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案_第1页
《后赤壁赋》教案_第2页
《后赤壁赋》教案_第3页
《后赤壁赋》教案_第4页
《后赤壁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6 页 后赤壁赋后赤壁赋 教案教案 教学 目标 1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及特殊用法 2 了解前后 赤壁赋 的异同和联系 3 体会本文情 景 理交融的技巧 4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及其外儒内道 的思 想 重点 难点重点 1 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 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2 两篇 赤壁赋 的比较阅读 难点 1 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 2 道士化鹤的寓意 教具 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 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与学法 第 2 页 共 16 页 学情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 要求消除语言障碍 了解文章大意 赏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 布置预习 要求 1 熟读全文 注意 栖鹘 冯夷 蒙茸 悄然 戛然 翩跹 等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以 及 巉 的书写 2 借助注释和词典 初步理解文意 查阅成语词 典 积累成语 不时之需 水落石出 风起云涌 3 复习苏轼的 赤壁赋 4 不懂的地方或吃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 准备 提问或讨论 5 思考课文后面的 阅读与探讨 1 2 题 争 取自己能独立解决一个问题 二 导入 苏轼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 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 就其政治事业而言 第 3 页 共 16 页 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 他的盖世功 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 第一次是 45 岁那年因 乌台诗案 而被贬至黄州 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 59 岁时被贬往惠州 62 岁时贬至儋州 到 65 岁才遇赦北归 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 名震文坛 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 但 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 后 赤 壁赋 诗如 寒食雨二首 词如 念奴娇 赤壁 怀古 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 也 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 难并非麻木不仁 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 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 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 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 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 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 消解痛苦这 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 沉着 乐观 旷达的精神 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 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前后 赤壁赋 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一个 写于元丰五年 七月既望 一个写于同年 十月之 第 4 页 共 16 页 望 前后仅相隔三个月 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 不同及联系呢 现在 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 十四课 后赤壁赋 三 诵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 1 正音 释义 疏通文意 点名诵读至 复游于赤壁之下 正音 释 义 皋 g o 坂 b n 行 x ng 鲈 l 从 使跟从 译为 带领 坂 山坡 斜坡 乐 以之为乐 行 走 已而 不久 一会儿 何 怎么办 薄 迫近 举 撒 顾 可是 谋 商量 诸 兼词 相当于 之于 须 通 需 读第二段 正音 释义 巉 ch n 栖 q 鹘 h 冯 p ng 划 hu 悄 qi o 第 5 页 共 16 页 凛 l n 断 阻隔 曾 才 刚刚 摄 提 上 方位名词作动词 向上 履 践踏 踩 巉岩 险峻的高山 此处指赤壁 披 拨开 蒙茸 茂盛的草丛 踞 蹲坐 危 高 焉 相当于 之 译为 我 悄 忧愁样子 肃 恐惧的样子 凛 恐惧的样子 齐读第三段 正音 释义 裳 ch ng 缟 g o 戛 ji 翩 pi n 跹 xi n 揖 y 俛 f 东 名词作状语 向东 裳 古人穿的下衣 缟 原指白绢 此指白色 西 向西飞 方位名词作动词 第 6 页 共 16 页 羽衣 名词用作动词 穿着羽毛做的衣服 翩跹 形容轻快地跳舞 俛 同 俯 向下 低头 和 仰 相对 畴昔 过去 以前 寤 睡醒 与 寐 相对 户 泛指门 2 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 感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 同样是黄州赤壁 所游的时 间是不同的 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 前赤壁 赋 中的情感变化是乐 悲 乐 那么在 后赤 壁赋 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将自己 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时间 七月既望 初秋 十月之望 初冬 地点 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 景色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 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 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心情 乐 悲 乐 乐 悲 惆怅迷茫 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 简述节奏及重 弱读处理的理由 第 7 页 共 16 页 游前 乐 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悲 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惆怅 语调深长缓慢 四 赏析课文 第一段 1 在复游赤壁之前 诗人写了 夜游黄泥坂 这样一个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 这件事写得颇 有波澜请找出文中能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 顾 乐 叹 谋 游 2 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景令诗人 顾而乐之 行 歌相答 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 仰见明月 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 让学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这四句所写之景 点一到两位学生朗读所写语段 直译 到 描述 对作品的鉴赏层面从意读 上升到了美读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只有对作品的 语言进行想象 还原 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这 其实就是一个 再创造 的过程 这也是很多学生缺 乏也未能给予重视的一种审美能力 白描式的写景语言 质朴清新 语淡而意丰寥寥 十六字 尽显初冬景物之神韵 清静 明洁 空灵逼 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 环境之清空 静谧 第 8 页 共 16 页 宁馨的气氛 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 并为下文写登 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大火流兮草虫鸣 繁霜降兮草木零 我国东汉 著名科学家张衡的诗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时节 秋 虫鸣叫 繁霜出现 草木凋零的景象 严霜杀物 令 百工休 霜并非是露结成 而是二物同一气 都是 水气凝成 凝成物若暖则是露 若寒甚 水汽直接凝 华为冰晶则是霜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的诗说霜使秋色更美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在 诗中也赞美霜后色愈浓 荒荒瘦日作秋晖 稍稍微喧 破晓霏 只有江枫偏得意 夜摇霜水染红衣 可见霜 的出现可带来美景和好的旅游季节 3 主 客 妇三方的对话 要特别提一下 以备子不时之须 与友人一起饮 酒赏月 进而诗歌相和 本来就是文人雅事 快事 更何况此酒乃贤妻所备 在患难之中 能有这样一位 懂得体贴自己的妻子 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前赤壁赋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 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 水落石 出 第 9 页 共 16 页 断岸千尺 夸张手法 明写岸之高 暗写 为什么会有 山高月小 的感觉 小结 全用白描 状景写情 字字如画景色清冷 峭拔 不同于前赋的清幽它不仅展现了月色下山水的 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 而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 幽情 造物者的天工和历史情绪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2 由此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为什么会有如此 感慨 曾日月之几何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既有对人生短促 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 更有对 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诗人由此生发了下小舟 登高山 与大自然和而 为一的冲动 因为上次游赤壁时所见之景是怎样的 清风 徐来 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那是何 等邈远辽阔 现在反差如此之大 作者就不能不生感 慨了 3 学生翻译 予乃摄衣而上 俯冯夷之幽宫 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体会该语 段句式参差所造成的特殊表达效果 该语段使用了一系列动词 摄 履 第 10 页 共 16 页 披 踞 登 攀 俯 写登山 以六字句开头 间以三字句 后以六字句收尾 节奏 呈 缓 急 缓 的变化节奏由急而缓 暗示着登顶 行为已结束 也预示着诗人情感的进一步变化 4 诗人为何会 划然长啸 融入自然后情绪转为激昂 以啸声抒发内心感慨 5 诗人又为何会 悄然而悲 凛乎 不可 久留呢 登山所见景物 巉岩 蒙茸 虎豹 虬龙 危巢 幽宫 色彩是阴暗的 草木震动 山鸣谷应 风起云涌 营造的是阴森恐 怖的氛围与自然和而为一后 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 伟力 而深感个体的渺小 正如 前赤壁赋 所写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 江之无穷 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 转为高处不胜寒 的忧惧 伤感 另 作者被贬黄州 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 在黄 州 仍是待罪之身 起居行动还受到监视 管制 心 中恐惧的阴影实在是挥之不去 沉痛 悲凉时不时地 向作者袭来 所以这正是他艰难的政治处境和惊恐的 心理状态的反映 6 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 使苏轼不敢久留 重 第 11 页 共 16 页 新回到船上 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 表现出诗人什 么样情感变化 随遇而安的态度 感情又转为平静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他赞成从 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 因此 他在身 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 超脱 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 神状态 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 理性地 对待生活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 宁固穷 以济意 不委屈而累己 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 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7 小结 诗人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 情感经历 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 划然长啸 凛乎不可久留 听其 所止而休 情感的变化 平静的乐 激昂的乐 悲 平静 第三段 1 该段共三层 江中见鹤 梦中道士化鹤 不见其处 2 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 情感 第 12 页 共 16 页 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 正如金 圣叹所说 前赋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 后赋 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 若 无后赋 前赋不明 若无前赋 后赋无谓 要读懂此 段 应引导学生对前后二赋进行一个比较 深入地把 握苏轼 外儒内道 的思想世界 清夜录 云 苏轼有词曰 休言万事转头空 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 乐则乐矣 转眼之间 其乐 安在 以是观之 我与二客 鹤与道士 皆一梦也 那夜半飞鸣而过的孤鹤 那梦中神情翩然的道士 一 为方外之禽 一为方外之人 孰真孰幻 鹤化道士抑 或鹤本道士所化 如庄周梦蝶 一片迷离恍惚见鹤本 为生活真实 在 为杨道士书帖 中 苏轼曾追忆此 事 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 饮醉夜半 有 一鹤自西南来 掠余舟而西 不知其为何祥也 而 见道士则在梦幻之中 未必是真 亦未必非真 由实 生虚 虚虚实实 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的气氛 含蓄 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 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 赋 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是一脉相承的 写完之后 与客人们高声唱了几遍 这才各自散 去第二天不知道怎么一传 很多人就嚷嚷 苏东坡已 经把冠服挂在江边 坐一条小舟长啸而去 不知逃到 第 13 页 共 16 页 哪里隐居去啦 郡守徐君猷听了是又惊又怕 担心真 的走失了这个罪人 急急忙忙赶到苏宅察看 却见大 苏先生还酣睡未醒呢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只是一时兴起说说罢了然而这事传得非常邪乎 连远 在东京汴梁的宋神宗都听说了 也将信将疑的 鹤的象征义 形貌出众 有高贵幽雅 超凡脱俗 仙风道骨的特征 有高人隐士之风 被视作仙禽和长 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 不受任何拘束传 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 随缘 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 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 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 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 道士 作者已经三 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 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 讲究务实 奋厉有当 世之志 致君尧舜 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 失意 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 小结 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在思想内容方面 作者 的处境窘困 心情苦闷 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 只好 借助 梦鹤仙境 寻求解脱 就像李白想借助梦游天 姥与神仙相聚一样 也像李贺的 天上谣 把天庭 仙境描绘成令人向往的乐土一样 而且与苏轼 前赤 第 14 页 共 16 页 壁赋 中作者想怎么样一致的 遗世独立 羽化 登仙 一致艺术手法方面 是大胆新颖的奇思遐想 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3 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 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梦是一种追求 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 不知其处 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 理想 抱负的 迷茫 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 以此结尾意味深长 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 徊困惑 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 现 二 总结前后赤壁赋的不同与联系 1 景物不同 一写初秋之物 侧重写江与月 一 写孟冬之景 侧重写江月木石 2 游踪不同 前赋侧重 泛舟 人不离舟 后赋写了舟游 山游 舟游侧重 登壁 但相同的是 都善于根据不同时节 不同地点 抓住景物特征来描 写 3 表达方式不同 前赋通过主客问答 议论风 生 后赋以记游为主 重在叙事 同 都采用主客对 话的形式 都寓情于物 寓情于景 都寄寓着作者的 生活态度 第 15 页 共 16 页 4 所抒情感不同 表达的情趣和胸襟也有不同 前赋表现作者胸襟旷达 不以得失为怀 后赋却借助 幽深寂寥的境界 主要表达想 出世 的思想 有虚 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