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需背诵部分及重点(中国教育史)_第1页
必需背诵部分及重点(中国教育史)_第2页
必需背诵部分及重点(中国教育史)_第3页
必需背诵部分及重点(中国教育史)_第4页
必需背诵部分及重点(中国教育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必需背诵部分必需背诵部分 一 官学制度的建立与一 官学制度的建立与 六艺六艺 教育的形成教育的形成 1 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萌芽的传说 1 舜 虞时期 庠和成均 舜 虞时期 庠和成均 2 夏朝 序和校 夏朝 序和校 3 商朝 大学 小学 庠 序 瞽宗 商朝 大学 小学 庠 序 瞽宗 2 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的教育制度 1 学在官府学在官府 2 国学和乡学 国学分大学和小学 乡学分闾塾 党庠 州 国学和乡学 国学分大学和小学 乡学分闾塾 党庠 州 序 乡校等 学习内容为序 乡校等 学习内容为 乡三物乡三物 由大司徒负责 由大司徒负责 3 大学与小学 天子设大学称辟雍 诸侯设大学称 大学与小学 天子设大学称辟雍 诸侯设大学称 泮宫泮宫 4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 7 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 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 3 六艺六艺 教育教育 1 礼的作用 明确等级关系 强化等级制度 维护奴隶主阶 礼的作用 明确等级关系 强化等级制度 维护奴隶主阶 级的统治 级的统治 2 乐的作用 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 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 乐的作用 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 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 育因素 育因素 3 礼乐的关系 礼乐的关系 礼礼 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 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 乐乐 是内是内 在的道德精神修养 在的道德精神修养 4 射御 军事技能训练 射御 军事技能训练 5 书数 小学的学习内容 书数 小学的学习内容 史蒥篇史蒥篇 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 2 学用书 学用书 二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二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1 私学兴起的原因 政治下移 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 私学兴起的原因 政治下移 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 的趋势 官学衰败 士阶级的崛起 养士之风盛行 的趋势 官学衰败 士阶级的崛起 养士之风盛行 2 私学兴起的意义 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 打破了 私学兴起的意义 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 打破了 学在官府学在官府 的教育垄断局面 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 教的教育垄断局面 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 教 师成为独立的职业 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 扩大师成为独立的职业 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 扩大 了教育对象 培养了各类人才 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了教育对象 培养了各类人才 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 方面有辉煌的成就 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 为百家争鸣奠定方面有辉煌的成就 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 为百家争鸣奠定 了基础 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了基础 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3 百家争鸣对教育的作用 百家争鸣对教育的作用 2 齐国的稷下学宫齐国的稷下学宫 1 性质 官家操办私家主持 是一所集讲学 著述 育才活 性质 官家操办私家主持 是一所集讲学 著述 育才活 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 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 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2 特点 特点 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 不治而议论不治而议论 尊重和优待知识分子 尊重和优待知识分子 自由辩论 自由辩论 学无常师学无常师 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弟子职弟子职 3 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3 3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 六经六经 诗诗 书书 礼礼 乐乐 易易 春秋春秋 2 庶 富 教庶 富 教 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的社会作用 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的社会作用 3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 但孔子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 但孔子 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 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 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 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 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 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 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 为他实施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 为他实施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 提供了提供了 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 4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 与教育对象和有教无类的作用 与教育对象和有教无类的作用 5 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 与教育目的及其历史意义 与教育目的及其历史意义 6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六艺六艺 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思想品质和道德 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思想品质和道德 教育 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认为教育 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认为 行有余力 则以行有余力 则以 学文学文 特点在于偏重文事 偏重社会人事 忽视了自然知识和科学 特点在于偏重文事 偏重社会人事 忽视了自然知识和科学 技术的传播 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技术的传播 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7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学学 思思 行并重行并重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启发诱导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8 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 以以 仁仁 为核心 为核心 仁仁 内发 和 内发 和 礼礼 外烁 为主要内容 外烁 为主要内容 道德教育原则 立志 克己 力行 中庸 自省 改过 道德教育原则 立志 克己 力行 中庸 自省 改过 4 9 论教师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 以身作则 教 论教师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 以身作则 教 学相长 学相长 10 历史影响 历史影响 4 孟轲的教育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 1 性善论性善论 与教育作用 与教育作用 四善端四善端 恻隐之心为仁之端 恻隐之心为仁之端 羞恶之心为义之端 恭敬之心为礼之端 是非之心为智之端 羞恶之心为义之端 恭敬之心为礼之端 是非之心为智之端 教育 教育 的作用在于的作用在于 求放心求放心 2 明人伦明人伦 与教育目的 与教育目的 五伦五伦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3 大丈夫大丈夫 的人格理想 的人格理想 大丈夫大丈夫 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 4 道德修养的方法 持志养气 动心忍性 存心养性 反求 道德修养的方法 持志养气 动心忍性 存心养性 反求 诸已诸已 5 教学方法 深造自得 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专心致志 教学方法 深造自得 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专心致志 5 荀况的教育思想荀况的教育思想 1 六经传人六经传人 先秦儒家学派之集大成者 先秦儒家学派之集大成者 2 性恶论性恶论 性伪之分性伪之分 说明教育的必要性 说明教育的必要性 性伪之合性伪之合 说明教育的可能性 教育作用在于说明教育的可能性 教育作用在于 化性起伪化性起伪 3 以 以 大儒大儒 为培养目标 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层次为为培养目标 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层次为 贤贤 能之士能之士 理想层次在于培养 理想层次在于培养 圣人圣人 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 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 俗儒 雅儒 大儒 俗儒 雅儒 大儒 4 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以 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以 礼礼 为重点 为重点 5 5 闻见知行闻见知行 结合的教学方法 提出结合的教学方法 提出 虚一而静虚一而静 的学习的学习 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 6 论教师 维护教师尊严和学术统一 论教师 维护教师尊严和学术统一 天地君亲师天地君亲师 的观的观 点即出自点即出自 荀子荀子 礼论礼论 提出对教师的要求为 提出对教师的要求为 尊严有惮 耄艾有尊严有惮 耄艾有 信 诵说不陵不犯 知微而论信 诵说不陵不犯 知微而论 6 墨家的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思想 1 农与工肆之人农与工肆之人 的代表 其思想以兼爱 非攻为核心 的代表 其思想以兼爱 非攻为核心 以尚贤 节用为基本点以尚贤 节用为基本点 2 素丝说素丝说 与教育作用 与教育作用 3 以 以 兼士兼士 为培养目标 兼士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为培养目标 兼士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厚乎厚乎 德行 辩乎言谈 博乎道术德行 辩乎言谈 博乎道术 4 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 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 育内容 育内容 政治和道德教育政治和道德教育 科学技术教育科学技术教育 文史教育培养文史教育培养 思维能力的教育 思维能力的教育 5 主动 创造的教育方法 主动 创造的教育方法 主动主动 创造创造 实践实践 7 道家的教育思想道家的教育思想 1 法自然法自然 与教育作用 与教育作用 不言之教不言之教 6 2 逍遥逍遥 的人格理想的人格理想 3 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8 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1 人性利己说人性利己说 与教育作用 与教育作用 人性利己说人性利己说 出自荀子的出自荀子的 性恶论 法家认为不用进行道德教育 只需进行法律教育 性恶论 法家认为不用进行道德教育 只需进行法律教育 2 禁诗书与 禁诗书与 以法为教以法为教 3 禁私学与 禁私学与 以吏为师以吏为师 9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1 大学大学 礼记礼记 里一篇是儒家学者讨论大学教育的一里一篇是儒家学者讨论大学教育的一 篇篇论文 对大学的教育目的 任务 途径作了一个总的概括 提篇篇论文 对大学的教育目的 任务 途径作了一个总的概括 提 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 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 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 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 三纲领三纲领 为为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八条目 为为 格格 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这是实现 这是实现 三纲领三纲领 的具体步骤 的具体步骤 2 中庸中庸 礼记礼记 中的一篇 教育哲学论文集 教育的中的一篇 教育哲学论文集 教育的 本质与作用为本质与作用为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 自诚明与自明诚 尊德性与道问学自诚明与自明诚 尊德性与道问学 实质就是强调内心修养以及 实质就是强调内心修养以及 外在努力学习合二为一 最高的道德准则为外在努力学习合二为一 最高的道德准则为 中庸中庸 学习的过程为 学习的过程为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学问思辨行 学问思辨行 3 学记学记 礼记礼记 中的一篇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中的一篇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 门论述教育 教学问题的论著 门论述教育 教学问题的论著 1 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化民成俗化民成俗 7 2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 九年 七年谓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 九年 七年谓 之之 小成小成 九年谓之 九年谓之 大成大成 其中一三五七九年都有考试 分别 其中一三五七九年都有考试 分别 是是 视离经辨志视离经辨志 视敬业乐群视敬业乐群 视博习亲师视博习亲师 视论学取友视论学取友 知类通达 强力尔不返知类通达 强力尔不返 考察内容为学生的德行和道艺 考察内容为学生的德行和道艺 3 教育教学的原则 教育教学的原则 1 豫时孙摩 未发先豫 及时施教 循序渐进 相观而善 豫时孙摩 未发先豫 及时施教 循序渐进 相观而善 2 长善救失长善救失 3 启发诱导启发诱导 4 藏息相辅藏息相辅 5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 4 历史地位 历史地位 4 乐记乐记 礼记礼记 中的一篇 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中的一篇 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 论著 论著 三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三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1 独尊儒术独尊儒术 文教政策的确立文教政策的确立 主要措施为设五经博士 前主要措施为设五经博士 前 136 年 年 建立博士弟子制 前 建立博士弟子制 前 124 年 年 以儒术取士 察举制度 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观举秀才 孝廉 以儒术取士 察举制度 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观举秀才 孝廉 视学制度 视学制度 2 太学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 前汉武帝元朔五年 前 124 年 汉代太学建立 汉代太学教师称年 汉代太学建立 汉代太学教师称 为博士 博士的首席西汉时称仆射 东汉时称祭酒 初为个别教学 为博士 博士的首席西汉时称仆射 东汉时称祭酒 初为个别教学 8 后因人数增多改为集体授课 称后因人数增多改为集体授课 称 大都授大都授 主讲教师称 主讲教师称 都讲都讲 考核方式称为考核方式称为 设科射策设科射策 3 鸿都门学鸿都门学 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 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 178 年 年 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 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 学艺术专科学校 学艺术专科学校 4 郡国学郡国学 创于景帝末年 受创于景帝末年 受 文翁兴学文翁兴学 推动 设在郡国的称为推动 设在郡国的称为 学学 设在县的称为设在县的称为 校校 设在乡的称为 设在乡的称为 庠庠 设在村落 设在村落 聚聚 的称 的称 为为 序序 汉元帝时期设五经百石卒史 汉元帝时期设五经百石卒史 5 察举制度察举制度 始于汉高祖 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重选举取士 察举始于汉高祖 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重选举取士 察举 正式成为一种制度 州举秀才 郡举孝廉 正式成为一种制度 州举秀才 郡举孝廉 6 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 对贤良策对贤良策 与三大文教政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兴学校以养士 行教化美习俗兴学校以养士 行教化美习俗 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2 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性三品说 性三品说 圣人之性圣人之性 中民之性中民之性 与与 斗筲之性斗筲之性 3 论道德教育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 道德教育是其核心 论道德教育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 道德教育是其核心 因为它是董仲舒德治政治思想在教育上的自然延伸 是成就理想人因为它是董仲舒德治政治思想在教育上的自然延伸 是成就理想人 格的必由之路 格的必由之路 9 1 道德教育的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三纲三纲 为为 君为臣纲 父为君为臣纲 父为 子纲 夫为妻纲子纲 夫为妻纲 五常五常 是仁 义 礼 智 信 是仁 义 礼 智 信 2 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正谊明道正谊明道 以仁安人 以义正我以仁安人 以义正我 强勉行道强勉行道 必仁且智必仁且智 明于性情明于性情 7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 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唯物论者 代表作 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唯物论者 代表作 论衡论衡 2 人性论和教育作用 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 有生 人性论和教育作用 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 有生 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 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 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 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 人的善恶在于教育 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重视教育 发挥教育在人的善恶在于教育 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重视教育 发挥教育在 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 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 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 鸿儒鸿儒 他把人才 他把人才 分为鸿儒 文人 通人 儒生和文吏 分为鸿儒 文人 通人 儒生和文吏 3 论学习 论学习 学知与闻见学知与闻见 思考与求是思考与求是 问难与距师问难与距师 四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四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1 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1 西晋的国子学 晋武帝咸宁二年 西晋的国子学 晋武帝咸宁二年 276 年 立 反映了教年 立 反映了教 10 育的等级 开官学分士庶的先例 育的等级 开官学分士庶的先例 2 南朝宋的 南朝宋的 四馆四馆 与总明观 南朝宋文帝 与总明观 南朝宋文帝 438 年 下令年 下令 在京师开设在京师开设 四馆四馆 玄学 史学 文学 儒学四学 玄学 史学 文学 儒学四学 是我国最早 是我国最早 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 南朝宋明帝 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 南朝宋明帝 470 年 设总明观 设祭酒 年 设总明观 设祭酒 置玄 史 文 儒四科 置玄 史 文 儒四科 2 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1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 重振儒术 兼重佛道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 重振儒术 兼重佛道 2 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 隋文帝设立了国子寺 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 隋文帝设立了国子寺 隋炀帝大业三年改称国子监 设祭酒一人总管学校 首次设立了中隋炀帝大业三年改称国子监 设祭酒一人总管学校 首次设立了中 央教育行政机构和长官 央教育行政机构和长官 3 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中央官学 唐朝中央官学 唐朝 六学一馆六学一馆 太学 国学 四门学 书学 太学 国学 四门学 书学 算学 律学 弘文馆 崇文馆 算学 律学 弘文馆 崇文馆 地方官学 长史负责地方官学事务 地方官学 长史负责地方官学事务 3 私学私学 唐朝明文鼓励设立私学 以私学和家学的形式传授每一种专门唐朝明文鼓励设立私学 以私学和家学的形式传授每一种专门 的学术 的学术 4 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1 建立了中央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制度 建立了中央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制度 2 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3 教学内容的丰富 扩大了知识范围 教学内容的丰富 扩大了知识范围 4 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 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 11 5 教育的等级性增强 教育的等级性增强 4 科举制度建立科举制度建立 1 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 隋炀帝大业三年定十科举人 即 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 隋炀帝大业三年定十科举人 即 科举制度的开始 科举制度的开始 2 科举考试的程序 科目与方法 科举考试的程序 科目与方法 科举考试的程序是乡试科举考试的程序是乡试 省试省试 吏部试吏部试 考生来源为生徒和乡贡 考生来源为生徒和乡贡 科举考试的科目为 唐代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两大类 文科举考试的科目为 唐代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两大类 文 科举又分常科和制科两种 常科每年定期举行 科目有秀才 明经 科举又分常科和制科两种 常科每年定期举行 科目有秀才 明经 俊士 进士 明法 明字 明算 一史 三史 开元礼 道学 童俊士 进士 明法 明字 明算 一史 三史 开元礼 道学 童 子科等 其中经常举行的有明经 进士 明法 明字 明算 秀才子科等 其中经常举行的有明经 进士 明法 明字 明算 秀才 六科 六科 科举考试的方法为帖经 墨义 口试 策问 诗赋五种 科举考试的方法为帖经 墨义 口试 策问 诗赋五种 3 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积极作用为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形成了全社会积极向学的积极作用为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形成了全社会积极向学的 风气 冲击了重文轻武 重经轻算 重成人轻儿童的错误思想风气 冲击了重文轻武 重经轻算 重成人轻儿童的错误思想 消极影响为使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败坏学风 士消极影响为使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败坏学风 士 风 腐蚀士人思想 败坏学校和社会风气 贪污受贿之风盛行 风 腐蚀士人思想 败坏学校和社会风气 贪污受贿之风盛行 4 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影响 5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1 颜之推与 颜之推与 颜氏家训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颜氏家训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 详细论述了儿童家庭教育和士大夫教育 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 详细论述了儿童家庭教育和士大夫教育 12 2 论士大夫教育 从人性论方面 性三品说 论述了士大夫 论士大夫教育 从人性论方面 性三品说 论述了士大夫 阶级受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强调知识教育 认为教育目标是培阶级受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强调知识教育 认为教育目标是培 养治国人才 教育内容应包括德与艺两方面 主张五经是必读典籍 养治国人才 教育内容应包括德与艺两方面 主张五经是必读典籍 3 论家庭教育 论家庭教育 及早施教及早施教 慈与严相结合慈与严相结合 均爱原则均爱原则 重视语言和道德教育 重视语言和道德教育 6 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 1 性三品说性三品说 与教育作用 性和情皆分三品 性有五德 与教育作用 性和情皆分三品 性有五德 情有七情 上品之性为善性 中品之性可善可恶 尚未定型 下品情有七情 上品之性为善性 中品之性可善可恶 尚未定型 下品 之性为恶性 性可移 但性的品级不可移 上 中品之人可受教育 之性为恶性 性可移 但性的品级不可移 上 中品之人可受教育 下品之人只能以刑罚制之 由于人天生包含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容 下品之人只能以刑罚制之 由于人天生包含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容 教育就应把这种道德发扬开了 儒家经典是最好的教育内容 韩愈教育就应把这种道德发扬开了 儒家经典是最好的教育内容 韩愈 一方面肯定了教育在促进人性变化中的极积作用 另一方面又认为一方面肯定了教育在促进人性变化中的极积作用 另一方面又认为 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 人性三品不可变 教育只能在品味内发挥作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 人性三品不可变 教育只能在品味内发挥作 用 这种人性论不但为封建制度的等级性做了合理的论证 而且也用 这种人性论不但为封建制度的等级性做了合理的论证 而且也 为决大多数的人接受封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具有明显的宿为决大多数的人接受封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具有明显的宿 命论色彩 命论色彩 2 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 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 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 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 13 大招生范围 要求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大招生范围 要求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3 论尊师重道 论尊师重道 学者必有师学者必有师 学无常师学无常师 教师的任务教师的任务 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授业解惑 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反映了 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反映了 教师的工作基本职责 教师的工作基本职责 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 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 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 五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五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 科举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的演变 1 宋代 宋代 1 科举地位的提高科举地位的提高 2 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展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展 3 考试内考试内 容的改革 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 实行殿试制度 改善考官任用容的改革 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 实行殿试制度 改善考官任用 制度 对与考官有亲属或其他亲近关系的考生实行别头试 对试卷制度 对与考官有亲属或其他亲近关系的考生实行别头试 对试卷 实行弥封 糊名 和誊录制度 实行弥封 糊名 和誊录制度 2 元代 确立以朱熹注解的 元代 确立以朱熹注解的 四书四书 及及 五经五经 为科举考试为科举考试 的模本和答题依据 的模本和答题依据 3 明代 确立八股取士的制度 标志着科举制度开始走向衰 明代 确立八股取士的制度 标志着科举制度开始走向衰 败 败 4 清代 增加 清代 增加 童试童试 2 学校沦为科举附庸 学校沦为科举附庸 3 宋代宋代 兴文教兴文教 政策政策 1 重视科举 重用士人 重视科举 重用士人 2 三次兴学三次兴学 广设学校 广设学校 14 3 尊孔崇儒 提倡佛道 尊孔崇儒 提倡佛道 4 北宋三次兴学北宋三次兴学 1 庆历兴学庆历兴学 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 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 令州县立学令州县立学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 去掉帖经和墨义 着重策论和经学改革科举考试内容 去掉帖经和墨义 着重策论和经学 第三 振兴太学 将第三 振兴太学 将 苏湖教法苏湖教法 引进太学 引进太学 2 熙宁兴学熙宁兴学 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 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 改革太学 创立改革太学 创立 三舍法三舍法 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 恢复与创立武学 律学 医学等专门学校 恢复与创立武学 律学 医学等专门学校 编撰编撰 三经新义三经新义 作为统一教材 作为统一教材 3 崇宁兴学崇宁兴学 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 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 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建立县 州 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建立县 州 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扩建太学扩建太学 恢复设立医学 创立算学 书学 画学 中国古代唯一举办恢复设立医学 创立算学 书学 画学 中国古代唯一举办 过的专门的美术学院 等专科学校过的专门的美术学院 等专科学校 5 罢科举 改由学校取士 罢科举 改由学校取士 5 三舍法三舍法 6 苏湖教法苏湖教法 胡瑷创立 主张胡瑷创立 主张 明体达用明体达用 分为经义斋和治事斋 是界教育 分为经义斋和治事斋 是界教育 史上是最早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 选修制度 史上是最早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 选修制度 15 7 积分法积分法 元代实施 事实上是三舍法的补充 元代实施 事实上是三舍法的补充 8 六等黜陟法六等黜陟法 清代在州 府 县内实施 清代在州 府 县内实施 9 监生历事监生历事 明初国子监实行 可视为实习制度 明初国子监实行 可视为实习制度 10 社学社学 起源于元朝 明朝使之完善 一种乡镇最基层的 以民间子弟起源于元朝 明朝使之完善 一种乡镇最基层的 以民间子弟 为教育对象的地方官学 为教育对象的地方官学 11 书院的发展书院的发展 1 书院的萌芽 始于唐代 宋以后书院教育兴起最主要的原 书院的萌芽 始于唐代 宋以后书院教育兴起最主要的原 因为因为 官学低迷不振官学低迷不振 私人讲学的传统源远流长私人讲学的传统源远流长 3 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 4 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变得极为便利 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变得极为便利 2 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发展 宋代 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确立 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发展 宋代 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确立 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发展 以显示出官学化的趋势 南宋四大书院 岳麓 白鹿洞 象山 丽以显示出官学化的趋势 南宋四大书院 岳麓 白鹿洞 象山 丽 泽书院 泽书院 元代 政府对书院教育的控制增强 已经逐渐接近官学 理元代 政府对书院教育的控制增强 已经逐渐接近官学 理 学思想的影响加强 学思想的影响加强 16 明代 书院讲会制度的确立明代 书院讲会制度的确立 清代 书院教育的严重官学化 清代 书院教育的严重官学化 3 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揭示 及其历史意义 书院教育发展史上一及其历史意义 书院教育发展史上一 个系统化的纲领性学规 内容为个系统化的纲领性学规 内容为 五教之目五教之目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朋友有信 即五伦 即五伦 为学之序为学之序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修身之要 修身之要 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改过迁善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改过迁善 处世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处世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4 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 顾宪成以 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 顾宪成以 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揭示 为范为范 本制定本制定 东林会约东林会约 东林书院的将会制度是明朝讲会制度中的典范 东林书院的将会制度是明朝讲会制度中的典范 其特点为其特点为 推崇程朱理学 反对陆王心学推崇程朱理学 反对陆王心学 讽议朝廷 裁量人物讽议朝廷 裁量人物 容纳各种实学 东林不仅是教学和学术研究中心 还是政治容纳各种实学 东林不仅是教学和学术研究中心 还是政治 舆论的策源地和政治活动中心 舆论的策源地和政治活动中心 5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清朝后期阮元先后办于杭州西湖和广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清朝后期阮元先后办于杭州西湖和广 州越秀山 其宗旨是追求汉代考据学说 其特点为州越秀山 其宗旨是追求汉代考据学说 其特点为 重品学轻功名 不习科举应试之学 而以名物训诂 辩白考重品学轻功名 不习科举应试之学 而以名物训诂 辩白考 订为业订为业 17 对教师各用其长 对学生因材施教对教师各用其长 对学生因材施教 教学和研究相结合 教学和研究相结合 6 书院教育的特点 书院教育的特点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实行讲会制度 提倡百家争鸣实行讲会制度 提倡百家争鸣 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 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师生关系融洽 师生关系融洽 7 书院产生的意义 书院的产生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 书院产生的意义 书院的产生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 起到了弥补官学要的意义 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 起到了弥补官学 不足的作用 书院提倡自由讲学 注重讨论 学述风气浓厚 开辟不足的作用 书院提倡自由讲学 注重讨论 学述风气浓厚 开辟 了新的学风 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另外在办学管了新的学风 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另外在办学管 理领域也创造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理领域也创造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 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12 私塾与蒙学教材私塾与蒙学教材 1 私塾的发展与种类 西周称 私塾的发展与种类 西周称 小学小学 两汉前称 两汉前称 书馆书馆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称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称 家学家学 和和 蒙馆蒙馆 宋元明清有 宋元明清有 私塾私塾 社社 学学 宋元时期是我国蒙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种类包括 宋元时期是我国蒙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种类包括 义塾义塾 专馆专馆 散馆 散馆 2 蒙学教材的发展 种类和特点 最早见载的为西周时代的 蒙学教材的发展 种类和特点 最早见载的为西周时代的 史擒篇史擒篇 苍颇篇苍颇篇 是秦代蒙学识字读本 汉代有是秦代蒙学识字读本 汉代有 急就篇急就篇 史 史 游 种类包括游 种类包括 18 识字教学教材识字教学教材 伦理道德教材伦理道德教材 历史教学教材历史教学教材 诗歌教学教材诗歌教学教材 综合知识教学教材 综合知识教学教材 最有影响力的教材有最有影响力的教材有 百家姓百家姓 千字文千字文 作者为南北朝梁朝 作者为南北朝梁朝 的周嗣兴 的周嗣兴 三字经三字经 等 其特点为等 其特点为 符合初步识字阶段的要求符合初步识字阶段的要求 教材编写与儿童的日常生经验相联系教材编写与儿童的日常生经验相联系 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兴趣 用字押韵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兴趣 用字押韵 在进行识字教育的同时进行一定的知识 道德教育 在进行识字教育的同时进行一定的知识 道德教育 13 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 1 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 包括 包括 大学章句大学章句 中庸章句中庸章句 论论 语集注语集注 和和 孟子集注孟子集注 2 明天理 灭人欲明天理 灭人欲 与教育作用 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与教育作用 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 气质之性 教育的作用在于气质之性 教育的作用在于 变化气质变化气质 3 论 论 大学大学 和和 小学小学 教育 小学教育 小学 教以事教以事 大学 大学 教教 以理以理 朱子特别重视小学教育 认为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 从儿童朱子特别重视小学教育 认为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 从儿童 心理发展特点上分析了小学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的学习内容是伦理心理发展特点上分析了小学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的学习内容是伦理 道德规范的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 小学的教育方法要尽可能道德规范的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 小学的教育方法要尽可能 具体明确 教法要尽量生动具体明确 教法要尽量生动 19 大学主要是以个人读书钻研为主 其任务就是以小学学习的大学主要是以个人读书钻研为主 其任务就是以小学学习的 知识技能为基础去推测未知的事物 培养学生分析任务和解决任务知识技能为基础去推测未知的事物 培养学生分析任务和解决任务 的能力 即的能力 即 读书穷理读书穷理 学习方法主要靠自觉 大学的教材主要是 学习方法主要靠自觉 大学的教材主要是 四书四书 和和 五经五经 4 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虚心涵泳 切己 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虚心涵泳 切己 体察 着紧用力 居敬持志 体察 着紧用力 居敬持志 14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1 教育作用为 教育作用为 致良知致良知 教育目的为 教育目的为 明人伦明人伦 2 随人分限所及随人分限所及 量力施教的教育原则 体现在个体身上量力施教的教育原则 体现在个体身上 就是循序渐进 体现在不同个体之间即因材施教就是循序渐进 体现在不同个体之间即因材施教 3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六经六经 皆史皆史 凡利于 凡利于 求其心求其心 者均可者均可 为教育内容 为教育内容 4 论儿童教育 论儿童教育 对封建传统儿童教育进行猛烈的抨击对封建传统儿童教育进行猛烈的抨击 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儿童教育的内容应为歌诗 习礼和读书 儿童教育的内容应为歌诗 习礼和读书 六 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六 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1 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 1 批判 批判 存天理 灭人欲存天理 灭人欲 认为 认为 理欲不可分离理欲不可分离 2 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3 提倡实学 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 提倡实学 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 4 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 使学校成为集教学 研究和议政的 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 使学校成为集教学 研究和议政的 20 中心 中心 2 黄宗羲的黄宗羲的 公其非是于学校公其非是于学校 学校不仅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机构还是评议政事的场所 学校不仅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机构还是评议政事的场所 3 颜元的教育思想颜元的教育思想 1 颜元与漳南书院 颜认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弊端为毁灭人才 颜元与漳南书院 颜认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弊端为毁灭人才 灭绝圣学 败坏社会风气 灭绝圣学 败坏社会风气 2 实德实才实德实才 的培养目标 培养的人才一是的培养目标 培养的人才一是 经世经世 之才 之才 二是二是 百职百职 人才 即有利于改造社会和建设社会的实用人才 人才 即有利于改造社会和建设社会的实用人才 3 六斋六斋 与与 实学实学 的教育内容 的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上 提倡以教育内容上 提倡以 六艺六艺 为中心的为中心的 三事三事 六府六府 三物三物 为教育内容 为教育内容 三事三事 指正德 利用 厚生 指正德 利用 厚生 六府六府 指金 指金 木 水 火 土 谷说 木 水 火 土 谷说 三物三物 指六德 六行 六艺 指六德 六行 六艺 六德六德 为为 智 仁 圣 义 忠 和 智 仁 圣 义 忠 和 六行六行 为孝 友 睦 姻 任 恤 为孝 友 睦 姻 任 恤 六艺六艺 为礼 乐 射 御 书 数为礼 乐 射 御 书 数 书院的六斋及各斋的教育内容为文事斋 课礼 乐 书 数 书院的六斋及各斋的教育内容为文事斋 课礼 乐 书 数 天文 地理等科 天文 地理等科 武备斋 课黄帝 太公及孙 吴五子兵法 并攻 武备斋 课黄帝 太公及孙 吴五子兵法 并攻 守 营阵 陆水诸战法 射御 技击等科 守 营阵 陆水诸战法 射御 技击等科 经史斋 课 经史斋 课 十三经十三经 历代史 浩制 章奏 诗文等科 历代史 浩制 章奏 诗文等科 艺能斋 课水学 火学 工学 艺能斋 课水学 火学 工学 象数等科 象数等科 理学斋 课静坐 编著 程 朱 陆 王之学 理学斋 课静坐 编著 程 朱 陆 王之学 帖括 帖括 斋 课八股举业 斋 课八股举业 4 习动习动 习行习行 的教学方法 在实践行动中练习 巩固的教学方法 在实践行动中练习 巩固 知识 加深理解的过程 提倡知识 加深理解的过程 提倡 学用结合学用结合 和和 讲练结合讲练结合 其依据 其依据 21 为为 符合学习规律符合学习规律 有利于人的道德修养有利于人的道德修养 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 有利于社会和国家充满活力 有利于社会和国家充满活力 七 近代教育的起步七 近代教育的起步 1 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 英华学院 英华学院 1818 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立 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立 1843 年前往香港 年前往香港 为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近代学校 为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近代学校 马礼逊学堂 马礼逊学堂 1839 年布朗在澳门建立 为第一所在中国本土年布朗在澳门建立 为第一所在中国本土 建立的近代学校 建立的近代学校 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 主要在开埠的港口 绝大多数为小学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 主要在开埠的港口 绝大多数为小学 教育的程度 规模小设施差 主要面向贫民子弟 一般都设立天文 教育的程度 规模小设施差 主要面向贫民子弟 一般都设立天文 地理 数学等科目 地理 数学等科目 2 洋务学堂的兴办洋务学堂的兴办 1 洋务学堂的举办 类别和特点 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 洋务学堂的举办 类别和特点 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 运动所需要的翻译 其主要类型包括运动所需要的翻译 其主要类型包括 外国语 外国语 方言方言 学堂 学堂 军事 军事 武备武备 技术学堂 技术学堂 3 专门技术实业学堂 专门技术实业学堂 其特点为其特点为 培养目标为造就洋务运动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为造就洋务运动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 22 在教育内容上以西文 西艺为主 开设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课在教育内容上以西文 西艺为主 开设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课 程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 注重理解 程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 注重理解 在教育方法上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在教育方法上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按照知识的难易程 度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度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 4 普遍设立了分年课程计划 确立了学年制度 采用班级授课普遍设立了分年课程计划 确立了学年制度 采用班级授课 制 制 2 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 1862 年年 6 月正式开学 是第一所洋务学堂 月正式开学 是第一所洋务学堂 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创立之初 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 初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创立之初 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 初 创时只有英文馆 创时只有英文馆 1866 年增加天文算学馆 年增加天文算学馆 1902 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其特点为其特点为 在培养目标上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在就后备力量而是在培养目标上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在就后备力量而是 培养懂翻译 外事的洋务人才培养懂翻译 外事的洋务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以西文西艺为主 汉在课程设置上以西文西艺为主 汉 文经学贯穿始终文经学贯穿始终 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 在教在教 学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 受列强的控制 其意义在于同文馆既有封学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 受列强的控制 其意义在于同文馆既有封 建性又有殖民性 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 建性又有殖民性 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 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 具有新的办学形式 而且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 具有新的办学形式 而且 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 教育向前迈了一步 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 教育向前迈了一步 3 福建船政学堂 又称 福建船政学堂 又称 求是堂艺局求是堂艺局 或或 福州船政学堂福州船政学堂 左宗棠等于左宗棠等于 1866 年创立 年创立 1867 年开始正式上课 是晚清政府为培年开始正式上课 是晚清政府为培 养造船和航海技术人才而创办的学校 历时半个世纪 是洋务学堂养造船和航海技术人才而创办的学校 历时半个世纪 是洋务学堂 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 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 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3 留学教育的起步留学教育的起步 1 幼童留美 始于 幼童留美 始于 1872 年 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宏 年 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宏 1871 23 年年 9 月 曾国藩 李鸿章等在容宏月 曾国藩 李鸿章等在容宏 教育计划教育计划 的基础上上奏的基础上上奏 选选 派幼童赴美肄业派幼童赴美肄业 1872 1875 年先后有年先后有 4 批留美幼童 由于诸多矛批留美幼童 由于诸多矛 盾在盾在 1881 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 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 2 派遣留欧 派遣留欧 1876 年 魏瀚 陈兆翱随法国工程师日意格年 魏瀚 陈兆翱随法国工程师日意格 赴法 并留在法国学习 他们实际上是我国近代官派留欧的前导 赴法 并留在法国学习 他们实际上是我国近代官派留欧的前导 1877 年年 3 月月 31 日 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出发赴欧 日 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出发赴欧 3 留学教育的意义 留学教育的意义 1 规模虽小 但它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最名副其实的规模虽小 但它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最名副其实的 一步 就引进西学而言 没有比这更彻底的途径了一步 就引进西学而言 没有比这更彻底的途径了 2 传播了资产阶级奢华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 推动了社会进传播了资产阶级奢华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 推动了社会进 步和中国教育近代化 步和中国教育近代化 4 中体西用中体西用 思想与张之洞的思想与张之洞的 劝学篇劝学篇 1 中体西用中体西用 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早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早从 19 世纪世纪 60 年代开年代开 始就有人 魏源 冯桂芬 薛福成 郑观应等 用始就有人 魏源 冯桂芬 薛福成 郑观应等 用 主辅主辅 本末本末 体用体用 等来表述等来表述 中体西用中体西用 的概念 最早使用的概念 最早使用 中学为体 西中学为体 西 学为用学为用 这一概念的人是沈寿康 这一概念的人是沈寿康 1896 年 年 但直到 但直到 1898 年春张之年春张之 洞撰成洞撰成 劝学篇劝学篇 中体西用中体西用 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2 张之洞与 张之洞与 劝学篇劝学篇 劝学篇劝学篇 分内篇和外篇 内篇从中学发题 最注重的是纲分内篇和外篇 内篇从中学发题 最注重的是纲 常名教 外篇从中学发题 讲述西政西史西艺 尤重视西政和西艺 常名教 外篇从中学发题 讲述西政西史西艺 尤重视西政和西艺 通篇主旨归于通篇主旨归于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24 中西学的关系 中西学的关系 旧学为体 新学为用 不使用偏废 旧学为体 新学为用 不使用偏废 中中 学治身心 西学应世事学治身心 西学应世事 3 中体西用中体西用 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 中体西用中体西用 思想的指导下 创思想的指导下 创 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 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 增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 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 增 加了自然科学知识 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 培养了中国第加了自然科学知识 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 培养了中国第 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 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 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 促进作用促进作用 但是它在没有克服中 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但是它在没有克服中 西学之间固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