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1706参考答案_第1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1706参考答案_第2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1706参考答案_第3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1706参考答案_第4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1706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即学习内容以现成的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与学习者已形成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以实现对这种学习材料的掌握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听讲法、读书指导法、自学法等。目前,接受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2.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指课程机构的编制,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以及解决课程的标准问题。3.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亦称阅读和围绕阅读材料进行的活动法。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具体来讲,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5. 教育自传:当教师们讲述他们自己的教育故事时,这种谈论教育的方式有些像叙述自己的“自传”。我们把它叫做“教育自传”。6. 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要达到的目标或标准(客观标准),再将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到达目标的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7. 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8. 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9.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广义为课程总目标,狭义为分科课程目标,各领域、各学科的教育目标,是指从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角度所规定的人才培养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分科目标)。10. 教学也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凡是有教有学、教与学统一的活动,都可称作教学。这里,教学包含了通过某种传授形式获得知识和发展的一种活动。狭义的教学指学校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增强体质,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个性的教育活动。11.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12. 人性化教育:是建立在人本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应以人为中心,重视教育的人性需要,尊重人的尊严和人格,重视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性化教育是以尊重人格和学生的主体性存在为前提的教育,是使人获得健全人格,使人性得到完满实现的教育。 13. 经验课程:“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经验课程的基本着眼点是儿童兴趣和动机,以动机为课程与教学组织的中心。14. 师生关系: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5. 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16.素质教育: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7.校本研究: 所谓“校本研究”是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这种活动既是一种以改善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师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探索活动,又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18、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 简答题1.简述校本研究的基本过程。(1) 问题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同伴互助。(2)设计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3)行动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4)总结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总结。2.简述教育的政治意义。(1)通过学校教育制造政治舆论,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政治理论或政治路线与方针,为某种政治活动的需要做思想准备。(2)通过国家制定的学校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选择与分配,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是实现学校教育政治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3)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以及各种政治人才。其一,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其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3.简述新课程的教学观。(1)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不只是注重结论,更要注重过程。(4)教学不只是关注学科更关注学生的发展。4.简述校本研究的特点。(1)就研究人员来说,校本研究是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体的一种研究活动。(2)就研究目的而言,校本研究不在于验证某种教育教学理论或创立某种学说,而是在于改进、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3)就研究范围而言,校本研究发生与进行的场所就是教育教学发生的具体情境学校与课堂,而不是另外的地方。(4)就研究对象来说,校本研究的对象是发生在学校中、课堂中的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以及学校、教师、学生整体发展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疑问,是校长在解决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或问题。(5)就研究成果的表述来说,校本研究更多的是采用一种“叙事式”的表述。5.运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分析我国的问题,我们认为它至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教育教学改革有所启示。(1)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2)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应该强调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4)应该促进学生特殊才能的充分展示。(5)应该帮助学生将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6.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着眼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发展;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7.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学习的组织性。(2)学生学习的依赖性。(3)学生学习的间接性。(4)学生学习的基础性。8. 课堂人种志研究具有如下特点:(1)课堂人种志是质的研究。(2)课堂人种志研究注重自然情境的研究。(3)课堂人种志研究的程序具有弹性。(4)课堂人种志具有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的。9.简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途径。(1)探讨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具。(2)研究和确定学生的发展基础以及相应的教学材料和要求。(3)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4)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5)根据现有条件和实际情况。10.简述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1)在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上,现代教育评价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2)在评价功能上,现代教育评价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3)在评价的类型上,现代教育评价注重实施形成性评价。(4)在评价方法上,现代教育评价注重采用绝对评价法。11.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历经职前师资培育阶段、到在职教师阶段,直到离开教师岗位为止,在整个过程中都必须持续学习,不断发展期其专业内涵,逐渐迈向专业成熟。主要途径:(1) 教师职前教育。职前师范教育是师范生进行专业准备与学习,初步形成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的关键时期,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起始和奠基阶段。(2)教师入门指导。新教师的入门指导主要包括校外研修和校内研修,还包括新教师的自我研修活动。(3)教师职后教育学校以及培训机构营造一种学习化的气氛,开阵专业发展活动,如校本培训、课程进修,以促进教师的学习与成长。12.教学的基本原则表现为:(1)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2)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3)充分展开思维过程的原则。(4)注重揭示知识整体联系的原则。(5)言传身教统一的原则。(6)教书与育人统一的原则。13.简述新课程的教学观。(1)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不只是注重结论,更要注重过程。(4)教学不只是关注学科更关注学生的发展。14.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亦称阅读和围绕阅读材料进行的活动法。读书指导法的意义:读书、阅读,对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读书是基础和核心,教师指导是关键和前提。读书指导法的注意事项:(1)要有目的地读,防止盲读。(2)要有思考地读,防止死读。(3)要有兴致地读,防止硬读。(4)要勤于动手,防止“懒”读。15.学生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学习,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学生学习的组织性。第二,学生学习的依赖性。第三,学生学习的间接性。第四,学生学习的基础性。三、论述题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科学地应用讲授法。讲授法师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科学地应用讲授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以下为要点,学生须围绕要点展开论述。)(1)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的过程要有渐进性和扼要性。(3)讲授的方式要多样、灵活。(4)讲授的语言要精炼、准确。(5)教师运用讲授法要配合适当地板书。2.教学的基本规律:(1)教学相长性规律。教与学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最本质的、最有决定意义的关系是“相长”,即相互促进,其含义就是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教学相长性规律表现在两个方面:(1)教长学。(2)学长教。所以,教长学,学长教都是教学相长的应有之义。(2)教学发展性规律。教学发展性规律揭示的是知识与智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获取知识的角度来看,这种联系表现在:无论是前人探索知识还是后人学习知识,都必须付出一定的智力劳动。知识的智力价值是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理论基础,它表现在以下两个过程:知识的智力价值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智力价值体现过程。(3)教学教育性规律。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不是一种暂时的特殊的偶然现象,而是一条规律。这条规律揭示的是教学过程中教书与育人两个侧面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其内在机制是:书能育人。教书的人能育人。教书的活动能育人。就形式而言,教学是以班集体的形式进行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与教师和同学发生各种关系。这种种关系中包含有道德的因素,如对师长的尊敬,对同学的友爱,遵守纪律和对集体的荣誉感等等。这里要特别强调“集体”的作用,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彼此交往,互相激励,互相鼓舞,形成着集体主义的上进心与责任感,并培养着良好的班级集体。总之,学生思想品德在教学活动中的形成或发展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容置疑的。3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实现有效教学?(1)谈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的观点,以及有效教学的基本含义。(2)谈谈有效教学的特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组织、教学环节、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尤其要注意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有效性,有关的观点: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成,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4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下为答案要点,学生须展开论述。(1)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本。(2)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3)正确处理师生间的矛盾。(4)教师应该做到言传身教。5、 结合实际,谈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教学观念转变到什么深度,教学行为就能转变到什么程度。第一,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新课程观下的教学就不仅仅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的过程因此而成为课程内容不断生成的过程。课程也因此变成一种动态生长的文化。课程层面的这种变革。必然引发教学层面的彻底解放,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个性化创造实施的过程。第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没有交往和互动就没有真正的教学发生。交往是教学的本质。在教学中师生积极交往、互动,双方相互交流、启发、沟通、补充、完善、不断生成新知,并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和对获取知识的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第三,教学不只是注重结论,更要注重过程。结论显现的是学科探究的结果,过程展现的是学科探究的过程与探究的方法。教学结论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教学过程是指达到这个目的或结果所必须经历的活动过程。对二者的任何一方偏废都是不可取的。第四,教学不只是关注学科更关注学生的发展。 学科教学不能凌驾于教育之上。传统教学最大的失误就是只教学生读书、写作、计算,而不教学生如何快乐地生活,教学过程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发展,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解题的机器。新课程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人”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关注学生:关注每一个成长的生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6.统教学中教师角色相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有了明显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课程背景下强调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改变了以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角色的定位。它意味着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