自知矣,生者皆不知所以生而自生矣。(庄子齐物论注) 2 郭象消解了造物主,认为没有一个存在于事物之先的“有”或“无”。他首先否定了无能生有的说法,无既然是 无,怎么可能生出有,郭象认为,“无”是一个与有相对立的逻辑概念,所以无中不能生有。“有”是具体的、个别的存在,如果它需要被产生,就不能成为派生万物的第一因,“有”可以生“有”,但“有”却“不足以物众形”。所以万物是自生的,没有一个在物之先,支配其生化的造物主。群有的生化没有了唯一的根据,就只能是自生,各自生化,正如汤用彤先生所说:“郭象之崇有为现象多元论” 3,所谓多元,是说事物的发生依据并不只是一个“有”,而是多个,每个事物都依据自己的那个“有”即“自性”来生发,实现自我。而这个生是不知所以的,突然自生,不 知其所以然而生,没有依据,没有原因。这实际上也是郭象为他的造物无物而物各自生提供依据,没有凭借、突然地、不知所以然地生发的事物只能是“自生”。 此外,郭象从物之自生又推出物性的实现也是任其自生的。“夫生之难也,犹独化而自得之矣。既得其生,又何患于生之不得而为之哉!”(庄子大宗师注) 4由于“生之难也,犹独化而自得之”,物性是在生的前提下实现的,所以,物性的实现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乙方商铺租赁合同范本
- 出让合同范本官网
- 个人催债合同范本
- 2025年遵义a2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
- 借款合同和抵押合同范例
- 劳务合同范本保密条款
- 东营市劳动合同范本
- 低成本创业合同范本
- 个人室内植物租赁合同范本
- 弃土场土方外运施工方案
- 一次性纤维环缝合器
-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 儿科抗生素使用
- 绿化工程承包合同 绿化工程承包合同范本(二篇)
- 建筑财务出纳年终总结PPT模板下载
- GB/T 9574-2001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试验压力、爆破压力与设计工作压力的比率
- 旋挖桩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跨文化沟通技巧课件
- 三位数乘一位数练习题(300道)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 长白县巡游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区域科目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