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六国论》 知识精讲鲁人教_第1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 知识精讲鲁人教_第2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 知识精讲鲁人教_第3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 知识精讲鲁人教_第4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 知识精讲鲁人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高二语文 六国论六国论 鲁人教鲁人教 本讲教育信息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六国论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贾谊的 过秦论 作者治史致用 借评论秦的兴亡引出可资当时最 高统治者借鉴以治国的历史经验 贾谊这种治史致用 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在今天仍 然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我们学习的 六国论 也是一篇史论 它的作者苏洵 也是一位充 满忧患意识 关心国家命运的封建进步文人 关于苏洵 课文注释中已经有简括介绍 如 果愿意进一步了解 可参看宋史本传 见附录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作者十分关心政治 论文大多是针对时政而发 议论锋利 说服力强 能切中时弊 欧阳修很赏识他的论文 在嘉祐年间 曾把苏洵的 22 篇文章推荐给朝廷 一时名动京城 文人竞相模仿 因此苏洵 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 嘉祐集 课文 六国论 即选自 嘉祐集 权书 原题 六国 后世选本多题为 六国论 论 是散文的一种文体 以论证为主 要求善于析理 析理 愈透愈精 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二 教学目标 一 学习本文中例证 对比 分层 引用等论证方法 二 学习本文极有分寸的论证语言 三 理解作者提出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的论题的本意 三 难点 重点分析 一 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提出的 有什么特色 分析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 在赂秦 第一个分论点是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第二个分论点是 不赂者以赂者 丧 作者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 不仅紧扣题目 明确了论题 而且便于后 文驰骋文墨 自由论证 在结构上具有提起下文 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两个分论点实际 上是从正 第一个分论点 反 第二个分论点 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 使中心论点 完备周密 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二 课文第 2 3 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 是怎样论证的 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 系 分析 课文第 2 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作者主要是用事 例和引用的方法 针对韩 魏 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 先摆出秦 战胜而得 与诸 侯 战败而亡 的事实 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 突出强调了 秦之所大欲 与 诸侯之 所大患 固不在战 的论断 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 既照应了开头 又为下文的进一 步论证作好了准备 接下来 从 思厥先祖父 到 而秦兵又至矣 几句 虽是想象之辞 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 然而他们却 视之不甚惜 为苟安一时 便轻易地拱 手与人 这样 非但不能保全自己 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 遗患无穷 接着 作者 运用推理得出结论 由于 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 诸侯就越地少国弱 而 侵之愈急 暴秦就越地多国强 因而得出结论为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后 下一肯定判断 终究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 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 以地事秦 犹抱薪 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作比喻论证 贴切恰当 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 又含有收束之意 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 明白易晓 增强了说服力 这一段 是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 从而抓住中心论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 秦 的实质进行论证 所以 只要作者有力地 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 就从根 本上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 3 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 不赂者以赂者丧 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 针对齐 燕 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 共分两层论证 第一层论齐国 虽 未尝赂秦 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 所以 五国一旦破灭 它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 秦所歼灭 第二层分别论证 燕赵之君 的 义不赂秦 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 保全 国家 但由于燕丹 以荆卿为计 因而 始速祸焉 导致灭亡 同样 由于赵国李牧被 诛 用武不终 因而 邯郸为郡 结果也是国家灭亡 不仅如此 而且燕赵两国 处秦革 灭殆尽之际 智力孤危 没有援助 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战败而亡 的 作者层 层推进地从齐 燕 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 有力地证明了 不赂者以赂者 丧 的分论点 否定了 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 的疑问 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 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 使论证完备周密 无懈可击 最后从 向使三国 到 或未易量 几句 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 归纳了第 2 3 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 照应了开头 三 怎样理解第 4 第 5 段 分析 本文 2 3 段已运用确凿的论据对中心论点作了严密的论证 使论点 论据 论 证三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但作者并没有就此辍笔 而是在第 4 段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正 确主张 以此同史实相比照 形成矛盾 使人们在鲜明的对比中 认清孰是孰非 这是对 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 具有 豹尾 之妙 末段 作者又巧妙地运用类比论证 借古论 今 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 据史载 北宋王朝在景德元年曾与辽国 契丹 订立屈辱 条约 每年给辽国十万两银 二十万匹绢 两国以白沟河为界 史称 澶渊之盟 在宋仁 宗庆历四年又与西夏议和 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平两 绢十五万二千匹 茶三万斤 宋王 朝的软弱屈辱政策 虽可苟安一时 但实际上却加速了它走向灭亡的进程 作者是从维护 封建统治出发 借六国赂秦来批评北宋王朝对契丹 西夏的苟安政策 所以 最后一段才 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 作者这样篇末点题 犹如画龙点睛 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给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战斗力量和现实意义 四 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 本文的语言除气势俊伟 古劲简练外 表现在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 如 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 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则胜败之数 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 交 或未易量 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 虽为假设 但 又不妄下断语 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 恰到好处 五 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 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 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 这样会不 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 为什么 分析 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欠妥 正好可以用来启发 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相信书本 而 要敢于质疑 善于独立思考 动脑分析 例如 课文第 3 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 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就是欠妥的 作者 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 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 把问题简单化了 难以令人置 信 要知道 当时强秦灭燕 是历史的必然 只不过 以荆卿为计 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 从逻辑上说 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偶然的情况来论述 这在逻辑上讲不通 是违反客 观实际的 所以说 这个论断是不妥的 再者 作者论六国灭亡 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 武不终等等 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 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当然 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 但正如本课 思考与练习一 中提示所说 前人论史实 看法不一定正确 论述也不一定全面 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 论证 持之有故 言之成理 这就是说 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 提出论点 进行自圆其 说的论证 况且 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 同时也是对 统治者的委婉进说 因此 本文虽有不确之处 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 严密紧凑 具有强 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 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 苏洵的 六国论 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 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 的政治主张 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 这是我们学习时要注意的 但 六国论 毕竟用文言写成 要读懂这篇文章 就必须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 明白词义的古今差别 对与今天不同的特殊句式该如何翻译等 在学习时也不可忽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 文 预习指导 1 关于课文的 预习提示 这是我们质疑的钥匙 预习提示 共四小段 首段介绍了 作者的写作动机 为对此加深理解 请认真阅读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介绍 同时 在阅读 课文时了解作者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第 2 小段 介绍了论证特点 读课文时应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历史事实 如何进行 充分分析 文末又如何联系北宋实际的 第 3 小段 介绍了文章的结构 这对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很有作用 它实际上是全 文的结构提纲 读课文时可以一一与之对照 细加体味 第 4 小段 是对本文写作特点的评价以及提醒我们读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 主义去分析作者的观点 读时既要弄清其片面性 又要注意其进步性和今天可借鉴的有哪 些方面 2 预习提纲 提纲力求体现课文 预习提示 的内容 但侧重于字词 未涉及的将在后面研习课文 时处理 本提纲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 1 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并与以前学过的字词作比 较 六国互丧 率 赂秦耶 暴 霜露 暴 秦之欲无厌 洎 牧以谗 诛 胜负之数 数 吕师孟叔侄 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 从 散约败 3 简介时代背景 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 仁宗 英宗三世 北宋中叶以来 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 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 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 1004 年 辽 契丹 大举攻宋 直逼黄河北岸的道州城下 威胁宋都 宰相寇准力主抗辽 宋军在澶州城下打 了胜仗 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 与之订立 澶渊之盟 每年 向辽纳白银十万两 丝绢二十万匹 1042 年 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况下 应允每 年增纳白银十万两 绢十万匹 1044 年 宋又与西夏签约 每年纯白银七万两 绢十五万 匹 茶叶三万斤 而在此前的 1006 年 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 绢万匹 钱二万贯 苏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 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 赂秦 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 故以 六 国论 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 六 研习新课 1 诵读第 1 段 1 诵读的准备 停顿 非 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 赂秦 语气 破灭之道也 肯定判断 补充史实 秦灭韩为前 230 年 灭魏前 225 年 灭楚前 223 年 灭燕灭赵前 222 年 灭齐前 221 年 互丧 先后相继灭亡 率皆赂秦耶 设问兼反问 提出此问的根据是齐 赵 燕三国未赂秦 盖失 两句 用解释语气读 2 归纳本段大意 提出本文中心论点 即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2 诵读第 2 段 1 诵读的准备 补充注释 秦以攻取之外 秦在攻占土地之外 以 同 于 让学生从旧课文中找出例 子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中的 以 以 当释为 在 课文注为 用 凭着 误 较秦之所得 其实亦百倍 较 直贯全句 所得 指受赂得地 百 倍 极言其多 不是确数 全句意即秦受赂得地为攻战得地之百倍 诸侯赂秦失地为战败 失地之百倍 厥 同 其 先秦典籍中用得较多 以后不常用 作者这里是有意用古字 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 这是形象的描述 秦在六国之西 不可能 四境 而至 然则 承上发下语 这里用法同 然而 跟 可是 大致相当 判 形声兼会意 半 物中分 理固宜然 按理说 本当如此 即俗语 理所当然 古人云 古人 指苏代 这话是对魏安釐王说的 当时魏安釐王接二连三地以地 赂秦 苏代不同意这种做法 2 找出本段中的论断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问 哪一个是主要的 后一个 说明理由 照应开头 赂秦而力亏 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跟这个论断是什么关系 推论 问 引古人语有什么作用 旁证 3 归纳本段大意 论证 赂秦而力亏 的论点 指出韩 魏 楚三国灭亡的原因 3 诵读第 3 段 1 诵读的准备 补充注释 迁灭 古代灭掉一个国家 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 如武王克商 迁九鼎于洛邑 迁灭即灭亡 下文 本灭 革是除旧 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不赂秦 守义而不赂秦 即坚持不赂秦的正确原则 斯用兵之效也 这 是 用兵的功效 斯 代词 这 后秦击赵者再 借其用武而不终也 史记 赵世家 幽缨王迁 三 年 前 233 年 秦攻赤丽 宜安 李牧率师与战肥下 却之 封牧为武安君 四年 秦攻 番吾 李牧与之战 却之 七年 秦人攻赵 赵大将李牧 将军司马尚将 击之 李 牧诛 司马尚免 赵忽及齐将额聚代之 赵忽军破 颜聚亡去 以王迁降 八年 前 228 年 十月 邯郸为秦 郡地 文中的话即是这段史实的概括 再 两次 为郡 指邯郸成 为秦的一个郡 按 秦实行郡县制 向使 对过去的事作假定时用 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理 与 数 为互文 也是天数 命运的意思 下一 课 伶官传序 首句 盛衰之理 的 理 义同此 2 层次分析 教师提示 上段分析韩 魏 楚三国是合着说的 他们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 即 以地事秦 这段分析齐 赵 燕三国是分开说的 他们的灭亡原因有的相同 有的不相同 问 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与嬴而不助五国 五国既丧 齐亦不免 哪一 句是照应开头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这句话的 五国既丧 作者对秦持怎样的态 度 从 与嬴 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态度 问 作者对燕 赵持怎样的态度呢 有赞扬 有批评 赞扬什么 以武力对抗的 政策 批评什么 批评燕用刺客计 批评赵错杀良将 这二者是这二国灭亡的原因 但从根本上说 是怎样的原因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可谓智力孤危 这两句话 是照应上文哪一句的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小结 可见 作者这样来论述齐 燕 赵三国的灭亡 是为了证明本文的第二个分论 点 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 作者这样论述了韩 魏 楚 齐 燕 赵六国灭亡的原因之后 就自然想到了它 们的救亡之道 他是怎样为它们谋划的 三国各爱其他 良将犹在 为什么在此 前要加 向使 二字 因为事实已经成为过去 是不能办到的 注意 或未易量 一语 它说明什么 不能轻易地断定谁胜谁负 这告诉我们作判断切忌武断 要注意分寸 3 归纳本段大意 指出齐 燕 赵三国灭亡原因是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论证 了第二个分论点 不赂者以赂者丧 4 诵读第 4 段 1 诵读的准备 句意辨析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A 秦人欲吞灭六国而不能 B 秦人惶恐之极 寝食不安 A 以 之 为代词 代六国 用比喻写法 B 以 之 为结构助词 无义 全句写 实 小结 B 正确 解句要注意上下文 上句说 并力西向 对秦造成极大威胁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从 过秦论 中找一段话来解释 于是从散约败 争割地而赂秦 弱国入朝 2 层次分析 问 呜呼 和 悲夫 二语在这段话中有怎样的作用 各领出一层意思 它们各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呜呼 惜其有良策而不用 悲夫 哀其结果之惨 问 前一层跟上段末句是怎样的关系 上段句从消极方面说 不该用什么策略 这 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以六国灭亡作结 自然引出一般 性结论 历史教训 问 有如此之势 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3 诵读练习并检查 诵读指导 注意读出文势 抑扬分明 5 诵读第 5 段 1 导入本段 略讲时代背景 问 本段末句 苟以天下之大 是指什么说的 它跟上句 夫秦与六国皆诸侯 一句 有什么联系 天下之大 指的是全国政权 指北宋朝廷 诸侯 指地方政权 六 国破亡之故事 又是指什么说的 以土地事秦而求苟安 然终不免于灭亡 问 这样来比较有什么意图 全国政权的力量自然大于地方政权 更不应当对敌采 取妥协的政策 问 为什么不这样写 苟以我大宋之大 古人有为尊者讳的习惯 修辞中亦 有 避讳 一格 以下介绍时代背景 苏洵 1009 1066 经历了北宋真宗 仁宗 英宗三朝 当时辽崛起于北 西夏崛起 于西北 时时进行侵略 给北宋朝廷造成极大的威胁 北宋朝廷为求苟安 对他们实行妥 协退让 每年都要向他们交纳几十万银两和大量的绢 例如 宋真宗景德元年 1004 年 澶渊之盟 议定 每年给辽 岁币 银十万两 绢二十 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 1044 年 宋又被迫与辽订盟 每年加 岁币 银十万两 绢十万 匹 同年 宋与西夏达成协议 西夏对宋称臣 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 绢十五万匹 茶三万斤 尽管如此 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 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6 作者意图和写作方法分析 1 讨论 如果将第 4 段末句改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可有慎哉 并删去 第 5 段 文章也是完整的 这样做好不好 提示 可以从作者意图 文章布局和思路 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 方式 四人一小组 讨论后谁代表发言 小结 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 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 作者巧妙地提出 不赂者以 赂者丧 这一论断 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 弊在赂秦 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 至于 为什么要 赂秦 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这叫 做 立片言以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 注意 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 不知天下 之势 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 因为北宋正是为辽 西夏 积威之所劫 而年年纳币 如果删去 以天下之大 而从六国之故事 就看不出这一点了 这是违背作 者的意图的 其次 从布局上看 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 因此从第 3 段开始 先肯定燕 赵的 远略 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 循此继进 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 第 一步 不赂秦 不附于秦 不派刺客 不杀良将 第二步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 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 不赂而胜之 一语作铺垫的 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 如果删去第 5 段话 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 放矢了 这种写法就叫做 借古讽今 2 运用比较法进一步领会作者意图 先讨论共同点 或相似点 方式同前 小结 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 苏辙明确地提出 夫天下之所重者 莫如韩魏也 因此 六国的正确策略应当是 厚韩亲魏以摈秦 苏洵说的 弊在赂秦 也主要是指韩魏说的 这二国以地事秦最为突出 韩魏之所以 赂秦 是因为与秦接壤 为积威之所劫 如果照苏辙说的 厚韩亲魏 的办法去做 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可见 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再讨论不同点 小结 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 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 有远略 背盟败约 自相残杀 这是内容的不同 苏洵是借古讽今 不是单纯论史 所 以结尾谈到现实问题 苏辙是就史论史 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 这是基本构思的不 同 苏洵以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议论的出发点 置于最后 苏辙以 不知天下之势 为议论的出发点 置于最前 这是布局上的不同 讨论后 从头至尾读课文一遍 主旨 宋朝与西夏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国之下 七 补充史料 1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史记 苏秦列传 载苏秦说韩宣王曰 大王事秦 秦必求宜阳 成皋 今兹效之 明年又复求割地 与则无地以给之 不与则弃前功而受后祸 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 已 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 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 不战而地已削矣 2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史记 魏世家 载 安釐王元年 秦拔我两城 二年 又拔我二城 军大梁下 韩来救 予秦温以和 三年 秦拔我四城 新首四万 四年 秦破我及韩 赵 杀十五万 人 走我将芒卯 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 苏代谓魏王曰 欲玺者段干子也 欲地 者秦也 今王使欲地者制玺 使欲玺者制地 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 且夫以地事秦 譬犹 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3 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三胜 公元前 270 年 周赧王四十五年 秦攻赵 围阏与 赵将赵奢大破秦军 封赵奢为马 服君 公元前 260 年 周赧王五十五年 赵使赵括代廉颇 秦白起败之于长平 大破赵军 坑四十五万人 公元前 257 年 周赧王五十八年 秦兵围邯郸 急 魏公子无忌袭杀晋鄙 夺军救赵 大破秦军于邯郸城下 秦罢兵 公元前 234 年 秦王政十三年 秦将桓攻赵平 阳 杀赵将扈辄 斩首十万 同年十月 桓复攻起 赵以李牧为大将军 击秦军于宜安 大破秦军 赵封李牧为武安君 赵世家 系李牧破秦军事为十四年 4 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之 公元前 232 年 秦王政十五年 秦攻赵 一军抵邺 一军自太原拔狼孟 番吾 李牧 击却之 公元前 229 年 秦王政十八年 秦大兴兵攻赵 围邯郸 赵大将军李牧击却之 以上两条见翦伯赞主编 中外历史年表 5 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 公元前 229 年 赵王迁七年 秦使王翦攻赵 赵使李牧 司马尚御之 秦多与赵王宠 臣郭开金 为反间 言李牧 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 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斩之 废司马尚 见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元前 228 年 秦王 政十九年 秦将王翦击赵 大破之 尽定取赵地 获赵王迁 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秦王 如邯郸 公元前 222 年 秦王政二十五年 秦将王贲击代 虏王嘉 赵亡 模拟试题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 50 分钟 一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注意解释 1 暴霜露 2 暴秦之无厌 3 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二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 至于颠覆 2 其实百倍 3 思厥先祖父 4 可谓智力孤危 5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三 指出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李牧连却之 2 以地事秦 3 日割月削 4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5 赂秦而力亏 6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7 小则获邑 大则得城 8 理固宜然 9 义不赂秦 10 始速祸焉 四 解释加点词语 破灭之道也 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 盖失强援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思厥先祖父 以有尺寸之地 固不在战矣 此言得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始速祸焉 洎牧以谗诛 诚不得已 苟以天下之大 五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 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2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 暴霜露 斩荆棘 4 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5 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 六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弊在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 或曰 六国 或未易量 D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故令人持璧归 间至赵矣 2 下列句子 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A 齐人未尝赂秦 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 B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C 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 D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 理 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3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三胜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 打败二次而打胜三次 B 是故燕国虽小国而后亡 斯用兵之效也 所以燕国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