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操作并发症_第1页
护理操作并发症_第2页
护理操作并发症_第3页
护理操作并发症_第4页
护理操作并发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清洁与舒适一、 口腔护理法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窒息1、 轻者呼吸困难、缺氧2、 重者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甚至呼吸心跳停止。1、 操作不慎或患者不配合,造成棉球松脱,掉入气管或支气管,造成窒息。2、 操作前未将假牙取出,导致操作时假牙脱落。1、防止异物或棉球留在口腔内,棉球不宜过湿。2、操作前询问有无假牙。3、如果异物已进入气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解除呼吸困难。口腔黏膜损伤1、 口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炎症、溃疡形成。2、 严重者出血、脱皮、坏死组织脱落。1、 擦洗动作粗暴,碰伤口腔黏膜及牙龈。2、 使用开口器方法及力量不当,造成口腔黏膜损伤。1、 擦洗动作要轻柔。2、 开口器应从臼齿处放入,牙关紧闭者不可暴力使其张口。恶心、呕吐咽部不适,恶心、呕吐。操作时持物钳等物品刺激咽喉部。擦洗动作要轻柔,避免触及咽喉部。二、协助淋浴和床上擦浴法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上呼吸道感染寒战、打喷嚏、鼻塞、流涕。1、室温及水温过低。2、冬季身体暴露范围过大、时间过长。1、调节合适室温。2、擦浴过程保持适宜的水温。3、冬季勿过度暴露身体。皮肤烫伤1、 皮肤红、肿、热、痛。2、 严重烫伤时皮肤大小不等水疱,疼痛剧烈。水温过高。1、 调整适宜水温。2、 根据烫伤程度给予对症处理。晕厥眩晕、乏力,意识不清。1、 浴室内空气不流通。2、 淋浴时间过长。1、 开启换气扇,告知患者勿反锁浴室门。2、 淋浴时间恰当,注意询问患者感受、观察病情变化。三、 热敷法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烫伤皮肤发红,或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1、温度过高。2、神志不清,老年人、婴幼儿、末梢循环不良等易导致局部烫伤。1、告知患者及家属不得自行调节热水袋水温。2、热水灌入前准确测量水温,根据患者体质、对热的耐受力选择适宜水温。3、热水袋外包一层毛巾,避免直接接触皮肤。4、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5、严密观察皮肤情况,皮肤发红者,立即停止热敷,并在局部涂凡士林以保护皮肤,可给予冷敷法。四、冷敷法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局部冻伤局部皮肤颜色青紫、感觉麻木、僵硬、变黑。1、末梢循环不良,小动脉痉挛,局部缺血、坏死。2、持续用冷时间过长,使局部营养、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发生障碍,严重者组织坏死。1、冷敷时间不可过长每次2030分钟。2、注意观察皮肤情况,有异常必须立即停止冷敷。3、末梢冷敷足底、枕后、耳廓、阴囊、心前区、腹部等部位。局部压疮局部压痕、疼痛不适。翻身时不慎将冰块、冰袋压在身体下,局部受压时间过长。1、 注意避免将冰块、冰袋压在身体下。2、 经常更换冷敷部位。3、 选用化学或盐水冰袋。化学制冷袋药液外渗损伤皮肤皮肤潮红或水泡形成。制冷袋药液外渗。1、 使用前确保制冷袋无渗漏。2、 使用中注意观察,嗅到氨味立即更换。3、 皮肤潮红处用食醋外敷,有水疱者用无菌注射器抽空水泡按外科换药处理。全身反应寒战、面色苍白、体温降低。冰敷持续时间过长,导致温度过低,多见于年老体弱患者及婴幼儿。1、 定期观察并询问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处理。2、 出现全身反应,立即停止冷敷,给予保暖等处理。3、 对感染性休克,末梢循环不良患者,禁止使用冷敷,尤其对老幼患者更应慎用。五、床上洗头法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上呼吸道感染流涕、鼻塞、头痛、发热。1、 未及时保暖。2、 室温与水温过低。3、 头发未及时擦干。1、 注意保暖。2、 室温、水温按患者习惯调整。3、 及时擦干或吹干头发。体位性低血压头晕、面色苍白。1、 体位改变。2、 血管过度扩张。3、 洗头时间过长。1、 助患者取舒适安全体位。2、 随时询问患者感受、观察病情。3、 洗头时间不宜过长。皮肤受损头皮烫伤、抓伤。1、 水温过高。2、 误用指甲抓头皮。1、 操作前试好水温,并询问患者感觉。2、 操作前护士修剪好指甲,用指腹按摩头皮,搓揉力度适中。3、 梳发由发梢逐渐梳到发根,避免强行牵拉,如有发结可用30%乙醇辅助梳理。六、卧位护理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皮肤压疮1、 红、肿、热、麻木或触痛。2、 皮下硬结和水疱形成。3、 水泡破溃,真皮层组织破坏、坏死、溃疡形成。1、 局部皮肤受压。2、 血液循环障碍。1、 定时翻身。2、 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的刺激。3、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七、制动护理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血液循环障碍1、 肢体皮肤颜色发紫、苍白。2、 皮肤温度发凉,感觉麻木或患肢剧痛。3、 制动部位不能主动活动,被动活动时出现剧痛。制动、固定过紧,局部组织长期受压。1、 约束时松紧适宜。2、 约束肢体:每15分钟观察的末梢循环1次,2小时解开约束带放松1次。3、 协助翻身、局部皮肤护理及全关节运动。皮肤受损皮肤破损、出血未用保护垫包裹。先用棉垫或保护包裹腕部或踝部,再使用保护带或加压带。压疮1、 红肿、热、麻木或触痛。2、 受压部位呈现紫红色,有皮下硬节和(或)有水泡形成。1、 压力因素。2、 约束物使用不当。3、 局部组织刺激、摩擦力等。1、 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2、 避免摩擦力的作用。3、 促进局部血液物环。八、体位转换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管道异常管道压迫、扭曲、脱落。1、 操作前未妥善安置、固定管道。2、 操作过程中未注意保护管道。1、 卧位变更前先将管道安置妥当,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管道。2、 出现管道扭曲、压迫时立即小心复位。一旦脱落立即报告医生配合正确处理。皮肤损伤皮肤擦伤、破损。操作过程中动作粗鲁、出现拖、拉、推等动作。1、 根据病情采用适合的方法协助患者变换卧位。2、 操作时做到轻、稳、准、节力。病情变化1、 颅脑手术后的患者,引起脑疝,导致突然死亡。2、 伤口受压。1、 颅脑手术后的患者,头部转动过剧。2、 颈椎和颅骨牵引的患者,翻身时放松牵引。3、 石膏固定或伤口较大未注意患处位置、压迫伤口。1、 颅脑手术后的患者根据病情选择卧位。2、 颈椎和颅骨牵引的患者,卧位变换时不可放松牵引。3、 石膏固定或伤口较大的患者卧位变换时,注意患处位置,防止受压。4、 发生病情变化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紧急处理。九、轮椅与平车使用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跌倒患者从平车或轮椅上跌到地面。1、 移动患方法不当。2、 使用平车或轮椅方法不正确。3、 运送患者过程中未能有预见性的保护患者。1、 使用正确的方法移动患者。2、 使用轮椅过程中:患者坐不稳或轮椅下斜坡时,用束腰带保护患者,下坡时,倒转轮椅,使轮椅缓慢下行,患者头及背部应向后靠。3、 在使用平车过程中:头部置于平车的大轮端,推车时小轮在前,车速适宜,拉起护栏,护士站于患者头侧,上下坡时应使患者头部在高处一端。4、 告知患者在使用轮椅或平车时的安全要点以及配合方法。第二章 给药治疗与护理一、口服给药法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皮疹等。患者特异性体质1、 用药前,询问药物过敏史。2、 发生过敏,立即停止给药,遵医嘱对症处理。3、 告知患者使用该药物过敏,并记录在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床头卡等处。药物误入气道呼吸困难、窒息。1、 服药不慎误入气管。2、 鼻饲给药时胃管不在胃内。1、 指导和协助患者服药。2、 鼻饲给药前要确定胃管在胃内,确认后方可给药。3、 发生药物误入气道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二、皮下注射法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硬结局部肿胀、瘙痒,可扪及硬结。1、 长期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或注射部位过浅。2、 注射药量过多。1、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2、 避免在瘢痕、炎症部位注射。3、 注射药量应少于2ml为宜。4、 已形成硬结者,根据医嘱选用40%硫酸镁湿敷等处理。出血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口流出。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1、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2、 如有出血,应延长按压注射部位的时间(以不出血为准)。三、 皮内注射法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疼痛1、 注射部位疼痛,伴全身疼痛反应。2、 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1、 注射前患者紧张、恐惧。2、 药物浓度过高。1、 心理护理。2、 正确选择部位注射。3、 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局部组织反应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泡、破损及色素沉着。1、 药物刺激强、浓度高、推注药液量多。2、 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发生变态反应。1、 嘱患者不可搔抓局部皮丘。2、 对症处理,预防感染。过敏性休克1、 胸闷、气促、哮喘及呼吸困难。2、 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水肿。3、 面色苍白、出冷汗、口唇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意识丧失、抽搐、二便失禁等。4、 其他反应,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1、 注射前未询问过敏史。2、 患者对药物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1、 注射前询问过敏史,并按规范执行药物过敏试验。2、 皮试观察期间,嘱患者不可离开。3、 备盐酸肾上腺素等急救药。4、 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抢救:立即停药,让患者平卧。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氧气吸入、喉头水肿窒息时,尽快行气管切开。遵医嘱使用抗过敏、升压药等。呼吸心跳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密切观察病情,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等变化。四、肌内注射法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疼痛1、 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2、 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3、 严重者足下垂或跛行,甚至下肢瘫痪。1、 一次性注射药物过多。2、 药物刺激性过大。3、 速度过快。4、 注射部位不当。5、 进针过深或过浅。1、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2、 掌握无痛注射技术。3、 药物浓度不宜过大。4、 每次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快过多。5、 有计划轮换注射部位。硬结局部触及硬结1、 反复同一部位注射。2、 注射药量过多。3、 局部血液循环差,组织对药液吸收慢。1、 选择合适注射部位。2、 掌握注射剂量。3、 轮换注射部位。4、 注射后及时热敷、按摩。5、 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深部肌肉注射法。针头堵塞推药阻力大,无法注药。1、 针头过细。2、 药液黏稠。3、 粉剂未充分溶解。4、 药液为悬浊液。1、 选择粗细适合的针头。2、 充分将药液摇混合,检查针头通畅后方可进针。3、 注射时保持一定速度。4、 如推药阻力大或无法注入,应更换针头另选部位注射。5、 加药时进针角度为45度。五、静脉注射法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药液外渗性损伤局部肿胀疼痛。1、 穿破血管。2、 注射过程针头滑出血管外。1、 选择合适血管和针头。2、 推注药液不宜过快。3、 注意观察,出现异常立即停止注射,对症处理。血肿1、 皮下肿胀、疼痛。2、 皮肤青紫。1、 患者凝血功能及血管弹性差。2、 按压不当。1、 提高穿刺技术。2、 拔针后正确按正。3、 早期冷敷,减少出血。静脉炎1、 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红线。2、 局部肿胀疼痛、灼热。3、 严重有畏寒、发热。1、 长期注入浓度高、刺激性较强药物。 2、 无菌操作不严。3、 静脉置管时间过长。1、 浓度高、刺激性较强药物应充分稀释。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 有计划更换注射部位。4、 出现异常立即停止注射,根据不同药液性质处理。过敏反应1、 皮肤瘙痒、皮疹。2、 面色苍白,胸闷,心慌。3、 严重者过敏性休克。1、 操作前未询问过敏史。2、 患者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1、 注射前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2、 有过敏体质者备急救药。3、 有过敏性休克者,按过敏性休克处理原则处理。六、密闭式静脉输液法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发热反应寒战、高热。1、 与输入药液质量有关。2、 输液器具、配药操作、环境空气受污染。3、 自身免疫。1、 检查药液质量及使用合格的输液器具。2、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注意药物配伍禁忌。3、 出现发热反应,立即减慢滴速或停止输液,通知医生。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4、 严重反应者更换药液及输液器,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必要时送检。循环负荷过重1、 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胸闷、咳嗽。2、 咳泡沫痰或粉红色泡沫样痰。3、 肺部大量湿性罗音。1、 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心脏负荷过重。2、 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者。1、 合理调节输液速度,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良者。2、 出现症状,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取端坐位,两脚下垂。3、 高流量给氧,用酒精湿化后吸入。4、 必要时四肢轮扎,遵医嘱给药。静脉炎1、 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红线。2、 局部肿胀疼痛、灼热。3、 严重者有畏寒、发热。1、 长期输注浓度高,刺激性较强药液。2、 无菌操作不严格。3、 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套管或置管时间过长。4、 长时间选择同一静脉输液。 1、 浓度高、刺激性较强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严格2、执行无菌操作。3、有计划更换输注部位。4、立即停止在该部位注射,局部用40%硫酸镁湿敷或根据不同药液性质处理。空气栓塞1、 突发性胸闷、胸痛、呼吸困难、严重者紫绀。2、 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1、 输液时空气未排尽。2、 加压输液无人守护,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1、 输液前排尽输液管内空气。2、 输液过程中及时更换药液,加压输液专人守护。3、 立即置患者左侧头低足高卧位,利于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塞肺动脉入口。4、 氧气吸入,纠正缺氧。七、中心静脉导管(CVC)维护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导管阻塞液体输注不畅1、 输液结束后封管方法不正确。2、 用留置导管抽血后未及时冲管封管。1、 每日输液完毕用0.1%肝素液25ml正压封管。2、 尽量避免在中心静脉导管抽血,如确实需要抽血后需用生理盐水冲管,并以肝素钠盐水封管。3、 导管阻塞时可接注射器抽吸,切不可加压推注。4、 如注射器抽吸无效应拔管。导管脱出1、 导管脱出穿刺点。2、 导管外露长度较前增加。1、 固定方法不正确。2、 外力导致。1、 每班观察导管位置。2、 按规范更换敷料。3、 X线下了解导管位置,确定是否可以继续使用。4、 严禁将脱出导管送回血管内。5、 导管脱出时及时按压穿刺点,查看脱出导管的完整性。穿刺点感染1、 穿刺口处红肿、硬结,范围2cm以内。2、 穿刺口处可见少量脓液。1、 穿刺口敷料未保持清洁干燥。2、 患者造血功能减低,白细胞下降,抵抗力低下。1、 敷料松动、潮湿、污染后随时更换。2、 注意观察穿刺点情况,若发现穿刺点出现红、肿、热、痛,应加强换药,取分泌物作细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选择应用抗生素。渗血穿刺点有血液渗出。1、 反复穿刺。2、 凝血功能障碍。1、 第一天穿刺点有不同程度的渗出,次日必须更换透明敷贴。2、 操作前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出血倾向者24h内可加压包扎。八、密闭式静脉输血法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发热反应1、 发冷寒战,体温上升,头痛等。2、 严重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1、 血制品及输血用具污染。2、 疫反应。1、 使用合格的血制品及输血器。2、 一旦发生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理。过敏反应1、 轻者皮肤红斑、瘙痒、眼睑、口唇水肿。2、 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可危及生命。1、 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或患者呈过敏体质。2、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而产生过敏反应。1、输血前询问过敏史。2、轻者减慢输血速度,遵医嘱予抗过敏药物,严重者立即停止输血,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以防窒息。溶血反应1、 轻者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胸闷等症状。2、 严重者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等肾功能衰竭症状,可迅速死亡。1、 输血前红细胞被破坏。2、 血型不符。1、 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严格执行“三查七八”。2、 血制品勿剧烈震荡,怀疑发生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3、 如出现休克症状,给予抗休克治疗。循环负荷过重1、 突然也出现呼吸困难、气促、胸闷、咳嗽。2、 咳泡沫痰或粉红色泡沫样痰。3、 肺部大量湿性罗音。1、 输血速度过快或量过大。2、 多见于心脏病患者、老年、幼儿或慢性严重贫血患者。1、 严格控制输血速度和输血量。2、 出现症状,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取端坐位,两腿下垂。3、 高流量给氧,用酒精湿化后吸入。4、 必要时四肢轮扎,遵医嘱给药。疾病传播输血后出现经输血传播的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1、 献血员患有乙型肝炎等感染性疾病。2、 采血、储血、输血过程中血液被污染。1、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2、 严格血液制品的检测及器械的消毒,认真执行无菌操作。3、 对已出现输血传染疾病者,报告医生,因病施治。九、输液泵的使用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循环负荷过重1、 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胸闷、咳嗽。2、 咳泡沫痰或粉红色泡沫样痰。1、 设置输液速度错误,导致短时间输入大量液体。2、 输液泵故障。1、 严格按照输液速度要求设定参数,使用过程加强巡视。2、 输液泵定期测试、维护。3、 出现症状,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取端坐位,两腿下垂。4、 高流量给氧,用酒精湿化后吸入。5、 必要时四肢轮扎,遵医嘱给药。空气栓塞1、 突发性胸闷、胸痛、呼吸困难、严重者紫绀。2、 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1、 输液过程空气进入体内未能及时发现。2、 输液泵故障,输液管内有空气不报警。1、 使用过程中加强巡视。2、 输液泵定期检查测试、维护。3、 输液过程中及时更换药液。4、 立即置患者左侧头低足高卧位,利于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塞肺动脉入口。5、 氧气吸入,纠正缺氧。十、微量注射泵的使用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速度不准(过快或过慢)给药过量或不足,患者出现病情变化。1、 操作方法或不正确。2、 使用不匹配的注射器。3、 微量注射泵出现故障。1、 按要求使用匹配的注射器。2、 定期检测微量注射泵性能。第三章 气道护理一、氧气吸入法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无效吸氧缺氧症状无改善1、 供氧瓶气压低,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2、 吸氧管堵塞、脱落导致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3、 吸氧流量与病情不符。4、 气管切开患者氧气从套管益处,氧气未能有效进入气管及肺。1、 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处理,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2、 对气管切开患者通过气管套管供给氧气。3、 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缺氧症状有无改善。气道粘膜干燥1、 刺激性咳嗽,痰液粘稠,不易咳出。2、 部分患者有鼻衄或伴痰中带血。1、 氧气湿化瓶内湿液不足,氧气湿化不充分。2、 吸氧流量过大,氧浓度60%。1、 及时添加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张口呼吸的患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2、 根据患者缺氧情况调节氧流量,吸氧浓度控制在45%以下。3、 对于气道粘膜干燥者,可给予雾化吸入,间歇面罩吸氧。氧中毒胸骨后锐痛、烧灼感,咳嗽、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烦燥不安。长时间高浓度给氧,肺泡充气和PaO2升高,使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氧分压差升高,氧弥散加速,组织细胞因获氧过多而中毒。1、 严格掌握用氧和停氧指征,选择恰当的给氧方式。2、 根据医嘱严格控制吸氧浓度。3、 告知患者吸氧过程中勿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4、 给氧期间遵医嘱做血气分析,观察氧疗效果,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氧中毒,立即降低氧流量,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晶状体后血管增生并纤维化,可导致不可逆的失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气。1、 新生儿给氧浓度控制40%以下。2、 对于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后出现视力障碍的患儿应定期行眼底检查。3、 已发生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者,应及时对症处理。二、雾化吸入法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呼吸困难胸闷、气紧、口唇、颜面紫绀、烦躁不安等。1、 支气管堵塞。2、 雾化吸入时间较长导致呼吸肌疲劳。3、 长时间雾化吸入(超过20min)可引起气道湿化过度或支气管痉挛。4、 药物过敏或药物刺激性大导致支气管痉挛。1、 选择合适的体位。2、 帮助患者拍背,鼓励其咳嗽,必要时吸痰,促进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3、 持续吸氧。4、 选择合适的雾化吸入器。5、 严重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不宜用超声雾化吸入可选择射流式雾化器,吸入时间应控制在510分钟内,及时吸出湿化的痰液。哮喘发作或加重患者出现喘息或喘息加重,口唇颜面紫绀,双肺听诊有哮鸣音。1、 患者对所吸入的某种药物发生过敏反应。2、 原有哮喘的患者,吸入低温气体诱发支气管痉挛。1、 哮喘持续状态的患者湿化雾量不宜过大,一般氧气流量11.5升/分即可,雾化的时间以5分钟为宜。2、 湿化液的温度以3060C为宜。3、 一旦发生哮喘应立即停止雾化,予半坐卧位并吸氧,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理。过敏反应1、 出现喘息,原有的喘息加重。2、 出现寒战、全身出现过敏性皮疹等。患者特异性体质。1、 操作前,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2、 出现临床症状,立即中止雾化吸入。3、 观察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协助医生进行抗过敏治疗等处理。三、机械通气操作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1、 上机48h后出现高热。2、 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且脓性。3、 胸部X线,浸润性阴影。1、 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2、 治疗性器械的污染。3、 排痰不畅。4、 呼吸机通气治疗时间过长。5、 平卧体位。6、 胃内容物反流,误吸。7、 未及时更换呼吸机管道及清除集水杯的冷凝水。8、 机体免疫功能降低。1、 重视呼吸道管理,加强口腔卫生护理,严格无菌操作。2、 诊治器械严格消毒。3、 按需吸痰、按需气道湿化。4、 尽早脱机拔管。5、 床头抬高3045度。6、 鼻饲前吸痰,预防误吸。7、 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及时倾倒冷凝水。8、 加强营养支持,增强免疫力。氧中毒1、 咳嗽、胸闷和胸痛。2、 血气分析类似ARDS3、 肺外症状:眼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视网膜血管收缩,眼底出血、渗出。长时间高浓度吸氧。1、 避免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2、 出现肺外症状时对症处理。呼吸机依赖1、 试行撤机后出现呼吸困难、必律加快、血压下降、意识障碍。2、 血气分析: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1、 患者肺功能不全。2、 患者心理因素。3、 呼吸机使用时间过长。4、 呼吸肌疲劳、萎缩。1、 加强呼吸肌的功能锻炼。2、 加强营养支持。3、 加强心理护理,消除顾虑。4、 合理应用SIMV和PVS模式。5、 正确掌握应用呼吸机的指征。上呼吸道堵塞1、 呼吸困难。2、 缺氧和紫绀。3、 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报警。1、 分泌物增加呼吸引不当。2、 导管或套管滑脱。3、 导管扭曲或被压扁。4、 气囊滑脱或脱垂。5、 皮下气肿。6、 误吸。1、 保持呼吸道通畅,按需吸痰。2、 导管、套管、气囊堵塞,及时更换。3、 皮下气肿:排气和减压。四、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法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缺氧、紫绀。1、 吸痰过程中供氧中断。2、 患者原有缺氧性疾病,吸痰前未将吸氧浓度提高。3、 吸痰时负压过高、时间过长、吸痰管过粗、置管过深或吸痰不及时。4、 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脱离呼吸机的时间过长。1、 坚持按需要吸痰的原则。2、 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氧,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可给予100%纯氧2分钟,以提高血氧浓度。3、 吸痰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及血氧饱和度。4、 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患者脱离呼吸机时间一般应小于15秒。呼吸道粘膜损伤1、 吸出血性痰。2、 口腔黏膜破溃、出血。1、 操作不当、缺乏技巧。2、 患者烦躁、不合作。3、 呼吸道黏膜有炎症水肿及炎性渗出,黏膜相对脆弱易受损。1、 熟练掌握吸痰操作技巧。2、 对于不合作的患者,必要时吸痰前镇静。3、 发生气管黏膜损伤时,遵医嘱对症处理。五、气管插管术后护理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呼吸机相关肺炎(VAP)1、 上机48h后出现高热。2、 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且脓性。3、 胸部X线:浸润性阴影。1、 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2、 治疗性器械的污染。3、 排痰不畅。4、 呼吸机通气治疗时间长。5、 平卧体位。6、 胃内容物反流,误吸。7、 未及时更换呼吸机管道及清除集水杯的冷凝水。8、 机体免疫功能降低。1、 重视呼吸道管理,加强口腔卫生护理,严格无菌操作。2、 诊治器械严格消毒。3、 按需要吸痰、按需气道湿化。4、 尽早脱机拔管。5、 床头抬高3045度。6、 鼻饲前吸痰,预防误吸。7、 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及时倾倒冷凝水。8、 加强营养支持,增强免疫力。上呼吸道堵塞1、 呼吸困难2、 缺氧和紫绀3、 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报警1、 分泌物增加或吸引不当。2、 导管或套管滑脱。3、 导管扭曲或被压扁。4、 气囊滑脱或脱垂。5、 皮下气肿。6、 误吸。1、 保持呼吸道通畅,按需吸痰。2、 导管、套管、气囊堵塞,及时更换。3、 排气和减压。管道脱出1、 缺氧2、 误吸1、 气管导管固定不稳固。2、 固定导管的胶布受患者口鼻分泌物弄湿后不及时更换。3、 患者烦躁、约束不当。4、 为患者翻身时气管导管被牵拉。5、 气管插管时,导管插入过浅。1、 规范稳妥的固定气管导管。2、 保持胶布有效固定。3、 根据患者情况对患者适当约束双上肢及镇静。4、 掌握适当的翻身方法。5、 掌握好气管插管的深度。六、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窒息1、 轻者呼吸困难,缺氧。2、 重者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发冷。1、 棉球或异物遗留在口腔内、擦洗棉球过湿,导致窒息。2、 操作前未将假牙取出,导致操作时假牙脱落。3、因患者不配合,造成棉球松脱,掉入气管或支气管,造成窒息。1、防止异物或棉球遗留在口腔内,棉球不宜过湿。2、操作前询问有无假牙。3、如果异物已进入气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解除呼吸困难。口腔黏膜损伤1、 口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炎症、溃疡形成。2、 严重者出血、脱皮、坏死组织脱落。1、 擦洗动作粗暴,碰伤口腔黏膜及牙龈。2、 使用开口器方法及力量不当,造成口腔黏膜损伤。3、 牙垫放置时,压迫舌体或擦伤口腔黏膜。1、 擦洗动作要轻柔。2、 开口器应从臼齿处放入。3、 牙关紧闭者不可用暴力使其张口。4、 合理放置舌垫,合作的患者可避免使用牙垫。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欲呕,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操作时持物钳等物品刺激咽喉部,易引起恶心、呕吐。擦洗动作要轻柔,避免触及咽喉部。导管移位或脱出导管深度改变患者神志模糊或躁动,不配合。1、 了解患者病情,意识状态,对清醒患者应当进行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操作前后均应检查插管深度。3、 必要时应两人操作,一人固定气管导管,另一人进行口腔护理。七、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气管内套管阻塞1、 呼吸困难和发绀。2、 气道阻力高。3、 气管内套管有痰液阻塞。1、 呼吸道炎性病变或伤口感染。2、 呼吸道分泌物多且黏稠。3、 吸痰不及时或不彻底,内套管未及时清洗。4、 湿化不充分。1、 气管中有痰鸣音时,及时吸痰。2、 痰液黏稠不易吸出,可注入生理盐水稀释后再行吸引。3、 内套管定时清洗消毒。4、 加强气道湿化,保持呼吸道通畅。5、 痰液阻塞气管内套管,立即取出内套管清洗消毒或钳除痰痂。气管套管脱出或旋转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及其相应的症状。1、 气管套管系带固定太松。2、 患者烦燥不合作,剧烈咳嗽或术后皮下气肿逐渐加重。3、 内套管型号选择不当。4、 支撑呼吸机管道的支架调节不当等。1、 加强巡视,注意检查气管套管系带松紧度,套管采用打死结固定,以容纳一指为宜。2、 选择合适的气管套管。若发现气管套管半脱出时顺势将套管插入并调整系带松紧固定。3、 气管套管旋转窒息,则将患者平卧,将气管套管复位即可恢复气道通畅。4、 不合作或烦燥者应约束双上肢,并给予镇静剂。局部感染气管切开区域皮肤红、肿、热、痛1、 环境污染。2、 吸痰操作不规范。1、 正确执行操作规程。2、 切口处皮肤用消毒棉球消毒,分泌物多时要及时吸干净,以免从切口处溢出而污染伤口。第四章 标本采集与管道护理一、静脉血标本采集法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皮下血肿穿刺部位疼痛、肿胀、青紫瘀斑。1、 按压时间不够或按压方法不正确。2、 凝血功能异常。3、 穿刺技术不熟练。1、 采血完毕,正确按压5分钟以上。2、 提高穿刺技术。3、 及时冷敷。晕针或晕血1、 头晕、眼花、心悸。2、 四肢无力、面色苍白、昏倒。1、 紧张、空腹饥饿。2、 疼痛刺激,个体差异等。1、 评估患者,如有晕针、晕血史者,取平卧位采血。2、 分散患者注意力,操作轻柔。3、 发生晕针时,停止操作,给患者平卧,保暖、口服温开水。误抽动脉血血液自动回流至注射器,呈鲜红色。常发生在股静脉抽血时,动脉搏动不明显,误抽股动脉血。1、 掌握血管解剖位置。2、 如误抽时立即拔针,紧压穿刺点10分种或直至无出血为止。3、 选择静脉重新进行采血。二、动脉血标本采集法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皮下血肿穿刺部位疼痛、肿胀、青紫或瘀斑。1、 按压时间不够或按压方法不正确。2、 凝血功能异常。3、 穿刺技术不熟练。1、 掌握操作技巧,防止穿破血管壁。2、 掌握正确的按压方法及时间。3、 及时冷敷。1、穿刺处出血穿刺处有血液流出1、 穿刺后肢体过早活动2、 穿刺时假性动脉瘤破裂。3、 凝血功能异常。1、 穿刺后按压10分钟至无出血为止,勿过早活动肢体。2、 避免在动脉瘤处穿刺抽血。3、 立即平卧,用无菌敷料将明胶海棉按压至不出血为止。三、胃肠减压术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插管困难插管引起恶心、呕吐、剧烈咳嗽,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1、 患者精神紧张。2、 昏迷患者吞咽反射消失或减弱。3、 操作人员技术欠熟练。1、 插管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告知配合要点。2、 昏迷患者应按昏迷患者插胃管法。3、 加强专科操作技能培训。引流不畅1、 无引流液引出,或引流液突然减少。2、 注射器回抽时阻力增大。3、 腹胀无缓解或加剧。1、 胃管盘曲在咽喉、食管或胃内。2、 食物残渣、血凝块或胃液黏稠阻塞胃管。3、 胃管前端紧贴胃壁。4、 胃肠减压装置漏气失去负压。5、 固定不牢使胃管向外滑出胃腔。1、 胃管阻塞时可将胃管送入或退出少许,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定时转动胃管以减少与胃壁粘连。2、 如从胃管注入药物,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3、 定时检查负压装置及固定胃管,并纠正滑出的胃管。四、腹腔引流的护理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管道脱落引流管脱离腹腔,滑出体外。1、 固定不牢,更换引流袋动作幅度及力度过大。2、 患者更换体位及下床活动牵动而扯脱。1、 妥善固定管道,更换引流袋动作轻柔,避免牵拉。2、 指导患者更换体位及下床时保护引流管的技巧。感染引流口周围皮肤红肿、体温升高。1、 更换引流袋未遵守无菌操作原则。2、 引流袋放置高于切口平面造成逆行感染。1、 更换引流袋时遵守无菌操作原则。2、 指导患者保持引流袋低于切口平面的方法。堵塞患者腹胀,无引流液流出。引流管打折、扭曲、受压。定期挤压引流管,避免打折、扭曲、受压。五、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皮下气肿皮下组织肿胀,触之有海绵样感觉和捻发音及踏雪感。1、 胸膜开口太大。2、 引流管不通畅或部分滑出胸腔。1、 严格安装技术。2、 医生调整引流管位置。3、广泛皮下气肿,医生行皮下切开术排出气体。气胸1、 突然感觉胸部针刺样痛或刀割样痛,吸气时加剧,疼痛可发射到肩、背,上腹部。多伴有咳嗽、胸闷、憋胀感能及随后的呼吸困难。2、 张力性气胸时患者大汗、肢端劂冷,呼吸增快,发绀,血压降低。 1、 引流管连接处脱落。2、 水封瓶翻倒或打破。3、 水封瓶长管未插入液面下。1、 立即用手捏闭皮肤,用凡士林纱布压住伤口,处于密闭伤口,通知医生重新置管。2、 立即夹闭引流管,更换引流管。3、 长管插入水面下34cm。4、 做好健康教育。纵膈摆动出现呼吸困难和紫绀症状。1、 大量胸腔积液、积气过快过多地排出胸腔。2、 引流管脱落形成开放性气胸。1、 大量胸腔积液、积气引流时应控制引流速度,避免一次放气放液过快过多。2、 牢固固定引流管。肺不张可有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干咳等,或患侧胸痛。呼吸音减弱或消失。1、 术后未做有效咳嗽咳痰。2、 引流不畅。1、 做好术前教育,鼓励患者做好有效咳嗽及做吹气球的动作。2、 生命征平稳后取半卧位及尽早下床活动。3、 保持引流通畅。4、若检查提示明显肺不张,可行鼻导管吸痰或支气管镜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胸腔内感染体温升高,胸痛加剧1、 未遵守无菌操作原则。2、 引流液倒流入胸腔。3、 引流不畅,引流时间过长,引起伤口逆行感染。1、 胸腔闭式引流瓶放置应低于胸腔60cm。2、 搬动患者时,双止血钳钳闭,搬动完毕再松开,预防引流液倒流入胸腔。3、 更换引流瓶时遵守无菌操作,随时更换引流口敷料。4、 一旦引流管脱落,绝不能将旧的引流管再插入,以免感染。引流管脱出1、 引流管脱出。2、 皮下气肿。1、 固定不妥。2、 活动不当拉脱。1、 妥善固定。引流管脱出立即凡士林纱布压住伤口,通知医生处理。2、 严格交接班制度,做好健康教育。引流管堵塞瓶内水柱未随呼吸上下波动,患者有胸闷、气促现象。流管受压、扭曲、折叠或未定期挤压,使管腔被血块或脓块堵塞。1、 定期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2、 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平时多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六、脑室、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的护理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感染1、 发热。2、 病情加重。1、 头皮的毛囊内细菌移位。2、 脑脊液外漏。3、 消毒隔离不严,违反无菌技术操作规范。4、 引流液逆流。5、 血液传播。1、 保持整个引流装置及管道的清洁和无菌,各接头处用无菌敷料包裹。2、 加强消毒换药。3、 注意无菌技术操作,更换引流袋(瓶)时遵守无菌原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4、 搬运患者时应将引流管夹闭,以防引流袋(瓶)高度变化造成逆流。5、 如在开颅手术前已行脑室引流多日,头部备皮时尽量避免污染钻孔切口,剃头后消毒切口周围,然后覆盖无菌纱布。6、 遵医嘱抗感染治疗。管堵(管道不畅)1、 引流不畅。2、 意识改变等颅内压增高症状。1、 血性脑脊液,血凝块。2、 脑组织碎片,放置过深。3、 脑室感染,沉淀物。4、 机械压迫。1、 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如引流不畅或头皮处渗液及时通知医生。2、 每日更换引流瓶(袋),记录引流液颜色、性质和量。3、 用石蜡油润滑挤压引流管保持通畅,切勿折叠、扭曲、压迫管道。4、 积极控制感染。并发症出血颅内压增高症状:意识改变,瞳孔不等大等圆,头痛等。1、 机械损伤。2、 过度引渡。3、凝血功能障碍。1、胶布注意正确粘贴,确保牢固。2、引流管长度适宜,使头部有适当的活动空间。3、翻身时动作轻柔,避免引流管脱出。4、避免过度引流。引流过度头痛并发出血脑室外引流瓶放置高度太低,引流过快。1、 引流量每日不超过500ml,可将引流瓶(袋)距侧脑室20cm,维持颅内压正常。2、 引流早期注意引流速度,防止引流过快。3、 搬运患者时应将引流夹闭,以防引流袋高度变化造成短时间内引流过量。第五章 监测与急救技术一、 体温测量(口温)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体温不准确体温计数值与患者实际病情不符。1、 体温计的质量不合格。2、 测温时间不足。3、 体温计放置位置不正确。1、 使用合格体温计,测温前检查体温计。2、 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不合作等患者,应监测测温过程。3、 严格遵守测温操作规程,有疑异重新测量。皮肤黏膜损伤皮肤黏膜破损,局部发红、疼痛。患者测体温时不慎导致体温计折断,玻璃碎屑刺破黏膜。立即清除玻璃碎屑,对症处理。二、心电监测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电极片黏贴处皮肤过敏1、 电极片黏贴处皮肤潮红、痛痒或有皮疹。2、 局部皮肤破损。1、 电极片黏贴时间过长,透气性能差。2、 患者皮肤敏感性强。1、 过敏处皮肤可用抗过敏药膏外涂,对过敏的患者应选择低致敏的透气性好的电极片。2、 观察局部皮肤情况,每天更换电极片和黏贴位置。3、 皮肤破损处给予对症处理。三、胸外心脏按压术(成年人,使用简易呼吸器)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肋骨骨折1、 局部疼痛。2、 胸壁血肿。3、 过枷胸、反常呼吸。4、 胸廓挤压试验有间接压痛。5、 X线胸片:显示肋骨骨折。1、 用力过大或用力不当。2、 按压位置不当,按压动作不正确。3、 骨质疏松。1、 按压要平稳、有规律、不间断进行,位置、力度要正确。2、 止痛、固定胸壁及预防肺部感染,消除反常呼吸运动、保持呼吸通畅。损伤性血、气胸1、患侧肺萎陷,出现胸闷、气急、干咳,甚至呼吸困难。用力过大过猛或用力不当,导致肋骨骨折。1、 按压平稳、有规律、不间断进行,位置、力度要正确。2、 行胸腔穿刺排气,胸腔闭式引流术。3、 吸氧、机械辅助通气。4、 预防感染。心脏创伤1、 心前区疼痛。2、 心律失常。3、 心肌酶增高。胸壁直接受压力撞击,一般较轻,多为心脏挫伤。1、 按压要平稳、有规律、不间断进行,位置、力度要正确。2、 卧床、心电监护。3、 抗心律失常、纠正低血钾。四、胸外心脏非同步直流电除颤(成年人)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原因预防及处理低血压头晕、眼花、乏力。可能与心肌损害有关。患者情况好,可不必处理,多数可自行回复。心律失常1、 即刻出现的常有房早、室早、交界性逸搏。2、 偶有频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