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批评史名词解释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提出了“兴、观、群、怨”说。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种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它揭示出,最完美的文艺作品都必须进入道的境界,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界。 “象”的本原意义是什么?是“道”或“道理”。当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时,也大致可以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相当于老子所谓“道隐无名”。 应解释为“最大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无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3.论语的“尽善尽美”说:孔子论雅乐与正声时说过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又主张放郑声,因为郑声淫,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其主要观点即是提倡雅乐,反对郑声。要求文学作品“尽善尽美”、雅正中和,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思无邪,语出论语为政第二,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心无邪意;心归纯正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程伊川说:“思无邪者,诚也。”也就是说要“修辞立其诚”,要求表现真性情,也就是诗人要有真性情,在庞杂的内容中实现“文以载道”,在客观效果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4诗经的比兴联想方式几四言体式的关系【解释】:兴:联想;观:观察;群:合群;怨:怨恨。古人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后泛指诗的社会功能。【出自】: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5“虚静”和“物化”说道家把虚静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范式来对待,在它那里,虚静是作家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必备的心理状态,物化则是作家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应该达到的境界。这一境界的形成虽然有虚静参与,但是,已经迥异于虚静的创造内涵,它和虚静一样,也成为审美创造的独立范畴。6三表法墨子提出了判断事物是非的三项标准,称为“三表法”:一表是古代圣王的作为,二表是百姓民众利害,三表是“百姓耳目之实”,即根据百姓耳闻自睹的事例来判断是非。7“发愤著书”在史记的史记太史公自序 中,司马迁提出了他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文学理论方面的重要建树是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并在此基础上感同身受,归纳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对屈原等人的作品的具体分析,结合自己因李陵案受到统治阶级残酷迫害的体验,把它归结为“怨”。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文要想要立德立功的机会很少,便转求立言,人常常是在横逆固穷的环境下,受激励而发愤完成伟大的事业,创作出伟大的著作。8毛诗序1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2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经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3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 ?公孙丑上 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是积极的。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 “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5.诗言志:“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诗是用来抒发的人的志向怀抱的。 写景、咏物、缅怀、抒情,都是为了“言志”。朱自清认为它是古代诗论的“开山纲领”,对后来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长远的影响。6.“诗六义”说: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化,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是说诗歌创作说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7.情志统一说:毛诗大序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虽然在情志关系上。毛诗大序是更重在志的,而且对志的内涵的理解也与先秦“诗言志”的志接近,但它正确也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字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的提出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发展影响很大。8.四始:指风、小雅、大雅、颂。大序: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孔颖达疏引郑玄答张逸云:四始,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9,文气说。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气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所谓“文气”既是描写作家的气质、个性,又是指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创作主体即作家的气质、个性不同,决定了文学作品风格各异,“文气”说强调创作主体心理结构的先天性、稳定性和个性差异,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家论”的美学涵义,开启了以“气”论作家作品的理论传统。10,诗缘情而绮靡。注释】 缘:因;体:描写。抒发感情,描写事物。 【出处】 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11.六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出:“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就是说文学鉴赏必须从六个方面入手: 一观位体,也就是看作者对文学(文章)体裁的选用,体裁是作品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情有密切的关系。 二观置辞,即分析作品语言的含义和特点。能否通过把握语言符号来还原为感性的形象,并在头脑中重现出来。 三观通变,即运用比较的方法,看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对前人的继承和革新,是否能做到推陈继新。 四观奇正,看作品的结构和风格是否多样统一。要求平中见奇,奇归于平。 五观事义,即看作品题材的选择,看作品中描绘的人、事、景、物,是否生动、典型,是否符合作品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传达思想感情等的需要。 六观宫商,即看语言的音乐性,即语言的节奏旋律是否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符合。12.应感1. 谓交相感应。礼记乐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晋 陆机 文赋:“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明 高攀龙 文学景耀唐公墓志铭:“惟忠孝之气直上清虚,如矢中的,於是始知古忠臣孝子与造化呼吸应感者,殆以是也。”2特指天人13。情采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刘勰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部有着重要地位的杰出著作,其中有情采一篇专门论述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所谓“情”,就是指文章的思想感情,包括理论观点。所谓“采”,就是指文采,包括语言修辞在内的艺术形式。刘勰在这篇文章中不仅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而且论述极富文采,使这篇理论性的文章同时也成为情与采完美结合的范例。14文以明道。唐代古文运动,为了反对六朝绮靡之风,曾把“文以明道”作为其理论纲领。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诗中虽有“文书”、“传道”之语,却并未在章文中正式提出“文以明道”的口号,韩愈以儒家“道统”的 继承者自居,他所尊崇的“古道”即尧、舜、禹、汤、公、孔、孟之道。但韩愈又是一位文学家,他重“道” 并不轻“文”。15.不平则鸣。出 处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不平则鸣,还是一种文论观点。是韩愈在送送孟东野序中提出的观点,“古文运动”的创作口号,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个富有民主精神和反抗精神的重要命题,既是对中国古代“诗可以怨”传统的继承,同时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不平则鸣”是宇宙间的一个普遍现象,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不管是人还是物,只要遇到“不平”就要“鸣”,是关于作家生平、遭遇和创作关系的见解,指文章著作皆因心中有感而有所发,继承和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肯定了文学艺术的社会批判功能。16.“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 “浩然之气”含义接近。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韩愈的气盛言宜说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应该肯定的。但重道轻文的倾向,则不利于文学的发展。韩愈由孟子“养气”说引申出“气盛言宜”论,其本人诗文之盛气则源于其道德、学识之“养”。17含英咀华,闳中肆外.唐韩愈进学解学古代文学促进人格修养的方法,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闳:博大;肆:奔放,淋漓尽致。指文章内容丰富,文笔又能尽量发挥。18点铁成金.释义: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出处:宋代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点铁成金”说,实质上是黄庭坚诗文理论的方法论,是解决诗歌创新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并不是诗歌的本质论和风格论,也不是强调形式重于内容的武器。如何做到平淡之语出奇境,言有尽而意无穷,他指出一条具有操作性的方法,避免流于不切实际,即“点铁成金”。 基本含义:一、肯定了文化的自然传承以及向古人学习对于诗文创作的重要意义,如杜甫集众家之长,学习古人,精于炼字又浑融流转、出神入画;二、化用前人诗句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使自己的诗句了无古人的痕迹,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浑然一体、自然天成,化腐朽为神奇。 当然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取古人陈言进行点化而使之翻新,本身失去了文学的原创性,只落第二义;能否做到以故为新、化腐朽为神奇,其实很难成功,将诗歌创作引入狭窄的歧途。19夺胎换骨。出处:宋代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即以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古人诗意,夺胎发”即吸取古人精彩诗意而不袭其词语,用自己的词语,巧妙的表达自己浴霸古人同样的情感思想20竟陵派,是明代后期文学流派,因为主要人物钟惺(15741624)、谭元春(15861637)都是竟陵人,故被称为竟陵派,和公安派一样,竟陵派也主张性灵说,是明末反对诗文拟古潮流的重要一派。21肌理说,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要求作诗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入诗,是清代大力提倡经学和乾嘉学派盛行下的产物。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银行信贷政策变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试题及答案
-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通勤事故免责协议
- 公共卫生与微生物检测的职责及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练习问题试题及答案
- 复习计划制定与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重点突破证券从业资格证试题及答案
- 廉政承诺书范文
- 2025年银行资格考试的技能训练计划试题及答案
- 理财师备考中的学习习惯培养试题及答案
- GB/T 27060-2025合格评定良好实践指南
- 企业研究方法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华东理工大学
- 公司安全事故隐患内部举报、报告奖励制度
- 小区网球可行性方案
- 人教版2023年初中道法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思维导图)
- 供电系统及安全用电
- 第六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课件
- 热食类食品制售操作流程
-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附录一
- 10x2017对称式三辊卷板机设计说明书
- 气柜施工方案(修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