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危机原因探讨 1 错误的货币政策代表学派是奥地利学派和货币主义 这两个学派都坚定地相信 市场调节机制是完美无暇的 实体经济自身也是可以永远均衡运行的 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 所谓的有效需求不足绝无可能出现 但是政府的人为干预却会破坏市场调节机制的完美 使得实体经济在运行时偏离均衡 出现危机 这些人为的干预主要表现在对货币供应的干预上 换句话说 他们认为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是政府的错误的货币政策 然而颇为戏剧的是 在具体是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导致危机的判断上 两者却又截然相反 奥地利学派认为危机是由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的 过度的信贷扩张 导致价格信号失灵 上游的产品价格增长快于下游 从而使得上游生产资料部门的投资增长快于下游消费资料部门 两个部门出现不匹配 最终形成危机 在米塞斯和哈耶克他们看来 任何一个经济中 人为造成的繁荣一定会伴随一场大衰退 大繁荣和大衰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他们的理论也告诉我们 判断经济是否过热 不能只看价格水平是否上涨 而主要应该看利率水平和信贷扩张 因为从信贷扩张到价格水平的上涨有一个时差 当等到通货膨胀发生时 萧条就已经到来 货币主义则宣称 危机是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造成的 货币供应量的突然减少 使得社会名义总需求骤然暴跌 引发过剩出现 弗里德曼危机理论 对1929 1933大萧条解释 里德曼解释大萧条的 货币供应量视角 1930年代的大萧条以明确解释 1929 1933年之间 货币供应量下降幅度高达三分之一 乃是大萧条如此严酷和如此漫长的主要原因 解释大萧条的关键变量是 货币供应量的崩溃 monetarycollapse 或者流动性不足 2 有效需求不足论认为根源在于实体经济层面 实体经济运行存在内在的矛盾 会自发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形成生产过剩 代表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和克鲁格曼 马克思和凯因斯都相信 市场经济体系存在一个内在机制 会导致有效消费需求会随着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而出现不足 形成经济危机 但在这个机制具体是什么上 两者出现严重分歧 马克思认为 这个机制是收入分配的两极化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剩余价值最大化为生产目的 使得收入会越来越向资本家集中 普通劳动者所占的份额则会越来越低 资本论 1867 而凯因斯则认为这个机制是消费倾向会随收入的提高而降低 当一个人的基本消费需求得到满足时 在其增加的总收入中 用于消费的部分会逐渐降低 相应地 用于储蓄的部分则会逐渐增加 就业 货币和利息通论 1936 也就是说 马克思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收入分配不公平这一外在的社会制度上 而凯因斯则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消费倾向趋于降低这一人的内在特质属性上 外在的社会制度是可以更改的 人的特征属性却无法更改 所以 两人给出的解决方案也随之截然不同 马克思认为 有效消费需求是可以提高的 但必需调整和改变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 这就必须进行暴力革命 而凯因斯却认为 有效消费需求是不可以提高的 那么该怎么办 和马克思的另一个不同是 凯因斯将社会的总需求区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不仅消费需求会因消费倾向问题而降低 储蓄会增加 投资需求也会因资本的边际收益降低也趋于降低 最终结果就是总储蓄大于投资需求 这就是经济危机 故此 凯因斯将解决经济危机的重点放在扩大投资需求上 当然这个事只有政府通过增加财政做 克鲁格曼对经济危机的理解 从思想渊源上说 就是一个凯因斯主义和货币主义这两个水火不容的两个学派的复合体 这手高超的调和功夫或许得自他老师萨缪尔森的真传 萨缪尔森巧妙地把看似矛盾的新古典经济学和凯因斯主义撮合到一起 号称 新古典综合派 关于危机的原因 认为是有效需求不足 与凯恩斯一致 但在如何应对危机上 克鲁格曼赞同扩大政府支出的同时 更强烈支持增加货币供给 前者属于凯因斯主义范畴 后则属于货币主义范畴 3 虚拟经济过渡格林斯潘在1966年写的 黄金与经济自由 一书中对1930年代那次经济危机的解释 他说 当商业活动发生轻度震荡时 美联储印制更多的票据储备 以防任何可能出现的银行储备短缺问题 美联储虽然获得了胜利 但在此过程中 它几乎摧毁了整个世界经济 美联储在经济体制中所创造的过量信用被股票市场吸收 从而刺激了投资行为 并产生了一场荒谬的繁荣 美联储曾试图吸收那些多余的储备 希望最终成功地压制投资所带来的繁荣 但太迟了 投机所带来的不平衡极大地抑制了美联储的紧缩尝试 并最终导致商业信心的丧失 结果 美国经济崩溃了 4 过度消费5 创新危机论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学派的熊彼特 他使用创新理论解释经济周期的波动在理论界可谓独树一帜 指出了创新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 也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 亦即创新是研究和解释经济波动的基石 熊彼特认为 创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而繁荣具有不可持续性 因为创新是不稳定的 非连续性的和不均匀的 一旦创新行为中断 经济就会走向衰退乃至萧条 此外 作为导致周期波动的内生性因素的创新行为 还会诱发诸如投资活动引起的各种连锁反应 以及繁荣期造成的投机心理和投机活动等各种从属现象 各种从属现象的总和形成所谓的 从属波 JosephA Schumpeter TheAnalysisofEconomicChang 这种外生因素的 从属波 将大大加强周期的振幅 如果没有创新带来的繁荣状况 也就不会衰退 均衡体系也保持原来的状态 由于创新是市场制度的本质 当新一轮创新活动开始时也就是经济转向复苏的 回归点 对于不同的周期为什么会表现出时间和程度的差异表现 熊彼特认为创新活动的不连续 不稳定 不均匀 多样性特点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所不同 从而形成了不同长度的周期 殷风著 卓越的创新者 商务印书馆 2001年7月第一版 创新危机理论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启发 只要存在创新活动 商业周期波动就是正常的从而是不可避免的 也是市场制度下在一定程度上经济进步的表现形式 创新危机理论告诉我们 每次经济低谷 都孕育着下一次的经济复苏和繁荣甚至新的科技产业革命的浪潮到来 这也是后危机时代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 6 汇率市场投机危机论1 Krugman 1979年 基于Salant Henderson 1978 的金本位下的黄金投机理论提出货币危机模型并由Flood Garber 1986 加以完善 危机模型的产生源于墨西哥 1973 1982 和阿根廷 1978 1981 等国家所发生的货币危机 模型强调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攻击与宏观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 Krugman 1979 的模型假定外汇投机可以完全预见 揭示了货币 经济 危机的根源在于政府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所导致的财政赤字与稳定汇率政策 主要是固定汇率制 之间的不协调性 当这种不协调或冲突性出现时 理性的投机攻击就会发生 由于存在大量财政赤字 央行必然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 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 引起外币升值和本币贬值 基于本外币的收益率的差异 公众会调整资产结构 增加对本币的抛售和对外币的购买 投机行为使得外汇储备耗竭 而不管初始它有多大 固定汇率迟早要崩溃 2 Connolly和Taylor 1984 分析了蠕动钉住汇率体制与投机攻击 强调汇率崩溃前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行为 指出汇率崩溃前存在实际汇率升值和经常项目的恶化 Edwards 1989 也强调了贬值前货币升值与经常项目恶化的模式 3 Krugman和Rotemberg 1991 将原来的模型拓展到投机者冲击的目标区域问题 这一时期的货币危机模型虽然以20世纪70 80年代的货币危机为解释对象 但对于理解其它类型的危机或多或少也有有所启发 模型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政府的外汇储备较少 且宏观经济基础变量 过度扩张的货币与财政政策 经常项目恶化等与稳定汇率政策的不协调性 因此 不断强化宏观经济基础变量并保持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一致性 是规避危机的重要手段 4 Obstfeld 1994 1996 Sachs Tomell和Velasco 1996 等为了解释1992 1993年发生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提出的新的汇率市场投机危机论 当时有些国家既拥有大量的外汇 又同时宏观经济变量与稳定的汇率不存在冲突性 新模型认为 政府维护汇率稳定的成本代价在经济波动时将十分高昂 如果存在严重的财政赤字 就可能通过通货膨胀税来减轻这一负担 如果存在严重的需求不足 经济萧条就可能迫使政府采取扩张性政策 而扩张性政策和固定汇率制度相抵触 货币危机模型强调危机的自促成性质 当市场预期汇率贬值时 投机者就会提前抢购外汇 政府维护汇率的成本增加 最终将促使政府放弃固定汇率制度 泰铢危机 1997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1984年6月 泰国开始实行盯住 一篮子货币 的汇率制度 篮子中的主要货币与权重分别为 美元80 82 泰铢对美元的汇率长期维持在25 1左右 成为实际上的盯住美元制度 1985 1994年 由于美元持续走低 泰国获得了极大的本币贬值效应 出口持续增长 经济快速发展 成为 亚洲四小虎 从1993年起 在 互联网革命 的推动下 美国经济出现了较长时间的繁荣 美元对主要货币由贬值转升值 由于泰国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泰铢不得不跟随美元大幅走高 泰铢升值对出口和经济增长产生了严重冲击 1994年 泰国经常账户逆差为89亿美元 1995年为140亿美元 1996年达到163亿美元 分别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 4 8 5 和9 1 远远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水平 从理论上讲 当一国经常账户持续出现较大逆差时 外汇市场会通过汇率水平的变动 使本币贬值 以增加出口 减少进口 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当一国经常账户持续出现较大盈余时 外汇市场会通过汇率水平的变动 使本币升值 以减少出口 增加进口 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但是 在盯住制度下 泰铢对美元的汇价被人为固定 外汇市场失去了自动调节功能 面对不断恶化的国际收支形势 泰国政府不得不快速放开资本市场 通过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甚至高利率政策 吸引国外资本流入 弥补国际收支赤字 实际上 盯住制度是一种由政府提供的汇率隐含担保 它降低了汇率风险 引起国外投机性资本大量流入 在泰铢不断跟随美元升值的情况下 泰国出口不振 与出口相关的产业投资利润率下降 大量国外资本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 大幅推升了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 最终形成资产价格泡沫 1993 1996年 泰国的房地产价格上涨了近400 泰国SET指数于1990年12月触底反弹 1996年1月冲高至1041 33点 创历史新高 资产泡沫破灭加速了泰铢贬值预期1997年 曼谷商业区的房屋价格开始下跌 跌幅达到22 泰国股票市场的SET指数也由1996年元月底的1410 33点跌至1997年6月的527 28点 跌幅超过60 作为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泡沫破灭的直接后果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大幅增加 1996年6月 泰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超过1兆亿泰铢 不良贷款率达到35 8 1995年的美元大幅升值 造成泰铢汇率持续走高 导致泰国出口受挫 经济增长放缓 为了促进经济增长 泰国需要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 通过降低泰铢利率来刺激消费和投资 但是 由于当时泰铢汇率正面临着巨大的贬值压力 为了维持泰铢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泰国中央银行被迫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继续提高利率 超过国际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 高利率政策进一步抑制了投资和消费 加剧了经济衰退 并使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情况进一步恶化 使风雨飘摇的泰国经济雪上加霜 泰国政府意识到 泰铢继续盯住美元无疑将置 出口导向型 的泰国经济于死地 但是 由于担心放弃盯住制度会造成泰铢贬值 增加国内债务负担 造成企业破产 工人失业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上升 泰国政府迟迟不能下定决心调整汇率制度 他们希望将盯住汇率再维持一段时间 先解决国内的经济问题 再调整汇率制度 然而 国际投机者没有给泰国政府足够的时间 1997年3月 国际投资者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亿美元的远期泰铢合约 并在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泰铢 泰铢的贬值压力空前加大 泰国中央银行动用2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进行干预 才平息了这次风波 1997年5月 国际投机者通过外国银行 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铢 大量卖出泰铢造成泰铢即期汇价急剧下跌 多次冲破泰国中央银行规定的浮动区间 引起市场恐慌 商业银行和企业纷纷抛售泰铢 抢购美元 泰铢对美元曾经一度贬值至27 1 面对冲击 泰国中央银行再次动用50亿美元外汇储备进行干预 将离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 1997年6月下旬 极度脆弱的泰国外汇市场再次出现剧烈波动 泰铢对美元的汇率猛跌至28 1 1997年7月2日 泰国政府被迫宣布 放弃泰铢盯住美元的汇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