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心与教育》之随感_第1页
读《爱心与教育》之随感_第2页
读《爱心与教育》之随感_第3页
读《爱心与教育》之随感_第4页
读《爱心与教育》之随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读爱心与教育之随感读爱心与教育之随感雷小荣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读大学期间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老师介绍给我们看的。因为那时我很喜欢这位老师的课,也非常喜欢这位老师,所以他介绍的这本书我没管三七二十一就在网上订购了。随后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断断续续的读完,有很多感触,在李镇西老师那细致如丝的笔触当中,我感动地流下了太多的泪水。其中,漫溢书中的那浓浓的“爱心” ,让我回味和反思。后来的后来,我一直记得李老师送给他的一位学生的生日礼物(那个学生的名字我突然给忘记了)也许这首诗:名字也许太普通,人格永远不会平凡;生活也许较清贫,事业永远不会黯淡;歌声也许会暂停,旋律永远不会中断;理想也许还遥远,追求永远不会遗憾。这首小诗也是李老师自身的写照。他认为有两类人是不能办教育的,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一是商人。急功近2 / 6利者势必追求短期效果,无视教育规律;商人重利轻义,把教育作为赚钱工具。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对于一个还没有真正进入课堂教学的我来说,看这种书很难联系实际,我只是不断地猜想,不断地设想,不断地为自己想像一个教育环境,想像着那批学生是我的,我该怎么去对待那些学生。总之,我是那么喜欢李老师的书(他的其他教育教学著作我也很喜欢看,他的言语里充满了无尽的“真情” ) 。当我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我发现那群小学生真的很可爱,但有时真的又很烦人。我是又气又恨,恨不得想骂我的学生。当重新拾起李老师的这本书之后,我的心又开始平和起来了。这本书成了我的枕头伴侣了。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这些屡屡教不改学生,来对待这此学生身上的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李老师对告待后进生是很朋人情味的。当然,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难以过着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啊!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3 / 6”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这当然早已不是什么“新潮观点”: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呼?”到夏丐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从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 。我也很爱学生,尤其爱那些眼睛清纯透亮的学生,那些心地善良、积极向上、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沟通合作的学生。可我对学生的爱还没有达到李老师那样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向学生“还债”的程度。有人说: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 ,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 ,将“独爱”发展成“众爱” ,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 , “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 。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要充分体现自己的4 / 6爱心和善举, “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的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篇文章给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在爱心的背后,就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已有不少有识之士指出,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过,按我的理解,这“高素质”的第一条应该是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5 / 6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有些教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 、 “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 ,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 。其实,这不是尊严,只是威严。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 。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 ,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又是不由自主的: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我们不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感激之情地深深鞠躬;气温骤降,我们感到寒冷时,也自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 ;学生生日到了,班主任笑眯眯地送上一张贺卡;节假日,我们邀约学生(或被学生邀约)去远足郊游、去登山探险;在课余,与学生一起评论甚至争论一下北约东扩的影响、中东和平的前景或马拉多纳或郝海东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只把我们当作老师。这时我们获得的尊严,就不仅仅是教师的尊严,更有朋友的尊严、同志的尊严、兄长的尊严、父亲的尊严。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已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6 / 6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样,我们便把自己尊严的丰碑建在了学生的心中!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爱心与教育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老师啊,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