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_第4页
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2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m 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第 14 课美国的扩张和强盛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识:知道美国领土扩张简况,工业革命兴起的概况,南北战争的过程及结果,知道林肯总统颁布的宅地法和解放宣言 。理解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和重大影响。2、技能:制作反映美国领土变化的表格,掌握按照时间段表达历史现象变化的技能。(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内战的起因和结果,初步掌握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原因和影响的方法。通过对林肯在不同时期发表政治演讲的资料阅读,提取有关信息,形成通过史料去分析历史人物思维和政治态度变化轨迹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 / 22了解美利坚民族如何在领土扩张和南北战争中逐步形成自身的核心价值,欣赏其中开拓进取,追求自由、平等的积极的价值取向。通过介绍林肯在内战中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奴制度的主要活动,对其高尚的人格、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产生敬意。了解美国内战的过程,确信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正义的事业必将取得胜利。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一)读图学史从拓荒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利坚民族那种坚忍不拔、革新进取、勤俭奋斗的民族精神。(二)练习与测评1、填写下表,整理 19 世纪中期以前美国领土的主要变化。独立战争初期:美国领土只有大西洋沿岸 13 个州,约 80万平方公里。1783 年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让美国取得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那一地区,美利坚合众国的边界是:先后北接加拿大和大湖区,东滨大西洋,南接佛罗里达,西至密西西比河东岸,领土达到 230万平方公里。3 / 2219 世纪中期:在 1783 年的领土基础上增加了佛罗里达、路易斯安那、德克萨斯、俄勒冈、新墨西哥在内的广大领土,形成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临墨西哥湾的领土范围。2、简述导致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1)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美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推动美国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2)19 世纪中期,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斗争随着其领土扩张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而日趋激烈。表现为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存废等一系列利益问题的处理上。(3)1860 年代表北方工业资本家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点燃了南北战争的导火索。1861 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三)探索与争鸣阅读下列林肯的演说词:我们为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度而斗争,直到我国的宪法保证议论自由,直到整个辽阔的国土在阳光和雨露下劳动的只是自由的工人。1856 年副总统候选人竞选演说我们无意干预各蓄奴州所行之奴隶制,无论是直接干预还是间接干预。我认为我既无这样做的合法权力,也没有这样做的意向。1861 年就职演说4 / 22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1863 年葛底斯堡演说上述材料中,林肯对待奴隶制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材料一林肯反对奴隶制,呼吁为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而斗争;材料二对奴隶制存在的默认,无意去干涉或废除奴隶制;材料三表明林肯坚决为美国的自由民主而斗争的决心,坚决铲除奴隶制。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完全是根据美国在 19 世纪中期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林肯在 1856 年的演说中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在 1861 年的就职演说时默认奴隶制的存在是因为面临南北双方的紧张局势,林肯把维护联邦的统一视为最高目标,希望维护稳定和统一,在联邦的框架内,通过法制的途径解决奴隶制问题,不希望通过战争解决问题;而在 1863 年时战争早已打响,在人民群众推动下,为了赢得广大黑人奴隶的支持,更为了美国人民追求的“自由” “民主”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实现,维护联邦政府,林肯废除奴隶制。5 / 22总而言之,作为杰出政治家的林肯始终在为维护联邦统一,为废除奴隶制、使美国赢得真正的自由而不懈努力,其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是值得肯定的。期间,为了避免战争,维护联邦统一而对奴隶制所做的妥协,被历史证明是失策且不必要的。林肯在挫折面前,调整了政策,并最终为废除奴隶制而殉职,永远为人民所尊敬。第 15 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普鲁士农业资本主义化的方式“普鲁士道路” ,知道“铁血政策” 、三次王朝战争和德意志统一以及德国崛起的表现。理解普鲁士道路的含义,普鲁士完成统一的原因和和历史意义。理解德国崛起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学会从背景与条件、原因和结果等角度去分析德国的统一、以及与统一后的崛起之间的密切联系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形成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积极愿望和行为。二、栏目参考答案(一)读图学史6 / 22左图为威廉二世 1890 年请人给自己绘制的肖像,极力表现自己普鲁士武士的形象。一位法国将军评价说:“这不是一幅肖像,简直就是一个战争宣言。 ”法国人为什么有这样感觉?法国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原因是复杂的。(1)是由于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所留下的阴影;(2)是基于对德国经济超越法国的担忧;(3)更与威廉二世上任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强权政策和战争政策有关。威廉二世于 1888 年担任德国皇帝,由于这位少年皇帝不甘受制于人,想掌握统治帝国的最高权力,于是,在 1890年迫使俾斯麦去职。而在对外政策上由于德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威廉二世以世界政策取代原来的欧洲政策,具有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为了争取所谓“阳光底下的地盘” ,鼓吹殖民扩张,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军备竞赛,从而将整个国家的发展逐步纳入战争的轨道,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作为德国的邻国,法国人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二)练习与测评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从 1810 年圣马丁节(11 月 11 日)起,还农民自由身,允许农民自移动与择业;无论贵族、市民、农民都可以分7 / 22割、抵押、买卖土地。十月敕令农民可以把使用的土地转为己有,在按规定向庄园赎买义务后,均可以将其田庄转为自身财产。农民在把世袭耕地变为自由地产时,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或出让部分土地,才能免除徭役和租税。如保留地太小,不能靠割让后的剩余土地维持生活,可保留全部土地而支付租金。调整敕令(1)普鲁士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农业资本主义改造的?普鲁士通过 1807 年颁布十月敕令 ,废除农奴制度,让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成为自由劳动力;随后又于 1811 年颁布调整敕令 ,让农奴通过赎买方式清除封建义务并获得对土地的支配权,成为自由经营的小农户,另一方面,普鲁士容克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大量的赎金,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最终使得普鲁士基本完成了农业资本主义的改造,为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农民获取自由的方式与获取土地的方式有何不同?不同点:农民获取自由不需要缴纳赎金,根据十月敕令就成为自由民;而农民获取土地则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或者让出部分土地,以此来免除诸多的封建义务,从而取得对土地的支配权。8 / 222、19 世纪下半叶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19 世纪 70 年代德意志统一事业的完成,扫除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障碍。德国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德国经济的发展19 世纪后期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推行福利化的社会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对外推行稳健的“均势外交”政策,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三)探索与争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与血之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与铁之上更真实些。 ”其中“铁与血” 、 “煤与铁”分别指什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你自己的解释。“铁和血”指武器与军队,即战争。普鲁士采取王朝战争的方式去完成国家统一的任务,具体体现在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而“煤和铁”指工业经济,也可指在普法战争后,德国从法国割占了煤铁资源非常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回答9 / 22其一同意。强大的经济是德国强大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普法战争之后,由于得到了法国煤铁资源非常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为德国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促进了德国经济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迅速发展,工业生产先后超过法国和英国,跃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从此,法国更弱,德国更强。由此可见煤铁资源对德国的迅速崛起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凯恩斯作为经济学家,其从经济角度看待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煤铁资源对德国发展的重要性也是可以理解的。其二不同意。可从两个角度思考:第一个角度:军事是德国立国的基础,它靠军事完成国家统一;靠军事掠夺资源和资金,奠定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说,军事对德意志帝国的强大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角度: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煤铁资源仅仅是德国迅速崛起的因素之一,而非决定性的因素,政治上的统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统一之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推动经济发展,加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等等,因此并不能仅仅把德意志帝国的崛起简单地归结为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煤铁资源,这是片面的观点。第 16 课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0 / 221、知识:知道 16 世纪中,俄国形成沙皇专制制度;知道 1861 年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知道从 16 世纪中叶20 世纪初俄国扩张的结果。理解彼得一世改革和 1861 年改革的原因、性质和影响。2、技能:学会制作俄国领土扩张过程的空间示意图。(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 1861 年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学会从历史事件的共性和个性角度对比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学会从主观动因和客观条件两方面去分析某一历史现象发生原因及发展过程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关于改革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认同生产关系的变革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改革往往是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成功的改革往往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二、各栏目参考答案(一)练习与测评1、彼得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都对近代俄国的崛起11 / 22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试比较两者的异同。相同点:a、都是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状况。B、主观上都是代表农奴主阶级利益的改革。c、都是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D、改革后都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e、改革后都加强了对外扩张的力量。不同点: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农奴主阶级所进行的旨在维护农奴制而进行的改革,改革不仅没有改变俄国社会性质,反而进一步加强了农奴制;而 1861 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改变了俄国社会性质,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2、制作 1619 世纪俄国扩张的空间示意图。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大帝国沙皇俄国(二)探索与争鸣运用课文提供的史实和马克思对俄国扩张的分析,并联系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相关知识,谈谈俄国成为世界上版图最大国家的主观动因和客观条件。提示:俄国从 16 世纪时的一个内陆小国发展为 20 世纪初期的地跨亚欧两洲、东临太平洋、西接波罗的海、南临黑海、北面北冰洋的世界领土范围最大的帝国,其扩张过12 / 22程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16 世纪中后期至 17 世纪中叶、彼得一世时期、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中叶、19 世纪下半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庞大的领土,分析原因如下:主观动因:1、由于俄国早期是一个内陆小国,因此历代统治者对领土的渴望极端强烈,都以对外扩张和争夺世界霸权作为其对外政策的重点,如在彼得一世时曾说过:“在征服世界方面,俄国缺少的只是士气。 ”对俄国而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争取出海口,于是彼得的座右铭就是:俄国需要的是水域。在其执政的 36 年中,年年都有侵略战争。而到叶卡特林娜二世时为了进一步发动大规模的侵略行动,她曾毫不掩饰地叫嚷:“假如我能活到二百岁,欧洲就会全部落到俄罗斯统治之下。 ”沙皇俄国的侵略野心是无止境的,尼古拉一世曾狂妄地叫嚷:“俄国国旗不论在哪里升起,就不应当再降下来。 ”19 世纪末尼古拉二世也曾叫嚷:“在东亚确立和扩张俄罗斯势力,从长远来看,正是我们统治世界的课题。 ”从历代沙皇的讲话中不难看出俄国统治者对外扩张和征服世界的野心和决心,这是导致俄国始终坚持扩张政策的最主要动因。2、由于俄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始终落后于西欧国家,农奴制一直是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障碍,于是俄国国内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而俄国统治者13 / 22认为解决国内矛盾的最好方式就是对外侵略扩张,以此来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这也是俄国扩张的动因之一。客观条件:1、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大国崛起,对俄国产生强烈刺激。2、沙皇俄国周边有利的地理条件,如东边越过乌拉尔山之后面对的是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南下可以进入高加索和黑海沿岸,西边可以进入波罗的海。3、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俄国的扩张创造条件,如俄国从 17世纪到 19 世纪的扩张时期,其周边多数国家都还处于封建或半封建的衰落时期(中国、土耳其、伊朗、印度等) ,在18、19 世纪俄国还积极利用了欧洲国家忙于镇压国内革命的有利时机进行扩张,或者利用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实现扩张的目标等等。4、经过彼得一世的改革和 1861 年废除奴隶制的改革,推动了俄国经济的发展,为其扩张奠定坚持的物质基础。第 17 课日本明治维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识:知道明治维新发生背景的部分史实:德川幕府专制统治,“锁国令” ,19 世纪 50 年代被迫开关并签订不平等条约,14 / 22倒幕运动等;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理解明治维新的性质和影响。2、技能:梳理 19 世纪日本面临的内忧、外患;实行改革;摆脱列强控制的历史脉络。(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使学生逐渐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从内因、外因等范畴全面思考历史事件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使日本摆脱民族危机的明治维新,使学生感悟开放使社会发展、改革使社会发展的道理,感悟历史机遇把握恰当与否同国家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二、栏目参考答案(一)练习与测评阅读材料,问答问题。(1)19 世纪中期,为什么说日本“似乎注定要灭亡”?德川幕府统治腐败,黑船事件,美国叩关成功,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 、 日美友好通商条约 ,荷兰、俄国、英国和法国仿效美国,强迫日本签订一系列类似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将日本推到了半殖民地的边缘,使其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15 / 22(2)日本是如何逃脱被征服的命运的?以西南各藩武士为首,发动倒幕运动,废除幕府制度,建立新政府。此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维新政策和措施,史称“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使日本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力不断增强,日本展开“修约运动” ,废除了幕府时期和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实现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的。(二)探索与争鸣(引文略)联系后来日本侵略扩张的史实,分析:在日本统治者眼中, “与主权线利益密切相关的地区”指哪些地区?这种理论对日本外交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建议:这一问题须引导学生联系中国近代史回答:“与主权线利益密切相关的地区”在当时是指日本试图扩张、侵略的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朝鲜与俄国) 。这一政策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不断对外侵略,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第 18 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就及其标志。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原因;理解电作为新能源给16 / 22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及对世界的影响;理解大企业与垄断组织形成的原因及其两面性。(二)过程与方法综合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学习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的方法。分析洛克菲勒财团形成的个案,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史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电气时代的来临对世界的深刻影响,感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了解法拉第、莱特兄弟等历史人物的活动,感受并敬仰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二、栏目参考答案(一)练习与测评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和标志是什么?建议:本题可视学生学习基础,分层处理。学业基础一般的学生可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前三点)学业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引导其仿照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分析方法,回忆已学知识,从更多方面进行归纳(如带的) 。历史条件:一.政权条件:19 世纪 70 年代,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17 / 22发展的时期,欧美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基本完成,政局相对稳定,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权保障。二.资本条件:19 世纪中期,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欧美主要国家实现了初步工业化,又通过扩张,积累了进一步创业的资本。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三.科技条件:19 世纪以来,科学理论的突破和技术发明、创新,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科技基础,这一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尤为明显。四.市场条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统一而广阔的国内市场逐步形成;同时,列强在侵略扩张过程中,进一步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19 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这一市场条件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五.劳动力条件:一方面,欧美主要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如美国解放黑奴,俄国农奴制改革等)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更加重视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使劳动者在素质上有了本质的提高,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劳动力条件。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18 / 22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为主要标志。2、通过洛克菲勒财团形成的个案,说说 19 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新变化?提示:本题旨在使学生感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史原则。(1)60 年代建立第一个炼油厂;分析:石油工业是一种新兴产业,一开始就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生产,自身具备一体化要求,如统一经营开采、提炼、运输、销售等。(2)70 年代组成美孚石油公司,控制着美国 10%-20%的石油生产能力;分析:生产的发展和扩大促使资本相互吸引,使它们趋于集中和联合,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少数大企业联合起来,通过订立各种协议来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垄断就形成了。(3)80 年代已控制美国 90%的石油供给与提炼市场,掌握了美国石油业后,又控制了煤油、电气、制锌、制铅、炼钢、炼铜等企业,分析:垄断组织已经开始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4)90 年年代开始将工业资本投向银行业,形成大财团;分析: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溶合起来,形成金融大财团,控制国家经济命脉。19 / 22结论:19 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直接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生产规模巨大、资本高度集中的新兴产业,最早产生了垄断和垄断资本。洛克菲勒财团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二)探索与争鸣联系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谈谈你对社会生活需要、技术、科学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认识角度:三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技术的结合日益密切,科技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需要的先导。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促使人们进行技术的革新,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反过来,科学研究的发展带动新技术的发明和革新,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第 19 课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 19 世纪中期以后,西方殖民手段的变化,理解资本输出的概念;知道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英国是不头号殖民强国;知道西方列强在非洲、中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